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与作用机制

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与作用机制

一、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

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是用来表述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描述了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通常以药物

的剂量为 X 轴,以药物的效应为 Y 轴绘制。这种曲线是大多数药

物的基本说明书中都会提到的内容,因为它对于药物疗效的合理

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常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药物剂量低于有效

剂量的阶段,当剂量高于有效剂量但不到最大副作用阈值阶段,

当药物剂量达到最大副作用阈值,以及当剂量超过最大副作用阈

值的阶段。

1. 药物阈值剂量阶段

在药物的阈值剂量阶段,药物的剂量较小。当药物剂量达到某

个临界值,生物体对药物的反应才开始出现。这个临界值也被称

为药物的有效剂量。在阈值剂量阶段,药物生效的概率相对较差,一般需要增强药物浓度,以加速其生效。

2. 药效阶段

当药物剂量达到有效剂量阶段时,所能引发的药效达到最大值,这个过程被称为“饱和”。在饱和状态下,药物的浓度达到了最大值,对药物的剂量的进一步增加,不会再进一步提高药物的药效。

3. 最大耐受阶段

当药物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人体的生理机能会因为过度刺激

而出现耐受。在最大耐受阶段,即药物能够引起的最大的药效已

经达到了极限,但是随着剂量的不断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

性不断增加。

4. 药物毒性阶段

当药物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人体的生理机能受到了过度刺激,

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和毒性。在这个阶段,药物的剂量大于最大耐

受剂量,使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产生,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

一定要掌握好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危险。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分子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

引起生物学变化的过程。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与药物途径、药物

分子结构、和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有关。

1. 类固醇

类固醇是一类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炎症、过敏和免

疫性疾病。类固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结合来减少细胞膜

的通透性,降低细胞内的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细胞的代谢速率,从而起到抗炎、抗敏、免疫抑制作用。

2. 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

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乙酰胆碱受体,增强迷走神经的活动,并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从而起到降低心率和血压的作用。

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非常广泛应用的心血管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β-受体结合来降低β-肾上腺素受体的激动,并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脏负荷。

4. 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

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结合,抑制病毒RNA转换为DNA,从而减少病毒在人体中繁殖的速度,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而言之,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和作用机制是了解药物疗效的关键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在使用药物时更加理性和准确。同时,我们也希望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格外重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与作用机制

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与作用机制 一、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 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是用来表述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描述了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通常以药物 的剂量为 X 轴,以药物的效应为 Y 轴绘制。这种曲线是大多数药 物的基本说明书中都会提到的内容,因为它对于药物疗效的合理 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常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药物剂量低于有效 剂量的阶段,当剂量高于有效剂量但不到最大副作用阈值阶段, 当药物剂量达到最大副作用阈值,以及当剂量超过最大副作用阈 值的阶段。 1. 药物阈值剂量阶段 在药物的阈值剂量阶段,药物的剂量较小。当药物剂量达到某 个临界值,生物体对药物的反应才开始出现。这个临界值也被称 为药物的有效剂量。在阈值剂量阶段,药物生效的概率相对较差,一般需要增强药物浓度,以加速其生效。 2. 药效阶段 当药物剂量达到有效剂量阶段时,所能引发的药效达到最大值,这个过程被称为“饱和”。在饱和状态下,药物的浓度达到了最大值,对药物的剂量的进一步增加,不会再进一步提高药物的药效。

3. 最大耐受阶段 当药物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人体的生理机能会因为过度刺激 而出现耐受。在最大耐受阶段,即药物能够引起的最大的药效已 经达到了极限,但是随着剂量的不断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 性不断增加。 4. 药物毒性阶段 当药物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人体的生理机能受到了过度刺激, 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和毒性。在这个阶段,药物的剂量大于最大耐 受剂量,使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产生,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 一定要掌握好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危险。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分子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 引起生物学变化的过程。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与药物途径、药物 分子结构、和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有关。 1. 类固醇 类固醇是一类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炎症、过敏和免 疫性疾病。类固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结合来减少细胞膜 的通透性,降低细胞内的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细胞的代谢速率,从而起到抗炎、抗敏、免疫抑制作用。

