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0日/第006版

宗教周刊?理论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金泽

民族民间信仰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现在是民间信仰“大复兴”,有人则称之为“死灰复燃”。无论怎样评价,中国民间信仰大量存在(表现在地区、人数、程度等方面)乃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已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的外部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化进程、人口素质的互动)已不同于以往。其内部的结构与整体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而且还会随着社会转型继续发生变化。

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民间信仰是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

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性可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开来。民间宗教是扎根于民间的另一种宗教形态,它与民间信仰相比较,有着比较“坚硬”的组织外壳。如果说民间宗教属于制度化的宗教,那么民间信仰,则属于非制度化的宗教。在传统社会中,有官方宗教(如国教或民族宗教),也有非官方的仅属于正统的宗教,而所谓民间教团,一般是指非官方、亦非正统宗教,而是占据主流地位且活动民间的宗教团体。实际上,现今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初都是由民间教团发展起来的,在后来的发展中演变成正统宗教甚至国教,并最终走向世界。但是并非所有的民间宗教都能够进入主流宗教的行列,像明清之际的罗教、斋教、黄大教、弘阳教、八卦教等,虽然,在民间曾有过相当的发展,有的教团还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始终没有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成为正统宗教,也没有像基督教在某些国家那样成为国教。民间宗教虽然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但民间信仰始终位于社会的底层;民间宗教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而有上升的变迁,但有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也可能因为种种因缘际合而下降为民间教团或化解为民间信仰。

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不是主导文化,甚至也不是主流宗教。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将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说法,民间信仰属于“小传统”。在已知比较复杂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都市文明,而“小传统”则是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这种将传统区分为“大”和“小”意义,不是数量上的(如民间信仰的信众不一定少),也不仅仅是空间的。就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在城镇中兴起市民阶层而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更多地具有社会分层的意义:大传统位于社会的上层,是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为思想家、宗教家深入思考并加以阐示;“小传统则位于社会的下层,基本信众为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除了受大传统的影响之外,还有所谓民间文化传统,即小传统。

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给民间信仰定位,它虽不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那么显赫,但若上溯其源,却往往追及太古。它的历史要比任何一种创生性宗教都更为长久。无论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本质上都是原生性宗教的“改革者”;而民间信仰,却是原生性宗教的“继承者”。在“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原生性宗教中的自然崇拜比较发达,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

雨雷电,皆有神灵。但是自绝地天通以来原始的氏族——部落宗教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如天地日月崇拜适应社会结构的剧变(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演化成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归属上成为统治者们的专利品,在功能上成为统治者控制社会的精神工具) ,演变成民族——国家宗教,另一部分则滞留在民间,成为民众的信仰。三者在时序上形成一个“品”字形。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所有的民族在被征服后,外来统治者的宗教信仰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而被征服者在接受新宗教的同时,有可能继续保留原有的信仰。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宗教信仰大多演变成民间信仰,但在成为征服者的民族中,或者是通过联姻与征服并举而不断膨胀的民族中。宗教信仰在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时也逐渐分化,阶级分化与国家政权出现的结果。使官方的宗教仪式成为统治者的特权(像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不同层位有不同的宗教特权),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下层民众民间信仰。但是民间信仰的“民间”性质,是对照上层文化,主流宗教和某些宗教特权来把握的,不能以为民间信仰截然地专属于下层民众,特别是人生礼仪和治疗巫术等。而是属于社会的全体(官员在私生活中也是个“民”)只不过由于社会等级不同,仪式的排场或说“规格”也有所不同。

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与社会控制策略

民间信仰在成因、性质和组织规模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占有不同于制度化宗教的地位和作用,亦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其采取不同于制度化宗教的社会控制策略。但这里所说的“决定”意在表明民间信仰的特殊性,而不是问题的全部,更不意味着民间信仰的自身性质与特点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民间信仰与文化发展战略和社会控制策略的关联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因素的互动,涉及到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个非常复杂、需待时日加以研究的大问题。我们在此只提出3个比较迫切的问题加以讨论。

