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

笔记

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

0.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文学的作用

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

3.日语的特征

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

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

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

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

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

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

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

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

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

【内容索引】

一、文学的作用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

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

四、社会背景

五、世界观背景

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一、文学的作用

1日本文学的作用

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

(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

(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

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

(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2)这种发展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各个时代的文化。如摄关时代的“物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的“空寂”和“闲寂”,德川时代的“风流”——这样的美的理念,不仅不会随旧时代的衰亡而消失,而且为新时代所继承,同新的理念共存。

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结果

(1)日本文学的统一性(历史的一贯性)。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

1兼用两国语言及表现法

(1)采用中国文字及创造假名

①中国语和日本语在语言体系、词汇、文法等方面迥然不同。但在接触大陆文化时,日本语还没有表现的手段,日本人便采用中国文字作为日本语的文字表现。

②简化作为表音文字的汉字称作真名,9世纪时创造了假名,开始频繁使用。平安朝前期有关日本语的表现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训读汉诗文

日本人除了用汉字表现日本语,还创造出以日本式来读中国语的诗文。通过读音顺序符号改变语序,通过假名符号附加在日本语固有的助词和词尾变化上来阅读,即训读汉诗、汉文。习惯于这种汉文翻译法的日本人开始亲自写作汉诗文。

(3)兼用两国语言

①概况:从7世纪到19世纪,日本文学至少存在两种语言:日本语的文学和中国语的文学。

②影响:汉语脉络及其语汇对日本语产生影响;受日本语影响的日本人产生日本人独特的汉文。尤其在日文里产生了深受汉文影响的文体和受汉文影响较多的接近口语的文体。这两种文体都对发挥众多日本语文学的表现力作出巨大贡献。

明治以后日本社会引进西方概念时,运用由汉字组合的新词汇译出几乎所有的西方语言,汉语对日本的“现代化”曾发挥巨大作用。但同时由于新词汇的泛滥,损害了日本语的传统趣味,这给文学,尤其是诗作带来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

2日本语本身的特征

除去兼用两国语言及表现法,日本语本身的许多特征与文学作品的性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日本语的文章与具体决定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极其发达的敬语体系、主语省略现象等。这种将重点放在当时的语言相通上的语言性质,与不把重点放在语言内容普遍性的日本文化有关系。这种句子的结构不超越特殊状况的语言习惯与语言价值不超越具体状况的文化倾向也相互呼应。运用日本语创作的文学家往往将其全副精力倾注在叙述情况的特殊性上。

(2)日本语的语序是把修饰句放在名词之前,把动词(包括否定语)放在最后。即日本语的句子是从局部开始,再发展到整体。这种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语序特征也表现在日本式的对空间和时间的接近法上。

日本语的语序特征反映在日本文学上,几乎所有的散文作品都重视描写局部细节,而很少考虑整体结构。

四、社会背景

1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

(1)表现

日本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向心倾向。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居住在大城市,读者也同样都是大城市的居民,作品的题材大多是写城市的生活。地方上虽然有作为口头文学的民谣和传说故事,但收集和记录的工作却是在城市里进行。

(2)与中国的不同

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化并不集中在一个城市里。大陆的文人周游全国,吟咏各地的风物。即离心倾向明显。

2日本文学活动中心的变化

(1)奈良时代律令制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但首都奈良还不是经济、文化的中心。(2)平安时代以后,经济发展到足以支撑大城市,随着政治权力的垄断,文化活动高度集中。17世纪大阪发展成商业中心以前,京都作为文学中心的地位是任何地方城市的文学活动都无法向它挑战的。

(3)18世纪以后,江户文学兴盛起来,当时的文化中心由京都、大阪转移到京都、江户,京都未失去其中心的地位。

(4)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时代。

3日本文学阶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学活动中心——大城市中与文学有关的社会阶层也发生变化。

文学阶层: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或鉴赏的阶层。

(1)奈良时代,日本的文学阶层还没有充分固定下来。《万叶集》的作者不仅有贵族,还包括僧侣、农民、士兵和无名的民众。

(2)平安时代形成了垄断的文学阶层。《古今和歌集》的歌人绝大多数是9世纪的贵族和僧侣。作为文学阶层的平安朝贵族有两个特征:

