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

边沁
边沁

边沁

百科名片

边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目录[隐藏]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编辑本段]

杰里米·边沁

简介

边沁

启蒙运动在关于科学、宗教、政府职能的观点的转换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社会组织方面其成就则不明显。在启蒙运动时期,国家权威的正当性和所基于的原则都逐渐被世俗化了,而有关保持社会秩序的宗教观念亦不可避免地被启蒙运动所产生的观点淡化。因此,在关于替代和补充旧秩序方面,急需提出一种新的价值系统。而边沁就是一位提出新的价值系统以便取代宗教的哲学家。他还是一位社会设计师,可以说是西欧现代化的先驱。尤其是他的伦理观和法律观,名为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社会基础。

观点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生平

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卷帙浩瀚的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他在威斯敏斯特中学毕业后,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

着手携手。但早期边沁孤军奋战,影响不大,直到19世纪初,他投入社会政策和政府的专门的实际工作以后,情况才大为改观。

边沁曾与众多有影响力的历史名人建立友谊。在英国,与著名学者亚当·斯密、法国大革命的一些领袖(并令他获得了法兰西荣誉公民的荣誉,但他也坦率地批评了支撑大革命的自然权利理论以及雅各宾党上台后的滥用暴力)。而在1808到1810之间,他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先驱者——弗兰西斯科·德·米兰达建立了个人的友谊,并拜访过米兰达流亡英国时在伦敦的住所。

在1823年,他与詹姆士·穆勒创立了《威斯敏特评论报》,一份给当时的“哲学激进分子”(一群被边沁影响的年轻信徒)作基地的期刊。

边沁在伦敦大学学院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公认为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尽管他经常被记载入学校的创建工程,但事实上他本人并没有实际参入UCL的建设(该学院创办时他已经78岁了)。因为边沁本人是高等教育应广泛推广理论的强烈拥护者,并被与学校的早期宗旨“教育人人平等”联系起来(当然,前提是有能力支付学费)。该学校是第一所漠视一切性别,宗教信仰,政治主张上的差异的英国大学,而这些主张都与边沁提出的教育思想有直接关联。“国际化”(International)一词,就是由边沁本人创造出来的.

出于边沁自身的愿望,他的遗体正陈列于UCL主建筑的北部回廊,完全向公众开放。边沁在他的遗嘱中指明他希望他的遗体保存以作为永久的纪念,这项指示被毫无保留的贯彻执行.。这尊仪容于是名声大噪。但不幸的是,当进行头部处理时出现了悲剧性的失误导致头部被毁容。人们只得用一尊蜡像头部代替,但是长久以来真正的头颅一直被藏在他作像的脚下,真的头颅经常被盗,自然的成为五花八门的各种校园笑话的题材,当然,笑话的编造者都来自UCL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是竞争对手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哲学成就——功利主义思想

边沁的伟大梦想就是:建立一种完善、全面的法律体系,一种“万全法”(Panno mion)。力图让普遍、完善的法律之眼洞察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要澄清英国法中“普遍性的不准确与紊乱之处”。而边沁对英国法的澄清工作的核心,就是将普通法“去神秘化”。他大力鞭笞自然法和普通法,因为在他眼中,自然法与普通法的许多逻辑虚构,不过是神话而已,必须借助彻底的法律改革,才能建设真正理性的法律秩序。但边沁不仅仅提议了很多法律和社会改革,更阐明了这些法律所基于的潜在的道德原则。

这种道德原则就是“功利主义”,任何法律的功利,都应由其促进相关者的愉快、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的。

哲学思想的原理

在他最著名的著作《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中,边沁阐述了他主要的哲学思想。包括两个原理:一是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二是自利选择原理。

首先,边沁的伦理价值判断是基于一种唯乐主义的功利原则及这种道德观点是否能立足于实践。而他的功利原则就是:“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并且引起了最少的痛楚;“恶”则反之。而这种快乐和痛楚,边沁将他们同时定义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边沁认为,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由此决定我们应当做什么,将会做什么。这种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是非准则,而另一方面则是人行为的因果关系链。

基于这种基础,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

幸福计算

边沁认为有一种程序可以测量快乐和痛苦的单位,并以此对人的行为加以预测。而这种程序就是他的“幸福计算”(felicificcalculus)。作为一个伦理学术语,边沁认为它是证实一个行为正确与否的技术。运用这种计算,根据受某一行为影响的那些人的痛苦和快乐,人们就可以计算出该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边沁方法的真正激进的本质在于它通过何种途径把此些原则应用于社会和政治问题。

