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_横向产业研究

产业融合_横向产业研究
产业融合_横向产业研究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林民盾(1954—),男,中国香港人,香港万城集团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杜曙光(197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

林民盾,杜曙光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现代产业横向上的相互交融,使得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企业在传统产业结构里

的具体位置。同样,发展什么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现代经济以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有形低级生产要素,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趋势。在这个条件下,本文将传统产业结构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分析商品的形成过程及相

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归纳出包括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核心元素的横向产业模式。警示企业或区域寻找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横向产业,是更切合现代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横向产业;空间;高级生产要素;无边界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2-0030-07

【产业经济】

2006年2月

第2期(总215期)Feb.,2006No.2

ChinaIndustrialEconomy观察现代产业,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纵向结构由于其横向的相互交融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有时很难确定某个行业或产业在纵向的具体位置。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已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创新与科学技术已经贯穿在所有的产业内,各行各业都将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于创新产品或是提升产业能力,知识对所有产业的渗透、融合及生产方式的模块化分工,迫使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应该淘汰,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或动力。

一、横向产业的提出

现在我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即是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经过初步加工的资源)。以此来划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并将剩余部分归为第三产业。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从其分类的立论基础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分类法主要是揭示了以非自然物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工业发展,是以当时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

1.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

经济学的研究源于对商品的研究,任何产业的具体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生产过程,其过程就是对预期商品的规划、研发、制造和销售,最终目的都是生产商品并把商品转移至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工业经济

首先打破商品为最小研究“单位”

的传统假设,按商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为元素对其进行分割,分割为商品的三个过程元素,即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整合(集成)营销与专业服务。一是以知识为主体的商品规划、研发、设计元素;二是以体力劳动配合知识工具为主体的商品制造元素;三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营销战略、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的专业服务等元素。商品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因子,它可以是有形的农副产品、工业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与技术产品。

2.完成商品对应的三个组织

传统的企业就是为完成整个商品过程的组织。这里,打开企业“黑盒”,将其分离为三个组织。这三个组织与商品形成的三个元素一一对应。这三个组织是:从事未来商品的规划、设计、研究等前期工作的以智力劳动为主的组织;从事商品制造过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的组织;从事商品的集成、销售策划、渠道管理等市场活动及专业服务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组织。企业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企业为商品所安排的活动,其根本的行为就是为了实现这三个重要的环节或组织,即规划商品、生产制造商品、整合商品并实现销售与服务。

任何一个传统的企业,以至该类型的行业,再延伸到各个同类行业的产业范畴,只要是从事商品活动或广义的商品价值创造过程,它都包括这三个完成商品过程不可或缺的组织。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农业、渔业、银行、软件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规划与设计产品、生产制造产品,最后进行销售和营销服务活动。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这三个组织内。利用这些组织可以抽象出具体的产业范畴,分离为商品生产的元素共性,而且不受传统行业或产业分类的局限。现代企业可以选择为商品中具有共性的元素服务。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不再是完成整个商品的组织,它只是完成商品的其中某个功能模块的组织,即研发型企业、制造型企业或营销型企业。

3.横向产业模式

把商品生产过程的三个核心元素及企业对应的三种组织形式推广到产业的组合中,对传统产业组合的纵向结构合并、糅合后,从横向切断,分成三个层次: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

传统上,我们研究的顺序是:商品—企业—产业。相关商品以及相关企业的类聚就是传统的产业归类。如果我们不是从相关商品、相关企业来分析,而是从商品的形成过程来分析,那么,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商品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这三个中间过程。渔农商品的前期育种,工业商品的前期研发,服务商品的前期规划都是商品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研发过程;渔农商品的养殖、工业商品的生产制造、服务商品的制作都是商品形成的第二阶段,即制造过程;渔农、工业和服务的最终商品如何成功地转移到用户都是商品形成的第三阶段,即营销服务过程。

如图1所示,在商品世界里,传统产业结构里生产的任何商品,都存在着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和与之对应的完成此过程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共性。此外,横向产业结构研究与关注的是商品形成过程的属性,而不是商品物化来源的属性。这种属性可以横向贯串于传统三次产业的任何商品,不管他是取自于自然物还是加

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或是其他商品经

济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发

型企业的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

域,基因研究企业的产品,可以应用于农、

牧(传统第一产业),可以应用于医药(传

统第二产业),也可以应用于侦探、保健

(传统第三产业)。IT企业,其产品也一样

广泛应用在传统的三次产业内。

这样分类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在横向产业的价值链中,不同的元素在商品形成过程中价值的增加是不等量的,而且是异质的。其原因在于,它们对传统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控制和拥有的研发产业制造产业营销产业商品图1横向产业结构

