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研究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环境和企业发展,推进了我国传统媒体、金融业、制造业等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但在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中,存在着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而带来的监管问题、整合与管理问题,以及盲目跟风所导致的忽略实质只重形式等问题。鉴于此,应加强政府引领和监管,注重资源的实质整合,避免盲目跟风,在“互联网+”的热潮中保持必要的冷静和理智,以保障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融合;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20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19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创新,首先发端于服务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了经济社会

的深刻变化。[1]

纵观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环境的变化,而近些年来对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互联网技术了。首先,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迅等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在知名度上还是在盈利性上都远超其他传统企业;其次,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形成产业融合的变局。李克强总理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显然,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渗透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本文拟结合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案例,分析“互联网+”概念下产业融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现状

互联网于1995年进入我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互联网逐步在信息、社交、购物、教育、金融等方面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更是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结构,引起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可谓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因子。[2]本文撷取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在我国,传统媒体是互联网最早对其产生影响的产业。1997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强势传统媒体单位纷纷开始触网,与此同时,全新的、以数字化方式生存的电视台――凤凰卫视亮相,中国互联网在新媒体方向上的尝试性实践正式拉开序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杭州华数的案例。

杭州华数是中国三网融合的首批试点地区的企业,2000―2004年,华数开始大规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数据宽带网络建设;2004年,华数将数字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的互动电视业务;2008年,华数首创了家庭高清点播业务;2010年,华数率先开通了互联网电视和3G手机电视业务,推动中国的新媒体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12年,华数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媒体云平台,并与尼尔森合作成立了收视率大数据公司;2014年,华数全面实施“云梯计划”,推出了云电视、云宽带、云家庭和云城市平台。

通过互联网与电视的融合,人们可以实现电视线上交易、电视通信、电视服务跨屏转移、电视智能家庭等,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是通过渗透并改造传统媒体服务而影响人们生活的,新的媒体服务更便捷、更丰富、更人性化。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2014年百视通吸收、合并传统媒体东方明珠,通过此次整合,作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兴媒体百视通将原有业务与其大股东旗下相关业务重构整合,打通产业链而形成了自身的互联网媒体生态系统并完成产业

布局,通过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融合,打造出了一个新型互联网媒体集团。重组完成后的新上市公司既有文化传媒全产业链运营优势,又可依托集团传统内容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和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等新兴媒体牌照等资源

优势,业务布局全面,业务形态多样,体现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后的优势。

媒体服务于人,而如何服务,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当互联网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已势不可挡时,媒体企业必然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负隅顽抗还是顺应趋势是其生死存亡的抉择。而一旦允许互联网渗入和改变,那么由互联网带动的新兴媒体必然会形成一个个综合性的、丰富的、庞大的产业链,这是由互联网本身的发散性、连带性和包容性决定的。

2.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

受互联网影响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金融业。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国

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典型的案例即为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业务,即阿里金融。

与传统信贷模式不同,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其所开发的新型微贷业务的核心是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以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向这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同时,阿里金融微贷技术也极为重视网络,其中,小微企业大量数据的运算即依赖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这样不仅保证了其安全、高效,也降低了其运营成本。2015年1月26日,中州证券与锐旗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综合金融方面展开合作,具体集中在两大领域,即大经纪业务和以直投业务为先导的“五位一体”产业链。双方意欲在互联网大数据和P2P、众筹等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点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如利用大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对客户的行为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征信测算,可为融资服务提供合理的授信额

度参考,并以此为基础加快发展P2P网贷、股权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

可以看出,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代表了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并为一直以来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和途径。互联网金融以其覆盖面深而广、服务方式方便快捷、金融工具创新等特点受到企业和个人的欢迎,政府有关部门也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支持其在未来的发展。

3.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持续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障碍,而互联网却帮助一些制造业企业实现了新的突破。

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其主打产品小米手机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与用户间的深入互动,促进其产品研发。小米研发人员根据微博、微信、论坛渠道汇集的网友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这样一方面可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小米也因此被视为“无制造”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功典范。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及时并全面地获取用户需求,实现以需定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库存,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可以为企业寻求并锁定目标客户,在促进产品销售中发挥强大作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

更新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售后服务模式,甚至是管理模式的目的,从而使企业突破原有的障碍,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二、我国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由互联网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作为一种新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1.由互联网的虚拟性而带来的监管问题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使得制造业改变了传统的生产