边沁力图把所想到的基本概念说成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但他对这些概念下的定义过于简单或含糊不清。甚至其狂热信徒也承认他用以计算快乐数量的所谓“幸福计算”不仅不能实用,而且在逻辑上也是荒谬的;甚至无所不知的上帝也不能作边沁所想象的运算。他既相信人完全是自私的,又说人应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著《道德与立法原则概念》一书,前几章颇为混乱。不过,他力图做到清楚和精确,决不用修辞上的迷雾来掩饰其论证的贫乏。

但功利主义在约翰·穆勒的手上得到修正和扩张。经过穆勒的经营,“边沁主义”成为了自由主义者的国家政策的最主要的元素。

经济学成就

虽然边沁在货币经济学上的观点完全相异于大卫·李嘉图的思想。然而,他们的一些想法都接近于桑顿。他认为货币扩张有助于充足就业。他也认识到强迫储蓄、消费倾向、和节俭投资及收入和职业分析之间的关联。他的货币观接近于他的功利主义原理。功利主义从18世纪末产生至今,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十分重大。提出之初,就对斯密的自助的经济学提出挑战,后来影响到边际理论、厂商和消费理论、政府干预主义、货币政策的发展及福利经济学。

动物权利与惩罚理论

边沁被广泛地认定为动物权利的倡导者。他论证说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其实并无本质差异。功利主义者总是站在人类道德观拓展之前沿,在欧洲人还不把犯人、黑人、女人当人看的时候,边沁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总有一天,其他动物也、会

获得只有暴君才会剥夺的那些权利。……一个人不能因为皮肤黑就要遭受任意的折磨而得不到救助。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腿的数量、皮肤绒毛的形式、骶骨终端的形状都不足以作为让一个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遭受类似厄运的理由。……问题不在于…它们能推理吗??,也不在于…它们能说话吗??,而在于…它们会感受到痛苦吗??”边沁以他的功利主义原则来为动物权利辩护,他认为,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而人类施加于动物身上的暴行,并无正当性。

刑法学构成边沁应用性工作的主要部分。他的职业法律背景无疑有助于他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他的思想。边沁惩罚理论的核心是“避痛苦求快乐”,实际上是最大价值原则的一种变通形式。边沁认为惩罚的应当和犯罪的程度成正比。不过,惩罚程度应当达到这样:因犯罪而招致的痛苦程度应当大于犯法活动的既得利益。

边沁还设计出“圆形监狱”,纵使在他有生未曾被实现,但是对后世的监狱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圆形监狱”是19世纪训诫制度的一个典型例证。

主要著作

1776年发表《政府论断片》

1789年在英国发表其杰作《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因而闻名于世。

1811年用法文发表《赏罚原理》,后分为《奖赏原理》和《惩罚原理》,用英文出版在俄国时用书信体裁写成《为利息辩护》一书。

1823年,大力支持宣传哲学激进主义的《威斯敏斯特评论报》出版。

晚年著作《宪法典》,生前未及完成,仅第一卷于1830年出版。

由友人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谬误集》、《审判证据原理》、《新逻辑体系》、《义务学》和《行为的动力》等。

[编辑本段]

乔治·边沁

简介

边沁,油画,狄更生(Lewis Dickensen)

Bentham, George

(1800.9.22,英格兰得文斯多克~1884.9.10,伦敦)

英国植物学家,他的种子植物分类法以对所有已知种的详细研究为依据,已成为现代维管植物分类体系的基础。在康多尔(Pyramede Candolle)的法国植物区系分析表的影响下,他在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附近经管父亲的种植园期间,开始研究植物学。1826~1832年任其伯父、哲学家杰诺米·边沁(Jeremy Bentham)的秘书,1 833年接受伯父和父亲的遗产後全力进行植物学研究。1854年他将10多万件植物标本赠给了位于萨里(Surrey)的基尤(Kew)皇家植物园。园长胡克(William Hooker)邀请他在园内建立永久性的研究点。