①创作出杰作的作者中下层贵族居多。

②女作者居多。

即代表这一时代的诸多抒情诗和物语文学不是产生于贵族权力的中心,而是产生于其周边地区。

(3)镰仓时代,政权中心转移到镰仓,武士阶级取代了平安时代的贵族统治阶级,但他们没有直接成为文学阶层。上层武士往往只是成为文学艺术的保护者;作者很少是武士出身,即使是武家出身,也是想吸收由贵族和僧侣决定下来的文学模式和情趣。

13世纪到16世纪末,这个封建时代发挥文学创造力的主要还是贵族和僧侣,时代的新兴阶级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继续抱有自卑感。

(4)室町时代的“隐士文学”

平安时代贵族社会中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被镰仓时代以后的武士社会疏远,其后延续数百年,作家往往隐居草庵或寺院,过着“遁世”的生活。这样一个以封建制和内乱或武装暴动为特征的时代被称为“隐士文学”时代。

但并不是所有贵族出身或僧侣出身的作家都隐居“遁世”,如镰仓时代出现描写武士社会的《平家物语》。

(5)德川时代,武士阶层开始亲自阅读、书写、创造出其自身的文学,即所谓的儒家的汉诗文。另一方面,町人中也哺育出新的读者、观众和听众阶层。其作者的家族背景是:以18世纪中叶为分界线的德川前期,主要是武家;后期不仅有武家,还有町人家、农家。

(6)明治维新以后的文学阶层是城市中产阶级,文学家的出身可分为2个范畴:江户以来的町人、士族;地方的中小地主阶层。

4民众文学

民众文学可分为3类:

(1)选择优秀的文化,收集和记录从民众中产生的歌谣和传说,并把它融入其作品中。

(2)选择优秀的文化,创作为同一阶层的读者(或观众)所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密切相联。

(3)民众不断创作,经常享受的作品。

5文学家纳入集团

(1)内容

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社会学特征是作家被编入他们所属的集团里,这个集团对外部具有封闭性的倾向。关于这一点存在2方面的情况:

①文学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文化,或纳入政治体制的整体之内。

②镰仓以后的室町时代,文学活动不能顺利地编入统治体制里,文学往往逃避武士的权力。在武士社会里难以立足的作家形成自己的小集团,即文坛。

(2)影响

文学家纳入集团的倾向,是限定日本文学素材的一个因素。如物语文学描写贵族社会男女的感情生活,绝对没有想越出这个社会之外。

作家被纳入或大或小的社会里,他们不可能批判其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不可能通过批判而有所超越。但在接受的价值的前提下,感觉可以更敏锐,表现手法可以更洗练。这是日本文学的一个特征。

五、世界观背景

1概况

日本人世界观的历史性演变,比起外来思想的渗透,更多的是由于固执地保持土著的世界观,反复多次地使外来体系“日本化”所导致,这是其独特的地方。

2外来的4种世界观

(1)大乘佛教及其哲学

佛教在6世纪中叶引进,从7世纪到16世纪,作为文化的背景,占有重要位置。(2)儒学,特别是朱子学

儒学在6世纪中叶与佛教同时引进,儒学的影响到十四五世纪以后才渐渐加强。17世纪以后,作为体系性的世界观的宋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基督教

基督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在16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4)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日本知识界带来了很大影响。

外来的世界观其特点是抽象性的、理论性的、综合性的,具有超越的原理和普遍的价值。这与日本土著的世界观相对照,对日本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日本固有世界观的特征

(1)它不是抽象的、理论的,而是倾向于具体的、实际的思考;它不是整个体系,而是注重于个别事物的特殊性。

(2)没有超越性的原理。神完全是在世界内的存在,神统治的时代完全连续于人统治的时代。而且神是无数的,互不排斥,因此没有唯一的绝对权威。任何原理都不超越具体而特殊的情况,也没有超越的原理所定义的普遍价值。

(3)没有超越的原理和普遍的价值并不意味着特定的个人没有绝对的价值。相反,特定集团的首长,对其集团的成员来说,往往就是绝对的权威,忠诚就是绝对的价

值。对于别的集团的成员来说,这种权威是不起作用的,对其首长的忠诚是没有价值的。

4外来世界观“日本化”

