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在遵从党的意志下,政府治理社会,行使行政权力;人大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行使立法权力;司法机关监督人民和政府,行使司法权力。

第二节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

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力的人数划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二、历史上出现的基本决策类型

三、几种典型的决策体制

1、议会制

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议会制。

总统议会制;内阁议会制;委员会议会制

2、独裁制

宗教领袖独裁制;君主亲政制(阿曼);军人独裁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节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公共决策方式就是决策的路径依赖,即投票规则。

一、投票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

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

缺点: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

二、投票规则中的悖论:

1、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

2、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律:

阿罗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le theorem),又称作“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

阿罗认为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下列五个条件;

条件1、选择的非限制性。即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

条件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即集体选择的一致性、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

条件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即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

条件4、公民的至上性。即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决策;

条件5、非独裁性。即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们的偏好强加于他人,

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过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占多数规则:选出得到票数最多的一位候选人。

孔多塞标准(Conderct criterion):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博尔达计数(Borda rule):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地位在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把所有投票者的每个提案的分数分别加起来,宣布得最高分的提案为获胜者。

淘汰投票(exhaustive voting):要求每一个投票者标明在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把被最多投票者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上删掉,再要求每个投票者标明在剩下的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中删掉。重复这个过程直至只剩下一个候选人,这个候选人便是获胜者。

赞成投票(approval voting):在由M组成的候选人名单中,每个投票者的对所有他赞同的候选人投一票,得票数最多的候选人为获胜者。

四、决策方式的改进

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1)需求显示过程(demand-revealing process)

(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3)加权投票

第四节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背景分析

经济活动市场化政治活动民主化

文化价值多元化外部环境全球化

社会发展信息化社会主体知识化

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

民主参与大众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二、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内涵

1、权力配置: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

2、决策方式:民主集中制

三、我国公共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

其次,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再次,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

最后,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四、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具体路径

1、更新思想观念是前提

就科学化而言,要树立专家咨询观念,采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技术、建立合理的决策体制等;就民主化而言,要树立民主集中制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监督等观念;就法制化而言,要树立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理念。

2、完善公共决策体制是根本

1)针对当前我国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将决策主体要职责分开,明确政党系统、人大、和各自的决策权限、职责、范围,使各决策主体的决策权界限明晰,减少侵权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各级政府决策会议制度,并使其与行政首长负责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兼顾公平和效率;三是建立行政决策责任制,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

2)针对当前我国决策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网络系统尚不健全,覆盖面也比较狭窄,一般信息过多过滥,使用信息偏少,时效性差等),一是要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兴建一批全国性、地区性的信息库,信息研究中心。规范操作规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灵敏的信息运作机制和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系统;二是要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加对信息价值辨识的能力和整和能力;三是要加大对信息设施投资力度,搞好“硬件”建设。

3)针对当前我国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要完善体制内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地位,要在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赋予其独立地位,从经费、人事、行政隶属关系等方面,使其能按决策科学内在规律,客观公正的研究政策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二是要加强体制外的政策研究组织发展,使其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力量,在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与体制内的政策研究组织相辅相成,产生正向合力,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三是政府应借鉴国外建立脑库、思想库的做法,成立顾问机构,聘请社会各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帮助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四是谋与断相对分离,决策者要正确处理与智囊人员的关系,既要发扬民主、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让其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气氛,又要博采众长,善于决断拍板。

3、扩大民主参与是基础

1)决策者必须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2)决策者要有民主的品质,使民主决策成为其行为的内在规范和素养。3)决策中枢要实行民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4)决策过程要要充分实行民主。

4、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关键

1)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2)养成求实的工作态度。

3)培育科学的创新精神。

4)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5.健全法制规范是保证

1)依法确立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2)强化决策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者的责任制。

