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贝多芬

我心中的贝多芬
我心中的贝多芬

我心中的贝多芬

——来自灵魂的震撼

一头银白,微卷的头发,一个装满了音符的大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构成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沉着的面孔。一手一本乐谱草稿,一手铅笔,笔挺的腰板,专注的眼神,定格了贝多芬谱曲时的样子。无论是他的音乐,还是他的身世,都值得让人敬仰,让人抬头仰望他,这位伟大的、才华横溢的乐坛大师。他本就是个天才,一个传播音符的天才,他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他用重音符唤醒昏睡的人们,他用迸发的音符敲打命运的大门,他一刻不停地与命运作顽强的斗争,他的绝望,他的坚持,他的愤怒,他的反抗,都化作那些乐曲,为人们所铭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无疑是许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是无数人羡慕的高度,然而在贝多芬这份辉煌的简介后隐藏的是悲苦孤寂绝望的生活:酗酒成性的父亲的暴行,慈爱善良的母亲的早逝,给他的童年蒙上了灰暗而苦涩的阴影;过早的用他年幼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他心力憔悴;感情生活的屡次不顺,在他心里划下了道道伤痕;相依为命的爱侄自杀而亡,让他痛失人间亲情;一心追求音乐却双耳失聪,更给了他绝望的打击。

贝多芬和无数伟人一样,“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渗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戏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罗受·罗兰语)贝多芬在经历这种种的磨难后,甚至于是耳聋的现实——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在绝望之中想到过自杀,但是,对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对音乐艺术的挚爱深情,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我要抚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个贫穷、残疾、孤独的不幸的人,用倔强的心灵奏出世间最壮美的音乐“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用痛苦创造欢乐。他无愧于“乐圣”之名!

贝多芬的一生当中,创造了无数流传百年的佳作, 他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而这些作品无疑成为了他人生的写照。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在这部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此时的贝多芬显然是幸福愉悦的,沉浸在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中,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命运似乎也嫉妒起贝多芬卓越的音乐天赋。在他事业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耳聋即意味着音乐生涯的终结,这对于一个痴迷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并且才刚刚展开他的音乐生涯的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此时,贝多芬正与与一名十七岁少女

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两人的恋情让贝多芬稍稍摆脱了耳聋的阴影,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1803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在一八二三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九号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欢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贝多芬的精神,是他的灵魂所在。聆听贝多芬的乐章倾听这来之灵魂的震撼,用痛苦来创造快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投降。

贝多芬的《田园》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题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我们熟悉贝多芬的“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和“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题目都是出版商或者是后人添加的。有些是与其内容有关,有些则不然,懂古典音乐的人应该知道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内容跟月光毫无关系,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自己命的名。不过那时候给交响曲命名还不是一个常见的事情。为交响曲命名要等到浪漫主义后期的时候才普及。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出发,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我想既然作者亲自为其命名,那我们就遵循他的思路,去感受心中的田园气息。 贝多芬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而不能说是真正标题音乐。田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片《幻想曲》那样把整个田园风光完全白描出来,然而小提琴绵延不断并且与一个富节奏性的主题同时进行,这里就绝对不可能与田园风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我最欣赏《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贝多芬在这里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儿的歌唱,其轻盈的声音会使人立即联想到可爱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第四乐章狂风暴雨,是田园交响曲“很不田园”的部份,也说明了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首白描田园风光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固然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但第四乐章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 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一开始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 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歌,他在失聪的情况下,依旧创作出令人产生共鸣的音乐。所以我很敬佩贝多芬,他是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欣赏了《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后,使我再次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他那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使我十分难忘。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乐曲体现了贝多芬那种通过斗争换取美好生活的哲理思想。和着熟悉的旋律,感受着变化的节奏,那是灵魂的交响乐,贝多芬用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演绎了这部作品。在一次次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一次次被它所感动。那高亢、优美的旋律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生活中增添了勇气,这就是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感动、使人称赞不绝的音乐! 《欢乐颂》,第四乐章里的合唱部分,也是这部交响曲里最重要的段落。它是依据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同名诗歌写成的,内容反映例如贝多芬那个时代的人们“四海之内皆兄弟”,“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理想愿望。我们应当理解贝多芬那种通过斗争换取美好生活的哲理思想。“交响合唱”部分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但又自然地分为了七个部分。贝多芬用生命谱写了欢乐,讴歌了胜利,这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与终结。作曲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以伟大的《第九交响曲》登上了他的艺术思想的峰巅。在当时欧洲席卷黑暗阴云的时刻,他以

