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心理活动,都有生理基础!

一切心理活动,都有生理基础!

伤心,会流泪。害怕,脚会迈不动。开心,脸上就有笑容,生气,可能会胸口疼。心理活动,会带来生理变化,这已经是常识。反过来,生理变化,也会带来心理变化,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

其实,一切心理活动,都有生理基础!只是什么样的生理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与之对应的心理变化,这个课题太大了,现在无法弄清楚。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他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经发出感叹: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从他这里开始,精微物理学,开始深入研究量子。普朗克博士还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这个力量的背后,应该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类似的科学论断,非常多,不一一列举。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这段话,你不难明白,物质和意识,它是一个东西。所谓的心理和生理,在根源处,它也是一个东西。我们现在喜欢说,生理学和心理学,如果追到根子上,不但这样分科是错的,就连这两个名词都是不准确的。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分呢,你要深入的研究它,就必须把它切开。你要正确的区分它们,就必须给它们取个名字。

本文,无意做量子物理的科普,这个东西,科学家们都不一定能讲清楚,我听过一些院士的讲座,确实是很难讲清楚,所以本文就更加不能说了。引入这些内容,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一切生理活动,都有心理基础,同样的,一切心理活动,也都有生理基础。

上面写的,是比较专业的论述,那么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相应的表现呢?一定是有的。并且每一件事,都遵循这个规律。心理活动,带来生理变化,这在文章的一开头,已经写过了。这里只说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

累了,就不想说话,没睡好,心情就不好,吃饱了,心情就好。

生病了,心情就很低落。例子太多,不一一说了。这是大家,根本不用思考,就知道的规律。如果你仔细想想,其实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遵循这一规律。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你会发现,懒惰,自控能力差等等,各种所谓的性格问题,其实都有生理基础。性格,是心理习惯,当然受生理制约。简单说,就是生理上不好,影响心理。心理上不好呢,又反过来影响生理。互为因果,反复循环。

规律是这样,但如何利用这种规律,既能让生理疾病康复,又能让心理疾病康复,做起来比较难,尤其是靠外人更难。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纠缠在一起,裹挟不清,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信息调动能量,能量改变物质,心理活动属于信息变化,生理活动,属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能量是一个连接的桥梁。

所有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养,性命双修,都是以能量为线索。如何正确的使用生命能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健康有四大基石:营养、心理、运动和睡眠。这四大基石,是什么关系,其实都指向能量。饮食气和睡眠,是为了补充恢复能量,心理和运动,是正确的使用能量。

(原创:身体自愈研究者,百家号或微信内搜索“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可关注)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作用于脑产生心理现象。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活动形式。生理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2、近代的主要研究 1791年,意大利Galvani提出神经冲动是电的论断。 19世纪30年代,Mvller提出“神经特殊能力”说。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患失语症病人大脑损伤区域 1870年,Fritsch命名“运动区” 17世纪,法国Descartes提出反射概念 3、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4)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1)脑立体定位技术(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正确地找到欲要损毁或研究的脑部位,因而对脑结构特别是深部结构的定位是首要的问题。脑结构的定位工作通常采用脑立体定位仪进行。根据已有的脑结构图谱,移动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三维标尺便能有效地确定想要找到的脑部位。)(2)脑损伤法(脑损伤法包括以下几种:断面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脑损伤法中的断面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称为不可逆损伤),并且,由于手术出血或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起更广泛的损伤,这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填空题 1、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2003年选择题) 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2001年填空题) 4、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7、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8、(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六部分,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1、聚精会神看书时对其他情况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12、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3、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4、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15、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7、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18、视觉中枢位于(枕叶)(1999年选择题) 19、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20、运动中枢位于(额叶) 21、感觉中枢位于(顶叶)

