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凝集反应

交叉凝集反应

交叉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体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在此反应中,一个抗原与另一个抗体结合,并在其中形成一个小的补体凝集。这种反应用于许多免疫学研究中,如药物过敏性、传染病等的检测。它是一种快速、简单、易于操作和分析结果的检测方法,但对于某些组织类型的检测不够敏感和特异。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 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 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 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μm者为微荚膜. 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 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方法)

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方法) 一、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封试剂应贮存于2~2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已开封试剂应贮存于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温环境,试剂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保存;未开封试剂的有效期为二年,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试剂应在开封后的6个月内使用完。 二、样本要求 1、新鲜血清、含EDTA抗凝血浆、3%-5%的红细胞悬液。 2、不能使用溶血标本及含枸橼酸钠、肝素抗凝血浆标本。 三、检验方法 1、取试管二支,标主次侧,主侧管加病人血清(血浆)2滴,加供血者 3-5%红细胞悬液(洗涤或不洗涤均可)1 滴,次侧管反之。 2、各加 LIM0.7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 Polybrene2 滴,并混合均匀。 3、用血库离心机 3400 转/分离心 10 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 液体。 4、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 5、最后加入 Resuspending2 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 30 秒-1 分钟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 Polybrene 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凝集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四、注意事项 1、可以用含EDTA之血浆代替血清使用。 2、若病人血清(血浆)含肝素,如洗肾患者,须多加4-6滴Polybrene溶液以中和肝素。 3、本试剂盒的操作方法也适用于抗体鉴定。 4、若试剂使用前为低温贮存,请恢复室温再行操作。 5、加做辅助性抗球蛋白试验,目的是增加检测抗-K的敏感性,对检测其他红细胞抗体无帮助。 6、在冬天室温极低的情况下,操作交叉配血试验,某些病人血清中可能含有寒冷凝集素等因素,面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出现。若有此怀疑,建议在最后滴入Resuspending时,将试管立即置入37摄氏度水浴中,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在60秒内观察结果。 7、红细胞抗原检测步骤同抗体筛检试验,其检测标准血清用已知标准血清。 8、可使用IgG抗D抗体(效价≥64)与RhD阳性红细胞反应做阳性对照试验,测试本试剂的有效性。

医学免疫学名解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抗原(antigen,Ag):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细胞表位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共同抗原表位:某些抗原分子中含多个抗原表位,而不同抗原间可能含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此为交叉反应。 超抗原(SPA):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antibody,Ab):是免疫系统在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指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具有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等特点。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是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质分子。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后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交叉配血常用方法

交叉配血常用方法 引言: 交叉配血指的是将供体的血液与受体的血液进行混合实验,以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适的情况。交叉配血方法是血液配型的重要步骤,用于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引发免疫反应。本文将介绍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及其原理。 一、直接交叉试验法 直接交叉试验法是最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将供体血液与受体血液直接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溶血等反应来判断血型是否合适。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供体血液和一滴受体血液,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血液,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 3. 若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二、间接交叉试验法 间接交叉试验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受体血清与供体红细胞混合,然后使用抗人球蛋白血清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凝集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受体血清和一滴供体红细胞悬液,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液体,使其充分接触。 3.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凝集反应。

