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504663.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人们揭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机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条件。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快速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使用表1的基本数据,试图揭示深圳市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9]。

表1 深圳土地利用的数据一览表

Tab.1 Data resources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land-use in Shenzhen City 数据类型时间/段分辨率特征来源

Lands at M SS1980-10-1379m无云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

Lands at TM1988-12-1030m无云中国科学院地面站

Lands at TM1994-11-0830m无云中国科学院地面站

土地利用图70年代后期1∶50万概查图广东省国土局

土地利用图80年代后期1∶20万详查图深圳市国土局

地形图1994年1∶4.5万基本地物要素深圳市国土局

交通图1980、1989年1∶50万基本交通网深圳市国土局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80~1994年市区、特区基本统计项目深圳市统计信息局

典型区调查土地利用数据

 1992~1998年

 

深圳市特区、深

圳市宝安区、深

圳市典型区镇

利用GPS现场记

录土地利用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深

圳市环保局

1 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研究方法

国际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主要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加运算,求出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矩阵(Convertion M atrix)[10],进而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利用多时相遥感信息测量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物的光谱直接比较和对分类结果的比较。由于不同时期大气状况、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物候、传感器波段、分解能力等因素对影像光谱的影响,光谱直接比较法就必须进行光谱的标准化,目前尚没有很成熟的、严密的标准化技术[11];分类结果比较法主要是对各时期影像进行分类,通过对分类结果的比较,来确定变化域和变化类型,但由于不同时期分类结果的误差累积,影响最终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判别精度[11,12]。因此,参考同时期、高精度的多种地面数据、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精度极为关键。

1.1 几何纠正研究区遥感影像

依据图1,对研究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定量的测量。以1994年1∶4.5万的地形图为基准,采用三次多项式及最近领域插值法对各期遥感影像进行了几何纠正,经检验配准误差不到一个象元。在纠正后的遥感影像上,提取的研究区有效面积为1785.4km2,其中不包括深圳市龙岗区东部的部分区域。以1994年的TM影像为基准,应用SCR (Scattergram Controlled Regression)方法,以一次线性回归Y k=a k X k+b k的形式,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了简易标准化[14]。1980年的MSS影像由于与T M波段不整合,未作标准化处理。

1.2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计算

参照Anderson J R的分类体系[5],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高密度城市用地、152地 理 学 报 55卷

中低密度城市用地、农田、果园、灌草地、林地、水体、湿地和裸地,共9大类。依据图1的测量流程,通过与训练区得到的结果参数相对比,计算影像各象元a i 属于土地利用类型x j 的概率P i (x j ),由于

9

j =1

P i (x j )=1,可以根据最大P i (x j )是否大于0.7,

将象元a i 判定为确定象元或不确定象元。对于确定象元直接用最大似然判别法进行分类;对于不确定象元,进一步应用概率松弛法反复多次进行调整。

P

k +1

i

(x j )=

P

(k )i

(x j )∑8

l =1

P l (x j )

j

P

(k )i

(x j )∑l

P l (x j )

(1-1)

式中 k 为调整次数,l 为a i 相邻的8个象元。直至 A k +1-A k ≈0为止(A 为不确定象元

的数目)。之后再用最大似然判别法进行分类。3个时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如图2。

参考同期的地面资料,通过随机选取若干样本区,计算其分类混淆矩阵和Kappa 指数,对3期遥感影像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Kappa 指数分别为0.71(1980年)、

图2 深圳各时期土地利用状况

Fig.2 T he distr ibutio n of land-use in Shenzhen in 1980,1988,1994

0.86(1988年)、0.84(1994年),即均达到最低允许判别精度0.7的要求[15]

153

2期 史培军等: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对任意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A k i ×j 和A k +1

i ×j ,按照下式的地图代数方法,可以求得

C i ×j =A k i ×j ×10+A k +1

i ×j (土地利用类型<10时适用)

由k 时期到k +1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图C i ×j ,它表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及其空间分

布。据此可以求得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的原始转移矩阵(表2、表3中以黑体字表示的数值),然后根据原始转移矩阵求出两个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率(表2、表3中以宋体字表示的数值),得到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如表2、表3所示。

