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制造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从制造业发展规模、制造业区域发展、制造业行业投资、制造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反映江苏省制造业绝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国际就这里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指标

一、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但占生产总值比重降低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末,江苏制造业生产单位数发展到3244136个,从业人员达1608.19万人,资产总额达18101.33亿元,占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43.7%;江苏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27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74.0% (现价),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由2006年的3168.4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316.01亿元,年均增长31.3%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都在43%以上;但是,从表1也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面临较大的产业竞争压力。

注释①数据来源:根据表1所得

表1 “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主要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江苏各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

运用数学表达式Li= ei÷et/Ei÷Et计算出2010 年江苏省13 个地市的制造业区位熵(见表2),其中, ei 为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 et 为城市总人数, Ei 为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 Et 为全国总人数。

表2 2010 年江苏省13 个地市的制造业区位熵

一般来说, 当区位熵大于1.1 时, 则表明该行业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当区位熵大于3时, 则表明该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优势。从表2来看,江苏有9个城

市制造业区位熵都在1.1以上,反映了江苏整体在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经济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具有极强优势的城市,江苏有苏州、无锡、常州3个;制造业区位熵在1.1—3之间具有较为明显优势的城市在江苏有6个;而盐城、淮安、连云港三市小于1.0,明显没有产业优势。由此可见,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区位优势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而苏北地区的发展就相对落后。

(三)江苏制造业行业投资不均衡

从表3分析可知,近两年江苏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主要在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等13个行业。2010年排在前六位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合计投资3455.12亿元,占2010年制造业投资额的45.17%

数据来源:2010、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

(四)江苏制造业技术研发急需升级

过去的高新技术现在已逐步变成成熟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多的是承接国外成熟技术、成熟产品的加工制造,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极少。尽管江苏这

几年的技术改造投入和新技术研发机构数量都在增加, 但是新技术的转化率不高, 制造业技术研发急需升级。据《江苏经济报》报道:“专家及业内人士提醒,某种程度上,中国制造也在遭遇与诺西同样的困局:应变迟缓,创新不足,转型乏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家用电器领域,松下、西门子在华有效专利八成以上是发明专利,而海尔集团拥有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比重是15.6%,美的集团仅为1.6%。总体上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依然乏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知识产权活动最为活跃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分别仅为7.7%、8.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整体上仍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装配工厂角色。”

纺织制造业是江苏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行业之一,也需要逐步转型“价值增长”。据2011年12月30日《江苏经济报》报道:“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原料波动风险加剧迫使行业加快由…产能扩张?向…价值增长?逐步转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日前透露,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正面临东南亚国家更低成本和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及品牌的双重挤压,服装订单向周边国家转移趋势明显。另外,目前纺织业产业集中度更趋提高。2011年全国规模2000万元以上企业,一季度的利润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其中1/3的企业拿走全行业利润的92%。市场效应、市场份额均在向价值企业倾斜。

二、江苏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及转换,持续稳定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体现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 表现在市场上如产品价格、成本、质量、服务、品牌和差异化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差异化能力。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相对竞争力, 而且还强调了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效率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 这一定义也给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表现形式。国际竞争力包括商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这三个层次。商品竞争力是一种现实能力,它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表示;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潜在能力,也可以采用某类指标近似表示,但它属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层次,因而可以将商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统称为狭义的国际竞争力;行业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在更广范围内的潜在能力,它是一系列要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制造业绝对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1.制造业增加值分析

制造业增加值是工业增加值的一部分。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按生产法则计算,工业增加值=工业总

产出-工业中间投入。由此可知,制造业增加值反映专门从事制造业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表现的制造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它是一个绝对数。因此,把它作为描述制造业绝对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

从统计数据可知,1978—2010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1倍,年均增幅15%,其中1990年以来年均增幅超过16%。2009年江苏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687.38亿元,占全省GDP的4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96%,占全国制造业的12.7%。

根据2010年江苏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详见表5)也明显发现,目前苏北所处的沿海地区各项经济指标与苏南有很大的差距,与苏中相比,有些指标也有一定的差距。其中,苏北制造业生产总值分别是苏南、苏中的24.33%、77.65%.