和销售方式,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通过网络直接沟通,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使企业能做到依需定产,甚至是个性化定制,降低了库存,减少了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资讯,实现最优的采购目的,同时可以享受更好的售后服务。但是,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质使得依附于其的交易难以监管,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虚假交易等问题。

成立于2009年的中钢网隶属于北京中钢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集钢铁电子交易、银行在线支付、钢材行情资讯、现货资源搜索、终端采购招标、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钢铁互联网企业。中钢网“互联网+钢铁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业态,重点在于改变了钢铁传统的现货销售模式,而代之以互联网来沟通买卖双方,以促进销售。2014年年底,中钢网新三板挂牌获批。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4.51亿元,同比增长147倍。对于收入大幅增

长的原因,中钢网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新的现货商城交易网站的上线运营,钢材的集采业务大幅增加所致。但是《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中钢网的平台交易量存在虚增交易,即通过过账、买单或关联交易来增加平台交易量,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资金。[3]

显然,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导致通过人为操作增加网络数据成为可能,因此而虚增的交易更具隐蔽性,如果疏于监管就可能导致企业业绩不实、欺骗投资者等不良后果。

2.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中的整合与管理问题

现实中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常通过企业并购的方

式来实现,而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或文化。互联网企业往往代表着新锐进取,而传统企业通常与稳健务实相联系,两种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若整合不力就有可能影响融合大局。另外,不同产业融合带来的企业管理上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一个著名案例,就是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并购融合的失败案例。[4] 2000年1月10日,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宣布以1 810

亿美元收购老牌传媒帝国时代华纳,成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这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案,两公司所有形式的媒体都被整合到一个媒体公司之中。然而,到了2009年12月9日,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剥离旗下子公司美国在线。分拆后,美国在线将成为一家独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

专注于发展广告业务;时代华纳则专注于内容业务。两者融合失败的原因固然有内外诸多的因素,但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文化整合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代华纳作为传统媒体企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出新产品。美国在线则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其企业文化是以用户接入服务为导向,以快速抢占市场为首要目标,操作灵活,决策迅速。合并后,集团管理层缺乏跨行业管理与整合的经验,双方一直存在着隔阂与冲突。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师雷巴尔德斯回忆,合并之后,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双方的管理层一直都争执得很厉害,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几乎从来没有很好地合作过。显然,这种冲突与整合的不力是并购融合失败的重要原因。

3.盲目跟风融合,只重形式,忽略实质

“互联网+”的概念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行业发展关键词,尤其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推动“互联网+”计划之后,各行各业,从零售、物流到房产、汽车、旅游,再到教育、医疗和金融,无不争相努力要搭上“互联网+”的班车。及时响应政府号召和顺应潮流固然可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盲目跟风必然会导致形式上的融合,而忽略了实质上的业务融合和整合,从而把企业带入混乱甚至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境地。如在美国华纳与时代在

线的并购案例中,最初合并时双方曾为互联网用户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电脑、电视、音乐、杂志,以及电影等媒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共享。但实际上,合并后的公司在业务方面仍基本上表现为合并前的分割状态,极少有互相渗透的业务。由于受到网络带宽、传输等技术方面的限制,美国在线即使有了像时代华纳这样强大的内容资源也难以

将其转化为高额的收入。时代华纳的内容也没有通过美国在线的网络服务出售给消费者,建立起成功的赢利模式。最终的结局是双方合并之初未预料到的。三、我国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的发展对策

互联网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普遍的、深远的,三大产业无一不受到互联网或多或少的影响。互联网所引起的企业变革,无论是对制造业还是对金融服务业都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忽视了互联网的影响,企业就会在生存和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滞后甚至灭亡。而快速的融合发展又会相应地产生诸多的问题。因此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要保持警醒,采取正确的对策。

1.加强政府引领和监管,及时整合原有监管机构

在面对产业融合的大趋势时,政府部门有必要在各个层面引领企业提高认识,并在制定政策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使处在产业链底端的企业也能及时认清形势,而不至于做井底之蛙,固步自封。政府的引领可以帮助企业看到经济

