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市场秩序的逻辑

哈耶克市场秩序的逻辑
哈耶克市场秩序的逻辑

知识、自由与效率——哈耶克市场秩序理论及其批评

王生升

内容提要:从亚当·斯密以来,论证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的论证体系以其综合性和规范性而独树一帜。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哈耶克把经济学的效率论证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论证了市场自发力量的效率优势。依据于这种立论,哈耶克对一切有违自发进化原则的理性运动,包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理论政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批评和斗争。尽管在对各种建构理性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哈耶克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预见性,但他的立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他所坚持的怀疑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以及对经济效率标准的选择,都是值得商榷的。由于这些缘故,他所论证的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理论也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大相径庭。

一、市场秩序逻辑的转换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哈耶克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有些学者将他视为该阵营的精神领袖。与大多数经济学同行相比,哈耶克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著述而显得与众不同。早期的哈耶克,主要局限于价格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从40年代开始,他更多地转向社会哲学领域,可以说,他的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成名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尽管存在明显的研究主题的转换——一些学者因此把哈耶克划分成哈耶克Ⅰ和哈耶克Ⅱ,但哈耶克终其一生所要探讨的主题却异常明确,这就是市场秩序的内在逻辑。

在早期研究中,哈耶克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主要集中价格和竞争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生成的价格信号构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逻辑;由此,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就在于这种价格信号在发现和交流信息方面的效率优势。

在评价自己的学术贡献时,哈耶克认为他一生中有两个重大发现,其中第一个发现就是所谓的价格信号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全面指导功能。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尽管经济个体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价格信号则把这些有限的信息和知识结合起来:在由许多人组成的经济链条中,每一次信息传递实际上都意味着个人对该种信息的部分修改,包含了个人的专有性知识,并最终融合成多渠道的抽象市场信号。在这样一个自组织过程中,分散性的决策扩大了整体秩序的可能性,导致对更多信息的考虑,整个活动结构使得个人仅仅通过局部的、零碎的信号就可以对各种无法预见的未知条件实现有效的适应。

然而,把市场经济秩序的逻辑归结为价格机制的信息交流功能,实际上仅仅触及到了问题的表面。哈耶克的论证远非如此简单。在早期的著作中,尽管并不十分明确,但哈耶克确实意识到下述立场的重要性,即价格信号所具有的上述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为依托;也就是说,只有在竞争性市场

结构中生成的价格才能真正引导市场参与者做出符合实际经济条件的决策,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显然,这种观点的形成和哈耶克加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大论战有着直接的关系。1哈耶克渐渐认识到,应当从过程的角度来理解竞争的含义。在竞争过程中,各种经济可能性和机会被创造和发现,市场参与者对不同资源之间的相对偏好因此得以形成和改变,并通过价格信号这种形式,把其中的经济含义在不同主体之间传递和交流。总之,竞争是一种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结果,是潜在多样性不断展现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哈耶克在讨论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逻辑,并由此论证这种经济秩序合理性的问题上,与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分析有着明显的差别。事实上,哈耶克本人对传统的完全竞争理论是大加批判的。他认为,完全竞争理论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它所立基其上的一系列前提假设与事实大相径庭,因此该理论与现实的经济活动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然而,正如J. Eatwell 和M. Milgate指出的,哈耶克所表述的上述观点,尽管表现出了某种超越,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他所批判的完全竞争及一般均衡理论的巢窠。2

这首先表现在哈耶克对价格信号作用的过高估计。正如许多经济学者指出的,经济当事人仅仅依凭价格就做出正确决策并实现均衡的想法纯粹是天方夜谭。在现货市场上,价格信号对经济当事人的决策确实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那些通过等级制组织来实现的交易中,一系列非价格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同样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大量不间断的关系和契约,这集中体现了对理想市场状态的背离。3显然,在一个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交易体系中,市场生产者的决策决不会随着价格的每一次波动而变幻无常;相反,为了保证生产的适度稳定性,生产者总是力图控制价格的波动。作为对价格波动的对抗,长期交易契约、人际关系网络等替代性手段的存在有着广阔的空间。其次,在讨论价格机制发挥功效所赖以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结构时,尽管哈耶克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完全竞争理论的虚幻性,并试图超越该理论,但他的论述基本上还停留在批判上,还没能提出一个替代性的竞争理论。

在后期的研究中,哈耶克试图弥补上述缺陷。在广泛吸收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重新向我们展示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在法治的框架下,个人拥有广泛的经济自由,该经济体因此能够更为有效地发现和利用知识,并在与其他经济体的竞争中获得效率优势。

在这个逻辑中,哈耶克提出了另一种竞争理论。在他看来,市场经济秩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显然,哈耶克所理解的竞争,不是一种静态的市场结构,其界定标准也不是市场竞争主体数量的多寡;竞争的含义必须从保障经济个体的经济自由这个角度来理解。只要经济主体能够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即经济决策权分散在个人那里,那么以分散的形式保存在个人那里的专有性知识就能够被最有效地发现和利用起来。

由于把竞争归结为个人自由,因此在对待垄断问题上,哈耶克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指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新知识一般总是被少数人发现和拥有。所以,源于新知识的某种新产品最初必然会被掌握这种知识的个别企业所垄断生产;其后,大多数人开始学习和使用这种新知识,由此出现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因此,

1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计算(三)——竞争的‘解决办法’”《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 Eatwell, J. and M. Milgate (1994) ‘Competition, Pricec and Market Order’, in M. Colona and H. Hageman (eds), Economics of Hayek, vol. 1: 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 (Aldershot: Edward Elgar).

