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的“淋下”和“极化”效应

增长极的“淋下”和“极化”效应
增长极的“淋下”和“极化”效应

增長極的“淋下”和“極化”效應

——論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的協調發展

李建德

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江西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總要受到近鄰增長極的影響。如何使九十年代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發展協調起來並取得最大的總體效應,是我們必須研究的。

一、基本概念的回顧

上海浦東和江西之間,不僅是地理空間之間的關係。浦東開發與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問題,實質上是如何解決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規劃問題。增長極理論,正是能被應用於中心城市和周邊地區發展規劃問題的經濟理論。

關於增長極與周邊地區之間的經濟功能,繆爾達爾在1957年提出了“擴散效應”與“回波效應”這兩個概念。不久,美國的赫希曼提出了類似的一對概念:“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赫希曼把增長極對經濟落後周邊地區的積極影響稱為淋下效應,而其消極影響則稱為極化效應。分析影響增長極地區對周邊地區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綜合結果的因素和機制是我們今天分析浦東開發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之間功能互動所必不可少的理論出發點。

二、影響淋下和極化效應的因素

我們認為,增長極地區對經濟相對落後周邊地區的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的強弱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

(一)增長極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效應強度的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

增長極在形成之初與周邊地區的勢位元差還不明顯,因此,它對周邊地區的購買力還有限,其向外擴散的投資能力則幾乎不可能,它對本地的潛在失業都還沒有吸收完;另一方面,增長極地區的起步總或是擁有交通之便利或資源之富集,因此它對周邊地區的人才和資金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在這個階段,增長極地區的淋下效應很微弱,而極化效應則已有相當強度,因此,總的來說增長極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是消極的。隨著增長極的發展,其與周邊地區的勢位元差日益擴大,尤其是當它有能力向周邊地區擴散生產的管理技術以及能向周邊地區投資時,其極化效應雖然也在增強,而淋下效應的強度則會更快增高。這時就會轉折為淋下效應為主的影響。

可見,增長極對周邊保持一定的勢位差是強化淋下效應的必要條件。九十年代浦東開發顯然不再屬於上海的早期開發,而是經濟趨於成熟後的深度開發,所以,應該也可能不過於向極化效應傾斜,應該也可能使上海繼續發揮其淋下效應為主的積極作用。

(二)在不同的經濟運行機制中,增長極的淋下和極化效應各不相同。

不論是在繆爾達爾還是在赫希曼的分析中,增長極對周邊的正負作用都是指市場力量下的自發效應。由於市場失敗的存在以及這種失效的影響日益擴大,當代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單純由市場來導向整個經濟的運行了。阿羅指出,市場失效時替代市場的是組織。限定地說,企業、工會、大學、政府等都是組織,在價格體系或市場不能適當發揮作用的領域中,這些組織能夠配置資源。在區域經濟的功能關係上也是如此。當增長極和周邊的經濟勢位落差太大時就足以形成一定的動力,或通過企業組織的發展,或通過政府行政的調控,放大市場中淋下效應,減弱市場的極化

效應。因此,區域之間實際的功能關係不僅僅是市場力量中淋下和極化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是市場力量和組織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增長極和周邊之間過渡計畫時,一方面市場力量中的淋下效應日益強化,另一方面滯後的組織過程也開始運作,這樣就會如赫而曼所說,必將出現以淋下效應為主導的轉捩點。

特殊的是:在傳統的社會主義體制下,中國曾過度地排斥市場機制,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的功能關係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配置而形成的,其運行特點就與市場力量下的效應很不相同了。因此從運行機制來說,上海與江西之間的經濟功能互動經歷了兩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至1978年之間政府以指令性計劃為基本形式的資源配置機制時期。

在這期間,市場力量大大地排斥了,但上海作為增長極卻仍然客觀地存在,對於江西既有淋下效應被放大的情況,也出現了增強極化效應的事例。

淋下效應被放大的突出事例是上海企業和技術工人成批遷移江西。極化效應被增強的最突出問題則是指令性價格體系的不合理。這期間江西調出省外的物資以原糧、生豬、原木和原礦等為主,並以調往上海為大頭,其價格是被大大地壓低了的。而日用工業品以調入為主,也已上海為供應的大頭,其比較價格又偏高,這就大大地增強了極化效應。由於價格在經常地、大量地發揮著作用,所以這個時期上海和江西之間的經濟極化現象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是增強的。

第二階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歷史新時期。雖然市場運行得還不充分,但畢竟已較多地發揮了作用;雖然價格還沒有理順,但畢竟已邁出了重要的改革步伐;雖然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宏觀調控尚不健全,但畢竟已取得了有益的經驗。再加上江西的增長已開始受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淋下效應的影響,已不再僅僅受益於上海這個增長極。因此,上海與江西的極化過程終於基本結束。

回顧歷史我們有理由預期,隨著改革的深化,隨著市場進一步發育和宏觀調控能力的提高,九十年代浦東開發的效果應該也一定能夠對江西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增長極對周邊的種種影響,會因它們所處區位的不同而不同。

不僅區域的增長是不平衡的,而且增長極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也是不平衡的,甚至也並不是同心圓平均衰退地向四周擴散的。增長極的影響總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影響其周邊地區。當水路是主要交通渠道時上海對江西經濟的影響也主要通過長江及長江水系發生作用。1936年浙贛線接通後,長江水系的地位相對下降,而浙贛路沿線地區更容易受到上海開發的影響。這是江西內部各區域區位的變化。

影響更大的是江西本身區位的改變。中國主要對外口岸的變遷曾對江西的區位發生過重大的影響。1841年以前,廣州是我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因此,“鄱陽湖→贛江→大庚嶺”商路成為聯繫中國內地和通商口岸的通衢大道,使江西地位舉足輕重。這就是自宋至清初造就江西“人傑地靈”以及在江南處於比較繁華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1841年上海開埠,江西通道的作用迅速衰微,粵漢鐵路接通更使江西的區位處於旁落的境地。此後上海也就逐漸成為對江西影響最大的增長中心。這種情況,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的崛起,並影響到江西的經濟時為止。現在,上海作為江西糧食和生豬主要購買者的地位已經改變,廣東已取而代之,福建緊隨其後。在江西市場上海工業品味列第一的情況也已根本動搖。雖然從總體上對江西經濟影響最大的增長中心目前仍然是上海,但相對比重已顯著下降。

