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的教程

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的教程

电能质谱仪(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测量化合物的仪器,它通过将化合物转化为离子,并以质谱仪的方式进行测量,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精确分子质量信息。在科学研究和化学分析中,电能质谱仪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结构鉴定、组成分析和定量分析等领域。本文将介绍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仪器准备

在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之前,首先需要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查离子源、质谱分析仪和数据处理软件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调整。同时,还需要准备好待测化合物的溶液,并确保溶液的浓度适合分析。

2. 离子化条件设置

在进行分子质量测量之前,需要根据待测化合物的性质和离子源的特点,设置合适的离子化条件。通常情况下,电能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产生荷质比为1:1的正离子或负离子。通过调节离子源的喷雾气流速度、电压和温度等参数,可以优化离子化效果,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3. 质谱分析条件设置

在离子化完成后,将离子引入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质谱分析条件的设置对于准确测量分子质量非常重要。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质谱检测器,如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MS)或四极杆质谱仪(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其次,设置合适的离子能量、碰撞能量和扫描速度等参数,以确保质谱仪能够准确检测和分离待测离子。

4.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质谱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首先,将质谱数据导入专业的

数据处理软件,并进行峰检测和峰匹配等操作。通过比对已知的分子库或理论计算值,确定待测化合物的分子质量。此外,还可以进行质谱图的解析和谱峰分析,以获取更多关于化合物结构的信息。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研究或化学分析的下一步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

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务必熟悉仪器的操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还应该注意样品的准备和处理,避免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条件和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验证使用。

总之,电能质谱仪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工具,可用于测量化合物的分子质量

和结构信息。通过合理设置离子化条件和质谱分析条件,并结合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得分析结果。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巧,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不断提高分析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的教程

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的教程 电能质谱仪(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测量化合物的仪器,它通过将化合物转化为离子,并以质谱仪的方式进行测量,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精确分子质量信息。在科学研究和化学分析中,电能质谱仪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结构鉴定、组成分析和定量分析等领域。本文将介绍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仪器准备 在使用电能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之前,首先需要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查离子源、质谱分析仪和数据处理软件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调整。同时,还需要准备好待测化合物的溶液,并确保溶液的浓度适合分析。 2. 离子化条件设置 在进行分子质量测量之前,需要根据待测化合物的性质和离子源的特点,设置合适的离子化条件。通常情况下,电能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产生荷质比为1:1的正离子或负离子。通过调节离子源的喷雾气流速度、电压和温度等参数,可以优化离子化效果,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3. 质谱分析条件设置 在离子化完成后,将离子引入质谱仪,进行分子质量测量。质谱分析条件的设置对于准确测量分子质量非常重要。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质谱检测器,如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MS)或四极杆质谱仪(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其次,设置合适的离子能量、碰撞能量和扫描速度等参数,以确保质谱仪能够准确检测和分离待测离子。 4.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质谱仪原理及应用 质谱仪操作规程

质谱仪原理及应用质谱仪操作规程 质谱仪原理及应用质谱仪又称质谱计(massspectrometer)。进行质谱分析的仪器,即依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别和 质谱仪原理及应用 质谱仪又称质谱计(massspectrometer)。进行质谱分析的仪器,即依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别和检测物质构成的一类仪器。 质谱仪以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离子检测器为核心。离子源是使试样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离子化的装置。电离后的分子因接受了过多的能量会进一步碎裂成较小质量的多种碎片离子和中性粒子。它们在加速电场作用下取得具有相同能量的平均动能而进入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是将同时进入其中的不同质量的离子,按质荷比m/z大小分别的装置。分别后的离子依次进入离子检测器,采集放大离子信号,经计算机处理,绘制成质谱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离子检测器都各有多种类型。 质谱仪按应用范围分为同位素养谱仪、无机质谱仪和有机质谱仪;按辨别本领分为高辨别、中辨别和低辨别质谱仪;按工作原理分为静态仪器和动态仪器。 分别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仪器的紧要装置放在真空中。将物质气化、电离成离子束,经电压加速和聚焦,然后通过磁场电场区,不同质量的离子受到磁场电场的偏转不同,聚焦在不同的位置,从而获得不同同位素的质量谱。质谱方法*早于1913年由J.J.

