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概述

大学语文的概述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一般在公共基础课里出现。但是又有不同,因为它分散在不同的教科书里,而且出现的次数也不多,所以有时候没有专门学习过大学语文的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古代汉语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其中先秦、两汉占了大部分内容。汉代注重词义和句子结构,注意在阅读中对上下文的推断,对词义进行归纳,对句子进行分析,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魏晋南北朝注重词汇和句式,但多用比较生僻的字,在阅读中也要求推断上下文的大致意思。

大学语文,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讲授语文的课程,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传授,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同时,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其他科目,拓展自己的视野。大学语文的考试难度相对来说比高考小一些,比四六级简单一些,大家只需要稍微复习一下,就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而且语文在大学里面不仅仅是考察大家的语文素养,更加要求大家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的认知,所以才有如此之说。

现代汉语包括白话文,文言文,标点符号等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有利于工作、生活的内容。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大家应该了解到大学语文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局限于文言文、诗歌等。其实大学语文跟一些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为现在国家要求

大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语文就派上用场了,而且教师会将一些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给大家,或者讲一些历史故事,寓教于乐,让大家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兴趣,也能够学习理论知识。

4、写作,就是在掌握大学语文的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学习大学语文的时候,大家会有很多题目需要去完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选择几个例子作为示范,之后再由大家去根据例子自己完成题目,这个过程,大家需要仔细思考,认真总结。当然,大学语文也需要大家多去练笔,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写作更加精准。

5、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在掌握大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一些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中,都会考察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去参加这些活动。

大学语文陈洪第三版课文解读

大学语文陈洪第三版课文解读 一、课程概述 《大学语文》自开设以来,一直是天津科技大学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提升、母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宏观上承担着记录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血脉、凝聚民族力量等重大使命;微观上是民族内部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分工、从事社会工作的必须工具。而对于天津科技大学来讲,它更是理工科学生在具备硬知识的情况下,夯实软实力的必须课程。 基于对大学语文“母语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以及对天津科技大学院校特色的把握。天津科技大学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选用的教材是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等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配合南开大学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放的精品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夯实理工科学生软实力、体会汉语言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塑造新世纪人才的目标下,上接中国古代“文”的传统,下接新媒体新平台配合下的任务型学习——将课本剧表演、诗文朗诵、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当中,理解、品读,感受汉语、感受母语文章的魅力,深刻

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表达输出,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本课程主讲人为文法学院王雅静老师。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大学语文》绝不是传统语文课程的高教版,它一定是新思路、新方法、新平台融合后的将知识、能力、德育作为三位一体目标的全面教学升级,课程思政正是这样目标追寻中,自然地融入课堂。 首先是作家作品的选择。一个学期的作品讲授中不乏名家名作。这其中有“人民艺术家”王蒙,跟随王蒙,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与建设;有著名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他的笔下,我们重温“西南联大精神”;有现代诗派“诗坛领袖”戴望舒,在他的写作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作家从困惑于“小我”到书写“大我”的成长。更不要说跟随苏轼在江边吟诵《临江仙》,揭开《蝶恋花》的迷雾,品读王国维人间词中第一篇……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对教学专题的设计,在单元教学《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我们以“思维·语言·文学”启发学生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其启发学生警惕语言的“陷阱”,警惕语言暴力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在单元教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们以幽默表达为主题,一步一步向学生展示:所谓“幽默”其实是痛苦和泪水中长出的花朵,它

大学语文的涵义

大学语文的涵义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其思考背后蕴含两个维度:一是“涵义”维度,二是“意义”维度。 关键词:大学语文涵义意义课程性质 “语文科性质”问题,一直卡着我国语文教育的脖子。大学语文的性质、任务(即课程定位)到底是什么?从大学语文课开设至今,争论了30年,目前国内主要意见可总括为:大学阶段的文学课、工具性定位、语言文化课、人文素质课,等等。这些思考背后,蕴含着两种“潜在”思维的向度:一、“涵义(meaning)”维度,即所指称的对象是确定的,可以经验证实,但缺少内在目的与终极价值;二、“意义(significance)”维度,即所指称的并非实在对象,而是精神境界,即意境,它具有无限性指趋,为“涵义”提供终极目的。本文认为,这两种维度在思考大学语文性质时缺一不可,即既要确定大学语文区别其他课程的独特的“质”,如“母语主题”,又要对前一层面超越,突现此课的终极价值关怀。两种维度并行不悖,构成整体的大学语文性质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观 大学语文名词之争的陷阱首先在于“语文”二字,最典型的是“一语n文”之说,即“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人文”……当“语文”再加上“大学”构成词组时,这种游戏更陷入新的轮回。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从教材