1997年(北)京—九(龍)鐵路的接通和香港的回歸,將再一次使江西的區位發生重大改變。

它不僅溝通了江西的南北,有利於江西經濟的協調發展;而且還使江西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繫更為暢通和便捷,更容易受香港淋下效應的影響。在這一態勢下,以浦東開發為中心的上海發展如果在模式選擇上不能與江西經濟的未來形成互補關係,江西經濟很自然地將進一步轉向東南和南方。反過來,這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上海的發展以及上海在全國的地位。

(四)增長極地區的不同產業,會有不同的淋下和極化效應。

不同的產業具有不同的投入和產出關係,會有不同的企業組織類型,所以,它與周邊地區也就有不同的經濟聯繫特徵,並導致了增長極與周邊不同的淋下和極化效應。可以增長極地區對周邊地區的影響類型及其強度,歸根結底是由它本身所建構的產業類別及其特徵所決定的。

三、浦東開發的模式選擇

我們分析影響淋下和極化效應的各因素,是要進一步探討為了實現與包括江西在內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應如何選擇上海浦東開發的模式。

(一)浦東開發模式選擇的原則

如果把浦東僅僅看成是一個新增長中心的形成,那麼,它的初始產業指向就有很寬的選擇譜系。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都應該是選擇的範圍,而工業總會是初始入選產業的主流。因此,開發模式的規範會具有很大的彈性。

但是,浦東新區的開發有一個不同於其他開發區的重要特點,即新區不新。這決定了浦東開發模式的相對確定性。一個新增長極的形成只要使中心地區能夠比周邊地區更快速地增長起來即實現了目的,而不必過多顧忌其淋下和極化效應的強弱。浦東開發則不同,它的關鍵是在一個已經成熟的增長極基礎上,如何能夠向更高的綜合性增長中心轉換。因此,浦東開發模式的產業指向應該是淋下效應相對最強,極化效應相對最弱的產業。只有這樣的產業指向才能避免新一輪的有增長而無發展,只有這樣的產業指向才能順利完成增長極本身的升級,只有這樣的產業指向才能形成增長極與已經發展起來了的周邊地區在經濟功能上的互補關係,只有這樣的產業指向,才能使浦東不僅是上海的浦東,而且真正成為長江流域的浦東。

因此,浦東開發模式的選擇問題就成了怎樣的產業具有相對最強的淋下效應和相對最弱的極化效應。

(二)第二次產業的淋下和極化效應分析

有一種認識,似乎農業就是傳統產業,而增長極的產業就是非農業的現代化,因而並不包括第一次產業。而這種認識並不準確,走出二元經濟不僅要發展現代化的非農業,而且還需要改造傳統農業。因此,增長極不僅在發展二、三次產業中應處於帶頭羊的地位,而且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也應該是帶頭羊。現代農業也會對仍然處於傳統農業之間的周邊地區產生淋下和極化效應。

但是浦東開發,卻不能依靠農業哪怕是外向型農業作為支柱。這是因為不僅上海市這個增長極的產業層次早就超越了這一發展階段,農業的生產率早就不足以支撐上海的增長和產業的升級,而且周邊地區的發展也都超越了這一發展階段。上海的農產品都是周邊地區能夠生產而且也已大批量生產和出口的。上海發展這些農產品只會減少周邊地區農業增長的機會,具有顯著的極化效應,而發揮淋下效應的機會卻微乎其微。

相反,浦東開發的產業以非農指向就需要佔用大量耕地,使第一次產業相對收縮,這就迫使浦東和上海的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需要進一步削減糧、棉、油以及副食品生產,放棄農業人口口

糧自給的模式。上海不放棄農業人口口糧自給的戰略目標,不僅阻滯了上海農業的進一步商品化和現代化,也不利於周邊地區的農業增長。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化,必將改革現行的農產品補貼方式;同時,隨著浦東開發中三資企業的增加,政府已不應該繼續實行這種補貼,把可貴的財政收入通過消費者補貼轉化為資本家的利潤。上海市農產品價格的完全放開是大勢所趨。晚放不如早放。這就會給周邊地區的農業提供新的增長機遇。

(三)第二次產業的淋下和極化效應

發展中國家的第一批增長中心通常從現代消費品的進口替代起步。以此,早、中期產業也總是增長極的早、中期產業。上海在這些產業的先行,曾為我國完成基本消費品的進口替代起到了及其重要的增長極的積極作用。但是,面臨九十年代的浦東開發,上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資料表明,除浙江和福建外,上海及其周邊地區都已程度不同地將進入重工業化的工業發展階段。就輕工業不依賴農產品原料的發展程度看,上海雖居領先地位,但其依賴度仍然高達54.1%。而加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上海已經落後於江蘇和浙江,而江蘇的重工業程度也已接近上海。因此,江蘇、浙江的第二產業高度化方面已經接近了上海,而其他四省在產業結構上也將與上海趨於同步。這是上海作為一個增長極的領頭地位已大大衰落的表現。因此,由於周邊地區的長足發展,上海浦東已不應該再把工業作為九十年代開發的支柱。否則就要與周邊地區爭原料、爭市場、爭資金,其淋下效應十分有限而極化效應卻十分巨大。

無疑的,對高新技術產業,上海有以浦西頗具實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後盾,應該也可以充分發展,並在這個產業層次上建立起新的增長極地位。即使這樣做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周邊地區在這個產業上的增長勢頭,那也是必要的。而且在這個發展階段就企圖依賴行政協調使上海和周邊地區建立完全的互補關係,不僅是困難的,稍有不慎還會以政府失效替代市場有效。保持競爭壓力仍是開拓這個層次產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問題是上海已經有了漕河涇、閔行和虹橋三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就上海本身的區位而言,這三個地區更適宜高新技術產業的佈局。所以,浦東新區就不宜再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至少不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開發特色,從而形成對另外三個同向開發區的巨大極化效應。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將一般工業產業全部從上海遷出,這不可能,也不必要。重要的是要隨企業組織制度改革的深化而在組織跨地區企業集團上下功夫,要在把低附加值的加工部分適度轉移出去的同時,把企業集團的總部以及產品開發、實驗生產、銷售和中心決策管理等核心部分和高附加值部分留在上海、留在浦東。此外,對加工業在浦東內環線以外的發展也要避免增長極孤立發展的模式,儘量採取長江中、下游區域整體協調的配置原則,並突出浦東的特點,以面向海外市場的保稅加工為主,從而盡可能與周邊地區形成互補關係,削弱極化效應。