程度不同,特别是它们获取、运用知识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同。但是,企业在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各自的资源优势,这包括它们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也包括它们所在空间(区域)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横向产业价值链不同节点创造价值能力的不同,是直接导致传统企业或产业内部的分工、部门迁移及放弃部分部门等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研发企业只做研发,不做生产也不做商品销售;生产企业只做商品制造,不做前期研发也不做商品销售;而商品销售企业只做销售,不做研发也不做生产。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大而全”的企业观念。传统经济学中把企业作为单个的经济元素,作为一个“黑盒”的假设也严重遮蔽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现代社会按照商品形成过程的三个核心功能模块分工协作,重新组织企业行为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

二、横向产业模式要素分析

1.知识在横向产业中的不均匀分布

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生产产品过程的渗透与运用,生产要素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即传统生产要素的比重在下降,高级生产要素的比重在上升。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以天然禀赋资源为主的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是指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主导的新生产要素。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其高级的无形生产要素与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的比例,1980年约为1∶1,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至4∶1。

如表1所示的横向产业核心元素中,知识在三个环节上的含量不均匀表现,及高级生产要素和传统生产要素在商品形成过程中的分布不均匀表现,是导致横向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知识自始至终参与商品活动的整个过程,从企业开发什么产品,采取什么手段进行生产,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进入什么市场,提供什么服务,选择什么空间位置等,无不渗透知识的因素。企业的战略研究是纯知识的行为,产品的研发是知识为主导,制造的过程,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的运用也是知识的过程,销售与营销也是知识的过程。即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一样需要培育、挑选优良品种,需要选择或培养肥沃土地,需要寻找市场销售。不难看出,任何一个产业的商品活动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贯穿其中。

表1知识在横向产业中的不均匀分布

知识(含量不均匀)

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

空间位置(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匀)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同样,这三个环节对高级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也是不均匀的,第一个和第三个环节更多地依赖高级生产要素,较少需要传统生产要素,而第二个环节则相反。这种不平均的知识结构和生产要素不均匀的配置就容易造成三个环节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其企业或产业所拥有和掌握完全知识的要素环节,就成为其具有相对优势的要素环节;相反,只是局部掌握或是不能掌握其知识的要素环节就成为相对劣势的要素环节。

我们可以推理:单个企业完成某商品过程所拥有和掌握的知识不是全部,而是局部的,为完成这个商品的过程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是片面的、局部的。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一定是掌握了某种局部的知识,而且是完全地掌握和熟练地应用,从而利用这些完全掌握的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元素。这个核心元素相对于完成商品的其他过程更具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可能选择放弃生产这类商品的弱势环节,让其他有相对优势的企业来完成它未能完成的商品部分。

2.横向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不均匀依赖

高级生产要素和传统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的不均匀表现,同样是导致横向产业对空间选择的重要原因。传统生产要素是根植在空间这一特定的区域,具有强烈的黏着性,不会轻易被移动;高级生产要素的隐性知识生产要素也一样具有黏着性,它们都依附在特定的空间。这就迫使企业向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移动。传统产业的移动大多是依照这样的规律,横向产业也一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不同的是,现代企业的移动不是整个企业的移动,而是局部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横向产业的移动。

最典型的是美国软件企业,规划设计在美国进行,软件生产在印度进行,销售服务在全世界进行。中国香港的服装企业,设计在香港公司或是法国公司,制造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及服务遍布全球。香港的现代农业,其农产品的基因改造在香港的高楼大厦里进行,生产基地在内地的海南省,营销策划在香港,销售市场在全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附在商品的知识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被分离成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知识含量也分布在商品的不同价值环节,知识在形成商品的过程中也被分离在不同的空间位置,由不同的企业共同来完成这个最终商品(这与传统的跨国公司有根本的不同)。产品可能是一家企业完成,也可能是一家企业在不同地区完成,还可能是多家企业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合作完成。但无论怎么组合商品,企业总是依据自己的核心生产要素优化选择空间位置,由此决定了横向产业在空间的多元分布模式。

如图2所示,企业的三个组成元素(A、B、C),

可以集聚在一个区域;可以一个区域集中其中的

两个元素,另一个元素置于别的空间;当然也可以

三个元素分置在彼此不同的空间,这就是横向产

业与空间的选择关系。空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特性

迫使与企业相适应的元素向其移动,企业主动向

能与其核心竞争力达到最佳配置的“优势发展空

间”移动。企业对空间的选择并不需要空间使商品

的整个形成过程都具有竞争优势,而只是对其某

一元素或模块的优化环境的选择。企业的分离更

多的是评估该企业的核心元素的选择,以及元素放置空间位置对该元素的竞争力和生产率提高的选择。通过观察现代经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不再受空间(区域)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企业只是专注为商品的某一环节服务。3.横向产业核心元素的相互关系