汤姆孙确定,以后经 F.W.阿斯顿等人改进完善。现代质谱仪经过不断改进,仍旧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束按荷质比分别。质谱仪的性能指标是它的辨别率,假如质谱仪恰能辨别质量m和m+Δm,辨别率定义为m/Δm。现代质谱仪的辨别率达105~106量级,可测量原子质量精准明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 质谱仪*紧要的应用是分别同位素并测定它们的原子质量及相对丰度。测定原子质量的精度超过化学测量方法,大约2/3以上的原子的精准明确质量是用质谱方法测定的。由于质量和能量的当量关系,由此可得到有关核结构与核结合能的学问。对于可通过矿石中提取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元素的分析测量,可确定矿石的地质时代。质谱方法还可用于有机化学分析,特别是微量杂质分析,测量分子的分子量,为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和分子结构供应牢靠的依据。由于化合物有着像指纹一样的独特质谱,质谱仪在工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固体火花源质谱:对高纯材料进行杂质分析。可应用于半导体材料有色金属、建材部门;气体同位素养谱:对稳定同位素C、H、N、O、S及放射性同位素Rb、Sr、U、Pb、K、Ar测定,可应用于地质石油、医学、环保、农业等部门。 下面介绍几种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有机质谱仪 有机质谱仪基本工作原理:以电子轰击或其他的方式使被测物质离子化,形成各种质荷比(m/e)的离子,然后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按不同的质荷比分别并测量各种离子的强度,从而确定被测物质的分子量和结构。 有机质谱仪紧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它能供应化合物的分子量、元素构成以及官能团等结构信息。分为四极杆质谱仪、

利用质谱仪进行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利用质谱仪进行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质谱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测量样 品中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可以获得有关样品组成和结构的信息。本文将介绍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质谱仪的基本原理 质谱仪的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通过电离技术转化为带电粒子(离子),然后根据离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质量-电荷比,进行分析和检测。主要包括离子化、分离和检测三个步骤。 1. 离子化 离子化是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转化为带电粒子的过程。常用的离子化技术包 括电离、化学离子化和质子转移离子化等。其中,电离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电子轰击或光解等方式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电离为正离子或负离子。 2. 分离 分离是将离子根据其质量-电荷比进行分离的过程。常用的分离技术有磁场分离、电场分离和质量分离等。磁场分离利用磁场对离子进行偏转,根据其质量-电 荷比的不同,使离子在磁场中产生不同的轨迹,从而实现分离。 3. 检测 检测是对分离后的离子进行检测和测量的过程。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离子倍增器、荧光检测器和质量分析器等。离子倍增器可以将离子的信号放大,提高检测灵敏度;荧光检测器则通过测量离子的荧光强度来获得离子的相对丰度;质量分析器则根据离子的质量-电荷比进行分析和测量。 二、质谱仪的常用分析方法

1. 质谱图谱分析 质谱图谱分析是质谱仪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离子质量 和相对丰度,绘制出离子信号强度与质量-电荷比的关系图谱。质谱图谱可以用于 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鉴定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等。 2. 质谱定量分析 质谱定量分析是利用质谱仪对样品中的目标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测 量目标物质的离子信号强度与浓度的关系,建立标准曲线或内标法等定量方法,可以准确测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 3. 质谱图像分析 质谱图像分析是将质谱仪与显微镜或成像设备相结合,对样品进行成像和分析 的方法。通过将样品表面的离子进行成像,可以获得样品的分布信息和空间分辨率。质谱图像分析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4. 质谱联用分析 质谱联用分析是将质谱仪与色谱、电泳等分离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样品的分离 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将样品进行分离,然后将分离后的物质引入质谱仪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总结: 质谱仪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 文介绍了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分析方法,希望能够对读者对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所了解。质谱仪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将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利用质谱仪进行物质成分分析的方法介绍

利用质谱仪进行物质成分分析的方法介绍 质谱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仪器,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它通过测量物 质分子的质荷比,能够得到物质的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利用质谱仪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质谱仪的基本原理。质谱仪的工作原理是将待测样品分 子分子转化为带电离子,并将离子分子按照质量-电荷比进行分离和检测。这个过 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样品的离子化、离子分子的分离和离子分子的检测。 在样品的离子化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电离和解析质谱法。常用的电离方法有 电子轰击电离、化学电离、电喷雾电离等。当样品中的分子受到电子轰击后,会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离子会被加速器电场加速,并经过带有孔径的半导体材料,形成高速离子束。这些离子束会进入质谱仪中的磁场区域,经过分离器的作用,离子被分离成不同质量的离子。 离子分子的分离过程是通过磁场和/或电场来实现的。在质谱仪中,有不同种 类的分离器,如区域束分离器、四极杆分离器、离子阱分离器等。这些分离器能够根据离子的质量和电荷量来进行有效的分离。 最后,离子分子的检测是质谱仪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离子在经过分离后,会 以不同的强度落到检测器上。常用的检测器有离子多重探测器、电子倍增器、毛细管检测器等。这些检测器能够将离子分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和处理,从而得到样品的质谱图。 在质谱仪进行物质成分分析时,还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工作,如样品的制备、 样品进样等。样品制备是将待测样品处理成适合质谱仪分析的形式。例如,在固体样品分析中,可以通过研磨、溶解等方法将样品转化为可供质谱仪分析的气态或液态物质。样品进样是将样品引入到质谱仪中进行分析的过程。常见的进样方式包括直接进样、气相色谱联用、液相色谱联用等。