表5 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2010年)

数据来源: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

2.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S=Ej/Wj,式中Ej和Wj分别表示一国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其值越高,说明该国此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最终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因此,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考察制造业的绝对国际竞争力。

表6 江苏制造业部分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

简要分析表6,我们知道,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制成品、纺织品、服装等产业仍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或4%以上;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快于传统密集型产业,其中,2009和2010年办公机械及电信设备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大于5.5%,办公机械及电信设备的增加幅度最大12%,其增加幅超过纺织品1%和服装1.7%。

(二)反映相对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RCA=(Ej/Et)/(Wj/Wt),式中Ej、Et、Wj和Wt分别表示一国j 商品的出口值、一国商品出口总值、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商品出口总值。如RCA>1,则表示一国j商品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如果RCA>2.5,则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若1.25<RCA <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若0.8<RCA<1.25,则该行业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如果RCA<0.8,则不具有竞争优势,总体来说,若0<RCA<1,则表示该国j商品具有比较劣势,其数值越是偏离1.25接近于0,比较劣势越明显。

表7 江苏部分出口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注: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统计年鉴计算得

从表7可知,江苏制造业中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在逐步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在逐步提升;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有一部分已经显示了其竞争力,而高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和纺织业的RCA指数虽然仍很高,但其趋势却是下降的,说明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

2.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度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Ej-Ij)/(Ej+Ij),式中Ej、Ij分别代表一国j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j 商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来说,该国是j商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则表示该国j商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j商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品种交换,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表8 江苏部分出口商品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计算得

从表8分析可知,江苏制造业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整体呈下降趋势;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贸易指数2010年都达0.3以上,说明这两种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而表格中非食用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三类产品为负数的出口竞争力较弱,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

综合上面的分析,总体上,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强于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及运输设备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加工程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和服装产品,其竞争优势正在减弱。

三、提升江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按比较优势调整江苏制造业的规模与结构

1.制定一个面向全球分工和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和竞争战略。在巩固和扩大消费品制造业的同时, 确定差异化竞争策略, 把江苏制造业定位为中国生产资料制造业的高地。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战略实施, 给以静态的资源秉赋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赋予了全新

的意义。

2. 对于受国际影响不同的行业, 应采取差别化的分类调整政策;对于那些近期和中长期都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 政策重点应放在如何更充分地发挥竞

争力和比较优势, 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结构, 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对于那些近期受一定冲击, 但中长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 应在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中寻找发展空间;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 没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可采取收缩战略。

(二)加快区域整合

目前,江苏省制造业的区位优势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相对发展滞后。因此,提升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发挥苏南苏中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整合,尤其要带动苏北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苏南、苏中、苏北区域联动,共谋江苏制造业的竞争态势,积极参与中国长三角制造业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具体而言, 沿沪宁线的 5 个地市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技术、资金、人才以及现有的高新技术园区等基础上, 重点发展通信、生物工程、微电子等高科技产业, 努力形成微电子制造和研究开发密集区域;对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分散到苏中和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地区应依托港口, 重点发展电力、石油化工、造船等临海工业,,为沿海基础工业带的形成打好基础。

(三)合理引导外资产业流向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结合国际投资产业流向的趋势,江苏省对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的调整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从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滞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会更加尖锐。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引进力度,同时,要坚决贯彻江苏省有关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的有关规定,大力为江苏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

二是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跨国公司具备雄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是全球技术进步的领头羊,吸引它们投资制造业,可获得先进的、动态连续的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投资还具有系统化的特点,表现为开发、生产及销售的一条龙投资,相关行业的滚雪球投资等,这些都会产生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此外,金融、保险、中介服务这类投资因具有相关性而与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结合的非常紧密,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亦能带动此类投资,对提高服务业运管效率并改善制造业投资软环境、优化制造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必须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江苏省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把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进一步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为我省制造业企业科技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级各部门要把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来抓,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作为促使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

力求见到成效。具体措施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部,及时跟踪与本企业主导产品相关的技术动态,负责重大科研攻关和组织职工开展科技活动;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企业应积极争取各种减免税政策,切实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使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经费占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对为企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