3)健全民主机制,规定政策参与者的资格权力和义务。

4)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2、论述我国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02 09:44:16 | 文章来源:法治政府网 作者:杨海坤李兵 内容摘要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当针对当前行政决策机制改革探索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化对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的理论认识,并以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行政决策实践,最终建立健全保证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关键词 行政决策科学民主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目前已经建立和正在探索过程中的行政决策机制适时总结经验,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从理论高度深化认识,从而指导行政决策实践,使之充分体现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首先必须深化理论认识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作出重要、重大决定的行为。[1]在我国,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法律,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做出的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决定,具体来说,行政决策将形成政府的方针、政策、规定、规划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事件、特定问题所作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行政决策通常具有针对性、目标性、裁量性、优化性、可实施性等特点,[2]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决定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3]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化。[4]这些高屋建瓴的意见是指导我们建立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落实十六大报告的重要文件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一,并进而提出“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机制”的具体任务,足以说明行政决策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教训反复昭示,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源头上的失误,一般而言,它比执行失误具有更大的危害性。[5]行政机关由于其权力行使的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2010年以来,江北区法制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县市依法行政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了以政府为主体,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区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在完善政府行政决策机制方面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立学法制度,提升决策水平。 一是建立了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区领导集中学习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土地、城管、规划、安监、卫生等方面最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学法中坚持做到学法内容与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学法内容与本职岗位相结合、会上集体学习、交流与会后分散自学相结合。在年中和年末的区政府扩大会议上,还邀请了专家学者以法律讲座的形式,着重就《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等涉及社会经济全局的法律法规,对区领导和全区各部门一把手实行了集中辅导,增强了决策者的法律意识,提升了依法决策水平,夯实了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的基础。二是加大了法制干部学法力度。积极派员参加各类培训、会议,不定期开展部门法制讲座、召开各行政执法部门分管领导、法制科长、法制员的培训会议,采用“上挂”形式,选调部分街道(镇)法制员到法制办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践轮训,组织主要行政执法部门赴先进地区学习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先进经验等等,提高全区法制干部正确适用法律、依法行政的能力,保障政府部门行政决策质量。 二、完善决策程序,推进科学决策。 我区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决策程序,努力做到决策的科学性。一是调查研究。实行行政决策研究论证制,各部门提请区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事前做好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决策前,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性强、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问题,还经过专家学者或专门机构进行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二是征求意见。实行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在确定每年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时,均通过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领导专题调研、街道部门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确定实事工程时,都向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区(村)代表等社会各界通过座谈等形式征求意见,并在有线电视、报纸上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后再进入政府决策程序。三是听证。实行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制,对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公共政策复习(2)

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1)谁来制定公共政策(主体); (2)对什么领域来进行规制(客体); (3)目的何为(价值取向);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三、政策的分类 1. 分配性的、调节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 2.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2、公共性; 3、价值性; 4、前瞻性; 5、层次性; 6、动态性; (一)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3、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政府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 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 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 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政策系统的划分: 一、信息子系统 二、咨询子系统 三、决断子系统 四、执行子系统 五、监控子系统 第二章 社会问题: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 (1)社会福利(2)效率(3)公平 3.社会问题的四要素 (1)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2).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3).它们持续时间很长。 (4).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的涵义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决策的有关制度。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 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化的大生产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行政决策的理论、程序、方法都有很大变化;现代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及其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 (一)行政决策体制已成为各级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不可缺少的组织系统。 (二)行政决策体制中各组织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明确化。 (三)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运行不断向科学化、技术化发展。 (四)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呈现决策事务量增大,人员增多的趋势。 1.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中枢系统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政府首脑机关”。它是领导和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并从事最后方案选择的领导集团。其重要任务是“断”。在我国,当前党政职能尚未分开的情况下,其构成为: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确定目标;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法律、法规,作出决议、决定;由政府行政机关设计、初选方案,提出议案并负责执行。这三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是一个严整的有机配合的领导核心。 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指为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并传输全面、及时、准确、实用信息的服务机构,由行政决策的信息处理成员、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人—机系统。被称为“神经系统”。 3.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是指由研究咨询人员组成的官方和非官方专门从事研究咨询活动的组织体系。它一般具有合理的智力结构,能够提供有见地的决策方案或者优选意见。在国外被称为“智囊团”、“思想库”、“脑库”等。 4.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行政决策审批控制是指对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情况进行监控,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之上或之外的有权机构,依法进行有效的审批控制的组织体系。当前我国具有综合性监控职能的组织系统主要有: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中国网| 时间:2006-08-02 09:44:16 | 文章来源:法治政府网 作者:海坤兵 容摘要 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当针对当前行政决策机制改革探索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化对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的理论认识,并以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行政决策实践,最终建立健全保证科学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 关键词 行政决策科学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的建 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目前已经建立和正在探索过程中的行政决策机制适时总结经验,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从理论高度深化认识,从而指导行政决策实践,使之充分体现科学化、化和法治化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首先必须深化理论认识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作出重要、 重大决定的行为。[1]在我国,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法律,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做出的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决定,具体来说,行政决策将形成政府的方针、政策、规定、规划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事件、特定问题所作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行政决策通常具有针对性、目标性、裁量性、优化性、可实施性等特点,[2]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决定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3]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化。[4]这些高屋建瓴的意见是指导我们建立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落实十六大报告的重要文件将“科学化、化、规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一,并进而提出“建立健全科学行政决策机制”的具体任务,足以说明行政决策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教训反复昭示,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源头上的失误,一般而言,它比执行失误具有更大的危害性。[5]行政机关由于其权力行使的广泛性,使得行政决策成

