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环境比较中英词汇的国俗语义差异

词汇在语言中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词汇意义的研究是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要课题。例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这意味着同一能指与所指的随意关系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符号都具有形式和概念,或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

此外,英国的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把词的“意义”分为7种: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拾配意义、主题意义。并将其中的第2至第6种意义用“联想意义”来概括。学习一种语言,只理解词汇概念意义,而对其联想意义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淡不上真正掌握了该语言,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我们说一些词或发音具有方言性质,就是说这些词或发音在告诉我们说话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我国,王德春教授首先提出国俗语义的研究。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学主张从语言中揭示、了解文化因素。而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减少母语和本族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在语言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异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障碍,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王德春指出,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同语言相对应的词语,其国俗语义的差异有如下几种:国俗语义一语独有;国俗语义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大相径庭: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基本相同。理解这些词的国俗语义。就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减少信息差。从而增进理解。

另外。根据词汇学原理。词的语义分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它由支配词或上义词如anim~,和受支配词或下词义如snake,tiger等构成。下义词词汇构成语义场。研究发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入,下义词就越复杂细密,语义场也越庞大。因此,上下义关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大的影响。语言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有联系。语言中大量的词语、成语、惯用语、谚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各国的不同地理环境也导致各自的语言带有其自然环境的色彩。在人类语言中,有些词汇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如爱斯基摩人一丰富的表示“雪”的词汇与寒冷的地理环境;阿拉伯人表示“驼骆”的多彩词汇与干旱少水的中东和北非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表示各种时期的“鱼”的词汇与海洋岛国的地理环境。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字面意义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内涵意义就不一样了。本文就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几组中英词汇进行国俗语义比较,以见出它们的差异。

1.汉语的“东”字和英语的“west”

在我国文化中,对于“东、南、西、北”,我们似乎更喜欢“东”,因为它所包含的国俗语义较丰富:

(1)在河流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长江,黄河,淮河等)都是由西往东流向大海。因此,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这种现象。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君试问东流水,抽刀斩水水更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在风向方面。由于我国的东面是太平洋,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指春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因此。在我国文化中,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语义特证是【+warmth】和【+hope】。

(3)在太阳升起方面。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住在东方名为扶桑的大树上,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我国正处于地球的东方,我们常自称“东方巨龙”、“东方之子”。另外。“东”在我国文化中有“光明”和“较高地位”的含义,在修辞上是褒义。所以。房子的东侧往往给地位较高的人居住。

例如,东太后比西太后地位高;太子所居之宫则叫东宫。

如果外国人不知上述三点,就很难理解这个“东”字。可见,地理知识与语言词汇也是紧密相连的。

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士虽然没有像我们偏爱“东”一样,特别喜欢“west(西)”,但是,“西”在英l美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较多一些。

(1)“west wind”,从地理位置上看,英国位于西风带,它的西面是广阔的大西洋,风从西而来,春天,西风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西风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好风。难怪英国许多作家不惜笔墨歌颂西风,如,乔叟、雪莱、梅斯菲尔德等。

(2)“The West”,可指西方世界,也可指美国西部。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go west(归西,完蛋)”,该词虽然源于佛教,但也被英语国家所广泛接受。

2.汉语的“大米”和英语的“bread”

水稻栽种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早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属亚热带,适合水稻栽种,大米是主食。所以,这方面的词汇也丰富:我们分“稻子”、“谷子”、“大米”和“米饭”。不过,菲律宾的Hanunoo人对不同种类的稻子有92个名词,而英语中只有一个“rice”。如果要细分,则只好译成“unhusked rice,rice,cooked rice”。这就出现了词汇空缺。在汉语中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米饭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吃(饭)了没有?”成为了问候语,“饭碗”比喻为职业。没有了工作叫作“丢了饭碗”;有人戏称胃是“饭口袋”;称笨蛋为“饭桶”、“酒囊饭袋”;事情办得不尴不尬叫作“夹生饭”。此外,汉语中有关“米”的俗语还有: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有诗歌,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