一是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祖有功,崇有德”的教化功能。民间信仰属于多神信仰,既有从远古时代延续下来的,也有各朝各代不断创新的,民间信仰中的造神运动,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祖有功,崇有德”(敬天法祖)的精神,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英雄神化为超自然、超人间的神明并加以崇拜,在某种程度上使一时一地的文化英雄(如关羽、妈祖、吴真人等),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人格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变得永恒。这种神圣化的精神与人格对普通信众会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当然,民间信仰在历史的沉积中也包含有负面的功能,特别是某些人利用民间信仰敛财骗色,乃至装神弄鬼伤害人命,不仅损害了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也造成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当民间信仰“浮出水面”后,如何在承认民间信仰的合法地位、保护信教群众进行规范有序的宗教活动及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推动民间信仰与时俱进,兴利除弊,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保持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又能在教化和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其正面的功能,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确实是一个需要花大气力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是努力在民间信仰的管理模式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民间信仰信众多,崇拜的神灵多,宗教活动场所多。当民间信仰“浮出水面”后,社会管理的工作量必然加大。虽然国家会在编制上和经费上加大投入,但是在现阶段,不要说按照10倍的数量加以配置,就是1倍的数量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一方面使民间信仰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成为列宁在《社会主义和宗教》中所说的“完全自由的、与政权无关的志同道合的公民联合会”;另一方面又不过多地加大社会管理的成本,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功夫探索模式和总结经验的课题。我们知道,民间信仰寓于民间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在历史上,民间信仰通过其场所及活动,曾有效地推动了城乡社区自我组织的形成和自我管理的完善,成为凝聚区域族群向心力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纽带和开展社区活动的中心。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模式上,而运行较好并得到信众和社会各界好评的宫庙,也恰恰是在管理模式上探索出一套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三是通过调查研究民间信仰的生存状态与组织模式,在宗教学理论上有所创新。作为一种本土的信仰资源,作为一种不断造神的民间文化运动,它究竟是如何运行、如何自发地产生,又如

何由个体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的。有些民间信仰历时千百年而没有发展为民间教团进而成为新兴宗教,有些民间信仰虽问世不久却迅速发展为民间宗教,这中间的变化机制是什么,有无规律性可以总结;民间信仰具有很突出的群众性,但是不论制度化的宗教还是非制度化的宗教都有群众性,甚至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某种群众性。但是群众不仅是“众”,即量的规模,而且有“群”,即组织模式的不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承认宗教信仰具有群众性的层面,而且要再深入一步,探讨在不同的宗教形态中,群众究竟是怎样“群”的,研究哪些组织模式是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哪些组织模式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这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我们在宗教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和策略;从比较宗教的层面研究民间信仰与其他宗教信仰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活动方式,承载着不同的理念,对信教群众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组织模式的宗教信仰不仅会与其他宗教信仰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而且会与整个社会形成不同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比较中不仅会使我们在动态的关联中加深对民间信仰的特点与功能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会引发我们对整个社会的宗教如何形成一种更健康、更有活力、也更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态群落”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把握。

在考察民间信仰问题时,不要忘记民间信仰与社会处于互动之中,它在互动中生存和发展,并在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中对社会进程产生某种影响。这种互动是双向的。问题不在于这种互动是否存在(因为这是必然的),而是双方形成怎样的互动。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说,民间信仰能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否在社会和谐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重要的问题或许不在于人们是信仰妈祖,还是崇拜吴真人,而是领袖的素质以及信徒与领袖结成怎样的关系(会不会形成新的人身依附);财务管理是否符合现代民主监督机制;游戏规则是否与社会发展、文明建设相适应。总之,中国的民间信仰,不仅与民族的发展形成互动,而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会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本土信仰资源的民间信仰,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命运如何?取决于诸多方面。我们现在虽然只是提出了问题,但通过探讨最终要形成(或促成)什么样的文化格局?形成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我们能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等问题,最终对中国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政府、学界和教界都应关注这三点并在这三个方面探索创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姓名:尤昌荣班级:05历本学号:050731032 指导教师;陈超 【摘要】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正文】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宗教信仰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却披着宗教的外衣,竟相粉墨登场,鱼目混珠,乌烟瘴气。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分布零散,没有健全的制约机制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的民间宗教信仰,信众各有崇拜的对象,加之民间宗教信仰的群众性基础,形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既使在同一地区,因家族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大多以一家一户或一个宗族为祭祀单位,没有超越家庭和家族的完整的宗教组织制度,无法构成由教主、教徒、专职宗教人员组成的宗教角色结构,行政部门未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管制。 3、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其中主要有:自然物崇拜,如“元帅爷”(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榕树)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闽境内陈氏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4、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中95%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方向与方法》(讲课提纲)侯杰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方向和方法 南開大學侯杰 田野調查與南中國研究 張光直建立區域社會文化模式,即以信仰為基礎結合其他社會生活的祭祀圈模式。 宋光宇有關扶乩、善書與善堂的解析。 李豐懋對醮典節慶和廟會文化的研究。 鄭志明關於鬼神崇拜、瑤池金母信仰的探究。 王見川對於鸞堂、關羽信仰的解讀。 李世偉對於媽祖信仰的探究。 謝國興對宋江陣的調查。 王嵩山有關民間進香的探討。 陳梅卿對廣澤尊王的闡釋。