第五章 公共行政决策

第五章公共行政决策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提出"组织决策"这一概念。 A.巴纳德B.威尔逊 C.泰勒D.甘特 2.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手段。 A.法律手段B.公共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暴力手段 3.公共行政决策性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决策对象是公共问题B.决策主体具有公共性 C.决策目的具有公共性D.决策技术的科学性 4.公共行政决策的特征有() A.决策性质的公共性B.决策主体的法定性 C.决策程序的合法性D.决策结果表达式的多样性 5.按照决策的影响范围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战略决策B.策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6.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战略决策B.高层决策 C.中层决策D.基层决策

7.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D.理性决策 8.公共行政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情报活动阶段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D.审查活动阶段 9.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为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 A.收集B.加工 C.传输D.储存 10.所谓决策咨询系统,主要指决策的()。 A.主体B.对象 C.中枢系统D.智囊团 二、判断题 1.决策及其执行是人们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公共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决策主体众多。() 3.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4.赫伯特·西蒙在批判传统全面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5.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活动阶段。() 6.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的行为。() 7.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有收集、加工、储存、传输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8.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广义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9.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整个公共行政决策过程都在它的宏观领导和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几点思考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避免行政决策失误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一、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按照规则化的步骤、方式、时限等要求,行政决策主体在有行政相对人参与的情况下,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在其权限范围内,就某一公共事项如何处理做出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和首要环节,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行政决策权是行政权力的核心,行政决策权的行使对整个行政管理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部门、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而行政决策程序是决定行政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完善市县政府

行政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所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护人权,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保障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当前行政决策程序方面存在的不足 行政决策程序是约束决策主体行为随意性的重要手段。但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频频导致决策失误,给政府造成损失,甚至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分析我国行政决策程序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不完善。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决策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大多都与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有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工作制度不规范。信息工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甚至受到人为阻碍,导致决策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准确;有些官员甚至为了所谓政绩发布虚假信息,导致信息片面和失真。二是信息机构及其人员总量不足。我国政府的专业性信息机构主要有政府内设的统计机构、信息中心、政策研究机构等,为中央政府服务的信息机构较多, 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的信

