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摘 要 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重视的问题。生物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强有力基础和支撑,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生物技术又使食品安全领域持续不断地潜在着较大的风险。食品安全是生物技术的目标和方向,是人类社会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粮食等食品安全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由于我国统计中没有饲料作物,这里的“粮食”实际上包括口粮、饲料粮和其它工业原料用粮等)。 1.1.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 1.2.食品资源安全 食品资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食品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食品的生产提供“基础载体”的资源,比如耕地资源、水域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国家已经通过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耕地资源;通过治理水污染、大力发展海洋健康食品和水产养殖业,保护和开发水域资源等。另一类是为食品提供多样性的物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种子植物 3万种、脊椎动物4千种、无脊椎动物20多万种、昆虫15万种,还有成千上万种苔藓、蕨类和微生物物种等。对食品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3.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取得长足进展。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善等原因,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93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913.54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同期增长19.6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29.50亿元,同比增长20.64%;实现利税总额2267.52亿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实现利润698.04亿元,同比增长32.47%。2003年我国食品进出口总值330.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0%,其中出口金额187.59亿美元,进口金额142.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3%和54.28%,实现贸易顺差44.65亿美元。 2 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与复习资料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复习资料(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品支出总额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 D )以上生活为贫困。 A.50-59% B.45-50% C.20-40% D.59%以上。 2.屠宰加工企业的平面布局总的设计原则不包括( D )。 A.符合科学管理 B.方便生产 C.清洁卫生 D.地势 应高燥﹑平坦﹑有一坡度 3.屠畜收购前的准备不包括( D)。 A.了解疫情 B.物质准备 C.人员分工 D.严格检疫 4.宰前检验的个体检查包括(D )。 A.静态的检查 B.动态的检查 C.饮食状态的检查 D.看、听、摸、检 5.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 D )。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 B.胰及相应淋巴结 C.脾及相应淋巴结 D.肾及相应淋巴结 6.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 A.颌下淋巴 B.咬肌 C.鼻盘、唇、齿龈 D.腹股沟浅淋巴结 7.肌肉僵直的根本原因为肌肉中B )含量的多少。 A.糖酵解酶 B. ATP C.糖原 D.葡萄糖 8.在集贸市场上对动物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是(B )。 A.验章,查证,感官检验,处理 B.查证,验章,感官检验,处理 C.查证,感官检验,验章,处理 D.感官检验,查证,验章,处理 9.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 A.15%饱和盐溶液 B.25%饱和盐溶液 C.35%饱和盐 溶液 D.45%饱和盐溶液 10.罐头类食品的外销检验取样其取样基数不得少 于(C )罐,采取的检样全部进行感官、理化检验及细菌学检验,化学检验不得少于取样数的1/10,且每批不得少于2罐。 A.3 B.4 C.5 D.6 11.无论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第一位的是(A )。 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化学性食物中毒 D.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E.真菌毒素 12.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主要是由于 (D )。 A.夏季食物易受污染 B.进食熟肉类食品多 C.人口流动性大 D.气温较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 E.生熟交叉污染 13.在我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 D )。 A.肉制品 B.豆制品 C.罐头食品 D.自制发酵食品 E.鱼制品 14.发生食物中毒后,恶心、呕吐症状较为明显的是( E )。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D.肉毒食物中 毒E.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5.植物性食物(如剩饭、米粉)引起的食物中毒最 可能原因是(C )。 A.沙门菌属 B.副溶血性弧菌 C.葡萄球菌肠毒 素 D.肉毒梭菌毒素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屠畜运输中的兽医卫生监督的 内容(C) A及时检查畜群,妥善处理死畜; B做好防疫及消 毒工作和饮喂工作; C防治违章宰杀,避免购入患病畜;D加强饲养管 理,防止压、热、冷等。 17.宰前检验的步骤不包括(D) A入场验收 B 住场查圈C 送宰检查D了解疫情 18.屠畜收购检疫的方法不包括(D) A外貌检查B逐头测温C实验室检查D个体诊断 19.屠畜宰前检验后的处理不包括(A ) A冷宰 B禁宰 C急宰 D 准宰 20.胴体的整理方法包括干修、湿修两种,其卫生 要求是肉尸应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摘除三腺一 体,做到四不带。