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doc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doc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doc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留的检测及防控

第一节基本概念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的物质。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

兽药残留: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结合残留: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大分子共价结合的产物。动物组织中存在共价结合物(结合残留)则表明药物对靶动物具有潜在毒性作用。

休药期(withdrawal period):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允许被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被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s):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允许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最高浓度

兽药残留可分为有残留限量的兽药残留和“零残留”

第二节兽药残留产生原因

一、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

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

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促生长的药物

至60-70年代,80%以上的家禽、家畜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添加剂,约50%的兽用抗生素被用于非治疗性目的。目前有的食品动物长期使用至少一种药物

二、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

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

促进生长、泌乳、甚至肌肉脂肪分配而使用的药物

动物性食品加工、贮存保鲜过程加入兽药

兽药残留主要来源养殖阶段

三、兽药残留的原因

1、不遵守休药期:青霉素、四环素

2、滥用药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

3、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瘦肉精、己烯雌酚、睡梦美

4、屠宰前使用兽药来掩饰临床症状等。

5、饲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6、屠宰、加工、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兽药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是和兽药投

予时动物的状态、用药数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和兽药种类有很大关系。兽药在食用动物中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含量是不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对兽药有代谢作用的脏器,如肝脏、肾脏,其兽药浓度高;在鸡蛋中,与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脂溶性药物容易

在卵黄中蓄积,且可能向卵白中迁移;使用了激素或抗生素的乳牛可将其代谢产物通过泌乳过程而排到牛奶中。

第三节常见的兽药残留

一、抗生素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噻呋等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菌素等

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

多肽类: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等

氯霉素类:氯霉素、氟苯尼考等

蜂蜜中的抗生素

蜜蜂在冬季常发生细菌性疫病,一定量的抗生素可治疗细菌性疾病。由于大量便用抗生素治疗,致使蜂蜜中残留抗生素,主要的抗生素残留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另外在取蜜时,为了赶走蜜蜂,喷洒苯酚,导致具有丰富营养的蜂制品污染上苯酚。

水产品中的氯霉素

2001年初奥地利发生虾过敏反应事件,德国媒体作了多次报道,使我国出口欧洲的冻虾等产品被退回。2001年9月21日,欧盟发布了2001/699/EC指令以此为借口,全面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产品,美国、加拿大也对氯霉素作重点检出。

欧盟对氯霉素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从原先的10μg/kg 提高到0.1μg/kg,标准提高了100倍,美国规定氯霉素的MRL 值为0,即不得检出。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9.24

二、合成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

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等

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托因、呋喃西

林、呋喃它酮等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恩若沙星

磺胺类药物根据其应用情况可分为三类: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用于肠道感染内服难吸收的磷胺药;用于局部的磺胺药(如磺胺醋酰)。磺胺类药物残留问题的出现已有近30年时间了,并巳在近15-20年内磺胺类药物残留超标现象比其他任何兽药残留都严重。

磺胺类药物可在肉、蛋、乳中残留。因为其能被迅速吸收,所以在24h内均能检查出肉中兽药残留。磷胺类药物大部分以原形态自机体排出,且在自然环境中不易被生物降解,从而容易导致再污染,引起兽药残留且超标的现象。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9.24

三、抗寄生虫药物

苯并咪唑类: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康苯咪唑、噻苯、咪唑、左旋咪唑等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地美硝唑等

四、激素类药物

性激素:雌激素、己烯雌酚、睾酮、雌二醇、孕酮等

β-兴奋剂类:克伦特罗、沙丁胺醇、来克多巴胺等

我国在出口食品中也曾检出过此类兽药,如1993年前湖北省在出口香港的鸡中均检出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和雌二酚四种激素残留。香港1995年后要求不准使用这四种激素,因为这四种激素可使小孩患肥胖症。

五、其它兽药

镇静剂:氯丙嗪、安定等

喹恶啉类:喹乙醇、卡巴氧、3-甲级喹恶啉二羧酸等

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消毒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烷基磺酸碘、碘酸溶液第四节、禁、限用兽药