利用质谱仪测量物质分子质量的实验步骤

利用质谱仪测量物质分子质量的实验步骤质谱仪是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常用于测定物质的分子质量。它通过测量物质中离子的质荷比,来推断物质分子的质量。本文将介绍利用质谱仪测量物质分子质量的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准备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 1. 样品准备:选择待测物质,并将其制备成气体或溶液的形式。如果物质是固体,需要先将其转化为气体或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 2. 准备质谱仪:打开质谱仪,并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校准所需的电压和电流,以及调整过滤器和检测器的位置和参数。 3. 仪器背景校正:在测量之前,进行仪器背景校正。关闭进样源,让质谱仪进行空白背景扫描,以消除仪器自身的影响。 二、进样与分析 实验中的进样与分析过程是关键的步骤,它决定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进样方式:根据实验需要,选择质谱仪的进样方式。常用的进样方式包括直接进样、静电萃取、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

2. 进样量控制: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和仪器的要求,确定进样量, 并使用进样针或进样器将样品引入质谱仪。注意避免样品的污染和损失。 3. 离子化方式:选择适合的离子化方式,将样品转化为离子形式。 常见的离子化方式有电子轰击、化学离子化和光解离等。 4. 质谱分析:开启质谱仪的分析模式,收集样品离子质荷比的信号。可以通过调整仪器的参数和运行时间来优化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需要对采集到的离子质荷比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得 出物质的分子质量。 1. 数据导出:将质谱仪中收集到的数据导出,保存到计算机中。常 用的数据格式包括ASCII格式和原始质谱图像文件。 2. 数据处理:使用专业的质谱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可以根据峰值的位置、强度和形状等信息,进行数据峰提取和质量校正。 3. 分子质量计算: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计算物质的分子质量。转 换公式根据离子质荷比和离子化方式的不同而异,可参考质谱仪设备 和软件的说明书。 4. 结果分析与验证:分析和验证得到的分子质量结果。可以参照已 知物质的分子质量,对所测物质的分子质量进行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

质谱仪操作流程

质谱仪操作流程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质谱仪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成分的高科技仪器,可以通过测量离子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结构。质谱仪的操作流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经过严密的步骤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质谱仪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在操作质谱仪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这包括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检查所需的溶剂和试剂是否充足,清洁和校准仪器等。还需要准备好样品,并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便于进行质谱分析。 二、样品进样 在准备好样品之后,就可以将其注入到质谱仪中进行分析了。样品进样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方式包括直接进样和气相进样等。进样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并注意样品的浓度和纯度,以确保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三、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是质谱仪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离子化和质谱分析两个步骤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和结构。在离子化过程中,样品会被加热或离子化气体撞击,生成离子化合物。然后,这些离子会通过质谱分析器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质谱图谱。根据质谱图谱的特征峰,可以确定样品的分子量和成分。 四、数据处理和解释 在完成质谱分析之后,还需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这包括对质谱图谱进行分析和比对,找出其中的特征峰,并通过数据库比对或其他方法来识别样品的成分和结构。还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果验证和报告 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总结,并编制成报告。报告应包括样品的基本信息、分析手段和结果、数据处理和解释过程等内容,以便于其他人能够了解和复制分析结果。还可以将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或机构,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质谱仪的操作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注意安全事项。只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希望本文对您了解质谱仪的操作流程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

质谱仪的简介和使用方法

质谱仪的简介和使用方法 姓名:xxx 专业:生物科学学号:xxxxxxx 摘要:质谱仪又称质谱计。[1]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质谱仪按应用范围分为同位素质谱仪、无机质谱仪和有机质谱仪。按分辨本领分为高分辨、中分辨和低分辨质谱仪;按工作原理分为静态仪器和动态仪器。 关键词:质谱仪;检测技术;简介;方法 一、前言:质谱法(简称质谱)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通常意义上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的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质谱和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是并列关系,目前很少有交叉领域;但实际上,质谱与经典谱学方法之间的交叉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质谱仪器通常由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等部分组成,[2]本文按照这些部分对质谱仪器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性能进行评述,指出了质谱仪器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基础科学研究、国防、航天以及其他诸多领域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质谱仪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技术与性能不断增强,应用也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采用了质谱法,[3]质谱仪逐渐由高高在上的“少数派”、“贵族化”仪器,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常规分析测试仪器。实际上,这几十年来我国在质谱方面的研究生产并非真的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分析仪器厂曾经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同位素质谱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分析仪器厂和北京科学仪器厂也分别自主研发了气质联用仪,使我国成为美国之外第二个能研发生产质谱仪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分析仪器厂和北京科学仪器厂也曾经分别从惠普和岛津引进技术组装质谱仪。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质谱仪方面的研发生产一再被割裂和中断,这些前辈们的研究成果都变成了孤立的,无法延续下来,仅是昙花一现。而在此后,质谱的相关技术如质量分析器等有了长足的进步,差距逐渐被拉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形

质谱解谱教程 (1)

