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说课课件

《大学语文》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们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在继承初高中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励情感、体验文学魅力以及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课程。是目前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2、教材建设

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江灏主编,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由文学作品、语法知识、应用文写作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它是按文学史的顺序——先秦、魏晋、唐宋、元明清,其中唐诗宋词是重中之重。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建设,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欣赏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

能力。对常见的应用文文体进行写作训练,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社会实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我将会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的文言文。

2、情感目标

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我们大学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他是凸显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区别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让学生用扎实的语文功底为学好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来学校学习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性的学习,而是掌握实践知识,过多的语法分析和文学赏析,对于

学过语文的学生来说不适用、不实际,对于不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甚至是一次折磨。学生对于文字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被动性,甚至有一些抵制情绪,他们迫切的希望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能够马上拿来社会实践的知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可操作性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东西。

2、具体教学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带了四个教学班,分属不同专业,第一个是法律事务专业,这个班级学生比较活跃,不喜欢整体讨论,但单个回答问题是却很流畅,关心社会热门话题,于是在课堂上我侧重于让他们轮流上台来说的方法,这样往往能带动学生的讨论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成为了他们最快乐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他们的思维比较严谨,学习主动性较强,对于不同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善于集体讨论,各抒己见。针对这些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缩短了讲课的时间,经常只给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讨论,争相发言,最后做点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我们的语文科目正遭遇一种定位尴尬,有人说大学

语文就是高四语文,为了摆脱这种阴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坚

持“文学是人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经典文学诱发他们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心的不是文学自身,

而是在忘记了一切关于文学的概念性的东西以后,依然存在的那些东西。因材施教,通过这门课程增进他们对人生追求的进一步理解,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告别浮躁,变得思虑深沉。

4、具体措施

第一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第一次的自由谈话,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上台自由发言,很多学生在台下是夸夸其谈,但一旦走上讲台,难以战胜内心的恐惧,他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步,让学生尝到实践的甜头。精学一篇诗歌,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老师带头做出夸张投入的肢体语言,做到声情并茂,激发学生表演欲望,给与学生极大地鼓励。

第三步,激发全民学习的高潮。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制造讨论话题,提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将心中的想法整理成文。

五、教学方法

根据这门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首先采取任务驱动法,有目标有组织的教学,将典型的案例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激烈之处,敞开课堂,让学生上台畅所欲言。六、教学设计

本课程共分三部分,安排10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0节,实践学时32节。 1、口才训练 2、应用文写作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本着常见实用的原则,我将要

求学

生重点练习产品说明书、经济合同、通报、请示、报告、条据等。

3、重点篇章七、考核方法

平时学习考核(30﹪)+出勤考核(30﹪)+期末笔试(40﹪)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说课讲解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第一编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 1.中国的古文献大多以“经、史、子、集”四部来分类。 2.《周易》、《诗经》、《尚书》、《礼仪》、《春秋》作为五经据传都是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流传下来的。 第二编诗骚风雅 1.《诗》按风、雅、颂三体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出现之前的《诗经》是众人的吟唱,至屈原的出现,则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诗的个性得以彰显,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它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屈原的其他作品还包括《九章》、《天问》、《九歌》、《招魂》等。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早期文学史上的两大源头。虽然一为现实气质,一为浪漫气质;一温雅平和,一炽热激越;一朴素淡雅、意趣天然,一绚丽迷幻、摇曳多姿,但总体上却体现出基本一致的情感追求和理性精神,那就是同具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现实特征。 第三编秦汉史传 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的主要特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其后的《左传》、《竹书纪年》二书等也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 2.《国语》、《战国策》二书是国别体史书。 3.《史记》纪传体的创立,则标志着秦汉史在形式上的成熟。 4.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不分,或以文学写哲学,或以文学写历史。秦汉史传肇端于《尚书》、《春秋》。《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博考旧史,广采逸闻,集记言记事于一身,深刻生动地展现了春秋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秦汉史传的奠基之作。《史记》则是秦汉史传文学发展的顶峰,是文与

大学语文课件

大学语文 第一讲远古神话 教学重点 1、关于神话 2、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异同 3、了解并掌握希腊神话的异同 4、《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分别有哪些 5、掌握《世代如落叶》以及《西西州的神话》的中心 远古文学:原始歌谣、远古神话 为什么要了解神话 《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每个民族的精神都可以看作是该民族文化的精神原型,它以朦胧的朴素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态度。各种神话所反映和面对的问题是普遍性的,然而它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互不相同。正是从这些殊异的回答中,我们可以追寻到各种文化最初的分野。 1、内容是关于神或神化了的英雄的故事 2、以记叙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叙人叙事 3、具有浪主义风格——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神话的分类:创世、始祖、洪水、战争、英雄、爱情、发明创造;中国、外国……