锐利有力的音乐语言,写出了光明的时代之音,实践了他的“艺术只应该为穷苦的人民服务”的信念。他曾经在黑暗王国中慷慨地预言过:“五十年内,世界上到处都将由共和国。”这精确的预言,使贝多芬这部最后的杰作至今放射着灿烂的思想光芒和绚丽的艺术光辉。

浅析贝多芬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钢琴曲《热情》第一乐章 作者:王玉芳 摘要:钢琴曲《热情》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曲的巅峰之作。其中第一乐章f小调奏鸣曲充满着斗争激情和强烈的戏剧性,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交响曲》。本文将对此曲的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第一乐章奏鸣曲曲式分析重难点 一、贝多芬简介及此曲的创作背景 1、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 首编号交响曲、35 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 首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 部歌剧、2 部弥撒曲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贝多芬也常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8岁时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11岁就在剧院乐队演出,13岁就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3首奏鸣曲。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他一生跟随许多老师学习,其潜能得到极致的发挥。1781年他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来又在维也纳师从莫扎特和海顿。 他的创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维也纳期间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作品。如1802年创作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1804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主题变奏曲》Op.35、《英雄交响曲》、《C大调弥撒曲》等等。其中《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进入个性创作期后的作品,闪烁着贝多芬的意志,有告别海顿、莫扎特曲风之势。自1804年起,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伴随着《第三交响曲》的《华伦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都是他钢琴奏鸣曲体裁中的名作。《热情奏鸣曲》气势十分磅礴,列宁对之下过一评价:“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真是绝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去想,人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我心中的贝多芬

我心中的贝多芬 ——来自灵魂的震撼 一头银白,微卷的头发,一个装满了音符的大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构成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沉着的面孔。一手一本乐谱草稿,一手铅笔,笔挺的腰板,专注的眼神,定格了贝多芬谱曲时的样子。无论是他的音乐,还是他的身世,都值得让人敬仰,让人抬头仰望他,这位伟大的、才华横溢的乐坛大师。他本就是个天才,一个传播音符的天才,他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他用重音符唤醒昏睡的人们,他用迸发的音符敲打命运的大门,他一刻不停地与命运作顽强的斗争,他的绝望,他的坚持,他的愤怒,他的反抗,都化作那些乐曲,为人们所铭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无疑是许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是无数人羡慕的高度,然而在贝多芬这份辉煌的简介后隐藏的是悲苦孤寂绝望的生活:酗酒成性的父亲的暴行,慈爱善良的母亲的早逝,给他的童年蒙上了灰暗而苦涩的阴影;过早的用他年幼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他心力憔悴;感情生活的屡次不顺,在他心里划下了道道伤痕;相依为命的爱侄自杀而亡,让他痛失人间亲情;一心追求音乐却双耳失聪,更给了他绝望的打击。 贝多芬和无数伟人一样,“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渗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戏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罗受·罗兰语)贝多芬在经历这种种的磨难后,甚至于是耳聋的现实——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在绝望之中想到过自杀,但是,对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对音乐艺术的挚爱深情,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我要抚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个贫穷、残疾、孤独的不幸的人,用倔强的心灵奏出世间最壮美的音乐“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用痛苦创造欢乐。他无愧于“乐圣”之名! 贝多芬的一生当中,创造了无数流传百年的佳作, 他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而这些作品无疑成为了他人生的写照。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在这部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此时的贝多芬显然是幸福愉悦的,沉浸在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中,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命运似乎也嫉妒起贝多芬卓越的音乐天赋。在他事业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耳聋即意味着音乐生涯的终结,这对于一个痴迷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并且才刚刚展开他的音乐生涯的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此时,贝多芬正与与一名十七岁少女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阅读附答案

