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崔文奎

内容提要:费希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政治哲学

与康德、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道,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孕育产生的土壤。马克思

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而且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相界分的思想及劳动概念。更为重要的

是,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突破。

关键词:费希特;马克思;政治哲学

恩格斯认为:“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永远不会创立起来。”①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他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马克思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思想,而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就费希特本人而言,他不仅是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而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者”②,更为重要的是,费希特的哲学体系被胡贝尔认为“完全论证了社会主义”,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有大量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批判地继承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③因此,探究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对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与费希特的关系,从而在更为广阔的境域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费希特政治哲学与青年马克思

青年黑格尔派对费希特是非常推崇备至的,甚至表现出一种把黑格尔“费希特化”的倾向,日益接近费希特把人看作是能动的、实践的观点。1836年秋到184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该博士俱乐部的基本立场是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和鲍威尔、科本一样,同为该俱乐部的主将,都自称是哲学上的“雅各宾党人”,博士俱乐部的领袖人物甚至被称为“神学的罗伯斯庇尔”。在该时期,马克思把他在先前所自发接受的那种伴随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化为德国哲学的理性形式。在博士论文

①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中,马克思站在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上,强调理性和自我意识,在对比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的基础上,以“原子偏斜说”来纠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决定论倾向,力图以自然的视角来阐明个人的意志自由、个性和独立性。马克思不赞成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的观点,也不赞同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成员抽象地谈论自我意识,在他看来,只有从人同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自由的时候,自由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马克思写道:“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可能在定在中发亮。”①费希特在《自然法权基础》中认为,法权概念所阐述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必然的关系,法权规律所阐述的是你要依据关于一切与你有联系的人的自由的概念去限制你的自由。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所表述的人的自由的相互性是对费希特在法权概念和法权规律中所阐述的自由的相互性的在哲学意义上的进一步重新确认和表述。马克思对自由相互性的表述是他对黑格尔、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一定程度上的超越。在阿尔都赛看来,“青年时期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时……使哲学走出精神世界去改造政治世界,他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对他的老师的第一次反叛”②。

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近现代的政治思想家———费希特、黑格尔等“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从理性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神学出发来阐明国家的自然规律”。现代哲学“持有更加理想和深刻的观点,它是根据整体观念来构想国家的”③。马克思从唯心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观念出发,把国家视为“自然”。他写道:“国家用一些精神的神经贯穿整个自然……不是没有国家的自然,而是国家的自然,不是不自由的对象,而是自由的人。”④也就是说,国家是人的自由和权利的真正实现。费希特在《自然法权基础》的“法权概念的系统应用”中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和对这种道德的信仰,外在的法权必定会出现在一个共同体里。这样,自然法权根本不存在,“国家本身会成为人的自然状态,国家的各项法律不可能是任何别的东西,而只能是已经实现了的自然法”⑤。从以上可知,马克思和费希特对“自然”在国家意义上的理解极为相似,就是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共同体中的真正实现。

与此同时,受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哲学理念和德国理性主义影响,青年马克思批判普鲁士的报刊检查制度把人性提升为法律,赞同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对人的自然权利十分推崇。1842年,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认为:“新闻出版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在人的生活即自由的生活面前是退让的,而且只是当人的实际行为表明人不再服从自由的自然规律时,自然规律作为国家法律才强迫人成为自由的人”⑥。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

