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举例说明双语词典中“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

简要举例说明双语词典中“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国俗语义是在双语词典中处理单词两种语言中的词语意义的重要方

法之一。下面简要举例说明双语词典中的“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

一、映射策略

◆映射策略指,通过查找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词进行建立映射,即从

一种语言中查找对应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语,并将其进行标记,从

而在双语词典中建立映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走路"这一

词语,在英文中就可以建立"walk"的映射关系。

二、中枢策略

◆中枢策略指,由一个主要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建立关系,其它次要

的相关词语随着主要的词语发生变化。即,在双语词典中添加一个主

要的词语,与之相关的其它次要词语也归类至主要词语下面。举例来说,如果以"走路"作为主要词语,它的次要词语,如"散步","跑步"等

都可以随着它发生变化。

三、分解策略

◆分解策略指,通过把一个复杂的词语分解成若干可用词语表示的小

部分再进行标记,并在双语词典中分别建立。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上学"这一词语,在英文中就可以将其分解为"go"和"school"两个词

语,并在双语词典中分别建立他们的映射。

四、变形策略

◆变形策略指,把一个词语作一定的形式变化,从而建立一系列的变体,使之与另一种语言的一系列等价或相近的词语互相对应,从而建

立在双语词典中的映射。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上学"这一词语,可以将其改变为"go to school",用来与之建立映射关系。

五、抽象策略

◆抽象策略指,从抽象的角度出发,在双语词典中把概念词进行抽象,并为其赋予某种语言,以便与另一种语言中的类似词语建立映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车",它的抽象词语表达为交通工具,那么在英文中可以把它建立对应"vehicle"一词,从而建立在双语词典中的映射

关系。

总之,说明“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双语词典应用映射策略、中

枢策略、分解策略、变形策略和抽象策略来处理两种语言中的单词,

以便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可以查找准确的相应词语建立映射关系,进而

方便用户进行英汉双语查找。

简要举例说明双语词典中“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

简要举例说明双语词典中“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国俗语义是在双语词典中处理单词两种语言中的词语意义的重要方 法之一。下面简要举例说明双语词典中的“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 一、映射策略 ◆映射策略指,通过查找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词进行建立映射,即从 一种语言中查找对应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语,并将其进行标记,从 而在双语词典中建立映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走路"这一 词语,在英文中就可以建立"walk"的映射关系。 二、中枢策略 ◆中枢策略指,由一个主要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建立关系,其它次要 的相关词语随着主要的词语发生变化。即,在双语词典中添加一个主 要的词语,与之相关的其它次要词语也归类至主要词语下面。举例来说,如果以"走路"作为主要词语,它的次要词语,如"散步","跑步"等 都可以随着它发生变化。 三、分解策略 ◆分解策略指,通过把一个复杂的词语分解成若干可用词语表示的小 部分再进行标记,并在双语词典中分别建立。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上学"这一词语,在英文中就可以将其分解为"go"和"school"两个词

语,并在双语词典中分别建立他们的映射。 四、变形策略 ◆变形策略指,把一个词语作一定的形式变化,从而建立一系列的变体,使之与另一种语言的一系列等价或相近的词语互相对应,从而建 立在双语词典中的映射。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上学"这一词语,可以将其改变为"go to school",用来与之建立映射关系。 五、抽象策略 ◆抽象策略指,从抽象的角度出发,在双语词典中把概念词进行抽象,并为其赋予某种语言,以便与另一种语言中的类似词语建立映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查找中文"车",它的抽象词语表达为交通工具,那么在英文中可以把它建立对应"vehicle"一词,从而建立在双语词典中的映射 关系。 总之,说明“国俗语义”对应词处理策略,双语词典应用映射策略、中 枢策略、分解策略、变形策略和抽象策略来处理两种语言中的单词, 以便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可以查找准确的相应词语建立映射关系,进而 方便用户进行英汉双语查找。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论文关键词:国俗语义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

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英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 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传神。 植物词。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