第四章:质谱法 第一节: 概述 1.1 发展历史 1.1886年,E. 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 2. 1898年,W. We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3.现代质谱学之父: J. J. Thomson(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4.1922年, F.W.Aston[英]因发明了质谱仪等成就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2年, 第一台商品质 谱仪. 5.50年代起,有机质谱研究(有机物离子裂解机理, 运用质谱推断有机分子结构) 6.各种离子源质谱, 联机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CI, FD, FAB, ESI-MS 等) 1.2 特点: 1.灵敏度高(几微克甚至更少的样品, 检出极限可达10-14克) 2.是唯一可以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3.分析速度快(几秒) 4.可同色谱联用.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1基本原理 质谱是唯一可以确定分子式的方法。而分子式对推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质谱法的灵敏度远远超过其它方法,测试样品的用量在不断降低,而且其分析速度快,还可同具有分离功能的色谱联用。 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态有机分子,在离子源中通过一定能量(70ev)的电子轰击或离子分子反应等离子化方式,使样品分子失去一个电子产生正离子, 继而还可裂解为一系列的碎片离子,然后根据这些离子的质荷比(m/z e)的不同,用磁场或磁场与电场等电磁方法将这些正离子进行分离和鉴定。由此可见质谱最简单形式的三项基本功能是: (1)气化挥发度范围很广的化合物; (2)使气态分子变为离子(除了在气化过程中不产生中性分子而直接产生离子的化合物); (3)根据质荷比(m/z e)将它们分开,并进行检测、记录。由于多电荷离子产生的比例比单电荷离子要小得多,通常取z等于1,e为常数(1个电子的电荷),因而就表征了离子的质量。 这样,质谱就成为了产生并称量离子的装置。由于各化合物所形成的离子的质量以及各种离子的相对强度都是各化合物所特有的,故可从质谱图形中确定分子量及其结构。 (一)电离方式: 一般,MS测定采用电子轰击法(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简称EI),故称EIMS。它是应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电离方法。测定EI-MS时,需要先将样品加热气化,而后才能电离。故容易发生热分解的化合物,如醇、糖苷、部分羧酸等,往往测不到分子离子峰,看到的只是其碎片峰。而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糖的聚合物、肽类等,也因难于气化而无法测定。故近来多将一些对热不稳定的样品,如糖类、醇类等,进行乙酰化或三甲基硅烷化(TMS化),形成对热稳定性好的挥发性衍生物后再进行测定。近二十余年来,在电离方式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针对生物大分子等大极性、难气化、不稳定的化合物,开发了多种使样品不必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或者防止化合物热分解的新电离方法(软电离方法),如: 1. 化学电离(Chemical ionization,简称CI) 2.场致电离(field ionization, 简称FI)和场解析电离(field desorption ionization,简称FD)

质谱仪操作规程

简介:Agilent5975质谱仪主要为有机化学重点学科及其研究生教学、科研之用,主要涉及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中间体及产品的检测、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的建立研究等。仪器由化学系实验中心安排专人维护,操作人员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或有操作经验的教师和实验员担任。学生在做研究性课题需使用本仪器时,须在有关老师指导下进行。 开机: 1、打开Agilent5975质谱仪主机和SIS Probedirect控制器电源,再打开电脑桌面上的Instrumnet#1、Probedirect软件及数据分析软件Intrumnet#1 Dat a Analysis,进行通讯连接。 2、连接成功后,在化学工作站上调入相应方法文件。在界面上有3个监视框,分别显示离子源温度、四极杆温度和涡轮分子泵的转速比例。在开机6~8分钟后,若涡轮分子泵转速达不到正常速度的80%,工作站会停止加热离子源、四极杆。出现这种情况应检查真空系统是否出现漏气情况。 3、开机至少2小时后,做调谐报告。具体为: 在主界面上点击…View‟菜单栏下面的…Tune and Vacuum Control…‟,再选新界面…Tune‟菜单下的…Standard Sp ectra tune(Stune.U)‟,调谐报告出来,查看报告里的一些重要参数是否正常。 4、保存调谐报告。选…File‟菜单下的…Save Tune Parameters…‟保存调谐参数。 5、选…View‟菜单下的…Instrument Control‟返回化学工作站界面。 测试: 1、打开Adwardz pump电源开关;打开N2冷却气阀门(减压表读数在0.3Mp a左右); 2、在样品瓶中放入 10—20ng 的样品, 将样品瓶插入探针内; 3、将探针放到进样架中, 推到 STOP 1 位置; 4、逆时针打开探针泵的出口阀. 停留 10—15 秒. 将探针推到 STOP 2 位置; 5、慢慢地打开隔离阀, 将探针推到 STOP 3 位置; 6、顺时针关掉探针泵的出口阀; 7、再将探针推入 MSD 的离子源.不要太用劲以免损坏离子源; 8、按探针控制器面板的 START 键运行样品分析; 9、分析完成后, 将探针拉到 STOP 3 位冷却,等到温度下降到 100℃以下时.再将探针拉到 STOP 2 位置, 关上隔离阀. 然后将探针拉到 STOP 1 位置; 10、确认隔离阀已经关闭后,才可将探针完全拔出; 11、用丙酮等挥发性溶剂清洗装样工具,然后准备下一个样品。 关机: 样品测试完毕,选…View‟菜单下的…Tune and Vacuum Control…‟,在Vacuum 菜单下选Vent放空,跳出一个界面框,显示当前仪器状况是否满足关机要求。当满足关机条件后,界面会转向关机提示框。关闭质谱仪电源、相关软件,关闭SIS Probedirect控制器、Adwardz pump电源,关闭N2阀门。