药效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基本规律 1. 作用和效应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初始(原发)作用.药物效应是由初始作用引起机体机能和形态上改变. 2. 基本表现-兴奋和抑制 药物作用是改变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水平,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提高(兴奋作用),或功能降低叫抑制(抑制作用)而不会产生新的功能。 3 .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大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特点及临床意义: 1)选择性是相对的,和剂量有关。 2)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基础及临床选药的依据。 3)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理活性强,治疗的针对性强,但应用范围较窄, 4)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用途较多,副作用亦多。 4. 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治疗作用(防治疾病) 对症治疗: 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也称治标如镇痛药解除疼痛。 对因治疗: 消除病因,即治本。如抗生素杀死病原微生物。 2)不良反应(对病人不利) 副作用: 在治疗量产生轻微、可逆性、可以预知、不可避免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但可以随治疗目的改变的不适反应.产生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 毒性反应:大剂量或长期用药时产生的严重的危害性反应, 可以预知也可以避免。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 又称回跃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 变态反应:称过也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药物后发生的病理免疫反应。反应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与剂量也无关,不易预知。 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是因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二.药物剂量和效应关系 1.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它定量地阐明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 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常用量→最大治疗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 致死量。 效应:无效→有效→最大效应→中毒→死亡 2. 量效曲线 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长尾S型曲线,如改用对数剂量,则呈对称S型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如心率,血压,排钠量等。 质反应: 药理效应以阴性或阳性,全或无表示,如死亡,睡眠,麻醉,惊厥等,观察 反应出现的百分率。 效能: 药物的最大效应Emax,由内在活性决定。

实验二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个人收集整理-ZQ 一、实验目地 比较同一种药物不同剂量对小白鼠作用地差异. 观察药物量效关系. 二、实验原理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称为剂量效应关系,药物效应地强弱呈连续增减地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地百分率表示地称为量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随药物剂量或浓度呈连续性量地变化,则变现为反应性质地变化,称为质反应,一般药物剂量过小,药物作用不明显,剂量过大,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反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实验材料 .器材:注射器,烧杯,天平. .试剂:戊巴比妥溶液. .动物: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 取体重相近 性别相同地小白鼠三只,编号甲乙丙,并分别称重,然后分别对三只小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溶液.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五、实验结果记录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 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地影响 .药物必须准确注射到腹腔,给药量要准. .捉拿小白鼠时应严格按操作进行,以免被咬伤. 七、实验分析: 戊巴比妥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且具有高度选择性,阻碍兴奋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抑制作用,根据剂量不同可变现出镇静、催眠、麻醉作用.对丙鼠注射低浓度戊巴比妥,表现为呼吸变慢即为药物地镇静作用;而乙鼠注射中等浓度戊巴比妥,变现较为安静,肌肉松弛,即产生轻微催眠作用;而甲鼠注射高浓度戊巴比妥,兴奋性极度降低即为安静,可能产生麻醉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八、思考题: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地增加,小白鼠对药物反应有什么变化? 答:在意地范围内,剂量增加,药物在体内地浓度升高,效应也随之加强,但当剂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极限)时,即使剂量增加,效应也不会加强,相反量地变化可引起质地改变,以致发生中毒,严重甚至死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九、实验结论: 在意地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地增大,药理效应也随之加强,但超过一定范围,可引起质地变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最全的药理学笔记

最全的药理学笔记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一)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例如强心甙能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 酶活性。心肌细胞膜Na-KATP 酶药物作用药理反应强心甙心肌收缩力(二)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器官有其选择性。例如:强心甙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 酶活性。(强心甙的药物作用)而获得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理效应。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即:惊厥原有功能水平提高兴奋/亢进镇静原有功能水平原有功能水平降低 抑制/麻痹回苏①药理效应表现为:1.使机体机能活动提高(兴奋)或降低(抑制)。2.补充不足(维生素、激素)或改变体液成份。3.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以及癌细胞(化疗药)衰竭4.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免疫抑制药)②药理效应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特异性高)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高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具有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的药物作用,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消肌、腺体中枢神经功能均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