大局,使产业融合的脚步更顺利、更成功。

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和泛在化,使得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和业务监管增加了难度,政府部门对此要有事先的预见,在产业融合之际,要相应地做出监管的融合和调整,以适应环境和监管对象的变化,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产业融合的结果不仅是企业之间的融合,而且也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行政监管功能的融合。比如国外三网融合带来了政府监管的变化,从英美两国来看,它们的监管模式变革体现了两大趋势:一是从分业监管转向统一监管,二是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也就是说,当产业融合之后,政府的行政监管也要随之变革,必要时行政监管也要进行融合,我国当前对电影电视行业和互联网的监管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2.注重资源的实质整合,避免形式上的简单结合

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意味着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模式,意味着会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5]如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并不是把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发挥乘法的效果,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活力。要避免只做形式上的简单结合,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具有高屋建瓴的水准和能力,在企业面对变局时能够从战略角度

为企业掌舵。同时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为产业之间的融合和整合需要既懂网络技术又精通企业业务的优

秀人才,企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的储备。要想做到成功的“互联网+”,实现产业的实质性融合而非形式上的结合,既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水准的领导者的正确引领和管理,也需要有真才实干的优秀人才的实际操作。

3.在“互联网+”的热潮中保持必要的冷静和理智,避免盲目跟风

融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市场细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要互联网化,相反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客户需求更加细化的时候,越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该细分的要细分,避免盲目跟风而导致将来丢失市场。因此,即使在政府号召推行“互联网+”的热潮中,企业仍要保持冷静,把握好本企业的行业本质,不搞不必要和形式化的“互联网+”。事实上值得深思的是,美国经历了前些年的“互联网+”之后,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硬件时代”,即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等,即是新硬件时代的产物。[6]当然,不同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保持自己前进的步伐,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求实现全民“互联网+”。因此企业要把握行业本质,以战略眼光

看待与互联网的融合,唯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不至于落后挨打,也不至于由盲目融合而失去原来的领地。

四、结语

产业融合既是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产业调整现象,也是产业发展在某一个阶段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互联网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及企业发展的时代,作为置身于其中的企业,要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去认识问题,把握趋势;面对新生事物,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既不固守陈规,又不失去冷静,从而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从政府方面来说,应为企业制定良好的金融政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应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和环境构建,来发展符合新技术特征的融合型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孟晓哲.现代农业产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6):318.

[2]李爱玲,范春顺.信息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发展信息产业融合的对策[J].现代情报,2007(1):27.

[3]雷成.新三板公司中钢网被爆造假:过账买单虚增交易[N].消费日报,2015-04-27(01).

[4]黄明.并购史上最大的败局――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J].董事会,2009(6):68.

[5]周宇,惠宁.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6.

[6]孙浩进.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1(2):85.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知识讲解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制造业是我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x〕X号),进一步推动我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和生产体系升级,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x年底,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60%,工业重点行业建设一批工业云服务平台,工业云企业用户数较x年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10%。全区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企业等示范标杆,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制造新模式,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明显提升,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宽带网络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宽带普及率提高到75%,新一代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5Tbps。 到x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建成一批全产业链高效协同和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产业链互联共享、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创的

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双创”平台建设。一是加快“互联网+”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新创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鼓励建设一批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行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活、更精准,凝聚大众智慧,形成内脑与外脑结合、大企业和小微企业及个人协同的创新的新格局,激发全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引擎。以xIBI育成中心、现有各类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支持建设10个以上“互联网+”、创新工场等孵化和创新平台。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云设计、云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面向x制造业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为突破口,不断总结提升和应用推广,重点在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我区优势特色领域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立重点行业工业云服务平台及工业大数据平台服务功能,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云服务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响应速度、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三是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 1、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

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1]。 表1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