1、β-兴奋剂类:克仑特罗、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及其盐、酯及制剂

2、性激素类:己烯雌酚及其盐、酯及制剂

3、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及制剂

4、氯霉素及其盐、酯及制剂

5、氨苯砜及制剂

6、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及制剂

7、硝基化合物:硝基酚钠、硝呋烯腙及制剂

8、催眠、镇静类:安眠酮及制剂

9、林丹(丙体六六六) :杀虫剂

10、毒杀芬(氯化烯):杀虫剂、清塘剂

11、呋喃丹(克百威):杀虫剂

12、杀虫脒(克死螨):杀虫剂

13、双甲脒:杀虫剂水生食品动物

14、酒石酸锑钾:杀虫剂

15、锥虫胂胺:杀虫剂

16、孔雀石绿:抗菌、杀虫剂

17、五氯酚酸钠:杀螺剂

18、各种汞制剂包括:氯化亚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杀虫剂

19、性激素类: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并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及制剂促生长

20、催眠、镇静类:氯丙嗪、地西泮(安定)及其盐、酯及制剂促生长

21、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促生长

第五节兽药残留的危害

一般毒性作用:氯霉素、四环素等

耐药性:PG(氯前列烯醇)

“三致”作用:硝基呋喃

过敏反应:PG、磺胺

肠道菌群失调

环境污染

一、毒性反应:主要表现

蓄积毒性

盐酸克仑特罗:发生急性中毒,兴奋剂

氯霉素:可引起致命“灰婴综合症”反应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是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

四环素: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红霉素:可致急性肝毒性

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

雌激素:激素样作用

二、耐药性的产生

耐药性:当机体反复接触某种抗菌药物后,使其体内敏感菌株发生钝化,临床表现只有提高治疗剂量才能达到以前的治疗效果

细菌的耐药性可能诱导变异菌株的产生,如四川省链球菌病的链球菌对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链霉素耐药,有可能是变异株

三、三致作用

致畸作用:丁苯咪唑、丙硫咪唑和苯硫苯氨酯

致癌作用:硝基呋喃类、雌激素、克球酚、砷制剂、喹恶啉类

致突变性:苯并咪唑类药物

四、过敏反应

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

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休克

五、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和过路菌群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互相制约,维持平衡。若长时间接触抗生素,使一些非致病菌被抑制或死亡,造成人体内菌群的平衡失调,可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

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残留在环境中的药物残留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高度富集,从而破坏生态环境

(一)青霉素

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个武器

1945年,弗莱明等人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

青霉素为广普抗生素,只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放线菌等有强大的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作用很弱,对结核杆菌、病毒等无效,对耐药的金黄葡萄菌也无效

青霉素广泛用于畜禽养殖,残留现象较严重,特别在牛奶中,易产生过敏反应

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

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二)磺胺类

1932年德国细菌学家多马克发明了人类第一种抑菌药物--

百浪多息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作用机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影响细菌核酸生成,进而阻止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用途

广谱抗菌,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有良好抗菌活性

猪肉、禽肉残留比较严重,特别是肝脏、肾脏组织

毒副作用

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预防多饮水加服等量碳酸氢钠)

过敏反应

影响造血系统,造成粒细胞减少、再障及血小板减少症

第六节兽药残留的检测及防控

一、兽药残留的检测

二、兽药残留的防控措施

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

加强药物生产管理,完善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完善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严格规定药物的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

加强环境中污染兽药后的处理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开发高效、残留量少、成本低的兽用药品