中体现出来: 1.工具性。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学语文教育,人们对它的性质的认识总体看来没有越出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的内容。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重开大学语文,当时设定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其一就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下称“华师大版”)1981年本和1988年本比较注重的是工具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教材,无论是何种体例,都很难与中学语文相区别。因此课程沦为中学语文的延续或补课。之后,“工具性”定位逐渐式微。“今天把语文当作一门纯工具性和纯知识性的课程来看待显然就狭隘了,尤其对大学语文而言。” 2.人文性。20世纪90年代人文性已引起了重视。1996年华师大版《大学语文》,明确提出了人文精神之于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提出了人文精神这一大学语文课程根本性质的见解,摆脱了工具性的约束。代表性教材如华师大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九版)。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体现了西方概念中的“人文主义”。确立人文精神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根本点,是多年来摸索的结果。 3.文化专题。如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我们也进行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改革……它的教学模式跟以前的模式不太一样。定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群):体育服务与管理、会审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学分:3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课程。本门课程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授,并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对中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深入化,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文学修养、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为48学时,选取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进行讲授,一方面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第一章诗经与楚辞(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对中国诗歌的源流诗经进行了概述,重点讲解了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并选取《卫风·伯兮》、《王风·黍离》进行了赏析;然后介绍了楚辞及屈原在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选取《湘夫人》进行赏析。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屈原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作品赏析; 3、基本要求: (1)了解《诗经》全貌,掌握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 (2)通过《卫风·伯兮》的学习,理解《诗经》中的爱情诗; (3)从《王风·黍离》中认识中国文学创作传统中“黍离”之悲的渊源; (4)了解屈原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掌握《湘夫人》的基本内容、风格特色及其在屈原创作中的地位。 第二章先秦散文(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散文。作为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执笔人彭晓兰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类基础课,也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高中语 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和 分析能力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各 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高职除汉语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通 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阅读学的基础理论、日 常书面表达的基本知识、口头表达的基本理论知识;掌 握阅读的方法、日常书面表达的一般方法、口头表达的 基本方法,从而更加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 文本类型的阅读,不同应用文种的练习,不同口语的实训,切实掌握大学语文的有关知识和提高大学语文要求 的相关技能。 学习本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与为专业服务的原则选 择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讲授方法进行教学,结合案例讨

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 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本课程还采取实 训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本课程为基础课程的基础,学好本课程,为以后相 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些后续相关课程包括:其它 公共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其中讲授学时为52,实训为14学时。 开篇本土文化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他们大 学三年所在地的人文,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吸取精神 营养。 教学重点:眉山的历史、名胜、人文,特别是三苏 文化,东坡精神。 教学难点:东坡精神的提炼。 教学内容: 1、走进眉山 2、走近东坡 上篇阅读能力培养

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概述

二、现当代文学部分 (一)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上讲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发展至今的中国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新文学一般又可分为两大阶段:1949年以前称“现代文学”,1949年迄今称“当代文学”。 1949年以前的“现代文学”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革文学须从“八事”入手。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更为坚决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钱玄同、刘半农等积极响应。俄国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给文化思想界以巨大的影响。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深人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以后,气象大变,各地“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重大发展。周作人、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第一个出现的新文学社团,也是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它以《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出版了《文学旬刊》等。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抨击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明显地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 1921年7月创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主要成员为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成员深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适用对象:大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总课时:72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 授课团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编制人:未提及 审定机构:未提及 编制时间:未提及 审定时间:未提及 二、课程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现代职业人,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