4. 若出现异常凝集反应,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三、补体结合试验法 补体结合试验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交叉配血方法,可用于检测更为稀少的抗体。该方法利用抗人球蛋白血清中的补体与供体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观察是否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供体红细胞悬液和一滴受体血清,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液体,使其充分接触。 3.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出现补体结合反应。 4. 若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四、试管法 试管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交叉配血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血型鉴定。该方法通过将供体红细胞与受体血清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定量的供体红细胞和受体血清,分别加入试管中。 2. 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3. 若出现凝集现象,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结论: 交叉配血是血液配型的重要步骤,通过对供体血液与受体血液进行混合实验,可以判断血型是否合适,从而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包括直接交叉试验法、间接交叉试验法、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整理版]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整理版]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实验目的]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学习ABO血型鉴定方法,掌握血型鉴定原理。 [实验原理]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存在的凝集原决定的。存在A凝集原的称为A血型,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血型。而血清中还存在凝集素。当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一般A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红细胞凝集称为同族血细胞凝集作用。不同动物的血液互相混合有时也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称为异族血细胞凝集作用。对于动物的天然血型抗体了解不多,而且免疫效价也很低,所以同种动物第一次输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第二次输血就必须进行交配试验,才能决定是否能相互输血。 [实验对象] 正常人。 [实验药品] A型B型标准血清。 [仪器器械] 双凹玻片,采血针,竹签,75%酒精棉球,干棉球,玻璃蜡笔(记号笔),尖头滴管,显微镜。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BO血型的鉴定: (1)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A和B,中央标记受试者的号码。 (2)在A端和B端的凹面中分别滴上相应标准血清少许。 图6.9-1 ABO血型鉴定示意图 (3)75%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端,用采血针刺破指端,用消毒后的尖头滴管吸取少量血(也可用红细胞悬浮液,见下述),分别与A端和B端凹面中的标准血清混合,放置1,2 min后,能肉眼观察有无凝血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 (4)根据凝集现象的有无判断血型(图6.9-1)。 2.交叉配血实验: (1)分别对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消毒、静脉取血,制备成血清和红细胞悬浮液。红细胞悬浮液是将受检者的血液一滴,加入装有生理盐水约1 ml的小试管中,即为2%的红细胞悬浮液。加盖备用。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讲义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讲义 第五章凝集反应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 也可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一、原理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二、方法 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 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梯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一、原理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二、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三)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则能抑制原先的凝集现象,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 (四)协同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SPA具有与IgG的Fc 段结合的特性,因此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如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也适用于细菌的直接检测。 间接凝集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以载体来分,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 三、间接凝集反应的载体分类 (一)间接血凝试验 1.原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被动的凝聚在一起,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2.载体:最常用的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 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脆、溶血和污染,只能使用2~3天。为此一般在致敏前先将红细胞醛化,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常用的醛类有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红细胞经醛化后体积略有增大,两面突起呈圆盘状。

交叉配血实验

交叉配血实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指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悬液,同时进行凝集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包括主试验和副试验两种。前者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作试验以发现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的抗体。又称直接配合或主侧配合;后者则用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作试验以发现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不合抗体,又称间接配合。其目的是验证供者与受者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防范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外,也可检出ABO血型系统的不规则凝集素以及发现ABO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有多种方式,如盐水法、胶体介质配血法、抗球蛋白法、聚凝胺法等。输血时不仅要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即使输入同型血,或受血者再次接受同一供血者的血液,都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指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悬液,同时进行凝集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包括主试验和副试验两种。前者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作试验以发现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的抗体。又称直接配合或主侧配合;后者则用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作试验以发现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不合抗体,又称间接配合。其目的是验证供者与受者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防范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外,也可检出ABO血型系统的不规则凝集素以及发现ABO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有多种方式,如盐水法、胶体介质配血法、抗球蛋白法、聚凝胺法等。输血时不仅要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即使输入同型血,或受血者再次接受同一供血者的血液,都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中文名交叉配血试验确定能否输血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包括主试验和副试验两种快速导航 正常值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测定输血的相容性,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

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微柱凝集法)

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微柱凝集法) 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微柱凝集法) 一、目的 为保证临床输血的相容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对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机采浓缩白细胞悬液等血液成分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二、方法 采用微柱凝集法; 三、原理 将人红细胞血型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的凝集反应在微柱检测系统中进行。微柱检测系统的上端为反应室,将葡萄聚糖凝胶作为凝集反应的介质装入检测卡微柱凝集检测管中,微柱凝集检测管中的凝胶的间隙起分子筛作用。凝集反应阳性的红细胞凝决留在微柱凝集检测管的上面或中间,反应阴性未凝集的红细胞将通过凝胶的间隙,沉积在微柱凝集检测管的底部。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五、仪器设备 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37℃免疫微柱孵育器; 六、试剂 1、试剂名称: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卡(微柱凝集法) 2、试剂生产厂家: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3、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 4、包装规格:聚丙烯卡12卡×3检测人份/盒; 5、贮藏条件;18-25℃避光保存。 6、有效期:自检定合格之日起12个月; 七、检测样本要求 1、标本类型:静脉血(EDTA抗凝剂:血液=1:10)。 2、标本采集:见输血科标本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