3弗雷德·布洛克“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矛盾”《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竞争态势常常是以垄断状态的结束为起点的,垄断是动态市场过程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哈耶克看来,这种类型的垄断所具有的合理性,是源于对特定知识享有的合法独占权,它以经济自由原则为前提条件;它能够提供一种实质性激励,促使人们去改进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方式。在哈耶克看来,只有通过政治暴力工具所获得的垄断权,才是最具危害的,这种垄断意味着对经济自由原则的破坏,它是一切市场竞争主体都无法克服的。4

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规定性理解为个人自由,还只是完成了论证的一半;要想证明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哈耶克还必须解决另一个问题,即分散的个人自由行动如何能够实现整合并因此显现出整体性秩序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哈耶克把希望寄托在了社会经济规则上。哈耶克认为,分散的个人自由行动能否相互契合,并在整体上显现出一种秩序,关键在于这些行为主体的预期——或是关于一系列外部事件的预期,或是关于他人行为方式的预期——能否彼此相容。“所谓社会的秩序,在本质上便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是由成功的预见所指导的,这亦即是说人们不仅可以有效地运用他们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极有信心地预见到他们能从其他人那里所获得的合作。”5而内部规则的出现,则正是社会经济进化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种解决方案。在促进经济当事人的预期相互协调方面,内部规则具有传递“一般性知识”的重要功能。首先,内部规则为价格信号提供了背景知识,使其获得普遍认同的经济含义,从而能够被不同的市场主体所理解并因此传递真实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规则促进了价格信号所包含的知识的使用。6显然,这种研究思路是对早期价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内部规则更重要的功能还在于,它为经济当事人的自由行动划定了界限。这种划界功能规定个人拥有各种自由权,这实质上为合作行为提供了强制性的保护框架。这样,内部规则和价格信号一起,在不同经济个体之间传递了信息和知识,并保证了经济系统实现统一和连贯。

总之,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一方面促进了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加速了知识总量的增长和分化的加深;另一方面,它还保证了这些分散性的知识能够实现最有效地配置和整合,从而促进了各种生产性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市场经济秩序具有这种效率优势,因此它在与其他类型的经济秩序的竞争中胜出并扩展开来。近代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扩张的历史

二、效率标准的“特殊”选择

众所周知,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在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供辩护和论证时,也使用效率论证,而帕累托改进原则和帕累托最优原则通常被视为最具综合性的效率评价方法。一般认为,帕累托效率原则之所以被广泛接受,部分缘于下述事实,即这些原则不需要借助于人际功利比较就能评价社会和经济状态的优劣。7应用帕累托效率标准的一个辩护理由是,它是一个符合理性的合理性原则,

4哈耶克特别批判了两种类型的垄断,一类是工会对劳动力供给的垄断,另一类是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他认为,这两种垄断都是对经济自由原则的破坏,是造成滞胀恶果的元凶。

5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第20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 Ioannides, S. (1992),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ocracy Aldershot: Edward Elgar

7对人际功利比较的可能性一种较有道理的批评意见认为:在选择一个能衡量所有人的功利基准点和衡量

标准时,不可能排除任意性。由于不可能进行人际功利比较,因此我们也无法保证能够将相互冲突的个体

利益有效地整合为总功利,并以此来评价不同社会状态的优劣;考虑到这一点,帕累托效率原则可能是更

好的替代办法,它排除了功利主义因素。

因为帕累托改进在使一些人受益的同时并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8但是,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效率优势时,哈耶克的论证方式与上述的流行思路相去甚远。在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提供辩护和捍卫的过程中,哈耶克所选取的效率标准,既不是某种综合性的物量指标,也不是某种主观性的效用指标,而是一种知识指标,即某个经济体能否有效地利用其中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更为确切地讲,哈耶克看中的是个人所掌握的那种不可言说的默示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正是在处理这类知识的能力上,哈耶克论证了价格体系、进而“正当行为规则”的独特优势。9

那么,哈耶克关于效率标准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是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呢?就笔者看来,恐怕未必。不可否认,哈耶克精心选取这种效率标准,确实有助于凸现保障个人经济自由的意义,换而言之,有助于揭示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与分散的经济决策权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问题在于,知识的增长并不等同与财富的增长,前者只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至于说它会不会发展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是否会相应地增加社会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一定社会经济的技术进步速度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首先是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奥秘和生产实践中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存量;其次是既存的社会制度能够为科学和技术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10而在哈耶克的效率论证的逻辑中,他却把知识的利用效率和财富的增长率直接等同起来,完全忽略了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11尽管在权衡各种因素对经济效率影响的权重方面还存在众多困难,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经济效率决不仅仅是知识利用率的一元函数。关于这个问题,托姆·博托莫尔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他指出,哈耶克的效率标准和通用的GDP效率标准之间存在严重的偏差。1950到1973年间是国家干预政策盛行的时期,按照哈耶克的标准,它显然劣于1820—1950之间的任何时期,因为凯恩斯主义政策主要发生在二战结束以后。但根据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率这一效率指标,前者却是后者任何时期的两倍强。从个案角度看,1979年以来的英国最接近哈耶克的理想情况,但其特征却是大量失业、经济衰退;而哈耶克的故国奥地利,社会党对经济政策一直发生重要影响,它从1971年以来长期执政,但该国却恰恰是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国家。12

不仅如此,在论证市场经济的效率时,哈耶克事实上更为强调分散性知识的利用,这种做法显然只是表达了社会劳动分工过程的一个方面。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方式为基础的,与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知识本身的增长也不断呈现出社会属性。在知识分工日益加深的同时,被不同个人所共享的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增长,并在社会经济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

8艾伦·布坎南指出,依据不同的前提条件,帕累托效率原则可能并不是一个合理性原则。例如,在一个利益竞争的社会关系中,帕累托改进在提高竞争一方利益的同时尽管没有损害另一方当下利益,但却有可能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尤其考虑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冲突与竞争是一个基本方面,所以帕累托效率的实际应用范围可能极为狭小。

9邓正来《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林岗、刘元春、张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第27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例如,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和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学者就强调指出,既存的世界分工体系对不同国家的财富增长和经济效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2托姆·博托莫尔《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经济史的事实表明,不是那些默示的个人知识,而是那些能够为不同经济主体共享的理论知识,才真正改变了生产和交换的方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而且,甚至个人知识赖以形成的认知框架,也随着理论知识的进步而不断修正和改变。对于这一点,卡尔·波普儿的“世界3”理论显然是一种回应。部分地源于社会性知识的增长,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规模扩张获得了可能性,它也被R. Nelson、S. Winter等学者视做存储、发现和传播知识的“超个人主体”。13

三、个人主义的不连贯性

在论证市场经济秩序的效率优势时,选取个人知识的利用作为支点所面临的上述困境,从根本上讲,是根源于哈耶克所坚持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

哈耶克认为,个人的行为,尤其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观念,构成了社会进化过程的基本事实,它们组成了社会整体。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质就在于,从不同类别的个体行为出发,从思想上建构由个人行为——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所产生的并非出于设计的总合秩序,从而组成社会整体、提供社会结构的关系体系。14在许多场合,哈耶克都表达了这种方法论原则。例如,在解释社会进化过程时,哈耶克就曾明确指出,个人可以通过违背传统规则及实验新做法的方式,而象发明者那样生成出“新的变量”。如果这些新的变量能在与传统和其它替代性的新行为方式的竞争中通过群体中的愈来愈多的个人的仿效而胜出,那么它们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共同体中的新的行为性常规。15