如何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如何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当下关于工业互联网、工业4.0 等各种会议比比皆是,“每次都在讨论如何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是进度总是非常慢。为什么慢?业内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华为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对记者直言。 跨界融合”一词已经早成为各行业合作时的“标准用语”,但当真的推行时,往往才发现“隔行如隔山”。长期从事ICT 领域研发的张顺茂,初涉及纺织行业自然也是如此。同样地,纺织化纤行业内的人士初接触全栈、全场景AI 解决方案,神经元网络等名词也会有些云里雾里。 “各个领域认为很牛的东西,用到另外一个行业、另外一个场景时,都不知道是什么,互相无法解决也相互不理解。”张顺茂分析道。 如何实现跨界融合与交叉科学的创新,是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最关键的问题。而一旦突破了这个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后,很多颠覆性创新的成果就会出现。 杂交因子是生物学的概念,与跨界科学的创新具有相同的内在逻辑性。张顺茂指出:“如何才能实现交叉科学的创新?究竟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认为第一点,双方的观点意愿一定要很明确。比如合成纤维是化纤行业领域里的名词,这个领域里一定有工业制造很多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很清晰、很明确地表达出来。” 他表示,这些问题表达出来后, ICT 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理解消化。“这是目标和意愿,至少是宏观层面的自动化,落到微观上就是具体的场景,让问题更加清晰化,让双方都能很理解。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有决心去解决,否则双方在目标和能力上不一定能匹配。” 其次,问题、目标与愿景明确后,还要有足够的资源与人力投入,因为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以华为、三联虹普与TMT 联合推出的“化纤行业智能解决方案V1.0”,实际上这是很辛苦的过程。 张顺茂认为:“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可能打退堂鼓,收益也不明显,很容易就会出现退出的情况。因此领头企业领导的支持,专业人员与行业专家的协同都很重要,否则无法坚持下去。同时方案还要落到具体的场景,能在实际场景中得到解决。” 要实现跨界融合的第三个重点即要创新交流。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方案一定要有技术上的创新焦点。

产业融合_横向产业研究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林民盾(1954—),男,中国香港人,香港万城集团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杜曙光(197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 林民盾,杜曙光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现代产业横向上的相互交融,使得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企业在传统产业结构里 的具体位置。同样,发展什么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现代经济以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有形低级生产要素,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趋势。在这个条件下,本文将传统产业结构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分析商品的形成过程及相 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归纳出包括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核心元素的横向产业模式。警示企业或区域寻找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横向产业,是更切合现代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横向产业;空间;高级生产要素;无边界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2-0030-07 【产业经济】 2006年2月 第2期(总215期)Feb.,2006No.2 ChinaIndustrialEconomy观察现代产业,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纵向结构由于其横向的相互交融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有时很难确定某个行业或产业在纵向的具体位置。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已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创新与科学技术已经贯穿在所有的产业内,各行各业都将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于创新产品或是提升产业能力,知识对所有产业的渗透、融合及生产方式的模块化分工,迫使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应该淘汰,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或动力。 一、横向产业的提出 现在我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即是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经过初步加工的资源)。以此来划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并将剩余部分归为第三产业。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从其分类的立论基础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分类法主要是揭示了以非自然物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工业发展,是以当时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 1.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 经济学的研究源于对商品的研究,任何产业的具体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生产过程,其过程就是对预期商品的规划、研发、制造和销售,最终目的都是生产商品并把商品转移至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工业经济

2019咨询工程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83分卷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两化融合以()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B.战略一致性 C.领导的核心作用 D.新型能力 2.工业互联网发展,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的()和规模化扩张的(),中国正处于抢占工业互联网主导权的()。 A.关键期、窗口期、战略机遇期 B.窗口期、关键期、战略机遇期 C.战略机遇期、窗口期、关键期 D.战略机遇期、关键期、窗口期 3.2017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的()态势,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 A.高速增长

B.增长 C.缓慢增长 D.平稳不变 4.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制造体系 6.广泛深入开展贯标培训,不包括()。

A.完善培训体系 B.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开展培训 C.培育新型企业家 D.建立培训中心 7.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 B.工业2.0向3.0过渡 C.工业3.0 D.工业3.0向4.0过渡 8.全面推动()贯标,持续打造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两化融合标准 C.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中的管理循环不包括步骤()。

A.策划 B.支持、实施与运行 C.实践 D.评测 E.改进 10.下列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不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B.全面解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C.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 D.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E. 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11.()正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聚焦点和关键突破口,商业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 A.IaaS B.PaaS

产业融合理论

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 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以上学者揭示的仅限于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实际上,产业融合除了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还广泛地存在于其它领域中。西方关于产业融合基本特征和规律的揭示大致有: (1)从产业融合的原因来说,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 (2)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一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Lei,2000),因而产业融合一般发生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和交叉处,而不是发生在产业的内部(张磊,2001);

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1.机器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制作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阶段”和利用已完成的人工神经网络输出正解的“()”(5.0分) A.判断阶段 B.预测阶段 C.验证阶段 D.训练阶段 我的答案:B√答对 2.发挥IT 技术优势将已有平台向制造领域延伸,对外提供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企业属于()(5.0分) A.装备制造企业 B.工业软件企业 C.信息技术企业 我的答案:C√答对 3.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机器能够(),以实现某些脑力劳动的机械化。(5.0分) A.具有智能 B.和人一样工作 C.完全替代人的大脑 D.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 我的答案:D√答对

