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⑶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2.概括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近代化道路失败的原因。

⑴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⑵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反动势力干涉。⑷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4.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⑴腐朽的封建制度。⑵列强的侵略。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那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5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洋务运动 【温故互查】 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列强发动的数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请举例 这些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领土被宰割,经济遭到破坏,主权被严重损害。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 【设问导读】 一、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1、从世纪年代到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为代表,在地方以、、、为代表。 2、、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为口号,开办一些。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等。 3、1862年成立的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洋务运动: 目的:维护,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作用:它没有使中国,但引进了,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培养了,在客观上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开辟了道路。(地位) 二、教师点拨 出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近代学堂,培养近代军事、外交、科技人才。(1)前期以()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后期以()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比如()。这些都是在学习西方的()即“器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筹建的海军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与破产。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和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其性质是一场()的自救运动。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一)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 一、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 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刘义辰的《论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直接认为民主共和思想是“反对封建、反对复辟的思想武器”8,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 3、国粹主义思想。这方面的研究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9、房德邻的《论国粹主义》10认为“它鼓吹‘排满革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其实是狭隘落后的一种思想,是反满思想的极端化表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此外,郑师渠则有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1一书,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 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4页。)在昔日的戊戌变法研究中,很少有人把戊戌变法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而多从战争和政治斗争说其起因。有的虽然注意到从经济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止于甲午战争后,他们把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限于甲午战后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割断它与甲午以前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须知,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正是在甲午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终能改变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近代生产力,在中国正是由洋务运动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引进机器开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是在洋务运

复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二)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主备人葛涛 一、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三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成果及作用。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阅读、分析、对比、列举、图示法等 四、学习流程 (一)导入 近代化主要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法制化;在思想上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 纵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先后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我们本节课学习后两个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学习过程 【快速阅读课本,根据课堂笔记构建知识结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袁世凯上台后尊孔复古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识记基础知识】 1.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重要战役、指导思想、性质、结果,影响,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孙中山的重要活动。 3.三民主义的内容。 4.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性质、影响。 5.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6.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思考讨论,能力提升】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相借鉴,教师点评总结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 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 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1908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这样,君主立宪的主要领导权就落到了以醇亲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手里,而政治资历和权威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政治改革中困难重重,也迫使他们更多地依赖本族亲信,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维系满族高层的实权,而这恰恰同君主立宪要求的权力开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改革中的许多做法使一大批被点燃改革热情的有识之士感到失望与不满,清末的政治新政进入了不改不行,越改各种政治势力越不满的怪圈之中。 而与君主立宪配套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更多官员的离心倾向。1906年,“五大臣”组成的政治考察团结束日、美、欧访问回国,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明确指出“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而随后的改革事实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这也是相当多的官员在君主立宪与共和之间采取骑墙态度乃至最终抛弃清朝的原因。1906年起,中央官制改革开始实施,三权分立、分职专任、责任内阁等西方先进的行政体制初露端倪:实行内阁成员大臣制,做到“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入则同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中央机构则通过留、改、并、增,使设置更合理;官员人数采取以事而定,以职而定的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清末的官制改革却使部分汉族官员丧失了一定权力,而对满族官员影响较弱,因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大权不旁落满族之外。如政府规定凡涉及皇族、宫廷事务的机构,如宗人府、内务府等或予保留,或改换名称,导致在军机处和11个部中,满人、王公亲贵占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性质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它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了民用企业。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洋务运动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洋务运动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开办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保守观念极为浓厚、顽固派反对甚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个有力冲击。“师夷长技”的观念,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使人们逐渐改变轻一些旧观念。”