王志宇對於恩主公信仰的探索。 科大衛有關北港村打醮的口述訪問。 蔡志祥對潮州澄海縣隆都前美鄉遊神的闡發。 陳守仁對神功戲的思索。 遊子安對勸善書和黃大仙信仰的講解。 廖迪生對天后信仰的探討。 歐大年和焦大衛合作研究在臺灣流行的民間 宗教教派。 康豹對台灣王爺信仰的研究。 勞格文對廣東、福建、江西廟會、村落文化 與民間信仰的調查。 上圖為在北京出版的精選本 田仲一成關於祭祀、演劇和宗族關係的田野調查 渡邊欣雄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漢族的民俗宗教。 濱島敦俊關於江南城隍信仰的探討。 大陸學者 陳春聲對樟林神廟系統的揭示。 劉志偉對大洲島神廟與社區體系的解讀。 鄭振滿對莆田江口平原神廟祭典與社區發展模式的探索。

梁洪生、邵鴻等對江西樂安縣的研究。 錢杭、謝維揚對江西泰和羅家村研究。 劉曉春對贛南富東村信仰儀式的考察。 田野調查與北中國研究 1940年代,滿鐵北支經濟調查所慣行班對華北6個村落(河北省4個、山東省2個) 進行調查,涉及民間信仰(《中國農村慣行調查》)。 1990年代,陳振江、程嘨、路遙等人與日本學者聯合調查華北民間文化與宗教觀念。 杜贊奇以「文化的權力網絡」觀察國家政權如何透過祭祀等宗教活動影響華北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李世瑜於1949年以前在河北地區調查一貫道、黃天道等。 山東大學調查山東義和團。 南開大學調查天津義和團。 曹本冶、薛藝兵關於河北易縣、淶水兩地的後土崇拜與民間樂社研究。 趙世瑜有關華北廟會與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路遙及其助手足跡遍及山東及河北部分地區的70多縣,編著《山東民間秘密教門》。 右圖為調查研究的成果。 葉濤、任雙霞對2005年“九月九廟會”的王母池道觀慶典活動的觀摩。 刁統菊、李然對費縣龍王堂廟會的調查與思考。 徐芳的對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侯村女媧廟和女媧信仰的田野考察和研究。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王明国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中国当代民间信仰存在着累积性、二重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征,其功能也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即正 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间信仰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06-04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和研究农民思想意识的基点”。[1]无论从探讨学术理论上,还是从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征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根本,体现了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功能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外在指向,体现其实践性要求。近年来,学界对特征和功能的研究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也贡献了大批成果,但总体上仍不够深入且众说纷纭。本文拟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诸多特征和功能作进一步探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更多借鉴。 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探析 关于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可谓见仁见智。但颇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将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多样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2]郑立勇则认为,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群众性、低层次性、功利性、民俗性、海外性诸特点;[3]而林国平教授则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的特征总结为:自发性、功利性、任意性、庞杂性、融合性、民俗性、区域性、民族性、草根性、顽强性;[4]金泽等人也曾有作品论及。上述学者的论点虽角度不一,但都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拟从唯物史观等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作进一步研究。 (一)累积性 1、其发生、发展史具有累积性 灵魂不死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5]。“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6]恩格斯这两句对宗教的论断,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对民间信仰的解读。“民间信仰是千百年来民众认识和把握人生,把握世界及相互关系的 一种方式。”[7]这种方式的社会和思想根源为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在原始先民生活的时代,因科技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人们对不合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在物质形态上无法得到科学而合理地表述,只有寄托于精神层面的解释,进而延续发展成自圆其说的文化体系。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这种信仰也是民众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宗教和民间信仰就隶属于这一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体系。 