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修改)

第二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修改)
第二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修改)

第二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首先要明确以下四点:

(1)公共政策是政策系统输出的公共产品。

(2)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按照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我们对政策系统作了颇为不同的理解,将它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与政策资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3)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政治巨系统,它与政策环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从而使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4)围绕公共权力,各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并形成了关于公共决策权力分配和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可以把政策系统界定为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以及将政策主体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反馈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对政策系统的考察通常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

第一层次分析政策系统内部的结构要素及其功能,为优化政策系统、提高政策效力提供依据;

第二层次分析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揭示公共政策问题的前因后果、公共决策的条件和情势,并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一、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政策主体为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以及自身维持、存续和发展的需要,借助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作用于政策客体的过程。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一书中将政策制定分为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官方的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指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司法人员;非官方的政策制定者包括利益团体、政党和作为个人的公民。

(一)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和司法机关。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但是,在国防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方面,总统拥有比国会更大的权力,国会要服从总统的领导。

?公共政策主体系统不局限于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共分为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非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和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它是我国的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作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有着两个重要的职能:一是把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及其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意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权力的灵魂;二是建立政府权力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它所制定的政策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1)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

(2)强制性——它们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必须被坚决执行。

2、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及其官员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行政国家”或“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行政权力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机关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它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

(2)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所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3、执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常常履行着某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利益集团特定的要求转变为一般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在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条件下,政党首先与权力而不是与政策相联系。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党的政治领导的主要内容即是制定出具有综合指导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

4、司法机关

作为国家或政府组成部分的司法机关,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也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之一。

(二)非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

非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1、利益团体

?当某个群体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利益表达的主体称为利益集团。所谓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公共政策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争斗和妥协的过程。各种利益团体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形成过程,成为非官方政策主体的最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它是现代国家政治体制一个显著特征。

2、公民(选民)

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力和义务的个人,它表明了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在当代,公民的含义更多的表达了法制和民主社会的基本准则。

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之地位:

(1)普通公民的利益和愿望对公共政策仍有相当大的影响,政府也仍然十分关注多数公民的利益和需要。(2)现代民主社会的政策过程不仅强调公民参与,甚至将其视为公共政策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

(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或推举代表参与政策过程。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如示威游行、罢工等)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决策议程。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政策过程。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制定。

(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此影响政策结果。

(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

3、大众传播媒介

决策中的信息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才能传播,大众媒体则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传播载体。大众传

媒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正产生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在西方有人将大众传媒称作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大众传播媒介对政策制定的作用极为显著。在当今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交流思想和传播知识,是政府、政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二、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可以从“事”(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公共问题)和“人”(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会成员)两个角度来认识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指的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公共政策问题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公共政策问题。

(1)所谓社会问题,就是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者说,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具有了公共的性质。

(2)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解决,只有那些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到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问题,才能成为公共政策的客体。

可以从通俗的角度来划分社会政策问题,即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政策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1)政治领域问题,包括政治体制、机构、外交、军事、行政、人事、民族、阶级等方面的问题;(2)经济领域问题: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生产过程各环节的问题,或财政、金融、产业、分配等方面的问题;(3)社会领域问题:如环保、人口、治安、福利、保障等方面的问题;(4)文化领域的问题:包括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2.目标群体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群体。

(1)所谓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2)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就是这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三、公共政策环境和资源

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和一定条件下运行的,而且要以一定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权力资源作为基础。离开了这些资源和环境条件,公共政策无法运行。

(一)含义与内容

所谓公共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总的说,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学对政策环境的考察一般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方面,把政策系统视为一个因变量,研究政策环境对决策行为、政策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把政策系统视为一个自变量,探求政策系统的产品——公共政策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资源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地理资源环境。公共政策的地理资源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总和。

2、政治法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和法治资源环境。公共政策的政治环境是指制定与实施具体的政

策时,可能面对的总的政治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资源环境。公共政策的社会环境是指制定和实施具体政策时,可能面对的总的社会状况,它是社会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等的总和