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 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看到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贝多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无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钱,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的音乐家,变得更加穷困。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当贝多芬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

永恒的旋律 《复制贝多芬》电影音乐鉴赏摘要: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可以抒情,又 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大赋格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一.剧情简介 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 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 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 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 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 Anderson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甚至窃取叔叔的钱财。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 Goode饰)争风吃醋。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又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娜陪在他身边,如贝多芬所说,他们灵魂相通…… 二.音乐分析 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孩童,田野,农民,羊群,马匹,同车的婴儿,被风吹走的帽子……背景音乐是贝多芬《降B大调大赋格曲》①,紧凑而挣扎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充满跳跃的运动感镜头音乐配合地完美,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大赋格曲》是贝多芬晚年充满了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影片中说,表现的是耳聋后的贝多芬听到的所谓“上帝的声音”。而这首曲子曲子在当时因其革命性而饱受诟病,如片中大公在听完后毫不客气的说“贝多芬,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聋”。而现在,《大 ①“赋格”愿意为“遁走”,是一种使用对位法的作曲格式,由不同乐器,不同时间,不同音高,演奏同一旋律——作者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英雄的颂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在其著作《贝多芬传》中 对《第九交响曲》有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精彩描述:“黄昏将至,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初次聆听音乐巨人的巅峰之作便深深地被这种庄严肃穆、厚重深邃的音乐氛围感染,像是一条长河有奔流入海的激荡也有涓涓细流的幽静,又像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有辉煌也有落魄,心潮跟着音符激昂澎湃,曲终时恍如经历了一场很久之前的战争。 “贝多芬一生中从未间断过阅读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的作品,其中尤以《欢乐颂》给他印象最深,影响最大。” ①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具有很强烈的反专制思想,渴望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其著名诗作《欢乐颂》中深刻表现了这一主题,同时对青年时期的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考证说早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就有意将席勒的《欢乐颂》谱写成一部宏大的乐曲。但此时的贝多芬还未经过漫长的生活旅途,艺术与思想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几经尝试都未能成功:“一七九八年, 贝多芬又曾记下一首配唱“慈爱之父必定存在”《欢乐颂》中的诗句的旋律。一八一一年, 在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的草稿之间, 又有一个主题, 配唱‘欢乐, 神明美丽的光芒’。一八一二年又有过草稿设计, 曲名是《席勒序曲》, 拟以《欢乐颂》作为高潮结束。” ②直到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才得尝夙愿。《欢乐颂》作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正体现了他“通过苦难得到欢乐”或者“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的人生信念。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在思想内涵上超过了诗歌。“俄国音乐评论家里亚历山大·谢觉夫( 1820—1871) 曾着重指出, 贝多芬作的曲在思想上超过了席勒的诗……席勒把欢乐当做亲密团结的前提, 贝多芬却认为, 两者的关系应该倒置,只有取得了亲密团结, 欢乐才能降临人间。所以, 贝多芬从席勒的诗中理解到了积极而又具有活力的特点。” ③《第九交响曲》全曲都试图在向人们传达“通过苦难,得到欢乐”的信念,欢乐必须要经过抗争、奋斗,而不单纯是乌托邦的想象。“在贝多芬的不少期作品中包括第九交响曲, 既显露出贝多芬以及这时人民群众普遍经历苦难的悲痛和孤寂情, 也显示出去克服悲痛、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力量。这是《欢乐烦》原诗所没有的。正如贝多所说的‘人们只能如此(指蒙受苦难)。即使这样, 人们也应当保持他的力量……’(1816年5月13日致埃士朵弟伯爵夫人的信)。” ④贝多芬一生未曾与当时黑暗的统治妥协,坚持着对自由平等解放的追求,未曾停止过斗争。整个乐曲就像是一位英雄的斗争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更像是贝多芬传奇一生的映射。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有时大脑里会闪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桑提亚哥老人。贝多芬似乎也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一个与命运与黑暗势力斗争的英雄形象。贝多芬所要塑造的英雄形象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更关注社会、人民的安慰,渴望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世界,真正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世界;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超越,是对人类顽强毅力的肯定。整部作品又给人一种自述式的感受,似乎是作曲家在向人们激情澎湃地做着讲说,有时娓娓道来有时手足舞蹈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作者:赵彩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 [摘要]贝多芬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音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他的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大众最欣赏和熟悉的作品。