成就

他曾参加过植物园对英国殖民地和属地植物区系的权威性考察,他编写了《香港植物区系》(Flora Hongkongensis, 1861)和《澳大利亚植物区系》(Flora Australie nsis,7卷;1863~1878)两书,辑录并描述了7,000多个种。考虑到当时分类标准的缺陷,他对当时已知的所有种子植物进行了确切的描述性分类。为了撰写《植物属志》(Genera Plantarum,3卷;1862~1883),他与胡克之子约瑟夫爵士合作,花费了27年时间对标本进行鉴定和研究。该书用拉丁文写成,包括200个「目」(与现在的科相似),7,569个属,97,200多个种。他们的分类学经过修改後在大英国协广为应用。他的《英国植物区系手册》(Handbook of British Flora, 1858; 第7版19 24年)一书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西部世界》下的“共景监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2318581.html, 《西部世界》下的“共景监狱” 作者:唐语嫣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 【摘要】保罗·莱文森提到了“沉浸人”这一特殊角色,人们在虚拟世界中随心畅游,在虚拟社会中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沉浸人”在思想中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并忽略了任何一种形式都有监督机制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西部世界》的理解来分析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共景监狱”。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景监狱;共景监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11-01 一、“共景监狱”:瞭望者的凝视 (一)从“娱乐霸权”到“全景监狱”的生存 1.暴力狂欢下的“娱乐霸权”。西部牛仔的标配——牛仔帽、左轮手枪、牛仔靴、骏马,当人们化为西部世界的游客之时,就成为了另一个社会角色,他处于虚拟构建的社会中的一员,不受真实社会的限制。在《西》中的每一天基本都会发生枪战、混乱的男女关系、寻求探险等刺激的“社会狂欢”。人们在狂欢节中真正体验到阶级的模糊性,在理想的乌托邦中享受平等自由的权力。西部世界构建梦境之中的欲望之城,对游客没有法律只有享乐,对招待没有相对自由只有绝对权力,血腥、暴力、性颠覆正常人类社会应有的形态。机器人招待了解的社会与世界是通过程序管理员们经过加工、改造、编码后的虚拟世界,是由各种媒介形态所构成的拟态环境。罗伯特是乐园的“上帝”,不仅拥有他的视角还有他的权力,将“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最大化的呈现于观众面前,也将这一观念隐藏于强大的机器人脑中。这种绝对的控制力之下的暴力狂欢是“娱乐霸权”、享乐至上的虚拟社会环境的畸形所在,而这其中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他人不自由、不平等之上的悖论。 2.人工智能的“超级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是在“全景监狱”的概念上延展开来的理念,生发于后工业时代,区别于福柯“全景监狱”的个体社会管理者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而是马克·波斯特将信息社会的每位成员作为监督者承担对个体或社会管理者的凝视监督。 首先,“超级全景监狱”会对人们采用分类的方法、制定不同的行为规则再进行监视。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招待毋庸置疑是处于程序管理者们的监督之下,这其中可以是一对多的监察也可以说是作为众多程序员代表的首席程序员罗伯特·福特对所有机器人的监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瞭望,具有鲜明的阶层划分。它“给每一个人都构建了身份,而且在构建时甚至全然不顾该个体是否意识到这种构建”。无论是对机器人生理数据的监控,还是对每位招待们的行为脚本编辑,都将它们置于“监狱”的牢笼中。

边沁的功利主义(全稿)

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 边沁的功利主义 讲述人:吴金府 讲述所参考的主要书目: [1] 边沁,(沈叔平译).《政府片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边沁,(时殷弘译).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周敏凯.《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舒远招. 《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 阎照祥. 《英国政治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背景知识简述:十九世纪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 十九世纪的欧洲,盛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潮在各个国家之间,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对边沁的思想和学说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潮主要就是自由主义思潮。所以,在此有必要对自由主义思潮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自由主义本源于十九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1810年西班牙议会中,主张英国式宪政主义的政党被称作自由主义的政党。1812年,这个称呼被西班牙的自由派政党所采纳政党所采纳。1822年,英国文学家拜伦、雪莱等人创办了一份以《自由主义》命名的杂志,但影响甚微。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才开始在英国被广泛使用,而后在欧洲、北美广泛流行使用,成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然而,自由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混乱。在几个世纪当中,其含义一直在变化,用法一直相当宽泛,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大致说来,我们还是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①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②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 ③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 ④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 ⑤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 ⑥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或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总之,十九世纪欧洲自由主义最典型的发展是在英国,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是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的重要翼翅,边沁就是功利主义的公认创始人。 (本人讲述的主要思路及框架:一个核心、两个维度、三个基点、五个部分。) 一、边沁生平及重要著作(略述)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他母亲是安多弗地方一个商人的女

