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教学原则范文.doc

创新性教学原则范文.doc
创新性教学原则范文.doc

创新性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性教学教学原则

摘要: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环境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作一简要论述。

一、主体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因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兽式’的活动’。主体性是现代教学最为根本的特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和创新素质的根本保证。

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实现角色转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因而教师要努力变换角色.使自己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二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氛围。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

件。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活力。三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是否参与教学.以及参与的程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情动人,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参与效果.促进学生参与。通过参与教学.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有较多的实际操作和训练的机会。

二、过程性原则

这是针对传统教学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现象而提出的。其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提出过程、结论的形成过程、方法的确立过程.并体验这一知识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

贯彻过程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要淡化“结果”意识,强化“过程”意识。即要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直接记忆现成结论转向学生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来。二要既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更要强调启发式的“发现学习”。三要变演绎式教学为归纳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国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演绎式.表现为先直接讲概念、定理等。再通过具体实例予以说明。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方式.实质上依然是面向结果的教学.培养的也只是学生的聚合思维。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四要向学生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作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千百年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是不计其数的。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 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导致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的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 2.发现式教学法——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推行。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臵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都明白 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认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 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从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张卫民,蒋宏达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第1期 张卫民蒋宏达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通过谋划构建双创教育体系,推进双创课程开发实施,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训, 建设双创基地拓展孵化,组织比赛提升双创水平,服务社会开展双创实战等措施,结合专业, 关注生活,联系生产,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 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将“培 植双创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列入培养要求。近年来,我市职业 教育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施“两创”文化进校园工程,在探索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 育新机制,营造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职教内涵发展,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 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谋划构建双创教育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一个目标,兼顾普及和提升两个层面,遵循结合专业、关注生活、 联系生产的三项原则,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知识、技能的四项教育内容,探索“学、做、结、研、创”五条途径,提供“师资、课程、基地、合作、活动、资源”六大保障,系统 推进构建了具有我市特色的“12345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在2013年全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作了交流,并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作专题展示。 二、推进双创课程开发实施 将“创新教育教程”和“创业教育教程”列入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 教育,同时组织教师根据区域校本实际,开发了“一技行天下:衢州市优秀中职毕业生的多彩 人生”、“中职学校创新创业经典案例选编”、“电子商务创业实战教程”、“互联网+特产营销”、“我要当老板”等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拓展选修。由于特色鲜明,实效性强,课程用 书还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中职课改校本选修教材、浙江省中职课改省级示范校本选修教材和浙江 省电子商务创业大赛指定教材。 三、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训 成立全市创新创业教研大组,每年组织创新教育研训活动开展问题研究,提升双创教育质 量内涵。“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市重点课题一等奖,“实践创业教育:提升中职聋生的就业力”获市一等奖,“中职电子商务创业实战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全国电 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职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建设双创基地拓展孵化

创新原则方法之我见

创新原则方法之我见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目标。作为基 础教育的实施者,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培养创新能 力的绿洲呢?这正是当前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对此,在课堂上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 行探索。 一、民主、和谐的氛围——创新的前提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 宽松的气氛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 他们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于是,我在 课堂上提出了“六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 想到的允许再想;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这样,学生能够心情舒畅而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落实。 二、质疑、问难的能力——创新的基础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一位教授说过:“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这 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 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教学“画圆”时,先不讲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尝试画圆,再说感想。其中有一个 学生提出了“固定圆规,转动作业本”的方法。我没有对这一想法一棍子打死,而是先肯定,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马上有学生质疑:“如果在黑板上画圆,则转黑板,而在地上画圆,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恍然大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从而得到了画圆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 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实践操作——创新的关键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 得到发展,更别谈创新了。”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用新课标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培养创新能力 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梯型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来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发现 了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获得了真知。这样我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他们更多 地发现科学的时机,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想象、求异的思维——创新的活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上更高的一个层次。 如学习《登山》一文时,以问题“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为了赶时间,他们走到了一 条险路,回来时,他们俩还特意走了原来的险路,这给你什么启示?”为议题展开想象,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锻炼自己的意志,不选择时间,不选择地点,就像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 性意见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性意见 1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类 2.目标和要求 (1)目标 围绕构建以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为引导、校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实践平台为载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创新生态环境,突显学校“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理论课程体系纳入通识教育;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夏季小学期,开展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综合性、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科专业要将CDOIO理念 (Conceive,Design,Organize,Implement,Operate)贯穿到培养过程及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鼓励创造和动手实践,特别是鼓励文经法哲管学科类与陕西省12市区对接开展深入实习实践教学。 (2)要求 集中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和社会意识,加强动手能力,熏陶科研素养。由夏季小学期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项目)设计、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与综合性、学科竞赛等环节组成。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不得低于22学分。