评析:思想内容:首先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折射了先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艺术特点:首先,语言简练、质朴、篇幅短小精悍;词语以单音节为主、句子整齐而富有变化;音韵和谐、便于传诵;其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有 形象。 古希腊神话 (一)神族

(二)古希腊神话产生的原因 首先古希腊神话也起源于对自然力的崇拜。通过简单的类比,把自然物拟人化,认为“人死为鬼,树木成精;顽石能思,鸟善会语;物无不神,无鬼不灵。”;其次还 反映了人类氏族社会的发展。如阿玛宗人的神话、俄狄浦斯的神话标志着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另方面还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取材于历史故事。例如特亚战争所引发的一系列神话故事。 (三)古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 《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荷马史诗》以及别奥提亚诗人赫西俄德的《农作与日子》和《神谱》。 诸神起源普罗米修斯阿耳哥船的英雄们(伊阿宋和美狄亚)忒修斯俄狄普斯杀父娶母七雄攻忒拜特洛伊战争俄底修斯……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较(1) 从外貌特征来看,神皆具有人兽杂糅的形体特征。 从性格特征来看,中国神话的发展过程不是单纯的美化,而是伦理化,中国神比人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行。 1.神人同形同性之异 在希腊人心目中,神具有人形和人性,这就是所谓神人同形同性说。 中国神话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神人不同形不同性。 2.最高的境界之异 《荷马史诗》主题:诸神竞美,英雄逐艳 希腊神话讴歌力量、美丽,更加感性化;中国神话讴歌道德,相对理性化。 3.谱系之异 希腊神话神谱清晰(如前) 中国神话谱系不清晰,有不同的版本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1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 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大学课件】(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大学语文教研室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修课方式: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28学时 选用教材: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XX年 教学参考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建波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写作卷)》浙江大学出版社 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文学卷)》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育目标: (一)大学语文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 (二)大学语文课的任务是以教材为中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教育目标 1.培育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懂得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将这些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反身修己的精神,注重人格美的培养。 3.培养通才。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通过它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交际、应变、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语文.说课稿ok

应用语言系黄明光《大学语文》说课稿目录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 四、大学语文的教学难点 五、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七、《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环节基本要求 八、学法引导和考核方法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1、《大学语文》课是各专业培养目标中一门必备的专业技能型的职业基础课。 2、《大学语文》课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基础薄弱而开设的。 3、《大学语文》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宗旨 1、性质和任务。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奠定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 2、课程的宗旨。本课程的宗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会“何以做人”,理解“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各文种的概念、特点、功用 (2)理解写作各文种时注意事项、行政公文的行文方向和行文规则 (3)掌握各类文种的辨析、写作的格式和内容 2、能力目标 (1)具有按要求迅速、准确确立主题的能力 (2)具有获取材料并选择和使用材料的能力 (3)具有对大型文稿合理安排结构,编写写作提纲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是他们的书面及口头表达水平,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阅读、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扎实基础,使其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 (4)具有根据材料,选择文种,撰写相关文书的能力 (5)具有选择恰当语体进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3)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4)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创新和奉献精神 4、素质目标 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 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也是大学语文课的定位所在。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大学语文的本位价值。通过大学语文课,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汉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

《今》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4

4、“今” 李大钊 一、文学知识: 1、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二、语言知识: 1.宇宙大化,即大自然,客观世界。 2.百千万劫;漫长的历史。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千万年毁灭一次,然后又重新开始,这样的一个周期为一劫。 3.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量“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论证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和最易丧失。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进一步论证了“今”最可宝贵。 四、课文阅读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中心论点是“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怎样理解“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3.文中所列举的了、屈原的《离骚》、打击 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补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也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4、怎样理解“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一、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赵恩龙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张华明 参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

《大学语文》说课课件

《大学语文》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们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在继承初高中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励情感、体验文学魅力以及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课程。是目前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2、教材建设 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江灏主编,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由文学作品、语法知识、应用文写作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它是按文学史的顺序——先秦、魏晋、唐宋、元明清,其中唐诗宋词是重中之重。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建设,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欣赏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常见的应用文文体进行写作训练,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社会实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我将会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的文言文。 2、情感目标

