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河”平台的总体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黄河”平台的总体框架
“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支撑,主要是在各类水利数据基础上围绕水利技术,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宽带网络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取和处理技术、智能化信息提取技术、动态互操作技术、科学计算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对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整合、虚拟仿真进行信息的集成应用,为黄河的治理开发、重大问题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和可视化表现。
“数字黄河”工程覆盖了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涉及到黄河治理开发的各项业务,其建设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信息标准与管理、应用系统等。“数字黄河”工程总体框架(如图2-1所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和工程保障体系等。
总体框架
基础设施主要是完成各类信息从采集到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全过程的软硬件的有机组合,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通过分布于黄河上下的各水文站点广泛采集“数字黄河”工程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覆盖全河的宽带计算机网络,快捷、实时地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黄河”工程资源的管理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它由数据仓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数据存取接口、应用服务中间件等部分组成。应用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应用集成以及可视化表达的公用服务平台,是业务应用的重要支撑。
在可视化的应用服务平台基础上,开发了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为治黄业务提供专业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应用,为黄河决策会商提供了三维可视化的功能。
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等是实现”数字黄河”工程的保障和支撑。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落实了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建立严密的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符合黄河流域信息化建设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
工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是高度关联的。图2-2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及它们各自的内部逻辑关系
。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是在宽带高速计算机网络上,通过GPS、RS、遥测、人工观测等方式采集到的各类数据存入“数字黄河”的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及政务数据库),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在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按不同的主题构建数据仓库,在模型和规则的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对知识库进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以数据共享服务为特征的数据存取接口(存取中间件),为应用服务和决策会商提供支持。同时,还为业务模型提供管理服务(模型库)。应用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服务中间件、数据仓库、模型库、服务管理等各部分通过标准的互操作协议,相互关联,协同工作,共同支撑业务应用的实现。因此,应用系统可以根据业务处理的需要,在标准服务协议的支持下,以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为基础,请求各种中间件服务,从而完成业务处理的功能,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
综合决策支持是“数字黄河”服务功能的最高层次的应用,它以各专业应用系统为主体,通过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各应用集成提供模拟分析的软硬件环境和虚拟现实、业务仿真的可视化环境,完成对治黄业务工作的监测、分析、研究、预测、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
工程的基本组成
从总体框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黄河”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主要有数据的采集、传
输和存储三项建设内容。数据采集系统是以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为手段,以满足治黄业务应用需求为目的,为“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与发展、黄河防洪减灾决策、黄河流域的规划与管理、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黄河水文泥沙研究等,获取所需要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数据传输系统则是依托光缆、数字微波、通信卫星、公共电信网等通信资源,采用“公专结合,优势互补”的模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根据数据采集量测算网络需要的带宽及有关参数,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在现有黄河广域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组建覆盖全河各单位和沿黄各省区的,能够提供有效的数据、语音、动态图像等信息传输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实现全河各部门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存储系统是指采用存储区域网络(SAN)、元数据、数据仓库等技术,建设服务于各主要业务单位的专业数据分中心以及黄河数据中心,形成黄河信息存储管理体系。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六方面建设内容,下面文章将重点介绍。决策支持是“数字黄河”服务功能最高层次的应用。它以各业务应用系统为主体,完成对黄河水事活动的监测、分析、研究、预测、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决策会商机制,协调不同应用系统及不同层次的决策,使黄河重大问题的决策、规划能够在“数字黄河”上预演,为领导决策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具有三维可视化功能的决策会商环境,使领导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和掌握治黄问题的实质和情况,为领导制定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支持。
应用服务平台是实现共享机制的关键,其主要功能是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逻辑上由业务应用中间件、数据服务中间件、空间信息处理中间件及数据仓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等构成。应用服务平台是为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具有信息共享、功能复用以及分布式对象间互操作等功能的开发和运行平台。
“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范围是整个黄河流域,涉及数据资源、硬件网络资源和治黄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组织手段和框架体系作为支撑,并使得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实现数据、应用处理、模型及知识等多层次资源的高度共享和集成。
作者简介
寇怀忠
现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数字黄河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负责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规划、方案和技术论证、数学模拟系统研发管理等工作。2003年7月于法国凡尔赛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在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科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
楚楠
现在“数字黄河”工程办公室工作,助理工程师,负责应用系统和数学模型的建设与管理等工作。2003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03~2005年在黄委信息中心工作,参与“数字黄河”工程建设。
王博
现在“数字黄河”工程办公室工作,助理工程师,负责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