可是,仅仅从个人行为出发来解释社会进化过程是很难令人满意的,因为现实的个人行为总是受到社会制度和规范的重要影响,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制度和规范的历史时刻,其时仅仅是物质环境和个人的天性产生出一定的理性行为。16在评论哈耶克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时,V. Vanberg指出,这种立场的解释力和规范性结论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这不仅在于构成自发市场秩序基础的许多规则是由一些组织机构来执行实施这一事实,而且也在于,除非在特定的严格条件下,否则自发过程本身不能保证一定类型的规则的出现及实施这一事实。”17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许多坚持个人主义立场的新制度经济学学者,在解释制度的变迁问题上最终滑向了功能主义的解释。18哈耶克的情况也不例外。S. D. Parsons指出,严格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要求意向性解释,即以未来的需要和意愿13理查德·纳尔逊、悉尼·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

14 T. Lawson把哈耶克的社会科学方法称作建构方法。(Lawson, T. (1997), ‘Development in Hayek’s Social Theorising’, in S. F. Frowen,(ed.) Hayek: Economist and Social Philosopher——A Critical Retrospect Macmillan Press Ltd.)

15 Hayek, F. A. (1979),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 3: The Political Order of a Free Peopl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6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Vanberg, V. (1986), ‘Spontaneous Market Or der and Social Rul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F. A. Hayek’s Theor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J. C. Wood and R. N. Woods (eds) F. A. Hayek:Critical Assessments(Ⅳ) London:Routledge1991

18当然,另外一些坚持个人主义立场的学者,如道格拉斯·诺斯、安德鲁·斯考特等试图对功能主义倾向

做出反击,尝试将制度内化成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最优决策行为。然而,这种努力并不成功。(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来解释当前的行为。但哈耶克的后期研究显然偏离了这种要求,当他强调在文化进化过程中“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最为重要时,他已经在事实上转向了整体性的功能主义立场。从这个立场出发,哈耶克根据制度规则对社会系统运行/目标的效能来解释其变迁过程。19。根据这种整体性的功能主义观点,文化规则的进化是一个筛选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实践这些规则的不同群体所获得的差别性优势来实现的;至于何以采纳某一规则,则并非源于个人的动机和理性行动,而是出于不为人知、甚或纯粹偶然的原因。20

显然,这里的问题当然不在于是否采取了功能性解释,而在于是否把个人行为和经济体的功能改进协调起来。在哈耶克的论述中,不同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似乎自然能够导引出经济体效率的改善。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一种逻辑联系,以便从个人行为过渡到整体效率的改进。在一个利益相互冲突和竞争的社会关系中,对某些个人而言有利的行为方式,完全有可能不利于该社群整体的效率提高。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关于知识产权的期限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合理的行为方式是要求一种无限期的专有权,但这种行为方式却不符合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高,因为对知识无限期的的垄断使用必定会严重阻碍知识的传播。或许,可以设想存在某种反馈系统,它保证个人认知到整体性效率的优先性,从而选择某种自我牺牲式的行为模式。但V. Vanberg否定了这种修正的可能性。他指出,搭便车问题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障碍:对于那些遵奉某种自我牺牲行为模式的个体而言,只有当群体间的比较优势大于本群体内部的相对损失时,这种行为模式才可能得到进化和维持;可是,这种条件几乎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这种解决办法强调了审慎设计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某种精心的设计来保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哈耶克的自发进化逻辑。21J. C. Harsanyi 也批判了哈耶克这种方法论转向的不成功:由于缺乏功能需求与规范形成之间的实际机制,即无法在个人建立和维护这些社会规范的行为和社会整体的有效功能之间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它并不构成一种真正的解释。而且,这种企图实际上假定存在一种脱离有目的的行为者的目的。22

四、怀疑论的尴尬

尽管在严格的个人主义和整体性功能主义之间摇摆不定,但从总体上看,哈耶克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辩护仍然表现出极大的说服力。这种说服力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理论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即社会进化理论和有限理性论。

19 Parsons, S. D. (1997), ‘Hayek and the Limited Knowledge: Philosophical Aspects’, in S. F. Frowen,(ed.) Hayek: Economist and Social Philosopher——A Critical Retrospect Macmillan Press Ltd.

20Vanberg, V. (1986), ‘Spontaneous Market Order and Social Rul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F. A. Hayek’s Theor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J. C. Wood and R. N. Woods (eds) F. A. Hayek:Critical Assessments(Ⅳ) London:Routledge1991

21Vanberg, V. (1986), ‘Spontaneous Market Order and Social Rul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F. A. Hayek’s Theor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J. C. Wood and R. N. Woods (eds) F. A. Hayek:Critical Assessments(Ⅳ) London:Routledge1991

22 Harsanyi, J. C. (1968) ‘Individualistic and Functionalistic Explanations in the Light of Game Theory: The Example of Social Status’, in I. Lakatos and A. Musgrave (eds)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在哈耶克看来,社会现象不同与物理化学现象,它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后者。一般来讲,物理化学现象中所蕴涵的秩序只由相对较少的要素组成,因此可以通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方式来化约这种秩序,并表述为一种形式简洁的、以因果关系为内容的“规律”。而组成社会现象的基本要素则是个人行为,因此社会现象中蕴涵的秩序所涉及的因素不仅不可胜数,而且彼此间相互联系,社会秩序不能被化约为单因单果式的规律。社会秩序类似于物种的遗传模式,它只是为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定了一个确定的可能性范围。实际的社会进化过程的实质是通过发现和利用知识来不断地适应各种未知性变化,因此,社会进化过程既不在遗传方面,也不在其他方面归于宿命论或决定论,不存在任何“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规律”贯穿其中,进化的结果必定是分化与多样性,而决不是同一性。

对于社会进化过程,人类的认识只能在主观上重建其中存在的模式,这类似于“猜测性历史”;而无法预知其方向和道路,当然也就更无力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改革了。显然,在这一点上,哈耶克所坚持的怀疑论立场,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当·弗格森等苏格兰学者们保持了一致的态度。23在质疑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时,哈耶克把论证重点放在了“抽象首位性”上。他认为,抽象先于一切认识活动,它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承认抽象首位性,意味着人类的认识只能与实在世界的特定部分发生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认识具有逻辑上的局限性,它无法涉及这个实在世界的全域,而至多只能涉及该全域的一个部分。显然,这里所强调的“抽象首位性”,实际上是“理论先于事实”论断的另一个版本。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种抽象性一方面是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的产物,因此它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由此,人类的理性能力也处在不断的进化中,任何理论都必定会被证伪,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可否认,哈耶克的上述论证包含着若干合理内容,但或许是他太想和建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的缘故,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给出了过于偏激的答案。