(1)“日本化”的特点

外来世界观的体系,其“日本化”的方向常常是固定的。比如舍弃抽象性、理论性,还原于整体性体系的解体及其实际的特殊领域;排除超越性的原理,从而把彼岸的体系作出此岸的重新解释,缓和体系的排他性等。

产生这种方向固定的原因:促使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力量,贯穿日本历史的所有时代。这种力量的主体即日本的土著世界观。

(2)“日本化”的影响

在日本文化的背景中,出现了外来的世界观、土著的世界观,以及日本化了的外来世界观共存的局面。

(3)“日本化”的实例

①佛教

平安时代土著信仰同佛教的并存与调和。江户时代初期佛教完全世俗化,成为现世的文化现象。

②宋学

德川时代宋学的历史,就是“非形而上学化”的历史。儒学者一方面把宋学解体为政治学、经济学,另一方面解体为伦理学,虽然保留了形而上学的用语,但极少关心整个体系。

5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

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可分为3类:

(1)外来思想,代表着世界观的“流行”,带着各时代的明显特征。如《日本灵异记》《往生要集》《正法眼藏》《狂云集》等。

(2)土著的思想方法,显示日本人的世界观“不变”的一面。如《古事记》《万叶集》《古今和歌集》《今昔物语》(本朝篇世俗)、《新古今和歌集》、连歌、狂言等。

(3)在两方面中间是“日本化”了的外来思想,贯穿在所有阶段。如《源氏物语》《平家物语》、能乐等。

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

1日本文学特征小结

中国语和日本语兼用,从局部开始推向全体的日本文的结构,文学阶层的更迭,文学家被纳入集团的现象,非超越的土著世界观和超越的外来思想的并存。

2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

(1)社会性特征和思想性特征的关系

①文学家要从属于某个集团,可称为群体意识,是日本文学的社会性特征。

②不承认超越日常现实的存在及其价值的世界观,是土著思想的特征,是日本文学的思想性特征。

以上两个特征是相关的,是同一现实的两面,只是在概念上将其分为两个。

(2)文章结构特征和思想性特征(世界观特征)的关系

文章是从局部到全体,不是将时代的思想归纳为思辨式的体系,而是顺应各种特殊的场合作文学式的表现。土著的世界观也强调具体的局部的特殊性,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抽象的整体或原理的普遍性上。因此,文章结构特征与世界观特征是相对应的。3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

政治统治层的更迭和文化统治层的交替构成文化价值发展的内在原因。同时,相继引进佛教、儒学和西方思想,从外部给日本文化带来刺激,也为内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巧和理论武器。日本文学的历史就是这样多样化的历史,它在多样性与统一性、变化与持续的微妙平衡中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文化臻于烂熟阶段开出的妖艳之花 平安文化的一朵妖艳的花-------《源氏物语》 平安初期,日本的文化继续接受中国唐文化的浸润,影响,是日本汉风文化的最灿烂时期。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除空海等僧侣随遣唐使赴唐求佛典,两国的交流逐渐减少,日本逐渐行成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日本文化也逐渐走向成熟。催生了物语文学,并走向繁荣,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十一世纪出现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朝贵族文学开出的一朵妖艳之花。在这以后,平安的王朝统治逐渐由盛转衰,《源氏物语》以后的许许多多的物语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 《源氏物语》中的离愁别恨与世事的无常变幻 《源氏物语》中写了皇子出身的源氏五十多岁跌宕起伏的一生。 其中被认为全书最为重要的“须磨卷”则是写源氏二十六岁时的事。由于源氏与其政敌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犯下了罪过,惹恼了右大臣的一家。原本在朱雀帝登基后,源氏及其靠山左大臣一家预示即将