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我们大学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他是凸显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区别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让学生用扎实的语文功底为学好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来学校学习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性的学习,而是掌握实践知识,过多的语法分析和文学赏析,对于学过语文的学生来说不适用、不实际,对于不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甚至是一次折磨。学生对于文字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被动性,甚至有一些抵制情绪,他们迫切的希望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能够马上拿来社会实践的知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可操作性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东西。 2、具体教学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带了四个教学班,分属不同专业,第一个是法律事务专业,这个班级学生比较活跃,不喜欢整体讨论,但单个回答问题是却很流畅,关心社会热门话题,于是在课堂上我侧重于让他们轮流上台来说的方法,这样往往能带动学生的讨论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成为了他们最快乐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他们的思维比较严谨,学习主动性较强,对于不同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善于集体讨论,各抒己见。针对这些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缩短了讲课的时间,经常只给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讨论,争相发言,最后做点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我们的语文科目正遭遇一种定位尴尬,有人说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为了摆脱这种阴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坚持“文学是人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经典文学诱发他们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心的不是文学自身,而是在忘记了一切关于文学的概念性的东西以后,依然存在的那些东西。因材施教,通过这门课程增进他们对人生追求的进一步理解,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告别浮躁,变得思虑深沉。 4、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 教案 第1课 诗歌(一)

《大学语文》 教案 课时分配表 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 1 诗歌8 2 散文10 3 小说 6 4 戏剧 6 5 应用文写作10 合计40

课题诗歌(一)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分类、特点以及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而彰显学生个性,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一首诗歌的内容呢?怎样才能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呢?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新课预热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讲解诗歌的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2

《大学语文(第2版)》教案(第四章)口语交际基础与技巧

第四章 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阅读课文P68案例,思考问题:“两个故事中,为什么会出现不愉快的结果?” 教师总结:我们必须学会“说话”。我们应该努力锻炼自己,虽不求变成演讲、谈判的高手,但至少要让自己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2.新课讲授 第一节口语交际基础知识 一、口语交际的含义及特点

●(一)口语交际的含义 定义: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口语交际以面对面交际为典型方式,选择简短、贴切的语言材料,考虑环境的制约,与态势语相配合。 ●(二)口语交际的特点 及时性 口语交际时说话者内部语言的思维和外部语言的口语几乎同步。 现场性 口语交际双方都处在统一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具有现场性。 二、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你知道有哪些善于口语交际的历史名人?请举例说明。” 挑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明确:晏子使楚不辱使命,苏秦巧说六国合纵,孔明东吴舌战群儒……汉语中,所谓“一言定邦”“一言安邦”“一言九鼎”“语惊四座”“一语道破天机”等,无一不是在赞叹口语交际的神奇功能。 ●(一)口语交际是维系人际感情的纽带 口语交际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社会知识信息的载体。与人交往时,一番情真意切的美好话语,可以使初识者拉近距离,使结怨者冰释前嫌。 ●(二)口语交际是现代人才的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言语得体,表述准确,是任何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口语交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巧妙的话语就是经济效益。现实中,一次成功的谈判使即将破产的企业重现生机或一次精彩的介绍使产品饮誉海内外之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课堂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能展现口语交际重要性的地方?” 挑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明确: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优良素质和技能,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其中的基础技能之一。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000015 2.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3.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 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校非中文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表达和评判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高尚人格。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中学语文课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和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 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周学时3学时。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6.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或论文。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7.教材: 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教学参考资料: [1]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作品赏析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能结合课后注释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并能够运用典型的艺术手法,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古今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的方法、过程,赏析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课后提示为指导,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时效性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辨证理解。 授课时数:30学时

《大学语文》教案 第1课 先秦文学基础知识

《大学语文》教案课时分配表

(一)先秦文学基础知识第课 1 课题先秦文学基础知识(一) 课时2课时(180 min)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先秦时期主要作家概况,能大致描述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2)了解《诗经》《楚辞》中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优良传统(3)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产生、特征和影响 思政育人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2)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文化自信,塑造有思想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先秦文学的分类及各自特色 教学难点:先秦几部重要历史散文集的特色及其文学、历史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新课预热(8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3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3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新课预热(8 min) ⏹【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 等,然后导入课题 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传说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王朝。 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股商社会中期,我国己有了初步 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周 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国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公 元前771年,西周被戎族所灭。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 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后来所说的春秋时期就此开始。到了大 约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统观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那么同学们知 道具体有哪些作品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通过导入环节, 与学生互相熟悉, 并让学生了解这 门课的大致内容 和考核要求