4.借助平台的数据汇聚与处理能力拓展服务边界,对外提供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企业属于()( 5.0分) A.装备制造企业 B.工业软件企业 C.信息技术企业 我的答案:B√答对 5.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类聚类、深度挖掘属于()过程。(5.0分) A.数据探索 B.数据建模 C.数据评估 D.模型验证 我的答案:A×答错 6.工业互联网这一该案最早是有()提出的。(5.0分) A.美国GE公司 B.德国西门子公司 C.美国GM公司 我的答案:A√答对 7.从自身核心产品能力出发或者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以平台为载体对外提供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企业属于()(5.0分) A.装备制造企业

B.工业软件企业 C.信息技术企业 我的答案:A√答对 8.“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是在()大学会议上提出的。(5.0分) A.普林斯顿 B.麻省理工 C.达特茅斯 D.卡内基梅隆 我的答案:C√答对 9.“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是()在1956年提出的,标着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5.0分) A.麦卡锡 B.明斯基 C.罗切斯特 D.香农 我的答案:A√答对 10.2016年3月谷歌()在四场比赛中击败了国际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5.0分) A.AlphaGo B.AlphaGo Master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产业融合现在有一些趋势性的认识。产业融合是指相关企业为了共同的业务目标或作业目标,形成的一体化运作供应链的过程。简而言之,产业融合不是物流业和某一个产业的融合,而是在供应链平台上多个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所以产业融合与现在还在沿用的、特别是与政府部门使用的一些名词有一定联系和区别,如前一段时间发改委讨论的两业联动。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讲,仅仅两业联动肯定是不足的。不仅仅是物流业和某一个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在供应链平台上相关产业之间的一体化运作模式,或者是在一体化运作大背景下供应链的形成过程。 一、产业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一直存在。荆林波提出一个观点:任何产业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复合的,都与服务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过程中就有融合。现在来看,供应链上的产业融合做的还不够。在大的宏观背景下,今后产业融合的推进速度一定会加快,这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此,我们要做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在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经济运行增速趋缓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对于增速趋缓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是台阶式的,从10%到8%、6%、5%、4%。但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是波浪式的。因为中国经济是两个二元经济的结构,一个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一个是中西部和东部的二元结构。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趋缓的过程将是波浪式的而不是台阶式的。无论怎样,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两点上已经形成共识。物流业要思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会对物流产生什么影响,机遇在哪里,挑战在哪里?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跳出物流大环境来考虑。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效率从何而来?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无论是企业效率还是国家税收都可以通过速度实现增长,即通过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取得效益,因此也掩盖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很多矛盾。 经济增速放缓时,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掩盖的矛盾水落石出。别的矛盾暂且搁置,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大家特别是企业家比较关注的,就是效益问题。效益在下滑,即便效益回升,空间也非常有限。以后怎么办?这是企业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在座的每一位做学问、做研究的人所面临的重大学术性问题,解决整个中国在经济运行增速趋缓过程中的效益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二、经济放缓应对策略:降低成本 我个人认为解决方案首先要从顶层找思路,在顶层思路上要有所转变,将倒逼放弃以速度求效益的经营或发展模式。但如果摒弃这种模式,新的模式在哪里,效益从何而来?从国外经验来看,就是要降低成本。效益无非是两个途径获得:一个是速度扩张获得效益,一个是降低成本获得效益。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转变经营模式或发展模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研究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环境和企业发展,推进了我国传统媒体、金融业、制造业等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但在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中,存在着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而带来的监管问题、整合与管理问题,以及盲目跟风所导致的忽略实质只重形式等问题。鉴于此,应加强政府引领和监管,注重资源的实质整合,避免盲目跟风,在“互联网+”的热潮中保持必要的冷静和理智,以保障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融合;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20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19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创新,首先发端于服务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了经济社会