英格兰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因此,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在语言上也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有关的词汇有:wheat(/b麦),flour(面粉),dough(面团),bread(面包),loaf(面包的量词),crust(面包皮)。英、美人戏称胃为“bread basket”,把养家活口的人叫作“bread winner”;白人中产阶级叫着“white bread”;“out of bread”就是“失业”之意;“bread and butter”和“bread and cheese”表示生计。另外。在英语俚语中,bread和dough都可代表钱,可见bread 在英语国家的份量。

由此可见,大米的下义词词汇在汉语中较丰富,而bread在英语中的下义词词汇更多彩。这足以说明这两个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3.汉语的“竹子”和英语的“mushroom”

我国盛产竹子,椐史书记载,秦、汉以前,我国不仅在南方,甚至黄河以北就盛产竹子,因此,竹文化源远流长,相当丰富。竹子刚长出来时叫“笋”,如雨后春笋;竹子的地下茎(根)叫“鞭”,如快马加鞭。竹子的种类很多,有150余种(<辞海>),用途广,如用竹当纸称“竹简”,用竹作书叫“竹书”,还有竹家具和竹楼等。汉语中与竹有关的词语相当丰富。譬如:罄竹难书、胸有成竹、势如破竹、敲竹杠等。此外,“竹”还成为汉字中的一个偏旁,即竹字头。如寄人“篱”下、功亏一“篑”、揭“竿”而起。在中国文化中,竹有“高风亮节”之义,如“青竹”比喻坚贞。因此,自古以来,竹子成为文人墨客和画家描绘的对象。“竹、梅、菊、兰”统称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英国不产竹子,甚至连bamboo也是从外来语借过来的。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本族词汇。这样一来,所以,汉语中的“笋”就只能译成bamboo一shoot。但是,由于英国气候中多雨,伦敦还叫雾都,因此,英国mushroom(蘑菇)可得到迅速的生长,所以,英国人就爱

用“like mushrooms”、“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to mushroom”等词,来描述某个事物生长发展的蓬勃兴旺之状。

4.汉语的“茶”与英语的“coffee”

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之一;茶叶品种也多,可分为红、绿、白、乌龙和紧压茶。也就是说,“茶”字构成的语义场在我国较在英国要大,这说明茶在我国的丰富性,亦可见出它的国俗语义。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茶道、茶馆、大碗茶等。在语言方面有关茶的表达方法不一而足,如人走茶凉;茶余饭后。品茶又叫品茗。在文学上,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还写了<茶馆>这一名著。

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连“tea”都是根据我国闽南话而来的外来语。英国虽然不产茶和咖啡,但是茶和咖啡都是英国的主要饮料。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afe./Would you like black tea?街上则可见coffee bar或safe.英国人每天还有afternoon tea(下午茶)时间。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除地理环境外,还包括风俗习惯、历史、文学等,它们对语言的影响根深蒂固,本文只是从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作了些词汇的国俗语义的初探。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目的语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信息差,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从汉英习语中看中英文化差异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 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 的体现。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 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

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比如英国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英汉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异 (2) (一)地理环境差异 (2) (二)宗教信仰差异 (3) (三)社会历史差异 (3) (四)生活习俗差异 (4) 二、词汇结构差异 (4) (一)英汉构词差异 (4) (二)英语构词法 (5) 三、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不同 (5) (一)词义内容差异 (5) (二)习语差异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摘要 英语词汇是交流的根基,更是学习英语最为主要的核心知识,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其独特的词汇组成方式,体现其民族特殊的沟通特点,从而可以透过词汇反映出这个民族乃至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英语是西方的主流语言,可以展现出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熟知这些词汇,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从而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的了解英语词汇的底蕴。而汉语又是我国通用的语言,学生如何掌握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将成为主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习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水平,从而让语言交流成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降低交流阻碍,使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提升文化交流能力。英语和汉语是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种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将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英语词汇的掌握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与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人们一定要注重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所产生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本文主要研究英汉词汇在文化的差异,其中包括地理环境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社会历史差异和生活习俗差异。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英语词汇结构差异,并分析了英汉词汇文化不同内涵,包括颜色,动物,饮食词汇的内涵差异以及习俗差异。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包括词汇,词汇内涵对比,词汇文化内涵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语言,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英汉文化