从全景式监狱结构看_一九八四_中的心理操控

2008年11月2008年第6期 外国文学 Fo r eig n L iter ature N o v.2008 N o.6,2008 从全景式监狱结构看5一九八四6中的心理操控 李锋 内容提要:边沁的全景式监狱设计,通过对建筑构造的改变实现了对囚犯无所不在的敞视监督,该设想虽未在现实中得以应用,但其有效的规训与惩罚机制,在奥威尔的小说5一九八四6中得 到了生动的再现,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通过小说故事展现出边沁的改革提议在实际语境 下的应用可能,又能将故事情节中诸多令人想当然的行为过程剖析清楚,揭示出书中极权当局各 种隐秘的心理操控手段,以期为读者深刻理解其中的政治讽喻提供理论和逻辑上的线索。 关键词:边沁全景式监狱奥威尔5一九八四6权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29(2008)06-0067-05 全景式监狱(pano ptico n),又名环形监狱或敞视型监狱,是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边沁(Jere my Be ntham)在18世纪末提出的一种颇具革命性的监禁和教养模式。作为一名既粗通工程构造又深知人类心理的哲学家,边沁创造性地把监狱这种原本只是肉体禁锢的建筑结构,延伸到对被监禁者心理和精神的规训和督导,因之大大强化了权力机构的功效。这种监狱结构可谓建筑学与心理学的有效结合,除了几何构造的些许改造外,它/不使用任何物质手段却能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0,从而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0。(福柯:231)表面上,它仅仅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但却由此产生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代监视社会。连边沁自己也不无得意地将之夸诩为/改造型管理的唯一有效手段0。(Ben-tha m:66)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政府真正建造过这种牢狱,甚至对其理论也未有过系统性的应用。有趣的是,该学说倒是在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代表作5一九八四6中得到颇为全面的再现,以至于这部政治批判小说被称作/对全景式监督社会准确真实的再现0。(L ea:88) 作为20世纪中期一部经典的政治寓言,5一九八四6曾在冷战时代被众多西方评论家简单曲解为反苏宣传作品,而书中的/大洋国0乃是直接影射战后英国社会这一事实则被刻意忽略。及至冷战结束,随着各种政治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日臻成熟和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奥威尔刻画的极权主义和寡头政治,在欧美国家也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着,其权力集中现象渗透到政治以外的工业生产、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对被统治(或被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操纵也愈发呈隐性化态势。与之相应,文学批评界针对5一九八四6中出现的权力结构与等级制度,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也进行了不少具有洞察力的剖析,而透过行为伦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主题,便是其中一种采用相对较少但颇有效力的研究方法。 奥威尔在1948年写作5一九八四6,描画政治监控体制的时候,不太可能受到边沁思想的影响,因为全景式监狱理论在提出后的近二百年里,长期受到忽略,直到1975年法国思想家福柯出版其代表作5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61之后才开始进入学者视野。可是相隔了一个半世纪的边沁和奥威尔,却分别在理论层面和想象空间构筑出如此近似的监控和 1该书的法文原著名为Sur v eiller et p unir,意即5监视与惩罚6,英译本的书名Disc ip line and P unish是根据福柯本人的建议改的。

边沁

边沁 百科名片 边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目录[隐藏]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编辑本段] 杰里米·边沁 简介

边沁 启蒙运动在关于科学、宗教、政府职能的观点的转换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社会组织方面其成就则不明显。在启蒙运动时期,国家权威的正当性和所基于的原则都逐渐被世俗化了,而有关保持社会秩序的宗教观念亦不可避免地被启蒙运动所产生的观点淡化。因此,在关于替代和补充旧秩序方面,急需提出一种新的价值系统。而边沁就是一位提出新的价值系统以便取代宗教的哲学家。他还是一位社会设计师,可以说是西欧现代化的先驱。尤其是他的伦理观和法律观,名为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社会基础。 观点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生平 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卷帙浩瀚的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他在威斯敏斯特中学毕业后,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福柯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所提出的全景监狱概念出发,论述了由于无处不在的监督所构建的超级全景监狱,并以此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监督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大众媒介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nd by Foucault’s book “surveilier et punir”, discuss the superpanopticon because of the supervisor, and discuss the a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the society. Key Words:supervisor panopticon superpanopticon mass communication 正文: 一《规训与惩罚》概述 法国当代最有创意的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s urveilier et punir)成书于1975年,讲述了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共分为四部分: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福柯具体讨论了如下主题: 罪犯的肉体、酷刑的鲜明性、普及惩罚、温和惩罚、驯服的躯体、正确的训练方法、敞视式监视、完整严格的机构、违法与犯罪、监狱。在书中一开头就栩栩如生地复述了1757年对谋刺国王路易十五世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紧接着的是引用一座监狱在1830年日常作息的明细表。显然,福柯试图用这样两个特写镜头的鲜明对比来展现法律制裁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剧变——从对身体的破坏到对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因而刑罚的主要对象也就改肉体折磨为心理拷问,并导致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① 在福柯看来,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国家权力、一种新型身体处理技术的诞生过程而已。在监狱中,监视者只要身处中心位置上的瞭望塔,就能够观察到环绕周围的所有房间和窗子里的所有动静,而被监视者无法准确知悉瞭望塔里的实际状态。这种设计是非常经济的,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 福柯赋予权力一种新的,颠倒了的危险意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基本上也是在任何社会中,有许多中权力关系渗透到社会机体中,确定其性质,并构成这一社会机体;如果没有某种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功能发挥,那么这些权力自身就不能建立、巩固并得以贯彻。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真理话语的体系并基于这种联系进行运作,就不可能有权力的行使。我们受制于权力而进行的真理生产,只有通过真理生产,我们才能行使权力。”②