首先,哈耶克关于社会进化过程无规律的论证,实际上只是对机械历史决定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哈耶克认为,所谓的社会历史规律不过是19世纪牛顿力学理论的思想残余,是一种武断的历史决定论。在这一点上,卡尔·波普儿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关于自然和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规律的见解清楚地表现出拉普拉斯和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24机械决定论否认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把一切历史事件都看作是由若干确定的条件刚性决定的必然结果。25在历史观上,这种理论否定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个人的实践活动视为历史实现自身的工具,因此一般总是表现出宿命论的色彩。

但问题在于,机械历史决定论的错误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规律因此就不存在。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变化都构成了一个现实的基本前提。在应对条件变化时,由于变化并不是采取了事先确定的内容,因此应对变化的结果确实也是不能预先确定的。然而,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应对行为是无章可循的。物种进化和社会制度进化过程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低级生物、高级生

23 Gray J. (1988), ‘Hayek, the Scottish school, and contemporary economics’, in ? (ed.) The boundaries of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卡尔·波普儿《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一个极端的机械决定论的例子是拉普拉斯的设想,这位19世纪的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试图使用牛顿

力学规律来解释世界的变化过程。根据他的假定,如果能够知道整个宇宙中一切物体和微观粒子的初始位

置和速度,那么根据列出的所有有关实体的微分方程,就能够求出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的确定解。

物还是人,在应对变化了的环境时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26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规律常常表现为行为主体行为的常规性,但试图把这种常规性化约为行为主体行为的做法肯定是不正确的。

承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并不表明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具体事件是预先确定的,而是指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和偶然的个别历史事件的表现范围具有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当然也不是单因单果的线条式宿命论;相反,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确定性只有通过不确定的个别历史事件才能得到实现,必然性也只是通过偶然性才开辟出自己的道路。历史规律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规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在承认历史规律客观必然性的同时,现实的社会发展进程也必然是呈现出多样性的面貌。在这种历史决定论框架中,历史规律的确对个人行动构成了一种客观制约条件,但这种制约并不意味着个人只是历史规律展开过程的工具;相反,社会历史规律只是在不同个人的相互交错的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得以形成并显现。

由于这些规律能够一再重现于进化的不同阶段,因此它最初为我们的经验直觉所感受,而后,经过理性认识的分析和综合,而再度系统地呈现出来。不可否认,我们的理性对这种规律的认识经历着不断证伪的过程,但每一次证伪都意味着理性不断逼近而不是背离规律。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向我们表明,“事实”对理论的证伪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其他的替代性理论的出现。显然,替代性理论意味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它向我们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主观认识不断逼近客观规律的过程。当然,当我们截取理性认识发展过程的任何一个片段时,都肯定意味着对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某种相对正确的认识,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会有更多有待研究的未知问题呈现出来;但是同样正确的是,任何事先规定理性的可知范围的论断也必然是武断的和不真的,现在尚无法被认识的并不必然永远无法被认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更在于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这个过程。当然,这种改造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于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规律的。

事实上,哈耶克所选取的这种怀疑论立场和他的全部理论论证是相互冲突的。如果彻底坚持这种怀疑主义姿态,那么哈耶克试图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提供理性辩护的努力就是缺乏说服力的。原因在于,作为一种理论建模,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不仅是能够被证伪的,而且至多有助于理解已经发生的社会经济过程,而无力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做出任何前瞻性的说明。可是,哈耶克却试图从经济效率和道德原则两个方向同时展开辩护,通过理性推理来证明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对于这种尴尬,C. Kukathas评论到:“给定哈耶克依循休谟理路而认定个人理性在社会生活中只具有限的作用,那么哈耶克的理论又如何可能在为自由主义提供系统捍卫的同时,而不沦为他所批判的唯理主义的牺牲品。”27A. M. Diamond也指出,尽管哈耶克坚持人类的智识在综合一系列广泛的实质性事实及为伦理学提供正当的理论基础上都是力有所限的,但他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力图为自由市场提供一个合理的道德辩护。这正是哈耶克理论的内部紧张之所在:作为一个理性怀疑主义者,哈耶克却想为其政治哲学26在讨论规律和模式(秩序)的区别时,哈耶克把规律解释为单因单果式的简单因果规律。据他称,这种

理解是科学界的普遍理解。显然,这种意义上的规律是十分狭隘的。事实上,即便采纳了“其他条件不变”这样一种常规性免疫策略,也仍然存在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式的规律。

27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自由秩序原理》第6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构建一个可靠的理性基础。28

五、自发进化的不纯粹性

由于坚持上述怀疑论立场,因此哈耶克断定,以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进化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包括市场规则在内的一切经济制度都是自发进化的结果,是众多自利的个人在做出各种相互独立的决策时无意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某些伟人刻意发明或设计的产物。只是从18世纪以来,以笛卡儿、卢梭等学者为代表的建构理性主义者的论调才开始泛滥,人们才试图通过刻意的发明设计来制定新规则以取代旧规则。在这方面,计划经济秩序试图取代市场经济秩序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种自发进化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市场经济规则的出现和维持离不开某种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的推动和实施。

根据哈耶克的有限理性假定,在一个尚未产生任何合作规则的社会中,进行经济交往的个人所面临的环境十分类似于囚徒困境。在这种境况中,不合作的动机始终是一个强烈的诱惑,个人之间自发的相互作用很难产生出合作规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增加了两个限定条件:第一,当事人之间重复博弈;第二,引入互惠机制(the mechanism of reciprocity)——在未来的交往中对采取合作策略的当事人进行奖励,同时惩罚不合作者。但这种修补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V. Vanberg指出,重复博弈和互惠机制并不是合作规则确立的充分条件;一般而言,只有当相互交往的团体再次相遇的可能性和违反合作策略的个人被识别的可能性都足够大时,个人才会对未来交往的得失有充分的预期,进而采纳合作的策略。但事实上,随着加入到交往环境中的人数的增加,随着社会流动性所导致的个人加入某团体的时限的缩短,这两种可能性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为了生成出某种合作的规则,就必须借助某种有组织的强制力量,无论这种力量是以某种深思熟虑的社会契约为基础,还是经由某个强有力的政党来实施。29

另一位学者马尔科姆·卢瑟福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他认为,从自利的个人出发来构造社会规则的自发演进过程存在着诸多局限。尤其在大规模的社会中,合作规则可能并不总是自发地产生于个人的自利性行为,而且它也并不一定能够自动地被实施和调整。实际上,合作规则的自发发展需要一个已经存在的制度安排来保证社会规则能被个人所接受,它们也不得不依赖于某个组织来得以实施。观察告诉我们,不能指望自发过程解决社会群体所面临的所有协调和冲突解决的方案,实际上它们也从未提供什么解决方案。30

事实上,作为一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出现的市场经济,它的产生离不开国家有目的的强力干预行为。只有借助于国家强制力量,才能有效地消除地方保护主

28Diamond, A. M. (1980), ‘F. A. Hayek on Constuctivism and Ethics’, in J. C. Wood and R. N. Woods (eds) F.