二是必须相应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系。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以“借梯上楼”、“筑巢引凤”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一方面要抓住国家和省属科研院所转制的机遇,主动联系,积极介入,推进企业与这些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各级政府推出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就是要使传统设备、传统工艺实现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 要把信息技术成果运用到传统制造业的经营管理中去。钢铁、化工、石化、交通设备、机械、仪表、医药、纺织等制造业是江苏的支柱性产业, 对这些产业运用信息技术, 将会大大提高这些产业

的生产效率, 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殷醒民.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40-43页

[2] 魏后凯.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上海经济研究. 2003,10-15页

[3] 李国平, 杨开忠.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与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地理科学,

2000, 2.102- 109页

[4] 王方、全伟.“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产业结构分析.华东科学,

2002,20-23页

[5] 胡国良.江苏制造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江苏经济,2003,47-49页

[8] 徐斌、唐德才.江苏制造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年12 月第7卷增刊.50-60页

[9] 范俊杰.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统计,2004,12.20-24页

[10] 徐阳.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江苏统计(专题研究),2003,10页

[12] 李京文、黄鲁成.关于我国制造业战略创新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3,1.2 3-26页

[13] 陈卫平、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经贸理论探索,2002,3.2 -6页

[14] 张汝根、王宪云.“中国制造”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入世研究,2002,9.36 -3

7页

[15] 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闭.经济评论,2003, 1.

119-123页

[16] 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2,4.41-44页

[17]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

分类法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04,5.15-20页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Manufacturing is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Jiangsu's economy. This article first of all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urrent status summarized in four aspects: 1. the total scale;

2. advantag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3. area of Jiangs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vestment imbalances;

4.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uch-needed upgrade of Jiangsu Province. Then, briefly discussion on the main indicators and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cluding absolute indicators of competitiveness of display and analysis and reflects the relative competitiveness of displayed indicators and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also to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four suggestions.

[Keyword]: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7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制造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从制造业发展规模、制造业区域发展、制造业行业投资、制造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反映江苏省制造业绝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国际就这里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指标 一、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但占生产总值比重降低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末,江苏制造业生产单位数发展到3244136个,从业人员达1608.19万人,资产总额达18101.33亿元,占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43.7%;江苏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27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74.0% (现价),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由2006年的3168.4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316.01亿元,年均增长31.3%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都在43%以上;但是,从表1也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面临较大的产业竞争压力。 注释①数据来源:根据表1所得

一种阶梯轴零件的数控加工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 1、研究领域 数控加工技术 2、论文(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数控车床(NUMERICAL CONTROL SYSTEM)是指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一类机床。数控机床一般由输入输出设备、CNC装置、伺服单元、驱动装置及电气控制装置辅助装置、机床本体测量反馈装置等组成。它以其卓越的柔性自动化的性能、优异而稳定的精度、灵捷而多样化的功能引起世人瞩目,它开创了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先河,成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 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流程通常为:零件图→分析图样确定加工工艺过程→编写工艺规程→确定 NC 加工工序→数值计算→编写程序单→机械CAD→机械CAM→程序校验→制备控制介质→首件试切→调整程序及机床→成批加工→成品。 划分工序与加工路线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加工精度、刀具数量和经济性等问题,应尽量作到工序相对集中,工艺路线最短,机床的停顿时间和辅助时间最少。安排工艺路线时除通常的工艺要求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1)保证加工质量,划分加工阶段 (2)合理安排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序 (3)数控加工工艺与普通工序的衔接 铣刀类型应与工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相适应。根据被加工工件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切削性能及加工余量,选择刚性好、耐用度高的铣刀,是充分发挥数控铣床的生产效率并获得满意加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加工路线的选择主要应考虑:(1)尽量缩短走刀路线,减少空走刀行程,提高生产率; (2)保证加工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3)有利于简化数值计算,减少程序段的数目和编程工作量; (4)切削用量的具体数值应根据数控机床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被加工工件材料、加工工序以及其它工艺要求,并结合实际经验来确定。 数控加工工序前后一般都穿插有其它普通加工工序,如衔接得不好就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在熟悉整个加工工艺内容的同时,要清楚数控加工工序与普通加工工序各自的技术要求、加工目的、加工特点,如要不要留加工余量,留多少;定位面与孔的精度要求及形位公差;对校形工序的技术要求;对毛坯的热处理状态等,这样才能使各工序达到相互满足加工需要,且质量目标及技术要求明确,交接验收有依据。 阶梯轴零件的加工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应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对于数控加工技术来说,工艺处理是其应用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所加工出来零件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探讨数控加工的工艺规程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质量竞争力指数解读