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摘 要 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重视的问题。生物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强有力基础和支撑,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生物技术又使食品安全领域持续不断地潜在着较大的风险。食品安全是生物技术的目标和方向,是人类社会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粮食等食品安全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由于我国统计中没有饲料作物,这里的“粮食”实际上包括口粮、饲料粮和其它工业原料用粮等)。 1.1.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 1.2.食品资源安全 食品资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食品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食品的生产提供“基础载体”的资源,比如耕地资源、水域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国家已经通过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耕地资源;通过治理水污染、大力发展海洋健康食品和水产养殖业,保护和开发水域资源等。另一类是为食品提供多样性的物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种子植物 3万种、脊椎动物4千种、无脊椎动物20多万种、昆虫15万种,还有成千上万种苔藓、蕨类和微生物物种等。对食品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3.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取得长足进展。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善等原因,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93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913.54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同期增长19.6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29.50亿元,同比增长20.64%;实现利税总额2267.52亿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实现利润698.04亿元,同比增长32.47%。2003年我国食品进出口总值330.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0%,其中出口金额187.59亿美元,进口金额142.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3%和54.28%,实现贸易顺差44.65亿美元。 2 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动物性食品的药物残留与控制

动物性食品的药物残留与控制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朔州 03600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现状、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引起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原因,提出控制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对策。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控制 1 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食品特别是动物性食品供应不足的状态,养殖产业主要以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数量,满足市场需求为主。但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的实现,满足了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动物性食品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动物性食品药品残留问题。长期以来,对包括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在对药物残留的要求、兽药的法律法规、兽药的使用和控制以及残留控制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一些饲料生产厂家和养殖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置国家法规于不顾,或将违禁药物加入饲料中销售,或将违禁药物加入饲料中饲喂动物,一些不法分子还用有毒有害物质和化学品制假售假,造成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违禁药物残留问题。目前我国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超标,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障碍国际贸易问题仍很突出。吉林省有关部门在2000-2001年对291份肉类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有机氯的平均含量超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安全标准的8-10倍,超过欧盟新颁布的相应安全标准的几十倍,特别是违禁饲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造成动物性食品残留问题尤为严重。2002年下半年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剂量抽查发现,在抽查的258批次样品中检出了违禁药物和违规添加的药物,其中有安定、喹乙醇、土霉素、金霉素、盐酸克伦特罗和呋喃唑酮等,这一事实说明,我国仍在生产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禁用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再比如,实践中用金黄粉加工熏鸡、用糖水加盐酸制蜂蜜、用牛血加洗衣服冒充鸭血等这类制假售假危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屡禁不止。所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动物性食品的药物残留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 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危害 2.1 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仅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一项就在历史上造成了多次的中毒伤亡事件。如1988年香港17名居民因食用内地供港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doc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留的检测及防控 第一节基本概念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的物质。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 兽药残留: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结合残留: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大分子共价结合的产物。动物组织中存在共价结合物(结合残留)则表明药物对靶动物具有潜在毒性作用。 休药期(withdrawal period):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允许被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被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s):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允许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最高浓度 兽药残留可分为有残留限量的兽药残留和“零残留” 第二节兽药残留产生原因 一、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 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 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促生长的药物

至60-70年代,80%以上的家禽、家畜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添加剂,约50%的兽用抗生素被用于非治疗性目的。目前有的食品动物长期使用至少一种药物 二、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 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 促进生长、泌乳、甚至肌肉脂肪分配而使用的药物 动物性食品加工、贮存保鲜过程加入兽药 兽药残留主要来源养殖阶段 三、兽药残留的原因 1、不遵守休药期:青霉素、四环素 2、滥用药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 3、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瘦肉精、己烯雌酚、睡梦美 4、屠宰前使用兽药来掩饰临床症状等。 5、饲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6、屠宰、加工、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兽药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是和兽药投 予时动物的状态、用药数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和兽药种类有很大关系。兽药在食用动物中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含量是不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对兽药有代谢作用的脏器,如肝脏、肾脏,其兽药浓度高;在鸡蛋中,与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脂溶性药物容易

食品安全重要性

食品安全重要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较多,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议题主要包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研究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的转变过程。D.Gale.Johnson等认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事和战略考虑,二是缓解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食品需求缺口。Sen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应通过赋予社会和个人公平的权利与能力,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展这种能力,以根本改善食品安全状况,而不能仅仅依靠增加食品供给一个环节。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食品安全的研究由国家行动转向市场行为,由生产行为与供应总量拓展到消费行为与分配状况等,即强调“每一个家庭都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强了对食品品质需求、食品卫生与营养安全,以及食品获取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问题的重视。IFPRI的Von Braun等在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中指出,食品安全除了基本的获取安全外,其他如健康、卫生的环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照顾的能力等因素,也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Vandana Shiva 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意味着足够的、安全的、营养的以及文化安全的食品。

