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对数药时曲线 sas

半对数药时曲线sas

"半对数药时曲线" 通常指的是在半对数纸上绘制的药效学曲线,其中横轴是对数刻度(通常是对数时间),纵轴是线性刻度(通常是药物效应的百分比或者响应)。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是一种用于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软件工具。

在SAS 中绘制半对数药时曲线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包括药物给

定的剂量、不同时间点的效应测量值等。2.数据整理:使用SAS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

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曲线拟合:使用SAS 中的统计分析功能,

对药效学数据进行拟合。可以选择适当的数

学模型,如Sigmoid Emax 模型、Logistic 模

型等,将数据拟合到曲线上。

4.可视化:利用SAS 的数据可视化功能,绘

制半对数药时曲线。在绘图时,将横轴设为

对数时间,纵轴设为效应测量值。

5.结果分析:对绘制的曲线进行分析,评估药

物的效应、药物的作用时间以及其他相关参数。

具体的SAS 代码将取决于数据的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模型选择。这里提到的步骤是一个一般性的流程,具体实施时可能需要根据实验的特点和研究的要求进行调整。

医学术语解释

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和内容 药物动力学是以动力学原理应用于研究药物体内过程,换言之,即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动力学性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有:①建立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找出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测求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②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使用药个体化、合理化;③开展临床药学的科学研究,如对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等;④开展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等。 药物动力学结合临床,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即有效和安全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本书限于篇幅,只能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介绍。 二、房室模型及药物消除速率常数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可用模式图表示(图1)。 图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模式图 为了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运动规律,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内按动力学特点分设若干个房室(在解剖学上并不存在这种房室),将体内药物转运速率相同的各组织器官,规定成为一个房室。通常将房室模型分为一室(单室)、二室乃至多室模型。 (1)一室模型一室模型(图2)是指给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即均匀地分布至全身,因而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 图2 一室模型图 D0为给药量(单位g或mg);C为血药浓度(单位mg/ml或μg/ml); V d为表观分布容积(单位L);E为消除;K1为吸收速率常数;Ke为消除速率常数 (2)二室模型二室模型是把整个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周边室。中央室是药物首先进入的部位,包括血浆和细胞外液以及心、肝、脑、肾等血管丰富的器官。药物可在很短时间内分布到整个中央室。周边室是血管稀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如脂肪、肌肉等),药物进入或自这些组织释放均很缓慢。二室模型可有以下一些形式(图3)。 图3 二室模型图 K12为药物自中央室进入周边室的速率常数;K21为药物由周边室返回中央室的速率常数; K1为吸收速率常数;K e或K10为药物由中央室消除的速率常数;K20为药物自周边室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解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解离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此现象被称为离子障称为首过消除。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流后,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状态,达到平衡时的结合百分率。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或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清除,即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生物利用度(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F。 F = A/Dх100% 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为Vd,机体内总药量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清除率(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ml/min或L/min。 消除半衰期:机体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又称终末半衰期 稳态浓度(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此时消除速率与给药速率相等,血药浓度维持在特定水平(有效浓度),该血药浓度称稳态浓度(坪浓度)。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副反应(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其他效应称为副作用。固有的,可预知,可自行恢复。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三致”严重的,可预知,可避免。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存在的药理效应。“宿醉” 停药反应(回跃反应):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重的现象。如:β受体阻断药、安眠药、激素等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与原有效应、剂量无关。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效能:当效应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此时的最大效应称Emax 也称“效能”。Emax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效价强度:定义:达到某一效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值小则强度大。 ED50:引起50%用药个体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 LD50:引起50%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KD: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单位为摩尔,其意义是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药物剂量,KD 越大,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越小,二者成反比。 pD2:药物引起50% Emax所需要的克分子浓度的负对数(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pD2与亲和力成正比。 a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药动学原理

