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0的运算说课讲解

有关0的运算说课讲解
有关0的运算说课讲解

《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13。

●教材分析:

《有关0的运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的内容。小学四年级孩子都已经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乘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在学习了乘除法后,学生进一步掌握了0在乘除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特性。本节课是对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的总结和学习。而本节课的难点是0不能做除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理解和体验起来有一些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题目,自己验证并得出0不能做除数的结论,从而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中0不能做除数的教学内容很重要,也很难理解。针对这一难点我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课标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等一系列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充分利用材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2.理解0不能做除数以及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养成认真审题、合作交流以及学会归纳总结等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0不能做除数,并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2.提高发现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

铅笔、数学书、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承上启下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老师这里有几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算得又快又对!(请学生拿出练习纸计算,同时要求划出运算顺序)(出示课件第3页)

600÷(42-40) (5+35)÷8 46+5×(27-7) 29+8÷2-12 师:同学们算的都很棒,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生: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 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出示课件第4页)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几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还了解了四则运算的含义。刚才同学们也都总结的很不错。那么我们在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时会遇到一个特别调皮的数,只要是这个数参加运算我们就得特别注意,你们猜猜看会是哪个数?(请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答案)

生1:这个数字是“0”。

生2:这个数字是“1”。

师:对,这两个数在计算中都很特别。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有关0的计算。(板书:有关0的计算)

三、探究新知,展开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0的计算呢?

生:我们知道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跟踪板书:有关0的计算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四种情况。在研究之前老师请同学来口算一下这几道算式,同时边算边想,看看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第5页)

请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快速的口答。

师: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对。现在请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们再交流。

生:我们发现,这些计算都和数字0有关。

师追问:对,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现在我们来分小组研究一下,看看0在这些计算中都要注意些什么?请每个小组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再交流。

(给予学生一个研究的方向,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及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都讨论完了,每组请一位同学来把研究结果汇报一下。如果别的组有补充可以再回答。

生:我们组发现,在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

师追问:可以举个例子吗?

生:如6+0=6,0+6=6。

师:说的很好,他们研究的是0在加法计算中的特性,别的组还有补充吗?

(点击课件第6页,出现0在加法计算中的特性。)

生:在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0,还是得这个数。如:35-0=35。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如:16-16=0。(点击课件第6页,出现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生:在乘法运算中一个数和0相乘,得数是0。如:0×25=0,10×0=0。(点击课件第6页,出现0在乘法计算中的特性。)

生:在除法运算中0除以一个数,得数是0。如:0÷5=0。(点击课件第6页,出现0在除法计算中的特性。)

师:同学们研究的都很好,分别说出了0在加、减、乘、除中的不同特性。看看这些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继续讨论。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从而提出疑问。)

生:我想知道0除以一个数答案是0,那么一个数除以0答案是几呢?

生:我想知道0÷0等于几?

师:同学们都提了几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现在我们继续合作讨论,看看哪一组能帮助解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第7页)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请一组同学来交流一下。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C B A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主备人:吴海红 参与人:邢霞 唐锡峰 备课时间:11月25日 上课时间:12月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圆规、剪刀、透明纸、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D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42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40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 2.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是本章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两种:①度量法;②叠合法.其中,叠合法是重要的方法.叠合时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保证了可比性;对于角的移动,具有角的位置改变了,但角的大小保持不变的性质.度量法中量角器起到了一个移角的作用,其实质是将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产生、发展的起点,不论是图形还是数量关系(教材图4.3—6),除角的大小关系外,自然会产生角的和差问题,再将角的和差问题特殊化,自然又会产生等分问题. 与线段的比较、和差、中点一样,对于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也是“数”“形”地说明它的意义的.其认知思维过程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数”与“形”结合.把几何意义与度数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这是几何学习的特点之一,也是学习几何必须建立的一种思想意识.二是类比学习。按知识内容,线段的比较、和差、中点与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是类比性知识;按叙述方式,均采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按学习过程,都特别注重从“有形”到“无形”(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抽象过程,同时也重视相反的化“无形”为“有形”(符号→文字→图形)的训练过程。类比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既能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在类比中加深理解,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编排同类知识的同构现象,同时,也明确了研究一类问题的“基本套路”。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感受学习过程中的类比思想.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 (2)经历类比线段的大小、和差、中点学习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角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目标解析 (1)能从图形和数量关系两个角度认识角的大小,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从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与角平分线,知道两个角的和差,仍然是一个角,知道角的和差或等分的度数,就是它们度数的和差或等分.能结合角的大小、和差、角