4、国际环境。公共政策的国际环境指的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由国家、国际组织相互间的竞争、合作、冲突所形成的带有一定稳定性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秩序与格局。当代公共政策的国际环境虽然还没有从变动中完全稳定下来,但是,其主要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趋势之一即国际环境正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变;趋势之二即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要浪潮。

(二)公共政策资源

公共政策资源是指政策运行活动可以获得并利用来促进运行过程的各种支持和条件,即政策运行所要花费的代价和必需的各种条件。通常分为物质、人力、信息、权威资源等几大类别。

1、物质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社会政策的合法性、强制性所产生出来的政策威严与信用;二是指负责政策运行的机构和人员所掌握的确定和推行政策的权力;三是指社会成员对政策知识的了解和人们相信政策、支持政策的心理。

?第二节公共政策系统的划分与运行

从系统发生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看作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政策系统的运行实质上就是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相作用的过程,它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大系统。它的实际运行则表现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变迁等环节所组成的活动过程。

一、政策系统的划分

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统共同完成的,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使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地展开。

1、信息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流动与转换的过程;而信息原则是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信息是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依据;没有信息,这些活动就无法展开。

信息子系统在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为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地提供各种准确、适用的信息。它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信息的收集;(2)信息的加工处理;(3)信息的传递。

信息子系统要为公共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和适用的信息,为政策过程服务,保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有效的执行,以取得预期目标,这就要求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

2、咨询子系统

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前述的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咨询子系统是现代化的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在其中发挥着参谋咨询的重要作用,保证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咨询子系统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在其中发挥着参谋咨询的重要作用,保证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咨询子系统在政策制定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政策问题分析;(2)政策未来预测;(3)方案设计及论证;(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5)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

3、决断子系统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决断子系统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决断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两个特点。决断子系统在公共决策活动中,享有拍板定案的权力,即具有最终决策权力,因而具有权威性;决断子系统作为政策系统的核心,主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主导性。

决断子系统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1)提出有关的政策课题;(2)考虑政策目标的确立;(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负责政策的最终决定。

“谋”与“断”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职能。决断子系统和咨询子系统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取代。决断子系统就要充分地利用咨询子系统的长处,充分发挥该系统的参谋咨询作用。

4、执行子系统

执行子系统是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它是政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执行子系统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的现实性,是指执行子系统能够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益;所谓的综合性,是指政策执行是个复杂的活动过程,牵涉到许多动态的因素,必须采取种种措施和行动。所谓的具体性,是指执行子系统必须将政策目标加以分解,使其具体化,把执行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所谓的灵活性,是指执行子系统所遇到的是复杂多变的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随时会发生。因此,执行子系统必须具有灵活性。

执行子系统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是:(1)为政策方案或项目的执行做好准备;(2)将政策付诸实践,从事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5、监控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是整个政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于信息、咨询、决断、执行等子系统,其地位较为特殊。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监控子系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1)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提供检查执行情况的

依据;(2)监控政策执行情况;(3)反馈政策执行情况。

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它的发展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合理的政策,至少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公共决策系统或政策系统正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决断子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核心,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特点。决断子系统根据信息系统、咨询系统提供的信息和预选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并由总体设计部门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和计划。信息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公共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即从信息系统那里输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掌握人民大众对政策的要求和意见,形成政策问题,经过研究咨询之后制定、出台政策,通过政策实施把信息输送出去,再将其作用结果反馈回来,并据此调整和完善政策,对它的要求是客观、准确而又及时。咨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子系统的另一个基础部分,它参与政策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客观实际,参照历史经验和未来预测结果,以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为基础,对决策问题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可行的方案,供决策系统参考,对其要求是客观准确,并富于科学性和创造性。

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对决断子系统的要求是:决策正确合理,规划周密可行。执行子系统贯彻决断子系统的指令,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它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其作用是使条文上的政策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现政策目标。因此,它是政策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最具有直接性的环节,对它的要求是执行坚决有力、科学高效。监控子系统主要是负责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总政策目标执行政策,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它还应灵敏地反映出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及时向信息系统提供信息,使决策能得到及时调整、提高效率,对它的要求是,真实无误、及时迅速。公共决策子系统的运行正是在这些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