失势,在这种情况下,源氏感到情况对他不妙,主动隐退到荒凉的须磨浦去。这次的离京名曰隐退实则是流谪。这一事件,是源氏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政治上的蹉跌。两年后,源氏被召回京。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与左大臣一家又重新得势。从此,源氏顺势直上,出现了后半生的绝对富贵荣华。因此这一卷是源氏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转折点。从源氏的一生来看,这一分界线意味着他前半生以爱为中心的生活的结束。同时也是他步入壮年时期后作为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者生活的开端。从全书看,在这之前,作品的前半部充满了源氏的任性和适情,青春享乐的气氛。而在这之后,尽管源氏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但在私人生活方面却充满了内心的挣扎,陷入懊悔,不安与思考之中。从而使后半部的整体归于低沉,灰暗的情调。因此,从这一意义说,“须磨卷”在全书的转折作用是相当重要的。除此,“须磨卷”被认为是《源氏物语》的压轴卷也由于指这卷的文字写的最为情思缠绵,哀婉动人。写源氏流谪之前与他亲近的人惜别,其中包括他一手抚育成人的紫姬,受他照顾的爱人,生活凄凉的花散里,与他有紧密关系的藤壶皇后,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所有这些女性都是源氏喜爱的人,但是她们与源氏之间又有着不同的实际内容。在生离之际,充满了不同情调的离愁,包含着不同的隐情,各自饱尝着不同的苦痛。骨肉分别的离别情绪使源氏产生看今追昔,人世变幻无常之感。 佛教的无常观,厌世观从内心深处一直支配着平安朝人,《源氏物语》中的多处可以看见“世事无常”的深刻描述,尖锐的指出了佛教

全国2016年10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带解析】

2016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 B.经济技术落后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答案】D 【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答案】A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 C、D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6.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实行共和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答案】B 【解析】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考点】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解析】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亲自带领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 学习了一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以前一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土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词根本没有可比性。没有李白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毫无意境。而且居然只有一句话,就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吃惊。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き、浄き、直き、誠の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 另外,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甚至将樱花奉为国花,其实也和日本人的这种审美观有很大联系。以前只知道日本人喜欢赏樱花,日语中的「花見」就是特指的赏樱花。但从来没有想过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樱花,只是把它当做一件理所应当的很自然的事情。但经老师介绍之后,我才了解到,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虽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 笔记 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 0.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文学的作用 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 3.日语的特征 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 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 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 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 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 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 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 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 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 【内容索引】 一、文学的作用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 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 四、社会背景

五、世界观背景 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一、文学的作用 1日本文学的作用 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 (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 (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 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 (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圣才出品】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②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日兴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 ①1917年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③1919年3月共产国际的成立促使各国共产党壮大,推动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中国人民首先开辟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时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3)世界人民开始相互配合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4)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引起了战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三个重要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中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霸主。 (2)苏联成为与美抗衡的大国,社会主义在多国取得胜利。 (3)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从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变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阵营。 考点二:“三座大山”的重压(见表1)★★★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抗战胜利及其意义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2.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弘扬了中国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影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决定性因素;第三,国际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共产党是引领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④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⑤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人民的团结是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2018-2019-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我们在准备考研日语复习的时候,需要把作文写作的常见问题了解清楚。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指南攻略,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日语作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前面分析了考研日语作文的评分规则和出题规律,这一次,明王道为大家分析一下考生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看一看你是否能对的上号呢?查缺补漏,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那么离高分作文就更近了一步。下面,就来看看大家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5个问题: 1.审题不准确 犹豫考试中时间有限,加之作文是试题的最后一部分,所以经常有考生留给作文写作的时间不足,结果是匆忙审题,不加思考,占卷面分数四分之一作文写作部分留出充裕时间。写作文时应该遵循 2.不会使用接续词 准确使用接续词,衔接是作文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3.用词不当 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应该是“都会生活に憧れる”而不是“”;,应该是“公園を散歩する”而不是“公園で散歩する”。 2)比如“妈妈的个子不太高”,应该说成“母は背があまり” (国家”,就写成“”,日语中虽然有“発達”一词,但是用法与含义与汉语有一定的区别。这句话用日语表达一般表达为“日本は経済力のある国である”。 (4)“文体”混乱