透过英汉习语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透过英汉习语浅析中西文化差 摘要:习语是一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具有稳定性的语言结构。习语精辟、生动、优美、形象、寓意深刻,是反映文化概貌的一面镜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文章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作者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播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同时参照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作者浅谈了在英汉习语学习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中英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习语,差异 Abstract: Idioms are language structures of stability both in structure and meaning. Idioms are penetrating, vivid, graceful, imaginative and pregnant with meaning. Idioms of a nation, which we may compare to a mirror, best reflect the peculiar features of the nation’s culture. Both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 hav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idioms with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essay analyzes and contrasts the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national cultural annotations and values to point out the different language bearing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 custom. The author tries to let the English learners understand the deep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give advice to the English teaching, that is, to set up cultural sense, while teaching the language they should teach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awareness at the same time. She also combines with the effective way in translation to conve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to briefly discuss how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exactly, and help the learners to use the language more naturally and appropriately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idioms, differences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的核心,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负载。“习语是指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地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典故(allu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s)和歇后语(rest-ending saying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李儒寿,2004:23)习语是一种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应归结于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对生活的观点,是反个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小窗口。习语中涵盖的文化因素有很多,文章试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一、英汉习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一)、地域环境差异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汇表示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征。英汉习语中地

中西方文化下的词汇差异《动物篇》

语言与文化差异---动物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有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就学会了用马拉车、有驴驮运、用蜂酿蜜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成语和习语。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对某些动物的熟悉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便导致了英汉习语中一部分动物名称的差异。另外,受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影响,中西方在动物名称的使用及互译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从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动物词汇着手,探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宗教神话的差异2、风俗习惯的差异3、地理环境的差异4、经济生活的差异 一、宗教神话的差异 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俗语等都和基督教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尤以佛教为主。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广泛存在,而在佛教中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则相对较少。中西方对动物词汇应用的不同也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含有轻蔑嘲笑色彩。而“猪”在佛教中并无特殊喻意。 类似的差异还有以下几种: 1.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凶残”、“邪恶”、“罪孽”的化身。《圣经》中就多次把“龙”比作引起天下大乱的恶魔撒旦(satan)。另外“dragon”还含有“警觉、凶猛的看护人”之义,此义源于希腊神话,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而在汉语文化里却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中国古代有四种神灵动物信仰,其中之一便有龙。“龙”也象征着“华夏儿女”,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古人称君主为“真龙天子”,认为他们是“龙”的化身。同时,“龙”亦含有“祥和福瑞”“吉祥如意”之意。另外,“龙”还喻指“才能优异、杰出非凡的人”,如“藏龙卧虎”。总之,“龙”在东方文化中皆是褒义。 2.sheep、goat 由于《圣经》的影响,sheep和goat在英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英语中有关goat的成语,大多贬义。如:to play the goat=play the fool(瞎胡闹);to get sb's goat(触动肝火)等等。《圣经》说牧羊人要分辨绵羊和山羊,“把绵羊安置右边,山羊左边”。据说野山羊常混进羊群里,引诱绵羊,故牧养人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以免混淆。有一成语便来源于此: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 由此,人们用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这个成语,来比喻to divide good or useful people from bad or useless。在中国文化中,“绵羊”和“山羊”都是羊,并没有特殊喻意。3.unicorn 英语中所谓的“麒麟”叫“独角兽”(unicorn),富有很强的宗教喻义。在基督教中,“独角兽”象征耶稣基督的圣洁和神圣,也象征基督教的福音书(gospel)。威严的“独角兽”也是苏格兰的象征,所以英国王室纹章的动物图像由雄狮(象征英格兰)和独角兽组成,称作lion and unicorn。在汉语文化里,“麒麟”历来是“祥瑞”、“高贵”的象征。另外,麒麟还有杰出人物的喻义,如:“人中麒麟”。汉语中还用“凤毛麟角”来喻指“稀罕可贵的事物或人才”。4.phoenix 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在中国神话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象征着皇权。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如“龙凤成祥”。