A. Hayek:Critical Assessments(Ⅲ) London:Routledge1991

29Vanberg, V. (1986), ‘Spontaneous Market Order and Social Rul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F. A. Hayek’s Theor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J. C. Wood and R. N. Woods (eds) F. A. Hayek:Critical Assessments(Ⅳ) London:Routledge1991

30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义对非竞争性的地区贸易和远程贸易的分割,为建立竞争性的国内市场提供必要条件。31费尔南·布罗代尔在考察欧洲社会经济史的基础上也指出,16—17世纪的英格兰涌现出大量的私人贸易,这种贸易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是独立派政治团体的出现,因为后者促成了各地区交通的开放和畅通。32

另外一个典型的反例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一般愉快的假定,市场经济因为其效率优势而顺理成章地取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得以形成。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的回答没有大的出入。然而,这种解释根本无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血腥事实,市场规则的扩张和选择远远不是和平牧歌式的自发进化过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构成了有效的抵抗,如果不借助于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要想把这种经济方式下的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将异常困难,而且也会历时久远。33

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这种利益,各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各种强制措施,来干预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如英国17、18世纪颁布的《狩猎法》,就是原始积累过程的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它一方面禁止贫苦乡民拥有武器从而有利于剥削,另一方面迫使农村人口加入到雇佣劳动力的行列中来。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资本主义的殖民属地。如在法属赤道非洲,曼德加人被禁止打猎,对于这些不饲养任何家畜而主要通过狩猎来获得肉食的人而言,这个禁令非常有效地迫使他们到法国人的棉花农场上工作。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退一步讲,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之后,就完全是一种自发进化的场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哈耶克本人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进化过程完全有可能陷入僵局,存在某种毁灭既有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可能性。P. Cliteur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进化中的取胜这一事实,并不能保证它永远维持下去,自发进化的结果很可能是相反的结果。34H. Falkena也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失业有强相关性,而当这两者相继发生后,并不存在调整机制,市场本身无法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一旦存在大规模的失业,就有可能出现革命的呼声,要求否定现存的经济制度。35

可是,尽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历了若干大大小小的经济政治危机,但它却始终没有被其他制度所取代。这一事实恰恰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维持不能仅仅依靠自发的力量,而必须依靠某些社会共同体的“有意识的”引导和规范。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要守卫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道格拉斯·诺斯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建立各种有利于资本的“游戏规则”。当然,这种游戏规则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便在发达国家,条件的变化也要求国家在变革这些规则方面做出持续的努力。另外,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各种集团利益相互竞争的场所,各种利益集团千方百计地要通过立法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36I. 沃勒斯坦也指出,在现代世界体系里,规则的最终制定者不是别人,而31卡尔·博兰尼“市场模式的演化” 《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2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33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 Cliteur, P. ‘Spontaneous Order, Nature Law, and Legal Positivism in the Work of F. A. Hayek’, in B. Bouckaert and A. Kroon (eds) Hayek Revisited, Edward Elgar 2000

35Falkena, H. B. (1985), ‘On Hayek’s Philosophy of Limited Government and the Economic Order’, in J. C. Wood and R. N. Woods (eds) F. A. Hayek:Critical Assessments(Ⅳ) London:Routledge1991

36道格拉斯·诺斯“国家经济角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是国家,它在确保维持利益,如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精神等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没有国家制定切合现实的各种规则,资本主义活动就根本不能有任何利润。因此,所有实际的资本家都喜爱和尊崇国家,并以各种方式来促使它订立一些与己有利的规则。37

Freedom,knowledge and efficiency: Comments on Hayek’s Market theory

Wang Shen 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Adam Smith’s perio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western economics has always being the argument about he rationality of free competition market economy. Obiviously, Hayek’s argument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 based on his theory’s synthesis and criterion. Hayek exerted himself on combining the efficiency argumentation in economics and the political principle of liberalism, which proved the efficiency advantages of the spontaneous market force. According to his own theory, Hayek criticized all kinds of Rationalism objected to spontaneous evolution, including social planned economy and Keyesianism. Hayek showed profound insight and acute foresight in his criticism. However, Hayek’s theory was not unassailable. His scepticism,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and his standard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re all open to question. All in all, his theory of spontaneous market force was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market economy.