(四)第三次產業的淋下和極化效應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為生活服務的行業是就地消費,並不會對周邊地區形成明顯的極化效應。第三次產業的主體是為第一、二次產業服務的行業,它不僅可以為增長極地區的產業服務,也可以同樣地為周邊地區的產業服務,並把廣大周邊地區的淨產值轉移到增長中心來,它的極化效應一般是以其淋下效應為前提的。因此,當代的增長極主要是以其第三次產業的優勢而與其周邊地區互補。就浦東開發而言也是如此。周邊地區,尤其如江西,還在完成工業化和改造傳統農業的雙重艱巨任務,離開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尚遠,迫切需要一個以三次產業為主導的綜合性增長中心的支撐。周邊地區希望通過浦東籌集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周邊地區希望通過浦東擴大對外貿易規模。

周邊地區希望通過浦東獲得高新技術成果。周邊地區還希望通過浦東減弱市場的風險。總之,隨著這些產業的興起,浦東應當成為我國東部最大的具有綜合性功能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

綜上所述,浦東開發的模式應當是以為生產服務的第三次產業為主導,並在其支持下不失時機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出口加工業。

四、浦東開發以第三次產業為主體對上海的意義

以上,我們是從增長極浦東在再構造時需要盡可能發揮其淋下效應,適度控制極化效應為標準來選擇其開發模式的然而,這樣的模式對上海自身的發展是否合適的呢?

(一)這一模式有利於上海迎接產業革命的挑戰

一個影響更為深遠的新產業革命高潮即將來臨,浦東開發的著眼點應當是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基本前提。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除此之外呢?有一種意見認為還需要資金,而上海主要還是缺乏資金。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才會認為上海不能放棄利潤豐厚的輕、紡工業,更不能放棄加工工業的發展,只有以這些工業為支撐才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這種認識有道理但並不深刻。我們認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條件中,最缺乏的是一系列為高新技術的產前和產後服務的三產的支撐。科學技術一般地屬第三次產業。中國確實缺乏資金,而且更缺乏把資金轉化為風險投資的金融機制。在科學技術轉化方面為現實生產力過程中,中國最缺乏的是有效第三次產業。世界一批高新技術開發區成長的經驗也充分地證明了三產的意義。因此,正是為了使上海能在新的產業革命中真正成為中國的增長中心,我們才特別強調浦東開發中第三次產業的核心地位。

第三次產業的發展是需要以第一、二次產業為依託的。但是它在單個城市中的發展並不與他本身的第一、二產業呈正相關。上海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但是其工業基礎卻是比較脆弱的。香港到七十年代的中後期已經成為一個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資訊中心,然而它的工業產業的層次卻並不高。而且,在城市規劃中,商業中心很難與相當一部分的工業相容。更重要的是九十年代的浦東開發,更應該也可以以擴大腹地的第一二次產業為依託,而不應拘泥於自身工業的成長,這恰恰是上海發展第三次產業的重要優勢之一。

(二)這一模式最有利於提高上海的經濟效益

第三次產業,尤其是其中為生產服務的行業,其經濟效益一般要高於工業。就以上海為例,1989年黃浦區浦西地區金融業,每個職工創利每年即在10萬元以上,商業(包括批發與零售商業)人均創利也高達2萬多元。而同年上海市工業企業職工人均創造的全部淨產值也不足1.06萬元。因此,把發展三產放在最突出的地位,才能大幅度提高上海經濟的效益,也最能為高新技術的發展準備充足的資金。為生產服務的三產不僅有自身的高效益,而且能為上海的工業企業提供更為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提高上海經濟的總體經營效果。

更重要的是,目前上海三產還存在服務物件的區域約束。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浦東的開發,上海日益成為我國東部最大的綜合性經濟服務中心,隨著服務區域的擴大,不僅使更多周邊地區得到有效的三產的服務,同時也就有更多的地區將於上海分享淨產值,這就是第三次產業經濟效益高的秘密。

(三)這一模式對深化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

浦東開發中第三次產業的重點發展當然存在資金約束,但是更為深層的卻是政策約束;資金約

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策約束的結果。現在關於開發浦東第三次產業的政策不夠傾斜、開放度也感不足。比如有關如何吸收外資、內資參與浦東第三次產業開發的具體政策還不盡人意,鼓勵三產在浦東發展的政策實施細則至今還未出臺;尤其是目前浦東的政策和體制在打破地區的市場封鎖和行政分割方面幾乎沒有大的觸及,從而不能使第三產業的活動按經濟規律運行,這都導致浦東的第三次產業的發展不得不帶著傳統體制的特徵,在促使浦東的經濟體制按國際慣例運行,發育市場方面不能出現根本的轉機。

因此,浦東開發突出第三次產業,就觸及到傳統體制中的深層次問題,這就能以開發促改革,從而不僅把上海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向更為深化的階段,也把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向新的前沿。

(四)這一模式對上海所處經濟地位的意義

上海經濟相對地位的衰落歸根結底是由於其第三次產業的相對落後。八十年代前期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勃興,在很大程度上與香港第三次產業的直接支撐以及在其支撐下香港二產向廣東的轉移分不開的。

因此,上海要重新成為遠東中心城市,浦東就必須在產業結構上與新加坡、香港這樣的城市同構,而比周邊地區大大超前,從而把浦東在產業結構上建設成中國的“第二個香港。”從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城市地區的變化軌跡來看,要佔據當代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第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是十分必要的。而上海距離這個要求實在太遠了。因此浦東開發真要為中國和上海的發展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就必須在改變中國和上海在第三產業的落後上作出決定性的貢獻。

我們設想,這個目標分兩步完成。第一步到本世紀末第三次產業上升到占上海國民生產總值的50%,第二步再達65%。為要實現第一步目標,並假定今後上海的第一次產業以2%的年率增長(前10年高達12.4%),第二次產業按6%年率增長(前10年為7.4%),那麼,第三次產業只要以接近14.6%年率增長就能實現。由於1980—1985年的年均實際增長率為13.1%,1985—1990年為13.5%,看來,只要政策對頭是可以實現的。按這一發展格局,到2000年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比1990年增長2.66倍,比前十年的2.39倍更高。而且,這不僅帶來大的增長,更有大幅度的發展。當然,這是從上海的格局而言的。如果單從浦東來看,其第三次產業的發展速度以及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將要高的多了。