商品核心元素的分离过程,就是横向产业的孵化成长过程。企业只为商品的某一环节服务,因此,更加关注这一环节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并带动这一环节组织的发展。

(1)横行产业的第一研发产业模块,是以高级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为主体的产业。它对预期商品的规划、研发、设计基本不需要大量的土地(楼房)与体力劳动者,但是,它需要资本。因为这是一群以“脑袋”、

知识为主体的组织,而这一组织群体的成本并不低廉,仅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社会对其就已经付出了较大的资本代价;到应用知识,规划、

设计产品它还是需要较大或巨大的资本支持。这个产业的组织行为的特征就是脑力劳动为主,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比例小于高级生产要素。

(2)横向产业的第二生产制造产业模块,是以传统生产要素的土地(厂房)、

劳动力(生产工人)和高级生产要素的隐性知识要素为主体的产业。这个产业的组织行为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对预期的商品生产制造,大多更需要劳动者用手去具体地完成,即使它们依靠一些低级或是高级的生产工具、设备,但是,还是需要一般的体力劳动去协助完成。这个产业的特征就是,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比例大于高级生产要素。空间元素12345ABC图2横向产业元素与空间选择注:A为研发设计,B为生产制造,C为营销服务。

(3)横向产业的第三营销服务产业模块,是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主体的产业,这个产业的组织特征是以“知识”

脑力劳动为主。它由三个核心知识因素构成:一是对商品的整合与集成;二是对商品的选择、管理直到销售与服务;三是为商品流通、生产制造提供服务的配套组织,包括物流、金融和专业服务(专业服务主要有会计、法律、工程技术、咨询、设计等)。

对商品的系统整合或是集成,到商品的销售策略、品牌推广、渠道安排、售前售后服务等,几乎都离不开“脑力”

劳动。这个产业的特征就是,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比例小于高级生产要素。

(4)空间在横向产业的框架里,对任何一个

产业行为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为

它们必须具体地“落在”

某个空间进行其商业活动,但是不会随意地“着落”。

空间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隐性知识的引导与发展、显性知

识的不断获取等,都对横向产业的其中某个产

业组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横向产业对空

间的选择是基于空间要素优势和横向产业自身

要素优势的优化选择。

如图3所示,横向产业的三个核心元素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赖,它们必须按照预定的规则相

互联系而构成完整的更复杂的过程。这种既独立又依赖的关系,是基于“利益最大化”

的古老原则,并由企业所在的空间和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原则所决定。在这样的原则下,商品形成过程的三个要素环节的组织、发展都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并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其中任何一个横向产业组织要想成为某商品的领导者,要想制定一个完全有效的战略与方法去控制这个商品的整个过程,都注定是徒劳的。完全分离割断的三个产业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无法完成一件商品的。但是,一旦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产生出来的效益则远大于单个企业独立完成这三个核心环节所产生的效益,尤其是相同要素产业的集聚。笔者将其称为“蝗虫工业效应”,即这种“模块化经济”,形成了独特的“蝗虫工业集群优势”。

其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内部由于有众多的同质的模块,而导致的该产业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其具体的优势体现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和服务、技术和管理创新等的超大规模经济优势。三、生产要素变化导致传统产业纵向分离与横向融合

1.横向产业下的香港产业现象

中国香港的电子、玩具、纺织、制衣、塑料及印刷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将工厂搬离

香港,北移到中国内地。

这种现象覆盖了各种行业,包括高技术的服务业。数万家香港的企业把工厂迁移到中国大陆的各个城市,形成了“空心化”的香港工业格局。香港的工业经济到底是“没落”了还是“发展”

了,香港是继续发展传统的第二产业才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还是放弃传统第二产业,众说纷纭。而事实是:香港工业的高峰期,1981年就业工人是87万人,今天在中国大陆为香港企业就职的人员达1000万人以上。据香港政府资料显示,1995年,香港公司及个人在境外进行的各种商业活动获得的投资收益和劳动收益共达3870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35%。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9倍,这个时期,香港制造业逐步北移,逐步减少。1980年香港第二产业占GDP的31.7%,2001年下降到13.4%。显然,传统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香港事实相违背。对GDP的其他贡献,按传统三次产业理论分析,那就是第三产业了。然而,留在香港,为香港工业北移服务的商品前期研究开发、后期营销服务的企业都是传统的服务产业吗?笔者在香港经营管理一家没有制造车间的电子数码产品公司,是一家自有研发、销售自有品牌并委托内地生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空间位置营销管理图3横向产业核心元素的相互关系