近几年的作文题目考试对“体”有所要求,要求用“だ?である”体进行 写作。这虽然规避了一些考生摆脱了不知道用什么体写作的困境,但是需要 注意“だ?である”体的表达方式和节句方式,尤其要注意不要将书面体的 “だ?である”体和礼貌体的”です?ます”体。 考研日语复习书目 初试参考书目 245| 英语 :不指定参考书目,题型可参考我校招生网上的考试样题 606|日语水平考试:上海外语学院陈生保等编:《日语》(第六册-第八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987 806|日语写作与翻译:不指定参考书目,题型可参考我校招生网上的考试样题 复试参考书目 964|日语语言学方向综合考试或日本文学方向综合考试或日本文化方向综 合考试: 1.日语语言学(复试) (1)皮细庚:《日语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访泽:《日语句法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1X (3)杨诎人等:《现代日语语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X (4)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1991 (5)陈访泽等译《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商务印书馆,201X 2.日本文学(复试) (1)肖霞:《日本文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1X (2)魏育邻《日语文体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1X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日本文化(复试) (1)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各中译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为新中国而奋斗)【圣才】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见表7-1)

表7-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 (2)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①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国民党政权有其阶级局限性,并未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撕毁协议。 ②中国共产党被迫采取自卫行动,但仍试图和平解决,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各界的影响力,为之后的自卫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了解) (1)全面内战爆发 ①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②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 ③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①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a.在政治上要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在军事上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③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④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开始局部反攻,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计划。 考点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了解)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①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兵力下降、士气低落,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增加、士气高涨。 ②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③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在发起攻击、转入反攻,东北战局被改变。形成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①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②1947年12月在陕西米脂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见表7-2) 表7-2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见表7-3)

《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5093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选读 总学时数:32 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日语、日语阅读 后续课:无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日语专业四年级上学期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此课的学习,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另外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理论及方法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总学时为一个学期,32个课时。要求学生了解日本现,当代小 说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日本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重要 作品;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能够阅读日本现,当代小说, 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有自己的见解。 4.教学重点难点:语句中难词的释义及提示词语在作品中的含义;作者的生平、主要作 品及在文坛的影响;作品的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创作背景、 人物特征及语言风格等。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与课下阅读相结合。 6.教材:周平主编.《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主要参考书:谭晶华编著.《日本近代文学名作鉴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 其他 考核方式:N+2考核方式 其中“N”包括小论文(15%),小论文(20%),专题讨论 及小结(文学主题课堂发表)(15%);“2”包括笔记(10%)和期末成绩(40%)。 二、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文学史 1.教学要求 1)比较系统地讲授现当代日本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学发展历史,掌握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鉴赏日本文学作品的能力。2)批判继承日本文学遗产,领略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3)结合学生实际,力求既讲述基本知识,又把握重点。加强文学经典著作的分析,使之举一反三,让学生初步掌握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各自特点。 2.教学内容 1)日本文学史的时间划分及标志。 2)几大文学思潮的名称、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3)阐述日本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及历史背景。 4)重点作家及其作品讲解与赏析。 3.本章学时数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日本文学史复习提纲(一)

日语专八文学史复习提纲(一) 記紀文学:古事記、日本書紀を併せた略称。記紀歌謡:古事記、日本書紀に記されてある古代歌謡。 ①古事記(712):日本現存最古の書籍である。太安万侶 ②日本書紀(720):漢文の編年体で書かれた正式の歴史(国史)。舎人親王 風土記(713):日本の最初の地誌である。 懐風藻(751):日本最古の漢詩集。 万葉集(759):日本最古の歌集である。成立年代は定かでない。約4500首、二十巻。表記:万葉仮名。柿本人麻呂(かきのもとのひとまろ)は万葉中最高の歌人と見られ、歌聖だと言われている。 歌経標式(772):日本最初の歌学書。作者:藤原浜成 唐風文化から国風文化へ 古今和歌集(905):略して「古今集」。日本の最初の勅撰和歌集であり、平安時代の代表的な歌集である。 撰者: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紀友則(きのとものり)、壬生忠岑(みぶのただみね)、凡河内躬恒(おおしこうちのみつね)の四人。 内容?構成:約1100首、二十巻。 凌雲集(814):最初の勅撰漢詩集。作者:小野岑守。 文華秀麗集(818):勅撰漢詩集。作者:藤原冬嗣ら。 経国集(827):勅撰漢詩集。作者:良岑安世。 竹取物語:現存する日本最古の物語であり、「物語の祖」と言われている。 成立:9世紀末――10世紀初め頃、定説が無い。 伊勢物語:日本最初の歌物語である。 作者未詳。10世紀初め頃に成立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が、定説が無い。 堤中納言物語(つつみちゅうなごんものがたり):日本文学史における最初の短編小説集である。 源氏物語(1008):世界最古の長編小説、写実小説。54巻。日本文学の最高峰。 作者:女流作家の紫式部 史的評価:写実的な「まこと」とロマン的な「もののあはれ(物哀)」を十分に書き上げた。日本古典の最高峰。成熟した王朝貴族文化の頂点を極める最高の美意識と言える。