五、江西的應對策略

我們已經指出,周邊地區的不同區位和不同的政府和企業行為,所感應到的淋下和極化效應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需要討論江西的應對策略。

(一)強化淋下效應的對策

浦東開發的淋下效應總是要發生作用的。但江西不能被動、消極地等待,而應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強化淋下效應在江西的作用。

1.構基礎設施,形成有效區位。

今後十年,浦東開發、三峽建設、香港回歸以及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繼續領先增長,都發生在江西鄰近區域。而浙贛路複綫營運和黃金水道的再開發,有利於浦東開發與三峽建設向江西的輻射;京九線的接通使贛州到深圳只有10小時的快車距離。大大便利了江西與香港之間的聯繫;105公路國道路面升級也使南昌——贛州之間的交通大為便捷。我們必須把握這一“八面來風”的新局面。我們必須與上述基礎設施的新格局相配套,使他們能更為有效地運作。就面向浦東開發而言,

最重要的是加強沿江、沿路配套交通的建設,形成向內地延伸的水路、鐵、公路縱橫交錯的完整交通網絡。加快各市縣程式控制電話的發展,以便資訊向基層傳遞。這些都是為了暢通淋下效應發揮作用的渠道。

2.鼓勵並組織各地區各廠商直接向浦東的第三次產業投資,使浦東成為江西經濟成長的有效資訊源。

第三次產業對周邊地區的淋下作用,其核心是資訊的產業功能。為了使浦東密集的資訊能更多、更及時地向江西傳遞,並得到充分而有效運用,我們應主動進入浦東。政府要有組織地促使各地區、各部門和各廠商直接參加浦東三產的投資和開發。其主要形式有:

——在浦東設立各自的貿易辦事機構,江西省所有的駐浦東機構和人員分工合作、協調互補,以浦東為視窗擴大內、外貿易;既做一般商品的交易,也要力爭更多的勞務輸出,還要搞好技術商品的交易。

——有計劃地打入上海浦東的金融市場,參與上海證券交易,在上海為江西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股票,為江西籌集更多發展資金,不論其來源是國內還是境外。

——在浦東開設江西商品的展銷點。不斷地適時更新展品,把它作為在浦東宣傳江西、推銷江西產品的重要陣地。

——鼓勵江西的第三次產業向浦東直接投資,從旅館到商店,都可在浦東設點,並向聯號、聯鎖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是要去分享浦東三產的高額利潤,更在於以它為基點,學習國內外最先進又適合中國國情的經營管理思想和辦法,真正為江西打開浦東這個溝通內外的視窗。

這些以及其他相關措施,都是要在浦東創設直接面向江西的輻射起始點,以增強對江西的淋下效應。

3.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揮與增長極互補的產業優勢。

為了放大淋下效應,不僅要有淋下的源泉和渠道,歸根結底還得使淋下作用在江西發揮實效。為此,必須提出明確的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有限發揮與增長極互補的產業優勢。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儘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浦東開發以及其他發展機遇首先有利於江西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產商品。為了盡可能放大這一淋下效應,我們必須以“農業—工業化”為指導思想,在努力工業化的同時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改善農業基本條件、發展一般商品經濟的同時,尤其要不失時機地開發外向型農產品,努力依託增長極的三產引進資金、引進技術並擴大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的出口。通過擴大出口來提高江西農業從“種植—加工—貿易”的一體化水平,並以外向型農業作為農業自身的增長極,帶動整個農業的商品化、現代化發展水平。

——大力發展原材料工業。江西的建材資源是富集的。九十年代浦東開發(和三峽建設)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為江西建材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不僅要利用這個機遇使建材工業進一步發展,更要利用這個機會把農業勞動力更多地轉移到建材工業及其產前、產後的各個環節去,把它作為使江西儘早走出二元經濟的杠杆。

——努力提高江西工業的競爭力。當浦東開發後上海逐步退出某些產業時,江西能進而接替並取得較多的份額。為此,省內不在搞重複建設和低水平的過度競爭,而要採取足夠傾斜的政策,堅持以優質暢銷產品為龍頭的一條龍分工和協作,創建企業集團,合理使用技改基金改造現有企業。

——加快南昌青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並力爭在九江港設立保稅加工區,既有利浦東高新技術向江西的淋下提高江西的總體產業層次,也可培育若干次增長極。這些加工區在具體產業上

要注意與浦東的互補性。

(二) 削弱極化效應的對策

浦東開發的極化效應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聽任其自發運作,而應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削弱極化效應對江西的作用。

1.最嚴重的極化效應就是把江西的人才吸引去浦東。雖然這是一件不可避免事,但是,也確要採取一些措施,盡可能地多留住一些江西急需而又想“東南飛”的人才。

——在政治上、業務上關心信任各類人才,各級領導要做知識份子的知心朋友,善於團結他們,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為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在全省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吸引各類人才留在江西,為改革和建設貢獻力量。

——努力改善知識份子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江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難以提供比浦東更高的物資生活條件,這是能得到理解的。但是目前江西的職工人均收入在國內所處的位置,大大落後於其他經濟指標在國內的實際地位。這是過去乃至現在江西留不住人才也吸納不了人才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合理的勞動報酬是承認人才的社會貢獻的重要形式之一,必須下大力氣改變江西幹部、職工工資偏低、職稱控制偏緊的情況。在適度放寬工資總額的同時,還要深化工資改革。尤其是要實現企業的自主分配,使企業工資加速向崗位和技能傾斜,真正實現多勞多得的按勞分配原則。在保稅加工區和高新技術區可以採取特殊政策,允許這些區域的工資水平高出全省水平的若干倍,使它成為吸納和蓄留高新技術骨幹的人才庫。

2.在與上海浦東同構的產業中。鼓勵企業有計劃地積極參加以上海為中心的企業集團。只有積極參與,力爭變市場競爭關係為企業集團的互補關係,才能避免和弱化一部分極化效應,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化消極為積極。