产制造的公司,在香港没有一个制造工人,如果归属第二产业就过于牵强了,而香港类似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可见,“脑袋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分离在中国香港乃至发达国家已是事实。

现代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因为知识的贡献而快速上升。知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产业的各个细部,在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过程中,知识无所不在。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依托的三次产业理论来解析现代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依赖的产业现象,显然是不适宜的。

香港企业组织的分离,几乎是大部分的企业行为。研究设计、营销管理与生产制造被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而且在两个不同的地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不是局限于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某个产业,而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性。在一个空间位置,全部完成商品的全过程的企业越来越少。商品制造过程这个价值链的部门元素和部门位置,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整体了,而是全球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势的获取。香港近20年的经济发展,事实上是留在香港横向产业第一要素和第三要素及第二要素的北移协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2.与无边界理论相适应的横向产业发展模式

无边界企业理论论证了生产要素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由于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向知识的无形生产要素的转化,才致使企业趋于无边界。从无边界企业理论看出,新生产要素对企业边界的巨大影响。企业局限发展是基于传统生产要素下的传统产业,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基于高级生产要素下的新型产业。一个企业,选择空间的重要依据就是,被选择空间的资源配置是否与企业本身相适应。显然,同时具有自然资源(A空间)和高级资源(B空间)都占优势的空间不可能存在,而通常是两个资源的优势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如果同时在A、B空间进行经济活动,就是企业组织的分离,即部分组织在A空间,部分组织在B空间。满足企业有边界理论条件的是对传统资源依赖大的企业组织,满足企业无边界理论条件的是对高级资源依赖大的企业组织。这个结论对本文横向产业理论提供了依据,就是企业分离,共同完成商品的形成。分离出来的新型组织选择了各自的资源优势。知识型企业(研发与营销服务)剥离了一体化的企业组织,独立选择在B空间发展;天然资源密集型企业(生产制造)也从传统企业剥离出来,选择在A空间发展。由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能力,摆脱企业发展的边界局限,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商品。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商品形成的全部范围内,获得全部的知识,取得全部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选择商品形成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产业环节的分离和产业的新型组织由此产生。

横向产业下的经济模式,就是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和区域空间资源的模式,使得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横向产业元素,摆脱天然资源以及产业内部资源不足对其发展的约束,是较合理的而且适应产业经济生存与发展的模式。

四、结论

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不能满足现在世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国内外众多学者已认识到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分析框架的局限性,因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发现三次产业的纵向由于其横向的相互交融而变得更加复杂,很难确定某个企业或行业在纵向的具体位置,这直接导致了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模糊判断。本文依据商品形成过程与企业组织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横向产业模型,即将传统三次产业糅合并横向切断,划分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而且三个横向产业的发展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发展。

如果中国香港基因技术是香港企业和该区域的核心元素,香港就可以发展农业,培育蔬菜、水果等农业品。这里讲的农业和其产品,就不同于传统的需要依赖当地天然资源的传统三次产业的农业,而是从事农业商品的研发和营销产业发展的广义的农业。其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可以在海南岛,也可以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香港的制造业北移,是因为“生产制造”这个产业在香港已经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不能简单定义香港是工业的“空洞”。因为“生产制造”的前一个环节——

—设计研发产业还

是在香港,后一个环节“营销服务”产业也还在香港。香港并没有因为工业品生产制造的北移就没有了香港工业。香港也不会因为没有“生产制造”就没有了“第二产业的经济支柱”。产业能力模块的转移充分解析了香港工业非核心要素的移动原因。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本文观点对现代企业或是区域经济如何选择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重新组织企业的行为、如何重新参与现代商品社会的竞争,可以作为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企业不再是“大而全”,企业应该更加专注于其核心要素,发展商品的其中一个模块,而且这个模块的发展还必须依托在一个具有适应自身发展的“空间”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一样不能完全按照传统产业的模式,盲目地发展传统产业;没有区域的优势要素支持,并非现代产业发展的方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细分商品形成元素、细分生产要素,去劣取优,发展核心优势产业,对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2〕卡利斯.Y.鲍德温,金.B.克拉克.模块化时代的管理[J].哈佛商业评论,1997,(9).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弗兰克?莱坎?德普雷,勒内?蒂森.零度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8〕李青等.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MericS.Gertler.TacitKnowledgeandtheEconomicGeographyofContextortheUndefinableTacitnessofBeing(there)[R].June,2001,http//:www.utoronto.ca

〔10〕Schilling,M.A.TowardsaGeneralModularSystemsTheoryandItsApplicationtoInter-firmProductModularit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25).

〔11〕Dijk,Jan.TheNetworkSociety[M].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9.