有的抑制。一般来说,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及药理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可以准确地治疗某种疾病或某一症状。选择性低的药物副反应较多,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③药理效应的二重性: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叫做治疗作用(治疗效果)1. 治疗(治疗效果)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潘生丁),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2. 不良反应其余不符合用药目的,甚或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通常情况下,用药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会同时出现,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二、治疗效果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又称治标。对症治疗虽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衰、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苯哒嗪引起的红

15药物剂量和效应的关系

药物剂量和效应的关系——蟾蜍腹直肌法 【实验目的】 1. 学习冷血动物离体器官实验的方法,熟悉其实验条件。 2. 学习胆碱受体激动药(ACh)亲和指数(pD2)和内在活性(Emax)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3. 理解药物量效关系的理论与pD2值的实际意义 【实验原理】 激动剂(药物或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或药理效应(如收缩)。剂量越大,效应越强。剂量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 乙酰胆碱激动蟾蜍腹直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引起收缩,并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乙酰胆碱用克分子浓度(摩尔浓度)表示,按质量作用定律,量效关系呈直方双曲线,符合Clark方程式线形关系。用Scoltt比值法可将Clark方程式推导为直线公式,通过直线回归运算可得到K D和Emax,pD2= –log K D。pD2是衡量激动剂的亲和力的参数,用产生50%的最大效应或50%受体被结合时,游离激动剂克分子浓度的负对数来表示。 受体阻断剂与激动剂竞争结合受体,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右移,这种竞争性拮抗现象仍然符合Clark受体占领学说,可以用Scott比值法的直线回归运算。pA2是衡量阻断剂亲合力的指标,可定量比较不同阻断剂对同一受体的亲合力大小或与激动剂的竞争性拮抗能力。pA2的概念是:能使激动剂的浓度提高到二倍时产生原来的效应所需阻断剂的克分子浓度的负对数。 【实验材料】 1. 动物:蟾蜍 2. 试剂和药品:3×10-7~3×10-2mol/L ACh,任氏液 3. 装置和器材:恒温平滑肌标本槽,张力换能器,手术器械,注射器,量筒,BL-420生理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实验方法】 1.标本制作:取蟾蜍一只,用探针破坏其脑和脊髓后,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腹部皮肤,暴露腹直肌。在耻骨端及胸骨端各以丝线结扎,并自腹白线将两片腹直肌分离。将剪下的肌条标本一端固定于“L”型钩上浸入含60 mL任氏液的标本槽中,并向营养液中通入空气,每秒1-2个气泡;另一端连于张力换能器上与BL-420生理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连接。启动软件,记录腹直肌收缩张力曲线,实验前调整肌肉预张力为1至1.5g,稳定10min后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量变规律。 二、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而通过 l、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性(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2、顺浓度差,不耗能。 3、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4、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pKa) 有关 酸性药(Acidic drug): HA + D H+ +A- - 碱性药(Alkaline drug): BH+ D H+ + B (分子型) 1、碱性环境平衡正向移动 2、酸性环境平衡逆向移动 离子障(ion trapping): 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细胞膜 分子型药物: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细胞膜 PH值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 结论: ?弱酸性药物易从偏酸性环境转移到偏碱性环境 ?弱碱性药物易从偏碱性环境转移到偏酸性环境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跨膜转运的意义 1、药物吸收、分布、排泄, 本质上是一种跨膜转运。 2、当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过量中毒时, 使用碳酸氢纳碱化血液,促使药物排泄,是一种常用的解救措施。 3、哺乳妇女禁忌使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为什么?(提示:血液较乳汁偏碱性) 滤过(水溶性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1、逆浓度梯度,耗能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效价、效能、向上调节、向下调节、激动药、拮抗药 2.熟悉药物作用的方式、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量效关系等。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和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 药物效应: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抑制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1.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 2.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在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4.药物的两重性(二重性):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②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2)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 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切随治疗目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机体产生不适感觉的作用。 ②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药物对机体