在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认识上,前费希特哲学中有一个共同现象,即把市民社会与国家视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路易?阿尔都赛:《保卫马克思》,顾良译,第45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第页商务印书馆年版。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为同一个东西。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出国家是社会的最高组织,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过最优良的生活,但他没有对国家与社会作出明确的区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卢梭等都把市民社会描述为由自然状态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形成的一种文明社会或政治国家,市民社会是与野蛮、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既表示社会又表示国家,即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个概念是等值的,国家即市民社会。费希特首次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剥离出来,初步实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由重合到分离的历史过程。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费希特不仅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构想,而且第一个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费希特在《纠正公众对于法国革命的评论》中指出,虽然国家和市民社会均属契约领域,均以法律和权利构成其特性,但市民社会是一般契约领域,它涉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中的可以出让的权利;国家则属于特殊契约领域,该契约即宪法,国家只涉及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中的可以转让的权利。人既可以转让这种权利而生活在国家中,也可以不转让这种权利而生活在市民社会中。在他看来,人们在市民社会中所拥有的权利要比在国家关系中拥有的权利更为基本。他写道:“如果国家既不能拿走,也不能给予我们原来属于我们的权利,这一切关系实际上就必定会在市民社会中继续下去。我作为人拥有的权利,我是决不能作为市民拥有的,因为我是市民;我作为市民拥有的权利,我是不能作为人就已经拥有的。”这就是说,市民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具有更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他们在进入国家生活时,虽然又拥有一些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前一种更基本的关系并未消失。既然人们在市民社会中所拥有的权利比在国家中拥有的权利更根本,那么,国家就要以市民社会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家是从市民社会中产生的。而国家之所以是靠社会才存在的,是因为人不生活在国家中,也能生活在市民社会中。对此,费希特强调道:“我们已经证明,国家本身是靠社会才存在的。国家本身应该向社会表示自己应有的感谢;我们即使没有国家作中介,也会对社会心满意足。”①在《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讲演》中,费希特进一步严格区分了市民社会(一般契约领域)与国家(由经验制约的特殊领域)。他指出:“不把一般社会与那种由经验制约的特殊社会———大家称之为国家———相混淆,是多么的重要。”“国家生活不属于人的绝对目的,相反地,它是一种仅仅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用以创立完善社会的手段。国家也和人类的一切典章制度一样,是纯粹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毁灭它自身:任何一个政府的目的都是使政府成为多余的。”一旦人的终极目的得到实现,就不再需要任何宪法,所有的国家组织也将毁灭,纯粹理性将代替暴力,作为最高仲裁者而获得人类的普遍承认。他写道:“毫无疑问,在人类a p ri ori[先天地]标明的前进路途上总有那么一站,到那时所有的国家政府都将成为多余的。到那时,纯粹的理性将代替暴力或狡猾行为,作为最高仲裁者而得到普遍承认。”

在费希特看来,国家和阶级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类理性尚未成熟。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发展,国家和阶级将逐渐消失,人也就真正得到解放。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解放程度,取决于人类理性的发展程度,因而人可以通过教化促其理性成熟。人的理性成熟是自由的标志。他写道:“只有这样一种人才是自由的,这种人愿意使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获得了自由。”②正因为坚持这一立场,所以他赞颂法国大革命是“关于人权和人类价值这些伟大字眼的瑰丽图画”,“对全人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选集》第卷第页、第页商务印书馆年版。

类都是重要的”①。以上表明,费希特的确是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

实际上,费希特对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区分是以道德规律作为最终的根据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就在于把自己周围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从社会方面来看人,人的生存目的还在于把人的周围的一切弄得合乎道德,从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显然,费希特是把感性、道德和幸福联成了一体,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和彼岸世界,把他的目光的焦点放在自我、社会和现实世界中。在费希特思想中,道德规律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庭,国家只是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或人类理性的手段,国家的目的从属于人的终极目的。只有道德规律才把人作为人加以支配,并给人指出了一个终极目的。“每一个在道德上可能成立的国家组织最初产生于道德规律的惟一条件是,国家组织的终极目的不能与道德规律所规定的每个个人的终极目的相矛盾,不能阻碍或破坏后一终极目的的实现”。因此,“一个市民社会按照常规只能建立在它的社会成员的契约之上,而不能建立在别的什么之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起码致力于寻求每一个成员对每一在法律上应属于他的东西的同意,它所做的就完全不合法,并且犯了违反人的第一权利违反人本身的权利的罪过”②。

从本质上讲,费希特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区分,是在政治解放意义上的区分。在费希特的国家中,人的自由和权利是在法权意义上的自由和权利,是建立在依据关于一切和自己有联系的人的自由概念去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因而是一种“他人即地狱”式的自由和权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由使每个人不是把他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因此,“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的人的解放方式”,“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成为国家”。③