表2 深圳1980~1988年土地利用转换矩阵

Tab .2 The land -use change matrix f rom 1980~1988in SHenzhen

1988年1980年 

高密度城镇用地中、低密度

城镇用地水体农田湿地林地裸地果园合计(占有率/%)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B C 0.365.3117.454.7969.983.521.0415.190.230.000.000.000.000.000.000.223.150.060.446.371.300.000.000.00 6.85

(0.38)

水体B C 0.130.036.055.591.234.11422.592.7492.514.941.081.3814.983.2721.412.270.500.611.150.253.434.090.901.15 455.58

(25.52)

农田B C 1.000.2047.9469.8113.9851.2915.503.103.39183.136.6751.0926.775.3638.4846.839.3812.5317.93.5953.3138.427.7138.95 499.34

(27.97)湿地B C 0.000.000.001.6810.611.235.6135.471.230.140.900.047.3146.2310.510.000.030.000.432.711.270.644.050.18 15.81

(0.89)

林地B C 0.200.059.8116.844.2312.374.931.241.0861.6915.5017.216.511.649.35217.954.6258.174.701.1813.985.7221.5424.13 397.92

(22.29)裸地B C 0.130.686.175.1127.003.570.231.210.057.9742.142.220.271.420.390.382.000.101.849.735.462.9915.830.84 18.92

(1.06)

灌草地B C 0.260.0712.5732.318.2623.746.901.761.51100.625.7228.0613.813.5319.86106.627.2628.537.171.8321.3123.431.5634.74 391.05

(21.90)合计占有率/% 2.080.12

136.127.62456.7325.58358.4320.0769.563.90373.6520.9333.671.89355.2119.891785.46100.00

变化率/%

1888.16

0.25

-28.22

339.96

-6.10

77.98

-9.16

注:在表2和表3中,行表示的是k 时期的i 种土地利用类型,列则表示k +1时期的j 种土地利用类型;黑字部分表

示的是k 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k +1时期各种类型的面积,即原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A ij 。B ij =A ij ×100/ 8

j =1

A ij ,表示k 时期i 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k +1时期j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C ij =A ij ×100/ 8

i =1

A ij ,表

示k +1时期的j 种土地利用中由k 时期的i 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而来的比例。行、列的合计分别表示k 时期和k +1时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变化率= 8

i =1

A ij - 8

j =1

A ij

8

j =1

A ij ,表示k +1时期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k 时期的变化程度。

154

地 理 学 报 55卷

表3 深圳1988~1994年土地利用转换矩阵

Tab .3 The land -use change matrix f rom 1988~1994in Shenzhen

1994年1988年

高密度

城镇用地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水体农田湿地林地裸地果园合计(占有率/%)高密度城镇用地

B C

1.8488.184

2.18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5.820.030.125.990.230.000.000.00 2.08

(0.12)

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B C 2.521.8557.82133.6098.1437.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36.12

(7.62)

水体B C 0.000.000.0013.322.913.70427.093.4385.851.720.381.288.821.9346.903.260.710.880.560.121.042.050.450.59 456.73

(25.58)

农田B C 0.000.000.00114.2431.8731.7232.178.986.4773.8520.6055.020.380.112.0134.569.649.3421.45.9839.781.7822.8223.60 358.43

(20.08)湿地B C 0.000.000.0029.4342.308.1721.8031.344.383.344.802.498.5912.3545.680.761.090.200.991.431.844.656.681.34 69.56

(3.90)

林地B C 0.000.000.009.842.632.736.021.611.2116.404.3912.220.050.010.24314.084.0284.876.911.8512.820.435.475.89 373.65

(20.93)裸地B C 0.000.000.0020.4460.715.680.742.200.153.9811.832.970.070.220.390.702.090.196.1718.311.41.564.640.45 33.67

(1.89)

果园B C 0.000.000.0039.2811.0610.919.652.721.9434.939.8326.020.900.254.7716.594.674.4817.85.0132.9236.166.4668.12 355.21

(19.89)合计占有率/% 4.360.24360.1420.17497.4027.86134.222

7.52

18.811.05

369.9920.7253.993.02346.5419.411785.46100.00

变化率/%

109.05

164.58

8.90

-62.55-72.96

-0.89

60.36

-2.44

注:表3中的说明同表2。

2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2.1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景观特征