“三腺”指的是(A) A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B甲状腺、肾上腺、 前列腺C唾液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D甲状腺、 肾上腺、脑垂体 21.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D)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B胰及相应淋巴结C脾及 相应淋巴结D肾及相应淋巴结 2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不包括包括(B )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易感人群D传播途径。 23.不是寄生虫与宿主共存关系(D ) A共栖 B互利共生C寄生D以上都不是 24.囊尾蚴病又名囊虫病,来自患囊虫病猪的肉俗 称(A ),是由有钩或无钩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一 种经肉感染人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种动物均可 感染此病。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A“米猪肉”B“DFD肉”C“白肌肉”D“水煮肉” 25.肌肉僵直过程中的微观变化不包括(C ) A.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形成 B.酸性极限PH值的形 成 C.次黄嘌呤的形成 D.WHC的变化 26.肉解冻的。注意事项以下那个是错误的(A ) A解冻介质的温度应尽量低,最高不能超过产品温 度的30℃, B解冻介质的数量要充足,应尽量流动, C采用空气解冻时,湿度要大,否则,升温慢,干 耗大, D解冻的单元应尽量小,以增大接触面。 27.腌腊制品的感官检查不包括( C) A 看 B扦 C听 D斩 28.食物中毒的发病条件不包括(A ) A感染B食物被中毒物污染C进食数量正常D食物 食用前未彻底加热 29.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下列哪种食物而引起 的(C ) A. 有毒食物 B. 腐败变质 的食物 C. 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 D. 动物性食 品 30. 食物中毒与流行性传染病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人与人之间有无传染性 B.较短时间内有大量的 病人出现 C.有一定潜伏期 D.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有无体温 升高 31.宰后检验的要求包括不包括(C) A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病理解剖知识,下刀准确, 对病变反应迅速,判断无误, B按一定检验顺序进行,防止漏检, C要保持商品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下刀,淋巴结要 横切,肌肉要纵切。 D做好疫病检出的原始纪录, 32.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A颌下淋巴 B咬肌 C鼻盘、唇、齿龈D腹股沟浅淋 巴结 33.猪肉尸宰后检验必检淋巴结不包括(C) A腹股沟浅淋巴结,B髂淋巴结,C颌下淋巴结,D 各内脏器官淋巴结 34.肌肉僵直过程中的微观变化不包括(C) A.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形成 B.酸性极限PH值的形成 C.次黄嘌呤的形成 D.WHC的变化 35.腌腊制品原料的卫生要求不包括(B) A原料必须来自健康畜禽,并经兽医卫生检验 合格新鲜肉或冻肉, B使用鲜肉原料必须充分风凉或加热解冻, C选用的肠衣或膀胱皮子应有弹性,新鲜,无 污垢,无孔洞,使用纤维素肠衣,成本底,使用方 便。 D 腌制用具要及时用热水清洗、消毒后才能 再次使用。 36.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A 15%饱和盐溶液, B 25%饱和盐溶液,C35%饱和盐 溶液,D45%饱和盐溶液, 37.食物中毒的发病条件不包括(A) A感染B食物被中毒物污染C进食数量正常D食物食 用前未彻底加热 38.二噁英事件属于食物的( A ) A. 化学性污染 B. 微生物污染 C. 放射性污 染 D. 昆虫污染 39.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下列哪种食物而引起的 (C ) A. 有毒食物 B. 腐败变质的食物 C. 正常 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 D. 动物性食品 E. 植物性食品 40.沿海喜食海产品的地区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以下列哪项较为多见( D ) A. 沙门菌食物中毒 B.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C. 河豚鱼中毒 D. 副溶血性弧菌 E. 葡萄球菌中毒 41.煎炸食物时油温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B ) A. 油温过高容易使油产生“哈喇味” B. 油温过高 使油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特质 C. 容易使被煎炸食物的口感不好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2.从临床表现来看,感染型与中毒型食物中毒最大 的区别在于(D) A.有无恶心、呕吐 B.有无腹痛、腹泻 C.病死率不同 D.有无体温升高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doc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留的检测及防控 第一节基本概念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的物质。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 兽药残留: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结合残留: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大分子共价结合的产物。动物组织中存在共价结合物(结合残留)则表明药物对靶动物具有潜在毒性作用。 休药期(withdrawal period):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允许被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被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s):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允许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最高浓度 兽药残留可分为有残留限量的兽药残留和“零残留” 第二节兽药残留产生原因 一、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 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 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促生长的药物