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的内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供给安全(Food Security),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它涉及食品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学者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供给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对人类健康有共同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从环境、生态、社会等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了界定。张文学等在对食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过程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概念"。吴泳将食品安全提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上,并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对食品安全做了探讨。周应恒等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李磊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性概念,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消费效应的全过程,既包括生产安全,又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又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又包括未来安全。 (二)关于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或因素研究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消费因素、管理因素、生物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等。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食物供给链。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水、土壤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简述食品安全的现代内涵。 1、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⒈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⒉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并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 2、食品安全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3、食品安全可具体理解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4、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二、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 三、怎样理解食品安全是一个“法律”的概念?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自此已经实施1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食品安全等用语是怎样释义的?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五、简述安全食品所包括的层次及之间的区别。 我国目前生产的安全食品广义上包括以下层次: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2020年)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2020 年)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2020年)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贫富差异越发明显,而社会的下层有还在挨饿,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对于人们来说确实是个福音,转基因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定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06年2月9日对转基因食品做了定义,“转基因作物就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界定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工作基础,根据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科技背景、渊源和演变,结合已有的国际立法经验,指出“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为使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研究、开发、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中受到安全控制,防范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以及救济转基因生物所造

成的危害、损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并由此明确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调控对象和范围。(王明远《法学杂志》2008第29卷第1期) 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得批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被批准商品化生产。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达4420万公顷,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转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120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所涉及到的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品质改良,以及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以提高产量潜力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从1986到2000年的15年间,OECD国家共批准10313例转基因生物进入田间试验,其中植物占总数的98.4%,细菌占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动物占 0.1%。在全部被批准的10313例田间试验中,美国占总数的71.1%。 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动物占0.1%。在全部被批准的10313

(推荐)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 随着我国现代养殖业日益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包括抗菌药、抗寄生虫药、消毒药和各种生长促进剂、微量元素(如砷、硒等)等在内的兽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保障养殖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食品动物在生长、生产过程中至少长期使用l~2种兽药或药物添加剂。然而兽药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原因,在养殖业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造成了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一方面,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可导致人类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诸多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兽药无论是用于饲料添加还是直接用于治疗,最终都会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造成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当动物体内排出的这些化学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兽药残留问题不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此试就兽药残留危害、残留原因、兽药残留控制等问题做一简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什么是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是指对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肉、奶、蛋)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或通过动物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中的兽药原形或/和其他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兽药残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动物性食品一般指的是肉、蛋、奶及其产品。动物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可能蓄积、贮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称为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简称兽药残留,一般说的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的残留。另外一种兽药残留的方式是动物在使用药物以后,药物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或直接进入环境(如水产用药和外用药物),造成环境土壤、表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的兽药蓄积或残留,即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 兽药残留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危害人体健康 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慢性毒性、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破坏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三致作用、激素样作用。 1.1 急、慢性毒性作用 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动物体的注射部位和一些靶器官(如肝、肺)常含有高浓度的药物残留,人食用后出现急性中毒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1998年5月,香港居民因食用内地供应的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其原因是内脏中含有违禁药“盐酸克伦特罗”。2001年1月8日和10日,浙江省两地分别发生大量市民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为市民所吃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 但一般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浓度很低,加上人们食用的数量有限,大多数药物并不会由于残留引起急性毒性作用。药物残留的危害绝大多数是因为人经常摄入低剂量的同样残留物,在超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残留物在体内的逐渐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的病变,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如磺胺类药物,其残留能破环人的造血系统,造成溶血性贫血症,粒血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长期食用含苯骈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磺胺二甲嘧啶等残留的畜产品有引起潜在致癌性的可能。氯霉素及其残留对人体和动物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可导致严重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婴幼儿和老年人的代谢和排泄机能尚不完善或已退化,对氯霉素最敏感,婴儿可能出现致命的“灰婴综合症”,上述毒性使氯霉素成为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 1.2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许多抗菌药物被用作治疗药或药物添加剂,其中有些抗菌药物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其中以青霉素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也