2、其消亡史具有累积性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长期、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8]也就是说,与阶级、宗教一样,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必然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当然这些过程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这些条件累积到成熟时才能发生。 3、累积过程的复杂特点 民间信仰的累积过程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曲折反复的阶段性。无论从民间信仰发展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其展的内在要求上看,其活跃程度总是社会变革和转型有关,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张祝平曾将新中国60年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到1966年,民间信仰的艰难延续;(2)1966年到1979年,民间信仰的全面断裂;(3)1979年到1991年,民间信仰的恢复重建;(4)1991年至今,民间信仰的调整创新。 [9] 这四个阶段差别明显,层次感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王明国(1979—),山东枣庄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 第15卷·第2期 2012年4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2Apr .2012 6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我乡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间根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宗 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社下下所产生的与当地民情、民俗俗相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如何研如究新世纪新阶段我乡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宗新问题,为新乡党委政府提供决决策依据,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经济等中 的和谐发展,是宗教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的 一、我乡民间基本本情况及信仰活动形式 目前我乡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前353处,信众约8000多人,人主要以信仰佛教和基督教教为主。信仰形式主要以对神灵的信神奉为主,信众普遍认认为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时时处处希望得时到神的保护和恩赐,于是便有许多敬奉和恩取取悦神灵的形式,一是到固定定场所以烧香烛、纸钱、摆献食品、跪拜磕首等形献式求神施恩,如祭拜神树、求取神神神水等。二是在自家贴挂画像像,设立牌位,逢年过节或许愿有求时,诚心相拜。人许们们认为神仙有天神、地神、人人神三种:天神赐给人间阳光光甘露,风雨雷电,于是民间间便有“上天保佑,风调雨顺顺”、“坏事做绝,必遭雷霹”之说。对土地神的敬奉霹,人们主要以路过,有土地神的的地方必带干柴孝敬神灵的形式,取乐于神,以求形 施恩保佑。同时民间普遍认为鬼保是妖魔鬼怪、害人之物,如是有有不顺之事或灾祸降临,便说是遇上鬼了。民间有“桃说枝枝打 鬼”的传说,如果认为家宅有鬼或遇见鬼,就用桃家树枝条追树打,便可赶走鬼怪。如果家有病人,久医不愈。,,或家事不顺,灾祸不断,人人们便到信教场

所请求神帮助助捉鬼驱邪。还有人们对命相的信服,是认为人的幸福相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富与 裕与贫穷、高贵与贫贱等,都与是由出生的年、月、日、时是所所决定的,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于是便有“人不和命犟的””之说。 二、我乡民间信仰仰特点 我乡的民间信仰有以下特点:一是客观性。民以间信仰源间于历史文化,不管人人们接纳与否,都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传 客观存在,它有着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发展有、政治变革的相对、 独立性和自自发发展的不可扼制性,不会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能会 力的提高而消亡。二是普遍性。提我乡的民间信仰群众大多分我布布在交通不便、文化较落后的行政村。信众信仰观念和的信信仰习俗多以家族、宗亲、村庄为根基,在社会地位较村低、文化低程度不高的民众当中传播较广泛。三是复杂性中。民间信仰与。 佛教、道教教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义农农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和普遍的认可度。部分场所”一庙多神、一神多教”” 的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松散性现。民间信仰是繁衍于民众当。中中的非宗教信仰,其组织形式大多都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式外的组外织机构,有庙就有庙会,各庙各自为战,只是在会开开展比较重大活动的时候,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乡村借组织,组成临时组 专班举行相关活动。五是多样性。信众关崇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 凡是被认为有神灵的事物,都会被成成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大多不不分佛道,更谈不上教别,当当地民众只知道供的是”神”,”见神就拜。六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信众很多都带有。较鲜明的较功利目的,只要身体有些许不舒服、心里有解体不开的疙瘩、不有可企及或不可企及的愿望,就会朝拜。可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