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授课班级:造价17B1 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李艳 专业负责人: 教学院长: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的人才”本标准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面对建筑类应用学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本学科通过人文知识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既要培养学生语言的驾驭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和陶冶审美情操的职责,还肩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使命,为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做最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培养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让学生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学会独立思考并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继承民族文化。大学语文让学生更多了解国学精髓,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诠释,为学习专业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背景铺设。 3.塑造健全人格。文学即人学,就是研究人分析人,每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具备完美的人格品质,并且教给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与社会对接。

4.培养创新意识。大学语文求异性思维方式与理科求同类思维相得益彰,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成为文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5.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优秀作品的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写作的起、转、承、合的基本要求。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从文学的四大样式来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精髓,“中体西用”强化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工作中具有较高品位的设计理念,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朗读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和求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工作做前期准备。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育部人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我学院本科生素质及能力特点确定。 黄美玲主编的《大学语文》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编写符合我们选定教材的要求,所选篇目短小精悍知识覆盖面大,知识点落实准确到位,人文素质培养篇目具备,适合非专业学生学习,本书分为三部分:文学欣赏、口才训练和应用写作。我们前两部分在大一学习,最后一部分写作能力培养在大三学习。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 二、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包括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反应速度。 2、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包括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 3、口语表达: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口头报告的能力。 4、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用英语撰写各类文章和报告的能力。

5、跨文化交际:通过跨文化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 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尊重和理解。 三、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式教学是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四、课程评估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则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的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课程资源与环境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资源,应当选择符合学生实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涯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一系列的语文基本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批评评述等方面。下面将介绍几个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语言文字基本知识点 1. 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进行沟通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并掌握词汇的词义、用法和搭配。 2. 语法 语法是规范语言的结构和用法的学科,在语言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句子的结构,掌握常见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言的艺术,它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效果。大家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巧妙运用。 二、文学艺术基本知识点

1.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按照基本形式和内容特点进行的分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并能够分析和鉴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2.作家与作品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意义。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批评评述基本知识点 1.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的过程。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包括情节分析、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 2.文学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手段。 以上所述仅是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的一个概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阅读,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诗歌概述

大学语文诗歌概述 诗歌专题 教学模块图 古代诗歌 诗歌概述 现代诗歌 人文聚焦 当代诗歌 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 诗歌概述风骚传统古代诗歌 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词境界 人文拓展 诗歌概述 讲授要点 一、什么是诗歌二、诗歌的起源三、诗歌的类型四、诗歌的作用五、诗歌的鉴赏 一、什么是诗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诗是供朗诵的,歌是歌唱的。

诗是一种分行排列的抒情文体。现在诗歌统称为诗歌。 艾略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诗是安慰有教养的人所作的游戏。 叶芝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叶芝说:“我们在和别人争论时产生的是 雄辩,在和自己争论时产生的是诗。” 邹静之谈什么是诗邹静之,《诗刊》副编审。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西等国文字。所创作的歌剧《夜宴》已在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香港、美国等地上演。影视作品有《康熙微服私访记》、《铁 齿铜牙纪晓岚》等。 邹静之谈什么是诗 写诗必须为艺术的时间而写,艺术的时间是一个孤悬在空中的时间, 物理的时间对他没有作用,比如古诗里“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就是为艺术 的时间而写的。 邹静之 谈写诗 而有的写作的人是看着日历的颜色写作的,三八写妇女,五一写劳动,七一写建党,八一写建军。这些诗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就进入纸篓了。 二、诗歌的产生1、游戏说2、模仿说3、心灵表现说4、劳动说 诗歌的起源:劳动说詩歌是最早的文學形式,在文字發明以前就有了 歌謠──屬於口頭文學的歌謠。《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

的古代诗歌的萌芽。根據大量的史料及考古証明,詩歌產生的方式,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 中国文学最早的源: 远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這首短歌相傳為黃帝時的作品,描寫了先民砍竹、接竹,來製造狩獵工具以及用彈丸追捕獵物的經過情形,從古樸的內容和簡單的二言句式,可以相信這應該是一首古老的獵歌,且時間比詩經還早。 《淮南子.造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而随着人类思维几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在這些呼声中添上有意义的词语便形成正式的歌谣。 魯迅论述诗歌的起源:“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记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須发表意見,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時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 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是闯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來,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心理起源说人類為何要唱歌作詩?就詩歌產生的性質而言,有所謂心理起源的說法。即詩歌是表現情感的。人生來就有情感,不管是哀樂的情