3. 主要教学内容 (1)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包括金工、电工、测控实习及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夏令营,各专业按学科特点安排1-3个学分,学时为1-3周,为必修环节,优先安排在夏季小学期。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各大类专业根据学科特点可分阶段开展目标不同的实习环节,工科类可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文经法哲艺术学科类可分为认知实习、见习实习等,文经法哲管学科要推动与陕西省12市区对接开展深入见习实习等。 共计2-5个学分,学时为2-5周(不包含校内动员、往返交通和校内总结答辩时间),为必修环节,可优先安排在夏季小学期。 (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共计10学分,要求在大四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工作,向学生下达任务计划书,学时为14-16周,为必修环节。? (4)课程设计(案例教学) 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该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设计、开发题目,学分0-2个,课时0-2周或0-32课时。 文经法哲艺术学科门类专业可开设案例教学,具体是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一般要结合专业课程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学分0-2个,课时0-2周或0-32课时。(5)项目设计、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综合性竞赛、学科竞赛 项目设计要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的CDIO理念,由教师设定项目主题,由学生自己选题,或教师提供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项目要体现真实性、综合性和技术性,同时考察学生的行动能力和专业能力。项目设计要有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GAO Shuai,HONG Mei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Changchun University , Changchun,Jilin 130012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practice ,and explores how to build a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at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future ,achieve school-enterprise win-win situ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创新原则方法之我见