大纲 一 定义 药代动力学 目的 主要研究内容 表6-1 二 影响血药浓度的药代学因素 表6-2 三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一)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有三个 (二) 药代动力学中的动力学过程:有三个 1. 一级动力学:①定义 ②公式 ③图形特点 ④例子 2. 零级动力学:①定义 ②公式 ③图形特点 ④例子 3. 米-曼氏动力学:①定义 ②公式 ③图形特点 ④例子 (三) 房室模型 1. 定义 a 静脉推注 ①一室开放模型 b 静脉灌注 c 血管外给药 2. 常用类型 a 静脉灌注 P111图示 ②二室开放模型 b 静脉推注 c. 血管外给药 (四) 药物的体内分布P112 表现分布容积:①定义 ②公式 ③意义 ④影响因素 a b 见P112 (五)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代谢、排泄 多称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P113 1.公式: t k C C e C C kc dt dc kt 303 .2log log 00-==→-=- 2.图形特征:P113 不考虑吸收过程,只考虑消除 3. 利用t k C C 303 .2log log 0-=公式计算药代参数 1) k 消除速率常数,由直线斜率求得。斜率=k/2.303,所以k=斜率*2.303 2) 消除半衰期)(21βt :k t 693.021= 一室模型 P114-P115 ββ693.021=t 二室模型 β为消除相消除速率常数 ③ 药物的清除率公式b :Cl 总=Cl H 肝+Cl R 肾 定义,影响因素C,计算d b-1 器官清除率,定义 P115 公式:Cl 器官 =E(摄取比)*Q(总血流量) b-2 摄取比定义,公式P115-116 3) 药物的清除率:P115

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1.计算题:一个病人用一种新药,以2mg/h的速度滴注,6小时即终止滴注,问终止后2小时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k=0.01h-1,V=10L) 2.计算题: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单次口服剂量0.25g,F=1,K=0.07h-1,AUC=700μg/ml·h,求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生物半衰期(假定以一级过程消除)。 3.某药静注剂量0.5g,4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 4.532μg/ml,12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2.266μg/ml,求表观分布容积Vd为多少? 4.某人静注某药,静注2h、6h血药浓度分别为1.2μg/ml和0.3μg/ml(一级动力学),求该药消除速度常数?如果该药最小有效剂量为0.2μg/ml,问第二次静注时间最好不迟于第一次给药后几小时? 5.病人静注复方银花注射剂2m/ml后,立即测定血药浓度为1.2μg/ml,3h为0.3μg/ml,该药在体内呈单室一级速度模型,试求t1/2。 6.某病人一次用四环素100mg,血药初浓度为10μg/ml,4h后为 7.5μg/ml,试求t1/2。 7.静脉快速注射某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7.14e-0.173t,其中浓度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是h。请计算:(1)分布容积;(2)消除半衰期;(3)AUC。

8.计算题: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过程清除。其生物半衰期为2h,表观分布容积为20L。现以静脉注射给药,每4小时一次,每次剂量为500mg。 求:该药的蓄积因子 第2次静脉注射后第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稳态最大血药浓度 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9.给病人一次快速静注四环素100mg,立即测得血清药物浓度为10μg/ml,4小时后血清浓度为7.5μg/ml。求四环素的表观分布体积以及这个病人的四环素半衰期(假定以一级速度过程消除)。 10.计算题:病人体重60kg,静脉注射某抗菌素剂量600m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61.82e-0.5262t,其中的浓度单位是μg/ml,t的单位是h,试求病人体内的初始血药浓度、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11.计算题:已知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方程清除,其t1/2=3h,V=40L,若每6h静脉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200mg,达稳态血药浓度。求:该药的(1)ss C max (2)ss C m in (3)ss C (4)第2次给药后第1小时的血药浓度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SAs) 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其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作用, 后者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物质叶酸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研究证明了SAs抑菌的基本结构后, 相继合成了各种SAs, 由于其抗菌谱广, 价格低廉, 目前仍是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最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之一, 但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研究表明与其它常用抗生素相比, SAs可能更易诱导菌株应选择压力而产生耐药性。此外,SAs药物还会导致过敏反应、尿和造血功能紊乱等副作用。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可能诱发啮齿类动物如鼠的甲状腺增生, 对其激素样效应和潜在致癌性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由于SAs在体内作用和代谢的时间较长, 通过任何途径摄入的磺胺都有可能在人体中蓄积, 蓄积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人体机能造成损害。因此,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和许多国家规定, 食品和饲料中SAs总量以及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单个SAs的量均不得超过011mg/kg。而且伴随兽药残留毒理学的发展和风险分析手段的进步, 各国对SA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做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 如日本对食用动物肌肉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为方法检测低限, 即0101mg/kg。 关于SAs残留的检测从早期的分光光度法、荧光法、薄层色谱法到近些年的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质谱法、液相色谱- 质