行政决策考试题目及答案

行政决策考试题目及答案(A卷、B卷) 一、填空题(注:题目关键字词填空内容) 1、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是(决策观念)(决策研究) 2、行政决策科学化的特征(决策思想科学化)(决策程序科学化) 3、古代行政决策的对象和内容(政治)(军事) 4、古代奴隶制、封建制的各国体制(君主制) 5、行政决策集团包括(年龄)(素质)(知识)(气质) 6、行政决策按所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 型决策) 7、优先决策方案步骤(筛选法)(归避法)(决策树法) 8、行政决策者个人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9、行政决策执行过程(计划制定)(协调控制) 10、行政决策控制实施经历(确定控制标准)(实施控制) 11、行政决策方案类型、3钟(积极方案)(应变方案)(临时方案) 12、决策者、国家行政体系中层次划分(高层决策者)(中层决策者)(基层决策者) 13、行政决策反馈条件类型(对问题和机会的反馈)(对目标的反馈)(对方案的反馈) 14、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类型(违宪责任)(刑事责任) 15、现代行政决策创造思维表现形式(想象)(灵感) 16、可行性决策方案、研究、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行政上的可行性) 17、决策问题结构分为(结构优良问题)(结构适中问题)(结构不良问题) 18、行政决策国际环境包括国际(社会环境条件)(自然环境) 19、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者要素(主体) 20、现代行政决策评估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 21、决策议程将决策问题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 22、决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政府议程) 23、行政决策抉择的任务,对各种备选方案(权衡)(比较) 24、决策议程模型分为(外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内在提出模型) 25、运筹博弈(人一机)(人一人) 26、行政决策拟定阶段、任务、针对决策问题依据(决策目标)设计实现目标 27、西蒙认为模式(协作)(决策) 28、行政决策评估5个(生产力标准)(效率标准) 29、系统工程在决策中的基本程序(系统分析)(系统决策) 30、决策问题、性质、领域(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31、行政决策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精神文明环境) 32、现代行政决策、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择优原则) 二、名词解释 1、行政决策方案:就是一个或一组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实 现决策目标的步骤、途径、方法。 2、行政决策: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面临要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与选择行 动方案作出决定活动。 3、行政决策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决策中枢系统所输出的决策指令付诸实施,从而实现 行政决策目标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把决策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完善行政决策

完善行政决策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规范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十七届二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意见要求推行行政决策公开,逐步扩大行政决策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推进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科学执政的重要内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必须完善行政决策制度。 一、目前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行政决策是指行政组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依法处理政务所做出的决定,它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前提和依据。近年来,我国在健全和完善行政决策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行政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审计署最新审计报告,在10家查出问题的中央企业中,贪污受贿金额16亿元、

违规经营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0亿元,但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目前我国行政决策问题表现为:一是民主渠道还不畅通。虽然建立了政府网站,但发布的信息少,更新的速度慢,时效性、针对性较差,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不能有效回应,形不成互动关系。党务、政务公开透明度还不高,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民主权利难以行使。 二是行政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目前,由于不少事权和决策权限没有界定清楚,一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和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导致错误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并滋生执法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决策主体还不明确。以往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行政管理中主要是靠人治,靠第一把手决策。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旧体制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决策体制上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偏向于领导层说了算。权力过分集中弊端很大,有的领导者往往在没有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就由个人拍板说了算,导致决策随意、决策失误。 四是信息机制的不完善。信息是决策的立足点,一切的决策制定都应有充分的信息作参考分析,信息也会直接决定决策的可行性。我国行政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有:信息发布会、信息库、会议与会谈等。虽然形式较多,但由于人浮于事,得到的信息不能充分的反映真实情况。信息在此过程中

行政学题

《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新公共行政学 二、简答题 1、行政学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怀特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我国行政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 三、论述题 1、新公共管理运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行政概念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管理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3、宪政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二、简答题 1、古代中西方的行政理念有何不同? 2、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3、行政管理与私营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4、关于行政与私营管理的区别,宪政主义的观点是怎样的?

第二章《行政生态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生态 2、人造行政生态 3、宏观行政生态 4、微观行政生态 5、行政系统的经济生态子系统 6、经济力量 7、社会经济结构 8、经济体制 9、行政的政治生态 10、政治社会流动性及其发达程度 11、行政神话 12、行政功能文化 13、行政运行文化 1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15、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行政生态的内涵? 2、行政生态的特征有哪些? 3、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当今各国社会的三种存在形态是什么? 4、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棱柱型行政模式是什么? 5、经济力量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6、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7、科技水平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8、政党组织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9、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10、中国现行政治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11、中国现行行政文化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现行经济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功能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功能 3、任务性行政功能 4、政治功能 5、经济功能 6、文化建设功能 7、社会管理功能 8、计划功能 9、决策功能 10、组织功能 11、协调功能 12、控制功能 二、简答题 1、行政功能与行政职能的关系是什么? 2、行政功能的特性有哪些? 3、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4、法约尔对行政功能内容的描述是什么? 5、布坎南的行政功能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公共决策(八)