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含答案)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选择题专项训练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发生在 ( ) A.安徽 B.浙江 C.广西 D.湘赣交界地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 A.绍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广西起义 D.萍浏醴起义 3.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4.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创建中华民国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5.下面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6.“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B.孙中山组建兴中会 C.袁世凯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D.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民国四年是( )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8.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由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后,袁世凯于1914年修订《总统选举法》,不但自己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这与封建帝制已无多少差别,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中华民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五阳矿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5、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 2、知道百日维新,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洋务运动的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概括分析戊戌变法的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勇于探索真理的的精神。中考考点: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竞速自学:第一课时 “洋务”从“夷务”转化而来:中国古代时“夷”或指东方部族或泛指中土以外的四方部族是与华、夏相对的指称,含有尚未文明开化之意,属于贱称。清朝初也称洋人为“夷”,以示其低我一等。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夷”居然越来越强大了,此贱称也不得不改,遂渐用“洋”字替代。 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持续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中央,_____________ 地方实力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枢机构:________________(识图) 创办企业:前期 (军事) 口号:____________ 代表企业:第一个军工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军工企业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 (民用) 口号:____________ 代表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断时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覆灭而破产 但其影响巨大,所以应正确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策群力:找找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课外学史增补:设馆时,恭亲王奕说:“天下之耻,莫耻于不如人。……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奋为雄,独中国狃于因循旧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说的名正言顺,但仍有人反对:见课后大学士语。恭亲王愤慨极了回答说:“该大学士即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大学士之后……。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死命,臣等实未敢信。”此知变法阻力之大! 二、戊戌变法——甲午战败,洋务破产,堂堂华夏,被蕞尔小国日本所败,举国上下,悲愤异常。危机空前, 有识之士,奋而图存,欲求变法。 变法的时间:__________(因此变法又名___________)变法目的:______________ 发起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幕:________________ ,正式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意义(书上划出)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仅仅保留唯一成果:_________________,但是 变法的思想却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促进思想启蒙,冲击封建束缚。 戊戌六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区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 合作共学:课后34页“辨析” 人物浅识: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 万字,在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 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著有《中国文化史》《李鸿章 传》《曾国藩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国历史研究法》……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人民版辛亥革命练习

13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要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其自身统治,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就职誓词,表明了他倾覆清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服务的决心,也表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B项错误;依据材料“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誓词中陈述了任职的临时性以及解职的条件,但没有信息反映出他一定要让位于袁世凯,C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1.背景相同 (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 (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 (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 (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2019年一轮专题复习历史练习: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解析:材料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筹集军粮),并不是为了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依然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创造有利的环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习题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叙述与洋务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A.引进西方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对外国经济侵略进行了一些抵制 C.建立了近代化的政治制度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天津机械制造局 D.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3.洋务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治夷 C.师夷长技以求强 D.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的根本目的() A.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B.赶走外国侵略者 C.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使中国富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B.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C.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 D.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保国会的成立 D.兴中会的成立 7.戊戌变法失败后,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8.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材料分析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什么方面的内容? (2)请指出这一事件的起止时间及标志? (3)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这次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请回答: (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2)他为什么会感到“无力回天”? (3)此遗言表达了谭嗣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他所参加的变法名称是什么? (5)在戊戌政变当日,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可以逃走,但他不愿逃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1. C 2.D 3.D 4.A 5.B 6.A 7.C 8.D 二、材料解析: 1. (1)戊戌变法文化方面 (2)开始时间是1898年6月 11日,标志是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结束时间是1898年9月21日,标志是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导致的。 (4)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于 2. (1)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统治阶级。 (2)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 (3)表达了谭嗣同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愤痛心情。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