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几乎所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在SAs残留分析中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其中采用最多的筛选方法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后来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方法( EL ISA) 作为筛选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都存在处理方法繁琐, 操作时间长及只能检测单个磺胺类药物的问题。基于细菌受体分析的CharmⅡ放射免疫法的样品前处理提取方法简便, 具有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并且可以检测磺胺类残留总量, 已经为欧盟国家和美国FDA 认可并且应用于初筛分析, 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鳗鱼的检测报道。本研究建立了鳗鱼中磺胺类残留CharmⅡ放射免疫检测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设备和材料 Charm 6600 /7600分析仪: 美国Charm公司生产; IEC离心; 均质器; 涡旋混合器; 恒温孵育器( 65 ±1℃; 80 ±2℃) ; 闪烁液加液器;50mL离心管; 硼硅玻璃试管及试管塞; pH 试条; 药片压杆。 1.2 样品和试剂 1.2.1 检测基质鳗鱼 1.2.2 检测试剂磺胺类CharmⅡ检测试剂盒;闪烁液(Op tifluor) ; 阴性对照液; 多抗标准品。 以上试剂均由美国Charm公司提供。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延缓抗药性产生 E.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2.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色谱法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酶联免疫分析法 D.荧光免疫分析法 E.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3.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 A.其原有效应减弱 B.其原有效应增强 C.产生新的效应 D.其原有效应不变 E.其原有效应被消除 正确答案:A 4.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房室 B.线性 C.非房室 D.非线性 E.混合性 正确答案:B 5.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 A.给药途径 B.溶解性 C.药物的剂量 D.肝肾功能

E.局部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C 6. I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年龄在18~45岁为宜 D.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7.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结合是牢固的 B.结合后药效增强 C.结合特异性高 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正确答案:D 8.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 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正确答案:A 9.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体外研究法 B.体内研究法 C.药动学评价方法 D.药效学评价方法 E.临床比较试验法 正确答案:C 10.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5〜7例 B.6〜10例 C.10〜17例 D.8〜12例 E.7〜9例 正确答案:D 11.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 3 毒物的处置与毒代动力学

第二章毒物的处置与毒代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cokinetics,PK)概念: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主要环节。 毒物代谢动力学(T o x i c o k i n e t i c s,T K) 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其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毒代动力学有别于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是: ①所用剂量远远高于临床所用剂量 ②多为重复多次给药 ③侧重点是阐明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性。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 1、阐述机体与药物(在毒性剂量条件下)接触的强度和时间与药物毒性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明确引起毒性反应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预测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并解释中毒机制。 3、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种属间的差异的关系。 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之间的差异,明确动物毒性剂量与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5、为临床前毒性研究的实验设计(如动物种属,试验剂量和用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第一节药物体内A D M E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1、常用给药途径: 2、吸收速度顺序依次为:吸入>腹腔>舌下含服>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贴剂。