质量竞争力指数解读 一、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如何测算?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它包括2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6个三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和12个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是由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

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的。其中,标准与技术水平代表的是研制过程中依据的技术标准水平和制造过程中的装备与设施水平。质量管理水平代表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代表的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与产品标示标准的符合程度。 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主要评价企业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由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其中,研发(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与技术改造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确保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技术上台阶的重要因素。核心技术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效果,是影响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市场适应能力测量的是企业产品质量对顾客或消费者的适应性和质量再投资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进一步由两个易于测量、具有明确经济意义且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构成。各统计指标的具体涵义如下: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件识别和定位文献综述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件识别和定位文献综述 1.前言 1.1工业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人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应用范围广、技术附加值高的数字控制装备,在现代先进生产制造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l 世纪日本创建机器人社会技术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机器人技术与信息技术一样,在强化产业竞争力方面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培育未来机器人产业是支撑2l 世纪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战略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使工人能够从单调重复作业、危险恶劣环境作业中解脱出来,但近些年来,工厂和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目的则更多地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因为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很长,大都在10 年以上,并且可以全天后不间断的保持连续、高效地工作状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主要进行焊接、装配、搬运、加工、喷涂、码垛等复杂作业。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研究技术的成熟和现代制造业对自动生产的需要,工业机器人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的生产中。 现在机器人的价格相比过去已经下降很多,并且以后还会继续下降,但目前全世界范围的劳动力成本都有所上涨,个别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又很高,这就给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主要有机器人工作单元和机器人工作生产线这两种应用方式,并且在国外,机器人工作生产线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应用方式。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适应了现代制造业多品种、少批量的柔性生产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强劲生命力,已开发出多种面向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的自动化成套装备和生产线产品。在发达国家,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并且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像日本的FANUC、MOTOMAN,瑞典的ABB、德国的KUKA、意大利的COMAU 等都是国际上知名的被广泛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这些产品代表着当今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最高水平。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前期发展比较缓慢。当将被研发列入国家有关计划后,发展速度就明显加快。特别是在每次国家的五年规划和“863”计划的重点支持下,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在机器人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科技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转化。以沈阳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自主品牌已迅速崛起并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技术差距。 机器人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通讯、控制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制造业中,伴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所能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在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 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 1.2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FMS(柔性加工)加工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灵活性和柔性使其成为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主要用于物料、工件的装卸、分捡和贮运。目前在全世界有数以百万的各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机械制造、零件加工和装配及运输等领域,

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导论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外部对本国货币的评价而受到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等国的制造业受本币大幅升值的影响。印度、越南的货币汇率较美元有着比较显著的贬值,有助于这些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这样就部分缓解了中国制造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对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等费用问题仍然起着绝对的影响。当初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企业为了减轻本国生产带来的费用负担迁往中国大陆,但目前随着节约成本的效果减退,考虑离开中国迁往第三国家的情况证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迁移费用、基础设施条件等,产业迁移很难创造出所期待的效果。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衡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看重的是对劳动力进行投入后的产出比率。而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提升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在同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在影响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出口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上,中国要好于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越南和印度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力对手。这样如果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要利用中国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吸收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劳动与资本和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制造业投资,保持中国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应协力培养人才,推进有地区特点的中长期投资。 产业介绍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2019年电力装备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word精品文档8页