边沁功利主义浅析概要

边沁功利主义浅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刘小兵吴涧清 指导教师卢秉利副教授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为效益主义,其创始人为杰瑞米?边沁。他的学说由苦乐原理、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三大理论基点构成。本文在追溯边沁功利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要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贡献与局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作者主张辩证地看待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贡献,局限,启示。 Abstract:Utilitarianism, also known as utilitarianism, the founder of Utilitarianism is Jeremy Bentham.His theory formed by Pains-Pleasure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and 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This article traces back to Bentham utilitarianism ground background and mai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ought, focusing on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thought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In this article , the author advocates dialectical view of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thought, takes its essence, goes to its dregs. Key words: Bentham, utilitarianism, contributions, limitations, enlightenment. 一、前言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其主要哲学家包括;杰瑞米·边沁、约翰·史都华·密尔等。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人获得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都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是直接来源于法国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和意大利的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对于这一点,边沁自己也是直言不讳。他说:“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最初是从贝卡利亚关于犯罪与刑罚那篇小论文中取得一些原理(计算快乐和幸福)的第一个提示。”[1]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果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

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

从达米安被处以极刑的惨烈场面到1840年梅特莱农场的正式使用,两个社会事件标志着一种“规训机制”从此在法国建立起来,这种机制展示了一种新的惩戒权力。而《性经验史》描述了整个19世纪,人们对性的关注,产生了四种形象,它们是认知的四个特殊对象,也是认识活动的目标和根据:歇斯底里的妇女、手淫的儿童、马尔萨斯式的夫妻和性倒错的成人。对他们的管理产生出权力的另一种现代形式——生命权力。这就构成了福柯在系谱学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权力的两种形式,即管理生命的权力自17世纪以来发展出的两极:一极是“人体的解剖政治”,另一极是“人口的生命政治”。把福柯对这两种具体权力形式的文本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分析出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的若干特征。 第一:权力无所不在,且具体而微。这是福柯对权力的基本判断。他认为在整个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在最细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万能的统一体中。而这种弥散性的权力不一定是靠统一的国家机器来实现的,“权力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它拥有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它又是具体的。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个人,抵达了他们的身体、姿态和全部日常行为。我们看到,在人们的性经验中,细微的权力关系弥漫于身体、性、家庭、亲属关系、话语等之中,“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而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展现了权力技术的复制性:在17和18世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工厂、学校、军队、兵营、医院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 第二:权力是一种关系和网络。传统的权力理论视权力为一种能力或者资源,是可以被所有、争夺、转让的财产。而福柯主张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处于流动而循环的过程中,“它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者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而且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又不是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构成一个循环相连、错综交织的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着权力”。事实上,也正是权力的这种关系和网络特性使权力能无所不在,能够在每一时刻、一切地点的不同关系中生产出来。 福柯在对规训权力的展示中提到的“层级监视”就体现了权力的关系和网络属性。“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在整个机构中,没有谁绝对地拥有权力,权力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不断地一层层地被生产出来,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又无时不受到监督而成为被监督者,分层监督的纪律形式使这种关系权力得以真实地运作起来。 第三:权力是匿名的、无主体的。福柯一再强调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一直淡化权力的实施主体。事实上,我们从权力的关系和网络特性中就能够推导出,在福柯那里,权力主体是匿名的、不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点,他既可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权力的实施对象。“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关系机制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主体身上了。 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在这里,监视权力的实施者就是匿名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报以任何动机出现在中心瞭望塔里操作这个权力机器。在《性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性话语的煽动和坦白机制的建立的背后都找不到确定的实施主体,它不是主导权力合理性的某个领导部门,也不是统治阶层或手握经济大权的人。事实上,福柯认为,匿名的和临时性的权力实施者越多,那么权力效应将体现得越充分。 第四:权力具有生产性,而不仅仅是压抑的。德勒兹将“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这一点视为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特点。权力的生产性使福柯看到了现代权力机制中的一些积极性的因素,即权力不是被动的禁令,而是产生许多效果的技术;虽然福柯并不认为权力是好的。福柯认为,19世纪政治权利的重大变更之一就是,君主“使人死或让人活”的权利转变为“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利。那么,在现代社会,权力的这种生产性就体现在对生命(或生活)的管理,即“使人活”,这是一种改造的积极性。 惩戒权力在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对个人肉体的治理和规训,而不是致死。通过一系列的权力技术,个人被无休止地编制进一种社会秩序中,为的是恢复,即重新生产出个体被削弱的力量、被取消的技能、