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各个阶段或者环节,或者说它是由一系列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一个过程。关于这

个过程就究竟由多少个阶段、环节或功能活动所组成的问题,政策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说法。德洛尔在《公共政策制定检讨》一书中,将政策过程或者政策系统的运行分为四个阶段18个环节,即:

(1)元政策制定阶段——即对制定政策的政策进行分析,包括处理价值,处理实在,处理问题,调查、处理和开发资源,设计、评估与重新设计政策系统,确认问题、价值和资源,决定政策战略等七个环节;(2)政策制定阶段——包括资源的细分,按优先顺序建立操作目标,按优先顺序确立其他一系列主要的价值,准备一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预测结果,并选择最好的一个,评估这个最优的方案并确定其好坏等七个环节;

(3)后政策制定阶段——包括发起政策执行,政策的实际执行,执行后的评估三个环节;

(4)反馈阶段——多层面联结所有阶段的交流与反馈。

?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论著中将政策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将政策过程的功能活动划分为如下五个范畴: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一书,将政策系统运行看作是由如下十一个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所构成的过程,即感知/定义、汇集或累加、组织、表述、确立议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执行、评估、调整、终结。

?参考国外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政策实践的情况,我们将政策系统的运行看作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变迁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1、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政策目标的确定、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公共政策方案的比较与择优等环节。

?2、政策执行与监控——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政策执行原则与模型、政策执行的过程、资源与工具、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政策执行中的监控等的功能环节。

?3、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主要阐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与主体,过程与模式以及评估方法等。

?4、政策变迁——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依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周期性调整,以至采用措施予以终止的过程或行为。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构成

第四节公共决策体制

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围绕决策权力,各种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分配和配置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

本节介绍的内容一、决策权力及其归属

二、决策权力的配置

三、公共决策的规则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一、决策权力及其归属

1.政策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必然涉及到决策权力。权力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权力的体现。

2.与公共权力一样,决策权力也有特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3.决策权力的使用和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客体的“反权力”作用政策权力本身就需要不断充实基础、补充能量。

随着“主权在民”原则的确立,最高决策权力运行中的能量消耗才得到持续、稳定的补充。最高决策权及其归属在根本上决定了决策体制的性质和类型。

二、决策权力的配置

(一)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二)集权制与分权制

三、公共决策的规则

所谓决策规则,就是决策主体择定最终政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

一是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

(一)全体一致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一致同意。

2.全体一致规则有两个基本特征

(1)决策主体在形式上都能绝对平等地分享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都会对政策方案的通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决策结果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主体都能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而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而受损。

3.全体一致规则的缺点

(1)决策成本过高。(2)鼓励“策略行为”。第一,讨价还价。第二,弃权。

二)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

所谓多数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的择案规则。

采取两种基本形式:

1.简单多数规则

2.绝对多数规则(1)“多数剥削少数”。(2)决策结果未必可靠。3)投票悖论。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因此,当选民的偏好存在多峰偏好时,选民可

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偏好来操纵投票结果。这也是公共选择学者们所关注的“中位选民(中间投票者)”(4)阿罗悖论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阿罗的意思是说,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le theorem),又称作“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

阿罗的结论建立在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与民主决策方式所需满足的五个条件之上。阿罗提出的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是:

公理Ⅰ连贯性(connectedness)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必有X≥Y或Y≥X。

公理Ⅱ传递性(transitivity)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Z,如果X≥Y且Y≥Z,则X≥Z。

阿罗还认为,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下列五个条件:

条件1 选择的非限制性。即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

条件2 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即集体选择一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

条件3 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即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

条件4 公民的至上性。即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决策。

条件5 非独裁性。即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们的偏好强加于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3、决策方式的改进

(1)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布坎南与塔洛克在合著的《同意的计算》围绕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个主题——多种决策方式,这些模式被认为更能准确显示投票者的偏好,有利于克服“策略行为”造成的外部成本与决策成本过高的缺点。