至60-70年代,80%以上的家禽、家畜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添加剂,约50%的兽用抗生素被用于非治疗性目的。目前有的食品动物长期使用至少一种药物 二、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 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 促进生长、泌乳、甚至肌肉脂肪分配而使用的药物 动物性食品加工、贮存保鲜过程加入兽药 兽药残留主要来源养殖阶段 三、兽药残留的原因 1、不遵守休药期:青霉素、四环素 2、滥用药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 3、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瘦肉精、己烯雌酚、睡梦美 4、屠宰前使用兽药来掩饰临床症状等。 5、饲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6、屠宰、加工、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兽药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是和兽药投 予时动物的状态、用药数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和兽药种类有很大关系。兽药在食用动物中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含量是不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对兽药有代谢作用的脏器,如肝脏、肾脏,其兽药浓度高;在鸡蛋中,与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脂溶性药物容易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课程名称: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任课教师姓名:秦礼康 研究生姓名:陈旭 学号:2011021670 年级:2011级 专业:食品科学 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其突出的重要性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建立一个从动物饲养、安全生产、疫病早期监测、群体疫病早期预警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集成系统和体系,实现动物疫病早期监测和食品安全追溯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动物养殖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动物产业链食品安全管理的完整体系。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法规,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持续增长与发展,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畜产品在食品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数量转向了营养和健康方面,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畜牧业在提供极其丰富动物性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敏感的问题,在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行为下,动物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动物源性食品风味不佳、品质堪忧。2003年金华毒火腿案、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案、2006年河北省安新县的“红心鸭蛋”案、2006年上海瘦肉精中毒案、2007年河北新乐市加工“病死猪肉”案、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1我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现状 1.1环境污染引起的残留问题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主要食物来源不过百种植物和动物,而且土壤、水、空气、植物和动物群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了污染必将导致食物的安全问题。例如:我们所知的食物链以绿色植物和含光合色素的微生物为最底层;第一级消费者为直接食用植物的食草动物;第二级消费者为食用食草动物的肉食动物;位居“金字塔”顶端的就是人类。大气污染和农药残留会造成食物链最底层的污染,被吃后在第一级消费者体内残留,以此类推将会最终残留到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的体内,从而造成身体上的伤害[2]。因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来发展经济,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最终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1.2兽药或违禁药品等的非法使用 近十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降低了动物死亡率,缩短了动物饲养周期,促进了动物性产品产量的增长和动物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但由于不当或非法使用药物,过量的药物残留在动物体内。当人们食用了残留超标的动物食品后,会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及生命[3]。 1.3微量元素、有毒金属及亚硝酸盐的污染及危害 饲料中某些微量元素或有毒金属污染同样会造成动物的损害,例如铜、锌、砷、铝、汞、铅污染会造成微量元素在动物内脏中累积,直接对使用者产生危害。这些金属元素排入土壤和水源中,最终还是会集中在农产品中,又通过食物链危及动物和人类。砷可引起代谢障碍,首先危害的就是神经细胞,表现为中毒性神经衰弱综合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铅主要蓄积在人体的骨骼中,最终可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及肾脏,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胃肠炎、口腔金属味、失眠、关节肌肉酸痛、便秘和贫血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或死亡;亚硝酸盐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已知可是多种动物的多种组织器官产生肿瘤,少量多次长期摄入或一次过量摄入均可致癌[4]。 1.4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带来的污染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有些企业不按规定要求,过量使用硝酸盐、亚硝酸盐、色素、矫味剂和防腐剂等,恶意使用硫磺、甲醛、双氧水等漂白剂,从而导致有害物质超标[5]。