——在參與的行業上可以成熟一個參加一個。作為後勁地區的江西,即使在企業集團的組建中難以占主導地位,也應當積極參與。

——在參與的形式上要順序漸進、因地制宜。可以參與分割市場的卡特爾,也可以加入流通一體化的辛迪加,但最終要以托拉斯形式的企業集團為目標。

——在參與的指導上要識大體、顧大局。不要為眼前利益輜銖必較而失去企業長期發展的機會。當前必然要涉及國內市場份額的分配,但最終是為了發展規模經濟以爭取在國際貿易中的更大份額。

上述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極化效應對江西的影響,有利於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協調的發展。

刊載《浦東開發與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研究》34—49頁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6月版

货币(政策)乘数效应

货币(政策)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 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

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影响中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第四章频率域激发极化法

第四章 频率域激发极化法 频率域激电法主要使用偶极装置。我国常用的频率域视激电参数为视频散率 P s ;80 年 代初期,研制和引进了相位激电仪,开始在频率域激电法中研究新的参数——视相位φs ; 随后又研制和引进了频谱激电系统,使视复电阻率频谱r s (i w )成了新的研究对象。下面分别 介绍这些参数的异常形态。 3.4.1 视频散率异常 除在小比例尺普查找矿阶段使用单个或两个极距作偶极剖面观测外, 通常偶极—偶极装 置都采用多个极距的测量,即供电和测量偶极长度保持相同(AB =MN =a ),逐个改变偶极间 隔系数(一般 n=1,2,3,……,6)进行观测。所以,偶极—偶极装置兼有剖面法和测深 法的双重性质,它的观测结果,除可绘制成剖面曲线外,更多地是表示为拟断面图。 图 3.4.1 给出了低阻水平、倾斜、垂直板状体和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视频散率 P s 拟断面图。模拟参数表明围岩是不极化的,而 低阻极化体的频散率 P 2?100%。 从图 3.4.1 可看到,不同形状和产状的极 化体上的 P s 拟断面图有很大差别:低阻水平 板状极化体的 P s 拟断面图的高值等值线对称 地位于极化体两侧下方,呈“八”字形分布。 当一个偶极(AB 或 MN )位于远处,另一个 偶极(MN 或 AB )位于极化体正上方,对极 化体水平极化(即沿延伸方向极化),可得到 最大的激电异常。低阻倾斜板状极化体的 P s 拟断面图具有不对称形状, 主异常的倾斜方向 与极化体的倾向相反,极化 体位于主异常等值线簇的上 端附近。P s 异常极大点位于 极化体下盘。这是因为该点 图3.4.2 体极化球体上偶极装置的视相位φs 剖面曲线和拟断面图 球体参数:r 0=5;h 0=6,ρ20=10Ω·m ,m 2=0.6,c 2=0.25,τ2=1s ;围岩参数:ρ10=10 Ω·m ,m 1=0.04,c 1=0.25,τ1=0.1s ;偶极长度 a=2;频率 f =1Hz 。 拟断面图中 实线—“正异常”等值线;虚线—“负异常”等值线; 点划线—“零异常”等值线;点线—球体断面 图3.4.1 偶极装置的不同形状和产状二维低阻极化体 上的P s 拟断面图(导电低模拟) 围岩电性:ρ1(f D )=1,ρ1(f G )=1,即 P 1=0;极化体电性: ρ2(f D )=0,ρ2(f G )=0.1,即 P 2→100%。极化体的断面形状已 绘在相应的拟断面图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2002年人民币存款利率 【案例适用】利率和利息的概念 【案例来源】北京市商业银行网站 【案例评析】 利息是借款者为取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而支付给贷款者的一定代价,或者说是货币所有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一定报酬。利息作为借人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实际上就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利息率来表示的。利息率通常又叫作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货币额或储蓄存款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进一步讲,利息是依据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的一定比例(利息率)而计算的货币额。它可以看作是(也应该是)借贷资本的价格,或者说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由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所带来的派生收入,也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变动量(主要是增加量)。 利率一般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Et利率。存款期限越长,意味着货币所有者放弃更多的资金和时间价值(或者说流动性),因而所应获得的报酬越多,从而利率也越高反之,则越低。不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不同是利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利率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各类金融投资工具的利率(收益率)、风险、期限以及流动性等方面的构成与匹配状况,它主要包括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就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正比例关系,也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则是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投资工具,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而不同。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保全价值的前提下快速变现的能力,这种变现能力越强,通常利率越低;变现能力越差,利率就越高。相对于利率的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更为复杂。一般而言,利率和期限也呈正比例关系,即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利率变动往往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商业贷款利率变动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益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受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很少贷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因为放出长期贷款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支持,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贷款。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短期利率会不断攀升,借人短期贷款而支出长期贷款的机构自然要承受风险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在国际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了长期贷款中按不同的利率计息,主要有变动利率、浮动利率与期货利率,这些利率具有随金融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可由此降低损失。 案例2 【案例名称】欧洲央行坚持不降息 【案例适用】影响利率和利率政策的因素 【案例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9日 【案例内容】 2001年4月,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上,依旧固执己见,坚持不降息,令期盼欧洲央行大举降息的市场人士大失所望,导致欧元汇率大幅震荡。 由于一直期盼欧洲央行会跟随全球降息潮流降低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所以欧