二、分布(distribution) 概念:药物由血管到组织器官过程和结果。 对分布的影响因素: 1、药物和蛋白的结合率 2、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其他屏障、生物屏障 三、代谢 (Metabolism) 又称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是肝药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的四种结果: 1、由活性药物转化成无活性的代谢物(灭活):药物代谢最普通的方式。 2、由无活性药物转化成活性代谢物(活化):如环磷酰胺转化后变成具有抗癌活性的醛磷酰胺。 3、由活性药物变成仍具活性的代谢物(活化):如非那西丁转化后变成扑热西痛。 4、由无毒或毒性较小的药物变成毒性代谢物(增加毒性):如异烟肼转化后毒性增强。CCl4在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酶作用后才转化为具有强毒力的自由基CCl3·及Cl·,破坏细胞的膜性结构。 (四)排泄 (Excretion) 药物和毒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通过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毒性剂量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某些特点 A.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 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则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B.药物发生毒性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并非一定是其分布浓度最高的组织。如铅,90%在骨骼,却对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肾和造血系统有毒性。 C.毒物在特定组织积蓄贮存 积蓄贮存部位: 1)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血浆蛋白高结合药物 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金属离子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高脂溶性药物

实用医学统计学与SAS应用_苏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实用医学统计学与SAS应用_苏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统计学中的总体是指() 答案: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2.参数是指() 答案: 总体的统计指标 3.血清学滴度资料属于() 答案: 数值变量资料 4.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或1的常数后,()不变 答案: 变异系数

5.经调查得甲、乙两地的冠心病粗死亡率均为56/10万,按年龄构成标化后, 甲地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为68/10万,乙地为45/10万,由此可认为() 答案: 甲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 6.对于DO-END循环语句,哪一个命令能够使得循环中每一步的数据产生到 数据集中() 答案: output 7.下述不属于集中趋势的描述性指标的是() 答案: 标准差 8.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布占95%和5%,则结 论为() 答案:

男性患者构成比大 9.变异系数越大说明() 答案: 以均数为准变异程度大 10.关于t分布的图形,下述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答案: t分布是一条以自由度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曲线11.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是() 答案: 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12.在临床研究中,受试对象一般为() 答案: 患者/志愿者

13.样本量估计的因素不包括() 答案: 预实验分析结果 14.估计样本量时,所定的II型误差愈小,则() 答案: 所需的样本量愈大 15.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 答案: 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措施 16.在调查研究中,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主要取决于() 答案: 研究的目的和条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 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 【目的】 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内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的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的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 小白鼠8只,18~22g 【药品】 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器材】 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 【方法与步骤】 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 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 图2-1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图2-2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passive diffusion) 1. 概念: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2. 特点:*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pKa) 有关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 离子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Ka =[ H+ ] [ A- ]/[HA] pKa = pH - log 10pH-pKa = 碱性药:Ka =[ H+ ] [ A- ]/[HA] pKa = pH - log 10pKa- pH = (二)滤过(filtration) 1. 概念: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1. 概念: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2. 特点:*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四)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1. 概念: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 2. 特点:*需特异性载体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1. 概念: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循环 2. 分类: (1) 口服给药(Oral ingestion)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律(Fick’s Law of Diffusion) 流量(单位时间分子数) = 面积′ 通透系数/厚度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iton) 图2-3 首过消除示意图

杀菌的F值、D值、Z值.