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因此在翻译“looktoone’slaurels”和“winone’s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比如“justsoso”和“不过尔尔”;”A”和“天字第一号”等等。第二种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t0one’sheart’sdesire”和“称心如意”等,这些习语形式不一,但是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国俗语义差别对翻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部分一致时的翻译 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存在只有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问题 摘要】国俗语义是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附加意义,它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着 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文化 及其影响下的认知模式共同促成的。汉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并寻找恰 当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国俗语义认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13-03 一前言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词汇和语法都有音、义两个方面。英国 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 将词汇意义归纳为七类: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除理性意义外的后五类又 被统称为“联想意义”。 联想有若干途径,有的是从客体的语义属性方面产生的联想,这样的联想, 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时会有不约而同的默契。如汉语的“狐狸”、“鹦鹉”以及它们在 英语、日语、俄语中的对应词都分别有“奸诈狡猾”和“人云亦云”的联想意义。不 过这种 巧合在语言当中比较少见。还有一种联想,是以语音为中介而产生的,如汉语中 的“柳”音和“留”音相近,因此便有了挽留、惜别的文化内涵。古人有折柳送别的 习俗,历代的文人骚客更是常以“垂柳”为意象,表述离别之情、故国之思。《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便是其中的佳句。异国的“柳”无此谐音,自然也 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另有一些由习惯或一词多义引发的联想,在不同语言中的 表现也往往不同,例如中国人可以从“圆形”联想到“团圆”,外国人却不以为然。 上述联想,除第一种外,都因受到文化或语言内部要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离开民族文化背景,便难以理解。我国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把这种意义 称作“国俗语义”。他指出,“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客 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中的“国”是说词汇的文化蕴涵为某国、某一民族所独有,是它不同于其“对应词”的区 别特征,“俗”即约定 俗成,国俗语义不是某人心血来潮,给词语附加的临时意义,而是经过时间筛选,相沿成习,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文化背景各异的留学生,汉 语中蕴含着的国俗语义将与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习俗交汇和冲击。与此同时,汉 语学习,归根结底又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内涵丰富的汉语及其承载的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是许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乃至目标所在。不了解汉语的国俗语义系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这门古老的语言。因此,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 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性。下文将分类整理不同语言中国俗语义的对应关系,进一 步以认知的视角分析其中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二国俗语义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关系 国俗语义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认知主 体的思维方式各异,为此国俗语义也难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维景观。其对应关 系大致如下: 1.不约而同

【汉英翻译】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英语论文

【汉英翻译】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英语论文 关键词: 国俗语义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 摘要: 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 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旨在充分了 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 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英汉对应词 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 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 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 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 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 传神。 植物词。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 指“长寿”。因此在翻译“looktoone’slaurels”和“winone’s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 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 乎完全一样。比如“justsoso”和“不过尔尔”;”ANo.1”和“天字第一号”等等。第 二种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t0one’sheart’sdesire”和“称心如意”等,这些习语形式不一,但是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国俗语 义差别对翻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比照及翻译 摘要:本文将举例并比照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根 本一致;国俗语义局部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 做好准备。 关键词:国俗语义汉英比照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 转换。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 就是国俗语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 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 根底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英 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 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根本一致时的翻译 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根本一致。在对此了解的根底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到达传神。 植物词。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 和“辉煌成就〞的象征。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因此在翻译“lktne’slaurels〞和“inne’slaur 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这里的国俗语义根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 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比方“justss〞和“不过尔尔〞;〞an.1〞和“天字第一号〞 等等。第二种如“tburnne’sbat〞和“破釜沉舟〞;〞t0ne’sheart’sdesire〞和“满意如意〞等,这些习语形式不一,但是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从比照中我们不难看 出了解国俗语义差异对翻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局部一致时的翻译 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存在只有局部一致或相似,也就是说,对应的国俗同语在 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此时要求 译者充分了解语境,对词汇意义进行分析,而后选择翻译策略。 植物词。ill(柳):从前英国人戴柳枝编成的帽子表示哀思,英美许多文学作品中,就用ill来象征因失去心爱的人,尤其是恋人而感到的悲伤。“柳〞在汉语中也有 “离别〞、“忧渤〞、“苗条〞、“避邪〞等国俗语义。古代送别诗中,常以“折柳 赠别〞或以“折柳〞代称送别,其中蕴含着诸多令人神伤的离情别绪。同时汉语中也 用“柳姿〞形容女子姿色,又用“柳〞比喻女子眉毛纤细、身段苗条。这在英语中就 会显得奇怪,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述,在翻译时要注意。 习语。在习语方面,汉英的对应词上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局部对应,即两种不同 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trbpetertpaypaul〞和“拆东墙补 西墙〞,“thekissfjudas〞和“口蜜腹剑〞,“tspendneylike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习语国俗语义上的相似,可以使得译文的传神达意更加的到位。 3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时的翻译 基于以上谈到的两点,我们不难想到在汉、英语言的对应词中,会有一局部词汇 的国俗语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这时作者最好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解 释说明。 植物词。“apple(苹果)〞一词在汉语中与“平安〞谐音,因此中国古代新娘出嫁坐花轿的时候要手捧苹果,意蕴平安。而在英语中,对“a11appiefdisrd〞的翻译应

典故类国俗词语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的选取

典故类国俗词语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的选取 摘要:典故类国俗词语是一类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典故类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目前学术界关于针对典故类国俗词语教学的研究较少,对典故类国俗词语关注度还不高。本文拟从典故类国俗词语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和探讨典故类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的配套选取,以期对相关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典故类国俗词语;对外汉语;教学;文化 当代的世界对外汉语已经蓬勃发展了一段时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加速巩固汉语的走出去策略。对外汉语教学涉及了词汇教学、语音教学、文化教学等方面。其中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中始终是重要的一部分,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包涵有中国文化意义的词汇,因为汉语中的有些词汇不只是简单字面上的意思,它的背后还包涵了一些中国文化的意识、观念、特色等等需要进一步讲授、学习、理解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最好的体现。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社会变化

