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

1.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出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生:除了“浪、雪”以外,其他字的拼音韵母都师“an”。

师:是呀,这样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出示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⑤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⑥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⑦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⑧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师: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Cv4+o;CA~=Va7f?8$小学教案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高坡陡、很难上去,一脚踩空就很危险。

生:上面荆棘丛生,还有野兽出没。

生:食物不足,缺水。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可想而知!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不怕山高,不怕危险。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下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天很热吧。

生: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

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生齐读)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生齐读)

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50分) 1. (4分)课前预习 ①《七律·长征》这首诗是________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 ②诗中________一句与我们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有关。 2. (10分)给下列字组词 征________ 证________;崖________ 涯________;闲________闭________ ;岷________ 眠________;磅________ 榜________ 3. (2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________ 广大无边,形容气势宏大。________ 4. (8分)给形近字组词。 喧________ 漠________ 暇________ 陪________ 渲________ 寞________ 瑕________ 赔________ 5. (10分)填空 ①《长征》是一首___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___,写于1935年10月,________。作者不仅是一位________家、________家,还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_。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________在________途中战胜________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精神。

6. (8分)我是拼音小能手(选正确读音) nán nàn 难________友难________题艰难________ 难________民 gēng gèng 更________衣更________快更________加三更________天 7. (5分)说说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 (3分)句段推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________,“三军”是指________,“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40分) 9. (4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西城中心小学肖林海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带领学生学习后,我反思纵观我的课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 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1.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如: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基本路线和行程时间有多长?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途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2.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创作了哪些诗词? 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无论是巧夺金沙江还是飞夺泸定桥,还是过草地、爬雪山等等。都有一个比较宽广的探寻。为带领学生学习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先前学习。 二、整体把握 《长征》这首诗,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简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直观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

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三、配乐朗读能为语文学习创设好情境。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在课堂上,能使一节语文课增色不少。音乐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感情得以深化,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于是,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上,我尝试了配乐朗读。学生激越的音乐中,领悟了红军长征的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这节课上,我体验到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得好处。 配乐朗读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读代讲。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而阅读也是因人产生不同的想象,因此,恰当的音乐与同类的文本相结合,可以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学习《七律长征》这节课,我以《长征》主题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好像在翻越乌蒙。在这样的音乐下朗读,比老师单一的讲解更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代讲的效果显而易见。配乐朗读可以升华情感。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配乐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

第5课 七律·长征

5 七律·长征 (一)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 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 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 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 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 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儿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 买了一顶。回家后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 “我嘛,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 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儿走啊!你看,太阳快落山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 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下他 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俩都丧命吗?”不容分说,他背起我就往前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3.了解七律。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偶句末押韵。 3.读课题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听范读,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3、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精读课文,品悟诗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①质疑: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A、万水千山 B、等闲 答疑:A、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经历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艰难。 B、等闲:平平常常。 (连)②请同学翻译诗句的意思,同桌互相说。

③(悟) A、你从哪里读出了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B、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C、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④(诵)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颔联、颈联) 3、学生运用刚刚我们学习第一句诗的方法(译-连-悟-诵)自主学习颔联和颈联。 4、交流、汇报成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藐视困难)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前部分要读出气势,后半部分要读出不怕难的平淡) ③教师补充: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看视频,谈感受。(飞夺泸定桥) ②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 ③听故事,谈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

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祖国母亲60华诞。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3、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几组长征画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⑴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⑵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解说: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二、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1、检查生字词认读,出示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 3、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请在书中做好勾画,如果你能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那就更好了。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反馈:五大“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踏岷山雪。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5课七律长征 人教部编版 有答案

5七律?长征 一、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难:①nán ②nàn 灾难.( ) 难.题( ) 难.分难解( ) 2.磅: ①bàng ②páng 磅.秤( ) 磅.体重( ) 气势磅.礴( ) 二、读拼音,写生字。 大dù( )河的两岸都是悬yá( )峭壁,河水像瀑布一样奔腾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颜:①脸;脸上的表情。②体面;面子。③颜色。 五颜.六色( ) 和颜.悦色( ) 无颜.见人(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2.尽:①完。②达到极端。③全部用出。④所有的。⑤死亡。 同归于尽.( ) 山穷水尽.( ) 尽.人皆知( ) 取之不尽.( ) 人尽.其才( ) 四,、读句子,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1.红军越过(万代千秋万水千山千沟万壑),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万里长征的胜利。 2.优美(逶迂逶移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3.雄伟壮观的故宫,气势(磅礴喷薄滂沱),那是祖国文化与历史的永恒经典。 五、根据语境,默写《七律?长征》中的诗句。