其实在钢琴作品中除了奏鸣曲,他还写有大量的钢琴变奏曲、钢琴小曲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特别是变奏曲这种古老的曲式,到了贝多芬的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9-01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0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思是主题的演变。是根据某一主题为中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奏出的器乐曲。变奏曲也是贝多芬所使用的重要曲式之一。变奏曲的写作也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在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中,大部分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编号Woo63-66以及Woo68-76都是1800年以前所作。Woo,即德文“没有编号的作品”(Werke ohne Opus)。贝多芬早期的变奏曲的篇幅较小,并且主题大多取自当时的歌剧或歌唱剧,变奏手法汲取了莫扎特变奏曲中的许多装饰变奏、调性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以及和声变奏的手法。但是在不少方面已显露出贝多芬本人的个性特点。 像作品Woo66这首变奏曲是根据迪塔斯多夫歌剧《红头巾》中抒情小调《从前有个老人》主题而作。这首作品A大调,作于1792年。迪塔斯多夫这部歌剧1792年在波恩上演,曾广获好评,贝多芬这首变奏曲在主题中运用突如其来的休止符以制造幽默、巧智的效果,多少有一些俏皮的味道。 例如Woo70《拜谢罗二重唱主题变奏曲》作于1795年,是以拜谢罗的歌剧《磨坊少女》中的一首二重唱《欢乐已不在我心》为主题而作。《磨坊少女》作于1788年,是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拜谢罗创作的在当时广受好评的歌剧。贝多芬的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就是取自其中的一个二重唱,这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主题,G大调,共20个小节,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发展了6个变奏。这首变奏曲篇幅较小,但属于贝多芬变奏曲中广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音型变化中,充满着细腻的光辉。 Woo73这首作品降B大调,创作于1799年,是根据萨列里的歌剧《法斯塔夫》中的二重唱《正是那样》主题而作的变奏曲。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比较简朴,是一个单二部的曲式。音乐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作文5篇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作文5篇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1 贝多芬,一个一点儿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实上,我是前阵子才真正地接触到他。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把我带到贝多芬的世界。 《贝多芬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着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这本书主要讲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赞歌。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独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澜。 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我十分佩服罗曼·罗兰,把书中的人物详细的写了出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以及值得我们引以为荣地方,如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对讨厌的人也会忍耐,他虽是不幸的人,但他却创造幸福给予世界, 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愿意付出,成功一定会来到你的身边。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2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看了一本书,是插图版的《贝多芬传》,书中贝多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坚持不懈地创作音乐的精神让我记忆深刻。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破旧屋子里,童年时,他经常填不饱肚子,却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经过努力,他25岁时终于开始崭露头角,不幸的是,从26岁开始,他的耳朵渐渐的聋了。这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听力音乐家连音符都听不到,他怎么创作音乐呢?但贝多芬没有灰心,没有退缩,耳朵听不见了,他就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用牙齿咬着,靠牙齿感觉木杆传来的震动来“听”音。正是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凭着坚强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贝多芬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等许多著名的作品,贝多芬也和他的音乐一样传遍了世界各地。 贝多芬真是了不起啊!和他相比,我要幸福的多,不会经常饿肚子,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把学习成绩提高呢? 我要从现在开始,以贝多芬为榜样,热爱知识,刻苦学习,不怕困难,不懂就问,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八好少年”,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3 翻开贝多芬的生命之乐,这是他用自己的一生普及成的一首曲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不甘,他的愤怒,他的悲伤,和他用痛苦换取来的欢乐,全场欢乐的音乐,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在不停的跳动。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阅读练习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阅读练习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 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看到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贝多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无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钱,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的音乐家,变得更加穷困。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