增长极的“淋下”和“极化”效应

增長極的“淋下”和“極化”效應 ——論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的協調發展 李建德 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江西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總要受到近鄰增長極的影響。如何使九十年代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發展協調起來並取得最大的總體效應,是我們必須研究的。 一、基本概念的回顧 上海浦東和江西之間,不僅是地理空間之間的關係。浦東開發與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問題,實質上是如何解決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規劃問題。增長極理論,正是能被應用於中心城市和周邊地區發展規劃問題的經濟理論。 關於增長極與周邊地區之間的經濟功能,繆爾達爾在1957年提出了“擴散效應”與“回波效應”這兩個概念。不久,美國的赫希曼提出了類似的一對概念:“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赫希曼把增長極對經濟落後周邊地區的積極影響稱為淋下效應,而其消極影響則稱為極化效應。分析影響增長極地區對周邊地區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綜合結果的因素和機制是我們今天分析浦東開發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之間功能互動所必不可少的理論出發點。 二、影響淋下和極化效應的因素 我們認為,增長極地區對經濟相對落後周邊地區的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的強弱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 (一)增長極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效應強度的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 增長極在形成之初與周邊地區的勢位元差還不明顯,因此,它對周邊地區的購買力還有限,其向外擴散的投資能力則幾乎不可能,它對本地的潛在失業都還沒有吸收完;另一方面,增長極地區的起步總或是擁有交通之便利或資源之富集,因此它對周邊地區的人才和資金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在這個階段,增長極地區的淋下效應很微弱,而極化效應則已有相當強度,因此,總的來說增長極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是消極的。隨著增長極的發展,其與周邊地區的勢位元差日益擴大,尤其是當它有能力向周邊地區擴散生產的管理技術以及能向周邊地區投資時,其極化效應雖然也在增強,而淋下效應的強度則會更快增高。這時就會轉折為淋下效應為主的影響。 可見,增長極對周邊保持一定的勢位差是強化淋下效應的必要條件。九十年代浦東開發顯然不再屬於上海的早期開發,而是經濟趨於成熟後的深度開發,所以,應該也可能不過於向極化效應傾斜,應該也可能使上海繼續發揮其淋下效應為主的積極作用。 (二)在不同的經濟運行機制中,增長極的淋下和極化效應各不相同。 不論是在繆爾達爾還是在赫希曼的分析中,增長極對周邊的正負作用都是指市場力量下的自發效應。由於市場失敗的存在以及這種失效的影響日益擴大,當代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單純由市場來導向整個經濟的運行了。阿羅指出,市場失效時替代市場的是組織。限定地說,企業、工會、大學、政府等都是組織,在價格體系或市場不能適當發揮作用的領域中,這些組織能夠配置資源。在區域經濟的功能關係上也是如此。當增長極和周邊的經濟勢位落差太大時就足以形成一定的動力,或通過企業組織的發展,或通過政府行政的調控,放大市場中淋下效應,減弱市場的極化

关于乘数效应的例子

记得有一篇文章《阳光灿烂每一天》①,作者描述了这么一件事: 作者与其朋友弗兰西斯下了计程车后,付钱时,弗兰西斯忽然对那位开计程车的黑人小伙子说道:“谢谢你,兄弟,坐你的车舒适极了。”那位黑人小伙子听了非常高兴,“是吗?谢谢您,先生,原上帝保佑您。”随即,弗兰西斯还送给黑人司机一块不干胶衣饰。作者对其朋友的举止颇为不解,费兰西斯解释说:“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儿,如果有可能,我想让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朋友,您或许会对这位老兄的想法嗤之以鼻。“全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可能吗?这不是痴人说梦?的确,这位老兄的口气是大了点,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您先读完下面这则故事:《踢猫》②,或许您会对您原本看法有所改变。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何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避开影响程度不谈,仅上述两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种事情发生后对整个社会效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 经济学中有一个乘数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上述事例。那么什么是乘数模型?它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尽管如此,乘数模型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其定义,它可以用于分析任何具有同性质的事情。为了便于分析,现在假设存在一种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某一个人在某一特定场合获得某一定量的效用(U)后,其所愿意传出的效用(Up)与其所获之比。用MPU表示。依其定义用公式表示如下: MPU=Up/U 很明显,MPU是一个大小取决于Up、U的量,值得注意的是MPU并不一定总是小于1大于0,它也有可能大于1或小于0(因为某人所传出的效用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取决于所获之人对它的评价)。由于以上原因,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千差万别,很难分析出一个结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简洁明了,再抽象出一种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上任意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获得任意量的效用后,都能够按某一特定比例将其所获得的一部分效用(UP’)传出,这个比例就称之为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用MSU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SU=UP’/U’ (这里UP’是大小取决于MSU和U’的一个量,即如果MPPSU为一固定常量,则UP’与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_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 和经济学教授魏尚进 2009年02月14日 《21世纪》:您之前提出,短期内美国经济的走势将与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很 大关系。那么从现在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您怎么评价这个方案? 魏尚进:实际上,即使没有经济刺激方案,奥巴马本身也会加大对新能源、教育和扶助贫困家庭等领域的投入。现在无非是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奥巴马顺水推舟,把这些内容也放入了刺激方案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奥巴马自己也知道,这个方案里并非所有的部分都是用来刺激经济的。 具体来说,减税现在是刺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认为减税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会很好。原因在于现在民众和企业对经济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把减税获得的资金存起来,而非用于消费和投资。这样一来,减税相对于政府支出来说,可能产生的新

需求会更少一些。由于目前的方案中有三分之一是减税,因此这方面的效果可能不甚理想。我想奥巴马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无法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他也还是会去做的。 关于政府支出方面,我觉得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刺激方案中政府支出的项目分为三类,一是乘数效应比较大,效果比较快和好的,二是效果中等而见效慢的,三是乘数效应很小,基本上属于浪费的项目。对于政府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类似于修路这样的项目,但这个到底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有多快?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里要谈一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因为只有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刺激方案要这么设计。按照美国法律,这个方案要生效就需要提交给国会两院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你需要在参众两院争取到法定的足够票数才能确保方案过关,但每一个议员都是各地的选民选出来的,他们需要从这个方案中去找一些内容以向家乡选民有所交代。所以尽管总统可以从全局出发提出这么一个方案,但国会议员往往会力争将本

乘数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乘数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二、乘数效应的类型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

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三、乘数效应的运用 比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管理者当然也希望使管理能达到乘数效应。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目录

编辑本段定义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编辑本段概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编辑本段应用 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的实际效果 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乘数效应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结果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再比如激励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过程激励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WTO案例

第一讲 1、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来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2、补充知识点:有限产权之争 大产权指通过正式渠道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明,并依法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里面的每套住宅都能够依法获得完整的产权证明,这样的叫做大产权。 小产权是指利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建成后分配给集体内部人员的住宅,这种住宅获得的产权是只有房屋所有权而没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归集体所有,这样的产 权叫做小产权,这里所说的集体通常表现是村集体。 现在小产权房的买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已经有明文规定,城镇户口的人不能买小产权房,村民将自己的小产权房出售后,不得再获批宅基地。所以买小产权房的风险很大。 经济适用房被称作有限产权,独立于大产权与小产权之外。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为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意见》第十一条规定,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可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也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合同中予以明确。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3、帕累托最优状态: 1