根据表2、表3和图2,表明深圳市从1980年到1994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表现为:城镇用地迅速增加,而农、林、果等用地持续减少;农田向果园、水域、湿地转化;林地向农田、果园转化;裸地面积显著增加,空间分布由特区内向特区外推移。通过计算各时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patch)数、平均斑块面积及标准偏差、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等(见表4)。可看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镇用地不仅斑块数增加(尤以中低密度城市用地最明显),斑块平均面积也明显增大,反映出城镇用地的空间集中化特征;农田的斑块则表现出不断破碎化的特点;林地和果园总体上呈现出空间集中化的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指

155

2期 史培军等: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数的变化,反映出土地利用变化由急剧向平稳发展的过程。

表4 深圳各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景观特性

Tab.4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 Shenzhen in1980,1988,1994年代土地利用类型面积/km2斑块数斑块平均面积/km2斑块标准偏差多样性指数

1980年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农田

林地

灌草地

湿地

裸地

水体

6.85

499.34

397.92

391.05

15.81

18.92

455.58

313

2135

5188

4927

91

623

352

0.02

0.23

0.08

0.08

0.17

0.03

1.30

0.04

5.69

1.47

0.44

0.68

0.07

21.54

1.48

1988年高密度城镇用地

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农田

林地

果园

湿地

裸地

水体

2.08

136.12

358.43

373.65

355.21

69356

33.67

456.73

110

1416

3404

1645

4990

714

929

867

0.02

0.10

0.11

0.23

0.07

0.10

0.04

0.53

0.03

0.84

1.77

3.07

1.01

1.42

0.08

12.15

1.73

1994年高密度城镇用地

中、低密度城镇用地

农田

林地

果园

湿地

裸地

水体

4.36

360.14

134.22

369.99

346.54

18.81

53.99

497.40

87

1516

2812

1232

2934

201

782

740

0.05

0.24

0.05

0.30

0.12

0.09

0.07

0.67

0.09

6.81

0.12

3.09

1.01

0.34

0.23

13.15

1.69

2.2 城镇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

1980~1988年间,新增城镇用地面积中64%分布在特区内,36%分布在特区外;而1988~1994年,特区外新增城镇用地面积占全部新增城镇用地面积的比例已达到67%,表明城镇用地的扩展由特区内向特区外推移。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探讨两者的关系,分别计算了交通干线的不同距离缓冲区(以交通干线为轴线,距交通干线给定距离,如:1km、1.5km等,所构成的狭长的区域,亦称为buffer)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总转化率(P)及向城镇用地的转化率(Q)。

P=Buffer内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象元总和

Buffer内的象元总和

Q=Buffer内以城镇用地为转换目标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象元总和

Buffer内的象元总和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P与距交通干线的距离为线性关系,而Q与距交通干线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图3),即离交通干线越近,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活动性”越大,而向156地 理 学 报 55卷

城镇的转化可能更大。广深公路、深惠公路及梅观高速公路分别构成了深圳市城镇向西、东、

中部扩展的三条轴线。

图3 土地利用转换率与交通干线的关系

Fig .3 T he r elatio nship betw een land -use tr ansfor matio n rate a nd distance t o tr affic line

3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

3.1 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选择深圳特区1980~1994年的建成区面积为因变量(Y ),总人口(X 1)、国民生产总值(X 2)、基本建设投资(X 3)、外资利用额(X 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X 5、X 6、X 7)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 =0.848X 1+0.173X 7+0.569X 4-73.009

(R 2=0.984,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即人口增长、外资的投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特区内城镇用地急速扩大的主要驱动力。

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在税收、企业管理、劳动力雇用和土地供给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特殊政策。1982年颁布的《深圳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及1987年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商品房产管理规定》,都使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土地有偿转让、使用和土地商品化。这些政策为大规模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菜、果、鱼、肉等副食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大。1994年每公顷粮食用地、蔬菜用地、果园用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产值分别为2800元、12379元、18162元和21012元,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农田向果园和水产养殖场转化;林地向农田和果园转化。