①需求显示过程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

② 投否决票投否决票方式实施起来会受到一定限制,这就是投票者的意愿、旨趣的方向必须大体一致,

否则可能所有方案都遭否决。

2)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在我国,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首先,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具有正确的集中。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种决策原则及方式,必须首先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渠道,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决策气氛;在公共决策的决断子系统中充分发扬民主,形成良好的公共决策小环境;充分发扬民主(体制外)的政策研究咨询组织(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其次,借鉴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其运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必须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决策系统,创造民主集中制原则发生作用的体制条件,改善和优化公共决策系统的运作,实现公共决策过程的程序化。

再次,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行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原则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决策行为。例如,必须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公共决策体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他们想要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和外部风险、获得满意的决策效果。

2.公共决策体制的设计,并不完全是决策者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它还要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要受到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政治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3.人类历史上的公共决策体制尽管纷繁多样,但其组织设计总是着眼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决策的程序和原则也总是采取最有利于统治的方式。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公共政策复习(2)

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1)谁来制定公共政策(主体); (2)对什么领域来进行规制(客体); (3)目的何为(价值取向);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三、政策的分类 1. 分配性的、调节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 2.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2、公共性; 3、价值性; 4、前瞻性; 5、层次性; 6、动态性; (一)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3、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政府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 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 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 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政策系统的划分: 一、信息子系统 二、咨询子系统 三、决断子系统 四、执行子系统 五、监控子系统 第二章 社会问题: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 (1)社会福利(2)效率(3)公平 3.社会问题的四要素 (1)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2).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3).它们持续时间很长。 (4).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个人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1. 答:对象:理论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目的:管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任务:①推动公共事业向前发展②实现国家部门职能③调节各种社会关 系和调整价值分配④指导、补充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估计不能考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答:产生的标志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纳合编的《政,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政策科学进展》《政策科学构想》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重心向执行和评年代,分析范式产生,成为独立的学科。70年代加强了伦理论基础从政治学向经济学;80估研究转移,政府改革和绩年以来重视宏观分析,理研究,比较研究;90效评估成为热点。 3.我国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答: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二是研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政府官员缺乏应有认识;四是政策科学的教学案例不足。 对策:充分认识理论和实践意义。把引进的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者应当深入政策过程。

政策模型第二章.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4.理性模型与渐进模型的优缺点是什么?答:理性模型分为绝对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两种,两者共同的优点是如能满足各类前置条件,信息掌握量大、问题分析全面,将至少形成满意甚至是最佳决策方案。但是绝对理性模型在现实中难以适用,有限理性模型要求问题既定,分析受时间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受决策者个人价值观影响严重。渐进 模型的优点是①可以减少对理论的需求②只掌握因素间的 关联即可,不用考虑到所有变故③减少了待考虑因素④允许试验,实现自我校正的效果⑤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系列 相关标准,为另一个渐进模型的形成打下基础。缺点是偏于保守,不适用战争或重大社会问题,在需要改革时会阻碍 发展。试用系统模型分析公共政策是如何从政治系统产出的? 5.) 估计不能考(答:系统模型设计环境、输入、输出和政治系统。环境是指政治系统外的一切状态和事物。环境对政治系统造成的一切影响就是输入,政治系统面对输入做出反应,给出权威性价值分配结果,即输出,也就是公用政策。 6.我国公共政策制定适用什么政策模型? 答:我国公共政策适用综合政策模型。①现实中任何一项决策都使用了两项以上的决策模型。②我国目前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各项社会事业有序进行,在这个背景下,渐进政策模

第五章 公共行政决策

第五章公共行政决策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提出"组织决策"这一概念。 A.巴纳德B.威尔逊 C.泰勒D.甘特 2.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手段。 A.法律手段B.公共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暴力手段 3.公共行政决策性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决策对象是公共问题B.决策主体具有公共性 C.决策目的具有公共性D.决策技术的科学性 4.公共行政决策的特征有() A.决策性质的公共性B.决策主体的法定性 C.决策程序的合法性D.决策结果表达式的多样性 5.按照决策的影响范围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战略决策B.策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6.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战略决策B.高层决策 C.中层决策D.基层决策