创新原则方法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02-16T10:28:07.890Z 来源:《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7期作者:许霞[导读] 学生的这些个性色彩浓厚、答案迥异的见解,足以见证这是一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开放性的课堂。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许霞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绿洲呢?这正是当前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对此,在课堂上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民主、和谐的氛围——创新的前提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气氛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们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于是,我在课堂上提出了“六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到的允许再想;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这样,学生能够心情舒畅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落实。 二、质疑、问难的能力——创新的基础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一位教授说过:“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教学“画圆”时,先不讲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尝试画圆,再说感想。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固定圆规,转动作业本”的方法。我没有对这一想法一棍子打死,而是先肯定,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马上有学生质疑:“如果在黑板上画圆,则转黑板,而在地上画圆,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恍然大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从而得到了画圆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实践操作——创新的关键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更别谈创新了。”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用新课标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梯型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来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发现了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获得了真知。这样我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他们更多地发现科学的时机,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想象、求异的思维——创新的活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上更高的一个层次。 如学习《登山》一文时,以问题“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为了赶时间,他们走到了一条险路,回来时,他们俩还特意走了原来的险路,这给你什么启示?”为议题展开想象,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锻炼自己的意志,不选择时间,不选择地点,就像列宁那样,不被困难所征服,在学习上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列宁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并不值得赞赏,第一次为了赶时间,情有可原,第二次又不赶时间,还要去冒险,万一失足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有的学生说:“我有同感,一个有作为的人,更应该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决不能为充当英雄好汉,来冒无意义的险……”学生的这些个性色彩浓厚、答案迥异的见解,足以见证这是一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开放性的课堂。 又比如:解答应用题“修路队要修一条长40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这条公路的25%,要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创新,一共想出了将近十种解法。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能力,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简便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创新思维得以激活,正是有了这样的创新思维,学生总是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答案,而是不断地去追求更多更好的答案。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诠释和演译现代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尽情地碰撞。创新不能是一个口号,而应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我们要乘着课改的东风,让创新从每一堂课开始,从平时开始,从这里开始……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系统思维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解决问题常用基本方法的原理和实施办法; 2.灵活掌握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能力,学会多角度、有 条理地分析问题; 3.根据不同的方法和原理,尝试在工作中开展实践,寻找创意独特、新颖可行的问题 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本章导言 人们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为了用这种思维模式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创造性思维发展至今,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方法,可以直接运用到经营管理、新品开发、技术更新等企业发展中去。要实现创造性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这些方法与技巧,使之成为激发创造力、寻找解决最佳解决方案的工具,成为超越对手的有力武器。 第一节系统思维法 系统思维方是一种运用系统论理论及成果,来创造新概念、新思路、新事物的方法。用系统思维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有机的关联的系统来观察、分析、研究、解决。 一、系统思维法的原理与发展 从本质上说,系统思维法是人们以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加以考察和研究,以达到优化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系统思维法最基本的原理,来自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其含义是:一个系统,并不是组成该系统的各部分和简单相加,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相比,整体系统会产生更多的性质与功效,即所谓的“1+1>2”。 系统思维法是历史悠久而最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之一,在古希腊,就有德谟克利特“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之说;在中国,从老子、孙子,到五行相当、相克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等,都闪烁着系统思维的光辉。上世纪贝塔朗菲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创立了一般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一起,被称为“三大论”,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二、系统思维法的特点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教学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通过观察事物、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表象,丰富感性认识,正确理解知识 2、尽可能把事物本身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 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模象直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电影、VCD、多媒体等] 2、直观+讲解---------[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师]讲解学生的疑难,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理性认识。 师]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给学生感性认识,形成表象直观。 承认学生的主体,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

探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1、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好奇、兴趣、求知欲、获得良好成绩、得到表扬、奖励、实现某个远大理想]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起逻辑思维能力---------- ○1[师] 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问要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气氛就活跃 ○2[师] 因势利导,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3启发过程要有耐心,给学生思考时间,有重点,问题不多 ○4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去获取新知,启发掌握知识的方法。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动脑,还要动手------- 布置作业让他们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 4、发扬教学民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等,鼓励不同见解, 允许提出置疑。 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积极地加以利用。 基本要求: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肩负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索,开拓创新。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观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

实践教学环节及安排

实践教学(一)专业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源 实验室是学校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贯彻教育部16号文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对实验室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重要教育法律与制度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进一步调整实训室结构和布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切入点,以深化实践教学和管理改革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着力构建综合型、有特色、应用型的实验室体系,实现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建设与发展目标 1、按照岗位群,构建“二室三中心”实训室体系 根据旅游企业发展趋势及工作岗位群的需要,结合我们专业设置的特点, 2011-2015年重点建设有特色的“二室三中心”,则:旅游专业英语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实训中心(下设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导游模拟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中心(下设餐饮、客房、前厅等实验室)、国际会展实训中心等。目标是达到省内先进示范教学实训室的要求,成为旅游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实践性教学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模拟情境为载体、多个旅游

专业实验(实训)室共同支撑、校内外实训基地补充结合的方式,将大量实训教学内容分别穿插在酒店前厅客房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中餐厅、景区、会展、酒吧实训室等校内基地,以及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等校外基地。通过课内外实训(实习)并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社会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活动的一致性。 3、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优化实训室的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质量,生均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优秀标准。 4、完善酒店客房和餐厅模拟实验室及导游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也符合把我校建设成为实践应用型大学的需要。 三、主要措施 确立实训验室工作在学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一切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出发,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训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较高水平的实训室。具体如下: 1、完善制度,提高实践教学和管理水平 鉴于以往实训室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现象,致使实训室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应该建立和健全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岗位责任制,完