3.2 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因素

在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交通条件、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内在因素对它的限制。分别以1980~1988年和1988~1994年农田、灌草地、裸地、林地和果园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比率为因变量,以表示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主要因素为自变量:即距交通干线的距离、距城市中心区(CBD )的成本距离、高程与坡度、与相邻土地利用类型的距离,这些参数先以象元为单位计算,然后求出各类型斑块的平均值。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5、表6),揭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内在因素的作用机制。

157

2期 史培军等: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表5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因素的关系(1980~1988) Tab.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counter f orce(1980~1988)in Shenzhen 土地利用转化

原有类型改变后

类型

距交通

线距离

距城镇

成 本

距 离

高 程坡 度

距城镇

用 地

距 离

距水体

距 离

距林地

距 离

距农田

距 离

距裸地

距 离

常数项

修正后

相 关

系 数

农田城镇用地

水体

林地

裸地

果园-0.137*

0.392

-0.163

-0.283

 

-0.19

0.29

-0.15

-0.23

0.15

0.14

-0.247

 

-0.375

 

-0.151

 

45.80

5.48

10.86

 

0.48

0.35

0.62

不显著

0.27

林地城镇用地

农田

果园-0.158

-0.114

-0.271

-0.241

0.172

 

-0.16

 

-0.41

-0.29

-0.15

-0.104

 

31.21

25.17

41.80

0.43

0.49

0.32

裸地城镇用地

农田-0.695

0.348

0.284

-0.353

36.30

73.15

0.76

0.62

灌草地城镇用地

农田

林地

裸地

果园-0.241

-0.275

0.439

-0.185

-0.283

-0.339

0.402

 

-0.22

0.205

-0.08

-0.11

0.09

-0.15

 

-0.26

0.077

0.129

-0.189

 

-0.145

0.142

 

43.76

23.92

32.04

14.55

41.32

0.52

0.43

0.73

0.27

0.34

* 数字为回归系数,其中:黑体字为1%显著水平,宋体字为5%显著水平。

表6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因素的关系(1988~1994) Tab.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counter f orce(1988~1994)in Shenzhen 1988~1994

原有类型改变后

类型

距交通

线距离

距城镇

成 本

距 离

高 程坡 度

距城镇

用 地

距 离

距水体

距 离

距林地

距 离

距农田

距 离

距裸地

距 离

常数项

修正后

相 关

系 数

农田城镇用地

水体

林地裸地果园

0.269

-0.194

-0.098

-0.18

 

-0.07*

-0.22

-0.523

0.157

0.385

0.355

 

-0.421

-0.216

 

-0.140

 -0.288-0.265

56.7

15.5

-0.8

-0.9

49.7

0.54

0.51

0.73

0.58

0.28

林地城镇用地

农田

果园

0.241

-0.2190.073

-0.14

 

-0.44

-0.30

-0.18

-0.315

0.191

0.122

 

-0.208

 -0.277

23.8

20.1

36.4

0.47

0.37

0.41

裸地城镇用地

农田-0.22

 

-0.685

 

115.8

 

0.72

不显著

果园城镇用地

农田

林地

裸地-0.251

-0.327

-0.150

-0.211

0.14

 

-0.15

0.28

-0.18

-0.218

0.161

 

-0.211

 

0.151

 

47.0

1.0

26.4

0.53

不显著

0.60

0.62

* 数字为回归系数,其中:黑体字为1%显著水平,宋体字为5%显著水平。

158地 理 学 报 55卷

从表5、表6可以看出:转化为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与距交通干线的距离、距CBD 距离、

坡度以及距城镇的距离有关。1988~1994年间,距CBD 距离的影响作用显著降低,而距城镇距离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反映出随着城镇用地的不断扩大,CBD 的功能逐渐被分散;农业用地由效益低的类型向效益高的类型转化,主要与其距交通干线的距离、高程、坡度有关;裸地的转化主要与距交通干线的距离、坡度、距城镇距离等有关;农田向裸地的转化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如1980~1988年农田向裸地的转化就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裸地向城镇用地和农田的转化,则主要受制于距城镇距离或距CBD 的距离;农田向林地的转化主要受政策因素的控制。