作者:王生升,1972年生,经济学博士。

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

年版

37 I. 沃勒斯坦“资本主义市场:理论与现实”《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哈耶克自发市场秩序批判

哈耶克自发市场秩序批判 作者:王秋梅, 高文武 作者单位:王秋梅(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高文武(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33)刊名: 学术界 英文刊名:ACADEMICS IN CHINA 年,卷(期):2007(5) 参考文献(8条) 1.哈耶克;冯克利致命的自负 2000 2.哈耶克;邓正来自由秩序原理 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5 5.哈耶克;杨玉生自由宪章 2005 6.理查德·布隆克;林季红质疑自由市场 199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 8.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 199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2(4) 2.张丽君哈耶克与20世纪的社会主义[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 3.刘晓云论哈耶克个人主义知识观的意义[期刊论文]-前沿2005(9) 4.赵亮.朱宪辰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认知经验基础探究[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 5.冯杨.周呈奇.Feng Yang.Zhou Chengqi市场秩序与政府干预--哈耶克的解读及其对新古典的批判[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2005(5) 6.王志伟.WANG Zhiwei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荀明俐论哈耶克的责任观[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2010(1) 8.勿飞.Wu Fei哈耶克对传统的诉求会容许奴隶制存在吗—对哈耶克文化进化观念的再解释[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5) 9.李侠简评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 10.马献军捍卫自由、反对极权——哈耶克政府观研究[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b14930927.html,/Periodical_xsj200705014.aspx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读《思想的谱系:顽固的右翼》有感 有人在读过《思想的谱系》一书之后,如此评价佩里·安德森,“其实他不是导游,而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不得不说,这是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安德森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给我们奉送上了一部异常精彩的思想大片。非常感谢袁银传老师能将如此一本宏伟巨著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能够一窥作者的风采,并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惭愧的是,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知识储备的有限,到现在为止并未完全将这样一本巨作完全消化完毕,但即便如此,目之所见已然足够彻底颠覆个人所曾经笃信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反思即是其中一部分。 初识哈耶克是在本科的法理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隆重给我们推荐了邓正来教授所翻译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并将之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丛书之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法律的学生而言,这样一本著作无疑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面所阐述的自由的概念甚至在以后几年里都被我认为是作为法律人所必须坚持的信条。虽然随着后来知识储备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感觉里面可能是有些问题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直至我读到《思想的谱系》一书。应该说,相对于全书而言,作者在哈耶克上的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是把哈耶克与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放在一起给其冠以统一的称谓“顽固的右翼”。然而,正是通过将哈耶克的学说放在整个思想历史的洪流之中,并全面阐述了与其相同和相反立场的观点,从而使我对其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哈耶克的“顽固”而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书中提到“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在那些岁月里,经济混乱、工人革命、中产阶级反叛给既有秩序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接着是正局链条上的某些最薄弱环节的崩溃。”因此,哈耶克的种种思想也是为了解决他所看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是完全不同的。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 )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错误)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

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错误)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错误)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正确)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正确)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哈耶克市场秩序的逻辑

知识、自由与效率——哈耶克市场秩序理论及其批评 王生升 内容提要:从亚当·斯密以来,论证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的论证体系以其综合性和规范性而独树一帜。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哈耶克把经济学的效率论证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论证了市场自发力量的效率优势。依据于这种立论,哈耶克对一切有违自发进化原则的理性运动,包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理论政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批评和斗争。尽管在对各种建构理性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哈耶克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预见性,但他的立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他所坚持的怀疑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以及对经济效率标准的选择,都是值得商榷的。由于这些缘故,他所论证的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理论也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大相径庭。 一、市场秩序逻辑的转换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哈耶克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有些学者将他视为该阵营的精神领袖。与大多数经济学同行相比,哈耶克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著述而显得与众不同。早期的哈耶克,主要局限于价格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从40年代开始,他更多地转向社会哲学领域,可以说,他的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成名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尽管存在明显的研究主题的转换——一些学者因此把哈耶克划分成哈耶克Ⅰ和哈耶克Ⅱ,但哈耶克终其一生所要探讨的主题却异常明确,这就是市场秩序的内在逻辑。 在早期研究中,哈耶克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主要集中价格和竞争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生成的价格信号构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逻辑;由此,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就在于这种价格信号在发现和交流信息方面的效率优势。 在评价自己的学术贡献时,哈耶克认为他一生中有两个重大发现,其中第一个发现就是所谓的价格信号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全面指导功能。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尽管经济个体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价格信号则把这些有限的信息和知识结合起来:在由许多人组成的经济链条中,每一次信息传递实际上都意味着个人对该种信息的部分修改,包含了个人的专有性知识,并最终融合成多渠道的抽象市场信号。在这样一个自组织过程中,分散性的决策扩大了整体秩序的可能性,导致对更多信息的考虑,整个活动结构使得个人仅仅通过局部的、零碎的信号就可以对各种无法预见的未知条件实现有效的适应。 然而,把市场经济秩序的逻辑归结为价格机制的信息交流功能,实际上仅仅触及到了问题的表面。哈耶克的论证远非如此简单。在早期的著作中,尽管并不十分明确,但哈耶克确实意识到下述立场的重要性,即价格信号所具有的上述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为依托;也就是说,只有在竞争性市场