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2020年)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2020 年)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2020年)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贫富差异越发明显,而社会的下层有还在挨饿,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对于人们来说确实是个福音,转基因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定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06年2月9日对转基因食品做了定义,“转基因作物就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界定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工作基础,根据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科技背景、渊源和演变,结合已有的国际立法经验,指出“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为使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研究、开发、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中受到安全控制,防范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以及救济转基因生物所造

成的危害、损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并由此明确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调控对象和范围。(王明远《法学杂志》2008第29卷第1期) 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得批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被批准商品化生产。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达4420万公顷,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转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120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所涉及到的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品质改良,以及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以提高产量潜力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从1986到2000年的15年间,OECD国家共批准10313例转基因生物进入田间试验,其中植物占总数的98.4%,细菌占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动物占 0.1%。在全部被批准的10313例田间试验中,美国占总数的71.1%。 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动物占0.1%。在全部被批准的10313

食品理化检验汇总

食品理化检验 加粗下划线的为老师上课要求掌握的,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食品理化检验的内容:食品的感官检查、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查、保健食品的检验、食品添加剂的检验、 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检验、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检验、化学性食品中毒的快速鉴定、转基因食品的检验。 2.食品理化检验常用的方法:感官检查(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物理检测 比重:现称相对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同温度下的纯水质量的比值。我国规定标准温度是20℃。 1)比重瓶法: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0 ℃ 2)比重计法①酒精比重计:测定酒中酒精的含量(V/V); ②乳稠度计:测定牛乳的比重 ③锤度计:测定蔗糖的浓度(注:比重计法测定结果不如比重瓶法准确) 3.薄层色普法;将适当细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把试样点在薄板上,然后用溶剂展开 4. 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 (一)分析方法的建立 1、检测条件的优化 2、校准曲线的绘制 3、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干扰试验 5、实际样品的测定 6、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二)标准分析方法的研制程序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 (4.5.6.7为ppt上补充内容) 4.极性大的被分离物,要选吸附能力小的吸附剂,但展开剂的极性应选大的。 5.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6.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7.调整保留时间tR′: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调整保留时间,即: tR′= tR-tM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 8. 食品样品的采样原则:1)样品对总体应该有充分的代表性。2)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食品的理化性质,防止待测成分的损失或污染。 9、食品样品的采集方法(具有相同属性的食品样品的采集):袋装样品按 (袋数 /2 )^ 1/2进行抽样,采用四分法缩分 四分法 1)固体颗粒或粉体混匀后采用三层(上、中、下)五点(周围四点和中心)法采样 2)液体或半流体混匀后采样 3)组成不均匀固体食品采样 采样量:1.5Kg, 供检验、复查、备查用 10.食品样品的保存原则:防止污染、防止腐败变质、稳定水分、固定待测成分 11.食品样品的保存应做到净、密、冷、快。 12.食品样品的前处理: 一、食品样品的常规处理:除去非食用部分、除去机械杂质、均匀化处理 二、食品样品的无机化处理 (一)湿法消化法(wet digeation) : 1)原理:在适量的食品样品中加入硝酸、高氯酸、硫酸等氧化性强酸,结合加热来破坏有机物,有时还要加入一些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或催化剂(如硫酸铜、硫酸汞、 二氧化硒等),以加速样品的氧化分解,完全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使待测的无机成分释放出来, 并形成各种不挥发的无机化合物。 2)注意事项:消化试剂应纯净,器皿及用具应不含待分析成分;加玻璃珠防止暴沸,注意 不要产生大量泡沫;补加酸或其他氧化剂时,应待消化液冷却后再沿内壁缓缓加入 3)优点→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快,所需时间短,加热温度较干灰化法底,可以减少待测成分的挥发损失。缺点→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操作时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试剂 用量较大,有时空白值较高。在消化初期,消化液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的泡沫,可能溢出消化瓶, 消化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碳化,这些都易造成待测物的损失,所以需要细心操作。 (二)干灰化法(dry ashing) 1)原理:将样品放在坩埚中,在高温下灼烧使食品样品脱水,焦化,并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气体而挥发,剩下无机物供分析测试用。