1.老师经常用“,”鼓舞我们克服困难。 2.读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句诗。 3.《抢渡金沙江》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的诗句是“”。 六、把《七律?长征》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桥横铁索寒。 更喜千里雪,过后尽开颜。 1.首联两句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雄气概,“”一词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颔联运用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 3.颈联既写了红军巧渡后的喜悦,又写了飞夺的惊心动魄,表现了战斗的惊险激烈和红军的神勇无敌。 4.尾联描述了,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5.本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 和精神。 七、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 一、导入,引出诗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来,一起齐读诗题。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 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小学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第2页共5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 征》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2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kuān kuòzhuāng jia hēiàn héng qīshùb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ìliào zhùzhái xuèyèhūfēng huàn y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分)选词填空。 截然偶然竟然必然显然 ①侵略者最终_______落得失败的下场。 ②姐妹俩性格_______不同。 ③他一向准时到校,这次迟到是_______的。 ④没想到小红在这次讲演中_______获得了一等奖。 ⑤敌人居高临下,_______更容易发现我们。 3. (3分)根据解释写出正确的四字词语。 ①一下子飞得很高。_______ ②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_______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_______ 4. (5分)读句子,用划线的字词写句子。 ①爸爸的鞋像小船。 ②姐姐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③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5. (6分)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语。 令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良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旁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 (10分)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早上,我走进教室。 我放下书包。 我认真地做值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6分) 7. (16分)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硕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2012-12-09 21:45:39| 分类:五年级语文课堂实 |举报|字号订阅 窦桂梅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七律诗歌体裁特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会当堂背诵。 2、理解“逶迤”、“磅礴”、“暖”、“寒”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难点)。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毛主席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 二、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学习、以读促悟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诵读《声律》,激趣导入: 师:大家喜欢读诗吗我们先来看这首小诗歌,咱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可以采用边拍掌边诵读的方式。 师生一起有节奏的诵读。 师:诵读完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小段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诗歌的两个特点——对仗、押韵。 (此环节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并总结诗歌特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学习体裁,感知特点: 师:那我们再来看这一首,请你先大声读一读,读完之后数一数,这首诗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开始读吧。 读完后指生回答。 师: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共有八行,每一行七个字,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诗歌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相机板书——七律。 师:那么,七律是诗歌的体裁,而长征——(相机板书)是我们今天所学诗歌的题目,中间用间隔号隔开,所以朗读题目时也要注意停顿,谁能来读一读题目。 学生朗读题目。 师:读完题目,我们再来读诗,这次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诗中的生字词,把诗读准确。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指生朗读。 师:再读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长征》一韵到底的特点。 齐读诗歌。 (此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长征》的诗歌特点,并能做到将诗歌读准确。) (三)了解诗人,读出节奏。 师:我们知道这首诗的诗人是——(毛泽东),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学生介绍。 师:没错,同学们,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近第25课,齐读课题。 师:读诗歌啊,不仅读得流利,更要读得有韵律,请你再次朗读诗歌,争取读出它的节奏美。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并找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停顿,并范读 再指生诵读,然后齐读。 (此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并且将诗读得有韵律,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四)深入学习,理解诗意。 1、了解长征背景。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要想真正读好一首诗,还得读明白。 读明白我们就要了解长征。 谁能来当小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长征的背景呢 出示PPT。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学生根据搜集自由补充。 师:这就是长征路线图,工农红军历时两年,走过两万五千里,穿过11个省,翻过12座大山,跨过24条长河,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难(相机板书) 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那么哪里体现出了“难”呢我们先跟随诗人的步伐去五岭山和乌蒙山去看看。 出示图片。 师:诗人是怎么形容五岭的又是怎么形容乌蒙山的 生:逶迤、乌蒙。

第25课《七律_长征》预习案

第25课《七律?长征》预习案 预习任务: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第25课《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材分析: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 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重难点: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谁能说一说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吗? 学生根据看过电视剧《长征》的印象自由谈,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 2.是啊,同学们所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长征是非常艰苦的,红军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在1935年十月10 月到达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资料介绍(课件展示)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 长征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 实 力,于 1934 年 10 月从江西瑞金出发(指红军长征路线地图),一路跋山涉 水,翻过 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 1935年 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 纵横 11 个省, 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自主学习法) 三、小组合作,展示自学字词: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字词上画上记号。 2.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 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1)磅礴(p d ngb o )逶迤(w e iy i )丸(w a n ) 岷(mi n )岭 (l I ng ) ( 2)解释词语:(集体反馈) 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说明困难多,艰 险多。 等闲 逶迤 走泥丸:小 泥球在 脚下滚过去。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在四千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 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4. 指名读。(个别正音) 四、师生合作(老师范读,学生画出节奏。)(采用演示法) 红军/不怕/ 远征/难, 平平常常。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小浪花。 细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