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例如110℃热处理某细菌,其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为 5 min,则该细菌在110℃的耐热性可用D110℃=5 min表示,D值是细菌死亡率的倒数,D越大死亡速度越慢,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并且D不受原始细菌总数的影响。但是受到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置液的性质影响,所以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才不变,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 D值的计算:D=t/(㏒a-㏒b) t为热处理时间a为细菌原菌数b为经t热处理时间后的菌数 Z——热力杀菌时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min),也即对温度变化时热力致死时间相应变化或致死速率的估量,Z是加热温度的变化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或致死率(D)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Z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例如:Z=10.0℃的试验菌在121℃中加热5分钟全部死亡,可用F10121=5分钟表示,如Z=10℃,杀菌温度为121℃通常可直接用F值表示,其它值时应标出。低酸性食品按Z=10℃肉毒杆菌计算;酸性食品在低于100℃杀菌时可按Z=8℃计算。 F——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min),即该菌的杀菌值。低酸性食品的基准温度国外常用121.1℃或2500F。通常在F值右侧上下角分别注有Z值和它所依据的温度,而F10121通常可用F0表示。F值可用来比较Z值相同的细菌的耐热性。 F与D的关系:F=nD,n是不固定的,随工厂条件、食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程度变化,一般用6D杀死嗜热性芽孢杆菌,用12D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来确保食品安全。 F的计算 公式法 公式法最初由Ball提出,后来经美国制罐公司热工学研究组简化后,用来计算简单型和转折型传热曲线上杀菌时间和F值,简化虽会引起一些误差但无明显影响。现已列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有关规定,在美国得到普遍应用。公式法是根据罐头在杀菌过程中内容物温度的变化在半对数坐标纸上所绘出的加热曲线,以及杀菌一结束,冷却水立即进入杀菌锅进行冷却的曲线才能进行推算并找出答案。它的优点是可以在杀菌温度变更时算出杀菌时间,但其缺点是计算较繁,费时,用公式法计算比较费时,尤其是产品传热呈转折型加热曲线时,还容易在计算中发生错误,又要求加热曲线必须呈有规则的简单型加热曲线或转折型加热曲线,才能求得较正确的结果。 1标绘加热曲线 计算时首先将罐内冷点温度变化数据与时间绘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如果所得传热曲线呈一条直线时为简单加热曲线,如呈二条直线,则为转折型加热曲一线,可求得传热速率

药理学实验讲义

药理学实验讲义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2010-7

目录 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2) 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 实验三全血水杨酸二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5) 实验四肝肾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 实验五药物镇痛实验 (7) 实验六巴比妥类药物的抗惊厥作用 (9) 实验七利多卡因对抗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实验 (13) 实验八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14) 附录1 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 (19) 附录2 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22)

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一、目的:学习实验动物编号、捉持、给药、采血等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一)动物:小白鼠10只,雌雄各半,体重18g ~ 22g。家兔1只,雌雄均可。 (二)器材: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方法 1. 性别鉴别 小鼠的性别鉴别通常以肛门与生殖孔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距离近者为雌性,距离远者为雄性。家兔可以从生殖器分辨其性别。 2. 编号 可根据情况和习惯而定,符合清晰易辨、简便耐久的要求即可。例如小鼠,右前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1号,腹部右外侧皮肤涂色标记为2号,右后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3号,头部皮肤涂色标记为4号,背部正中皮肤标记为5号,尾巴根部标记为6号,7、8、9号在左侧同1、2、3号,第10号不色。 3.捉持 右手提起鼠尾,放在粗糙物(如鼠笼)上面,轻轻向后拉其尾,此时小鼠前肢抓住粗糙面不动;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头部皮肤和双耳;其余三指和掌心夹住其背部皮肤及尾部。这样小鼠便可被完全固定在手中。 4. 给药 (1)小鼠的给药方法 ①灌胃(po):将小鼠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处插入口腔,沿上 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可将灌胃针头抽出再另插,以免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造成动物死亡。灌注量一般为0.1~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②肌内注射(im):两人合作,注射部位多选后腿上部外侧。一处注射量不超过0.1ml。 ③皮下注射(ih):注射时用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捏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固定 后即可进行注射。一般小鼠在背部或前肢腋下。注药量一般为0.1~0.2 ml/10g。 ④腹腔注射(ip):左手将小鼠握持固定,使其腹部朝上。右手持注射器,取300角从下腹 部外侧向头端刺入腹腔,进针部位不宜太高,刺入不能太深。注射量0.05~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⑤静脉注射(iv):将小鼠置于固定筒内,使其尾巴露在外面,用70%酒精涂擦尾部,或 将鼠尾浸入50℃水中。待尾部静脉扩张后,左手拉住尾尖,右手进针,注射量不超过 0.5m/只。 (2)家兔的给药方法 ①灌胃:一人将兔身固定于腋下,一手固定兔头,另一手将开口器放入兔口。另一人将导 尿管从开口器孔插入口内,再慢慢插入食道和胃。为慎重起见,可将胃管外端放入水中,如无气泡,则可证实导尿管在胃内。灌胃量一般为10 ml/kg。如用兔固定盒,可由一人操作。 ②静脉注射:一人固定兔身和兔头,另一人在使兔耳边缘血管(耳缘静脉)扩张后,从静脉 末端刺入血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和兔耳,右手注药(图2-10)。注药量一般为2 ml/kg,等渗液可达10 ml/kg。