IndustrialConvergence:HorizontalIndustriesResearch

MTLam,DUShu-guang

(School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Thehorizontalconvergenceofmodernindustrieshasmadeitdifficulttoidentifyanenterprise`sprecisepositioninthestructureofverticallyclassifiedthreeindustries.Thereforeitisnowconfusingthatwhichindustryisthemainimpetusofeconomicgrowth.Thereisanimportanthistoricaltrendthatthehigh-qualityessentialfactorsofproductionmainlyconsistofknowledgehavebeengraduallyconstitutingthelow-qualityonesmainlyconsistoftraditionalmaterials.Basedontheseanalysis,thewritersstudiedtheprocessofcommodityproductionandaccordingorganizationformofenterprise,convergedandcrosscutthestructureoftraditionalindustries,pointedoutthehorizontalindustrialmodewhichincludedthedesignofR&D.,themanufactureofproductionandthemarketingservice.Thewritersfinallywarnedtheenterprisesandregionsthatperceivingthehorizontalindustriesofthemselveswithnuclearcompetitivepowercanbestfitthetrendoftheindustr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andmodernindustries.

KeyWords:horizontalindustry;region;high-qualityessentialfactorsofproduction;enterpriseboundary

〔责任编辑:李海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4)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5)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6)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7)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7) 1.4 项目建设期 (8) 1.5 项目执行机构 (8)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8) 2.1.1 项目建设背景 (8)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8)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10) 2.2 项目创新 (11)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1)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1)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2)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2)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2)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2)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2)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3)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13)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3) —1—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15) 3.4.1项目建设名称 (15) 3.4.2项目建设目标 (15) 3.4.3项目建设地点 (15)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6)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6)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8)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9)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20)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20)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21) 3.4.8产品方案 (22) 3.4.9建设期限 (23) 3.4.10技术保障措施 (23)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27) 4.1 投资估算 (27) 4.1.1基本建设投资 (27)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27) 4.1.3流动资金估算 (27) 4.2 国内配套资金 (29)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29) 第5章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30) 5.1 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30) 5.1.1 项目农户 (30) 5.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0) 5.3 项目准备、实施组织安排 (33) 5.3.1项目领导小组 (34) 5.3.2项目管理联合办公室 (34) 5.3.3项目技术咨询委员会 (34) 第6章偿还及担保责任 (34) —2—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X月XX日,市委市政主持召开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议”,会议中提出的文旅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获得各方积极关注、高度重视、广泛推进。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李贵富书记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议的讲话”更是从政府工作层面将全域旅游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书记对遵化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清晰、资源优势分析透彻、下部工作举措部署有力,这不仅为遵化旅游发事业展鼓足了干劲,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对遵化重返百强、再创辉煌的发展信心。下面我总结一下参加此次会议的心得体会: 一、全域旅游地位显著,遵化发展全域游优势明显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市场需求变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全面推动旅游目的地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全面优化旅游体验满意程度、全面释放旅游资源内在潜力的必然要求。此次由国务院制定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有利于增强贯彻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决心,有利于各部门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中的协调,有利于提振各地党政一把手抓好全域旅游发展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解决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落地、落实、落细、落好。当前,遵化在发展旅

游业自身优势得天独厚、机遇千载难逢,一是我们旅游资源丰富有景区景点XX处,世界文化遗产X处,清东陵XA级景区一家;二是文化底蕴深厚,遵化是千年古县,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有戢东第一城的美誉,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三是自然风光秀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XX.X%,河流XX条,可谓是有山有水,景区宜人;四是区位优势显著,处于京津唐承秦五大城市腹地,游客资源市场潜力巨大;五是交通四通八达境内高速X条、出口X个,铁路X条,可谓是西进东出、南承北联的重要枢纽;六是旅游纪念品丰富,有马兰峪金银器、红木、皮影、剪纸、满绣等民俗手工艺品。这些资源优势为我们推动文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地,李书记在会议所提出的扭住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X项举措,更是为我们遵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定将积极落实李书记指示,立足优势、谋划思路,找准重点、集中突破,努力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促进遵化旅游大发展。 二、深入挖掘清东陵文化内涵,丰富市场营销手段 清东陵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唐山市唯一一家XA级景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我们要抢抓省、市大力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历史机遇期,进一步挖掘清东陵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一是举办精品主题活动,在举办清明万众祈福盛典、暑假研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知识讲解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2020注会《公司战略》考点: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

