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辅导时各位老师要学生掌握的点,每节课可以视情况巩固两点)

⑴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⑵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⑶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⑷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⑸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⑹了解数学解题中的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

二. 基础知识回顾

1. 方程中只含有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这样的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_____ 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7x-3=2x2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有

⑴_________;⑵________;⑶?_________;?⑷?求根公式法,?求根公式是______________.

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是____________,当_______时,它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_时,它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它没有实数根.例如: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⑴x(5x+21)=20 ⑵x2+9=6x ⑶x2-3x=-5

4. 设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

例如:方程x2+3x-11=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_;x1·x2=_______.

5. 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__.

三. 重点讲解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强调是三个)特点,即①是整式方程(重点强调);②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2.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再考虑用公式法.

(通过教材课后习题的演练,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利用十字相乘法解方程时二次项系数时常不是一,而有些学生十字相乘法中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一的题目会无所适从,不妨多加练习,但厦门近三年的中考中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题目)

3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

⑴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有根,有两个根,有两个不同的根分别代表⊿的取值范围);

⑵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有两正根,两负根,一根正一根负,只有一个根大于某常数);

针对只有一个根大于某一常数的题型举例如下:

⑶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某一恒等式证明).

举例如下:

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⑴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系数;⑵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⑶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5. 能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6. 本章解题思想总结:

⑴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最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

运用转化的思想可将未知数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本章中,将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求平方根问题,将二次方程利用因式分解转化为一次方程等.

⑵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通过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得出一般结论,如从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特殊的问题到配方法到公式法,再如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

(对于理解力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其掌握公式法的求根公式的由来,以及怎样用两根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

⑶分类讨论的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在目前单元测试的压轴性题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举例如下:

四. 易错点点拨

易错点1: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的理解.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将整式方程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特别地,当二次项的系数用字母表示时,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不能漏掉(虽简单,但极易被学生忽略).

易错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在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时,一定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注意同类项的合并与等号右边不为零的情况).

易错点3: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易错点.

⑴是在解形如“2

x x =”这样的方程时,千万不能在方程左右两边都除以x ,从而造成方程丢根(告知学生原因,即当x=0时,两边是不能同时除以0的,无意义);

⑵用配方法时,当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应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⑶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要先判断24b ac -必须非负才能求解;

举例如下:

⑷利用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方程右边一定要变为0.

易错点4: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注意运用转化思想,如图形问题中,如何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另外,对于增长率问题,要把握基础数与总数的关系.特别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一定要会判断检验其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两个解并非必须有一个是增根,二者都合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典型例题】

考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相关知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 2+bx +c =0(a 、b 、c 为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

复习策略: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是整式方程,然后是经过化简后能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1. ⑴下列方程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

A. 2

3(1)2(1)x x +=+ B. 21120x x +-=

C. 20ax bx c ++=

D. 2221x x x +=-

⑵方程215x x -=的一次项的系数是 .

【评注】概念性的问题关键是抓住概念的本质.一元二次方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是整式方程;②化简后只含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考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相关知识: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复习策略:要判断一个值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只要将这个值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相等,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例2. 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

(2)340m x x m -++-=有一个解是0,求m 的值.

【评注】已知方程的解确定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有时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含两个待定系数的方程,这时要注意整体思想方法的运用.

考点3:了解方程并判定方程根的情况

相关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⑴当24b 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⑵当24b ac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⑶当2

4b 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反之也成立.

复习策略: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①不解方程判别根的情况;

②根据方程解的情况确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③求解与根有关的综合题.

例3. ⑴(2007巴中市)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的根的情况为( )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只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

⑵(2007安徽泸州)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2=+-m x x 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B. m >-1

C. m >l

D. m <-1

考点4:解一元二次方程

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四种: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判断方程的特点,选择最佳解题方法,其基本思想是“ 降次”,把二次转化为一次.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根据方程的特点,选用最佳解法.

复习策略:灵活选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⑴对于形如x 2=a (a ≥0)或(mx -n )2=a (m ≠0, a ≥0)的方程,可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

⑵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缺少常数项,或方程的右边为0,左边很容易分解因式,可考虑用因式分解法. ⑶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是偶数时,可考虑使用配方法.

⑷如果用以上几种方法都不易求解时,可考虑用公式法求解.