“从康德到黑格尔、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哲学发展有一种内在必然性和逻辑规律性,一个哲学对另一哲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正是在哲学体系的更替中,体现了哲学的不断发展”。④在费希特之后,黑格尔继续对市民社会与国家二者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英国学者约翰?基因认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与布丹的“主权”或卢梭的“公意”等重要概念的创建一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可否认,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剥离出来,从学理上完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由重合到分离的历史过程,树立起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然而,在黑格尔那里,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不是相反。黑格尔认为,家庭、市民社会先于国家,国家是前两者的综合。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国家这一现实的理念是前两者的真实基础,家庭和市民社会是达到国家的中介,是被扬弃了的有限领域和私人利益体系。市民社会只能依存于国家,成为国家概念的逻辑环节和历史前提。由于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条件,所以,代表特殊性领域的市民社会必须以代表普遍性领域的国家为存在条件。

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那里,“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这也就是说,“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 o sine quanon[必要条件]。但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①②梁志学主编:《费希特选集》,第1卷,第173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选集》,第1卷,第197页、第216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①马克思恢复了费希特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判断,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恩格斯对此评论道,“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直接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②尽管费希特是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推导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结论的,但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科学论断与费希特这一结论的相似性和历史继承关系。费希特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可以说,费希特最先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但他对市民社会本身的局限性和矛盾性缺乏清醒的、充分的认识。黑格尔则通过对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性和局限性的分析,颠倒了费希特的这个观点,因为在他看来,市民社会自身是无法从自身的矛盾性中解脱出来,只能寄希望于更高的伦理实体即国家来克服市民社会的局限性。马克思则通过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而实现了对黑格尔的颠倒的再次颠倒,即恢复了费希特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判断。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根本不可能是黑格尔所宣称的那种普遍理性,因而也就没有可能把市民社会从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局限性中解放出来。市民社会矛盾的克服只能寄希望于“人类解放”。

三、劳动与人类解放

劳动的观念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③。劳动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必然的和必要的范畴,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意义和价值,而且对其他诸种范畴有着极其重要同时又非常密切的关系。象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本质与现象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乃至人与自身这些概念与关系范畴,都无一例外地在各个方面和各种层次上同劳动这个范畴连接在一起。能动的、对象性活动的观点在费希特的劳动概念中正如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中一样,都具有核心的位置。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希特劳动概念的合理因素,把它运用于考察现实的人同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把费希特的劳动———自我的设定活动,改造为“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并从对劳动的分析研究中一步一步脱离了思辨哲学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引申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和革命、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等重要原理,把消灭劳动的异化性质、克服市民社会的局限以及超越政治解放的限度与人类解放的理想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政治哲学的根本变革。

在费希特思想中,自我有着绝对的能动性,他必定要外化自己,将自己表现为感性现实的原创者。因而自我把自身投射于空间,外化为物体,从而创立了感性世界。自我的外化即劳动,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7~198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就是说,劳动就是自我运用自身的力量塑造事物、把自身的形式赋予事物。①依费希特之见,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人们是借助于需求而形成同一性的:“需求冲动以及满足需求的更美好的冲动,把他们更紧密地相互联结在一起”。②因而,人们就应借助于自然界通过感性力量来创造物质财富,但感性行动需要自我与自我意志为它提供根据。显然,只有自我那内在而独特的自我规定才能使人的感性需要真正符合人性的发展,在社会中,人们的感性需求并非只是一种盲目的冲动,相反,它要求自我的最高规定。因此,当人们通过塑造周围世界来满足其需要时,这种需要只不过是人们那一内在自我的表露形式。因此,费希特的劳动只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其逻辑起点和终点都是绝对自我,“自我由于其内在本性而必然外化出非我,并只有通过斗争来克服非我,才能证实自己的绝对存在而意识到‘绝对自我’”③。既然劳动被归结为精神的抽象活动,那么毫不奇怪,“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被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④马克思认为,费希特的自我实际上只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脱离自然的精神”⑤。费希特所言的自我的能动作用、能动行动,始终是自我意识范围内的对象的意识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⑥可见,费希特的劳动并非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现实的改造自然物的人的活动,而只能是“活动的活动”,即哲学思辨的活动。以这种产物为前提,显然是不能描述劳动发展的真实过程的,因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也都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说明。费希特的劳动概念在意识中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正是德国资产阶级思想上向往革命而在实践上又不敢采取任何行动的软弱性格的深刻反映。