化学分析中质谱仪的使用方法总结

化学分析中质谱仪的使用方法总结 质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药物、环境、食品等领域。它通过将化合物分子进行离子化,然后通过电磁场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实现对样品中各种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将为您总结质谱仪的使用方法。 一、准备工作 1. 检查仪器状态:确保质谱仪各部分正常工作,特别是离子源、离子隔离器、质谱检测器等关键部位。 2. 准备样品:选择适当的样品处理方法,如溶解、稀释、纯化等,以确保得到准确的结果。 3.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实验要求,设置适当的工作模式、电压、温度等参数。 4. 标定仪器:使用标准品进行仪器的校准,以确保质谱仪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二、样品进样 1. 气相质谱仪:将气体或挥发性液体样品通过进样器引入离子源,注意控制进样量。 2. 液相质谱仪:使用自动进样器将液体样品注入进样器,并设置适当的进样量和进样速度。

三、离子化 1. 电子轰击离子源:通过产生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使其分子离子化。 2. 化学离子化:使用化学试剂或反应室,在高温或某些特定条件下将样品分子转化为离子。 四、离子分离 1. 离子隔离:通过电磁场的作用,将不同离子根据它们的质量/电荷比进行分离。 2. 离子激发:使用外部电场或激光对离子进行激发,以便进一步分析或检测。 五、质谱检测 1. 掷掷实验:将离子引导至检测器,检测其信号强度和质荷比。 2. 质谱图解析:根据质谱图,识别和鉴定样品中的各个离子种类,并定量分析其浓度。 六、数据处理 1. 质谱库搜索:将质谱图与质谱库中的标准谱图进行比对,进行物质鉴定。 2. 定量分析:通过质谱定量方法,计算样品中特定组分的含量。 七、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高分辨质谱仪的操作技巧与数据解析方法

高分辨质谱仪的操作技巧与数据解析方法 高分辨质谱仪是一种重要的科学仪器,常用于化学分析和生物科学研究。它可以以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测量不同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并提供详细的质谱图谱。本文将介绍高分辨质谱仪的操作技巧和数据解析方法。 操作技巧 1. 样品准备:在进行质谱分析前,样品的准备非常重要。首先,需要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浓度适合分析。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溶剂,并进行适当的溶解和稀释。最后,样品应该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 2. 仪器校准:在进行实际质谱测量之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校准是通过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质谱分析,并根据其特征质谱图谱来调整仪器参数。这样可以确保精确的质谱测量结果。 3. 扫描模式选择:高分辨质谱仪通常具有多种扫描模式,包括全扫描、选择离子扫描和碎片离子扫描等。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扫描模式。全扫描可以提供样品中所有的离子信息,而选择离子扫描可以选择特定的离子进行分析。 4. 离子源设置:离子源是质谱仪中一个关键的组件,它负责将样品中的分子转化为离子。离子源的设置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实验目的进行调整。常见的离子源技术包括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化学电离(CI)。 5. 数据记录和保存:在进行质谱测量时,应及时记录和保存所得到的数据。这是为了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进一步的实验。同时,也可以为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提供支持。 数据解析方法

1. 鉴定化合物:质谱图谱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以用于鉴定和确认化合物。首先,需要通过检索质谱图谱数据库来找到可能的化合物匹配。然后,对比质谱图的碎片峰和模式,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2. 定量分析:高分辨质谱仪可以用于定量分析,主要通过质谱峰的积分面积来计算样品中特定组分的浓度。此过程中需要建立校准曲线,并结合适当的质量控制方法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代谢组学研究:高分辨质谱仪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组合的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方法。通过质谱分析,可以得到样品中代谢产物的组合,并进一步研究其与生物过程的关联。 4. 蛋白质组学研究:高分辨质谱仪也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组合的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方法。通过质谱测量,可以获得蛋白质的质谱图谱,并进行蛋白质识别、定量和修饰研究。 总结 高分辨质谱仪在化学分析和生物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操作技巧和数据解析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至关重要。对于研究者而言,掌握高分辨质谱仪的操作技巧和数据解析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还可以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质谱仪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

利用质谱仪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微量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微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和分析样品中的微量成分,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而质谱仪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分析仪器,被广泛应用于微量分析领域。本文将介绍利用质谱仪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质谱仪。质谱仪是一种能够对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进行分析和鉴定的仪器。它通过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离子化,并通过质谱仪中的磁场和电场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得到样品中各种成分的质谱图谱。质谱图谱可以提供样品中各种成分的相对丰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进行微量分析。 在利用质谱仪进行微量分析时,首先需要准备样品。样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对于固体样品,我们通常需要将其溶解或研磨成可供分析的形式。对于液体样品,我们可以直接取样进行分析。而对于气体样品,我们需要将其抽取并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形式,然后再进行分析。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样品送入质谱仪进行离子化。离子化是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转化为带电离子的过程。常用的离子化方法包括电子轰击离子化、化学离子化和激光离子化等。不同的离子化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例如,电子轰击离子化适用于固体和液体样品,而激光离子化适用于气体样品。 离子化后,我们需要将离子送入质谱仪中进行分离和检测。质谱仪中的磁场和电场可以将离子按照其质量-电荷比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离子会依次到达质谱仪中的检测器,检测器将记录离子的信号并转化为质谱图谱。质谱图谱可以显示离子的相对丰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