22、反射弧的特殊通路保证了反射的(准确性) 23、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强化) 24、超限抑制属于(非条件性抑制) 25、枪声响起引起注意是(外抑制) 26、人因过度疲劳而睡眠是(超限抑制) 27、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这叫做(不应期)。 28、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29、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脊髓) 30、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间脑),属于脑干部分的是(延脑、脑桥、中脑)。 31、“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和吃梅子时流口水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第二信号系统反应、非条件反射) 二、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1998年填空题)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人类心理的实质,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神经兴奋产生的原理及传导特点,理解并掌握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反射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及其新发展。 第一节人类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迄今为止,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基本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心理的产生。人的心理现象(精神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否则,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表明,心理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人脑和神经系统,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器官,另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包括周围事物、社会生活、物质环境等,这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和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古人发现,心脏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于是认为心脏是主管心理活动的。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汉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文字其部首结构大多都带有“心”字旁,成语中有“胸有成竹”、“胸无点墨”、“胸中甲兵”等,都以为心脏主管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或智慧就藏在胸腔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脑主管神经系统的活动,认识到和心理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是脑,脑是一切智慧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心理产生的器官。 从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来看,随着动物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发展,脑在全身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低级的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水螅,其神经系统缺乏中枢组织,只有网状神经散布在全身。当动物发展到软体动物和昆虫,开始出现了节状神经,有了相对的神经中枢,虽然此时还没有脑,但其适应环境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已大大提高。从鱼类开始,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有了管状神经中枢,开始有了真正的脑。凡管状神经中枢都可分为脑和脊髓两大部分,脑又不断发展。随着动物进化阶段的提高,脑占身体的比重愈来愈大。成年人的脑约重1400克,占体重的1/50左右。猩猩脑重400克,只占其体重的1/225。狗脑重只有其体重的1/383。虽然大象脑重达5000克,但也只占其体重的1/500。可见,脑的比重越大,动物发展的水平越高。这也正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物质基础。脑的重量在动物发展的历程中,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脑的结构。 二、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客观现实既包括日月山川、田野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人际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等等,它们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深或浅,或长期或短暂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人脑只是反映者,它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就是具有反映作用,是产生人心理的器官。如果只有反映者,没有被反映者,人类的心理现象仍然无从产生。也就是说,单单具有了人脑这方面的物质基础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才可能产生人类的心理现象。例如,婴儿出生以后,就基本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条件,但是如果他从很小就脱离开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在野兽窝里长大,他就只能具有人的形体,而不可能具有人的心理。到目前为止,从野兽窝里救出的孩子有记载的就有30多个,其中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城西南山里,发现狼孩的记载比较详细。当地人在山里发现一小群狼,其中有三只大狼,两只小狼,还有两个外貌像人的“怪物”,当地人称他们为“森林之神”。美籍传教士辛格组织人捕获了这两个“人形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格把她们抚养在孤儿院里,想尽力帮助她们恢复人性,从而了解她们如何生活的具体历程。但是,辛格没有成功,小女孩不久就死了,大女孩取名叫卡玛拉,虽然也活到十七八岁,但是始终没有能恢复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和智慧,十七八岁才仅仅具有相当于四岁儿童的智力。因为在她生命的历程中,从出生到七、八岁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隔绝了。可见,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人类的脑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但有了人类的脑而脱离人类的生活实践,同样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 关于心理活动的研究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一种是行为水平,即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心理活动对客观条件与主体活动的依存关系;另一种是生理学水平,即研究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正如列宁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5.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6.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3.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7.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2.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P171)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对经典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 人是上帝创造的最高形式,神赋予人不仅仅有躯体的存在、有魂的存在、同时还是“有灵的活人”,人是自然界唯一有高级思维的生物。然而,人体一系列的情绪情感、动作思维等等是怎么发生的呢?所有这些是由人体的那个部位来指挥的呢?在如此美妙的创造里面,究竟有多么奥秘呢?多少年来,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终于在这无穷的奥秘里,找出了一些规律与组成。人的神经系统的发现与研究,给这些困惑人类的心理活动和人体内外环境的维持的原因找到了一个方向。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神经组成。 神经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由数以亿计的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所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其功能有: 其一: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二:维持机体和外环境的统一。 这两方面的作用也就是神经系统帮助人体维持内外环境的活动。 例如,人饿了要吃饭,吃饭了就有饱腹感,胃肠道消化食物,大小便意上卫生间,困了要休息,经过几个阶段的睡眠自然的醒来等等,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参与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为了方便叙述,将其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包括脑、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部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即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为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脑相连,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内脏神经通过脑神经和脊髓神经附于脑和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枢部)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周围部) 周围神经系统: 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包括:躯体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 (一)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八章意志