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一)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1)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2)肠外翻囊法:该方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Caco-2(Cancer colon )细胞模型:优点:①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⑤重现性好。缺点: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都有影响。 (4)整体动物实验法:灌胃,口服后与静注相比。 (二)常用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血浆蛋白结合率%100] [][][?+=PD D PD (1)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 原理: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法注意事项 ①药物与膜发生结合。药物与膜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当结合程度高时,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其他类型半透膜或改用其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设立一对照组。 ②空白干扰。有时从膜中溶解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测定,尤其是用荧光法。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膜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空白干扰。 ③Donnan 效应。由于膜两侧的电荷特性不同,往往出现Donnan 效应。可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④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⑤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6)膜完整性实验 优点:成本低,简单易行 缺点:费时,对不稳定的药物不合适,易被血浆中酶代谢的药不合适 (2)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 注意事项: (1)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 (2)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 (3)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和血浆蛋白的原有平衡 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而结合型药物仍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内。 优点: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实验,可用于那些不稳定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如采用微量超滤装置,生物样品量大大减少,故该方法可用于在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与平衡透析法一样,要注意药物与滤膜的结合问题以及滤膜的孔径问题。 缺点:不同型号的滤过膜,超滤时间,不同压力 (三)血脑屏障的试验方法 在体法: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在位脑灌流技术、在位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在体脑微透析技术 离体法:离体脑微血管片技术(脑的来源有人脑、猪脑、牛脑和大鼠脑。最常用的是新生牛脑。制备方法有离心法和过滤法。)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 )培养技术:通常用新生牛脑或10日龄的大鼠脑,获得血管内皮细胞后,根据需要进行细胞摄取试验和转运试验(正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四)何为多药耐药蛋白,有哪些类型和种类?

基础医学试题

基础医学试题 1、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了() [单选题] * A、药源性疾病 B、副反应(正确答案) C、药物不良反应 D、毒性反应 E、特异质反应 2、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 [单选题] * A、药源性疾病(正确答案)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特异质反应 E、药物不良反应 3、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 [单选题] *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停药反应 D、变态反应 E、药物不良反应(正确答案) 4、特异质反应是指() [单选题] *

A、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正确答案) B、反应性质与常人相同 C、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不一致 D、药理性拮抗药救治无效 E、与先天遗传异常无关 5、药物出现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 A、药物剂量过大 B、药物的选择性低(正确答案) C、病人对药物过敏 D、药物代谢的慢 E、药物排泄的慢 6、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 [单选题] * A、完全激动药 B、维生素 C、非竞争性拮抗剂 D、竞争性拮抗药(正确答案) E、部分激动药 7、拮抗药的内在活性α为() [单选题] * A、0(正确答案) B、1 C、2 D、3 E、4

8、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 [单选题] * A、激动药 B、抗真菌药 C、拮抗药(正确答案) D、抗结核药 E、抗病毒药 9、下列哪种药物中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单选题] * A、抗结核药 B、激动药(正确答案) C、抗生素 D、拮抗药 E、抗真菌药 10、下列5种药物中,治疗指数最大的是() [单选题] * A、甲药LD50=200mg,ED50=100mg B、乙药LD50=100mg,ED50=50mg C、丙药LD50=500mg,ED50=250mg D、丁药LD50=50mg,ED50=10mg(正确答案) E、戊药LD50=100mg,ED50=25mg 11、下列哪个参数最能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单选题] * A、最小有效量 B、极量 C、半数致死量 D、半数有效量

大学药理学实验(附答案)