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六章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概述 农药的重要地位:防治病、虫、草、鼠害,调节农作物生长 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我国平均每年挽回粮食25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800万吨、果品33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一、农药的分类 目前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有1500余种,其中常用500多种。 我国有农药原药250种和800多种制剂,居世界第二位。 按来源分类: 有机合成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植物农药三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如井冈霉素)等。 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包括硫制剂、铜制剂和矿物油乳剂等。按用途分类: 杀虫剂(防治害虫的农药)、杀螨剂(防治红蜘蛛的的农药)、杀真菌剂(防治作物病菌的农药)、杀细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防治鼠类的的农药)、除草剂(防治杂草的的农药)、杀螺剂、熏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调控植物生长)等。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已成为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和一些国际贸易纠纷的起因。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二、环境中农药的残留 1、环境中农药的来源 工业生产、农药生产企业和包装厂排放的“三废”。 农业生产、为了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直接落到害虫上农药不到1%,喷洒到植物上约10%~20%,其余则分布于环境中。 2、农药在环境中迁移和循环、农药可经大气、水体、土壤等媒体的携带而迁移。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喷洒作物: 农药的在食用作物上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浓度、剂型、施用次数、施药的方法、施药的时间、气象条件、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取决于收获时的沉积量和消失速率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沉积量,农药本身的性质(配方、用法和消失速率),作物本身的性质(表面积/重量比及形状) 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消失速率,农药停留植物表面层(雨水冲刷、蒸发),农药透入植物内部(不同的酶作用降解),加工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果干、果汁、果酒加工 一种情况是因干燥蒸发而减少了农药残留;另一种情况是干果比鲜果浓缩后农药残留量没有发生变化 2、植物根部吸收:喷洒农药后有40~60%的农药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和食物中。 3、空中随雨雪降落:喷洒农药后,有一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造成食品的污染。 4、食物链富集: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 5、运输和贮存中混放:食品在运输中由于运输工具、车船等装运过农药未予清洗以及食品与农药混运,可引起农药的污染。食品在贮存中与农药混放,尤其是粮仓中使用的熏蒸剂没有按规定存放,则也可导致污染。 四、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其突出的重要性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建立一个从动物饲养、安全生产、疫病早期监测、群体疫病早期预警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集成系统和体系,实现动物疫病早期监测和食品安全追溯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动物养殖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动物产业链食品安全管理的完整体系。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法规,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持续增长与发展,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畜产品在食品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数量转向了营养和健康方面,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畜牧业在提供极其丰富动物性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敏感的问题,在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行为下,动物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动物源性食品风味不佳、品质堪忧。2003年金华毒火腿案、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案、2006年河北省安新县的“红心鸭蛋”案、2006年上海瘦肉精中毒案、