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六章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概述 农药的重要地位:防治病、虫、草、鼠害,调节农作物生长 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我国平均每年挽回粮食25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800万吨、果品33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一、农药的分类 目前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有1500余种,其中常用500多种。 我国有农药原药250种和800多种制剂,居世界第二位。 按来源分类: 有机合成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植物农药三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如井冈霉素)等。 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包括硫制剂、铜制剂和矿物油乳剂等。按用途分类: 杀虫剂(防治害虫的农药)、杀螨剂(防治红蜘蛛的的农药)、杀真菌剂(防治作物病菌的农药)、杀细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防治鼠类的的农药)、除草剂(防治杂草的的农药)、杀螺剂、熏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调控植物生长)等。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已成为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和一些国际贸易纠纷的起因。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二、环境中农药的残留 1、环境中农药的来源 工业生产、农药生产企业和包装厂排放的“三废”。 农业生产、为了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直接落到害虫上农药不到1%,喷洒到植物上约10%~20%,其余则分布于环境中。 2、农药在环境中迁移和循环、农药可经大气、水体、土壤等媒体的携带而迁移。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喷洒作物: 农药的在食用作物上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浓度、剂型、施用次数、施药的方法、施药的时间、气象条件、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取决于收获时的沉积量和消失速率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沉积量,农药本身的性质(配方、用法和消失速率),作物本身的性质(表面积/重量比及形状) 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消失速率,农药停留植物表面层(雨水冲刷、蒸发),农药透入植物内部(不同的酶作用降解),加工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果干、果汁、果酒加工 一种情况是因干燥蒸发而减少了农药残留;另一种情况是干果比鲜果浓缩后农药残留量没有发生变化 2、植物根部吸收:喷洒农药后有40~60%的农药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和食物中。 3、空中随雨雪降落:喷洒农药后,有一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造成食品的污染。 4、食物链富集: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 5、运输和贮存中混放:食品在运输中由于运输工具、车船等装运过农药未予清洗以及食品与农药混运,可引起农药的污染。食品在贮存中与农药混放,尤其是粮仓中使用的熏蒸剂没有按规定存放,则也可导致污染。 四、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食品安全与健康论文 论文题目: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兽药残留(animal drug 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近年来食品中兽药残留在国内外已成为一个影响广泛和颇具争议的问题,其公众的健康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产业界的经济利益,甚至国家的对外经贸往来和国际形象。兽药残留是动物用药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动物,特别是食品动物疾病的治疗有两个原则:一是保证动物健康;二是防止残留污染食品。这就是所谓兽医工作者的双重责任的涵义,但实际治疗中平衡两者往往非常困难。不过,常规的临诊治疗(一般不超过一周)导致的残留相当有限。 【关键词】兽药残留食品安全现状危害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生产和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的日益增多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食品污染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知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达500万种以上,其中至少6万种已经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各种工业原料及产品、医药、农药、兽药、化妆品和生物毒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烹调、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进入食品成为食品污染物。食品污染物对机体的损害一般呈慢性的蓄积过程,危害性质严重、范围广和影响深远[1]。 兽药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镇静剂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等七类药物都可在猪体内产生药物残留,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约12万吨,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动物使用兽药后会以原药或代谢的形式随粪尿排出体外,残留于环境之中,对土壤的微生物、水生物及昆虫等都有影响。进入环境中的兽药残留,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可发生转移、转化或在动植物中蓄积,进入江河中可造成河水污染、残留在猪只体内的兽药,不仅会降低猪肉的品质,而且严重影响动物性食品的质量与公共卫生的安全,也影响我国动物产品的出口,从而影响到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形成抗生素残留。当人们食用这些含有抗生素的“有抗肉食品”时,会引发人体发生食物中毒,如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发生食物中毒,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肉食品中的残留兽药还会引发人体出现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副作用。同时滥用抗生素时,易诱发病原菌变成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一般新一代耐药性细菌的产生需要2年左右),当人们食用这些“有抗肉食品”时,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不知觉地增强,这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无药可治。药残严重时,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1. 国内外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是我国肉类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1%左右,而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量占本国总产量的40%[2]。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肉类食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是低廉的价格并未给我国肉类食品带来国际竞争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严重妨碍了出口量。近年来,因疾病、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年4月,韩、日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全禁止从我国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巴西肉类产品出口占其产量的30%以上,与我国出口量仅占1%形成强烈的反差。紧邻我国的泰国1996年以来鸡胸肉出口欧盟,鸡腿肉出口日本,是泰国十大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我国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了欧洲市场,出口量萎缩的同时,美国鸡肉却打进了中国市场。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对中国近年出口冻鸡为100吨,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肉鸡产业。我国肉类产品由于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出口创汇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动物食品安全性非常重视,20世纪80年代起即开始讨论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并且开始对生产食品的动物限制使用兽药的品种,如欧盟1997年开始讨论动物长期使用抗菌药,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滋生的问题,2000年建议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等[3]。