旅游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效应 1.旅游乘数的概念 (一)乘数: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变化引起的其他经济量的变化量与原变量的变化值的比率。 乘数=因变量变动量/自变量变动量 乘数=总收入增加10%/劳动力投入增加5%=2 (二)旅游乘数 1)马西森和沃尔在1982年提出的概念: 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他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 2)英国萨瑞大学的阿切尔(Archer )认为: 旅游乘数是指旅游花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的直接变化本身的比率。 3)旅游乘数的完整定义: 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 2.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 (一)旅游乘数效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直接效应阶段 旅游者原生旅游消费对于经济系统中旅游企业在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成为旅游消费的直 接效应。 2)第二阶段:间接效应阶段 直接受益的各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要像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购原材料、物料、设备,各级政府把 旅游中缴纳的税金投资与其他企事业、福利事业等。使这些部门在不断的经济运行中获得了效益,即间接 的从旅游收入中获利。 3)第三阶段:诱导效应阶段 为旅游相关部门服务的更广泛的层次带来的收入增加或产出增加。(旅游业——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等) (二)旅游乘数的计算 1)旅游乘数可以从两方面估算: 旅游消费中,留在经济系统内急需转手花费的数额。这部分数额越大,旅游乘数越大。反之亦然。 旅游者的花费能在本地内再次花费的次数。轮转次数越多,乘数越大。次数越少,乘数越小。 2)旅游乘数计算公式: ⑴假设旅游收入的漏损为零 MPM MPS K +=1或MPC K -=11 K ——旅游收入乘数 MPC ——边际消费倾向 MPM ——边际进口倾向 MPS ——边际储蓄倾向(1- MPC ) 例一: 假定旅游目的地1区的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50%,地区2的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35%。这表明两地的旅游收 入中,各有50%和35%的资金注入了本地区的经济运行中,而剩下的50%和65%的资金则被储蓄或用于进口 物资,脱离了本地经济的运行。试计算他们各自的乘数。 2%501111===--MPC K 54.1%351111=-=-=MP C K 3.旅游乘数类型 (一)、收入乘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含义:广义含义,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狭义含义,特指投资乘数,即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乘数理论指投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变化的理论,即一定量投资在已知边际消费倾向的条件下对收入的影响。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货币效用的乘数理论:1、乘数指自发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乘数原理: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若干倍。 4、乘数作用的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乘数的经济意义: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2、税收乘数效应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乘数效应的运用:1、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2、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

BBS的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bbs中的群体极化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出现的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相反的一种网络现象。①本文认为有些专家学者忽视了极化存在的原因,即因为群体的压力导致持相反观点的人为躲避群体的“攻击”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相反的意见,从而导致持相反意见的形成随波逐流或者只看不语的行为,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群体极化的走向。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场所,它的匿名、草根的特性让人们有了自由发表的感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网络虚拟性带给网民的一种“幸福的错觉”。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的每个客户端、每个节点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的心理变化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网络bbs中和现实生活中的讨论并无太大差异,只是讨论的媒介和场景有所不同。 网络匿名性的存在,使网络bbs的发言者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了网络bbs中存在一种现象:参与讨论者的情绪失控,对持相反意见者反唇相讥、恶言讥嘲,甚至进行无理的漫骂和人身攻击。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网络群体压力存在的主要原因。因为每个实体的人上网,都有实质的网络体验,对于网络中的恶言攻击不可能无动于衷。要发表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必须忍受得住“群体的围攻”和粗俗的恶语,但是并不是每个网民都有如此的勇气。 这种群体压力的存在,使不同意见者大多宁愿成为“看客”,网络bbs群体极化现象由此产生。群体极化有个加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一致意见的网民跟帖的过程。以天涯社区中对倪萍的“封杀山寨”事件的评议为例。2009年3月4日15点18分,天涯社区中的“天涯杂谈”中贴出了标题为《政协委员倪萍建议立法封杀山寨现象。你觉得呢?》的帖子,文章引导性的词句表达了楼主对倪萍封杀山寨的批评,如:“很多对‘山寨’现象的指责我觉得很无聊……这样的指责很外行”,②引导性语句表露了楼主的观点偏向,吸引了共同意见者,这些意见的表达就加强了楼主的观点偏向,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bbs中的“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纽曼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③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仍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导致网民“沉默”的心理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网络bbs中,网民保持“沉默”的原因笔者认为已经与纽曼所说的“害怕被孤立”有所不同,更大程度上是害怕被群体恶言攻击。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在网络bbs跟帖中,人们的这种本能表露无遗,它的存在使得网络bbs中的主导意见对持有不同意见者造成一种群体压力。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人们的心理感受是真实的,当受到群体的攻击时,仍会产生心理波动。为了免受指责或者攻击,他们对相反的意见保持沉默,而不是因为网络的匿名、自由等特点而肆无忌惮地发言。仍以天涯社区中对倪萍的“封杀山寨”事件的评议为例,楼主

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

1、什么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请结合中国财政政策实践说明上述效应的存在性。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进的所得税制 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奖抑效应 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

激发极化法极化率衰减曲线测量技术

激发极化法极化率衰减曲线测量技术上海绿海电脑科技有限公司陆焕文

电法勘探测量方法与仪器的分类: 1:按电场生成分类: 可分为天然电场法和人工电场法。天然电场是大地中自然产生的,或者是有雷电,远距离长波无线电台发出的电场,底下电化学效应自己引起的电场(自然电场)。 人工电场是勘探人员用发送机法术固定的电流波形在底下建立的人工电场。人工电场还可以分成传导类电场和感应类电场,传导类电场是发送机的发送电极接地的(用铜电极赶插入地下)。感应类电场是用无线电发送天线向空中发射后感应到地下的,即发送机发送端不接地(如测地雷达)。2:按被测的参数分类: 根据测量不同的物探参数可以分成不同的测量仪器,从被测信号频率的高低可分成以下几类:* 直流:(超低频1HZ以下)直流电阻率法 * 低频:(0.1HZ~20HZ)激发极化法 * 音频:(20HZ~10KHZ)音频磁大地电流法 3:按测量效率分类: 按一次供电可同时测多少的物理册点分类: * 单点普通方法:每测一个物理点后要移动测量电极到新物理点再测,需要“跑极”,这种方法仪器简单,人工多,效率低。 * 多点同时测量的高密度法:这种方法可以一次发送机供电。同时多个物理测点上同时测量,测量效率高,数据可靠性高。 高密度测量中还可分为多线制和总线制。 多线制是一台主机上引出多道测量线,用星形网直接接到不同物理点的MN接线电极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要用长导线传诵模拟量ΔV信号,而ΔV信号是mV级的微弱信号,容易受空中电磁波干扰,测量精度受影响。