福柯眼中的_圆形监狱_对_规训与惩罚_中的_全景敞视主义_的解读

第22卷第11期河北法学 Vol .22,No .112004年11月 Hebei Law S cience Nov .,2004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 张 艳1 ,张 帅 2 收稿日期:2004-08-09 作者简介:张 艳(1972-),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张 帅(1976-),男,湖南长沙人,就职于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1.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2;2.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 要:现代法律既关涉人的身体问题———追求安全与幸福,又关涉人的精神问题———实现自由和权利,福柯因此而特别 注重对现代法律和法学的检讨与批判。《规训与惩罚》是集中体现福柯法哲学思想的杰出著作。作为当代思想家的福柯不只是描述式地讨论“监狱的诞生”,其思想意蕴远远超出一般监狱学的范围。监狱及其实践提供了一个检验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监狱内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关键词:福柯;圆形监狱;规训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04)11-0130-04 Panopticon in Foucault 'eyesight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nopticism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ZHANG Yan 1,ZHANG Shuai 2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 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Changsha 410072; 2.Intermediate People 's Cou rt of Changsha ,C hangsha 410007China ) Abs tract :M odern law concern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human 's body -security and happiness ,but also human 's mental problem -freedom and right ,s o M ichel e Foucault concentrate his eyesi ght on modern law and jurisprudence .Dis cipline and Punis hment is his noted book ,becaus e everything happened in pris on is n 't a simple thing ,it infl uences the whole s oci ety . K ey words :Foucault ;panopticon ;discipline 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 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那时侯,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西方近 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 ),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 — 130—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考试要点 第一讲传媒与文化 1、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 精英: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从广义讲,它源自特定的阶级或群体。每一种类的意识形态指适合那种阶级的观念体系。 4、霸权:指各种各类的支配,不局限于政治方面。它不但指涉政治、经济因素,而且包含了文化因素。 (1)媒介霸权的观点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媒介被视为受社会统治阶级控制、帮助那个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 (2)媒介霸权的三个命题:新闻记者的社会化包括充满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报道指南、例行工作规则和导向;新闻记者倾向于报道保守的和维持现状的话题和消息;新闻记者倾向于表现亲美国的报道和对他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面报道。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统治阶级掌握着“文化霸权”;政治发展状况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秩序的良好可以带动大众传媒的繁荣,反之则传媒业也会受到反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正面作用:传递政治信息。监督政治环境、统一政治规范、塑造政治形象、传承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力量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的政治发展阶段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5、文本、解读、意象、镜像、全景监狱 文本指“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 超级全景监狱不单产生了自我监视、互相监视的人群,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语境。这种新的传播语境具有非常独特且令人困厄的特征。 6、七、消费、媚俗、后现代、后现代主义 消费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不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以炫耀消费品的附加值作为消费行为的主要目的。消费社会对消费品赋予过分价值,趋向于把消费品不仅当作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作为最大的利益,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被一种消费物质商品的动力所支配和渗透。(概念参考书本) 第二讲媒介文化与当代文化转型 一、媒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社会生活的大众媒介化 社会生活通过大众媒介被整理、呈现与保存,社会生活被媒介文本化与大众传播化;大众传媒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被日常生活化,成为人们几乎不可须臾离开的生活内容。 2、媒介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本文立足于全面分析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并进一步认为其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现实意义 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到了17 世纪,资产阶级储备力量准备和发动革命,作为理论武器,霍布斯和培根就已经提出了他们的伦理功利论,之后法国爱尔维修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到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的边沁和密尔才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自19 世纪后期以来,功利主义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生活观、道德准则,影响甚大。所以,人们提及功利主义,都是指19 世纪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并称边沁为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一.边沁功利主义的内部结构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深受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是西方伦理学、哲学传统的沿袭。功利是这样一种事物特性,它能给人带来快乐( 或利益、好处等) 或者减轻、避免痛苦( 即不幸福)。总而言之,功利就是趋乐避苦。大多数国内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笔者赞同三分法,即快乐论原则、功利原则和唯效果论构成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并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道德最高原则。