在马克思思想中,作为劳动的主体的现实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的劳动———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对象化的前提。但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同一性,它已不是费希特的抽象的绝对自我或黑格尔的抽象的绝对精神意义上的同一性了。马克思写道:“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在他之外存在着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这是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所必要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有形体的、赋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一个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就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①②③④梁志学主编:《费希特选集》,第1卷,第255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选集》,第2卷,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第356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不是自然的存在物,就不参与自然界的生活。……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而由于这个存在物感受到自己的苦恼,所以他是有情欲的存在物。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①这意味着,尽管人具有天赋、才能、欲望这些精神力量,但它是人体之作为人的生理肌体这个自然存在物的机能,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不能离开外部自然而独立存在,它的生命力、才能要受外部自然界的限制,并且先有借助后者才能表现出来。在此处,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自然存在和适应人的需要的对象的自然存在的同一。人是具有外向“秉赋”的自然存在,他因受到限制而“苦恼”,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有“情欲”,对象限制着人,对象的特点表现为,它对人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是“现实的”和“感性的”,是人“努力”的方向。既然人的自然存在和适应人的需要的对象的自然存在是同一的,那么,在人的本质规定中就包含有对象性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能够创造和设定对象。因此,人的对象化活动即劳动不是什么自我意识设定对象的抽象活动,而是现实的主体———人作用于客观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苦恼”、“情欲”、“努力”这些词,都是费希特哲学的专门用语。可见,马克思在术语的选择上明显地受到了费希特的影响。费希特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被确定的存在物,他受他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限制和规定,并在这种关系范围内确保自己的需要。可见,在马克思以上的论述中,“人是受动的存在”的观点同费希特的观点是很接近的。费希特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主观精神由作为实践环境与对象的外部物质世界所“设定”,是人能够“设定”(改造)客观对象的前提与原因。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思想中,“客观的”即“对象性的”自然是指人之外的自然,“主观的”自然则指人的肉体本身。人们既需要改造外部自然,也需要改造自身的自然;后者是在前者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前者又受后者的推动。改造“客观的”自然和改造主观的自然的一致,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同一性。因而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类的真正的自然史。”②“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③“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④。可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从劳动即体现人和自然的同一性的生产活动中,找到了人类历史的真正发源地,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把抽象的精神或绝对自我的劳动批判地改造成为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劳动,是马克思对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最根本的改造。同费希特把劳动视为自我的外化及黑格尔把劳动视为自我意识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过程相反,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劳动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劳动是联系主体和客体即现实的人和自然界的环节。在马克思思想中,劳动仍具有对象化的特征,但已不是黑格尔的抽象的自我意识到精神性的实体的对象化,也不是费希特的自我向非我的主观范围内的对象化,而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意图、能力向着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化。在这里,马克思使用了与费希特的哲学语言相类似的术语。他写道:“当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Setzt,即费希特的设定———引者注)出来时,这种创立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作用也必然是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16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没有包含着对象性的东西,那么它就不能对象性地活动着。它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创立活动中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向对象之创造,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的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的存在物的活动。”①“对象性的”在德文中有“具体的、形象的、客观的”含义。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性的活动”就是指“客观的物质活动”。既然人与其生存环境是物质的,那么,生产物质生产资料的劳动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就理所当然了。主体“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②。与此同时,马克思不仅强调认识对象和外部客观世界的一致性,批判黑格尔把劳动归结为人自我意识化和把认识对象归结为精神的创造物,而且指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依据。马克思在这里所使用的“设定”和“纯粹活动”等术语,完全是费希特哲学所特有的哲学语言,这表明,“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的批判中以及在他自己关于人的观念中,都表现出他非常赞同费希特的立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③这意味着,黑格尔是举着私有财产合法性的大旗,站在私有制社会的立场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彰显和自我确证,以此为出发点,把私有财产看成是获得财富的合理的正当的来源,私有财产获得了合法性的地位,并且被固定化与永恒化;而这种国民经济学抽象性地把人的利己本性认定是永恒不变的,并且认定人是按照固定理性的要求,进行对象性活动,人的本质中能动的方面即人的情感、意愿、自由等非理性的一面被抹杀了。因此,黑格尔虽然看到了劳动的本质,但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是片面的、扭曲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希特关于人的思想,在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中,恢复了人的实践本性。在马克思思想中,人的能动性是人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动物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享受自然的恩赐,而人却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的生存和享受需要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可以通过劳动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既然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化活动即劳动就不仅是一种能动的过程,而且同时具有受动的特征。在劳动中,人依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去确定劳动目的、选择劳动手段,以有效地改造自然,但这种选择和创造又必然受到来自自然的制约,要求人必须依照自然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中,人与自然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不断地进行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过程。也正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互为因果的能动的双向运动中,人不仅创造了人化自然,而且也创造了人自身。因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④由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动性,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通过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真实的因果联系,推动着人的实践水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经过这种批判性的改造,能动的创造原则进入了唯物论之中,辩证法与唯物论开始实现了结合,从而促成了政治哲学史上一次根本性的突破。正是这种建立在因果联系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主客体辩证法,成为马克思揭示社会历史的真实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联系的钥匙。这样,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人类的对象化活动的研究,创立了唯物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实现了政治哲学方法论的根本性突破。