【医疗药品管理】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动力学或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实际上,这是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一般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引起机体能改变的反应,即药物的效应。作用与效应两词经常是通的,如要严格加以区分,则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一接触时的初始作用,而药物的效应实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在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例如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它与心肌β受体的结合,其效应则是所继发的心肌收缩力的加强。此外,还有对入侵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补充机体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及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也属于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为化学刺激物,对机体的作用即引起机体反应不外乎以下两方面:一是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称为兴奋,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等;二是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称为抑制,如腺体分泌减少或停止、肌肉松弛等。但又可根据机体机能状态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如应用药物使过高的机能降低,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称为镇静;使低下的机能相对地提高,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称为强壮,或称回苏。必须指出:兴奋与抑制不是固定不变的,兴奋药用量过大或兴奋时间过久,便会转入超限抑制状态;过度抑制常使机体机能活动接近停止状态而不易恢复,称为麻痹;有些抑制药在产生抑制之前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兴奋。还有,同一药物作用于不同器官的同一类组织可能引起两种性质相反的效应,例如肾上腺素对小血管平滑肌表现收缩,而对支所管平滑肌表现松弛。 总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极其复杂的。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从药物作用的范围来看,当药物与机体接触,发生在用药部位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例如酒精对皮肤表面消毒。用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一般也指药物被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后发生的作用,用时也称全身作用,例如各种抗生素吸收后分布至全身而发挥抗菌作用。由于神经体液的联系,有时药物的局部作用亦可通过反射作用,引起全身性的反应。 从药物作用的顺序来看,药物进入机体与器官组织接触首先或直接发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也称原发性作用。直接作用之后,药物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联系,继发远隔器官机能的变化,称为间接作用或继发作用。例如洋地黄吸收后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是直接作用,由于直接作用的结果,血液循环改善,间接地继发肾脏泌尿量的增加,即为间接作用或继发性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并不一样,因此大多数药物吸收之后,仅仅表现出对某

药物剂量及效应关系

药物剂量及效应关系 掌握药物的量效关系及主要术语: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极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应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1.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性变 化。 浓度-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药理学研究常用。 (1)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压升降、平滑肌舒缩等,用 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4.剂量:一般成人应用药物能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5.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 量之间的量。 6.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 7.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8.致死量:超过中毒量,引起死亡的剂量。 关于药物剂量各国都制定了常用剂量范围,在药品说明书上有介绍。对毒性药品还规定了极量(包括单剂量、一日量及疗程量),超限用药造成不良后果,医生应负法律责任。 9.效价强度: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 越大。 10.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 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11.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2.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PD)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生理系统产生的效应。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1. 药物吸收 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吸收方式有经口、经肠道、经皮肤、经肺等多种途径。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 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流动力学、药物亲和性和生物膜透过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大 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则起到 关键作用。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 的相互作用。 4.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途径 离开机体的过程。主要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二、药效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受体 的结合、信号传导和引起的生理反应等过程。药效动力学研究可帮助 我们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药物效应的过程。药物 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抑制或激活受体的信号通路等方式产生作用。 2.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给药频率以及最佳剂 量等。 3.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剂量设计的理论与应用

药物剂量设计的理论与应用药物剂量设计是现代医学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药物剂量设计是指确定药物给药的剂量、频率、途径和时长等参数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对治疗效果、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药物剂量设计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一、药物剂量设计的理论 1.1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或减弱机体内生物化学过程的反应,二是干扰生物体内过程的平衡。这两种作用机制对应着药物的数量和质量。药物作用的强弱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即药物剂量越大,药物的作用越强。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的半衰期有关,半衰期越长,药物作用时间越长。 1.2 药物代谢与排泄