在分析质谱图谱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样品中的离子信号与已知标准物质的质 谱图谱进行鉴定。通过鉴定,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微量成分,并计算其相对丰度。此外,质谱图谱还可以通过峰面积的计算来确定样品中微量成分的绝对含量。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质谱仪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质谱仪可以用 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农药残留检测,通过分析食品样品中的残留农药的质谱图谱,我们可以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此外,质谱仪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大气污染物分析,通过分析大气样品中的污染物的质谱图谱,我们可以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情况。 总之,利用质谱仪进行微量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质谱仪,我们可 以对样品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鉴定。质谱仪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谱仪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不断提高,将为微量分析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质谱仪的使用教程

质谱仪的使用教程 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仪 器设备,用于对样品中的分子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本文将向读者介绍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其操作技巧。 一、质谱仪的原理 质谱仪的基本原理是将待分析样品中的分子转化为带电离子,并通过磁场和电 场对这些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具体步骤如下: 1. 离子化:样品通过不同的离子化方法(如电离、化学离子化等)转化为带电 离子,在质谱仪中形成离子云。 2. 加速和分离:离子云被引入一个加速电场,使离子具有相同的动能。然后, 离子通过磁场偏转,根据它们的质量/电荷比(m/z)被分离成不同的轨迹。 3. 检测和分析:在分离后的离子进入检测器,被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通过分 析这些信号的强度和质荷比,我们可以得到样品中不同分子的信息。 二、质谱仪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质谱仪的使用方法的简要步骤: 1. 准备样品:样品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并按照仪器要求制备。通常包括提取、纯化、浓缩等步骤。 2. 设置仪器参数:根据样品和分析目的,设置合适的仪器参数。如离子源温度、源极电压、碰撞池气压等。不同样品和分析要求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校正质谱仪:质谱仪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正,以保证准确性和精度。校正通 常包括质荷比标定、质谱仪延迟校正等。

4. 运行样品:将样品导入质谱仪,并启动分析过程。在分析期间,应确保仪器稳定运行,及时调整参数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5. 数据分析:通过质谱仪软件对得到的质谱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存在和含量。 三、质谱仪的应用领域 质谱仪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下所示: 1. 化学研究:质谱仪在化学合成、有机合成等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不明化合物、定量分析等。 2. 环境监测:质谱仪可用于分析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助于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药物研发:质谱仪在药物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质谱分析,可以确定药物的化学结构、纯度和杂质含量等。 4. 生物学研究:质谱仪可用于分析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肽段、代谢产物等。有助于揭示生物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质谱仪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质谱仪也在不断演进。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微型化:质谱仪正朝着更小、更便携的方向发展。微型质谱仪在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2. 实时分析:实时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将极大提高样品分析速度和灵敏度,并有助于了解样品的动态变化。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简称MS)是一种用来分析物质的仪器,它利用 电磁场对带电粒子进行筛选和分离,进而测量其质量和相对丰度,从而获得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质谱仪不仅在化学和物理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在生物医学研究、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步骤:样品的离子化、离子的加速和分离、离子的检测和质谱结果的分析。首先,样品被离子源离子化,通常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如电子轰击离子源和电喷雾离子源等。离子源将样品分子转化为带电离子,使其具备质谱分析的条件。然后,离子被加速器加速并通过磁场和/或电场进行分离。不同质量/电荷比的离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转,最终到达不同的检测器。检测 器可以是电子倍增器、离子计或荧光屏等,用来记录离子到达的信号强度和时间。最后,通过分析这些信号强度和时间,质谱仪可以确定样品中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 质谱仪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化学和物理领域,质谱仪被广泛用于 分析化合物的结构、测量反应速率和跟踪离子动力学过程。例如,质谱仪可以通过测量分子的质量/电荷比和裂解模式来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对于天然产物的分析 和有机合成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监测领域,质谱仪可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水中的有机物和土壤中的残留物等。通过分析样品中特定离子的质谱图谱,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质谱仪也在食品安全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等。这些应用都需要快速而准确的分析,质谱仪的高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其成为首选的分析工具。 除了以上应用外,质谱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质谱仪 的测量,可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例如,质谱仪可以用于分析蛋白质样品中的肽段,从而确定其氨基酸序列和修饰模式。这对于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非常重要。此外,质谱仪还可以用来进行代谢组学