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当贝多芬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 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叉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扼住命运的咽喉 --《命运交响曲》欣赏 摘要:当命运向人们发出狂虐的咆哮之时,是选择逃避,还是进行无畏的抗争,音乐巨匠贝多芬通过他的经典作品《命运交响曲》为我们诠释了他对抗争的赞美。《命运交响曲》以宏大的气势,昂扬有力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不懈斗争,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他对生命的热爱。本篇文章即尝试走进这一音乐巨作,领略其艺术魅力。关键字:命运交响曲精神,乐曲全章赏析,对命运的斗争。贝 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 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人们的喉咙,仿佛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总体上,第一章节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

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而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他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人,最终还是对抗不了命运的安排。他甘心放弃挣扎,对命运的捉弄无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转调的非常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他不能向命运低头!他不能屈服于命运!他要战斗,战胜命运!他不是命运的奴隶!到了这里命运已被他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而恰恰,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贝多芬又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建立功勋。这仿佛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想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2)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感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二)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代表作及音乐历史贡献。 (三)初步懂得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难点: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 教学内容安排: (一)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为重点内容,再感受、体验 音乐情绪表现,理解内容方面进行细致的赏析。 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几个音乐主题,特别是《欢乐颂》主题。 (三)了解贝多芬创造的背景,亲自指挥的状况以及作品产生的影响及作 用。 (四)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创造的风格特征与忍受经历的关系。 教学资源: (一)教材及配套资料,贝多芬生平、创作背景及高水平乐团《第九交响 曲》第四乐章的演出视频资料。 教师示范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音乐主题。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如:器乐、声乐、指挥等激发兴趣、调动情绪 活跃气氛。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完整聆听全曲 (二)出示乐曲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发展的脉络。 (三)指导学生演唱主题及四声部。 (四)师生合作用器乐、声乐、指挥形式等表现音乐。 (五)引导学生从贝多芬音乐中感悟音乐与人生,。 教学评价设计 (一)以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理解情况。 (二)探究讨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评价)。 (三)教师对学生演唱主题及四声部时的评价。 (四)师生合作表现音乐时对学生表演的评价。 (五)学生写一篇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后的感想。 教学过程:

浅谈贝多芬钢琴曲

姓名:洪贤 学号:6002309037 浅谈贝多芬钢琴曲 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谈到钢琴音乐,首先想到的音乐家一定是贝多芬。这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贝多芬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的35首钢琴奏鸣曲。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 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 主备人:周全授课人:黄永红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几个创作阶段与代表作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 2、学习并体会传记的写作特点: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学习理解本课抓住传主一生重要事件进行评述的写作方式。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奋斗的一生。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4、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决不低头,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生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教学用具:电教平台 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讲述以下内容; (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4)贝多芬的作品 (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 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浓重的英雄氛围。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语: 师生观看关于盲人歌手杨光事迹的短片。(3分钟) 杨光,来自中国哈尔滨的一位盲人男孩。他8个月就因为病而双目失明,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影像记忆,直到现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但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表露出来,在他想用音乐闯出一条路的过程中,他相继失去了三位亲人——爷爷、奶奶和爸爸,现在,他只能和6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可以说生活对杨光是不公平的,但他没有被打倒。多年来他一直用音乐诠释自己心中的世界,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他成功了,他是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并上了2008年的春晚节目。 一个残疾人,面对困难却能激流勇进,终于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由此我们想到同样也是个残疾人,同样也是用音乐来诠释自己生命的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对他的认识又有哪些呢?(生:伟大音乐家,聋人)。这就是我们对他仅有的认识,但他是怎样走到这个位置的?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疑问共同走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人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 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

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第九号交响曲在速度和力度上,都让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欢乐——比心中的忧伤更为深沉。”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的乐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笑出声来,连听众都一个个神情严肃,沉浸在一种精神享受之中,其情绪与在听悲歌时是一样的。,这个杰作是贝多芬给人类做好的礼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