2020注会《公司战略》考点:横向分工结构的基 本协调机制 2017注会《公司战略》考点: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 纵横向分工结构 (二)横向分工结构 2.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就是建立在企业的分工与协调上的制度。企业组织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有六种类型: (1)相互适应,自行调整(创业型组织结构、矩阵制结构) 这是一种自我控制方式。组织成员直接通过非正式的、平等的沟通达到协调,相互之间不存在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也没有来自外部的干预。这种机制适合于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在十分复杂的组织里,由于人员构成复杂,工作事务事先不能全部规范化,因而也采用这种协调机制,使组织成员边工作、边调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 相互调节意味着通过简单的沟通就可以协调工作。以“阿波罗计划”为例:人类首次登月,毫无成例可以借鉴,工作被精细分工到难以置信的地步,数以千计的专家从事不同的工作,最初没有人知道该干什么。随着工作的开展,知识也在增长,之所以最后获得成功,很多时候靠的仍是专家们在未知道路上的相互适应能力。 (2)直接指挥,直接控制(创业型组织结构) 这是指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按照一个人的决策和指令行事。负责人发布指示,监督工作。形象地讲,这种协调机制如人的大脑一样,同时协调两只手的活动。直接监督受规模的限制,领导者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十来个人的组织,也许他还能玩得转,人再多一些,

恐怕就力不从心了。这个时候,组织会出现分层,即出现中间管理层,同时组织成员的工作会出现标准化倾向。 (3)工作过程标准化(职能制结构) 这是指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工作标准,来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在生产之前,企业向职工明确工作的内容,或对工作制定出操作规程 及其规章制度,然后要求工作过程中所有活动都要按这些标准进行,以实现协调。 (4)工作成果标准化(事业部制结构) 这是指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工作成果标准,实现组织中各种活动的协调。这种协调只规定最终目标,不限定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过程。 (5)技艺(知识)标准化(专业型企业) 这是指组织对其成员所应有的技艺,知识加以标准化。有些组织内的工作专业性强,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均无法标准化,那么组织 只能通过将员工的技能标准化来实现工作协调的目的。 (6)共同价值观(理想型企业) 这是指组织内全体成员要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宗旨、方针有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充分地了解组织的处境和自己的工作 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互相信任、彼此团结,具有使命感,组织 内的协调和控制达到高度完美的状态。 从六种类型的关系来看,企业组织简单时,只需要相互适应、自行调整的协调机制。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工作时,便产生了直接指挥、直接控制机制。当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时,协调 机制便趋向标准化。在工作相当复杂时,企业便需要采用成果标准 化或技艺标准化。在工作极其复杂,难以标准化时,企业往往又自 行转回到互相适应调整这种最简单而又最灵活的协调机制上。不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实际上,企业不可能在 一段时间内只依靠一种协调机制,往往要根据不同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混合使用这六种协调机制的。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识别)

附件: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结果规划贷款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立 项 申 请 报 告 湖南省农委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4)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5)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6)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7)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7) 1.4 项目建设期 (7) 1.5 项目执行机构 (7)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7) 2.1.1 项目建设背景 (8)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8)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9) 2.2 项目创新 (10)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0)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1)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1)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1)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1)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2)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2)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2)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12) —1—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3)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14) 3.4.1项目建设名称 (14) 3.4.2项目建设目标 (14) 3.4.3项目建设地点 (14)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4)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5)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7)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7)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8)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19)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19) 3.4.8产品方案 (20) 3.4.9建设期限 (21) 3.4.10技术保障措施 (21)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24) 4.1 投资估算 (24) 4.1.1基本建设投资 (25)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25) 4.1.3流动资金估算 (25) 4.2 国内配套资金 (26)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26) 第5章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27) 5.1 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27) 5.1.1 项目农户 (27) 5.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7) 5.3 项目准备、实施组织安排 (30) 5.3.1项目领导小组 (30) 5.3.2项目管理联合办公室 (30) 5.3.3项目技术咨询委员会 (31) —2—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从XX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XX—XX年)、重点突破(XX—XX年)、全面推进(XX—XX年)、深化攻坚(XX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XX年和XX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1缩小到: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提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

农民收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XX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 1、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

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1]。 表1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

第49讲_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纵横向分工结构(1)