2018-2019高中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3课辛亥革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 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的兴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安庆内军械所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2、能力培养: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证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洋务运动课文内容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二、概括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师以长夷以自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内容:19世纪60年代,兴办军事工业:“三局一所” 19世纪70年代,兴办民用工业:“三局一厂” 结果:失败 性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意义:p32页 三、问题探究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见P32页标注 四、学生自学戊戌变法课文内容 1.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 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为什么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仅历103天,便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 五、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的背景及目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报刊:《事务报》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 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是一段饱受侵略、充满凌辱的历史,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段多少志士仁人在不断探索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个时期可谓是绝对意义上的乱世,很自然地涌现出大量为信仰和理想前赴后继、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试图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同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尝试着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中兴四大名臣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兴办洋务运动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政府统治;以王韬、薛福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则选择了资本主义改良的君主立宪道路等等。无论领导阶级如何更迭,无论最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都在以一种探索的精神在寻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出路。 可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青睐当初的有识之士,天京沦陷、甲午海战、戊戌政变都无一例外地击碎了他们对美好前途的构想。因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天朝以外的世界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而他们却秉持着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保留君主专制制度,而这与当时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接下来的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把晚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事情的发展有两面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去解读。”因为在这样的晚清再也无力用君主专制来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背景下,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起来。一场探索宪政的大幕渐渐拉开了...... 一、初试宪政之路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了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紧接着又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1911年5月,又被迫成立了责任内阁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对它的评价分为两派对比相对鲜明的意见:比较普遍的是认为这是封建地主阶级一场被迫作出的,根本目的旨在延续其反动统治的变革,除了激化社会矛盾加重危机外别无其他;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肯定它在推动封建政权走向瓦解的作用,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开启了探索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最初尝试。 在这里就结合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评析:一、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二、裁撤绿营,建立新军;三、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四、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等。不可否认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宗旨是继续维护其封建专制的,甚至还留下了皇族内阁的笑柄。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新政却为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埋下了伏笔,首先要提到的是政治,设立了许多功能更加明确、更有近代意味的机构,从中央内部开始了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中央职权的细化,从另一个层面反映的正式君权不再轻易独揽。经济上,为了扩充税源,它放松了对民间设厂、工商业的歧视,甚至奖励工商,第一次由封建政权内部颠覆了千百年来重农抑商的朝廷大纲,为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奠定了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也不再仅仅生存在外国资本的工厂里,无产阶级得到发展的契机。文化上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先后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把近代教育的雏形用法令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并影响至今。同时鼓励留学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为后来的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当然影响最瞩目、最直接的就是袁项城建立新军,锻造了近代史上最精锐的新式装备军队,为后来胁迫末代皇帝退位封建帝制奠定了军事基础。 只可惜处于苟延残喘的晚清政府并没有能通过此挽救它的统治,反而加快了被碾碎在历史车轮里的步伐,而这并不影响它在探索新政这条道路上作出的努力(清廷曾派出考察团出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作者: ————————————————————————————————日期: ?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但本文认为,清朝的灭亡与清末新政有直接的关系。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最后10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但这次改革最终不仅没能克服危机,反而成为大清帝国灭亡的助推器,。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急剧变痴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之中。其间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注目,“庚子”奇变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清廷西逃西安。 一路的悲惨经历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第一次真正认真地考虑通过进行体制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富强目标,这是促使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为了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自我救赎。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业、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三折”上奏后,西太后认为“事多可行”.朝廷下诏:“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练,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以“江楚会奏三折”为范本,清政府通过一系列政令,发起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着重处在如下几方面: 军事改革作为新政重要内容的军制改革。其要点在于编练新军。较之旧式湘淮勇营,新军之“新”主要表现在:第一,废戈矛土炮,代之以新式后膛炮、克虏伯大炮;第二,操法营规,“均参照德、日两国最新军制”;第三,建制和兵种分类接近于现代军队(其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即相当于后来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近于后来独立师、独立旅的混成协则不仅统辖步兵,而且拥有马、炮、工程轴重等兵种);第四,淘汰老弱和兵痞,补充新的成分,战斗力大为增强;第五,指挥多由军事学堂出身或赴国外学习军事归来者担任;第六,士兵文化水准显著提高。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淮军以来的军事现代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庚子之变”沉重打击使清政府亟待恢复和强化中央政权的力量与权威,建立一个结构完整、运作有效的权力体系。为此,采取了四方面措施:第一,改革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