角的度量与计算教案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执教人:朱丽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理解1度的角的概念;掌握周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角的大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善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角的单位转换和大小计算 三、教学难点:角的大小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课件上三幅图片,(让学生体验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角的大小差异性) 提问导入:我们用什么来衡量角的大小呢? (二)快乐预习,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自学课本126-127页,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它又是如何表示的? (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我们将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其中每一等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通常把它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有哪些特殊角,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 (3)如何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利用什么工具? (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当测量出来的角不是一个整数时,就需用更小的单位来度量角。)过渡提问:我们如何定义更小的角的度量单位的? 1、教师提问:谁知道1分,1秒又是如何规定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三者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度=60分,1分=60秒,1度=3600秒

1秒=1/60分=1/3600度,1分=1/60度。 2、度、分、秒的计算 (1)出示例题一:计算: 1.45度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1800秒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练一练A:0.25度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2700秒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师生一起评价) (2)出示例题二:用度、分、秒表示54.26°; 用度表示48°25′48″; 练一练B:1、用度、分、秒表示16.24°; 2. 39°36′=°。 (3)讨论:38°15 ′和38.15°相等吗?哪个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例题3:计算 (1)37°28′+ 24°35′(2)83°20′- 45°38′20″ 2、练一练C:计算: (1)36°40′+ 23°27′(2)113°50′40″- 57°48′42″(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新的知识? 1.角的度量与特殊角的认识; 2.角的换算与有关角的计算。 (五)、知识拓展: 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五、教学板书: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角的度量单位转换: 1度=60分,1分=60秒,1度=3600秒 1秒=1/60分=1/3600度,1分=1/60度。 例1:例2:例3: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勐腊县勐润中学李华明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1)新课导入 问题的引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复习小学时学习过的角的概念。问题1:角的大小由那些量决定? 问题2:已知两条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 [活动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剪好的角,同伴之间交流。 问题1:请五位同学上来,老师请你们五位站成一排,前后顺序由手中角的大小决定,怎样排呢? 老师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回忆并补充。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他们的争论的关键: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回忆角的相关概念、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作铺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从一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展开角的大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动) (一)、从实际生活中建立角的概念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前面学习了线段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就学习了比较线段的大小以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类似的,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板书课题) 2.类比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生共同回忆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和、差、倍、分的画法. (2)分组讨论,发现方法. 提出问题:如图1-26(a),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1.习角的有关概念 二:引入新课(动) 三:新课:((板书)) 2:角的大小可以有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和度量法. (1)重叠比较法:由线段的重叠比较法知,将要比较的两条线段一端重合,再看另一端的位置. 角的比较也类似,提问谁能用两个三角板演示一下,然后总结,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要让角的顶点和角的一条边都重合,看另一条边落在角内还是角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边作一个角等于.) 记作:∠AOB=∠COD记作:∠AOB>∠COD记作:∠AOB<∠COD (2)度量法:因为角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度数,度数大的角大于度数小的角,通过角的度数来比较角的大小.(注意写法) 例1如图。8,比较∠AOB与∠CDE的大小.(书上的154页的3图) 因为量得∠AOB=35°,∠CDE=65°. 所以∠CDE>∠AOB.(当然,书上的角不能剪下来,我们可以把一个角画到一张描图纸上,放在另一个角上面比较比较角的大小,也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加以比较. 1:画角(做一做) 3;画特殊的角 30;45;60;75 ;15;105;(角的运算的一种) 提出问题:如图1-26(a),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4:角的运算(和差)我们可以对角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如:(1) 34°34′+21°51′=55°85′=56°25′ (2) 180°-52°31′=179°60′-52°31′=127°29′(如图并列式子)

初一数学 第15讲:角的概念及计算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观察时钟的两个指针及其它图形涂红色的部分所形成的图形,思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复习预习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些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 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 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角 (1)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其中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其中顶点字母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情况,才可用顶点处的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个角.角还可以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或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 (3)平角、周角: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当始边与终边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平角,当始边与终边旋转重合时,形成周角. (4)角的度量: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钟面角 (1)钟面一周平均分60格,相邻两格刻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1分钟,时针1分钟走112格,分针1分钟走1格.钟面上每一格的度数为360°÷12=30°. (2)计算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一般先从钟面上找出某一时刻分针与时针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夹角,再根据表面上每一格30°的规律,计算出分针与时针的夹角的度数. (3)钟面上的路程问题分针:60分钟转一圈,每分钟转动的角度为:360°÷60=6° 时针:12小时转一圈,每分钟转动的角度为:360°÷12÷60=0.5°.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数学上册《4.6.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6 角角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别用测量与重叠来比较 角大小的方法; 2、能学生充分理解两个角大小比较所隐 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 进行转化; 3、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运用叠合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 引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 两个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师生各准备一个用硬纸皮做的可活动的 角,准备好作的图的工具(一幅三角板、 圆规)。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比较从而得到结论性 的东西,并能在操作中得到动手的乐 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的有关知识以及在线段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所以“承前启后”必须加以强调,在知识的形成中,应尽量在旧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在课程学习中应突出以学习为主,以学生的动手为主,让学生在操作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总结。首先 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