[汉英,词汇,语言]汉英语言词汇的文化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词汇的文化对比分析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不能脱离对方独立存在。汉语和英语都有丰富的词汇,汉英大量的对应词语是汉英翻译的语言基础。从词性上来讲,两种语言都有实词和虚词之分,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感叹词等。文化差异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角度方法有很大差异,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浓咖啡)。英语描述亲属关系的称谓词语较汉语少,处理起来也较困难,可以采用释义的方法,如他的舅舅(his mothers brother )。下面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汉英语言在词汇上的不同。 一、文化与词语选择 汉英两种文化传统在选词上的不同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中国自古以农业文化立国,农业人口众多,所以出现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等词汇,如瑞雪兆丰年;春打六九头等。而英国靠近大海,这种地理位置决定英国人喜欢与大海有关的事,因此英语中不少俗语都和海洋有关,如Swim against the waters run deep. 2.由于各自风俗上的差异,使得一些汉英语言中的词语也有所不同。如猫头鹰在汉语中为不祥之物,在英语中却说成as wise as an owl.龙在汉语文化中代表神圣尊贵,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而在英语文化里,龙则是罪恶的根源,是引人犯罪的恶魔。因为在基督教中,dragon是evil,是魔鬼Satan(撒但)的化身。3.汉英两种语言在联想意义上也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一些成语的选词的不同,如:体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豪饮如牛(drink like a fish)。 4.由于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从而使得语言的选词不同。汉语受佛教进入中国的影响,引申出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表达;英国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基督教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体现,如a kiss of death(死亡之吻),Holy Spirit(圣灵)等。 由于语言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现象的存在,在选择词义时要根据词语本身的词性和上下文联系来确定词的意思。红茶英译为black tea,black coffee汉译为浓咖啡,浓茶则为strong tea。又如汉语中开这个动词,在英语搭配中有不同的对应翻译,例:开灯(turn on the light),开汽车(drive a car),开玩笑(make fun of),开恩(show mercy)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是不同的。 二、文化与词语语义 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英语词义相对灵活。汉英词汇在文化语义的对应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完全对应相同。完全对应相同是指汉英词汇所表达的语义在概念意义与文化内涵都完全相同,如:猫(cat)、树(tree)、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等。2.部分对应相同。汉英词汇并不都是完全对应的,还有文化内涵不完全等值对应的现象。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给语言运用带来影响。在亲属称谓词汇的运用上,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庭等级尊卑观念,亲属称谓出现了较复杂的称谓系统,而对英国来说,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使亲属称谓的词汇亦相对简单。例如英语称谓cousin,对应汉语称谓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妹此外,整体观念使得汉民族偏重直接而全面地观察事物,用词比较笼统含糊,而英美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用词分类更加细微,如乐在英语中有多个词与之相对应,有:joy,fun,pleasure,delight,glad,thrill等。3.完全不对应。汉英词汇的语义及其文化内涵均不相同、不对应,如汉语有赠书、瓢虫、女校友等词语,其