在以上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高度的理论视域出发,超越了现实中的外在强制性的因素,阐发了新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劳动观点,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真意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自由自觉地改造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本性就是实践性。这一观点承认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它强调劳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物质改造活动。因为作为实践活动的劳动同理论活动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前者是否包含意识、主观因素的作用,而在于它对物质世界的直接现实的改造作用。

从劳动概念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形成来看,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这里,费希特的影响是明显的。这可从青年黑格尔派的采什科夫斯基、赫斯与费希特的关系得到说明。在二人的视域中,实践明显具有改造社会的意蕴。就采什科夫斯基而言,他特别强调能动的个人及其能动的活动,并把其行动哲学与费希特的能动的实践的思想相融合。在他那里,实践意味着对生活和社会关系施加直接的影响;在《历史哲学引论》中,他称这种哲学为“实践活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对生活和社会关系施加直接影响的并且在具体活动范围内发展未来的哲学”。采什科夫斯基的上述见解通过赫斯而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元素,从而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建设性元素。客观上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明确再加推动的因素是赫斯。他作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和巴黎时期过从甚密的朋友之一,其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成型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赫斯主张的是“行动的哲学”。在《人类的神圣历史》和《欧洲三头政治》中,他十分重视实践费希特的能动原则,并在其基础上把“能动”确定为人据以克服一切障碍的一种能力,把理想主义的能动的观点和社会的发展明确地联系起来。依赫斯之见,人的生活就是行动,以之来论证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造的“自由行动”;这种行动是一种自我决定的行动,“是出于内心的驱使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相反,被迫的劳动是由于外力的驱使或是由于穷困而进行的一切活动”①。作为一种价值设定,后者直接促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逻辑的出场,而这一逻辑的终点正是变革社会的革命活动。

费希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政治哲学与康德、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道,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孕育产生的土壤。恩格斯认为:“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②从而指出费希特政治哲学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价值。

作者:崔文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市,030006)

(责任编辑:张云鹏)《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辑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学生姓名:付钊 学号:201512080104 专业班级:15社会工作(1)班 二零一七年四月

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作为当今社会特殊的特殊群体,大学时代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不断面对社会全面变革,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思潮的大冲击。在这段黄金岁月里,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会有一些重要的变化。这个时段承载了大学生太多的内容,这段时间是大学生最具有潜力的时光,无论从好坏、真假、善恶等方面来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党和国家前进的坚强后备,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清当前国际国内的主题形势,夯实理论功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必要性 一、当前学习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1】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因此而产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那时我国就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不断探索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新的建设道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主义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模板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 一引言 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无疑是一项重大课题。对政治哲学的关注和研究,仿佛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动向之一,以至于一位思想者做出了这样的断言:“我估计政治哲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成为中国的重要显学”。了解和把握西方政治哲学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可以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作出变革和超越,而这种变革和超越即包含着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有益成分的吸取和发扬。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异常繁荣,一些有影响力的派别纷纷出场并且脱颖而出,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膨胀,一个庞大的问题域的存在表明了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表明了人们对政治事物的研究不断深化。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面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提供的丰富的政治哲学理论遗产,我们究竟应当从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理念和制度诉求,来作为我们讨论政治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仍然是一个难以择定的理论难题甚至是禁区。诚然我国政治哲学界在引进西方国家的政治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引介大致还处于一种以拒斥性批判的态度引介和以醉心其中为前提引介的二元对峙状态,如何在将西方的当代政治哲学成就引介的基础上,走出单纯理论消费、学术贫困的局面,告别敌视性的政治心态、自恋化的学术习性,还需要一种理论的大智慧。有鉴于此,本文有意识地注意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努力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高度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以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方向。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路向 透过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错综复杂的发展图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广袤而深邃的地带,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研究路向,它表明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 1概念之争:规范性抑或评价性 政治哲学是规范性的抑或是评价性的,这一问题涉及对政治哲学的根本理解。政治哲学是政治科学这一更大领域的一个子领域,其他的子领域,例如