7.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D.理性决策 8.公共行政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情报活动阶段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D.审查活动阶段 9.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为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 A.收集B.加工 C.传输D.储存 10.所谓决策咨询系统,主要指决策的()。 A.主体B.对象 C.中枢系统D.智囊团 二、判断题 1.决策及其执行是人们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公共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决策主体众多。() 3.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4.赫伯特·西蒙在批判传统全面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5.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活动阶段。() 6.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的行为。() 7.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有收集、加工、储存、传输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8.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广义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9.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整个公共行政决策过程都在它的宏观领导和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D.社会公众 2.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D )。 A.被管理者B.对立者 C.被统治者D.伙伴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D )。 A.企业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D.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ED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行政学题

《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新公共行政学 二、简答题 1、行政学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怀特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我国行政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 三、论述题 1、新公共管理运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行政概念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管理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3、宪政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二、简答题 1、古代中西方的行政理念有何不同? 2、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3、行政管理与私营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4、关于行政与私营管理的区别,宪政主义的观点是怎样的?

第二章《行政生态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生态 2、人造行政生态 3、宏观行政生态 4、微观行政生态 5、行政系统的经济生态子系统 6、经济力量 7、社会经济结构 8、经济体制 9、行政的政治生态 10、政治社会流动性及其发达程度 11、行政神话 12、行政功能文化 13、行政运行文化 1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15、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行政生态的内涵? 2、行政生态的特征有哪些? 3、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当今各国社会的三种存在形态是什么? 4、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棱柱型行政模式是什么? 5、经济力量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6、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7、科技水平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8、政党组织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9、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10、中国现行政治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11、中国现行行政文化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现行经济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功能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功能 3、任务性行政功能 4、政治功能 5、经济功能 6、文化建设功能 7、社会管理功能 8、计划功能 9、决策功能 10、组织功能 11、协调功能 12、控制功能 二、简答题 1、行政功能与行政职能的关系是什么? 2、行政功能的特性有哪些? 3、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4、法约尔对行政功能内容的描述是什么? 5、布坎南的行政功能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规范了具体的客体、 指向目标、 制定程序, 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事)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 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 1)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 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 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 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

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它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她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中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一般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土地行政管理各章节内容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土地行政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管理这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本书从行政管理学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土地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三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土地行政法规。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部分国家或地区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中国土地行政体制 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 第一节土地行政决策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土地行政决策方法 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 第一节土地行政执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 第四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以及对权力的控制 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 第一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涵义 第二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测定

第三节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权行政管理及其意义 第二节国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三节集体所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四节土地征用 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产权管理第七章地籍行政 第一节地籍与地籍行政 第二节土地调查 第三节土地登记 第四节土地统计 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 第八章地用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用行政管理概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 第五节土地管理 第九章地价行政管理 第一节土地价格行政概述 第二节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 第三节土地价格评估行政 第十章地税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税行政管理概述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地税管理制度第三节我国土地税制改革 第十一章土地行政法规 第一节土地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法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

第五章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协调与监督 第一节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和类型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行使政府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法拟定并抉择;方案的过程,它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各项运行职能的基础。决策与"抉择"不同,前者有"多个系统参加,后者是由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首长所做的,二者不可混同。(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传统决策(经验决策)和现代决策(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全凭领导者的主观经验和判断来做决定;科学决策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和程序,来分析事物,作出决定。 2·按照程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为解决不经常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3·依据决策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稳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末来自然状态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方案面临多种自然状态,而决策者难以确定其出现的概率,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决策。这是不稳定条件下的决策。 二、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以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为核心,行政信息系统、行政咨询系统。行政决策审批系统为辅助,既密切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或“政府首脑机关”。它是确定行政决策目标,领导和组织整个决策活动,进行方案抉择,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领导集团。其任务主要是“断”。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指为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并传输全面、及时、准确、适用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它是由行政决策的信息处理成员、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人一机系统。它在行政决策组织体系中属"神经系统"。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也称“思想库”、“智囊团”、“脑库”等。它是由研究咨询人员组成的官方或非官方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决策中枢系统进行正确决策的辅助性机构。其任务主要是“断”。 (四)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这是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之上或之外的有权机构组成的,依法对行政决策的有效性进行审批控制的组织体系。当前我国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三、行政决策过程 (一)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二)拟订备选方案 (三)方案分析、评估 (四)抉择方案 (五)试点检验,修正完善方案 第二节行政执行