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概述

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概述 的分类 1)古代文学作品:《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史记》、《资治通鉴》等 2)现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围城》、《家》、《茶馆》、《天龙八部》等 3)文学流派: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 4)文学类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等 三、研究方法 1、多读经典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注重积累基础知识点,打牢基础 3、多做练,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注意归纳总结,提高研究效率 5、参加语文社团或者文学研究小组,拓展知识面和交流研究心得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点的积累和练,同时也需要我们多读经典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我

们一定能够领略她的风采,窥探她的奥妙,研究她的让我们终身难忘的宝贵魅力。 1.先秦诸子散文包括《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韩非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和《列子》。这些作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 2.四书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五经和《孟子》、《大学》、《中庸》、《论语》等四书。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先秦历史散文包括《战国策》、《左传》和《国语》等 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记录了先秦时期的政治、战争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4.正史著作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后汉书》等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古代正史的代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学语文演讲稿概述(第一部份)

演讲稿概述 一、演讲稿的性质及特点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发言文稿。 演讲稿是进展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和提示,它表达着演讲的目的和手腕,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利用的一种文体。它能够用来交流思想、情感,表达主张、观点;也能够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形和经历……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煽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能够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情感转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演讲和演出、作文有专门大的区别。第一,演讲是演讲者〔具有必然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演员〕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成心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必然场合〔不是舞台〕的听众〔不是观看艺术演出的观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是艺术演出〕,第二,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那么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转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知足,他必需能操纵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因此,为演讲预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情感、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悦耳众,“征服〞群众,必需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第一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切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经受并甘拜下风,如此,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成效;第二是要知道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效劳性俱乐部、学校、社会集体、宗教集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依照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G050012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英文名称: College Chinese 课程性质: 通识课 总学时:54 学分: 3 适用对象: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人文性、文学艺术性、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把审美训练及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既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 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中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学好其它专业课程。 1、通过课堂学习,熟悉及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通过具体作家名篇名段的学习和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独立阅读分析现代文,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 3、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规范地使用字、词、句,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 4、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名句名段。 5、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实用文体知识,掌握常用文体的文本写作要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文学部分的八个单元和应用文体部分的四个部分。文学部分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重点、难点是第一至第五单元。应用文体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消息、求职信、求职简历、行政公文等实用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文体文本写作要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语文》教学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 自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注重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整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强化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五)实践环节 无实践要求。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大学语文》教学时数分配表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学好《大学语文》可以产生下列重要作用: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课程设置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分述则为: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类文体及主要文学流派、各时代代表作家作品;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材与学时分配 《大学语文》为幼儿师范学校大专一年级(包括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程。选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组编本)。学时分配:为学年课。总学时64,精讲课文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孔孟语录 2学时

渔父 2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2 念奴娇(洞庭青草) 1 不朽——我的宗教 2 秋水(节选) 2 前赤壁赋 2 徐文长传 2 心灵的灰烬 2 论快乐 2 金错刀行 1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1 登西台恸哭记 2强学会序 2 垓下之围 2 从军行(其五) 1 秋兴八首(之一) 1 闺意上张水部 1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 陈情表 2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1 大堰河——我的保姆 1 1 哭小弟 蒹葭 1 长恨歌 2 鹊桥仙(纤云弄巧) 1 箓竹山房 2 滕王阁序 2 登幽州台歌 1 登快阁 1 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1 春江花月夜 2 双双燕(过春社了) 1 西湖七月半 2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1 梅圣俞诗集序 2 板桥题画(三则) 2 元剧之文章(节选) 1 《书海夜航二集》序 2 中国文学史概述 2 (机动) 2 三、精讲课文教学目标 孔孟语录(十二则) (一) 认识孔孟思想以“仁”为做人标准的仁学核心和孟子用仁爱之心来治国 的民本思想。 (二) 认识孔孟对人格修养的阐释。 (三) 感受语言深邃的哲理性和精练美。 (四) 选择背诵。 渔父 (一) 了解屈原的崇高品格,并对屈原及渔父的两种人生态度有所分析。 (二) 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对偶和比喻修辞的写作特点。 (三) 了解由辞到赋过渡的语言形式。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大学语文-古代汉语概述