二、新课拆析: 1、知识设疑: 如果我们要对你们手中的角进行比较(比较角度的大小),现在我选择其中的两个角,那你们将会进行怎么样的比较方法,如何进行? 解决方法:对手上的角进行测量; 把要比较的角放在一起进行重叠比较。 2、知识形成: 从上面的引例中,我们将会很容易得知两个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1)利用量角器来度量比较; (2)运用重叠法进行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在书面很难做到)。 从以上的方法,我们将可以比较出以下两个角的大小: 3、知识拓展: (1)利用三角板画出特殊角: 我们都知道一幅三角板有六个角,其中四个不同的角(、、、),对于这些角,我们除了可直接画出以外,还可以巧妙结合来画出一些特殊角: 、、、、、、、 、、、。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作当的复习,使学生能能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 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

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能认识角的平分线. 重点: 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 角的和差与角平分线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角? 答案: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或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之间是怎样进行换算的? 答案:, 3.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答案:度量法;叠合法 二、探究1 问题1:想一想: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答案:度量法,用量角度度量角的度数比较大小; 叠合法,把这两个角的一条边叠合在一起,观察另一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练习1:如图,射线OC,OD分别在∠AOB的内部、外部,下列关系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OB<∠AOD B.∠BOC<∠AOB C.∠COD<∠AOD D.∠AOB<∠COD 答案:D

三、探究2 问题2:思考: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有三个角,关系是: ∠BOC是∠AOC与∠AOB的差,记作∠BOC=∠AOC-∠AOB. ∠AOC是∠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 ∠AOB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C, 问题3:借助三角尺,你能画出150,750的角吗?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这些角有什么规律? 答案: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1350,1500,1650,1800 规律:这些角都是15度角的倍数. 练习2: 1.在15°,65°,75°,135°的角中,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2.如图,已知∠AOB=∠COD=90°,∠BOC=40°,则∠AOD等于( ) A.120° B.100° C.130° D.140° 答案:D 四、探究3 问题4:如图所示,如果∠AOB=∠BOC,那么∠AOC=2∠AOB=________,∠AOB=∠BOC =________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 第1课时 角的度量与计算1 教案

角的度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度分秒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 2.会计算钟表上的角度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每天7点起床,观察图片,并量一量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度的换算 (1)用度、分、秒表示48.26°; (2)用度表示37°24′36″. 解析:(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根据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60即可; (2)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 解:(1)48.26°=48°+0.26×60′=48°15′+0.6×60″=48°15′36″; (2)根据1°=60′,1′=60″得36″=? ????160′×36=0.6′,24.6′=? ?? ??160°×24.6=0.41°,所以37°24′36″用度来表示为37.41°. 方法总结: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和用度表示的角度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 探究点二:钟面角的计算 (2015·涞水县期末)如图,下午2点30分时,时钟的分针与时针所成角的度数为( ) A .90° B .120°

C.105° D.135° 解析:把钟面平均分成12份,可得每份的度数,根据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可得答案.下午2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相距3.5份,3.5×30°=105°.故选C. 方法总结:钟表中共有12个大格,把周角12等分,每个大格对应30°,分针1分钟转6°,时针每小时转30°,时针一分钟转0.5°. 三、板书设计 1.度、分、秒的换算 1°=60′,1′=60″,1′=(1/60)°,1″=(1/60)′. 2.钟面角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点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角的初步概念.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有针对性的设计例题、习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

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二、问题探究、合作验证,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三、问题引申,解决问题引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基本知识之后对角的进一步认识,更是对几何图形中相关联的量的认识的加深.本节课重点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和、差运算;难点是找到图形中角与角的关系.学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中几何部分内容,对于几何学生仅限于对图形的简单认识而不能了解图形中潜在的联系,对于简单的几何逻辑推理语言仅仅在线段相关问题中使用过.借助于本节课内容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条件与结论对应的概念,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本质. 三、教学策略分析 引课 用肢体语言所能展现的几何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最终服务于生活. 角的比较 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探知未知的知识,基于学生对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在抛出角的大小比较后,让学生自行寻找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希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基本素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归纳,在学生提出比较的方法之后,要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数学的灵感来源于不断地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形成自己的数学触感.归纳能力也是学生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我会多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探知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归纳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角的和、差 辨析能力的培养,在一个图形中认识几个角之间内在联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把一个式子转化成为多个同等变形的式子,养成学生对同一公式不同表现形式的掌握,认识复杂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学会发现一个变化的数学问题中不变的量或关系,并能根据这个量或关系解决相应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语言,角平分线的定义中除了让学生能够将定义引申为条件与结论的对应,还要简述几何语言,体会数学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并且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恰当使用这样的连接词,来阐述数学问题的因果.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 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说教法 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三、说学法 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教案 1

