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鸿门宴》教案

司马迁《鸿门宴》教案

教案:《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背景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入《鸿门宴》的背景。

2.阅读:学生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进行自主阅读。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4.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总结:学生归纳整理《鸿门宴》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6.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或评论。

三、教学方法:

1.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原文,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3.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文本。

5.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和整理,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6.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品。

3.组织小组或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和写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

1.教材:《鸿门宴》原文。

2.图片:鸿门宴的相关图片。

3.参考资料:史书资料或相关故事文集。

六、教学步骤:

1.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鸿门宴》的理解和看法,并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问题。

4.答疑:解答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历史背景的疑问。

5.总结:学生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整理出《鸿门宴》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和总结。

6.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或评论,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七、思考题:

1.为什么《鸿门宴》对中国历史有重要意义?

2.你如何理解《鸿门宴》中的各个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和动机?

3.《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中暗含着哪些智慧和策略?

4.你如何评价《鸿门宴》这个故事的结局和意义?

八、拓展活动:

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更多关于《鸿门宴》的细节。

2.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查阅书刊、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撰写关于《鸿门宴》的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司马迁《鸿门宴》教案

司马迁《鸿门宴》教案 教案:《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背景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入《鸿门宴》的背景。 2.阅读:学生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进行自主阅读。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4.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总结:学生归纳整理《鸿门宴》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6.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或评论。 三、教学方法: 1.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原文,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3.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文本。 5.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和整理,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6.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品。 3.组织小组或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和写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 1.教材:《鸿门宴》原文。 2.图片:鸿门宴的相关图片。

3.参考资料:史书资料或相关故事文集。 六、教学步骤: 1.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鸿门宴》的理解和看法,并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问题。 4.答疑:解答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历史背景的疑问。 5.总结:学生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整理出《鸿门宴》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和总结。 6.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或评论,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七、思考题: 1.为什么《鸿门宴》对中国历史有重要意义? 2.你如何理解《鸿门宴》中的各个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和动机? 3.《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中暗含着哪些智慧和策略? 4.你如何评价《鸿门宴》这个故事的结局和意义? 八、拓展活动: 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更多关于《鸿门宴》的细节。 2.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查阅书刊、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撰写关于《鸿门宴》的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一 授课课题《鸿门宴》学时 3课时知识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技能目标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具仪器多媒体设备课程模式文化课新课教学教学地点教室 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答案: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

2.你知道下面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答案:项羽〗 自命不凡的项羽,不想承认失败的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那么,项羽的失败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从《鸿门宴》中找找答案吧。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三、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 3、知识点归纳 (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鸿门宴》教案篇1 师:出示有关评价项羽的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牧和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讨论分析,各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 师: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无疑是悲剧的失败的英雄,在鸿门宴上是怎样体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沉不住气,在__一开头,他的一言一行就形象的写了出来。 师:怎样写的? 生:当项羽一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后,大怒,并且发出誓言,要灭了刘邦,很冲动。 师:朗读项羽的第一句话,用怎样的语气,配以动作来读? 生:咬牙切齿,拍着桌子,瞪眼大骂。 师:这种有些莽撞的性格很早就有,当还是青年时,项羽见到不可一世秦始皇时,说 生:彼可取而代之。 师:当时他的叔叔在旁,吓得叔叔赶紧捂住这位愣头青侄大爷的嘴。就是个二愣子形象。项羽有没有实践他灭刘邦的诺言? 生:没有,听了项伯的劝告,改变了主意,当时项伯已经和刘邦结成亲家,

师:文中项羽的表现是 生:项王许诺。 师:简简单单四个字,什么叫许诺,许诺的背后是 生:项羽答应了项伯的请求,实际就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 师:就一个晚上,项羽来了个180度转弯,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项羽心地善良,心很软, 师:项羽真的是个善良的男人吗,在进函谷关前,刚刚把投降的20万秦兵给坑了,即活埋。你说狠不狠? 生:狠 师:在政治斗争中总是讲究你死我活,项羽的巨大的转变只能说明 生: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有孩子气。不够成熟。 师: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是有道理的。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的老大终于见面了。刚见面,刘邦四次将军,两次臣把项羽捧上了天,自我感觉相当棒,大家有没有注意,刘邦很随意的说了一句话 生: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师:为何这样说 生:无非是为自己解脱,辩解,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师:但没有想到,这里的有隙居然真的有戏了。看项羽如何回答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垓(gāi)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2.解决本文的生字词。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鲰zōu生说shuì我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不胜桮杓bēi sháo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间jiàn行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了解作者 2.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 尽艰辛,著成《史记》。 2.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 八书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 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 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统编版必修下册3《鸿门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3《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承担着情感教育的功能,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方面的洗礼和教育,使其精神层次也能够得到提升。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情感大戏",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震撼,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李陵之祸”和司马迁一生的命运浮沉。 《鸿门宴》的阅读难度已不是很大,另又因篇幅稍长,所以本课就不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但依然要求学生扎实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字词。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培养“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常识和重要实词的意义。(重点) 2、积累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重点) 3、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中国有句成语,叫“成王败寇”,怎么讲?在古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就可以成为君王,而失败了的就沦为贼寇。从古至今,似乎只有一人例外,他虽然战争失败以至最终自刎,却仍然在后人心目中得到了英雄的礼遇,此人便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虽最后败于刘邦,却仍然不失为一位“悲剧英雄",而楚汉相争的历史转折点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鸿门宴》。 二、积累司马迁和《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 司马迁与“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