2007年河北新乐市加工“病死猪肉”案、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1我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现状 1.1环境污染引起的残留问题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主要食物来源不过百种植物和动物,而且土壤、水、空气、植物和动物群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了污染必将导致食物的安全问题。例如:我们所知的食物链以绿色植物和含光合色素的微生物为最底层;第一级消费者为直接食用植物的食草动物;第二级消费者为食用食草动物的肉食动物;位居“金字塔”顶端的就是人类。大气污染和农药残留会造成食物链最底层的污染,被吃后在第一级消费者体内残留,以此类推将会最终残留到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的体内,从而造成身体上的伤害[2]。因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来发展经济,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最终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1.2兽药或违禁药品等的非法使用 近十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降低了动物死亡率,缩短了动物饲养周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食品安全与健康论文 论文题目: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兽药残留(animal drug 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近年来食品中兽药残留在国内外已成为一个影响广泛和颇具争议的问题,其公众的健康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产业界的经济利益,甚至国家的对外经贸往来和国际形象。兽药残留是动物用药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动物,特别是食品动物疾病的治疗有两个原则:一是保证动物健康;二是防止残留污染食品。这就是所谓兽医工作者的双重责任的涵义,但实际治疗中平衡两者往往非常困难。不过,常规的临诊治疗(一般不超过一周)导致的残留相当有限。 【关键词】兽药残留食品安全现状危害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生产和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的日益增多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食品污染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知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达500万种以上,其中至少6万种已经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各种工业原料及产品、医药、农药、兽药、化妆品和生物毒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烹调、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进入食品成为食品污染物。食品污染物对机体的损害一般呈慢性的蓄积过程,危害性质严重、范围广和影响深远[1]。 兽药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镇静剂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等七类药物都可在猪体内产生药物残留,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约12万吨,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动物使用兽药后会以原药或代谢的形式随粪尿排出体外,残留于环境之中,对土壤的微生物、水生物及昆虫等都有影响。进入环境中的兽药残留,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可发生转移、转化或在动植物中蓄积,进入江河中可造成河水污染、残留在猪只体内的兽药,不仅会降低猪肉的品质,而且严重影响动物性食品的质量与公共卫生的安全,也影响我国动物产品的出口,从而影响到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形成抗生素残留。当人们食用这些含有抗生素的“有抗肉食品”时,会引发人体发生食物中毒,如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发生食物中毒,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肉食品中的残留兽药还会引发人体出现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副作用。同时滥用抗生素时,易诱发病原菌变成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一般新一代耐药性细菌的产生需要2年左右),当人们食用这些“有抗肉食品”时,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不知觉地增强,这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无药可治。药残严重时,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1. 国内外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是我国肉类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1%左右,而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量占本国总产量的40%[2]。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肉类食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是低廉的价格并未给我国肉类食品带来国际竞争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严重妨碍了出口量。近年来,因疾病、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年4月,韩、日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全禁止从我国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巴西肉类产品出口占其产量的30%以上,与我国出口量仅占1%形成强烈的反差。紧邻我国的泰国1996年以来鸡胸肉出口欧盟,鸡腿肉出口日本,是泰国十大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我国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了欧洲市场,出口量萎缩的同时,美国鸡肉却打进了中国市场。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对中国近年出口冻鸡为100吨,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肉鸡产业。我国肉类产品由于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出口创汇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动物食品安全性非常重视,20世纪80年代起即开始讨论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并且开始对生产食品的动物限制使用兽药的品种,如欧盟1997年开始讨论动物长期使用抗菌药,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滋生的问题,2000年建议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等[3]。