中所创造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各个层面的文化。汉语中的国俗词语则是体现汉语词汇中的文化魅力的重要词汇之一,其中典故类国俗词语更是佼佼者。何谓典故类国俗词语,笔者基于国俗词语与典故的相关定义,总结归纳了几位学者的观念,故将本文所论的典故类国俗词语定义即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与国俗语义的有历史典故和来源的词语。 基于典故类国俗词语的性质及特点,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由于当代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都是针对国俗词语这一大类进行教学法或者本体的研究,没有相关文献是针对其中一个小类进行研究,所以以下对教学方法的文献综述都是基于国俗词语这一大类而进行。笔者总结归纳了一些学者针对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教学方法。一是直观释义法。二是归类法;三是来源讲解法;四是实践情景法。 关于教学素材方面,在对外汉语发展的几十年中,众多教师和学者总结了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素材有:课本教材、中文歌曲、中文电影、中文短片、卡片、实物等常见常用的事物。在当代教学中有很多素材可以应用到课堂中,多媒体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现行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媒体素材可以分为五大类: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对外汉语文化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文化词研究述评 摘要:文化词是词汇的特殊组成部分,汉语学习者想学好汉语必须学习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意义的文化词。文化词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学者对文化词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文化;文化词;文化词教学 一、汉语文化词本体研究 (一)文化词的概念界定 何谓“文化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界定标准尚未统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常敬宇(1995)认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王国安(1996)指出:“文化词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词语。”孟子敏(1997)强调:“所谓文化词语,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或短语。”杨德峰(1999)提出:“文化词语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李大农(2000)界定:“文化词既包括反映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也包括含有比喻义、象征义、褒贬义及语体色彩的词语。”汲传波(2001)认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张慧晶(2003)提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陈英兰(2006)强调:“文化专有词指一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或包含和传递着特殊文化信息的词语。”李晓琪(2007)界定:“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赵明(2008)认为:“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 在众多概念界定中,笔者更倾向于李晓琪的界定方式。我们通过对学者们概念界定的观察,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即学者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导致“文化词”在概念界定时出现分歧。学术界的这一现象为一些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者们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梳理,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赵明(2009)从“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等三个角度梳理了以前学者们的概念界定。王海平(2010)认为无法确定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标准是学者们对“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概念混淆所导致的。杨建国(2012)从如何看待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先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借鉴常敬宇、王国安、苏宝荣的观点,以自己的方式界定了汉语文化词。

动物词_兔_的汉英国俗语义探析

动物词_兔_的汉英国俗语义探析 一引言 兔子是一种弱小的动物,在草原、森林间跳跃奔窜。由于周围环境中有其他凶猛的动物在虎视眈眈,为了生存的需要,兔子便具备了机智、敏捷的特点。兔子腿的前短后长注定其善跳会跑的特性,永远竖起的大耳朵时刻警觉着,一有风吹草动便十分敏锐地逃脱,捉住它们得费些周折。兔子藏身的地方也不止一处,汉语成语“狡兔三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兔子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和引申意义有同有异,但形成国俗语义的文化背景却迥异。汉语兔子的国俗语义多与神话传说有关,而英语兔子的国俗语义则多与宗教传统有关。 二“兔”在汉语中的国俗语义 兔子在汉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兔子,史书有颇多记载,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关于兔子的来历,《埤雅?兔》云:“兔,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生。”也有说兔子是由天上的玉衡星散开而成。还有一说,周文王被逼吃了妲妃用他儿子的肉做成的三个丸子,呕吐而出变成了三只兔子。 在汉文化中,兔子与月亮有着密切关系,这是由于在中华文化中,只有兔子与月亮的形象能显示出和谐与统一的阴柔之美。早在屈原《天问》中就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河,而顾兔在腹?”的诗句。唐代诗人罗邺在《冬日寄献庾员外》里有一句:“兔缺乌沈欲半年”,另一诗人庄南杰在《伤歌行》中写道:“兔走乌飞不相见”。以上两句中的“兔”就是指月亮。人们还常用月兔来指称月亮中的白兔,亦用来借指月亮。《旧唐书?历志二》:“月欲有蚀,先月形摇振,状若惊惧,月兔及侧月色黄如有忧状”。唐代黄滔在《省试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中写道:“形夺场驹洁,光交月兔寒”。晋朝的傅咸在《拟天问》中也说:“月中何有,月兔捣药”。还有唐代李白的《观猎》诗云“鹰随月兔飞”。 屈原诗句中的“顾兔”,有人认为即指蟾蜍和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左上角有一月亮,其上方有一只兔子和一只蟾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