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考研《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加藤周一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加藤周一复习

笔记

元禄文化

7.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元禄文化的特征

2.宋学日本化及其代表人物

3.元禄时代下的武士与町人

4.町人社会下的日本作家

【内容索引】

一、关于“元禄文化”

二、宋学的日本化

三、徂徕的方法

四、白石的世界

五、《叶隐》与《情死曾根崎》

六、俳谐

七、町人的理想与现实

【主要内容】

一、关于“元禄文化”

1“元禄文化”的概念

一般把17世纪末,以元禄时代(1688~1704年)为中心,大城市(大阪、京都、江户)繁荣的文化通称为“元禄文化”。

2“元禄文化”的特征

·在学术、文艺等诸多领域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相继出现。

·在内容上,一个是彻底的世俗化,一个是价值的双重结构,即外表的义理与禁欲的伦理、内在的人情与感官的快乐主义在这架构内十分发达。

3三位儒者

·共同倾向:面对外来的、客观的总括性体系,努力确认接受者方面的自我同一性,或是面对体系的普遍性主张自我的特殊性。

·熊泽蕃山(1619~1691年)

不是放弃理论的普遍性,而是回到共同体的特殊性。一边接受包括宋学在内的所有学说,一边企图把古代儒学、宋朝的理学、明朝的王阳明的心学汇总到一点上。走向心理性的主观主义的还原。

·山鹿素行(1622~1685年)

批判宋学后撰写《中朝事实》。

·山崎暗斋(1618~1682年)

不批判宋学而突然转向“垂加神道”。

二、宋学的日本化

宋学的日本化即宋学的非形而上学化。

1贝原益轩(1630~1714年)

①著作

·有关博物学和卫生学方面的著作。前者代表作是《大和本草》,后者代表作是《养生训》;

·有关朱子学的注解、理论著作、大众性的解说书,有《近思录备考》《五常训》《大疑录》等;

·编撰了《黑田家谱》、宗谱,地方志等;

·旅行记。

②对宋学的态度:怀疑宋学,却不拒绝宋学。以博物学中的自然学为中心,将宋学非体系化。

2伊藤仁斋(1627~1705年)

①著作

·《论语》和《孟子》注释书《论语古义》和《孟子古义》;

·概述《论语》和《孟子》中主要概念和见解的《语孟字义》;

·用问答形式阐述《论语》和《孟子》哲学的《童子问》。

②对宋学的态度:拒绝宋学。以伦理学为中心,将朱子学非形而上学化。

三、徂徕的方法

1荻生徂徕

·简介:1666~1728年,号双松。著有《辨道》《辨名》《学则》《徂徕先生答问书》等。

·对宋学的态度:对宋学彻底批判,将宋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彻底解体,并创造了独特的政治哲学体系。

2徂徕学的方法论

①不用向来大部分日本儒者所做的那样变换语序训读(“和训环读”)汉语的本文,而用汉语直接读下来。和译不靠传统的训读,而是靠现代语作自由的翻译。

②历史的接近法。有两方面,一方面关系到一种信念,即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开创了政治的普遍性原理。另一面是尊重具体的事实、个别的制度、特殊的政治技术,以适应各个不同的时代及社会。

③区别政治的价值和个人伦理的价值,用历史的方法保证前者的客观性。

3徂徕的写作特点

散文简明且条理清晰;议论含有许多理性的词汇;诗多采用传统的主题,有时也采用同时代诗人所鲜用的题材;诗歌数量不多,但妙趣横生。

四、白石的世界

1新井白石

①简介:1657~1725年,名君美。

②白石与徂徕

·白石是幕府政策的起草人,而晚年的徂徕对吉宗将军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与徂徕的《古文辞学》相对照,白石的儒学理论著作贫乏,尊重宋学的架构;·白石的日语散文同徂徕的汉语散文一样,是划时代的;

·徂徕的学问性工作集中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上,而白石在日本历史、国语学、比较文化论和人文地理学的广泛领域中展开了独创性的工作;

·徂徕有诗人的作风,白石更像是散文家。

2白石的世界

①在政治领域——《折烧柴记》

·政策内容可归纳为六点:废除五代将军纲吉的时代所实行的“怜动物类令”;越级控告合法化;降低朝鲜使节的优厚待遇,并让他们在称呼将军时,使用“日本国王”的称号;罢免财政官荻原重秀和改革通货;主张提高金银货币纯度,同时,主张限

制从长崎入港的中国船和荷兰船的数目,并对年度交易额规定一个范围;盘问胆敢登陆禁教国的意大利传教士西多契,并对他的处理进言。

·政策特点:合理而实际的选择、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朱子学的伦理的议论。

②日常生活领域——《西洋纪闻》

对待宗教的观点:拒绝天主教,批判佛教。

③地理领域——《虾夷志》《南岛志》

④语言学领域——《东雅》

⑤日本史领域(最重要的工作领域)——《古史通》《古史通或问》《读史余论》

⑥散文领域——《藩翰谱》

五、《叶隐》与《情死曾根崎》

1《叶隐》——武士道

《叶隐》是“武士道”的代表性文献之一,其死的哲学从主从关系的绝对化出发,走到了不问其目的和效果,而赞美死本身的地步。它是时代的错误的伟大纪念碑,但其伟大之处在于舍“私”,而强调“一味同心”,把自己所属的特殊的集团本身作为价值,其他的任何普遍的价值都不能超越其集团。在这个意义上,它正是代表了典型的、日本的土著思想。