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药物残留、食品的加工卫生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简述了当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现状,初步分析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保障我国动物食品安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食品安全;对策 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肉、蛋和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动物性食品安全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由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动物食品产量大安全性差 尽管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已连续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且市场潜力、生产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但是食品安全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生产环节看,分散饲养目前仍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十年前就已淘汰了这种家庭式的养殖方式;从加工环节看,大多数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私屠乱宰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而一些大中型现代化肉联厂的生产能力又处于闲置状态;从营销方式看,我国的动物食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而发达国家肉类流动全部采用先进的超市零售方式经营。 1.2动物食品安全事故不断 近年来国际上动物食品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如比利时的“二噁英毒鸡”事件,起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疯牛病”、“口蹄疫”,使这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和畜牧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国外相比,我国动物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如浙江“瘦肉精”中毒事件;农兽药、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对动物食品的安全及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危害;含三聚氰胺婴儿奶粉使更多的婴儿形成尿路结石,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我国的奶牛业造成了难性的影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因素 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导致大量微生物、寄生虫孳生,造成食物中毒。人食用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畜禽肉品后,极易被感染、发病,使得动物疫病流行,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危害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2.2饲料因素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指导

黄淮学院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 实验一肉新鲜度的卫生检验 一、目的要求 掌握新鲜肉卫生的各项指标判定。 二、主要仪器耗材 扩散皿,微量滴定管,滤纸,漏斗,天平,剪刀,镊子,锥形瓶,量筒,pH 试纸 三、实验原理 1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挥发性盐基氮在测定时遇弱碱剂氧化镁即被游离而蒸馏出来,馏出的氨被硼酸吸收,生成硼酸铵。其反应式为: 2NH 3+4H 3 BO 3 →(NH 4 ) 2 B 4 O 7 +5H 2 O 使吸收液由酸性变为碱性,混合指示剂由紫色变为绿色,然后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使混合指示剂再由绿色反至紫色即为终点。根据盐酸标准溶液消耗量计算挥发性盐基氮含量。 2硫化氢反应 肉类在腐败过程中,含硫氨基酸进一步分解,释放出硫化氢,硫化氢在碱性条件下与可溶性铅盐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铅。 H2S+Pb(CH3COO)2→PbS(黑色沉淀)+2CH3COOH 四、实验内容 (一)感官检查运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待检肉进行色泽、组织状态、粘度、气味、肉汤滋味等个方面的检查,以判定肉的新鲜度。 检查方法分割的小块肉,应检查其皮肤、脂肪、肌肉的色泽、组织结构状态、黏度、弹性和气味。 (二)pH值测定 1 样品处理将样品除净脂肪、筋腱和骨后,剪碎搅匀,称取10g,置于锥型瓶中,加入100ml水,间歇摇动,浸渍30min过滤,滤液放入冰箱后备用。 2 将以上处理好的样品液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三)硫化氢反应 1 将待检肉剪碎至绿豆大小,装入100ml锥型瓶中,使之达到瓶容积的1/3。 2 取一滤纸条,用碱性醋酸铅溶液湿润,稍干后将其小心插入锥型瓶,勿使纸条触及肉样。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 题及对策(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谈动物性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标准版)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其突出的重要性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建立一个从动物饲养、安全生产、疫病早期监测、群体疫病早期预警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集成系统和体系,实现动物疫病早期监测和食品安全追溯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动物养殖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动物产业链食品安全管理的完整体系。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法规,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持续增长与发展,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畜产品在食品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数量转