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论文

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论文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全文如下: 前言:在对政治哲学进行研究时,如果忽视其双重维度的属性,只是进行单一的研究,那么研究出来的结果将会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对于政治哲学的蕴涵,也不会充分的展示 出来。因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必须要从双重维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以便于保证 研究的全面性。马克思政治哲学属于政治哲学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同样需要以 双重维度为视角来进行研究。 一、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一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所谓理论前提,就是指政治哲 学的概念。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如何理解政治和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两个基本的组成元素就是政治和哲学,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相 互的,具有双向性。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人们在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个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哲学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则是从 哲学的角度出来,对政治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 在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中,在政治和哲学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核心定义。在施 特劳斯的理论中,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哲学表达 式中,政治所代表的是研究的内容和作用,哲学表示的是研究的方法,据此,政治哲学就 是对政治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方式为关联政治的哲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政治哲学的概 念中,政治是形容词,并不代表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基于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的研究时, 主要研究的为哲学问题,采取的方式为政治方式。 实际上,在这两个方面的定义中,政治哲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第一方面的定义中,侧重点为政治,而在第二方面的定义中,哲学才是侧重点。对于这两种定义,施特劳 斯所欣赏的是第二种,这种认知具有比较好的明确性,不过,一贯性是不存在的。在施特 劳斯后来的研究中,再次对政治哲学的概念做出了解释,在这次的解释中,政治成为了强 调的侧重点,通过哲学的方式来处理政治问题,这种变化说明,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 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政治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政治哲学的涵义。 通过对施特劳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政治和哲学的关系,政治方式处理哲 学问题和哲学方式处理政治问题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分开来进行研究,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将政治和哲学的相互关系充分的反映出来,而这也正是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二、政治哲学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崔文奎 内容提要:费希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政治哲学 与康德、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道,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孕育产生的土壤。马克思 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而且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相界分的思想及劳动概念。更为重要的 是,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突破。 关键词:费希特;马克思;政治哲学 恩格斯认为:“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永远不会创立起来。”①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他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马克思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思想,而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就费希特本人而言,他不仅是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而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者”②,更为重要的是,费希特的哲学体系被胡贝尔认为“完全论证了社会主义”,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有大量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批判地继承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③因此,探究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对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与费希特的关系,从而在更为广阔的境域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费希特政治哲学与青年马克思 青年黑格尔派对费希特是非常推崇备至的,甚至表现出一种把黑格尔“费希特化”的倾向,日益接近费希特把人看作是能动的、实践的观点。1836年秋到184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该博士俱乐部的基本立场是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和鲍威尔、科本一样,同为该俱乐部的主将,都自称是哲学上的“雅各宾党人”,博士俱乐部的领袖人物甚至被称为“神学的罗伯斯庇尔”。在该时期,马克思把他在先前所自发接受的那种伴随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化为德国哲学的理性形式。在博士论文 ①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马克思主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马克思主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黄景化学与环境学院化学教育 1506000124 在未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之前,我们经常在一些电视和网络看到这个词,而且往往是在国家和党的一些会议上出现。由此,我们心里有这样一种认知,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很困惑,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完全感觉不到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生活中的影响,甚至我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对我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通过上学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的的学习以及我们平时所上的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有了我们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我国则是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然