例4. 解下列方程: ⑴(x +1)2=1

2

⑵(2x +1)(3x -1)=1 ⑶2x (x +2)+1=0

⑷16-x 2-4x =0 ⑸3(x -2)2=x (x -2)

由以上解析可以这样来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把原方程变形为一般形式,然后计算b 2-4ac ,最后考虑用何种方法求解.如果b 2-4ac 是完全平方数,则用因式分解法,如果b 2-4ac 不是完全平方数且大于零,则用公式法,配方法实际是公式法的推导过程,因此,除题目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例5. 解方程:⑴(2007北京)解方程:2410x x +-=.

⑵(2007浙江嘉兴)解方程:x 2+3=3(x +1).

考点5: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相关知识: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若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b 、c 为已知数,a

≠0,240b ac -≥)的两个实数根为12,x x ,则

a c x x ,a

b x x 2121=-=+.即: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个根的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

复习策略:根与系数的关系存在的前提是:①a ≠0,即方程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②b 2-4ac ≥0,即方程一定有实数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考题主要是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的题型.

例6. ⑴(2007山东淄博)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430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12,x x ,且

满足2121x x x x =+.则k 的值为( )

(A )-1或34 (B )-1 (C )3

4 (D )不存在

⑵(2007四川德阳)阅读材料:设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的两根为1x ,2x ,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12b x x a +=-,a c x x 21=.根据该材料填空: 已知1x ,2x 是方程2630x x ++=的两实数根,则2112x x x x +的值为______ 【评注】不解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两个代数式的值关键是把所给的代数式经过恒等变形,化为含12x x +,21x x ?的形式,然后把12x x +,21x x ?的值代入,即可求出所求代数式的值.常见的代数式变形有:

①2221

21212()2x x x x x x +=+- ②12121211x x x x x x ++= ③212122221

212()211()x x x x x x x x +-+= ④ 22112121212()2x x x x x x x x x x +-+=

12x x -= 考点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相关知识: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来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解释和检验.首先要把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可归结为:“设、找、列、解、验、答”:

⑴设:是指设未知数,可分为直接设和间接设.所谓直接设,就是指问什么设什么;在直接设未知数比较难列出方程或者列出的方程比较复杂时,可考虑间接设未知数.

⑵找:是指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⑶列:就是指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⑷解:就是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⑸验:分为两步.一是检验解出的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二是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⑹答:就是书写答案,一定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的原则.

以上几个步骤中,审题是基础,找出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否恰当设元直接影响着列方程和解方程的难易,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解题的每一步.

复习策略:1. 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

⑴写未知数时必须写清单位,用对单位;列方程时,方程两边必须单位一致;答必须写清单位. ⑵注意语言和代数式的转化,要把用语言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常见的应用题:

⑴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这类问题的面积公式是等量关系,如果图形不规则,应分割或组合成规则图形,找出各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再运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

⑵平均增长(降低)率问题:此类问题是在某个数据的基础上连续增长(降低)两次得到新的数据,解这类问题需牢记公式2(1)a x b +=或2

(1)a x b -=,其中a 表示增长(降低)前的数据,x 表示增长或降低率,b 表示后来得到的数据,“+”表示增长,“-”表示降低.

[方法·规律]:⑴解此类问题所列的方程,一般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⑵增长率不能为负数,降低率不能大于1.

⑶营销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清楚几个名称的意义,如成本价、售价、标价、打折、利润、利润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梳理·总结]:此类问题常见的等量关系是:“总利润=总售价-总成本”或“总利润=每件商品的利润×销售数量, 100?售价-进价利润率=%进价”

例7.据报道,我省农作物秸杆的资源巨大,但合理利用量十分有限,2006年的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秸杆被直接焚烧了,假定我省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不变,且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相同,要使2008

年的利用率提高到60%,求每年的增长率. 1.41)

例8. 一块矩形耕地大小尺寸如图1,如果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之”字形的道路,如图1所示,余下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的面积为540m 2,道路的宽应是多少?

分析:在面积问题中有一些计算题,如采用平移的方法适当改变图形的形状,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此题如不采用“平移法”,很难人手.若把“之”字道路平移一下位置,变为图2,则此题即可迎刃而解.

图1 图2

考点7:一元二次方程中考阅读理解题例析

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是近几年的一种新题型,由于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意识,而备受大家的关注,现略举几例与同学们共赏析.