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案例

1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案例 1、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是期望能够有利可图,如果市场规模狭小或者趋于萎缩状态,企业进入后难以获得发展,此时,应审慎考虑,不宜轻易进入。 2、细分市场结构的吸引力。 细分市场可能具备理想的规模和发展特征,然而从赢利的观点来看,它未必有吸引力。波特认为有5种力量决定整个市场或其中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长期的内在吸引力。 3、符合企业目标和能力。 些细分市场虽然有较大吸引力,但不能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甚至分散企业的精力,使之无法完成其主要目标,这样的市场应考虑放弃。另一方面,还应考虑企业的资源条件是否适合在某一细分市场经营。 案例:作为一个迅猛崛起的白酒品牌,金六福酒只用了短短数年的时间,便做到了十几个亿的销售额,跻身白酒市场前五强,品牌无形价值更是高达28.8亿元,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跨世纪中国著名白酒品牌”。这在中国酒业营销史上,应该归结为一种现象,笔者不妨称之为“金六福现象”。 有现象出现,就有本质可解析。金六福与五粮液的合作,采取了OEM的方式。应该说,这种生产方式本身没什么创新之举,甚至可以说是酒业市场里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但金六福品牌,为什么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那么多的贴牌酒里,得到快速而稳建地扩展呢?揭开面罩,深潜下去,业界涌现的“金六福现象”的根源又是在哪里呢? 金六福营销奇迹的创造决非偶然,而是由内在的规律可寻。笔者以为,金六福成功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始于自信,终于坚持”的品牌占位思想和运作策略。 从1998年12月10日,第一瓶五星金六福酒从五粮液酒厂6车间下线至今,金六福就是这么自信地走来,金六福就是这么坚持地演绎她的品牌核心价值源。 品牌聚焦:自信与坚持 有人说,白酒是中国国粹,如同京剧,它不会消亡的。中国白酒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从杜康造酒到如今,白酒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从此而言,白酒是个最有文化的传统产业,生命力旺盛。然而,时至今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白酒行业的集中度还是那么低,在大部分市场上,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年喝倒一个品牌。 但是,金六福“始于自信,终于坚持”,摆脱了白酒行业低水平、低层次、低文化、低格调的恶性竞争的困境、突出重围,抓住了酒文化的大课题,回归本原,做好文化酒的营销文章,构筑品牌文化壁垒,在业界牢牢地树立了金六福品牌基业长青的现象。 透析金六福现象的背后,笔者更加相信,白酒行业走向高层次营销,必须倡导品牌精神文化营销,精心构筑品牌体验王国。在那个营销环境里,白酒企业不仅是卖产品、卖服务,更重要的是卖一种品牌观念、一种品牌情感、一种品牌生活形态下的丰富体验。 品牌价值:传播福文化 众所周知,酒是高度同质化的产品,科技含量低,而且,酒又是高度情绪化的、人情化的产品。由是观之,酒之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不能一味地囿于传统之法:从古书堆里找概念,搬出老祖宗、老古董,编造历史、杜撰故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白酒品牌文化内涵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完全应该从“人文文化”范畴里挖掘、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源。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 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内容摘要: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扞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着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手段,如虎添翼,更充分地发挥了它本身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更确定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着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性质和力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利用了市场经济以后,比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发挥了市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我们使它服从于我们基本制度的要求,基本制度也赋予了它新的能力,削弱或消除了它的消极方面。这正是我们虽然与资本主义都同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但我们从整体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效率的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既具有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其共性主要在于: (1)经济联系与资源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均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社会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都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获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化为生产经营的直接目地,具有自主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有的全部权利。 (3)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一)《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邓正来先生潜心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先生是著名的哈耶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著述的中文译者,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相关领域的主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凡两百万言,可谓工程浩大。近年来,学术界一大令人忧喜各半的现象便是对西学的快餐式译述,可邓先生当另眼相看,他是在选择以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为自己研究对象之后,才着手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的,他因此而称自己的译事为研究性翻译作业。在翻译工作的进行中,他研读了哈耶克的绝大多数论著和一些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二手西方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八篇专门性研究的长文:“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加上另外与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相关的三篇评论性文字,共计十一篇文章,构成为这部论文集的主体。 邓先生说:“这部论文集是我在近八年中做的一些作业,而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作‘作业’,主要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研究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我研究的目的,而毋宁是我为了对哈耶克这一脉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检讨和批判而做的前提性准备工作;或者说,我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实是为了更妥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第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只是西方论者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脉络而已,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我的作业尚未完成;因此,我还必须继续对其他阐释和认识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重要理论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见,在邓先生的治学历程中,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给定”的课题,而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不属于跟风式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之列,尽管“哈耶克有关自由市场的思想或许因为与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推进有着某种‘经验性’的关联而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重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着手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的那几年,却是他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大大减退的年代,一些论者甚至宣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对中国已失去了意义。” 这从根本上说既超越了学术对经验性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摆脱了学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地位。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最终守护人类知识所应当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与资格,而这恰恰是邓先生高度自觉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目标。邓先生之所以说自己的“作业”“尚未完成”,无非是要表明他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视,并不是出于对哈耶克思想和学说的全面接受或赞同,而在于他认为哈耶克向自己展示了知识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及其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所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第一专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的取向。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谨慎地、有限制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成分。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地和全面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则是从进入21世纪到2020年。这个阶段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已开始近半。虽然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①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 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联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性。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经济体制的深刻性。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根据《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纲要 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三、论述题,3道题选答2题,共70分。 注意:授课教师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简答题,我根据听课的内容和重点整理以下问题,如有不全面,望谅解。打星号的题重点把握。 一、简答题。 1、资源、资源配置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P221 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一类为社会资源。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P221 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P221 一、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三、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P222 商品经理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市场经济基本含义。P222、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6、市场机制的含义、内容。P224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 7、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的理由。P224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平衡,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才得以实现。 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

女装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分析报告

女装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分析报告前言 现阶段国内女装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在服装设计创新上逐渐增强,而女装市场宽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女装品牌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而占据一定的市场,时尚流行元素的不断变化,各式各样的女装品牌纷纷涌现。市场上女装种类繁多,占据大部分市场的是年轻潮流的女性服装,品牌之间竞争激烈,面对女装市场营销问题,有必要对女装市场进行细分,了解了女装市场才能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来定位品牌。 细分市场 年龄细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服装的需求不同,童装、少女装、青年装、中年装、老年装都是根据不同年龄而对服装的划分,而在这些消费人群中,每个年龄段的消费都不同,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1、童装品牌在女装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但相对来说比例不大,消费金额较小。 2、18~30岁的年龄阶段是女装市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购买的频率最多,是目前女装品牌竞争最激烈的年龄段。 3、30~45岁的年龄段也是女装市场上消费较高的群体,她们工作较稳定,有一定经济能力,生活讲究,对服装价值要求较高。 4、老年服装的需求量不大,这一人群的购买欲较低。 生活方式细分 根据生活的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会相对应的选择不同的服装类别,因而消费者会依照所处环境、出入的场所及自身的爱好挑选合适自己的服装款式。休闲系列

1、居家或者参加户外活动就适合穿休闲服,这类休闲系列穿在身上感觉较为轻松,没有工作的忙碌与紧张感。 2、喜欢时尚、潮流的人群,就喜欢时装类服装,这一类的品牌服装,设计独特与个性化。 3、出入正式场所、参加一些商务活动的人群会选择较为正式的正装系列。 目标市场选择 目前的大多女装品牌企业都把集中点放在18~35岁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不可否认的这个消费人群占据女装市场的大半部分,她们跟随时尚潮流的变化,购买欲较强,追求流行、个性化,容易冲动购物。根据年轻时尚人群的特点,女装市场变化迅速,各种各样的服装品牌相争,形成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局面。而要想在女装市场中让自己的品牌占据一定的地位,就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面对时尚人群有针对性的设计自己的服装,以满足这一类人群的需求。 女装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因而时尚、独特的女装品牌众多。定位在18~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就要打造出高品质、潮流个性、有吸引力的服装品牌,再结合不同女性特点,不断的创新设计出各种款式类别满足需求,不同的风格形成不同的女性形象。 SWOT分析 优势 女装行业市场广阔,创新的设计正是对应了年轻消费者追求时尚个性的需求,不同的服装系列适合出入不同场所的人群。高品质的服装与优质的服务,还有战略联盟优势。自身具有经济与人才的实力。 劣势 网络女装店繁多,相互之间竞争大。单一的市场有一定局限性空间较小,发展不稳定;竞争对手的实力较大;扩展的业务领域较小;经营模式不够完善,营销力度不够。 机会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摘要曾经用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不通了,经济道 路的选择又走入了一个十字路口,自由主义最终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各国经 济复兴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凯恩斯主义哈耶克 自罗斯福改革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执行凯恩斯主义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在政府提供大量企业定单的同时,社会被建成一个高福利社会,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都由政府出面满足。同时为失业的人群提供比较高的生活环境,这在人们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社会,但是它带来另外的负面效应。第一是政府的财政赤字,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花钱刺激经济的做法使政府大量负债,为了继续政府的政策,人们不得不靠发行新货币来补充,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第二是高福利社会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就业,因为没有其他的开销比如医疗、教育和住房。而且失业救济还比较高,所以没有体面和轻松的工作宁愿依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在经历美国经济战后繁荣后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久拖不绝的越南战争和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巨额花销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一穷二白,人们都积极的寻求重建,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6.0%。一些全球闻名的大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战后的日本人以疯狂工作而闻名世界,与美国人不愿意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日本也采取政府主导经济的做法,但是日本却以大量的出口补回了财政上的赤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内部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美国人不得不寻求变革,自由主义又进入视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谋求财富的驱使之下使市场配置能够趋向合理化,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新自由主义有很多流派,主要有: 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现代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一、简答题 (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积极: 1 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2 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和流向,实现产需衔接。 3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 发展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缺陷: 1 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 3 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 4 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 5 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的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6 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 7 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破灭。 (二)价值、竞争规律的作用? 价值: 1 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 高劳动生产率。 3 自发的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 竞争: 1 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 2 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3 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 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三)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 1 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和各类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