药物剂量设计还需考虑药物的代谢与排泄情况。药物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排泄途径有尿液、粪便、呼气等。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速率方面,与肝脏、肾脏功能相关,年龄、性别、体重、吸烟、饮酒等因素也会对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产生影响。 1.3 药物药效学 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治疗效果与药物剂量的关系。通过药物药效学研究,可以确定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最大耐受剂量、毒性剂量和致死剂量等参数。药效学方法包括剂量效应曲线、药物反应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药窗等。 二、药物剂量设计的应用 2.1 人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人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是现代药物剂量设计的重要工具。药代动力学模型建立在药物代谢、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模型中的参数,可以确定药物给药方案和药物浓度变化规律。以肠系膜静脉注射为例,肠系膜注射药物经过门静脉进入肝

脏,在体内进行代谢和分布,再由肝脏输出到门静脉,再由肠系 膜静脉进入体循环。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充分考虑到这类复杂的 代谢和排泄途径,有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2.2 药物剂量设计的实践 药物剂量设计的实践包括单剂量、多剂量、过度期药物给药方 案等。在单剂量方案中,药量会一次性给完;在多剂量方案中, 药量被分成若干等份,在一定时间内间隔性给药;过度期药物给 药方案是一种特殊的多剂量方案,药量的大小和给药间隔时间计 划成为大量警惕剂量。 三、结论 药物剂量设计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性和有效性 对治疗结果、患者安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药物剂量设 计需要考虑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谢排泄情况和药效学等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在现实应用中做出切实可行的给药方案。通过以上方 法和经验,药物剂量设计可以实现最小剂量援助最大医疗效果, 为患者健康和幸福做出贡献。

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离体腹直肌对不同剂量Ach收缩强度的变化,验证量-效关系; 2、了解PD 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2 二、实验对象:蟾蜍 三、实验方法: 1、制备标本: 蟾蜍→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仰卧位固定在蛙板上→暴露腹直肌→分离 耻骨端、锁骨端→结扎、游离→置任氏液中浸泡10分钟备用。 2、连接装置: 麦氏浴槽(或大试管)内置50ml任氏液,腹直肌的锁骨端线连接描笔, 耻骨端线连接通气钩,调节标本于适当松紧度。 3、给药记录: 向任氏液内依次加入10-7~10-2mol/L的Ach 0.5ml(浴槽内的终浓度为10-9~ 10-4mol/L),每次给药后标记,并停鼓记录最大反应(每次给药后3~5分钟 再给下一个浓度的药物)。 4、数据处理: (1)量出各剂量收缩高度(mm); (2)求出各剂量效应百分率:E%=各剂量收缩高度/最大收缩高度×100%; (3)绘图:以效应百分率(E%)为纵坐标,ACh浓度的负对数值为横坐标,绘制成量-效关系曲线; =q-d/m (4) 求值:PD 2 在量-效关系曲线上找到达最大效应的50%反应时横坐标上的对应值,其中落点的前一个刻度值,d为落点到前一刻度的距离,m为前、后两q为PD 2 实测值间的距离,即为横坐标上单位刻度的长度。 四、实验结果: -lgM 9 8 7 6 5 4 3 收缩高度 E% 五、实验讨论: 1、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剂量和效应的关系为:一定范围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 -R→肌肉收缩。当ACh浓度较低时,能药物的效应会增强。其机理为: ACh+N 2 激动的受体数目较少,产生的腹直肌收缩强度较弱,当ACh浓度增加时,被激 受体数目有限,当全部受体动的受体数目也增加,效应增强。但腹直肌上的N 2 被激动后,即使再增加给药剂量效应也不再增强。 2、PD 为亲和力指数,指能引起最大效应的50%所对应药物浓度的负对数。反 2 越大,亲和力也越大。 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PD 2 六、实验结论: 1、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 2、PD 2 【注意事项】 1、要彻底破坏蟾蜍的中枢神经系统,四肢瘫软; 2、实验前要清洗注射器、通气管及浴槽; 3、注意在分离腹直肌时不要损伤肌肉,可用玻璃分针分离(示教);