第四章战略实施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次重点章。 本章涉及的内容包括:(1)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2)纵向分工结构与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协调机制;(3)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4)组织的战略类型;(5)企业文化的类型、文化与绩效、战略稳定性与文化适应性;(6)战略失效与战略控制以及战略控制的方法;(7)战略管理中的权力与利益相关者;(8)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题型题量分析 本章考试的题型一般为客观题和简答题,但对本章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是解决综合题的必要前提,近3年平均分值为9分左右。 2019年考生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内容考主观题:横向分工结构的八种基本类型;组织的战略类型;战略稳定性与文化适应性;平衡计分卡;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大数据时代企业战略转型。 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2019年教材本章内容与2018年教材相比,主要变化有: ①新增【案例4.1】、【案例4.6】、【案例4.17】、【案例4.20】、【案例4.23】5个案例,案例序号重新排序; ②部分文字表述修改。 第一节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 组织结构是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分工和协调的系统。它可以平衡企业组织内专业化与整合两个方面的要求,运用集权和分权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和控制。因此,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分工与整合。 (一)分工 分工是指企业为创造价值而对其人员和资源分配的方式。将组织中的任务切割成较小的部分以完成组织工作,此过程即为专业化分工。组织工作经过专业化分工以后,工作的完成是经过片段的组合,每位员工不需要完成整个工作的全部步骤,只需要从事专精的小部分,不必每样工作都精通,如此每位员工均从事其最专业的部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一般来讲,企业组织内部不同职能或事业部的数目越多,而且越专业化,企业的分工程度就越高。 1.纵向分工。管理层次的构成及管理者所管理的人数,即为纵向分工。纵向分工是企业的经营分工,在这条线上决定绩效的分配、权力的分配,所以常常又称之为职权线。 2.横向分工。横向分工是企业资源的分工,也就是说公司所有的资源都在这条线上进行专业分配,保障业务部门能够获得支持,所以横向分工是职能线。横向分工最重要的是专业化分工以及专业化水平,同时为了能够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横向分工一定要尽可能简单,尽可能精简,能够减少就不增加,能够合并就合并。 【相关链接】专业化程度或称作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程度是描述组织中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20世纪初,亨利福特通过建立汽车生产线而富甲天下,享誉全球。他的做法是给公司每一位员工分配特定的、重复性的工作。例如,有的员工只负责装配汽车的右前轮,有的则只负责安装右前门。通过把工作分化成较小的、标准化的任务,使工人能够反复地进行同一项操作。福特利用技能相对有限的员工,每10秒钟就能生产出一辆汽车。福特的经验表明,让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依据-促进科技,金融及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 实施意见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吉林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融合实施意见》等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融合实施意见”的改革要求,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任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着力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形成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效应,吸引市内外、省内外以及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我市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要求。

加快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支撑、政企紧密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基础平台、政策体系和良好外部环境,带动社会资源竞相投入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要科技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型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用奋斗业绩不断开创新时代吉林省全面振兴发展。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 (三)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设立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引导基金,按一定比例参股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社会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基金和种子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滚动发展,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渠道。逐步设立科技孵化器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本地区联动方式,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成立科技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基金,扶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进一步支持民间资本开展科技创业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对投资于本地区孵化期、初创期企业的服务厅融资机构,按照投资额一定比例给予支持。 (四)设立服务厅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由服务厅融资机构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用于支持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强对本地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的金融扶持力度,综合采取创业投资、股权资助、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绩效奖励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产业融合现在有一些趋势性的认识。产业融合是指相关企业为了共同的业务目标或作业目标,形成的一体化运作供应链的过程。简而言之,产业融合不是物流业和某一个产业的融合,而是在供应链平台上多个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所以产业融合与现在还在沿用的、特别是与政府部门使用的一些名词有一定联系和区别,如前一段时间发改委讨论的两业联动。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讲,仅仅两业联动肯定是不足的。不仅仅是物流业和某一个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在供应链平台上相关产业之间的一体化运作模式,或者是在一体化运作大背景下供应链的形成过程。 一、产业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一直存在。荆林波提出一个观点:任何产业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复合的,都与服务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过程中就有融合。现在来看,供应链上的产业融合做的还不够。在大的宏观背景下,今后产业融合的推进速度一定会加快,这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此,我们要做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在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经济运行增速趋缓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对于增速趋缓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是台阶式的,从10%到8%、6%、5%、4%。但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是波浪式的。因为中国经济是两个二元经济的结构,一个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一个是中西部和东部的二元结构。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趋缓的过程将是波浪式的而不是台阶式的。无论怎样,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两点上已经形成共识。物流业要思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会对物流产生什么影响,机遇在哪里,挑战在哪里?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跳出物流大环境来考虑。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效率从何而来?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无论是企业效率还是国家税收都可以通过速度实现增长,即通过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取得效益,因此也掩盖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很多矛盾。 经济增速放缓时,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掩盖的矛盾水落石出。别的矛盾暂且搁置,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大家特别是企业家比较关注的,就是效益问题。效益在下滑,即便效益回升,空间也非常有限。以后怎么办?这是企业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在座的每一位做学问、做研究的人所面临的重大学术性问题,解决整个中国在经济运行增速趋缓过程中的效益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二、经济放缓应对策略:降低成本 我个人认为解决方案首先要从顶层找思路,在顶层思路上要有所转变,将倒逼放弃以速度求效益的经营或发展模式。但如果摒弃这种模式,新的模式在哪里,效益从何而来?从国外经验来看,就是要降低成本。效益无非是两个途径获得:一个是速度扩张获得效益,一个是降低成本获得效益。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转变经营模式或发展模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