的深刻变化。[1] 纵观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环境的变化,而近些年来对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互联网技术了。首先,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迅等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在知名度上还是在盈利性上都远超其他传统企业;其次,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形成产业融合的变局。李克强总理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显然,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渗透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本文拟结合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案例,分析“互联网+”概念下产业融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现状 互联网于1995年进入我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互联网逐步在信息、社交、购物、教育、金融等方面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更是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结构,引起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可谓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因子。[2]本文撷取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019年制造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制造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一、行业发展趋势 (2) 二、公司发展战略 (3) 三、公司经营计划 (3) 四、风险因素 (4) 1、技术研发风险 (4) 2、核心技术泄露及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5) 3、管理风险 (6) 4、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变化的风险 (6) 5、应收账款较大的风险 (7)

工业互联网成为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已是全球共识,埃森哲在《工业互联网展望报告(2015)和《工业互联网市场定位报告(2015)中预测,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带来超过15万亿美元的增长。据工信部和相关权威机构估计,在未来20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将为制造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巨大的发展动力。 公司主要面向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重资产生产制造型行业企业提供“制造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工业互联平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包括企业应用互联总线、设备互联总线,主数据管理、企业级移动应用、企业工程门户、业务流程管理、智能制造数据交换一体机、工业数据采集网关、企业互联网API网关等,同时为企业提供物联网与云计算方案设计咨询,大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 一、行业发展趋势 工业互联网基于云技术、5G等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技术,通过数据的处理能力作为目标,打造开放的共享的互联互通的平台。目前中国制造企业正在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社会参与热情高涨,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工业互联网深入发展,企业内部设备数据采集、标识解析、企业内部组织、业务、管理、生产、销售、客户、供应商等集聚互联,推动企业转型升级。2019年2月21日中国工业互联网峰会在北京召开,5000+的嘉宾参与,中国工业互联网已

产业融合论文: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转变的影响研究

产业融合论文: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转变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经济的到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拓展。因此,对产业融合及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组织创新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着重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企业组织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得出产业融合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变迁与产业发展重要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融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一、相关文献的研究 (一)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马歇尔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将产业的内部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萨伊的资本、劳动、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认为组织是一种能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和政府组织。 此外,贝恩(1959)在《产业组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并将这一范式和产业组织政策联系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二)有关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 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他运用产业边界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业融合的案例中抽象出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数字化信息、综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并检验了他们在更广的产业经济范围内的适应性。随着产业融合的拓展,产业融合将导致产业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对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朱瑞博(2003)在青木昌彦模块化理论的基础上,将价值模块整合和产业融合问题有机联合起来。另外,朱瑞博从系统观点的角度阐明了产业融合的本质和特征,即产业融合是一种模块化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系统化过程,是传统产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回归。他认为价值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并总结了sip模块(硅智产模块)、soc(系统级芯片)对3c产业融合的影响。 马健(2006)在2002、2003年的研究基础上,不但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原因,还研究了产业融合的效应、产业融合的识别原则和衡量方法,提出了产业融合需求增长模型。在《产业融合论》一书中,马健认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升级,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界定 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学者们纷纷从“数字融合”的角度来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出现了以“数字融合”取代“技术融合”来对产业融合进行解释的趋势。例如,Raghuram(2000)指出,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指,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讯服务(无论是声音、数据或图片)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Mendes (2002)则认为技术融合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原本分开的媒体合并成一个产品中(如将文本、声音、影像等合并到一起的多媒体)。Taschdjian(2003)也认为,数字融合意味着一个有着充足带宽的网络,能够单向和双向携带多种不同的应用服务(文件、声音、影像),并且同时具有上传和下载的功能;他更进一步指出,“融合”就是“竞争”,如VoIP绕过了PSTN、移动通讯网络正在与固定电话网络进行竞争、无线网络和卫星传输正在取代宽带网络等。类似的,Kim(2003)指出,数字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所有独立的媒体如书籍、照片、电影、电话和电视都被数字化处理并通过全球网络进行传输。 与上述从数字技术驱动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的研究方法不同,部分学者从传统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Lind(2005)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 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2000)则指出,融合就是因数字化驱动的服务部门结构调整,这个调整的实质是两种服务传递的结构模式的转换,传统模式是由模拟和物理技术主宰的、以大规模生产为特色的、为国内市场为重点的、以水平和垂直分工联结的整体结构;新的服务传递模式使用数字编程网络,以促进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国际市场关注、在用户看到的服务和潜在的传送平台之间的垂直分工。植草益(2001)具体分析了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情况,他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