公共决策(八) (总分:14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 1.辅助决策的参谋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地研究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为决策者所左右。这是强调参谋子系统的( )。 (分数:1.00) A.科学性 B.集体性 C.相对独立性√ D.动态性 解析:相对独立性是指参谋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地研究和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能为决策者所左右。 2.美国的行政决策体制属于( )。 (分数:1.00) A.独裁制 B.议会—总统制√ C.议会—内阁制 D.议会—委员会制 解析:荚国实行的是议会—总统制。 3.伊朗政府和议会活动的依据是“真主的法律”,从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来看,这是一种( )决策体制。 (分数:1.00) A.宗教领袖型√ B.君主亲政型 C.军人独裁型 D.议会—总统制 解析:伊朗实行的是宗教领袖型决策体制。 4.实行议会一内阁制行政决策体制的国家是( )。 (分数:1.00) A.美国 B.法国 C.韩国 D.英国√ 解析:美国实行的是议会—总统制,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 )决策体制。 (分数:1.00) A.首长负责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会制 D.委员会制 解析:民主集中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 6.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是( )。 (分数:1.00) A.政治协商会议制 B.专家咨询参谋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行政首长负责制 解析: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和工作联系关系。 7.在政策方案优选时,要为决策者提供经过一系列定性、定量分析论证的初步方案的是( )。 (分数:1.00) A.决断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参谋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解析:参谋子系统的职能就是为决断子系统提供备选方案。 8.属于“虚位”国家元首的是( )。 (分数:1.00) A.美国总统 B.日本天皇√ C.英国首相 D.德国总理 解析:议会—内阁制的国家元首是“虚位”。 9.( )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分数:1.00) A.决断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参谋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解析:决断子系统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10.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属于( )。 (分数:1.00) A.军人独裁型 B.宗教领袖型 C.议会制 D.君主亲政型√

重大行政决策相关制度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决策行为,强化决策责任,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质量,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行政决策包括以下方面: (一)依法行政的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以本局名义出台的重大政策性文件; (三)大额国有资产的处置; (四)大额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 (五)动用大额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大事项; (六)依法行政建设的重大措施; (七)其他需由集体决策的重大行政事项。 人事任免、行政问责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不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重大行政事项集体决策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科学决策。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式,做到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使决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二)民主决策。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做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本局决定相结合,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依法决策。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第四条重大决策应当兼顾公民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重大决策应当经过局务会议决定,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会议议决。 第六条局长和分管领导对一般行政事项决策,可以不通过局务会议决策程序。但应当按照科学、合法、效率、公平原则,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择优决策,其决策内容应当向其他有关局领导通报。 第七条局长代表本局对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分管副局长协助局长决策。 第八条本局各工作部门为相关决策承办单位,负责承办重大决策的调研、方案起草与论证等前期工作。 第九条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局重大决策活动,并提供综合服务。 政策法规股应当为局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政策、专业性咨询、论证、听证、公示等有关服务。 第十条决策承办部门应当深入开展决策调研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决策所需的有关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形成决策调研报告。 第十一条决策承办部门应当根据决策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提供科学、全面、务实的决策备选方案,对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的事项或者存在争议经协商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事项,应当根据公众、专家或部门的不同主张拟定两个以上决策备选方案。 拟订决策备选方案时应当进行风险预测,力求做到决策目标科学、明确、务实和完整。

行政决策学复习资料(2)