4 结论

(1)应用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和概率松弛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测量是可行的;以象元为基本单元,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其结果可以表示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2)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通过大量蚕食农田等农业性生产用地而得以迅速的增加,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带状分布,由特区内向特区外扩展的变化过程。农业用地受城市化的影响,由收益低的土地利用方式向收益高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裸地面积增大,农田进一步破碎化,引起近年深圳水土流失加剧,面源污染加重。

(3)深圳市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外资的大量涌入,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本区土地利用大规模、多样化转变的外在驱动力;交通条件、地形条件及前期土地利用方式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其中交通条件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T urner II BL,Sko le D,Sa nderso n S.L and use and l a nd cov er chang e:Science/Research Pla n[R].IGBP Repo rt ,N o.35and H DP

Report No.7,St ovkholm snd Geneva,1995.

[2] T urner II BL.Socializing the pi x el in LU CC[R].L UCC N ewsletter 1,1997.10~11.

[3] L i Xiubi n.A rev i ew of the int ernatio nal researches o n land use/c o ver chang e[J].A cta Geogra p hica S inica ,1995,51(6):553~558.

(In Chinese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 ].地理学报,1995,51(6):

553~558.]

[4] Schi m el D S .T errestrial bi o geo chem ic a l cycles :Global est imat es with rem ote sensing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s ,1995,

51:49~56.

[5] IIASA.M odel ing land-use and land-co ver changes in Europe and Northern Asia[R].1999Research Plan,1998.

[6] Cui Go ng hao ,Laurence J C M.Urbanizatio n from belo w in China:Its dev elopment a nd m echanisms[J].A cta Geograp hica S inica ,

1999,54(2):106~115.(In Chinese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2):106~115.]

[7] L i Ji x un,Shi Peij un.T heory and pra tices of reg i o na l env i ronm ent managem ent [M ].Beiji ng :Press of Sci ence and T echno log ,1997.

1~20.(In Chi nese)[李积勋,史培军著.区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

[8] Shi Peijun ,Su Y un ,Zho u Wuguang .La nd use chang e influence o n the natural di sast er of ag riculture (Ⅰ)[J ].Journal of N at ural

D isaster ,1999,8(1):1~10.(In Chinese )[史培军,苏筠,周武光.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影响机制(Ⅰ)[J ].自然灾

害学报,1999,8(1):1~10.]

[9] Shi Peijun.Dy na mics of hum an-earth sy st em[J].Earth Science Frontiers ,1997,4(1~2):201~211.(In Chi nese)[史培军.人地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7,4(1~2):201~211.]

[10] Jenso n J Q,Co wen D.Principles of cha ng e det ection using dig i t al remo te sensor data.Int egrat i o n of GIS and remot e sensi ng [M ].

Cam bridg e:Cam bridg e U niversity Press,1997.1~25.

[11] Si ngh A.Dig i t al chang e detectio n techniques usi ng remot e-sensed dat a[J].I NT .J .Remote S ensing ,1989,10(6):1310~1317.[12] Shi W Z,Ehlers M.Determ i ning uncertainties and their propag ation in dy nam ic chang e detectio n based o n c la ssified remo te-sensed

159

2期 史培军等: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160地 理 学 报 55卷

imag es[J].IN T.J.Remote Sensing,1996,17(14):1100~1117.

[13] Kitt ler J,Hanco ck E R.Cornbining evidence in probabilistic relaxat i o n[J].IN T.J.Pattern Recongnition and A rtif icial

Int elli gence,1989,3(1):30~39.

[14] Christ opher D E,Ding Y.Rel a tive redio metric normalization of landsat multispect ral scanner(MSS)da ta usi ng an a ut oma tic

scatt erg ram-controlled regressi o n[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Remote S ensing,1995,61(10):1015~1026.

[15] Lucas I F J,F rans J M,Wel V D.Accura cy assessment o f sat ell it e derived land-co ver data:a review[J].Pho t ogrammetric

Engineering&Remote S ensing,1994,60(4):410~432.