3、标本储存和运输:新鲜血2~8℃贮存时间不超过72小时。 4、标本拒收状态:标识不准确、标本稀释、细菌污染,严重溶血等不能测定。 八、操作步骤 1、将受血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血清分离; 2、分别配制受血者与献血者0.5%-0.8%红细胞悬液 3、将受血者血清50ul与献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加入主侧管中; 4、将受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与献血者血清50ul加入次侧管中; 5、将加样后的试剂卡置37℃免疫微柱孵育器中孵育15分钟; 6、使用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900rpm离心2分钟,1500rpm 离心3分钟,取出肉眼观察结果。 7、结果判断: 阴性结果:红细胞完全沉降于凝胶管层底部,表明受血者与献血者血型相合; 阳性结果:红细胞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表明受血者与献血者血型不相合 九、质量控制 1、此检测项目应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且成绩合格; 2、每日做室内质量控制,且要求在控。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判断结果后应仔细核对、记录,避免笔误等引起的差错。 4、交叉配血标本应在2~8℃保存留一周,以备复查。 十、生物参考区间 相合,不相合。 十一、注意事项与干扰因素 1、本方法可结合盐水介质交叉配血相合后进行临床发血。 2、交叉配血标本必须正确有标识,其血液量、红细胞或血浆的质量符合实验要求和受血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 3、交叉配血试验血样要求是输血前3天内的血样(预防受血者在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凝聚胺法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凝聚胺法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凝聚胺法) 一.目的 规范交叉配血试验操作;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配血标本。 三.职责 血库技术人员负责交叉配血试验 四.所需材料和设备 材料:凝聚胺试剂盒、患者血标本、生理盐水、小试管、滴管、献血者标本。 设备: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37℃恒温水浴箱、显微镜 五.操作步骤 1.凝聚胺法 (1)以生理盐水配制供、受者3%~5%红细胞悬液。 (2)取试管3支,标记主、侧和自身对照 主侧加受血者血浆(血清)2滴,献血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加献血者血浆(血清)2滴,受血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自身对照管加患者血浆(血清)2滴和患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 (3)以1000r/分钟离心1分钟,观察盐水介质实验结果。 (4)每管各加低离子介质(LIM)溶液0.7ml,混合均匀,室温孵育1min。 (5)每管各加2滴凝聚胺溶液,混匀后静置15s。 (6)1000r/分钟离心1分钟,倾去上清液,不要沥干。 (7)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复步骤(3)-(6)(8)加入2滴重悬液,并轻轻混合,观察结果。 (9)结果判定

如凝聚散开,则为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判为阴性结果,配血相合; 如凝聚不散开,则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判为阳性结果,配血不相合,如肉眼观察凝集强度弱,可进一步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凝集。结果判定要求在1min内完成,最长不要超过3min,因为弱凝集的阳性结果,超过1min 可能变为阴性。 六.注意事项 1.配血技术 ①常规配血技术:选择的技术不仅要能检查出不配合的IgM抗体,还必须能检查出尽可能多的不配合的IgG抗体,最大限度地减少抗体的漏检。目前认为盐水法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必不可少的试验,首先采用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再采用能够检出IgG类抗体的方法进行交叉配血; ②特殊配血技术,如:预温配血技术:主要用于解决无临床意义的冷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配合。 2.主侧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 ①患者或供者ABO血型定型不正确,或二者的ABO血型不配合; ②患者血清中 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起反应;③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与供者红细胞中的相应抗原起反应;④供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阳性; ⑤患者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假凝集,血清中存 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用盐水添加试验来解决); ⑥试验系统被污染。 3.次侧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 ①供者血清中存在针对患者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②患者与供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③患者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简述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和判断原则

简述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和判断原则 交叉配血试验是一种用于确定血型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确定一个人的 血型和确定是否适合与其他人进行输血。本文将简要介绍交叉配血试 验的方法和判断原则。 1. 方法: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血清试验和细胞试验。 (1) 血清试验: 血清试验用于检测人体内的抗体反应。在这个步骤中,将受试者血清 和已知血型的人的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如果出现凝 集反应,则表示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 (2) 细胞试验: 细胞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的抗原反应。在这个步骤中,将受试者的红 细胞和已知抗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表示红细胞上有相应的抗原。 通过血清试验和细胞试验的结果,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 2. 判断原则:

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判断: (1) ABO血型系统: 根据ABO血型系统,血型可以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在血清试验中,如果受试者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则表示受试者是B型血;如果受试者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则表示受试者是A型血;如果受试 者血清中都不含有抗A和抗B抗体,则表示受试者是AB型血;如果 受试者血清中同时含有抗A和抗B抗体,则表示受试者是O型血。 (2)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是另一个重要的血型系统,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在 细胞试验中,如果受试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表示受试者是Rh阳性;如果没有凝集反应,表示受试者是Rh阴性。 通过ABO血型和Rh血型的判断,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和Rh血型。 除了ABO和Rh血型,还有其他的血型系统,如MN、Lewis、Kell 等。在实际交叉配血试验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试验。 总结回顾: 交叉配血试验是一种用于确定血型的方法。它包括血清试验和细胞试验,通过对抗体和抗原的反应进行观察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判断血 型的原则在于ABO血型和Rh血型系统,具体根据血清试验和细胞试

交叉配血(凝聚胺法)

交叉配血(凝聚胺法) 1。原理 凝聚胺(polymatching)法首先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促进血清(浆)中的抗体与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再加入带亚电荷的高价阳离子多聚物—凝聚胺溶液,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形成可逆的非特异性聚集,并使IgG型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加入中和液后,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会因电荷中和而分散,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分散。 2。标本采集: 2。1 标本种类:抽取静脉血3—4ml待凝固后分离血清,将细胞配成5%盐水悬液将供血者血样以同样方法分离血清(浆)和红细胞悬液. 2.2 标本要求:抗凝和干燥管均可,如用抗凝血主张用EDTAK2(mg/dz)抗凝标本应无溶血,切标签齐全. 3。标本储存:急诊标本30分钟内完成操作,标本应至4℃冰箱保存7天. 4。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溶血标本,标签不齐全不能作测定。 6. 试剂: 6。1 试剂名称:凝聚胺试剂(polymatching) 6。2 试剂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6。3 试剂组成: 试剂1. 低离子介质(LowLonic Medium,LIM).试剂打开使用后,可置室温贮存,未开封者2-25度贮存,有效期为2年. 试剂2. 凝聚胺溶液(PolybreneSolution).贮存及有效期同上。 试剂3。重悬液(ResuspendingSolution).贮存及有效期同上。 试剂4。8.5%生理盐水。 7. 仪器: 7.1 血型血清离心机:80—2型离心机江苏金坛市大地自动仪器厂 7。2 离心机:江苏金坛市大地自动仪器厂 7.3 电热恒温水箱:江苏金坛市医疗器械厂 7.4 显微镜:XSZ—H3(中国) 8。操作步骤及结果判断: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操作规程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操作规程 一.【预期用途】 本产品作为介质辅助用于完全抗体及不完全抗体的临床筛选检测及辅助用于临床交叉配血实验。 二.【检验原理】 红细胞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以避免其产生自发性聚集,当红细胞悬浮在电解质时,阳离子会被红细胞的负电荷所吸引,此时红细胞则被扩散的双层离子云所围绕,而形成Zeta电位,Zeta 电位决定红细胞之间的排斥作用。凝聚胺技术首先利用低离子溶液(LIM),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以促进红细胞和血清(血浆)中的抗体结合。其后,加入凝聚胺(Polybrene)溶液,它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多聚物、肝素中和剂,溶解后能产生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带有的负电荷,使红细胞Zeta电位降低,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使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的凝聚。最后,加入悬浮液(Resuspending),Resuspending 具有中和凝聚胺(Polybrene)阳离子的作用,使正常的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散开,试验结果为阴性;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的抗体致敏,则会被凝聚胺凝结,凝集就不会散开,试验结果为阳性。 三.【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由低离子溶液(Low Ionic Medium)、凝聚胺溶液(Polybrene Reagent)、悬浮液(Resuspending)组成。 注:一般情况在有效期内不同批号试剂盒中的各组份可以互换使用,但不推荐此做法。 四.【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2℃~25℃保存,有效期2年。 未开封试剂应贮存于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已开封试剂应贮存于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温环境,试剂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保存;未开封试剂的有效期为2年,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试剂应在开封后的6个月内使用完。 生产日期及有效期信息见标签。 五.【样本要求】 1、新鲜血清、含EDTA抗凝血浆、3%~5%的红细胞悬液。(如取分离血清后底层红细胞50ul与生理盐水1mL配成5%红细胞悬液) 2、不能使用溶血标本及含枸橼酸钠、肝素抗凝血浆标本。 六.【检验方法】 交叉配血试验: 1、取试管二支,标主次侧,主侧管加病人血清(血浆)2滴,加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洗涤 或不洗涤均可)1滴,次侧管反之。 2、各加LIM0.65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Polybrene溶液2滴,并混合均匀。 3、用离心机3400转/min(相当于1000g离心力)离心10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 底残留约0.1mL液体。 4、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凝集反应(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凝集反应 1、用红细胞包被抗原检测抗体的是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2、用红细胞包被抗体检测抗原的是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3、先将可溶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混合,再加入致敏的红细胞的是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4、先将可溶性抗体和相应的抗原混合,再加入致敏的红细胞的是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5、能产生凝集反应的抗原是 A.载体 B.可溶性抗原 C.明胶 D.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 E.胶乳 6、试管凝集试验常用于 A.抗原定性 B.抗体定性 C.抗原定量 D.抗体半定量 E.抗体定量