总线制是一台主机与多台从机用一根电缆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野外现成总线局域网,主机用数字通讯指挥各从机同时测量,测量完成后用数字通讯把各从机测得的信号分时传送给主机。在长线上传送的是数字信号。选用半双工的RS485通讯总线,距离可达1000米,数字不易受干扰,一根电缆线最多可以带128个从机。 4:按野外的布极方法分类,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布极和K 值计算公式 * 中间梯度法 A 供电电极组 B 供电电极组 M N M N A MN 距(米) B

小度写范文中国出口乘数效应:近二十年的理论和经验-乘数效应通俗解释模板

中国出口乘数效应:近二十年的理论和经验-乘数效应通俗解释 一、引言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出口促进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Balassa,B. 1979;Erkin Bairam.1988),然而在中国,近年来出口虽然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两个指标的发展变化显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减,而且波动剧烈(史言信,2009;张亚雄,陶丽萍,2009)。中国的外贸乘数效应弱化,对国民收入影响有限(罗静,李春明,2007)。对于中国出口乘数效应降低的原因,很多学者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胡钧民等对中国1953—2000年间的对外贸易与GDP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胡钧民, 2002;高敬峰,2000),认为外贸增长对GDP的贡献率1978年前更高,后来反而更低。莫莎(2000)分析认为我国外贸乘数太小,主要原因是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不强,所以出口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吕晓英(2003)、Fang, D.(2004)分析认为我国的外贸乘数波动较大,且与国民经济的波动不同步。吴国华、王佩等(2010)提出外贸乘数与被乘数概念,认为中国外贸乘数不大,是边际消费倾向过低、边际进口倾向过高及出口产品多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等因素的影响所致。本文以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在一起,建立宏观经济模型。以国民收入和利率为内生变量,出口、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为外生变量,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影响我国出口乘数的主要因素。 二、理论模型开放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常态,所以分析国际经济问题需要着眼于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不但是产品经济,也是货币经济,不但有商品市场,也有货币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这样的经济体中,商品市场的特征可以由以下几个函数规定:I=I(Y,i)(TY>0;Ii0)(2)M=M(Y)(0 T=T

从理论上分析一种由三阶电极化引起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从理论上分析一种由三阶电极化引起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并讲述其实际应用 双光子吸收现象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一种由三阶电极化引起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双光子吸收现象,并讲述了其实际应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双光子吸收起因于介质三阶非线性效应,吸收的光子数与N 2(w 1,0)成正比,即与入射光强的平方成正比,利用非线性双光子聚合作用可获得远小于衍射极限的加工分辨率。 关键词:三阶电极化 双光子吸收 飞秒激光微纳加工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a nonlinear optical phenomenon caused by a three order polarization from theories, this phenomenon is two photon absorption phenomenon. A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femtosecond laser micromachining was introduced , two photon absorption arises from the medium of three order nonlinear effect, the photon number absorbed is proportional to N 2(w 1,0), thu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incident light intensity, use nonlinear 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can get much smaller processing resolution than the diffraction limit. Key words : Three order polarization Two photon absorption Femtosecond laser micromachining 一、 理论分析 1.1 非线性光学现象是高阶极化现象 当光入射介质,在光电场(,)E r t 作用下,组成介质的激性分子、原子、电子发生位移,感生次级电场,称之为电极化强度(),P r t 。在普通光情况下,(),P r t 和(,)E r t 的关系是正比线性关系:0P E εχ=?,式中0ε为真空介电系数;χ为线性极化率,对各向异性介质它是复数张量。 若入射光是激光,光强比普通光高几个数量级,极化强度展开为光场的幂级数,要考虑高幂次项的作用: (1) (2) (3) 000:P E E E E E E εχ εχ εχ =?+++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知识型服务业的巨能 《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一个关于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包括七个问题:知识型服务业的崛起;知识型服务业的理论解释;知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首都知识型服务业的战略地位;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战略;首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措施。 知识型服务业的崛起主要有四个动力:经济的服务化、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可以说,整个世界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都是服务化。目前,北京的第三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接近60%,在国际上,类似的特大型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是80%。知识经济的理论真正把服务业的知识化提到日程上,把第三产业当中的知识型服务业提到更高的位置。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杠杆,而它自身的发展也不能离开知识型服务业。经济的全球化使知识型服务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用了四个理论来阐述知识型服务业的理论基础。第一,创新理论。创新在有形的方面可以理解成新产品的开发或上市,而在无形的方面是更多种新组合,而这些组合之所以能够成功,知识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第二,不确定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人们掌握未来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只能依靠知识才能把握未来。第三,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为知识、知识分子和知识服务开拓了很多新的平台。第四,需求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随着人们基本需求的满足,个性化需求会突显出来,这就要求知识型服务业提供更多的编码方式。 知识型服务业的提法由来已久。最早称之为专业服务业,自从有了人群的聚集,就有了专业服务。它更侧重于资质和人们公认的方式,如公证人、律师、会计师等等。二战之后,对知识产业的研究逐渐兴起,特别是在美国。在新经济提出之前,丹尼尔?贝尔就明确提出了知识型服务业的概念。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报告中有认为人类需要花大约十年的时间来研究知识的测度。国内外的专家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产业结构、产业价值链和统计方法。其中对服务业的知识化、服务贸易中的知识服务的测度,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探索。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判断服务业的走向,探讨知识型服务业能否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来管理和测度。 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特点。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现在所谓风险投资、创业、二板市场都是针对它的这三个特征。现在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们经过研究认为,知识型服务业是一种低风险、长积累、高增值的产业。低风险,是指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知识型服务业的风险要低得多。长积累,是指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存量、信誉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增值,是指知识型服务业带来价值的大幅增值,其增值幅度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解释。 知识型服务业以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经常在大城市聚集,全球化趋势明显,高度的专业化和高交互程度。以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人类经济生活中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也是这个产业能够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知识型服务公司的营业额可能比较有限,但却能带动全中国许多行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不是它的资金,而是它的方案,因此知识型服务业对经济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