第八章意志 一、概念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或: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4、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5、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6、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7、*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8、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者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9、随意运动——可以由意识支配的运动。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不随意运动。 10、不随意运动——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11、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 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个体采 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 12、归因——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 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 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导致自己或他 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叫归 因。 13、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 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 另一方面恶而避之。象这种°同一目 的兼有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 避冲突。 1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个 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 知觉。 15、主导动机——人的复杂活动往往 受多种动机的推动,其中起主导作用 的动机就叫做主导动机 16、次要动机——人的复杂活动往往 受多种动机的推动,其中起次要作用 的动机就叫做次要动机 17、需要—即个体因某种东西缺乏而 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18、诱因——指凡能引起个体活动并 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 二、填空 1、意志行动的特点有:①有明确的预 定目的;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 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表现在:一是 发动,二是制止。 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其 重要特征是克服困难。 4、引起动机的条件有:一是内在条 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主体之外 的各种物质刺激)。 5、动机的功能有①激发功能②选择 和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6、意志行动过程分为:(1)采取决定 阶段①确定行动目的②制定行动计 划③作出行动决定。(2)执行决定阶 段 三、问题 1、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 动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①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 否获得满足的态度的反映。意志过程 是人脑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实 现预定目的的反映。 ②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属性 (本质属性)的反映,情感过程是对 自身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实现目 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联系 ①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离开 认识,意志无法产生。 ②情感对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 可能是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阻 力。 ③人的意志能影响或调节人的情 感。 2、简述意志行动的特点。 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 控制的行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 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它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 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 动。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在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 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是意 志行动最重要的特点,没有困难的行 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 3、论述意志行动品质和培养学生 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做法。 一)、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 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 方面。 ①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 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 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②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 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 执行决定的品质。 ③意志地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 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 行的品质。 ④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 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 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 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 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 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是: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 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 基本条件。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 的,才能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明确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 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 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 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 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 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 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 炼措施。如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 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 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 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 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 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 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 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 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 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能认识 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 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它不仅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你知道心理快乐的背后 有什么生理基础吗?本文将从身体激素、神经途径和大脑活动等方面 来探讨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1. 身体激素的作用 身体激素在调节情绪和心理快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内啡肽 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够减轻疼痛并带来愉悦感。当我们感到愉悦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从而产生快乐的感觉。此外,多巴胺也是一 种与快乐相关的激素,它参与奖赏和动机系统的调节,使我们感到满 意和快乐。 2. 神经途径的调节 神经途径在心理快乐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巴胺通路是其 中一条重要的神经通路。当我们体验到愉悦和奖赏时,多巴胺会被释 放出来,激活奖赏回路,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内外侧海马 回路也被认为与心理快乐有关,它们在情绪和记忆的调节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3. 大脑活动的变化 在心理快乐的状态下,大脑活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功能性磁共 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快乐时,大脑的“奖赏中心”——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会被激活。这些区域与奖赏和情绪调节有关,

它们的激活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研究还表明,心理快乐时 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得到激活,这个区域与情绪的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心理快乐的实现和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身体激 素的作用、神经途径的调节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心理快 乐的能力,并从中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 神经元 树突:接受信息 轴突:传递信息 细胞体:整合信息 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M: 经典性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开车,早操) 工具性条件反射M: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 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 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 主要分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2.定比间隔强化 3.定时间隔强化 4.不定比间隔强化 5.不定时间隔强化 两种信号系统:

人类心理健康与生理学基础

人类心理健康与生理学基础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感到幸福、满意,能够应 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的精神健康状态。而人类的心理健康的形 成和发展是有着深厚的生理学基础的。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生理 学角度来探讨人类心理健康新的原理和机制。 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和突触的重要性 人类大脑是神经系统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它由近百亿个神经 元细胞构成。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通过神经元突触相互连接。神 经元突触是大脑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神经元突触之间 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重摆,瞬间完成的。 神经元和神经元突触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影响人类情感、行 为和认知的形成和调节。研究表明,发育中和成人大脑神经元和 神经元突触的连通性和传递速度的发展,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形成 和稳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荷尔蒙调节和心理健康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作用。内分泌系统 主要是指人类体内的荷尔蒙系统。当神经细胞活动时,会通过神 经冲动来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荷尔蒙,以调节人类身体的各项功能。荷尔蒙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渗透神经元膜、扩 张或收缩胶质细胞;增加或降低神经元的射频和传导等等。它们 对神经元和突触的发育、成熟和重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研究显示,荷尔蒙在先天性和后天性心理健康形成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适量的荷尔蒙可以促进人类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形成和 调节。而一些性激素荷尔蒙异常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因此,人类的内分泌系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 重要基础之一。 身体与运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体和运动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战斗或逃 避到运动,不同寿命尺度都选择的方法与人类进化的相关。这表明,身体和运动跟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人类心理健康具有密切 的关系。