《大学语文》(第二版)课程资源 阅读欣赏 散文 渔父

《渔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 (二)能力目标 1.能准确翻译字词和句子。 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论证方法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2.《渔父》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 领悟屈原的人生哲学。 四、教学内容 (一)作者小传 屈原(约公元前 340—公元前 278 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

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创作背景 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三)内容述评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为屈原作,一说为楚人为纪念屈原而作。文章以屈原自沉汨罗江为背景,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生动再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一是全身远害,消极避世;一是坚守信念,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第一部分文章先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屈原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

大学语文(第二版)课件和教案阅读欣赏诗歌诗经三首[10页]

《诗经》三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风雅颂”的内容 2.掌握“赋比兴”的内涵 3.掌握“复沓”的概念 4.了解诗歌中的动植物、河流、地域 (二)能力目标 1.能辨别并运用赋比兴的表达手法 2.能辨别并运用复沓的表达手法 3.能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素质目标 1.培养诗歌的审美素养 2.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赋比兴、复沓的表现手法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精妙作用 3.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 4.三首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5.四言为主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1.诗中众多的动植物 2.诗歌来源 四、教学内容 (一)作者小传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诗”,或者取其整数叫“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仅留下诗歌。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的。“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即“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这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不记在篇目之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齐人辕固生传齐诗,鲁人申培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鲁人(一说赵人)毛亨、毛苌传毛诗。齐诗、鲁诗、韩诗今已失传,今天看到的《诗经》,为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

《大学语文》第一次课

《大学语文》第一次课 大学语文第一次课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我大学语文的第一次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重要性。下面将为大家分享我在第一次课上所获得的一些启发和体会。 首先,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大学语文不仅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还涵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接触到不同文体的作品,学会发现其中的美,以及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老师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写作,培养语文修养和表达能力。 其次,老师向我们阐述了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书写和表达,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表达观点。 在课堂中,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有效地学习大学语文。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美。其次,要有积极思考的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此外,要勤于动手实践,多写作,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课外拓展,参加语文社团和讨论会等活动,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共同进步。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我和同学们积极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思考。我们一起讨论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一起分析了一些诗词和文章的意境和哲理。大家的热情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大学语文是培养人文素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表达能力,培养自己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断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总结起来,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文修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我将积极投入到大学语文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同学们共同探索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大学语文》教案 第9课 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二)

课题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二)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的鉴赏,能够体会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 (2)能够欣赏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欣赏隋唐五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使学生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健全自身的人格;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体会唐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唐诗鉴赏8(15 min)→唐诗鉴赏9(14 min)→唐诗鉴赏10(14 min) 第2节课:唐诗鉴赏11(12 min)→唐诗鉴赏12(13 min)→唐诗鉴赏13(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2 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 织纪律性,掌握学 生的出勤情况 唐诗鉴赏(8)(15 min)⏹【教师】通过PPT展示《行路难》诗文,并进行朗读,然后 介绍作者、讲解注释,并诗化译文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通过对诗词进 行鉴赏,加深学生 对唐诗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说课稿_1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教的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第一是适用性 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过于简单,重复学习高三的语文课程;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优选了这本教材,在选录方面,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职特色的__。做到选文经典、古今结合、中外兼顾。第二是创新性 前六个单元一改以往的“以史为线”或“以文体为线”,而是“以主题”为线索,按照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章节的划分,主要围绕语言的应用,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探索、对社会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广度和深度,又注重__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贴近,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高职大学语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学语文那样,较为全面的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删减,选择与职业院校学生联系密切的课文,如《我的母亲》与《我们因你而骄傲》这两篇课文,针对现在的九零后一代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与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两个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情感维度。同时我们选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给学生,让其阅读。我们都知道一定的阅读是必须的,它虽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丰富

思想、提高认识。这门课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综合性最强的课程,许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艺术于一身。因此,大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和重点课程。针对职业类院校的特点,我们改变以往大学语文作为辅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将我们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课融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一)注重知识的传播(知识目标)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都极为系统的学过语文课,在语文课中识字、语法、词汇、修辞、与相应的文学知识都接触过,故在我们开设的这门语文课中,我们协助学生学习相应的古文、现当代文,以及教育意义极强的新篇章,让学生从人文角度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吸取新的养分。从人文素养进行单元划分,这显然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比大篇幅的学习诗歌、戏剧、现代文及按文学史进行梳理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力目标) 首先就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自动自觉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到生活中。 其次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__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写作能力是当今人才必须亟待加强的,大学写作应以立足于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