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

《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复习题 1.为什么要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 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对人身体健康的威胁,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最显著的问题之一低成本生产的劣质产品、假冒产品与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同时在市场流通,就会影响到守法生产厂和经销商的经济利益。问题之二,生产厂质量意识差,生产的食品就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影响对外食品贸易。再者,人民群众长期对食品的安全性担忧,定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不满意的心理,进而产生对政府的意见。因此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2.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概念? 食品质量:食品质量的构成有两类品质特性,其一,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质量特性称为直观性品质特性,也称作感官质量特性。其二,消费者难以知晓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性品质特性,如食品的安全、营养及功能特性。 食品的安全性:从广义上来说是“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从狭义上来讲是“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察到的不良反应”。 3.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有哪些? 植物源性食品的农药残留;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残留;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过量;环境毒素的生物积累;非法加工与经营造成的食品污染 4.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质量管理(QM):它指对确定和达到质量所必须的全总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负责质量方针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等。 5.食品企业应用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哪些?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O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系列标准 6.ISO9000、GMP、HACCP三者间有何种联系和区别? GMP: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毒理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中有关安全卫生问题和食品品质问题。HACCP:是一种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预防性管理体系。该体系强调在食品加工的全过程中,对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然后确定关键控制点(CCP),进而确定控制、检测、纠正方案,是目前食品行业有效预防食品质量与安全事故最先进的管理方案。 IS09000: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是指由ISO/TCl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IS09000系列标准是ISO成立以来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的第一项管理标准。这套标准的发布,使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在经贸往来与质量管理方面有了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 7.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内容包括哪些? (1)与食品和食品接触面的水(冰)的安全(2)与食品接触面的清洁、卫生和安全(3)确保食品免受交叉污染(4)操作人员手的清洗与消毒,卫生间设施的维护与卫生保持(5)防止食品被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冷凝水及其它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污染物污染(6)正确标示、存放和使用各类有毒化学物质(7)食品加工人员的健康与卫生控制(8)鼠害、虫害的防治。 8.什么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文件? 程序是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当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之为“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 含有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文件可称为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文件。 9.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文件有什么特点?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文件(SSOP文件)是由食品生产企业自己编写;编写SSOP文件的关键在于易于使用和遵守,而无所谓统一的格式;具体的SSOP文件要紧扣本企业的生产情况,所列出的程序准确反映正在执行的行动;对操作人员的任务提供足够详细的内容。 10.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文件的编写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水产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精)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已成为世界水产品生产大国。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提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恶化, 主要养殖品种疫病, 滥用药物等问题十分严重, 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 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水产食品安全的现状入手, 归纳了目前水产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分析了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今后水产品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 1.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个渔业大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目前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阶段,除了新品种、基因工程外,环境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等都引入了生态概念。过去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正在恢复中,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循环利用、健康养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成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然而, 水产养殖中食品安全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大多分布于沿海港湾和河口附近水域, 这些水域也是沿海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受纳场所。据统计, 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 80亿吨。富含营养物质和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沿海水体,致使局部海域水质恶化。另外, 养殖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对水产养殖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水域生物受到病原肆虐、养殖生物抵抗力低、养殖环境污染等严重威胁,其直接后果就是水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养殖环境恶化, 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 滥用药物加阿公保险使用禁用化学物质等问题十分严重, 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 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如美国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 价值相当于我国的两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不仅易对食用者产生长期慢性危害, 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 近年来, 我国水产品出口因激素、抗生素和微生物超标等问题而遭遇技术壁垒的事件时有发生。如 2001年,我国水产品在出口欧盟时被检出氯霉素残留超标,致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我见.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记得曾经见到过这么一个说法:生物技术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无论这句话的接受程度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能源获取,环境保护,军事安全等诸多领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生物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的生活在不断地被影响着。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由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污染、疾病暴发等问题接踵而至,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大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就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而言,生物技术在食品上面的应用有一下一些优点: ●改良农作物,使其抗逆性增强,抵制病虫害,适应不同酸碱性土地等; ●改良农药,使其对残留少,同时更能有效杀死病虫害;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使其富含特定的需要的营养物质,补充某些营养元素 的不足; ●生物技术用于发酵生产,如红酒、豆类制品等的生产改良; ●转基因技术用于改良现有动物,使之富含某种营养(如高蛋白质等) ●干细胞人造肉,提高肉类供给,控制肉中营养成分 ●生物技术用于食品保藏和包装方面 可以看出,如果生物技术可以真正安全地运用到食品生产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生物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强有力基础和支撑,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新的武器。 但是由于近年在世界各地和食物性疾病呈增长趋势,而且人们对食源性疾病会引发严重慢性健康危害的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引起的健康问题也将更加关注,并且应该会上升到新的高度来要求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体系,从而使公众的健康得以保障。 由于在食品产业上,生物技术运用发展较为迅速,生产规模和品种都在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关于生物技术改良的食物的负面消息,以及许多舆论导向,专转基因、作物改良、人造食品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其安全性问题一直是科学界、政府和民众讨论的热点。根据已有的知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人们关心过担忧的问题: ●转基因作物等生物技术产品中加入了新基因,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威胁未成定论