[精品文档]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心理学

心理学 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具体的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是人类在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心理过程这个统一的整体。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个性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

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个性的社会实质。 意识是反应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它表现为人能清醒地觉察到所反映的对象,并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不仅能觉察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还能觉察自己的内心活动,觉察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儿童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活动和交往活动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个性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二、本教材的知识领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科的知识领域主要包括:小学生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生理心理学(Psychophysiology)是一个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与生理反应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索了生物机制如何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并提供相关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一、神经传递和神经元活动 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以及神经元如何相互作用以产生复杂的心理过程。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神经脉冲通过轴突传递,而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荷兰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von Helmholtz证明了神经脉冲传递速度的重要性,他的实验为神经元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 二、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生理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感觉是指我们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而知觉是我们根据这些感觉信息构建的主观体验。例如,视觉感觉涉及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和色彩。知觉过程则包括我们对物体形状、大小和运动的认知。草莓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使在看不见其真实颜色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形状和其他视觉特征来识别它。 三、注意力和意识

注意力是我们集中精力和意识的能力,它是我们处理感觉信息和规 划行为的关键。生理心理学研究注意力是如何在大脑中被调节和分配的。例如,双任务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同时进行两个任务,结 果发现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会影响注意力的分配。此外,意识是我 们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主观体验。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意识障碍的病人,如昏迷患者或意识丧失的人,来深入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 四、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重要元素。生理心理学研究 情绪如何与生理过程相互作用,并如何通过生理指标来衡量情感状态。例如,心率、皮肤电活动和脑电图是常用的生理指标。当我们经历情 绪激动时,这些指标会发生变化。通过研究这些生理变化,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不同情绪状态的特征。例如,焦虑和愉快情绪可能会导致不 同的生理反应。 五、认知和记忆 认知是指我们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记忆是指我们存储和 提取信息的能力。生理心理学探索了认知和记忆的生物基础,特别是 与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和神经递质有关的过程。例如,皮层前额叶被认 为在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乙酰胆碱则被认为与学习和记忆过 程有关。通过研究大脑中的这些区域和神经递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认知和记忆的生理机制。 综上所述,生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生物和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神经传递、感觉知觉、注意力意识、情绪情感以及认知记忆等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 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 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生理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人类身体和心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发现,生理学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将探讨生理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说明其对个体的重要性。 一、身体与心理的相互作用 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健康相互关联,并且相互影响。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而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例如,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如失眠、消化问题和免疫功能下降等。另一方面,体验到身体不适也会引发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因此,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对于个体的整体幸福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二、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状态,增强抵抗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例如,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加大脑内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的分泌,从而提升情绪和心理幸福感。此外,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科学的生活方式都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它们不仅有益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还能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压力、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的紊乱和疾病的形成。长期的抑郁和焦虑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疲劳、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和慢性病的风险增加等。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结论 生理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是复杂而密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个体的整体幸福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维护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情绪管理和适当的身体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也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策略。只有综合关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总而言之,生理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我们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风险,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行动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心理与教育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 知觉 认识过程(知)记忆 想象注意 心理过程思维 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研究需要 心理学心理现象兴趣 个性倾向性志向 世界观 自我认识 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5.心理学基本任务:理论任务(p9通过对自己对象的研究,不断揭示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起到论证和充实的作用),应用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揭示去解决各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连的问题p10) 二、心理学与教育关系密切: 1.要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必须了解心理学 2.结合教育实际开展研究,有助于心理学的发展 3.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 三、研究方法p16 1.原则:客观性,分析与综合,教育性 2.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第二章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 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P26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p28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类心理的源泉,是人脑加以反映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的实际内容,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1.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以下部位是低级中枢。 2.大脑两半球皮质分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低级中枢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二)大脑的功能 1.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心理 (1)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所谓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2)神经系统最基本活动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按起源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具体信号和抽象信号两类。 (4)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1)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2)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它们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反的那一半。 (3)皮层上四个叶在机能上有所分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二、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 特点:1.意识借助于整个认知过程特别是抽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较完整的图景、经验与知识的总和。 2. 意识是一种能对自身及心理活动进行审查的功能 3. 意识也是以情感、态度的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内心状态 4. 意识是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意图)并促使其实现的内部调节和控制力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的现实的反映。 (2)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3)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总之,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因此,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广义上,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对个体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基本规律:1.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4具有个别差异性 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遗传,环境 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某一因素的作用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 2.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遗传 3.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 三、成熟与学习对准备的影响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关于学习的基本看法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