自考《社会行政》练习题第五章

自考《社会行政》练习题: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服务的计划 一、填空 1、目标管理的特点有参与导向,系统导向,__________,授权导向和结果导向。(组织自身的能力) 2、按社会服务计划期限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计划、 中期计划和__________,它们是一个彼此相辅相成的计划体系。(年度计划) 3、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拟定有效的计划。所谓有效 的计划包括三方面的能力结构:即分析、_____、测量。(执行) 4、斯基德莫尔指出了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陷阱:_____、过度简化、非理性行为和因错误导致沮丧。(拖延) 5、依据不同的角度,决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方法,依工作者本身的角色可将决策分为咨询式决策、__________、协助式决策、威胁式决策。(协商式决策) 6、专家决策法也叫___________,强调参与决策的成员互不见面,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将许多专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决策的过程。(德尔菲方法)

7、社会服务计划和决策的前提在于了解社会大众的各 种福利需求,发现满足需求时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 _______是服务计划建立的首要基础。(评估需求) 8、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的方法包括确定总目标、________、支持条件分析。(目标分解) 1、社会服务机构决策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 __________、拟定方案、比较、分析方案、选择方案。(确定目标) 2、__________于1954年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彼得德鲁克) 3、一个完整的服务计划应该具备________和结构性特征。(哲学性) 4、所谓有效的计划包括三方面的能力结构:即分析、 执行、_______。(测量) 5、国外的行政决策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完全理性决策 理论和__________。(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6、依据不同的角度,决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方法,若依理性程度,可以分为直觉的决策、__________和问题解决的决策。(判断的决策) 7、__________、评估需求是服务计划建立的首要基础。(发现问题) 8、当机构思考方案是否可行时,通常考虑三种可行性: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题型介绍

本门课程考试为半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题型一般为单选题(10分)、多项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40分)、论述(30分)。 单选题、多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细节部分的把握。 名词解释:都是学习《公共政策学》应该掌握的。在解答名词解释时,一般将这个名词的意思解释或者描述清楚即可,无须详细阐述。 简答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不考查理解程度,所以要求学生答出所问问题的要点并作出简要的解释。 论述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是考核层次最高的一种题型,所以要求学生在回答论述题时,不但要将问题要点列出,还要全面深入的针对每个要点问题进行阐述和评析。 应掌握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含义和内容 二、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三、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决策权力的内容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三、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四、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五、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一、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二、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三、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四、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 二、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互动 三、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四、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五、政策环境因素 六、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四、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五、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六、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 一、“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三、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一、公共决策系统 二、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 三、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一、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