Landuse Change Mechanism in Shenzhen City

SH I Pei-jun1,CHEN Jin2,PAN Yao-zhong1

(1.I nsitute of Resour eces Science,B eij ing N or mal Univers ity,Op ening L abor atory of Env ironmental

Change amd N atur al D isster,M inistr y of S tate Ed ucation of China,B eij ing 100875;

2.I ns titute of E nv ir onmental Sy stem,College of Civ il and Eng ineer ing,K iushu Univ er sity,J ap an)

Abstract:Based on rem ote sensing im ag es in1980,1988and1994,the Shenzhen citi's land use was conducted through methods of m aximum-like and pro babilistie relax ation. Which revealed the city's spatial pr ocess during15y ears.T he co nclusions m ay be distingnished as follo ws:

(1)T he results of the detection are reasonable and it is feasibility to calculate the transfer matrix of landuse to sho w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distr ibutio n as unit of im age pix el.

(2)T 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s landuse chang e are the obvious reduction of the ex isting farm and orchar d lands and subsequent rapid increase of urban landuse alo ng the coast and several major roads w hich are co ntrolled by the opening po licies of establishing the special economic zo ne in this city.

(3)T he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city's landuse chang es are mainly demonstrated as fo llow s:T he urban landuse increases r apidly at the ex pense of occupy ing great amounts of far mland,show ing the patter ns of bel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m ain transportation lines and of spreading outside the Special Eco no mic Zone.In the primary landuse such as farm land and w oodland,etc,the tendency fro m the low er benefit landuse pattern transform ing to the hig her benefit one has taken plac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Fur thermo re, the city's landuse changes also demo nstr 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re land enlarg em ent and farmland split-up,w hich is one of im por tant facto rs recently led to ser io us soil erosion and no-point source po llution in the city.

(4)U nder the po licy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reg ion produced by the centr al g overm ent of China,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 es in Shenzhen City are the rapid gr ow th of population,fo reig 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 y industry w hich w as based upon the real estate.T he counter force of landuse changes in Shenzhen City are the transpo rtation issue,topogr aphy,landuse patterns,the m ost importent factor is the transpo rtation.

Key words:Remote Sensing Image;Detectio n of Landuse Change;Dr iv ing Force;

Shenzhen City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2020年 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征用与有偿使用 【发文字号】深规土[2015]875号 【发布部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12.30 【实施日期】2015.12.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的通 知 (深规土〔2015〕875号) 各区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2015年12月30日

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 当前,我市正面临空间资源难以为继的困境,新增建设用地即将耗尽,部分地区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控制目标,城市未来发展遭遇瓶颈,破解空间资源紧约束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建设用地清退,将部分现状建设用地恢复为非建设用地,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保障未来城市发展、支撑城市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常委会议精神,有序推进建设用地清退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我市土地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建设用地清退工作,将不符合规划、违法建设、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低效粗放利用等情形的现状建设用地现场拆除并复绿,用途变更为非建设用地,理清土地权属关系,为未来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腾挪发展空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提升生态服务水平。 2016-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清退总规模不低于3000公顷。其中福田30公顷,罗湖50公顷,南山200公顷,盐田20公顷,宝安680公顷,龙岗800公顷,光明400公顷,坪山250公顷,龙华400公顷,大鹏170公顷。 2016年度,全市建设用地清退规模不低于540公顷。其中福田8公顷,罗湖10公顷,南山40公顷,盐田4公顷,宝安100公顷,龙岗130公顷,光明84公顷,坪山50公顷,龙华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504663.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 分析 黎海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 科学性。 1 导语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 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农用地中园地减少幅最大,共减少5431.00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增幅最大,增加了4179.00公顷。 表1 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土地利用类型1999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2008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10年间土地利用面 积变化 (公顷)

深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doc 14页)

深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doc 14页)

06年1季度深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 一、土地供应情况分析 (一)计划供应总量分析 2006年我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总量为12.29平方公里,比上年的计划总量12.69平方公里约减少了3.15%,而较2002年的计划总量17平方公里减少了4.71平方公里,降低了27.7%。据统计,近四年间深圳市年均出让土地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2006年我市计划供应的土地总量基本与上年计划总量持平,计划的编制遵循严控土地供应总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比例的原则,以不断提高我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计划供应结构分析 从区位看,2006年我市土地供应仍主要集中在宝安、龙岗两区,特区外两区计划出让用地面积合计为1080.6万平方米,占全市计划出让土地总面积的87.9%;特区内计划出让用地面积共为108.3万平方米,占全市计划供应总量的8.8%。此外,计划有40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以保证近几年内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约占供应总量的3.3%。