例9. (2006年福建晋江市)阅读下面的例题:

解方程:x 2—|x|—2=0

解:(1)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2,x 2=—1(不合题意,舍去).

(2)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1(不合题意,舍去),x 2=—2

∴原方程的根是x 1=2,x 2=—2.

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 2—|x —3|—3=0,则此方程的根是 .

例10. (2006年广东茂名市)先阅读,再填空解题:

(1)方程x 2-x -12=0 的根是:x 1=-3,x 2=4,则x 1+x 2=1,x 1·x 2=-12;

(2)方程2x 2-7x +3=0的根是:x 1=12,x 2=3,则x 1+x 2=72,x 1·x 2=3

2;

(3)方程x 2-3x +1=0的根是:x 1= , x 2= .

则x 1+x 2= ,x 1·x 2= ;

根据以上(1)(2)(3)你能否猜出:

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nx +p =0(m ≠0且m 、n 、p 为常数)的两根为x 1、x 2,那么x 1+x 2、21x x ?与系数m 、n 、p 有什么关系?请写出来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第3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特点,归纳猜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与系数的关系.

【中考再现】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07巴中市)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的根的情况为( )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只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

2、(2007安徽泸州)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

2=+-m x x 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B. m>-1

C. m>l

D. m<-1

3、(2007四川内江)用配方法解方程2420x x -+=,下列配方正确的是( ) A. 2(2)2x -= B. 2(2)2x += C. 2(2)2x -=- D. 2(2)6x -=

4、(2007四川成都)下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方程是( )

A. x 2+4=0

B. 4x 2-4x +1=0

C. x 2+x +3=0

D. x 2+2x -1=0

5、(2007湖南岳阳)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 %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200(1+a%)2=148

B. 200(1-a%)2=148

C. 200(1-2a%)=148

D. 200(1-a 2%)=148

6、(2007安徽芜湖)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2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

B. m <-2

C. m ≥0

D. m <0

7、(2007湖北武汉)如果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c 的一个根,那么常数c 是( )

A. 2

B. -2

C. 4

D. -4

二、填空题

1、(2007重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01322

=--x x 的两根为1x 、2x ,则=+21x x

2、(2007四川眉山)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 +c =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1和2,则b =______;c =______.

3、(2007浙江温州)方程220x x -=的解是 .

4、(2007湖南怀化)已知方程230x x k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 =

5、(2007四川成都)已知x 是一元二次方程x 2+3x -1=0的实数根,那么代数式235(2)362x x x x x -÷+---的值为____.

6、(2007江苏淮安)写出一个两实数根符号相反的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7、(2007

安徽芜湖)已知2是一元二次方程240x x c -+=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个根

是 .

三、解答题

1、(2007湖南株州)已知x =1是一元二次方程2400ax bx +-=的一个解,且a b ≠,求22

22a b a b --的值.

2、(2007湖北天门)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 +m -1=0。

⑴请你为m 选取一个合适的整数,使得到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设α、β是(1)中你所得到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求α2+β2+αβ的值。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例外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敏促进思维的灵敏。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大凡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 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部编语文三下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三下第五单 元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部编语文三下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教村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和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错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想象大胆,奇特,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小真的长头发》根据长头发的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了长头发各种神奇的用途,表现小女孩的美好梦想。《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变成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在大胆想象中实现了“我”“美好”的愿望。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走进奇妙有趣的想象世界: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说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交流平台”对如何大胆想象进行了梳理,总结,让学生知道大胆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与最象,读想象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接下来对两篇精读课文中有趣的想象进行了梳理回顾,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别的事物或者根据特点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尝试进行大胆奇特的想象。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个激发想象的体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奇特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手指画”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涂涂画画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提供两个故事开头,让学生接龙编写故事。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是两篇富有童趣的故事,以旁批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的一- 些思路,比如,可以顺着事物的特点想象,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着想象。单元最后安排习作“奇妙的想象”,让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写一篇想象习作,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展开大胆想象有了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习作单元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应注意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把握。“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同顾以往的阅读经验,交流对大胆想象的体会。在此基础上,通过“初试身手”环节的手指画和续编故事两个练习,进行大胆想象的实践和尝试。建议用好习作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单元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学习本组课文时,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和片段。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4、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知识,同时加强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加深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积累的习惯和写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法与学法 学习本组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生活经验加深感悟。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拓展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放手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激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这一单元的课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理性,比较直白的,它的语言不像《找春天》《笋芽儿》那样的优美,也不像《丑小鸭》《拔苗助长》这样充满童话寓言色彩。 3、本单元的课文的语言很朴实,序事性较强,其中《最大的“书”》一文主要以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贯穿以整篇课文,这样的课文孩子们读上去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比较容易读懂。但是这样的课文也存在着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他们学这样常识性较强的课文也学得很有趣,很兴奋。