一、古汉语部分 (一)概述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中国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是从有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开始的,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自从有了文字以后,我们才得以认识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是从形成汉民族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史前时期的语言,我们已经无从认识,更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了,目前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 汉语的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关于古代汉语的下限,目前学界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以前,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见郭锡良《古代汉语·序论》)另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在晚唐五代。吕叔湘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应该和近代汉语相衔接,而现代汉语应属近代汉语的一部分。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见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汉语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古代汉语研究的分期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目前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现在目前大多数学者能够接受的看法是: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代表的上古汉语;以东汉到隋末含较多口语成分的典籍语言为近代汉语;以晚唐五代至清代初年古白话为代表的近代汉语。西汉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初唐、中唐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清代中晚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古代汉语课主要是研究古代汉语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那么,以前学习和研究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的学科是什么呢?汉代把文字学称为小学。到了隋唐,小学又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直到清代章太炎才确立了“语言文字学”的名称。章太炎《语言缘起说》中认为:“今言小学者……当名语言文字之学为确切。”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名称,是现代学科的名称。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内容,还包括古代文体,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的使用等。 以下,我们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词汇、语法、文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音韵 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古代的语音知识。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问,就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传统音韵学的内容包括;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几个部分。学习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通假字、同源字,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及其他韵文,特别是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等;可以帮助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来历,有利于我们学习推广普通话,搞好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化工作。音韵学的知识,对于古籍校勘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语文-现代汉语概述

二、现代汉语部分 (一)概述 1、现代汉语形成与发展 “五·四”运动之后,汉语就进入了现代阶段。现代汉语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现代汉语统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狭义上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简称,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它叫做普通话。“普通”就是“普遍通用”之义。其实我国古代就有共同语,但名称与现代不同。汉语共同语史上先后出现了“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官话”等名称。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共同语一样,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也是在同一民族内部经过长期的交往在某种方言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但书面语是由口语发展而来。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也是如此,然而古代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当它固化成一种模式后,不再与口语一起变化,久而久之就与口语脱节,最终变成不仅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文言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书面语(文言文)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大约九世纪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后人把它称作白话文。它是今天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书面语的直接源头。到了公元十二三世纪白话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书面语,产生了主要用这种书面语撰写的文学作品,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明清以来用它撰写的文学作品更多,有影响的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方言的色彩,但总的来看它们都属于北方方言。显然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文学作品因其经典便很快通行于全国,拥有了广大的读者,这大大扩大了北方方言的影响,其他方言区的人渐渐地也用它来写作,更加速了这种方言的推广。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自然也就成为各级官吏的交际语言,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就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交际工具的地位。明以后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仅为官吏使用的官场雅语,而是对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 上个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言文合一”的呼声越来越大,这大大推进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在书面语中的统治地位,使向来只能在“俗文学”中运用的白话取得了文学语言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则进一步巩固了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的汉民族共同语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空前统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更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日趋规范,它的交际功能也得到了大大地提高。1973年12月召开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之一。(目前联合国共有六种法定的工作语言,除汉语外,还有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

2023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学好《大学语文》可以产生下列重要作用: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课程设置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将来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分述则为: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学分与学时分配 《大学语文》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⒊5学分。选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总学时64,具体安排如下: 先秦诸子语录(一) 2学时

秋水 2 前赤壁赋 2 不朽—我的宗教 2 我的世界观 2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冯谖客孟尝君 1 谏逐客书 1 谏太宗十思疏 1 答司马谏议书 1 上枢密韩太尉书 1 世说新语(三则) 2 报刘一丈书 2 卖书记 2 陌上桑 1 纪念傅雷 1 心灵的灰烬 1 我与地坛 1 陈情表 2

拣麦穗 1 哭小弟 2 《诗经》赏析 2 长恨歌 2 古典诗词吟诵(听磁带) 2 唐诗欣赏(看录相) 2 李将军列传 2 张中丞传后叙 2 徐文长传 2 吊古战场文 2 登楼赋 2 滕王阁序 2 梅圣俞诗集序 2 李凭箜篌引 1 咬文嚼字 1 宝玉挨打 2 竹山房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