质谱检测法

质谱检测法 质谱检测法是一种先进的物质分析技术,它可以通过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来确定分子的结构、组成和浓度等相关特性。在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中,质谱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了现代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质谱检测的原理 在质谱仪中,每个样品分子会被分离开来,并通过一个电离器把分子分解成带电荷的离子。离子转移到一个区域(质量分析器)内,那里的磁场和电场将在离子和组成它们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化。结果,离子将根据它们在质量上的不同,依次在该区域内运动并沿着不同的轨迹飞行。在接收器内,离子轨迹通过输出的电信号反映被称为离子计(detector)。 根据工作原理,质谱检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质子传递反应质谱(PTR-MS):在 PTR-MS 中,任何进入质谱器的碳化合物都会与甲醛重复反应。结果产生的碎片会根据它们的质谱比来进行特定检测。 2. 电喷雾质谱(ESI-MS):ESI-MS 交错地作用于离子和液滴之间的原理。纯净的化合物样本先被电离,并在电场下库勒-路伯塔排斥( Coulombic repulsion)下解离为多个质量( m / z)相同的离子。然后将离子放入质谱分析器进行分析。

3. 恒定比例离子传输谱(CRIPT):CRIPT 使用自由空间内的气氛互斥原理。它使用一系列离子体积内振荡频率相同的离子,使它们把它们的机械能转化成能量,从而在离子扫描过程中产生离子当前的相对可以检测的离子产额比。 二、质谱检测的应用 1. 化学分析领域:质谱检测在化学分析中被广泛应用,例如质谱法可以用于研究复杂混合物的成分,为催化反应和有机综合反应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生物医学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质谱检测已经成为快速准确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例如,结合某些合适的 MS 呈现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神经科学和毒理学方面的质量分析领域中具有特定标志的代谢物,例如,荷尔蒙蛋白,酵素和肽等。 3. 环境领域:质谱检测可以分析水中流域和各种城市环境中大量污染物的存在,以有效地干预和管理这些污染。 三、质谱检测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1. 极其敏感:能够检测到极微量的化合物,同时还可以确定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比例和结构。

质谱分析软件操作规程

质谱分析软件操作规程 质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物质的结构鉴定和组成分析。在质谱分析中,使用质谱仪来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打散为离子,然后通过对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进行测量和分析,来得到物质的信息。 为了正确、高效地使用质谱分析软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操作规程: 1. 软件的安装与启动: - 确保计算机符合软件的系统需求,进行软件的安装,并按照指引进行启动。 - 确保质谱仪与计算机的连接正常,并在软件中进行相关设置。 2. 仪器的校准与质量校验: - 在每次使用前,进行质谱仪的正常校准和质量校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保持仪器的清洁和维护,定期进行保养和校准。 3. 样品的准备与运载: -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样品制备方法,并遵循相关的实验室操作规范进行准备。 - 将样品安装到质谱仪中,并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和扫描模式。 4.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运行质谱仪,开始采集数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以对实验参数进行调整,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数据。 - 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质谱分析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使用软件提供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峰识别、峰面积计算等操作。 5.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 根据分析结果,解释样品的结构和组成,并进行研究或实验设计的讨论和推断。 - 根据需要,将结果整理成报告或文档,并保存记录。在报告中,应包含详细的实验条件、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解释。 6. 实验的数据安全与保密: - 在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时,要遵循实验室的数据安全和保密规定,确保实验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 将数据备份和存储,以免数据丢失或损坏。 7. 实验数据的共享与交流: - 在保证数据安全和保密的前提下,可以与同事、合作者或上级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流。 - 可以将数据导出为常见的数据格式,如Excel、PDF等,方便他人查看和分析。 8. 不断学习与提高: -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应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的质谱分析方法和技术,提高质谱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质谱仪的操作和样品制备技巧

质谱仪的操作和样品制备技巧 质谱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仪器,用于分析和 鉴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它通过测量样品中分子之间的质荷比,来确定它们的质量以及相对丰度。质谱仪操作和样品制备技巧对于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质谱仪的操作步骤和一些常用的样品制备技巧。 首先,质谱仪的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准备、仪器准备、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在 进行质谱分析之前,必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制备。常见的样品制备技巧包括:提取、纯化和富集。 提取是将混合物中要分析的成分从其他干扰物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有机溶剂提 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将样品与适当的有机溶剂混合,并通过搅拌或超声波处理使溶解。随后,通过离心或过滤的方法分离溶液中的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中包含待测物质,可以进一步用于质谱分析。 纯化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以获得更纯净的待测物质。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色 谱技术和膜分离技术。色谱技术根据色谱柱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样品中的成分分离开来。常见的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膜分离技术则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不同成分分离开来。例如,通过反渗透膜可以去除溶液中的大分子或离子。 富集是将待测物质的含量提高到分析所需的浓度范围。常见的富集方法包括固 相萃取和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是将待测物质吸附在固相吸附剂上,然后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洗脱。液液萃取则是将待测物质从一种溶剂移至另一种溶剂中,通过差异溶解度使其富集。这些富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待测物质的浓度,从而增加质谱分析的灵敏度。 在样品制备完成后,需要对质谱仪进行准备。首先,设置仪器参数,包括质子 化方式、碎裂能量和扫描范围等。然后,通过校正仪器,确保质谱仪在正常工作范

物理教案:怎样利用质谱仪测定特定化合物的分子量?