《位置》教材分析

《位置》教材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王钊(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青山(统稿)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学习上述内容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年级上册的《位置》单元,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并能用这六个方位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单元,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在为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单元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在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1是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创设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座位的情境,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例1在编排上从具体情境出发,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又一个连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既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又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例1的编排具有以下四个层次: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教材借助情境让学生找出坐在第2列、第3行的张亮同学,这一看似简单的、似乎是纯情境的问题,其实蕴含着三个意图:①体会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即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据;②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规定相融合;③统一“列”“行”的顺序及方向,明确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数。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体现这三个意图,使学生有所体会和理解。 2.认识数对,明确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方法。在上一教学环节,学生解决关于张亮同学的位置的问题时,已经用“列”“行”的语言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很自然地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书写、记录、表示第几列、第几行?教材是由小

第二单元英语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Unit 2 Last weekend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话题:What did you do? 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 (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 (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 I did. No, I didn’t. (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 2.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2)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中的句子。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 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轻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国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採索. (2)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 (3)重视图形分类,鼓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结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理解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实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协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 4.协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单元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使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四.单元教学策略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很密切,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平面图。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快。 1.在学校操场上。

让孩子们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孩子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想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吗?请你设计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儿童公园。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美观?(请把设计的方案和想法写下来)孩子们拿到题目后,好像有了用武之地,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惊喜地收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孩子们对东南西北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些方案中,评出了最佳方案。 这样尝试着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随堂练习 2.课后作业 3.测验

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本单元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本单元包括8课: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并不要求学生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

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 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教材采

《位置与方向》单元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得服务于现实生活。 2.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路线图,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认识路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2.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7~26页)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 1.主题图。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

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9年度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标准》为依据,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知识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来设计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2019年度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页 1 第

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 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页 2 第 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

最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2. 本单元重点: (1)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海上日出》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的: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 洞口- 孔隙- 内洞- 出洞的顺序写的。 (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并在这篇课文学会绘制游览路 线图。在习作例文中,又一次强调制定游览路线图,习作中再次强调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再抓住重点景物,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6.海上日出 作者围绕“日出前、日出时、 日出后”的顺序,写出了日出时 太阳变化的过程。重点是看看课 文是怎样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 来写的,具体写到了哪些景物。2 1. 默读课文,说说 日出时的景象。 2. 分析课文,知道 作者按什么顺序 生动地描写了海 上日出这一景象 的。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课围绕“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 的,重点写了孔隙、内洞的景物。2 1.先整体感 知,画出课文游览 路线图。 2.分析内容, 看看作者选取的

试着按照一定顺序写出观察到的附近景物。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了解“写景物的顺序”有哪两种;学会将重要的景物写详1 学生讨论“写景物 按照一定顺序”有 交流平台细、写具体。哪些方法,还要抓初试身手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住重点景物写。 教学《颐和园》和《七月的 1 结合批注学 习作例文天山》,说说作者是怎样按照一 定的游览路线图展开对景物的习《颐和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描写的。《七月的天山》。 习作:游 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图,抓 住重点景物,写游览过的景物, 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1 教师指导学 生按照自己定制 的游览路线图写 游览过的一处景 物。选出材料后交 流,互相提建议后 修改。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编排特点 1.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又如,练习一中的第6、7题,联系图形的平移及方位的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定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理解,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共安排2个例题。 例1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例2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例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编排思想: (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3)又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2)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3)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组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 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4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4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 体有故事,还有诗歌。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 打开了一扇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的4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还要关注寓言中蕴含的道理,“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对寓言的基本特点及阅 读寓言的好处进行了总结梳理。 本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习作安排的是“看图画,写一写”。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经典寓言故事, 提示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课文 1.认识2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寺株待兔》。 3.能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懂故事,明白道

理, 4.能借助注释读准文言文。 5.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口语交际 1.积极參与讨论.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 2.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3)习作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2.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4)语文园地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 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監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