(一)快乐论原则:趋乐避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 边沁认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人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得到快乐逃避痛苦。在他看来,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一切所思所想所为都受其支配。在他的专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就如是阐述:“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具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在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主宰,但实际上他将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在这部著作中,很明显,已经说明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建立在苦乐原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自然将人类置于快乐和痛苦这两个至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只有快乐和痛苦才是人类行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在他看来,快乐的增加或痛苦的免除是人的本性,追求快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初始点与最终目的。 但边沁对快乐的看待主要是物质性层面的,即物质的快乐或物质利益的得失所引发出来的生理感受的快乐,由于快乐主要是物质性的和生理意义的,所以快乐是可以计算的。边沁特别提出了“七种”快乐计算方法,其中包括判断快乐和痛苦大小的四个计算因子:强度、持续性、确定性、远近性,以及最大幸福的三个标准:繁殖性、纯洁性、广延性。边沁认为,可依据这些因素对于某个行为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然而,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的苦与乐,在边沁功利主义看来,只有量的区别。边沁认为,小孩的图钉游戏的快乐与大人从诗中得到的快乐性质上是一样的。把不同质的快乐看成在性质是一个东西,是边沁的基本的重要的论点。因此,边沁主张以最大的快乐的总量为行为的道德标准, 并具体地依赖于快乐的计算,这就显得过于狭隘。 (二)功利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认为,所谓功利主义就是对利益的追逐、获得、享受与满足。当然这里也包括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心灵上的利益追求、获得与满足。他说:“功利不仅仅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生活的追求,也是个人对自身利益之外的他人利益的设定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第二媒体时代及其特征

第二媒介时代及其特征 美国作家马克·波斯特所著的《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指出“第二媒介时代”是以网络为基础物质架构,以去中心化、多元化与双向传播为特点的传播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和卫星科技与电视、电话、电脑的结合,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交流习惯,可以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第二媒体时代”。 一、网络迅速发展为基础架构 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将信息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面对面的口头传播阶段,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中,在语音交流中的某个位置上被建构;二是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为一个行动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三是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 在远古时代,在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面对面地口口相传,这种口头传播模式的范围受到限制,传播的内容也有可能因此失真。发展到印刷传播阶段,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制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这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受众被动接受作者的思想。直至后代电报、电话、广播及电视的出现,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信息。但是这个时候,传播的模式大致还是保持单向的传播模式,且受到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控制。 《第二媒介时代》书中提到,“在大多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看来,工人阶级已变成一群毫无生气的凡夫俗子,普遍受到媒介和通俗文化的操纵;对典型的法国文化研究者及德?塞尔托等人而言,主导力量已经能确立一种现状,抵抗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继续发生。” 随着卫星技术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像是进入到高速公路般,急速飞快。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最新的资讯,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发言权。思想和言语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因此波斯特认为网络是作为“第二媒介时代”出现的基础物质架构,也进一步证明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概念。 二、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 相比较“第一媒介时代”的少数人说、大多数人听的传播模式,“第二媒介时代”已经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 本书所说第一媒介时代,是以报刊书籍(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中心化传播方式,即通过有限制作向众多消费者传播,这种传播模式造就了制作者的权威地位和消费者的受众地位。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制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哈贝马斯说:“只要大众媒介单方面地在一个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中规定交流的流向----从中心到周边或自上而下,它们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社会控制的效验。”可以说一点传多点的传播模式是第一媒介时代的主要特点。 而在第二媒介时代,因特网新媒体打破了第一媒介时代以少对多的交流方式,使多人对多人的交流成为可能。电脑网络的界面介于人与机器之间,使时间和空间既分离又联系,从而“根本上瓦解了把读者和作者分别当作批评和权威的稳定立足点的种种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过程。 第二媒介时代的网络结构是节点之间的连接,无数个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便为去中心化创造了基础。一个人的发言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并给予回应讨论,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以博客、微博、微信或者各种贴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而其他人可以对其发表评论。相比较书本的单向传播,网络加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使得这种思想