创新性教学原则范文.doc

创新性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性教学教学原则 摘要: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环境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作一简要论述。 一、主体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因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兽式’的活动’。主体性是现代教学最为根本的特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和创新素质的根本保证。 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实现角色转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因而教师要努力变换角色.使自己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二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氛围。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

件。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活力。三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是否参与教学.以及参与的程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情动人,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参与效果.促进学生参与。通过参与教学.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有较多的实际操作和训练的机会。 二、过程性原则 这是针对传统教学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现象而提出的。其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提出过程、结论的形成过程、方法的确立过程.并体验这一知识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 贯彻过程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要淡化“结果”意识,强化“过程”意识。即要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直接记忆现成结论转向学生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来。二要既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更要强调启发式的“发现学习”。三要变演绎式教学为归纳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国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演绎式.表现为先直接讲概念、定理等。再通过具体实例予以说明。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方式.实质上依然是面向结果的教学.培养的也只是学生的聚合思维。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四要向学生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 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 【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 实验与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与创造力 (一)创造 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 (一)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二)创造力的结构 1.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870-1907年) 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 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 3.第三阶段(1931-1949年 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基础 二、年龄和性别 三、知识和智力 (一)知识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

浅谈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浅谈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级王莹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使学生跳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将其培养成适应当前 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 重点。 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 的,首先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即以创新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 问题为中介;以开放为特征。 (一)创新型课堂以创新为目的; 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对教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通过重新定位,确立创 新的价值观和功能观,并形成以最大限度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最为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关键要对创新素质 要有全面的理解,创新素质是由独立、超越、发现、重组、应用等素 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继承,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 课堂教学观念和模式,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核 心位置,而将继承人类已有的人之成果置于为前者服务的辅导位置, 创新离不开继承,当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即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摆正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就摆正接受性教学接受型教学与创新型教学、维持性学习与创新型教学、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改变传统的静态的知识观,确立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把知识看成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动态的知识观则把知识看成认知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动态知识观看来,知识本质上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和拓展的过程,所以,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 是为了突破规则,这样也就把知识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新能力的翅膀而不是羁绊。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学生学习额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彻底被压抑了。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教学过程就是教不断向学转化的过程,学不断摆脱对教的依赖,不断走向自主,走向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要淡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

浅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浅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而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深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更培养了实践能力,拓宽了视野,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单一、缺少创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一、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实践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和补充,处于从属地位。各高校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形成了人们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实践能力的欠缺,造成学生观察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而西方发达国家则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被认可。各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但是受到经费、人员、场地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有效的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深度依然不够,不能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条件差 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强了专业学科的建设。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很多院校由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改制成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原有实践教学计划和设施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设置,设备陈旧、标准低,改制后又缺乏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和足够的经费提升办学条件,更难以与具备一定实力的校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一、科学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价值是选择课题的重要依据,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讲,选择课题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具有科学价值,而不能仅仅是“摆花瓶,当样子”。一要体现出理论基础的先进性,也就是说选择课题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二要体现出目标内容的完备性,也就是说选择课题既要有促进“全体发展”的“规定性”目标,又要有促进“全面发展”的“规定性”目标,还必须有促进“个性发展”的“可行性”目标;要体现出目标内容“面向全体”的普及性和“指向个体”的提高性。三要体现出体系构架的合理性。作为一种体系结构或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或条状分层,或块状分区,不管怎样必须与教育教学的需要相贴近,其构架不仅要体现出“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分级层次性,也要体现出“目标分类”的分块区域性,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种比较合理的体系构架。 二、需要性原则 选择的课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性要强。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来选择课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课题研究是缺乏生命力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能很好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有助于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有利于学校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呈现出活力,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改观等良好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抓住抓准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或困惑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就能较大程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坚持需要性原则是课题选择原则的前提和关键,只有结合实际需要,选得准,选得好,才能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性原则 课题的创新性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新,问题的提出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或者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问题。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