药效动力学参数

1. 药效动力学参数 1.1 背景和涵义 药效动力学参数指的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产生药效的特性和过程的参数。药物在体内的效果是通过与靶标结合产生的,而药效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1.2 详细解释 药效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最大效应(Emax):药物在体内能达到的最大效应,通常用百分比或具体数值表示。 - 最小有效浓度(MEC):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的最低浓度,才能产生有效的药效。 - 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药物在体内所需的浓度,能使其产生最大效应的50%。 - 药物的效应持续时间(Duration):药物产生的效应在体内持续的时间。 - 剂量-效应关系曲线(Dose-Response Curve):用来描述不同剂量药物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药效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确定合理的药物剂量,以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通过了解药物的最大效应和最小有效浓度,可以控制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副作用。了解药物的EC50可以帮助选择最合适的剂量来达到治疗效果。同时,药物的效应持续时间也是考虑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应用 药效动力学参数在药物研发、药物治疗和药物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效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 在药

物治疗中,药效动力学参数可以指导合理的剂量选择,以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 在药物监测中,药效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浓度和效应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 总之,药效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体内产生药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使用 和开发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尼可刹米对小鼠作用的差异 原理:影响药物的因素有药物的给药剂量,当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的效应也随之增加。但这一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制的,当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药物的效应恒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当药物剂量过大时,可致中毒或死亡。材料: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 药品:2.5%尼可刹米溶液 动物:小白鼠3只 方法:取小鼠3只,标记,称重,随机分为 3组,各鼠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尼可刹米溶液(1#:2.5%尼可刹米溶液0.15ml/10g;

2#:2.5%尼可刹米溶液0.1ml/10g;3#:2.5%尼可刹米溶液0.05ml/10g),观察潜伏期、给药前后的表现,并仔细记录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1、小鼠对尼可刹米可能出现的反应,按由轻到重程度有:活动增加,呼吸急促,反射亢进,震颤,惊厥,死亡等。 2、比较各鼠表现出来的药物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 思考:本实验结果对药理实验和临床用药有何启示? (二)安定抗尼可刹米惊厥的作用 目的:观察安定对尼可刹米中毒动物的解救作用 原理: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可清除病理性中枢兴奋状态。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重难点: 1.药效学的概念和内容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3.不良反应的概念和种类 4.药物的量效关系 5.试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名词解释:药效学、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受体、激动药、阻断药、量效曲线、效能、效价强度、最小有效量、极量、常用量、最小中毒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目的意义: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助于新药设计。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兴奋:功能增强。如咖啡因等。抑制:功能降低。如巴比妥类等。 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松节油、普鲁卡因吸收作用(全身作用):抗生素2.直接作用(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在适当的剂量时对某一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很少发生或几乎不发生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则副作用多。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S):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原因 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不同;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不同组织代谢酶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差别;受体在组织器官的分布数量和类型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症状,不能消除病因,又称治标。危重病例重要,起效快。如:剧痛引起休克,镇痛药;高热引起惊厥,解热镇痛药。 对因治疗:消除致病因子,又称治本。起效慢。如:抗生素。 原则:急则治其标(对症),缓则治其本(对因),标本兼治。 不良反应: 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有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 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为药物所固有,可预知,随用药目的而变。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广泛产生的。如:阿托品等。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较重,可预知,应避免。 分为:急性毒性:心血管、呼吸功能、神经损害慢性毒性:肝、肾、骨髓、内分泌损害特殊毒性特殊毒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①神经系统的损害。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对第Ⅷ脑神经有毒性,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 ②消化系统的损害。如:红霉素 ③血液学变化。如:氯霉素导致骨髓造血机能损伤;长期服用氨基比林导致粒细胞缺乏症。 ④肾脏损害。如:磺胺药,肾呈酸性时磺胺药形成肾结石、尿结石。 ⑤皮肤反应。过敏、瘙痒、疹块、水肿等,使用抗组胺药。 ⑥“三致”作用。如:致癌:呋喃唑酮;致畸:人用“反应停”;致突变 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兴奋心脏,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变态反应:药物小分子进入机体后,可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时,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不可预知,仅发生于少数个体。