中英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历史进程孕育着不同的文化。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人类文明的四大源头分别是历史上的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和古中国文化,而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 只有中国文化,并形成了现在的东方文化,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倡导的古希腊文化演进而成的西方文化并列成为当经世界的两大文化体系。 而中英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处内陆,人民以土地为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对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以“土”字旁为主的汉字屡见不鲜,许多的词语也和“土” 、“地”、“田”有关。比如,“土生土长”、“斩草除根”、“早起三朝抵一工”、“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烟火“等。 英国则是一个四面临海得岛屿国家,气候湿润,适合航海和放牧,所以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水或鱼有关的习语。例如,at sea(在海上, 喻茫然、困惑),all at sea(不知所措),above the water(摆脱麻烦、摆脱债务),a ship in the sea(萍水相逢的人),(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又如与汉语中的“狂饮如牛”相对应的英语却是“drink like fish”,汉语中的“挥金如土”翻译成英语则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些语言的差异都是由于中国和英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成的。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主要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盛行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少成语和俗语中都可以找到佛教的影子。例如, “借花献佛”、“四大皆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送佛送到西天”、“不看僧面看佛面”、“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等。 英国则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和典故都来源于基督教和圣经,与‘God’、‘Devil’和‘Hell’有关。比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 洗、家徒四壁”、“a Judas kiss犹太之吻-指阴险的叛徒”、“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等。Friday 在英国人看来也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为亚当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

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窥视英汉国俗语义及其翻译

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窥视英汉国俗语义及其翻译 一个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对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特有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往往表现为文化意象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文化意象依赖特定的文化母体而存在,各自的文化为民族语言的文化意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国俗语义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是民族文化的再现。至今,文化意象和国俗语义学有不少研究,但尚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的。语言的文化意象与国俗语义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分析语言文化意象及其国俗语义对译者深刻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翻译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探究英汉词汇的国俗语义所存在的异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意象和国俗语义的内涵及异同 关于意象,庞德(1935)定义“ An ‘Image'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1] (若干思想感情富有张力的综合物)。《现代评论术语词典》界定“意象”:“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应,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和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意象”包含了双重意义:“意”指思想感情的表现;“象”指形象在视觉想象上的投射,感情或思想的复合体“瞬间的呈现”。侯维瑞认为,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 成,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物体,寓意则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2] 国俗语义学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提出的,他认为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3] 国俗语义学能更好地表达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吴友富(1998)认为,“国俗语义是在词汇的概念意义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意义。” [4] 王德春和王建华在“论双语国俗语义的差异模式”一文中,把不同语言相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差异分为五种类型:1. 国俗语义一语独有;2. 国俗语义截然相反; 3.国俗语义大相径庭; 4. 国俗语义部分相同; 5. 国俗语义完全不同(吴友富1998:54)。 可见,文化意象和国俗语义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 异,两者都是与语言的“文化”密切相关的“产物”。前者牵涉到作者的思想或情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后者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特色,属于客观因素。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象与国俗语义比较 1.文化意象为一语独有,国俗语义缺失。“阴阳”是汉语特有的词语。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汉语“阴阳人”和“阴盛阳衰” 等,完全找不到与之有对应国俗语义的英语,也不存在该英语词汇意象。“ Yuppie

论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环境因素与文化和心理因素一样属于交际的宽泛的环境范畴,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而且它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也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本文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谈如何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差异;地理环境;交际 首先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在古代,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行为模式或行为的社会规范。 以中国和希腊为例,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中国人重农轻商,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发展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以及严格的身份制度。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发展了商业经济,因此建立了较为民主、平等的社会。 其次,地理环境对于英语习语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英国是一个岛国,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它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国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英语习语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对姓氏的影响。 英语国家的姓氏原来是有含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失去了原来的意思,而地理环境对姓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以居住地所在的城镇或是村庄为姓。如York(约克)、Kent(肯特)、London(伦敦)等均为英国的地名,后来变为姓氏。 以居住地附近的地形、地貌为姓。比如Moor(穆尔)、Hill(西尔)、Lake(莱克)、Wood(伍德)等英语姓氏其原意分别为荒野、小山、湖泊、树林等。 1 航海业的发展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文学院0903班严莹 学号2009101040320 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并且在组合之后,产生出不同于单独词义的新词。而汉语词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都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基本等同于成语,因此后文不区分谚语与成语。)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中外成语,我们来对其进行一些具体的比较。 关键词:中外成语差异 正文: 一、成语(谚语)的来源差异 (一)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汉语成语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