2《叶隐》型的死与《情死曾根崎》型的死

①前者是殉死、谏死、战死;后者是男女殉情的情死。

②前者认为自杀是否定“私”的极致,所以崇高;后者的双人自杀是私人感情高昂的极致,认为实现“私”的愿望才是崇高的。

③前者是在要避免则能避免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死;后者则是只要不舍弃恋爱,死就不可避免,并不是主动希望死。

④社会背景上来看,前者处在没有战争的社会里,可以说是中下级武士阶层的世界末世,他们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后者处于町人社会,对于町人阶层来说并非末世,而是由于“义理”与“人情”发生冲突被迫选择死。

3近松门左卫门与净琉璃

①近松把净琉璃引向繁荣,改变了戏剧史的潮流。

②近松在净琉璃方面的独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题材(取自町人阶层的故事);第二是修辞法(连歌的技法)。

4“历史剧”与“世态剧”

①范畴不同:历史剧的题材为过去的传说,或历史上的朝臣、武家之类的人物;世态剧则主要是町人阶层的故事,不仅有同时代的人物登场,而且还有实际发生的事件。

②内容不同:历史剧一方面如实地继承武士阶层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设计了诸多像战斗场面那样的精彩大型场面(《国姓爷会战》);世态剧以描写男女关系为中心。其故事的典型结构为主人公是一对相爱的男女,主人公的恋爱(“人情”)遭遇阻碍(“义理”)。而解决“人情”和“义理”的矛盾冲突,要么男女一起自杀(《情死曾根崎》),要么男女双双私奔(《博多小女郎枕波涛》)。

六、俳谐

1俳谐的定义

流行于16世纪,采取连歌的形式,以谐谑讽刺为内容,使主题、语汇都脱离平安朝贵族的趣味,而触及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倾向。代表人物有井原西鹤、松尾芭蕉等。2谈林风

俳谐师的一种技巧,是一种语言游戏。具体为在文献的基础上,多用暗喻,重视语言的新奇结合,多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句子。代表作家西山宗因。

3井原西鹤

①“箭数俳谐”的名手。

②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描写花街柳巷的生活和围绕着银钱转的町人的活动。通过描写町人生活,使短篇小说形象生动、文字洗练达到划时代的程度。

4松尾芭蕉与“蕉风”

①松尾芭蕉作品内容:几乎没有表现他同町人或武士价值之间的任何关系。多是吟咏古池、佐渡的大海波涛和古战场的夏草。

②蕉风:其特征表现在它不把连歌形式的俳谐作为单纯的语言游戏,而是把它作为抒情诗的表现工具,特别是把俳谐连歌的最初的句子(“发句”)作为独立的抒情诗,相当洗练(后称为“俳句”)。

③出家:武士和町人加起来是“俗社会”,离开这个社会就是“出家”。

④风雅:以自身为目的而逃避文学,将其自身当做价值,除此别无其他,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

⑤“为艺术而艺术”与艺术至上主义的不同:第一,由于西行、源实朝是属于日渐崩溃的贵族社会,所以他们是在新兴的武士权力之下异化出来的。芭蕉认为在任何社会体制下,人都不把自己与他人一视同仁,他把在一般“现世”中的自我异化看作是艺术家的命运。第二,《新古今和歌集》的歌人们,除了晚年的鸭长明例外,都把他们的生活与艺术区别开来。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却没有“为艺术而生活的”。而芭蕉则是把整个生活都献给艺术,或者说把生活本身艺术化,可以说是“为艺术而生活”。

5芭蕉的发句的特征

①发现自然;

②为了表现微妙的感觉的经验,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和超现实主义的修辞法;

③芭蕉的自我嘲讽;

④至少一部分发句,即使脱离整个俳谐连歌也具有作为完全独立的、短诗型抒情诗的分量;

⑤在17个音节的短短一行字里,要叙述事情的经过和思维的发展是极困难的,发句的抒情集于瞬间印象的这种倾向很明显。

七、町人的理想与现实

1井原西鹤——从俳谐师到作家

小说类型:

①以男女(或男性之间)的性关系为中心的故事,代表作有《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等;

②描写町人的经济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日本永代藏》《世间的如意算盘》等;

③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的小说,如《西鹤诸国故事》《武道传来记》等。

特点:依据现实,将町人社会的基本关心和大众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完全描写了出来。

2西鹤想法的转变

从信赖实力主义社会,逐渐转向厌恶这个个人成功与个人奋斗和能力无关的、由金银力量支配一切的社会。

3总结

町人阶层从武士统治阶层那里接受儒佛的“意识形态”,不是支配他们的感情生活(因此有近松的“私奔”),也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对此岸的关心及性的、物质的快乐主义(因此有西鹤的小说)。

徂徕与近松追求语言的完美,白石与西鹤不是追求语言的完美,而是通过面对现实写出了无与伦比的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