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二节 血管性血友病 血液内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血管性血友病

2015-08-10 69659 0

血管性血友病( 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亦称为von Willebrand 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多为显性遗传。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抗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为特点。其发病率约1~10/1000人。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vWF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其主用生理功能是:①与F Ⅷ:C以非共价键结合成vWF-FⅧ:C复合物,vWF增加FⅧ:C稳定性、防止其降解,并促进其生成及释放;②vWF 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结合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血小板活化时,vWF的一端与血小板糖蛋白Ib结合,另一端则与受损伤血管壁的纤维结合蛋白及胶原结合,使血小板能牢固地黏附于血管内皮。根据vWD发病机制,vWD可分为三种类型:1型和3型vWD为vWF量的缺陷,2型vWD 为vWF质的缺陷。2型vWD又可分为2A、2B、2M和2N四种亚型。

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当其缺陷时,vWF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伴随FⅧ:C 中度减低,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障碍。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vWF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I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vWF,使血浆vWF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vWF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是本病的突出表现。与血友病比较,其出血在临床上有以下特征:①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瘀斑等,外伤或小手术(如拔牙)后的出血也较常见;②男女均可发病,女性青春期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及分娩后大出血;③出血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此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而vWF活性增高有关;④自发性关节、肌肉出血相对少见,由此致残者亦少。

【实验室检查】

1.出血筛选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APTT/PT、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筛选检查结果多正常或仅有APTT延长且可被正常血浆纠正。

2.诊断实验血浆vWF抗原测定(vWF:Ag),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 RCo)以及血浆FⅧ凝血活性(FⅧ:C)测定。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诊断实验结果异常者,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实验。

3.vWD分型诊断实验包括:①血浆vWF多聚体分析;②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③血浆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④血浆vWF因子Ⅷ结合活性(vWF:FⅧB)。

对有明确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患者,建议分步进行上述实验室检查,以明确vWD诊断并排除其他出血相关疾病。

【诊断与分型】

(一)诊断要点

1.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多数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

2.有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出血增多史,并符合vWD临床表现特征;

3.血浆vWF:Ag<30%和(或)vWF:RCo<30%;FⅧ:C<30%见于2N型和3型vWD;

4.排除血友病、获得性vWD、血小板型vWD、遗传性血小板病等。

(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vWF:Ag测定可与血友病A、B鉴别,根据血小板形态可与巨血小板综合征鉴别。

(三)分型

vWD分型诊断见表6-16-1。

表6 -16-1 血管性血友病的常见分型

【治疗】

在出血发作时或围术期,通过提升血浆vWF水平发挥止血效果,并辅以其他止血药物。应根据vWD类型和出血发作特征选择治疗方法。反复严重关节、内脏出血者,可以采用预防治疗。

(一)去氨加压素(DDAVP)

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储备的vWF,提升血浆vWF水平。适用于1型vWD;对2A、2M、2N型vWD部分有效;对3型vWD无效;对2B型vWD慎用。推荐剂量:0.3μg/kg,稀释于30~ 5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至少30分钟)。间隔12~24小时可重复使用,但多次使用后疗效下降。DDAVP的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头痛、心率加快等,反复使用可发生水潴留和低钠血症,需限制液体摄入;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慎用。

(二)替代治疗

适用于出血发作或围术期的各型vWD患者,以及DDAVP治疗无效患者。选用血源性含vWF浓缩制剂或重组vWF制剂,如条件限制可使用冷沉淀物或新鲜血浆,存在输血相关疾病传播风险。使用剂量以vWD类型和出血发作特征而定。剂量标定以制剂的vWF:RCo单位数或FⅧ:C单位数为准。

(三)其他治疗

抗纤溶药物:6-氨基己酸首剂4~5g,静脉滴注;后每小时1g至出血控制;24小时总量不超过24g。氨甲环酸10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抗纤溶药物偶有血栓形成危险,肾实质出血或上尿路出血者禁用。牙龈出血时可局部使用。此外,局部使用凝血酶或纤维蛋白凝胶对皮肤、黏膜出血治疗有辅助作用。

(胡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