7、外斐反应的原理是 A.沉淀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 C.交叉凝集反应 D.反向间接血凝反应 E.直接凝集反应 8、以下试验属于凝集试验的是 A.WB试验 B.免疫电泳试验 C.RIA试验 D.ELISA试验 E.肥达反应 9、玻片法血清凝集反应主要优点是 A.省钱 B.易操作 C.反应简单 D.报告结果快 E.省抗原 10、反向间接血凝是检测标本中的

A.抗体 B.抗原 C.CIC D.不完全抗体 E.凝集素 11、溶血性贫血患者抗红细胞抗体的检测可用以下哪种方法 A.RAST B.直接免疫荧光 C.间接免疫荧光 D.乳胶凝集试验 E.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12、SPA协同凝集试验中抗体类别是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13、关于间接血凝试验,正确的是 A.红细胞沉积于管底集中呈圆点为凝集

2020年凝集反应真题精选

2020年凝集反应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间接血凝可检测的是() A.直接抗ABO系统抗原 B.不完全红细胞凝集素 C.直接致敏红细胞上的抗原 D.直接抗Rh抗原 E.白细胞表面抗原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血凝试验又称为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它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单项选择题] 2、直接凝集反应是() 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B.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E.以上均不对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直接凝集反应为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反应,比例合适时出现凝集。 [单项选择题] 3、血清学试验用于急性传染病诊断最可靠的发现是() A.高抗体滴度 B.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C.抗体滴度逐渐增高 D.阳性补体结合试验 E.没有相应抗体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抗体滴度逐渐增高说明存在急性感染或感染逐渐加剧的可能。 [单项选择题] 4、间接血凝试验阳性()

A.红细胞溶解 B.红细胞不溶解 C.红细胞凝集 D.红细胞不凝集 E.胶乳颗粒不凝集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间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然后与待测样本中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者为阳性。 [单项选择题] 5、检测不完全抗体可使用的凝集反应是() A.协同凝集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 C.间接血凝试验 D.Coombs试验 E.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不完全抗体多半是IgG类抗体,该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牢固,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Coombs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达到桥梁作用,使红细胞凝集。 [单项选择题] 6、临床中ABO血型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为()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间接凝集抑制 D.玻片凝集法 E.试管凝集法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外斐反应的原理是() A.沉淀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 C.交叉凝集反应 D.反向间接血凝反应 E.直接凝集反应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O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

交叉配血实验笔记

实验八交叉配血试验之答禄夫天创作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见图4-3-1-1)。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前者叫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也叫直接配血),后者叫交叉配血的次侧(也叫间接配血)。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才干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分歧”或“配血禁忌”,绝对不克不及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底细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 【实验目的】学习交叉配血的三种经常使用方法。 【实验对象】人体(学生自愿者)。 【实验器材和药品】 1.仪器显微镜,离心机。2.器械采血针,消毒注射器,双凹玻片,小试管,竹签,棉球,腊笔。3.药品尺度A血清,尺度B血清,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 【实验步调和观察指标】 图4-3-1-1 交叉配血示意图