3.《鸿门宴》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总结掌握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成语。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根源,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概括人物形象。 2.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根源,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

羽、刘邦性格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提问:“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明确: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的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故事《鸿门宴》。①学生简介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②课件展示: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后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忍辱负重,发奋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改为《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鲁迅对

2023年鸿门宴说课教案(9篇)

鸿门宴说课教案篇一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 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 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代记叙散文,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刘邦、项羽、项伯、张良、樊哙等人的人物性格。但是学生对于评价人物还只存在片面 的评价,不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没有科学的历史观,所以应多 加引导。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 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 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 命运的人生道理。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 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 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学会辩证性地评价历史人物,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 教师导读法;角色扮演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 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法和借助多媒体演示棋盘的图片吸引 学生兴趣,并设疑:为什么贪财好色的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 而无论在兵力上还是人心上都略胜一筹的英勇善战的项羽却失败了呢?通 过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 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带着问题去理解文章。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 培养学生阅读语感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整体感知环节: 其次,我会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通读并翻译全文,理解 文章大意。并设置问题:在鸿门宴这个故事中地点上有什么改变?我将在 学生回答问题基础上总结得出: ①(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前)。 ②(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中)。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时代背景:楚汉之争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 前206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大风歌刘邦

《鸿门宴》教学设计(3个课时)

鸿门宴 司马迁 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字词及句式的用法;2.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故事情节与重点字词的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场宴会,暗藏杀机”,“智慧与阴谋”的较量到底谁会成功?今天我们将会一起加入这场“宴会”。 (二)进入课文: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这篇文章选

自《项羽本纪》,“本纪”是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的,可见,司马迁把项羽当作了帝王。(多媒体) (三)大家平时眼中的宴会应该是欢声笑语、活力四射的景象,但今天的“宴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既然这是宴会,那么就有宴前、宴会中、宴会后,请同学们先看一遍这篇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找出宴会的前中后。(前:12.中:34.后:567。注释)我们先看宴会前,请大家齐读第一段,里面讲了那些事?(1.曹无伤告密,2.项羽欲攻打刘邦,3.范增附和。)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件事,曹无伤是沛公的人怎么会去项羽哪里,沛公与项羽本是结拜兄弟怎会出现嫌隙?我们看看当时背景和地图: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 《鸿门宴》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教案’鸿门宴教案。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实用的《鸿门宴》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门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

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 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 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鸿门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 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本文记叙了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的首次正面矛盾斗争,也是他们长达四年的斗争的开始。文章通过对鸿门宴全程的描写,生动展示了项羽自矜伐功而又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善于利用他人性格弱点,善于团结利用人才的特长,在某种程度上于是恶劣两人斗争的结局。单元导读提示,学习本单元,需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同时,体会相关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本文为是史传文,学习中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故后面的教学环节均据此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有关知识与本文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及经典名言警句。 3.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以及塑造人物的相关技巧,培养与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4. 通过文言文学习,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积累常识 学习活动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诗歌—— 乌江(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引:以上三首诗歌歌咏的人物便是霸王——项羽,对他的评价,后人诗词文赋褒贬不一。毛主席就曾为

鸿门宴教案设计鸿门宴教案设计一等奖4课时

鸿门宴教案设计鸿门宴教案设计一等奖4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名词作状崐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2.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3.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2.难点: 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 三、教学时数: 四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飨xiǎng(犒劳) 鲰zōu(短小、浅陋) 卮zhī(酒器) x(同隙)崐ju(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哙kui(咽下去) 戟jǐ(长柄兵器) chēn(瞪,怒生气) 眦z(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j(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崐彘zh(猪) 俎zǔ(砧板)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bēi(同杯)

引入课文: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写的《史记》。我们以前学习过《史记》里节选的崐《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定还清楚地记得陈胜、廉颇、蔺相如崐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司马迁非常善于描写人物。鲁迅曾把《史记》誉为史崐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鸿门宴》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司马迁刻画人物的特点,那就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并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崐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故事的开端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总2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史记》导入: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着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着作。它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共计五十余万言,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 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 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 【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 【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 【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 【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三、背景介绍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

《鸿门宴》教案5篇

《鸿门宴》教案5篇 《鸿门宴》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__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 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 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及作者。(2分钟)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

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插入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