行政决策学复习资料 一、判断 【判断】决策研究先是在军事和企业管理中。 【判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政府,面临着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紧迫任务,更必须加强行政决策的研究。 【判断】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而不是个人生活管理。 【判断】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都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决策加以具体筹划。 【判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行政决策的理论指导。 【判断】行政决策系统是个开放系统,环境中的消息、能量、要求都可以输入。 【判断】行政决策要根据各地区、各方面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切忌搞“一刀切”,照抄照搬外国的、其他地区的。【判断】我国现阶段行政决策的政治环境,明显表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点和政治优势。 【判断】政府决策,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政治过程。 【判断】执行系统的工作决定着正确的决策能否变成现实。 【判断】外部行政决策监控体系对决策者的监控具有更有力的制约作用。 【判断】类别分析法是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境的一种方法。 【判断】行政决策的执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判断】政府决策的目的在于解决所存在的社会公共问题。 【判断】针对创造性思维发挥的障碍,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主要应扫除主观头脑中的“锈”字,除怕去懒讨方法。【判断】行政决策可能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判断】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更要求政府决策运用现代综合思维方式。 【判断】每个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都各有其精华和糟粕,并鲜明地反映在管理决策系统。【判断】超前思维方式不是脱离现实的胡思乱想,不是乌托邦空想主义、主观臆断。 【判断】行政决策既非不受决策者主观影响的纯粹的理性行为,也不是完全受控于决策者主观判断的结果。它具有双重的性质。 【判断】在进行决策评估时,不仅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还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 【判断】面对同一情境下的同一决策问题,决策者的反应可能是具有差异性的。 【判断】群体决策中,人们所反映的心理和行为绝非每一个个体心理的简单加和。 【判断】在群体决策中,受不同群体环境和压力的影响,会反映出具有某些规律性的倾向或偏差。 【判断】行政决策程序的法制化,并不是将行政决策的程序方方面面都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而是将那些最重要的、最必要的程序制度加以确立。 【判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决策的监督,具有明确的宪法和法律依据。

土地行政管理各章节内容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土地行政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管理这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本书从行政管理学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土地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三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土地行政法规。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部分国家或地区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中国土地行政体制 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 第一节土地行政决策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土地行政决策方法 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 第一节土地行政执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 第四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以及对权力的控制 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 第一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涵义 第二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测定

第三节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权行政管理及其意义 第二节国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三节集体所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四节土地征用 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产权管理第七章地籍行政 第一节地籍与地籍行政 第二节土地调查 第三节土地登记 第四节土地统计 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 第八章地用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用行政管理概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 第五节土地管理 第九章地价行政管理 第一节土地价格行政概述 第二节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 第三节土地价格评估行政 第十章地税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税行政管理概述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地税管理制度第三节我国土地税制改革 第十一章土地行政法规 第一节土地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法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吕超 2011017249 行管1101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和中心环节,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科学的适宜的行政决策体制对于保证行政决策活动顺利有序进行,保证行政决策的效益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要随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水平诸方面的变化而变化。行政决策体制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只有健全行政决策各子系统,建立完善的决策方式、程序和制度,协调整合各子系统,才能保证行政决策的有序有效开展。 关键词:决策体制存在问题改革途径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和中心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科学的适宜的行政决策体制对于保证行政决策活动顺利有序进行,保证行政决策的效益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要随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水平诸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我国政制及决策体制在实际社会层面上依然为中央高度集权的权力性的体制”,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当前,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尤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我国行政决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的步伐还远不能跟上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远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行政决策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化需要,主要表现在: 1.科学决策体制尚未真正建立:第一,行政决策主体职责不清,各级党委、政府及人大的决策权力、职责及范围的划分仍不甚明确,关系仍未理顺,人大及政府的决策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第二,行政决策中枢机构的综合协调中心地位没有确立。第三,咨询、信息机构薄弱。专门化信息机构不多,难以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信息来源与信息质量受局限,信息处理技术、方法比较落后,信息处理能力比较低,使信息系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更促使了领导不重视发挥政策研究机构的咨询作用。第四,决策内容“越位”与“缺位”并存。当前我国行政决策在内容上存在着“越位”与“缺位”现象,一方面政府仍过多地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排斥市场,替代市场,干预社区、非政府组织、基层组织内部事务的决策,做了太多政府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对一些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健全社会保障、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生态环境等市场、社会难以调节的问题存在着不少政策“真空”或不到位之处。第五,决策方式、决策手段不科学。我国行政决策人员本身缺乏科学决策的相关知识,又不借鉴西方经验,忽视咨询机构的作用,往往凭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决策,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