而,党找到了马克思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创了崭新的百年中国道路,更以其所指引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而对世界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距离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1、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犯类似于只注重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没有衡量那份职业的重大责任,只是在远处观察它,而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进而他指出了要把眼光放到使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即“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 大基本命题出发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摘要: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近年在中国的兴起是一件重大的哲学事件,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学界对中国面对的重大社会现实不足的一种积极回应。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探讨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不足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论述。 关键词: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西方学界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受西方政治哲学探讨热潮的影响,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政治哲学进行关注,甚至有学者断言政治哲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门显学。政治哲学探讨的兴起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者如何应对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不足,必须首先厘清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及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不足的发源地,每一时代的不足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不足正是对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的反映。立足时代和现实探讨不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一条基本思路。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正是对当今时代所面对的一系列全球不足的回应。所谓政治哲学,综合学界观点,主要是指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的哲学反思。西方发达社会现代化起步较早,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不足,如环境污染、政治腐败、能源危机、社会不公等。在此背景下,西方学界纷纷转向对政治、社会现实不足的探讨,并迅速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 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较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面对与西方社会相似的不足,但情况却更为复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特点更加鲜明。中国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专制政治系统及传统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史上,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有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与西方国家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根本不有着民主政治的传统。传统中国社会中,以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政治力量就开始支配整个社会。以皇帝为代表的集权政府拥有全部的政治力量,制约着国家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不仅社会是政治社会,文化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就连人也成为政治的附庸。传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再加上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国面对的不足更为复杂。历史经验表明,每一社会的转型时期,矛盾都比较集中,同时也是矛盾的高发期。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展正处于革新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即由经济增加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展转型,是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a8230295.html,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 作者:丁心悦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4期 摘要: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人们高扬理性,也有了对理性的些许分殊,不管是工具理性的广泛应用还是价值理性的被排挤,归根结底还是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所以对于现代性困境我主要是从我们主体理性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弊病特别是以异化这一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并用,是讲求科学认知的“是”与价值规范“应当”的统一,不仅以科学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程,还从价值应当视角来批判的审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理性异化共产主义政治哲学 一.现代性困境何以可能 近代以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对理性的崇拜和颂扬使得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了对主体的研究,强调主客体对立,卢卡奇在其著作中写到“近代哲学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再把世界视为独立于认识主体而产生的(例如由上帝创造的)什么东西,而主要地把它把握为自己的产物。”近代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要认识对象是由主体创造的,那么它就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和准确把握的,如此,理性日趋取得了独断地位。康德的两大论断,实质上就是主体的理性能力为自然和为人自身立法。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把理性分殊为主观与客观。主观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强调的是对理性的工具性应用来满足理性主体的个人愿望,甚至为了达到主观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客观理性更多的是从价值层面来思考与运用我们的理性。霍克海默认为随着对理性主体的高扬,工具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同时伴随着客观理性的被挤压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暴露了非理性的多种弊端。 霍克海默的这一观念深受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的理论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深度分析,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与理性的关系,他提出了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合理性这一对概念,“通过这一对概念,韦伯揭示了理性是怎样通过资本主义的制度实现其‘狡计’的。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高度合理化的制度,但是,它只是具有高度形式合理化的制度。”我个人是比较赞同霍克海默的观点的,认为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应用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剥夺了个人自由和资本主义道德的沦丧。其实不管是工具理性还是形式合理性等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主体的理性能力,所以对于现代性困境我主要是从我们主体理性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特别是以异化这一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二.理性与资本异化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院:刑事侦查学院 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年级:2011级 姓名:方宁馨学号:2011052202