物理教案:怎样利用质谱仪测定特定化合物的分子量? 质谱仪是一种分析化学仪器,可以用来测定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化学成分等。它是通过将物质离子化、加速和分离,并在其外部施加电磁场以产生塞曼效应,然后根据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测量并分析其运动轨迹和质量谱图来进行分析的。 在本教案中,将介绍如何使用质谱仪测量特定化合物的分子量。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技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某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原理: 当化合物进入质谱仪时,它首先会被离子化,产生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是通过将化合物引入质谱仪的离子源中,通过气相或溶液相离子化来完成的。 离子化后,产生的离子将会被加速器加速,使其获得一定的动能,并进入到磁荷谱管中。由于离子的电荷和质量的比值是固定的,因此具有相同比值的离子在磁荷谱管中会有相同的轨迹。因此,离子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其轨迹和离子的能量来计算。 在质谱仪中,离子通常通过四极传输器和杠杆加速器来进入磁场区域。由于离子是电荷带电的,因此在磁场中会产生一个运动轨迹半径,半径的大小和离子的质量和荷电量有关。通过不同的磁场大小和速度,可以将质量相同的离子分离开来,形成谱峰,从而测量离子的质量。 实验步骤: 1.制备样品:选取需要测量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气相或溶液相离子化,产生正离子或负 离子。 2.启动质谱仪并选择模式:根据离子化模式和需要测量的分子量范围选择测量模式。 3.使样品进入进样器并加速:用进样器将样品引入离子源中,然后用加速器将离子加速, 并使其进入磁荷谱管。 4.测量离子的轨迹和能量:在磁荷谱管中,测量离子的轨迹和能量,以计算其质量。 5.计算分子量:通过不同的磁场大小和速度,将质量相同的离子分离开来,形成谱峰。根 据质荷比和离子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出化合物的分子量。 实验注意事项: 1.离子源需要保证离子产生比较稳定和充分,否则会影响质量测定的准确性。

高分辨质谱仪EI测试操作流程

高分辨质谱仪EI测试操作流程 一、观察仪器是否正常 1、观察水箱温度是否在21-23℃,观察空调是否正常(进实验室应该感觉稍冷) 2、观察仪器上状态盒子INLET pressure及water是否绿灯。 有异常就不能测试,要报告老师 二、进样前设置(每天第一个做实验的操作) 1、MAT 95 XP软件里常用的四个界面为ANALYSIS(有时要更换为SCAN)、PROBE、TUNE、 CENT(最后做完实验要更换到CLOCK) 2、在TNUE里:⑴输入.filon ,等待灯丝点亮;⑵u(a)选择on,打开高压 ⑶点multiplier在下面输入1.4,打开倍增器;⑷选择pos,打开打拿极 3、PROBE里:点击PROBE on,会显示probe ready,开启进样杆升温 4、ANALYSIS里:点击FILE出来对话框,输入样品名,一般是:名字缩写-日期-分子量 5、如果扫描范围在50-500,下面就可以准备进样,如果扫描范围大于500,小于1000,在ANALYSIS里输入scan,界面就会变到SCAN,点Last Mass后面的值,输入比分子量稍大的值,如:M=550,可输入600,点击scan才可以重新扫描,然后再输入analysis,界面转到ANALYSIS。 三、进样 1、用银丝沾取很小的固体样品颗粒,放到进样杆的进样杯里 2、向左旋开进样口的盖子,拔出堵头,插入进样杆,向右旋上螺母 3、逆时针旋转隔离阀90度,使之平行地面,等待状态盒子INLET press的灯到四个格子 4、隔离阀顺着槽先上再平后下向左边拉,然后推入进样杆,注意要边旋转边推,不要太快 四、测试 1、ANALYSIS里双击start,开始记录数据 2、PROBE里点击start,进样杆开始升温,升到350℃会自动降温,也可手动点off停止 3、升温结束,样品峰出来,就可在analysis里off,待进样杆温度降到150以下就可以往外拔进样杆,拔到底,然后顺着槽向右关隔离阀,关好之后就可以旋开螺母拔出进样杆五、分析数据 data文件夹里双击文件名,在Qual Browser软件里出来谱图,进行谱图处理。 六、关机(每天最后一个做实验的操作) 1、在TNUE里:⑴输入.filoff ,关闭灯丝;⑵u(a)选择off,关闭高压 ⑶点multiplier在下面输入0,关闭倍增器;⑷选择off,关闭打拿极 2、在TUNE里,点击220,输入280,离子源温度升到280℃烘烤离子源 3、在CENT里输入clock,在clock界面输入为8,0,0,让离子源在第二天8点自动降温刷卡下机,关显示器,每天最后一个做实验的倒掉去湿机里的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