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有自己的观念,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乐极生悲”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二)历史典故和经典书籍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语,在中国典籍中,成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老子》中的“哀兵必胜”;《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 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三是来自经典故事传说,如:not care a fig ( 不在乎,认为无足轻重);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

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 可以说,人们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当两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时,他们常常会因为言语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或口头表达。此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语言中也会出现词汇上的差异。本文将讨论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英汉词汇差异。 首先,地理环境差异是引起英汉词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和生活习惯,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比如,英国人认为“tea”是一种饮料,而中国人则将“tea”视为一种茶叶树和茶水。此外,英国人喜欢穿裙子或衬衣,而中国人则偏爱穿裤子或衬衫。因此,英汉语言中的衣服词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英语中的“skirt”和“shirt”,在汉语中分别是“裙子”和“衬衫”。 其次,历史背景也是引起英汉词汇差异的一个原因。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的历史原因很多,比如英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英国的历史涉及了殖民和殖民地,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殖民地的词汇,而在汉语中几乎没有。另外,中国以古代帝国为代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皇帝、皇宫和贵族的词汇,而在英语中却很少有类似的词汇。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词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英语中有很多关于宗教、婚姻等文化问题的词汇,但在

汉语中几乎没有类似的词汇。 总之,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其他历史和文化差异是引起英汉语言中词汇差异的重要原因。语言在不同言环境中发展,人们根据本土文化而使用,从而使在不同系中出化和差。可见,地理环境差异是引起英汉词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 摘要:众所周知,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 积累的文明成果,习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 些因素与本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宗教,政治环境等密不可分。 本文着重以地理环境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下,英汉习语 意象选择的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意象,地理环境 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习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中外学 者的关注并吸引人们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着历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格言,歇 后语等(魏志成,2006:161)。它是语言精华,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饱含哲理,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而习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意象也吸引了中 外学者的关注,人们开始对比研究英汉习语中的不同意象,并与其产生的历史文 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发现,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对英汉习 语意象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归纳梳理 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具体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习语意象的选择。 1迥异的地理位置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当谈到地理位置,我们不妨试着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代表国家英国这两者 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西南部则是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造就了古代 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色生存方式,在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幅员辽阔, 耕地面积也十分广阔,这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中 国人视“土”为万物之源,对于自然有着无尽的崇拜和敬畏之心,因此,“皇天后土”,“土生土长”,“寸土不让”,“开疆辟土”,“挥金如土”“土崩瓦解” (crumble; fall apart; collapse),“人杰地灵”(The greatness of a man lends glory to a place),“谈天说 地”(Talk of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铺天盖地”(Blot out the sky and cover up the earth)等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对于土地的依赖与热爱。而英国,本土位于 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 西洋包围。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南邻地中海,东接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优 良港湾。这样一个开放的海洋环境孕育了西方人民开放的思维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人们的各色活动都与海洋密切相关,航海,捕鱼,制盐等产业都十分的发达。因此,西方习语中,常出现与之相关的表达,如: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悬而未决),like a fish out of water(离 水之鱼,浑身不自在),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智者 不上两次当), see how the wind blows(了解情况),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be in deep water(陷入困境),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受灭顶之灾),a big fish(大人物),drink like a fish(豪饮),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 摸鱼),another kettle of fish(另外一种情况),earn one’s salt(自食其力),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be worth one’s salt(名副其实的,应受尊敬的)等等。 习语表达中,鱼,水,船,风,海,帆等的形象占据绝大部分。这就说明地理位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揭示了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语言差异及其成因。 【关键词】地理位置;地域文化;语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理位置影响、制约着人类文明以及文化的形成,因此产生了由海洋地理位置为中心的渔业、草原地理位置为中心的牧业及大河地理位置为中心的农业三大文明。作为文明及文化的重要成分,语言处处显示着地理位置的烙印。可以说,不同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时也雕刻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对比中、英两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位置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语言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本文希望通过对地理位置的研究以帮助大家认识语言差异的成因,这有助于克服交流障碍,达到沟通的目的。 一、地理位置差异及语言特点 英国是个岛国,西靠大西洋,东临北海,南端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而且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