第一章行政管理学导论 1.韦伯的官僚制的主要特征 (1)组织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磨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地进行。 2.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又称管理主义,它被定义为“公共行政的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管理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做出如下总结:(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差别:(2)私营部门的管理比公共部门管理要先进和优越得多;(3)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录用私营部门的管理人员来“重塑政府”,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遵循管理主义思路的行政改革在实践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明确的责任;(2)产出和绩效取向;(3)以半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4)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工具(如成本核算、控制技术等);市场机制以改进竞争。 第二章行政职能 1.西方国家行政职能演变 1.“守夜人”政府职能(20世纪30年代之前); 2.政府职能的扩张(30——70年代); 3.市场化与政府退却(80年代——今) 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履行方式的转变; 3.只能关系的转变。 第三章行政组织 1.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 一.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上是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微观上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二.横向结构;也称分布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行政组织的结构网,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务于纵向结构。 2.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1.转变职能。2.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3.改革法制化。 4.渐进改革方式。 第四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类型1.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5.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2.行政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3.渐进决策模型。 4.系统决策模型。 5.精英决策模型。 6.团体决策模型。 3.当前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决策体制不完善; 2.行政决策程序不规范; 3.行政决策责任制不落实; 4.行政决策技术手段不科学,决策者素质不适应。 第五章行政执行 1.英国执行机构改革 英国执行机构改革体现了新的管理思想、原则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包括:(1)规则为本到结果为本的转变。规则为本和结果为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在评价工作人员时,前者看他们能够严格遵守规则,而后者看他们的业绩和对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公共管理的新思维要求在政府部门牢固树立“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执行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无疑体现了这一原则。(2)隶属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政府部门传统结构以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为特征,执行机构改革使得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实施以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3)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过程控制即上级对下级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行动都进行控制,这导致按命令行事的心态,工作人员既不对组织的成功承担义务,也没有追求良好结果的动机和条件,而执行机构的管理实践体现了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4)分权制度化趋势。分权化改革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而执行机构改革为权力分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启示:主管部长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模糊,危及公共责任;政策和执行的分离具有随意性,出现失误时无法界定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的执行机构抱怨主管部长对执行机构的干预过多,而有的主管部门则抱怨执行机构的自主权过大;执行机构的独立性过强,会弱化执行部门与决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进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可见改革要达成预期目标,还需要一个渐进调适的长期过程。 第七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结构1.思想政治素质。 2.文化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2.行政领导艺术的运用 1.授权艺术,指上级行政首长授予下级官员以一定的职权与责任,使下级官员在上级的监督下具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力。授权者同时保持对被授权者的指挥和监督。 2.协调艺术,指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管理活动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它们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从而消除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行为。 3.沟通艺术,指政府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以及行政人员之间借助一定的媒介和渠道,传递思想、观点、感情,以达到相互了解,获取支持与合作,谋取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过程。 第八章人事行政

行政组织学各章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各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 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一、概念题 1.组织 答: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决策组织就是具备决策权力,从事决策活动的组织。 2.公共决策体制 答: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工作的组织形态。为了保证一定的决策组织行为有效果,必须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决策活动的需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决策体制。 3.委员会制 答:委员会制,亦称为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现代世界各国中,瑞士是委员会制的典型代表。委员会政体下的委员会是以集体领导的形式来行使其最高行政权,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4.分权制 答: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

加干涉的领导体制。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优点是:可以使下级因地制宜贯彻上级指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本地的长处和优势。缺点是:如果发挥不好,容易自立门户,各行其是,各方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发生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不顾整体利益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各种政策行为者围绕决策权力,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 (2)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总统制 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 a.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决策权各自分立、互不隶属而又相互制衡; b.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政府不对议会负责但可以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总统不能干预司法但有权任命国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内阁实行首长制即由总统独掌最终决策权。 ②议会制 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议会制。 a.议会的决策对政府的决策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议会多数的支持是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得以运行的关键。 b.议会和内阁决策的基本规则都是多数规则。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圣才出品】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 答:公共政策研究并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的,它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并引入了多学科的分析路径,力求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主要包括: (1)哲学视角 哲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①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 ②规范性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政治学视角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普遍和重要的政治现象一直是政治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西方的政治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传统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3)管理学视角 ①管理科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决策科学。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还提出用“令人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这些都为后来的公共政策分析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公共政策学与管理科学尤其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都要经过从确认问题、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到评估结果的程序。管理学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4)经济学视角

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视角的基本内容是(阿马切尔《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①经济力量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 ②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A的出现; ③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④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清楚; ⑤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选择中的替代机会; ⑥与第五点密切相关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 ⑦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作社会分析; ⑧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 (5)社会学视角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②社会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种族关系、家庭问题、犯罪学和社会变革所进行的研究; ③社会学中关于政策的研究是描述性的,主要集中在政策过程特别是集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等几个阶段; ④社会学在社会控制、社会化和社会变化等广泛领域内,发展了大量的实证知识和理论,这些也都有助于理解不同公共政策的效果及公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