实验题目: 小鼠腹腔注射筒箭毒碱ED50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Cl-Tubocurarine's 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实验目的】 了解ED50的测定方法、原理、计算过程与意义。 【相关理论】 1.关于量反应,质反应: 量反应是指个体上反应的强度并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例如:血压、尿量等。 质反应是指群体中所观察到的某一效应的出现;如:生死、有效或无效。以阳性反应的出现频率或百分数来表示(全或无,阳性率)。 2.关于ED50,LD50,以及治疗指数: 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称为半数效应量,若此效应为有效,则为半数有效量ED50,ED50是质反应的参数。若此效应为死亡时,则为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 LD50/ ED50=TI,该值越大越好,说明药物越安全. 可用机率单位正规法或点斜法求出LD1 ,ED99 ;LD5 ,ED95。 3.肌松药分为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两种。 去极化型肌松药的代表为琥珀酰胆碱,其肌松作用不能被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拮抗,反而会加重。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的代表为筒箭毒碱,其肌松作用能被新斯的明解救。 4.测定ED50,LD50的意义 可计算治疗指数TI(LD50/ ED50),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实验动物】 小鼠(昆明种KM),雌雄各半。 【实验器材】 铁丝网,铁架台,天平,注射器等。 【实验方法】 应用点斜法测定ED50。 应用该方法测定ED50时,实验设计必须符合以下5点要求: 1)动物以5~8组为宜; 2)每组动物数须一致; 3)各组给药剂量应呈现等比数列; 4)各组给药剂量的公比r = 1.1~1.6; 5)最大剂量(Dmax)组的阳性反应率须≥80%,最小剂量(Dmin)组的阳性反应率须≤20% 【实验方法】 1.预实验:目的是为了找出符合上述点斜法要求5)的Dmax和Dmin。阳性反应判定标准:20min内小鼠落下3次(注意排除因互相拥挤而落下所造成的假阳性)。 2.确定组数(n)后,根据Dmax和Dmin,计算各组应给予的剂量,Dmax= rn·D min。注意公比r应在上述要求的范围内,即 = 1.1 ~ 1.6。 分别计算出各组应注射的剂量,见下表: Group No. 1 2 3 4 5 6...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药动学根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一、房室模型 房室是一个假设的构造,在临床上它并不代表特定的解剖部位。 如体内某些部位中药物与血液建立动态平衡的速率相近,那么这些部位可以划为一个房室。 给药后,同一房室中各个部位的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相近,但药物浓度可以不等。 单室模型:当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能迅速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并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到达动态平衡的都属于这种模型。 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身体各组织药物浓度都一样,但机体各组织药物程度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地发生变化。 双室模型假设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分布速率比较大的中央室与分布较慢的周边室。 二、药动学参数 1.速率常数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大多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min-1或h。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途径有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等。药物消除速率常数是代谢速率常数k b、排泄速率常数k e及胆汁排泄速率常数k bi之和: k=k b+k e+k bi+…〔9-1〕 但在临床上,一些药物存在主动转运或载体转运,当药物浓度大到一定程度后,载体被饱和,药物的转运速度与浓度无关,速度保持恒定,此时为零级速度过程。 2.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示,单位取“时间〞。t1/2是药物的特征参数,不因药物剂型、给药途径或剂量而改变。 但消除过程具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3.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互相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V=X/C 〔9-2〕 式中,X为体内药物量,V是表观分布容积,C是血药浓度。 V是药物的特征参数,对于详细药物来说,V是个确定的值,其值的大小可以表示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从临床角度考虑,分布容积大提示分布广或者组织摄取量多。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在多数情况下表观分布容积不涉及真正的容积。 4.去除率 临床上主要表达药物消除的快慢,计算公式为 Cl=kV 〔9-3〕 Cl具有加和性,多数药物以肝的生物转化和肾的排泄两种途径从体内消除,因此药物的Cl等于肝去除率Clh与肾去除率Clr之和: Cl=Clh+Clr 〔9-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