§1.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从容说课 上节课我们探索了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问题较为广泛,这就需要用计算器来解决.本节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以及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本节的重点是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及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由于学生会使用不同的计算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同时,使学生经历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时 课题 §1.3.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 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探索——引导. 教具准备 一台学生用计算器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演示: [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圆规、剪刀、透明纸、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怎样比较图中三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完成课本第140页练习第1题.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请一位学生上来用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注:(1)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2)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38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

七年级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 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1)新课导入

七年级数学角的运算.doc

4.5 角的运算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图形,了解可以用一个角表示两个角的和或差,会用等式表示角的和、差关系。会进行角的和、差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学会角的计算。 2.进一步熟悉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体验用角表示物体所在位置的方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2.通过角的计算,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 念。 教学重点: 1.进行角度和、差运算。 2.用角表示方向。 教学难点: 进行角的度、分、秒的换算。 教材分析: 本节是借助实际情景,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感知角,介绍它的表示方法。因此一定要 从实际生活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进行。使学生掌握有关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观察和分析等能力,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空间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量角器、石英钟,印有“中国地图”的简图。课件、实物投影展台。 教材分析: 角是一种重要的图形,学好角的有关概念及运算,十分关键,因此本节的重点是通过 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有关概念,会计算角的和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重视方位角的有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活动理解借助角表示方向的意义。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活动 1 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中国地图的简图。 (1)请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 市之间的夹角。 (3)请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夹角的度数并与同伴激交流量法与读法。 情 引 入 活动 2 问题:( 1)图中有几个角? 你能说出这几个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吗?讲 授 B C 新 课 A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巧设联系生活( 1)学生动手 实际的情景问操,测量。 题,引入课题,( 2)分组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交流。 热情。 创设问题情 境,使学生从中 发现数学,建立 模型,引发思考 让学生回 忆学过的描述 。 方法,师生共同 的办法.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2)

角的比较和运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二、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 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 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 广泛,现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0”,“南偏西40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0,西偏南50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0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 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 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 例3 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0,南偏西10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 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0,距 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200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知识与技能】 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2.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并能解决角的运算题. 【过程与方法】 1.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动手计算,熟练解决有关角的运算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 1.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如图(1),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上面的问题,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有关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请一名同学发言,再让其他同学补充. 问题2如图(2)已知∠ABC和∠DEF,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说明】教师紧接问题1提出问题2,让学生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提醒学生可类比问题1中的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注意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当学生自己说出方法时,教师

提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说明】在上一栏目中给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它实际上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一般地,学生一般会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度量法,即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二是叠合法,即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前一种方法,小学时学过,教学时重点探究第二种方法. 探究1 如图所示,平面有三组角,请用叠合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演示:移动∠DEF,使其顶点E与∠ABC的顶点B重合,一边ED和BA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所示: 【教学说明】观察演示后,教师让学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①EF与BC重合,∠DEF等于∠ABC,记作∠DEF=∠ABC. ②EF落在∠ABC的内部,∠DEF小于∠ABC,记作∠DEF<∠ABC. ③EF落在∠ABC的外部,∠DEF大于∠ABC,记作∠DEF>∠ABC.以上探究过程最好通过投影显示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对于用度量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但应让学生注意三点:对中、重合、读数. 探究2 如图∠1>∠2,把∠2移到∠1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由此可以对角如何运算? 【教学说明】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2移到∠1上,才能保证∠2的大小不变呢?讨论∠2如何移到∠1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

教案角的比较和运算

教案:角的比较和运算 江苏省吴江市南麻中学 姜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4.2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掌握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 3、掌握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 4、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重点: 1、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 2、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角的度数的运算; 2、角的平分线的应用。 教学用具:自制的角的模型三个,一副三角尺,圆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角?角有哪三种常见的表示方法? 2、填空: 2.39=____°___′,='''034245 ________° 二、新课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角的比较的方法

师:(教师拿出两个自制的角的模型,如图1)请同学们观察,哪个角大? 生:2 师:(教师再拿出两个自制的角的模型,如图2)再请同学们观察,哪个角大? 生:…(回答不出或乱猜) 师:同学们,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只用眼睛观察是不够的,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我们可以想想线段是怎么比较大小的。 生A:把两个角重叠放在一起比较,使用叠合法 生B: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使用度量法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请同学们想想谁的方法更好呢?更容易操作呢?(把确定权交给学生) 课堂反馈练习:课本156页练习第1题和第2题 2、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度数的运算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只利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直接画出30°、45°、60°和90°的角呢? 生:能 师:能不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75°和15°的角呢?请同学们自己来尝试。(学生动手用三角尺画,教师观察学生画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