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表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西方政治哲学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其他领域的界分。它由“建立与共产主义政治行为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与价值信念”为理论目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公正及其人的解放原理”为研究对象、“实现从政治道德建构论向政治形而上学批判转向”为研究范式和“哲学的现实化与无产阶级消灭自身的统一”为实现方式等所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的明晰,不仅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原理的厘清和体系的创建奠定了科学基础,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阐发在人类面临共同危机的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殊意义。 标签:马克思;政治哲学;西方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的边界,尤其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边界,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热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的明晰,即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的区分,会为今后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建立一个相对规范的对话平台,会推动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入。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的研究,需要从理论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实现方式等多维空间上通过立体形态来把握。 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目标是建立与共产主义实践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与价值信念 马克思政治哲学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建立与共产主义政治行为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所导出的规范、价值观念和由这些原则构成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基本结构。马克思政治哲学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这与其他政治哲学把公民社会、自由的国家、私有财产保护、法权的实现等作为最高理想原则不同。同时,马克思政治哲学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确立了相应的政治价值追求。 古希腊以城邦的共同体的合作关系为理想的政治形态,但柏拉图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尊重平等这条路上来的。” ①即从事正义的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是没有本事作恶。因此,柏拉图政治哲學的研究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契约实现城邦的稳定和人之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切奴役都违反自然?这个问题,无论依照理智或根据事实都不难予以解答。世上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这不仅事属必需,实际上也是有利益的;有些人在诞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另外一些人则注定是统治者。”②因此,其研究政治哲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主奴的结合对人类日常生活有什么实际的利益”③。 专于经济学的亚当·斯密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初期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的历史学家,他及其追随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基础和发挥资本主义功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他们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如何获得财富。”④即在他们看来,贫困只不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现在有很多言论都说这种社会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这是一种极大理想化的社会,它需要的条件极高,我们根本就没办法给予,但是,我觉得起码我们可以为着这个理想而不断奋斗,让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善,这样就足够了。 总之,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很多的,而目前我对它的了解还是很少,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中运用它才能渐渐地掌握它,并用它来帮助我做好未来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出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

我最崇拜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我的影响

我最崇拜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我的影响 ——恩格斯 有人说,说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让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个学期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程,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地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曾今的我对恩格斯就无比的崇拜,崇拜他优秀的品质与人格。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当中让我更加的了解了恩格斯是什么样的。 恩格斯有着旁人不曾有的对学术研究的品格,他对学术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才会有如此多的经典得到传承和发扬。而当今在学术上却有着如此多的失范,需要规范众多的学术研究,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这些都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而恩格斯对于学术研究的品格和个人品格两个方面做的就相当的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崇拜、去学习,那么他优秀的品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恩格斯的学术研究的品格 勤奋。勤奋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学问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勤奋学习,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广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优秀文化成果,可以说达到了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学识渊博的人,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如此多的学习中还不忘记与他人的请教,而与恩格斯互相讨教的人就是另外一位伟人叫马克思。在他们对学术的研究中恩格斯称赞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为了整理、修订《资本论》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间,马克思以五十多岁高龄自学了俄语,对大量关于俄国土地关系的资料,“按照原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录”,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详尽地探讨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恩格斯发现,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立方米。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多种严重疾病缠身,马克思感觉到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为了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前完成经济学著作,他一直跟生命、时间赛跑,“发狂似地通宵”工作,在《资本论》写作最紧张时刻,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在博物馆里钻研,每天夜间则在家中进行写作,甚至连给朋友写信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我并不是我的时间的主人,而宁可说是它的奴隶。给我自己留下的仅仅是夜间的时间,而肝病的经常侵袭与复发,又使这种夜间工作受到妨碍。”“损失一点时间对我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不能中断我的工作。”恩格斯建议他把一切工作和思考都丢开一些时候去旅行疗养,但他却说,“这对我来说,即使有钱去游荡,也是办不到的。”在学术中的研究中有如此的朋友可想而知恩格斯又是怎样的,在恩格斯七十多岁时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经常一天工作十六小时,直到深夜,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学术上的严谨。 严谨。严谨是学术研究的本然品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恩格斯:“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这位科学巨匠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有时到了几乎是苛刻的地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是写信、提建议,还是写文章,他都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始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时候,即使是校对印刷清样这样的工作,也决不马虎从事,总是仔细查对勿使有错,细致到“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十余年间,他校对了《资本论》第二、三卷以及其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这段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哲学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从这种“问题意识”出发,准确地捕捉住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关系人类命运的时代性问题,并从理论上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时代性问题。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在思考和回答时代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时,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地引入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虽然,在“形而上学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时代性问题也曾被有的哲学家所关注,但它从来未曾真正地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可以说,马克思在时代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今天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也好,“重读马克思”也罢,其重要意义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把马克思的思想教条式地套用到时代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一种哲学来说,体系往往是暂时的、相对的,如果作为一个抽象的固定结构,非常容易僵化,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重要的是把时代性问题真实地引入哲学,终结以绝对真理自诩的全部形而上学。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和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时,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变革,为无产阶级指明方向,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这里,马克思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强调他自己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公开申明解释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