体系,并且打破旧体制下条块分割,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相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2 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产权的特征。 1 排他性,同一产权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由某一经济主体单独享有。 2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 3 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 4 产权可以转让或者授权其他人行使。 5 产权是社会工具,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合理把握的预期。 (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六)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3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悬着管理者。 4 企业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5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七)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自由、市场和国家》读书笔记

《自由、市场和国家》读书笔记 国民经济学11级研究生 高钟琴 我想在写读书笔记之前先理出一个头绪,便于行文的流畅。我不想按照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这本书的章节顺序来写,那样难度太大,连作者本人在重新编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能理出一气呵成的逻辑,我也放弃了那种愿景。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图解布坎南写作此书的思维路线。第一个图解如下: 自由 市场 国家 经济模式转变之后,“公共问题”与“政府失 败”相继被发现,尤其是70年代以来的“滞 胀”问题,让经济学家开始深入反思 布坎南:“市场失灵”不是国家采取宏观干预甚至直接微 观调整的充分条件!我们要回到自由主义的交换经济学! 自由 市场 互 为 属 性 照理,应该运行得很自在的, 却出现了“市场失灵”,特别是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导 致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普遍的国家干预政策 国家似乎成了经济的主导,不受限制的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通过对传统经济学思想的整理和反思,布坎南寻找到了 什么???

怎么才能回到自由主义的交换经济学呢?亚当·斯密、维克塞尔、弗兰克.奈特、哈耶克等经济学家给了布坎南启示,他在这本书中传达的就是对市场运行的重新解释。下面是第二个图解: 也就是说,第一个图在布坎南那里成了下面的第三个图解: 大致的脉络我已经用图示法表达清楚了,接下来的工作,我想根据布坎南在书中的论证,用我认为比较清晰的脉络重新论述一遍。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也因为《同意的计算》这本书开创的公共经济学学科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公共选择理民众 契约(宪法制度或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 界定权限 制约活动 国家或政府 按照宪法或规则界定的权利进 行政治或经济活动,即执法 按照宪法或者规则进行改变法律本身和现行成套法律规定的那些活动,即立法 自由 市场 交换的学科,发展的主线 布坎南的理论框架(四个假设) 第一:市场、政府的经济人范式 第二:交换的政治学和经济学 第三:主观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第四:宪法的民主产权制度保障

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市场分析 市场范围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中国成为中国成为应用下载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11年的增幅高达298%,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应用市场。 美国IT博客网站App Annie昨日发布了一份汇总了与手机应用有关的统计数据。其中,中国成为应用下载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11年的增幅高达298%。 手机应用软件共分以下几类 一.应用类二.游戏 1.通讯聊天 2.网络社区 3.影音图像 4.办公财经 5.咨询词典 6.旅行地图 7.输入法系统工具 8.生活购物 9.美化壁纸 10.阅读图书 11.其他 而在应用排行中前几名和它们的下载次数分别是游戏 手机QQ,21154756 Array谷歌地图,16855167 腾讯微信,16601692 新浪微博12693757 UC浏览器11562905 360安全卫士次数11260441 搜狗输入法10252343 墨迹天气9658188 总结,经过简单比较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游戏的下载量是不比应用的,所以在研发产品时我方就选择于应用市场开发软件。 潜在顾客需求 此时我们再来分析使用手机应用软件对象进行分类, 首先,使用手机软件者大多为15~28岁人群,此类人群大部分人有一关键特点— —学生 同时,他们相对于30岁人群来说他们仍然有另外一个特点,年轻。 据统计,在当下社会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愿意尝试,并且分析一件物品

的价值,经常以性价比来衡量,不以经验来衡量。那么,应用需符合这一类人的特点。 现在再来对这15~28岁的人进行分析 其中15~24者大多在上学,也就是学生。 15~18为中学生,其心理特点,目标仅为学业奋斗,渴望自由,但却又被束缚,同时也并未完全脱离叛逆期的困扰,对朋友等信任程度较深,但因彼此内心皆有各种压力与困惑,所以是需要安慰的群体 19~23为大学生,大学生有一极大特点,即社会阅历浅,但成长渴望迫切,易受挫折,而受挫折不愿向他辈倾诉,故属于心理需要安慰的群体。 24~28为待业,或工作中的群体,他们也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即使涉世未深,且为人处世并不成熟,也并不能完全做到在社会的冷峻中坚强前进,不求安慰,所以,在重大的社会压力下,这以群体也是需要心理慰问的群体。 就心理原因总的而言,这三个群体都是在精神上有需求的,所以,游戏并不能满足,人们更多的是使用社交软件,例如QQ,新浪微博等,因为在社交中人们才能满足在精神上不至于空虚的追求。 潜在顾客不同需求 QQ在市场上的下载量是最多的,虽并不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一现象证明了直接语言交流是人们最需要的,但却也可以折射出人们对直接交流的看重,同时,微信的迅速崛起,一方面证明了,人们对新奇事物的接纳速度很快,同时也反应出人们对新的沟通方法语音的重视,甚至超越了微博,也就是映射出语音力量可以相比于文字。 社交应用中语音类软件平地拔起,所以可以发现人们对声音这一载体的看重。也就是说声音这一载体,是非常有市场的,因为声音的特殊性,是文字无法媲美的。 市场定位 产品定位 本产品为一款简单娱乐型电话簿软件,投资小,成本低,使用简单,不改变使用者习惯,它不仅可在销售中获得利润,同时也会因所有用户的资料上传,会变成一个庞大的语音资料库,后续价值不可估量。 投入市场定位 本产品首先投入移动MM市场,目标人群,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用户,即15~28岁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