?在市场前景和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国内智能电表的相关企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上海安科瑞(300286)和江苏斯菲尔。安科瑞已于今年年初上市,而斯菲尔也已过会,即将登陆创业板。同为智能电表行业的标志性企业,这两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市场表现将会如何呢? 智能电表行业的背景或许是投资者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首先需要把握的:随着中国提出建设国家智能电网概念之后,与之直接配套的智能电表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智能电能表是一种新型电能表,相对以往的普通电能表,除具备基本的计量功能外,智能电能表是全电子式电能表,带有硬件时钟和完备的通信接口,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等级以及大存储容量等特点,完全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节能环保”的要求。根据规划,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安装2.3亿块智能电表。换句话说,在2012年到2015年,中国每年新安装的智能电表将高达到8000万块。而长期来看,全国需要的智能电表达到了5亿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电表市场。 斯菲尔:智能电表行业的黄埔军校 斯菲尔电气成立于1998年,在行业中拥有“智能电表业的黄埔军校”的称号。这不仅仅是因为斯菲尔在行业内的时间较长,更是因为很多电表企业也都是从斯菲尔走出去的。事实上,2003年成立的安科瑞的主要高管,原来就就职于斯菲尔。由此可以看出,斯菲尔在这个行业内的资质和经验方面,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也正是因为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斯菲尔一直都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从2011年开始,斯菲尔电气开始参与电动机保护装置和无功补偿装置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同时,斯菲尔的产品也顺利通过美国UL认证的工厂审查。美国UL机构是一家旨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国际安全检测机构,在行业内极具权威,是世界着名的安全认证机构之一。通过美国UL认证,标志着江苏斯菲尔产品在电气安全方面得到了国际权威性认可,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这是是国内电力仪表行业第一家,到现在为止也是唯一一家通过UL认证的安装式电力仪表产业。 安科瑞:后劲十足的后起之秀 安科瑞的成立时间虽晚于斯菲尔,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甚至先于斯菲尔登陆创业板,这给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财报数据来看,安科瑞的一些数据甚至要优于斯菲尔。比如在利润率上来看,2009年-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为62.05%、63.97%和65.51%,略高于斯菲尔的同期毛利率:58.81%、59.99%和60.53.净利率安科瑞的优势就更明显,2010年和2011年,公司净利率达到了31.35%和26.84%,而斯菲尔为15.35%和15.65%,安科瑞明显占优。 安科瑞明显高于斯菲尔的净利率说明,公司在管理成本的控制上做得非常到位。斯菲尔虽然毛利和安科瑞相差不大,但是较低的净利率说明,在非生产成本的压缩和控制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场表现:难分伯仲

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比较短,中国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同时也得益于西方和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从而避免了走过多的弯路。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被引入中国。精益生产时目前生产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套生产管理理念。精益被公认为世界最佳的生产组织形式,精益的好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精益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管理体系的品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要想尽快变为制造强国,无疑推行精益生产时条正确的选择。中国企业引进精益管理从小说可以改变粗放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消除浪费,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从大出说可以更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弥补我国资源贫乏的不足。精益生产首先是在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行业相关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也有一些企业应用了精益思想的一部分,比如6S或拉动系统。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许多企业几乎已全部普及推行精细生产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仪表制造行业,比如一汽制造厂、第二汽车厂等。这些企业正在逐步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结合国情、厂情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益。 二、主体部分 (一)精益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精益生产理论最早的起源是在丰田公司的生产车间,但那时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理论,只是一些零散的方式方法。精益生产理论是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和总结出来的,所以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总体来说,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精益生产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丰田理论形成与完善阶段,丰田理论的系统化阶段(即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精益生产方式的革新阶段(对以前的方法理论进行再思考,提出新的见解)。 早期丰田理论的形成与完善阶段。早期的丰田理论是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的。他们从美国考察回来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于日本,由此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出现

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水平

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 水平 【摘要】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要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重视标准的制订争取国际话语权;二是努力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四是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词】制造业国际化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人力资本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0亿元人民币贸易依存度为12.6%。到20__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9555.1亿人民币贸易依存度约为69.8%;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3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后。20__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4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20__年我国进出口额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贸易国。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1.从出口产品看 首先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已经占很大比重。在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的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

到90%以上初级产品的比重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20__年前者比重上升到94.5%后者的该项比例则相应下降到6%以下。其次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1995年为34.5%2000年升至47.1%20__年达到56.7%。再次在工业制品中高新产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1995年只有6.0%20__年达到22.2%20__年上升到近30%。又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提高。自1994年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1995年~20__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依次为0.08、0.06、0.16、0.16、0.11、 0.11、0.10、0.09、0.09而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世界的排位20__年超过日本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20__年和20__年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速度为36%和37%。 2.从对外直接投资看对外投资(非金融下同)既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又能够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策略。20__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及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 20__年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建厂、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__年末我国对外直接