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关系

摘要:官方信仰是王权在国家祀典之中建构起来的,民间信仰是王权所允许的国家祀典之外的存在,是国家提供的权力关系架构。官方信仰中传播的礼教内容同样包含在民间信仰中,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与官方信仰发生冲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正统性,专制政府引导并控制民间信仰。 关键词:民间信仰;官方信仰;关系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呈现出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两大系统,在于中国的神圣结构是出自于国家权力及家族权力的建构,而非宗教崇拜本身的要求,由此构成了信仰与权力之间强固的关联结构。本文考察了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既一致又冲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官方信仰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揭示了国家扩大合法性基础的诉求。 一、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一致性 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与发展中,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大致对应的是乡间习俗与正统礼制,风俗与礼制具有源流一致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同类的生老病死难以解释时,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发明了最古老的祭礼。国家形成之前,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最初是民间的。夏朝建立后,官方自然采纳了民间信仰,以“服天命”为由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治。商代在夏代“天命观”的基础上,又将祖先与天神合一为祖先神。周代又进一步制度化,且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后世的祭祀制度虽根有所演变,但基本上以周礼为根本。可见,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在起源上具有一致性。在民间信仰普遍施行,具有了一定的规范功能后,官方赋予其政治伦理,使其上升为官方信仰。 同时,民间祭俗与官方祭礼也有相融。如腊祭,民间斋馔扫涤,遍祭神祖,腊日“腊先祖五祀”,次日向祖神献祭,第三日蒸祭,又三日墓祭;官方则“岁终大祭”。伏日,民间“荐麦瓜于祖祢”,祈求祖先的庇佑;官方为辟除“伏日万鬼行”的禁忌,“尽日闭,不干它事”。体现出官民双方在信仰层面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官民阶层的沟通互动和地方统治的长期稳定。 二、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性 民间和官方在祭祀信仰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和相融性,但因民间信仰本质上是以草根性为基本特征,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和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形态,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与官方信仰两相悖离,多有冲突。 冲突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冲突两种。形式上的冲突主要指信仰的名称、对象、经典和教义及仪式的不同,这些冲突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政权不构成威胁。冲突体现了民间对权威的“畏”和“怨”以及渴望权威赐予幸福与安宁的“盼”。 实质上的冲突主要是指民间信仰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统治秩序构成威胁。有的民间信仰势力范围日益扩大后,形成了固定的传教团体和仪式,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为本信仰团体的利益而奋斗,并不断积蓄政治能量。其中,世俗性的宗教信仰,树立救世主的观念,借助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有关概念和教义,以唤起普通民众的向往之心,但又立足于平均分配、太平安康等生存意识,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这种试图以新的君主专制取代旧的君主专制的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剧烈,虽然它曾经被起义农民成功地加以实施,但是无法逃脱统治者用各种手段加以剿杀的命运。 三、官方引导、控制民间信仰 正确进行礼仪活动,能达到警戒的作用,使民众慑于官府与正统的权威而不敢造次。政府还禁止非官方人员的祭礼活动,以垄断合法的符号暴力,从而确保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合法性,就必须引导、控制民间信仰。显然,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国家信仰体系中来,将体制外因素转化为体制内因素。 很多民间神一步步地被纳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信仰的组成部分。当然,需要进行官方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虽然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与控制水平不断在增强,但是就人类社会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对神秘力量的信仰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本文拟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来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通过实例揭示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时,我们也客观的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推崇以科技知识改变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传统的民间宗教文化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在展望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前景的同时,希望结合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探寻发展民间宗教文化的可行之策。研究过程中以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为田野调查点,该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村,也是湖北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村。由于长期脱离其主体民族,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他们较好地保持着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信仰,呈现出与周边其他民族有着较大差异的特点[1]。因此,我们认为对这样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一、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 民间宗教文化盛兴不衰,对各种神灵的敬仰在代际间不断传承,究其原因,是因为民间宗教文化在民间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其信