日本文学史笔记

日本文学史笔记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日本文学史(上) 一,总论 1,分期:a.上古:大和、飞鸟、奈良(4C—794) b.中古:平安(794—1191) c.中世:镰仓、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1191—1603) c.近世:江户(1603—1867) d.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1867—今) 2,特征:a.特有的民族形式和技巧 b.自上而下的改革c.“拿来主义” d.承古续今的连续性和多种形式的并存性 3,古典文艺论:a.文艺十论:真言、可笑、哀怜、物哀怜、艳、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 b.构成史:四个阶段 c.分类:抒情理论、叙事理论、戏剧理论 d.特点:适应短小形式,不触及政治及尖锐问题 二,上古文学 1,《古事记》:太安万侣(撰)、稗田阿礼(诵) 2,《风土记》:仅出云国的完整 3,《日本书纪》:舍人亲王(编) 4,《万叶集》:后期——大伴家持(编) 5,《怀风藻》:最古汉诗集 三,中古文学 1,《古今和歌集》:醍醐天皇(敕撰) 2,三代集:古今~、后撰~、拾遗~ 3,八代集:后拾遗~、金叶~、词花~、千载~、新古今~ 4,物语源头:a.歌物语:《伊势物语》(大和~、平中~) b.传奇物语:《竹取物语》(宇津保~、落洼~)

5,《源氏物语》:紫氏部(狭衣~、夜的不寐、堤中纳言~) 6,历史物语:《荣花物语》、《大镜》、《今镜》 7,日记文学:《土佐日记》(纪贯之)、《蜻蛉日记》(藤原道纲母)、《和泉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更级日记》(营原孝标女)、《紫氏部日记》(紫氏部)8,随笔文学:《枕草子》(清少纳言) 9,说话文学:《日本灵异记》(景戒)、《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集》)四,中世文学 1,《新古今和歌集》 2,隐士文学:随笔《方丈记》(鸭长明) 3,随笔:《徒然草》(吉田兼好) 4,历史物语:《水镜》、《增镜》 5,史书:《愚管抄》(慈圆) 6,军纪物语:a.前期:《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顶峰) b.后期:《太平记》(小岛法师等作) 日本文学史(中) 五,近世文学 1,《奥州小路》:松尾芭蕉 2,町人文学:假名草子《恨之介》、《竹斋》、《浮世物语》(浅井了意) 3,井原西鹤:假名草子—>浮世草子町人文学之始 a.好色物:《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西鹤备礼》中批评) b.杂话物:《西鹤诸国故事》、《本朝二十不孝》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博仁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0a14008086.html,)(历史学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0a14008086.html,) 打算参加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在备考初期,很多同学都处于一个迷茫期,或者说处于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复习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复习、不知道该如何看书?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如何选择一套权威的历史学基础参考教材成为备考的第一步。 博仁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1、必备参考书:中国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7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 早期历史 (1) 2. 封建社会 (1) 3. 近代社会 (1) 4. 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 上古文学 (1) 2. 中古文学 (2) 3. 中世纪文学 (2) 4. 近世文学 (2) 5. 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 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 记纪歌谣 (3) 2. 《万叶集》 (3) 3. 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 物语文学 (4) 2. .................................................................. 说话4 3. 日记文学 (4) 4. .................................................................. 随笔4 二、韵文. (5) 1. .................................................................. 汉诗5 2. .................................................................. 和歌5 3. .................................................................. 歌谣5 三、艺能. (5) 1. .................................................................. 雅乐5 2. .................................................................. 田乐5 3. .................................................................. 猿乐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 物语文学 (6) 2. .................................................................. 说话6 3. .................................................................. 随笔6 4. .......................................................................................................................... 日记 ?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 和歌 (7) 2. 连歌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