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 某汽车配件公司有限公司 某汽车配件公司有限公司是中国轻型汽车骨干企业,厂区占地面积为127万平方米。现具备6万辆轻型汽车的年综合生产能力,拥有汽车发动机、车身、车架、前桥等关键总成及现代化总装生产线,拥有年产2万吨的铸铁的生产能力。“该公司”汽车是中国驰名商标,致力于制造中国最好的轻型车,目前主导产品有全顺、JMC轻卡、JMC皮卡三大类产品,共400多个品种。该公司公司是江西省首家上市公司,通过发行B股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福特作为第二大股东拥有29.96%的股份。通过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等多家世界五百强展开公司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在管理上与国际管理接轨,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中高级人才。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体系审核。 一、成果产生背景 该公司公司经过研究分析发现,的在缺乏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其运作及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业务及管理运作效率低。物流、财务、销售等部门还局限于手工作业,近40%的时间花在重复的登帐、核算、确认环节。仓库结帐、财务扎帐平均每月需要3~4天完成。 2.市场响应速度慢。数据统计及分析手段落后,缺乏对决策的及时支持能力,数据来源靠各部门人力统计及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及及时性差。各项生产、资金、销售、成本数据缺乏动态跟踪能力,拿到的数据往往是过时数据。 3.客户服务能力差。重要的历史数据,例如销售客户档案,维修文档,车辆发出档案,车辆服务档案保管、统计及跟踪困难,客户数据的历史回溯性差,当发生批量质量事故时,造成的是极高的回召成本。 4.产品交付能力差。数据信息的共享能力差,信息流的传递成本高、速度慢,直接导致公司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迟滞,产品交付能力弱。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9-19 8:31:31 点击:7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1. 国内环境。2014 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和要求。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国外环境。近年来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转好,经济正在复苏,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发展,为了振兴本国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各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外开放。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这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军国际市场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3. 自身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并初见成效,部分新兴服务行业已经从逆差转为顺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进一步调整服务贸易内部行业结构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大力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努力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服务行业的优势部门一直都是属于传统服务部门的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而旅游业因为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具有最大优势的部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自然成为了我国服务行业的优势部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的新兴服务贸易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很少,在与其他国家比较时明显能显示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开放程度低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加入WTO 时就对服务贸易的开放行业做出了承诺,承诺包括专业服务、保险、广告、商业零售、计算机服务等14 个国内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但是直到近年来我国依然对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即使其中有些部门允许对外开放其程度依旧很低,这使我们很难学到先进国家的经营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服务发展的进程和脚步。 (三)缺乏人才激励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服务贸易所涉及的地区相对广泛,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才在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心里不平衡等多方面的情绪因素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守旧的部分单位依然奉行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严重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服务部门方面,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发展,这必然会导致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升级,在面向国际市场时就会严重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型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物流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1.物流与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1.1物流与物流业 物流概念最早正式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国学者阿奇·萧(Arch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 若干问题》一书中,最早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界定为“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物流”概念的起源。此后物流内涵不断扩展,从分销逐渐延伸到生产、 到采购供应、信息管理、增值服务。1985年,美周物流管理协会(CLM)将物流明确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 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 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1998年,CLM又对物流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 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 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 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 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由物流的内涵不难看出,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 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型服务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物流业既是国民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地区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 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却高达40%。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 支出约占GDP的20%,美国则不足10%。国际上普遍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继减少物质消耗、提 高劳动生产率以后的“第三利润源”。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物流业已经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 济结构、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 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及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2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最早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 德fC.K.Praha—lad)和英国的企业战略管理专家哈默尔(C.Hame1)于1990年在其合著的《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其原意是指企业组织内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 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属产业竞争力范畴,指的是物流产业竞争力当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物流产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 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物流产业在长期培育营造中形成的、独特的、动态的能力资源,是 物流产业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支持着物流业在现在及未来的市场中可持续竞争 优势的发展,具有独立性、整体性、积累性和战略性四大特点。 2.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毫无疑问应采用多指标 综合评价方法。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5,7,8J,遵循全面性、主导性、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 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从城市经济 实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物流企业竞争力等3个方面、共选取22个指标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文章中相关计算及直接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引自2005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半岛城市群各地市统计年鉴。 表1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