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受了贝卡里亚的思想的直接影响,边沁曾这样说 过:“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初我是从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那篇小论文中得到这一原理(计算快乐与幸福的原理)的第一个提示的。由于这个原理,数学计算的精确性、清晰性何肯定性才第一次引入道德领域。这一领域,就其自身性质来说,一旦弄清之后它和物理学同样无可争辩地可以具有这些性质。”【1】 但是快乐与幸福真的可以用数学来精确计算出来吗,边沁是这样来论证这个原理的,他认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个个人道德还是政治道德,都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者说是集体幸福感,或者说是权衡苦乐,让幸福最大化,即一句话“功利最大化”。他觉得,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苦乐是人们至高无上的主宰,因此任何道德体系都应该考虑到它们,怎样考虑呢?通过最大化,从而引出“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这一原则。如政府如何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用它的所有收益减去它付出的成本之后,选择一个最大的幸福,即为幸福最大化,也即功利最大化。 我们先来看看可以用功利主义分析的日常案例。捷克共和国有一个增加香烟消费税的提案,在这之前他们做了一个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让捷克共和国的人民吸烟,能让政府获利,虽然吸烟会给人们造成疾病,随之会增加医疗支出,但另一方面,销售香烟则会给政府带来各项税收,并且因为吸烟造成的早逝同样可以给政府节约医疗支出,减负养老金,减负老人们的住房开支,当把总成本和各项收支分别汇总之后,得出的结果是捷克共和国的财政收入将获得一亿四千七百万的净收益。通过这样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被用数学上的金钱数字来精确计算了。再看福特平托的案例,福特平托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小型车,它的油箱装在车的尾部,如果发生追尾时油箱就会发生爆炸,造

西方哲学史--康德与道德法则

康德与他的道德法则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大家对这句话一定都不陌生。这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康德的千古名言,也是我高中时期最喜欢的名人名言之一。不过那时我对康德还不甚了解,这次借着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机会,首次深入了解了康德的哲学思想。 我们都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哲学思想庞大而深奥,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初学者来说,在领会的过程中不免有些吃力,因此我选择了与生活相对于贴近的“实践理性批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这里,我就主要探讨下对于康德的实践哲学的一些领悟和感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先回答了人类可以认识些什么,继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回答人类该做怎样做。对这个问题,康德的回答是:要尽自己的义务。他在解释何为“尽义务”时提出了“绝对命令”,也就是被其称为“道德法则”这一著名概念。文首的那句千古名言就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法则重要性的说明。 康德的道德法则与以往的道德理论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有很大不同,以往的道德学说大都以善恶概念决定行为意志,从而使意志所遵循的行为原则是以善恶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善恶概念成了道德原则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对此,康德认为,这样的道德学说最终都要以个人感受性作为其道德原则的起点和基石,使道德原则沉沦为功利主义,有时,我们理解的“善”的行为在某些性况下是违背道德原则的,这样一来就无法建立起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法则。 为此,康德在自己的道德法则中设立了三条公式,第一条: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条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道德法则的核心思想所在。 跟据我对道德法则的理解,这条公式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我们在做事前,要先以大家都这样做为前提,然后再决定我们到底要不要这么做,我们还能不能这么做。例如,将杀人作为个人的主观行动准则,显然与普遍立法的客观原理不符合。因为没有人会同意将杀人作为普遍立法的原理,如果我杀人,自己也会被别人所杀,将人都杀光了,又怎能杀人呢?所以,杀人作为行动准则自身就否定了自身。道德准则是其否定,也就是不能杀人。 当然,道德法则与经验是不同的,作为有效的法则,仅仅在于它们能够合乎理性地建立在先验的原则之上并被理解为必然的。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行动的概念和判断,如果它们的内容仅仅是那些我们可以从经验中学得到的东西,那就没有道德的含义了。正如康德提出:如果说,有人错误地想通过经验所得到的任何东西来制定道德原则的话,他就已经陷入最糟糕、最致命的错误的危险之中。 第二条公式则是自律的原则。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只服从你自己所制定的普遍法则。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