(一)红细胞悬浮液的配制 按需要型别,取全血1ml,加等渗盐水2 ~3ml,充分摇匀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然后再加生理盐水2 ~3ml按上述方法洗涤,共三次,取压积红细胞5 滴,加新鲜等渗盐水4 ml ,即成5 %红细胞悬液。 (二)交叉配血基来源根基理见图4-3-1-1示。 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实验原理 天然IGM类血型抗体与对应的红细胞抗原在室温下盐水介质中发生凝集现象。可以检查供、受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破坏对方RBC 的IgM抗体(ABO血型中抗A抗B抗体以IgM抗体为主)。 实验步调 取二试管,分别注明“主”、“次”字样,主侧滴入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和受血者血清一滴;次则滴入受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和供血者血清一滴。混匀后1000rpm离心1min,取出观察结果。如两侧均无凝集现象,可多量输血;如主侧无凝集而次侧有凝集只可考虑少量输血;如主侧凝集则不克不及输血。 低离子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一种血型凝集反应检测集成光纤微流控装置复习

种血型凝集检测的集成光纤微流控装置Melur K. Ramasubramanian & Stewart P. Alexander 摘要:在本文中,描述了一种关于血1简介 型交叉匹配凝集反应检测的集成光纤不法输血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错误。涉微流控芯片装置。这个装置主要组成及ABO血型的事件(以A型、B型、0是由在注射泵的作用下把发生反应的型为分组)通过失败的组织和管理在红细胞悬浮液注入到一条直微流控沟测试过程和分析中可能会出现不兼容道。这些液体与光纤交叉配对所产生性,有很大一部分的这类错误发生在的光学路径被发射器接收并集成到微临床。对病人错误的输血管理仍是产流控装置中。一个波长为650nm的激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光二级管作为光源,一个硅光电二极其中经常出现在对病人的错误辨识。 管用来检测光强。两根光纤末端的间它还表明,执行临床兼容测试的可靠隔可以进行调节。当光纤之间的间距性是由培训者的培训和经验为主要决 过大和悬浮液的浓度过高时,散射现定因素。 象将作为凝集检测的主要原理。而当最终的交叉匹配和兼容性测试是浓度低和间隔小时,光电断路现象将作为一个故障保护机制用来防御可能成为主要检测原理。通过数据计算出出现在输血过程中的任何时间的潜在凝集强度因子。在对各种血型的研究的致命性输血错误,并已用了半个多表明,遥感方法能够正确识别各种情世纪。在法国,自1965年以来临床输 况下的凝集反应。将来临床输血前的血兼容测试(PBCT)是法定存在的。 检查实施方法可以用一种一次性的集虽然它广泛强调在输血过程的每个阶 成装置设计出来。段都必须有严格的安全预防措施,对 关键词: 红细胞;凝集反应;输血; 于临床测试套件的改善一直主张要使 交叉匹配; 散射;微流控芯片;光纤; 过程方便简洁和提咼凝集反应的检 光电断路; 血型测,包括自动化技术。 交叉匹配自动化装置的发展能消除在过程和主观问题解读中出现的错

试验一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凝集反应 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或效价)来判断结果的强弱。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仍被广泛应用。 一、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ABO 血型鉴定 【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材料】 1.标准血清(抗体):抗A分型试剂和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盛有1ml生理盐水的一次性试管1支。 3.一次性采血针1枚、白瓷板或玻片1块、一次性毛细吸管1支、75%酒精棉球和灭菌干棉球。 【方法】 1.用酒精棉球消毒被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使成为血球悬液。用灭菌干棉球止血。 2.取白瓷板1块,将抗A、抗B分型试剂分别滴加1滴于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1滴。 4. 将白瓷板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使其充分混匀,5~10min后观察血球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图1)。 5. 记录受检者红细胞凝集情况,根据ABO血型鉴定表,判断受检者的血型。 表1-1 A B O血型鉴定表 抗A分型试剂抗B分型试剂血型 +- A -+ B ++AB --O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