众的日常生活为民间宗教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科技水平低下———对未知外力的畏惧 关于人类对神灵信仰的起源学界已多有讨论,无论是泰勒的“万物有灵论”、马雷特的“泛生论”、卢伯克的宗教阶段论,还是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所论证的宗教思想来源于集体生活,其实都包含了一点,那就是人类对未知外力有一种迷茫和畏惧,无论这种未知外力来源于自然力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对人的限制与约束。部氏族人①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同样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以同样的方式劳作,农作物的收成却丰欠有别,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却总有意外产生。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对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他们是无法获知确切的原因。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变幻无常的事物,对日常规律性的生活总是会产生干扰,平静安宁而富足的生活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这些事物又远非自身力量所能控制,只能借助于神灵的保佑,祈祷冥冥之中驾驭这些力量的神灵赐于人们平静的生活。正如村中83岁的老人BXH所说:现在来讲嘛,我们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好多事都搞不清楚。就比方说一年到头种点东西,该做事我们也晓得做,还不是有时收得多,有时收得少。都认为是菩萨在管。有的屋里喂的猪突然一下就死哒,或者是大人小孩好好的也就突然病了,也不晓得是么原因,别个就说是得罪菩萨了。反正这样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 1、简介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 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 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以后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善恶报应中的恶报,大多是由雷公来执行的。凡被雷击中的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由于中国人对雷公的这种信仰,因此民间经常举行雷神会、雷王祭等祭雷习俗,在汉族中较普遍地举行雷

发挥江南水乡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正能量

发挥江南水乡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正能量 在我国除了政府正式注册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团体之外,还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者。何为民间信仰,本小组通过暑期走访调查发现它大抵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风俗,以至一般的迷信、巫术。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它与宗教关系密切,其本质都是有神信仰,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台湾有学者认为民间信仰其实是正统宗教在民间的扩散和蔓延。然而,民间信仰又不同于宗教,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它是民间村民几千年自发形成的一种共同文化习性。 一、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的概况 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非常普遍,特别是菱湖、千金、善琏等地异常兴盛,根据我们小组通过暑期的调查统计,目前,菱湖、千金、善琏三地的村间寺庙大大小小约50余座,依法登记注册的就有20座,可见整个信众的群体数量大,辐射面广。但这些寺庙大都是民间百姓自发筹资形成的,有些还充当着老年活动中心,由村老年协会负责管理。这类村间寺庙中,供奉着大大小小角色各异的各类神主,其中最多的是潮王和马面王,这两位神就是湖州百姓最为崇拜的河神与蚕神。但是很多时候如观音、关公、财神也都被赋予了河神与蚕神的功能,担负起河神与蚕神的职责,在湖州百姓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这样的民间信仰历时几千年,在湖州百姓中代代相传,早已根深蒂固,逐渐成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 二、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兴盛的历史地理因素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湖州又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的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得“湖丝衣天下”的美誉。湖州各地河网湖荡密布,京杭大运河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这样的历史地理现状,使得湖州地区普遍信仰河神与蚕神,特别是湖州的菱湖、千金、善琏一带是典型的水乡渔都和最早的种桑养蚕之地,当地百姓通过对河神、蚕神的信仰,以保渔业兴旺和蚕茧丰收。 三、民间河神、蚕神信仰文化发挥的正能量 本小组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看法,并对相关政府机构的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从中获取和发现了很多关于这种民间信仰在当前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发挥出的正能量。 1、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渴望平安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本质上属于宗教范畴,宗教性的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同样,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为水乡人民提供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面对波涛汹涌、变幻无常的江河和年成,水乡渔民、蚕民只能向神佛借力,寻求一丝心灵安慰。拜祭过各路神灵的渔民和蚕民能够勇敢地面对前方未知的祸福。常去寺庙里进香祈祷的渔村妇女,也不用再一天到晚地为自己丈夫在外河养鱼而担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 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活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 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