药物的量效关系名词解释

药物的量效关系名词解释 药物的量效关系名词解释 1. 最小有效剂量 (Minimum Effective Dose, MED) •最小有效剂量指的是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最小药物给药量。•例如,某药物治疗头痛的最小有效剂量是100毫克,低于这个剂量可能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2. 最大耐受剂量 (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 •最大耐受剂量是指患者能够耐受的最高药物剂量,超过这个剂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例如,某抗癌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是每周600毫克,超过这个剂量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 3. 半数最大有效浓度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半数最大有效浓度是指药物的浓度达到该值时,对50%的受试者产生最大疗效。 •例如,某抗生素的半数最大有效浓度是2微克/毫升,达到这个浓度时,50%的患者能够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4. 半数最大耐受浓度 (Median Tolerated Concentration, TC50) •半数最大耐受浓度是指药物的浓度达到该值时,有50%的受试者出现最大程度的不良反应。 •例如,某镇痛药的半数最大耐受浓度是20微克/毫升,达到这个浓度时,50%的受试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5. 剂量反应曲线 (Dose-Response Curve) •剂量反应曲线用来描述药物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剂量反应曲线上可以看到,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治疗效果逐渐增强,但超过一定剂量后却出现递减的趋势。 6. 有效药物浓度 (Therapeutic Drug Concentration) •有效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范围。•例如,某抗抑郁药的有效药物浓度范围是10-50微克/毫升,只有在这个浓度范围内,药物才能有效治疗抑郁症状。 7. 次最小有效剂量 (Sub-Minimum Effective Dose) •次最小有效剂量是指低于最小有效剂量但仍能产生一定治疗效果的药物给药量。 •例如,某抗高血压药物的次最小有效剂量是50毫克,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患者,低于100毫克的剂量仍能有效降压。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1、药物作用的性质 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特异性。(specificity)。 ★药物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两种效应:兴奋:功能的提高(excitation)、抑制:功能的降低(inhibition) ★两者相互通用 2、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1、选择性:亲和力、敏感性。相对的,不是绝对 分类依据,临床意义随治疗目的而异 2、两重性: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效应(作用)。 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 两者相得益彰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特点: Ⅰ多数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或拓展; Ⅱ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 Ⅲ少数难以恢复(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作用 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药物是治疗剂量;药物选择性低;固有作用;可预料,不严重,但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 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较严重。 特点:药物用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预知,较严重,应避免 类型:急性毒性:短期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如CVS、CNS、RS);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如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 ③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 特点:免疫反应半抗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 ④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⑤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残存药理效应。如“宿醉”现象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体制的科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供给理论依照。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 drug action)指始发生用,重视体制; 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机能改变,重申结果。 比如:Ad(+)支气管光滑肌β2R舒张支气管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能够互相通用,往常以效应代替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与种类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 1.调理功能:改变喜悦性 1)喜悦:加强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2)克制:减弱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机体状态 麻木克制正常喜悦亢进 |||| 病态病态 喜悦药(尼可刹米) 呼吸克制惊厥 克制药(苯巴比妥) 可见:喜悦药和克制药在适当范围内有治疗意 义,但过度会致使不良结果。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化学治疗 3.增补不足增补治疗 (二)药物作用的种类

1.药物作用范围(部位) 局部作用( local action) 药物无需汲取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汲取作用( absorptive action),又称浑身作用或系统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汲取入血后,散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 鉴识点:所产生的作用有无借助血液循环。 2.药物作用方式(先后) 原发生用( primary action,直接作用) 药物在所散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继发生用( secondary action,间接作 用)由直接作用引起的其余作用。 比如: NE :高升血压——直接作用;减慢心率——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惹起机体产奏效应范围的专一或宽泛程度。 影响因素:药物散布、组织生化功能、细胞构造、组织亲和力等。 意义: 1)是药物分类的基础 2)临床选择用药的依照 药物选择性高,应用针对性较强,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 药物选择性低,应用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许多,但应用范围较广。2.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specificity) 经过专一性化学反响而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构造。 三、药物作用的双重性(要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