动物性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动物性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摘要:动物性药物残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对畜牧业生产影响巨大。文章就药物残留的危害、原因、现状、控制措施加以论述。 关键词:动物;药物残留;危害;控制措施动物性药物残留(animal drugresidues)。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残留量一般很低,但由于蓄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1 动物性药物残留对人类人体危害 1.1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v)与细菌耐药性(antibioticresistance)兽用抗菌素残留积累,人食用后可引发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中毒现象。或使机体产生耐药性。过量使用抗菌素会使敏感菌产生耐药性,使药效下降。 l.2 致畸作用(teratogeni,effect)、致突变作用(mutagenic effect)和致癌作用(carcinogeneceffect)丙咪唑类抗蠕虫药残留对人体最大的潜在危害是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雌激素、砷制剂、喹恶啉类、硝基呋喃类、硝基咪唑类药物都已证明有“三致”作用,喹诺酮类药物个别品种已在真核细胞内显示出致突变作用。磺胺二甲嘧啶等一些磺胺类药物连续给药可诱发啮齿动物甲状腺增生,并有有致肿瘤倾向。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这些药物引发动物体细胞发生突变,从而对生育及后代造成危害,并造成遗传疾病。 1.3 激素(样)作用(endocrineactihity)兽用激素类药物残留,会影响人体正常激素水平、功能,并有一定的致癌性,可表现为儿童早熟、肥胖儿。儿童异性化倾向、肿瘤等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引发急性中毒,出现头痛、心动过速。狂躁不安、血压下降。氯霉素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其发生与使用剂量和频率无关。兽药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尤为显著。 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尿等进入环境,由于仍具生物活性,对周围环境有潜在的毒性会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及昆虫等造成影响。进入环境中的兽药被动、植物富集,然后进入食物链,同样危害人类健康。兽药残留目前严重影响畜禽产品出口贸易。 2 造成动物性药物残留的原因 2.l 动物疫病总体状况不良,疫情疫病复杂,为获得经济利益,对动物用药治疗或预防性用药成为必然。 2.2 未按动物用药品标示(际签及说明书)内容正确使用。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造成残留。 2.3 前几年我国对药物型添加剂管理失控,饲料厂或自配饲料户未按“饲料添加物使用准则”的规定合理使用药物饲料添加物。 2.4 养殖业者直接将动物用原料药任意添加在饲料或饮水中。 2.5 养殖业者使用标有停药期的动物用药品及含药物饲料添加剂后,未遵守停药期就将禽畜、水产品类及乳蛋品等出售。这是造成药物残留最主要的原因。2.6 饲料厂制造空白饲料(未加药饲料)时,饲料生产系统中交叉污染到药物。 2.7 畜禽经投药或注射冶疗后,未做明显记号或隔离处理即一起出售。 2.8 养殖业者购用品质不良、来历不明及不合法动物用药品或药物添加剂。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一)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一) 留的检测及防控 第一节基本概念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的物质。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 兽药残留: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结合残留: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大分子共价结合的产物。动物组织中存在共价结合物(结合残留)则表明药物对靶动物具有潜在毒性作用。 休药期(withdrawalperiod):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允许被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被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residuelimit,MRLs):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允许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最高浓度 兽药残留可分为有残留限量的兽药残留和“零残留” 第二节兽药残留产生原因 一、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 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 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促生长的药物