向了营养和健康方面,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畜牧业在提供极其丰富动物性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敏感的问题,在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行为下,动物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动物源性食品风味不佳、品质堪忧。2003年金华毒火腿案、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案、2006年河北省安新县的“红心鸭蛋”案、2006年上海瘦肉精中毒案、2007年河北新乐市加工“病死猪肉”案、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1我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现状 1.1环境污染引起的残留问题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主要食物来源不过百种植物和动物,而且土壤、水、空气、植物和动物群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了污染必将导致食物的安全问题。例如:我们所知的食物链以绿色植物和含光合色素的微生物为最底层;第一级消费者为直接食用植物的食草动物;第二级消费者为食用食草动物的肉食动物;位居“金字塔”顶端的就是人类。大气污染和农药残留会造成食物

食品理化检验 名词解释

食品理化检验名词解释 1.感官检查:以人的感觉为依据,以文字描述为表达方式,着重描述食品的外 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反应。 2.相对密度:20℃时,某物质质量与同体积20℃纯水质量比值,以d表示。 3.比旋光度:20℃时,以纳光D线作为光源,在一根100nm长的样品,浓度为 1g/ml旋光活性物质中所产生的旋光度,表示。=100α/lc “+” 右旋“-”左旋 4.重量分析(重量法):通过称重计算含量的分析方法。 5.容量分析(滴定法):通过读取体积计算含量的分析方法。 6.食品样品前处理:在食品样品测定前,将样品中的待测成分转变成适于测定 的形式,同时去除共存的干扰成分,必要时浓缩待测成分,使样品能满足分析方法要求的操作过程。 7.无机化处理:是指将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剂作用,使有机物分子结合 彻底破坏。 8.灰化:将样品先小火炭化后,再以高温灰化或氧化剂加热共熔,使有机质彻 底分解。 9.瓷效应:高温条件下,重金属离子在瓷或石英表面不光滑处与硅酸盐发生牢 固结合的现象。 10.乳化现象:由一种液相分散在另一种液相中形成乳浊液使两相不易分层的现 象。 11.食品标签: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 12.转化糖:蔗糖水解后生成的单糖混合物总称为转化糖。 13.灰分:是食品在550-660℃灼烧恒重后的残渣,是标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 的一项指标。 14.抗氧化剂:可防止或延缓食品成分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延长食品储 存期的一类物质。 15.兽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动物疾病或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功能并规定 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 16.兽药残留:食品动物用药后或长期喂养含药物饲料后,动物性食品中含有的 某种兽药的原形或其代谢物及与兽药有关的杂志的残留。 17.食盐:以NaCl为主要成分,指的是海盐、地下矿盐或以天然卤水制得的盐, 不包括其他资源生产的盐,特别是化学工业的副产品除外。 18.油脂酸败:即高温劣变,油脂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一 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 19.过氧化值(POV):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的过氧化物含量成为过氧 化值,一般以100g油脂能使碘化钾析出碘的克数表示。 20.酸价(AV):是指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21.极性分子(PC):在食品煎炸工艺条件下,食用油脂发生劣变,产生比正常 油脂分子极性更大的一些成分的总称。 22.碘价:100g油脂吸收的卤化碘换算为碘的克数,是油脂中脂肪酸不饱和度。 23.皂化价:指1g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充分水解形成脂肪酸盐所需要的KOH。 24.不皂化物:指油脂皂化后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35 号 为加强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保证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我部组织修订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现予发布,请各地遵照执行。自发布之日起,原发布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牧发〔1999〕17 号)同时废止。 附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二00 二年十二月 二十四日 附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注释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由附录1、附录2、附录3、附录 4 组成。 1、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用于食品动物,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附录1。 2、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用于食品动物,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附录2。 3、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可以用于食品动物,但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见附录3。 4、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见附录4。

附录1:动物性食品允许使用,但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药物 药物名称动物种类其他规定 Acetylsalicylic acid 牛、猪、鸡产奶牛禁用 乙酰水杨酸产蛋鸡禁用 Aluminium hydroxide 所有食品动物 氢氧化铝 Amitraz 牛/羊/猪仅指肌肉中不需要限双甲脒量 Amprolium 家禽仅作口服用 氨丙啉 Apramycin 猪、兔仅作口服用 安普霉素山羊产奶羊禁用 鸡产蛋鸡禁用 Atropine 所有食品动物 阿托品 Azamethiphos 鱼 甲基吡啶磷 Betaine 所有食品动物 甜菜碱 Bismuth subcarbonate 所有食品动物仅作口服用 碱式碳酸铋 Bismuth subnitrate 所有食品动物仅作口服用 碱式硝酸铋 Bismuth subnitrate 牛仅乳房内注射用 碱式硝酸铋 Boric acid and borates 所有食品动物 硼酸及其盐 Caffeine 所有食品动物 咖啡因 Calcium borogluconate 所有食品动物 硼葡萄糖酸钙 Calcium carbonate 所有食品动物 碳酸钙 Calcium chloride 所有食品动物 氯化钙 Calcium gluconate 所有食品动物 葡萄糖酸钙 Calcium phosphate 所有食品动物 磷酸钙 Calcium sulphate 所有食品动物 硫酸钙 Calcium pantothenate 所有食品动物 泛酸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