列颠诸岛上,四面环海其海岸线曲折多变,海水很深,岛屿众多。如此的地理位置有利地形成了其发达的海洋渔业文明。在英国的经济中,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历史上航海业和渔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国航海业的发展使得英语中与鱼、船、海运、水有关的词汇和习语随手可得,其寓意远远超出词汇本身,表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如:a sea of troubles(无穷麻烦),they were met by a sea of smiles(他们受到无数笑脸的欢迎);感到茫然,你可以说i’m all at sea(我不知所云);i再如:go with the tide (随波逐流);give up the ship(抛弃或放弃);run a tight ship(完全控制);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萍水相逢); when(if)one's ship comes home(当发迹的时候);可怜的家伙被称作a poor fish;in the same boat with (与…境遇相同),all water runs to his mill(他凡事顺利),to be in low water(手头拮据;经济困难),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hands on deck(各就各位),to put on all sail(竭尽全力)等。 “不列颠岛上稠密的河流和环岛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 及其丰富的渔业资源,沿海的鱼产特别丰富,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在工业革命以前,以捕鱼为生的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1]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

从地理环境比较中英词汇的国俗语义差异

词汇在语言中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词汇意义的研究是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要课题。例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这意味着同一能指与所指的随意关系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符号都具有形式和概念,或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 此外,英国的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把词的“意义”分为7种: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拾配意义、主题意义。并将其中的第2至第6种意义用“联想意义”来概括。学习一种语言,只理解词汇概念意义,而对其联想意义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淡不上真正掌握了该语言,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我们说一些词或发音具有方言性质,就是说这些词或发音在告诉我们说话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我国,王德春教授首先提出国俗语义的研究。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学主张从语言中揭示、了解文化因素。而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减少母语和本族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在语言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异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障碍,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王德春指出,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同语言相对应的词语,其国俗语义的差异有如下几种:国俗语义一语独有;国俗语义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大相径庭: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基本相同。理解这些词的国俗语义。就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减少信息差。从而增进理解。 另外。根据词汇学原理。词的语义分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它由支配词或上义词如anim~,和受支配词或下词义如snake,tiger等构成。下义词词汇构成语义场。研究发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入,下义词就越复杂细密,语义场也越庞大。因此,上下义关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大的影响。语言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有联系。语言中大量的词语、成语、惯用语、谚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各国的不同地理环境也导致各自的语言带有其自然环境的色彩。在人类语言中,有些词汇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如爱斯基摩人一丰富的表示“雪”的词汇与寒冷的地理环境;阿拉伯人表示“驼骆”的多彩词汇与干旱少水的中东和北非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表示各种时期的“鱼”的词汇与海洋岛国的地理环境。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字面意义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内涵意义就不一样了。本文就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几组中英词汇进行国俗语义比较,以见出它们的差异。 1.汉语的“东”字和英语的“west” 在我国文化中,对于“东、南、西、北”,我们似乎更喜欢“东”,因为它所包含的国俗语义较丰富: (1)在河流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长江,黄河,淮河等)都是由西往东流向大海。因此,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这种现象。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君试问东流水,抽刀斩水水更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在风向方面。由于我国的东面是太平洋,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指春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因此。在我国文化中,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语义特证是【+warmth】和【+hope】。 (3)在太阳升起方面。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住在东方名为扶桑的大树上,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我国正处于地球的东方,我们常自称“东方巨龙”、“东方之子”。另外。“东”在我国文化中有“光明”和“较高地位”的含义,在修辞上是褒义。所以。房子的东侧往往给地位较高的人居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