从用途来看,2006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144.1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1.7%,其中104.1万平方米为商品住宅用地,40万平方米为政策性住房用地;工业用地704.6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57.3%;仓储用地55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4.5%;商服用地30.2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2.5%;公共建筑用地96.1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7.8%;公用服务设施用地198.9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6.2%;特殊用地计划供应量为零。 对比2006年和2005年土地供应计划,2006年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减少了25.8%。近年来,工业用地一直是深圳土地供应的重点,供应比例也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存量土地资源的逐渐消耗,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深圳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四大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成为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这也与深圳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升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表1 2006年与2005年土地供应计划用途结构对比单位:万平方米 ------------------------------------------ 总面积商品住宅商业工业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 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 0 引言 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 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111001112 隆皓原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大讲堂谈“深圳城市规划30年”,全面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30年的进程和教训,强调以后必须控制好建设用地。 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论文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规划1001 姓名:张治莹 学号:1005200108

2012年6月6号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对于人口,政策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发展 前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土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罂粟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杭州市市区为例,根据对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分析,并研究其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1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市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是3068平方公里。 2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为: 杭州、嘉兴、绍兴和湖州四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相衔接并成为这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打造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提升杭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 3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着力提升杭州省域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优化老城区用地空间格局,整合新城用地空间,打破分区管辖权限进行统一土地利用协调,促进临平副城与下沙副城用地整合,富阳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用地协调,西部新城与余杭组团用地协调,强化萧山区与滨江区功能设施的协调。 (二)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是在统计年鉴中手机所需要的数据,结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以2001年到2010年杭州市统计年鉴,获得总面积,建设用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与目标任务 (7) 第一节总则 (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 (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5)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 (21) 第三节县(市、区)规划指引 (24) 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2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7)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9)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第二节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 (31) 第三节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 (3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34) 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目标 (38)

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2)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2)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42)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3)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6)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6) 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49)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51) 第二节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作用 (5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54)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技术创新 (54) 第十一章附则 (56) 附表 (57) 附图 (81)

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中煤南方能源有限公司王有华 一、深圳城市更新概况 深圳的城市更新最早始于2004年,当时叫旧村改造,2009年后称为城市更新,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综合整治、改变功能、拆除重建等措施,达到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消除安全隐患之目的,深圳城市发展已进入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一)城市更新的必然性 1.土地资源稀缺 据2011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深圳市国土面积为1993平方千米,除去农用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外,建设用地面积已达934平方千米,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7%,接近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能突破50%的红线。预计到2020年,深圳可新增建设用地仅为42平方千米,既无外扩的空间,也无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的可能,唯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人口密度大 深圳建市之初,规划人口为600万,据深圳市出租屋综管办统计,截止2011年10月底,深圳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口1280万人,户籍人口274 万人,全市实际居住人口已超过1500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市配套滞后,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拓展空间,完

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质量。 3.产业升级快 深圳过去许多单纯的工业用地或厂房,基本上都是为配套早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经过产业转型和升级,已不适应当前以金融、高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参与城市更新改造,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释放土地最大价值。 4.历史遗留问题多 1992年之后,深圳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随着大量移民及务工人员的涌入,深圳的房屋租赁需求急剧攀升。村级股份公司及村民违规加建、抢建房屋现象屡禁不止,虽然经过1992年、2004年两次农村城市化改造,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均已转为国有土地,但城中村房屋的确权问题一直是困扰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截至2013年底,深圳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有38万栋,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约占深圳市总建筑面积50%,通过城市更新部分可以理清产权。 (二)城市更新政策性文件 2004年,深圳市颁布《深圳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拉开了旧改序幕;2009年陆续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以及一系列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其中一条规定旧改项目允许原业主自改或以合作的方式改造,土地可以以协议的方式出让,无须招拍挂,这意味着列入旧改的项目无需先完成国家的征收、储备、招拍挂出让的程序,直接由权利人自主协商一致,申报审批,然后确定开发主体便可实施,极大缩减了旧改的时间要求;2012年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更新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