至60-70年代,80%以上的家禽、家畜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添加剂,约50%的兽用抗生素被用于非治疗性目的。目前有的食品动物长期使用至少一种药物 二、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 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 促进生长、泌乳、甚至肌肉脂肪分配而使用的药物 动物性食品加工、贮存保鲜过程加入兽药 兽药残留主要来源养殖阶段 三、兽药残留的原因 1、不遵守休药期:青霉素、四环素 2、滥用药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 3、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瘦肉精、己烯雌酚、睡梦美 4、屠宰前使用兽药来掩饰临床症状等。 5、饲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6、屠宰、加工、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兽药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是和兽药投 予时动物的状态、用药数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和兽药种类有很大关系。兽药在食用动物中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含量是不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对兽药有代谢作用的脏器,如肝脏、肾脏,其兽药浓度高;在鸡蛋中,与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脂溶性药物容易在卵黄中蓄积,

科技发展与食品安全

科技发展与食品安全 摘要:本文章主要探讨的是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当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食品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美味享受和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无可置疑食品安全科技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要在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科技发展趋势基础上,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科技能力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推动食品安全科技进步,确保实现食品安全。 关键词:科技发展;食品安全;保障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科技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食品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食品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发展使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然而,食品生产环节技术的不当使用甚至滥用也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 一、食品安全概念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则把食品安全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1]。中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作出法律的底线要求:“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二、科技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 1.科技发展对食品的消极影响有比如在原料生产上滥用各种添加剂,比如使用助长饲料喂养畜类,禽类;生产食品的时候添加各种物质,以便保持食品的外形美观、色泽鲜艳以及其他的性质;还有些生产食品企业在销售时为延长保质期从而添加过量的防腐剂、染色素等,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2.科技在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当温度超过200℃就会极易产生丙烯酰,这是致癌物质。这是以前所不知到的,但确实存在的。还有一方面是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包括酶制剂、微生物发酵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3.对科技发展的另一方面来说,科技检测的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食品安全科技需求 在发展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和制定国家食品安全科技战略,用有科学依据的政策和措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系统、有效的管理[2,3]。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要以食品安全监控技术研究为突破口,针对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进行系统攻关,大力加强关键检测、监控技术与仪器设备研究开发,特别是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重点对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与完善,包括食品安全标准总体设计与重要标准和技术措施制定;为推动“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以市场为导向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