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青干班五组

产业融合_横向产业研究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林民盾(1954—),男,中国香港人,香港万城集团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杜曙光(197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 林民盾,杜曙光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现代产业横向上的相互交融,使得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企业在传统产业结构里 的具体位置。同样,发展什么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现代经济以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有形低级生产要素,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趋势。在这个条件下,本文将传统产业结构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分析商品的形成过程及相 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归纳出包括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核心元素的横向产业模式。警示企业或区域寻找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横向产业,是更切合现代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横向产业;空间;高级生产要素;无边界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2-0030-07 【产业经济】 2006年2月 第2期(总215期)Feb.,2006No.2 ChinaIndustrialEconomy观察现代产业,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纵向结构由于其横向的相互交融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有时很难确定某个行业或产业在纵向的具体位置。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已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创新与科学技术已经贯穿在所有的产业内,各行各业都将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于创新产品或是提升产业能力,知识对所有产业的渗透、融合及生产方式的模块化分工,迫使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应该淘汰,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或动力。 一、横向产业的提出 现在我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即是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经过初步加工的资源)。以此来划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并将剩余部分归为第三产业。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从其分类的立论基础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分类法主要是揭示了以非自然物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工业发展,是以当时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 1.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 经济学的研究源于对商品的研究,任何产业的具体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生产过程,其过程就是对预期商品的规划、研发、制造和销售,最终目的都是生产商品并把商品转移至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工业经济

第65讲_横向分工结构(3)

第四章战略实施 横向分工结构 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国际部结构 国际部也应该是一种事业部制,其事业部的划分可以是按区域划分,也可以是按产品划分,甚至还可能是按区域和产品的混合划分。 全球区域分部结构 多国本土下属公司的结构

●多国本土化战略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采用这种类 型的企业往往采用“全球区域分部结构”。 ●这里的区域分部可以是事业部,也可以是战略业务单位。 ●东道国长期一直使用“袖珍翻版”来描述传统的多国本土下属公司。 ●下属公司的生产成本通常比母公司高,因为它要以相对小的规模生产各种产品。但在很多情况下,贸易 壁垒把国际市场隔离开来,使下属公司仍能盈利地运转。 ●区域分部结构使地区和国家经理有高度的自主权,可以改变本国的产品战略,使它能适应于所在国家或 地区的特殊环境。 全球产品分部结构 全球化战略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销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高额利润。采用这种类型的企业往往采用“全球产品分部结构”。 全球产品分部结构的下属公司的结构 ●这里的产品分部可以是事业部,也可以是SBU。 ●当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寻求时,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设置活动。 ●在全球产品分部结构下,由企业总部确定企业的总目标和经营战略,各产品部根据总部的经营目标和战 略分别制订本部的经营计划。 ?全球性的下属公司在战略和运营方面没有太大自主权,不会采取自发行动。 ?专门化是全球性公司战略的核心,因此各下属公司应以服从为重,并被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来评估。 跨国结构

产业融合理论

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 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以上学者揭示的仅限于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实际上,产业融合除了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还广泛地存在于其它领域中。西方关于产业融合基本特征和规律的揭示大致有: (1)从产业融合的原因来说,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 (2)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一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Lei,2000),因而产业融合一般发生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和交叉处,而不是发生在产业的内部(张磊,2001);

战略管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战略管理第一章战略管理理论 1、企业使命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企业目的,特别是企业的经济目的;企业定位;企业理念;公众形象;利益群体。 2、什么是企业的战略?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广义上,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界定着企业正在从事的或者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以及界定着企业所属的活应该属于的经营类型。 狭义上,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决定着企业目前所从事的或者计划要从事的经营 业务的基本性质。 构成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3、在什么条件下,企业的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是合一的? 当企业形态简单,经营业务和目标单一时,企业总体战略就是该项经营业务的战略。 4、试比较行业组织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的前提假设和使用条件。 (1)产业组织模型认为产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要超过管理者对 企业的影响,企业绩效取决于所在行业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市场进入障碍等 (2)资源基础模型认为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了战略基础,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宏观环境分析的意义在于评价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大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与实施的影响。 2、如何运用PEST分析方法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s)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技术环境(technologial) 3、行业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战略分析中,产业环境分析的重点是对产业内竞争程度的评估。 4、简述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 (1)潜在的进入者威胁(2)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2)替代品的压力(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5、企业竞争对手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1)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2)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3)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4)竞争对手的潜在能力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 1、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如何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分为三大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有价值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 2、企业核心能力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 核心能力就是企业中有价值的资源,它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且不会随着使用而递减。可以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