移动互联网与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移动互联网与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近几年,户外运动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涨,“泛户外”、“大户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来,国民对户外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尤其是近几年,社交软件一直在更新换代,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交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实现产品多维度、多元化、营销渠道多元化,完善线上平台服务等等都是户外运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将“互联网+”和户外运动产业相融合,是将来户外运动产业持续发展必经的阶段。 标签:移动互联网;户外运动;营销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4d534734.html,ki.16723198.2017.09.002 我国户外运动市场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户外运动俱乐部服务经营性的,主要包括“线下俱乐部+线上平台”、纯“线上俱乐部”、群众自发组织三种,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户外运动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将以往论坛纯文字形式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专业化的户外运动图文、活动赛事、攻略等,把俱乐部作为服务对象和引流重点,一方面扩大了平台的收客渠道,另一方面一系列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也能够让更多想参与户外运动的用户参与进来。 据COA统计,2001年到2010年10年之间,我国户外运动用品行业复合增长率超过60%;2011年市场零售总额高达100亿元,2015年市场总额高达180亿元。同时,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超过46.9%,这也为户外运动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产生了物联网、3D打印、云计算等技术,这些技术也不断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将户外运动产业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将大大促进户外运动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以得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结论,目前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艾瑞咨询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已接近8亿台,移动用户数量也是飞速增长,移动端的使用时长与PC端相比较大,目前移动电子商务所占份额最大,但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巨大,如何利用移动广告进行营销将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是许多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当然也包括户外运动产业,将移动互联网和户外运动产业进行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且能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互联网为户外运动产业资源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消费不足、参与度不足、服务不到位、场地限制、缺乏宣传力度以及许多运动项目普及率低等众多问题。 在户外运动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中,主要有“线下俱乐部+线上俱乐部平台”、纯“线上俱乐部”、群众自发组织三种,基本上都是将户外运动俱乐部与户外用品店捆绑式的运营目前,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主要是企业性质的,且多数为私营企业,调查表明,户外运动俱乐部基本都实行会员制,服务对象为个体消费者,

5G 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白皮书

5G 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白皮书 (AII) 5G 应用产业方阵(5G AIA) 2020 年03 月

目录 第一章5G+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现状 (1) 1.1 全球5G+工业互联网政策及应用现状 (1) 1.2 我国5G+工业互联网政策及应用现状 (3) 第二章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及需求 (5) 2.1 概述 (5) 2.2 5G+超高清视频 (6) 超高清视频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7) 2.3 5G+AR (8) 专业培训等价值链的效率。 (8) AR 远程协助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8) 2.4 5G+VR (8) VR 对于5G 网络的技术需求 (9) 2.5 5G+无人机 (9) 无人机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11) 2.6 5G+云端机器人 (11) 云端机器人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12) 2.7 5G+远程控制 (12) 远程控制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13) 2.8 5G+机器视觉 (13) 机器视觉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14) 2.9 5G+云化AGV (14) 云化AGV 对于5G 网络的需求 (17) 第三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网络架构 (17) 3.1 概述 (17) 3.2 切片网络架构 (18) 图1 切片网络架构 (19) 3.3 边缘计算网络架构 (20) 图2 边缘计算网络架构 (22) 第四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典型案例 (22)

案例1:5G+电子制造 (22) 图3 中兴5G 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场景 (22) 案例2:5G+港口 (24) 2-1 德国汉堡港应用案例 (24) 图4 德国汉堡港5G 应用示范场景 (24) 2-2 青岛港应用案例 (25) 案例3:5G+电网 (27) 案例4:5G+家电制造 (30) 案例5:5G+物流仓储 (31) 图5 浙江兆丰5G+云化AGV 试验应用场景 (32) 第五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挑战 (33) 5.1 工业场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有待增强 (33) 5.2 ICT 与OT 企业跨行业对接不足 (33) 5.3 产业发展驱动存在问题 (34) 第六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建议 (35) 6.1 加大ICT/OT 行业的对接交流 (35) 6.2 提供融合应用政策保障,完善产业发展体系 (37) 贡献单位 (38)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2001年6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2001年10月,世界着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IT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正式出现在2015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当前无序的生产发展和滞后的产业链建设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从国际看,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已风起云涌,正在带动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广泛、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融合几种基本业态

(一)农户主导型 农户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典型的农户主导型,主要是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资源,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农业的多功能,让产业的增值收益完全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案例。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现为其受农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且完全依靠农民的积累会比较有限且速度较慢,发展这种模式往往会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二)农民合作社主导型 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和流通,将产业链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主要包括合作社办加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社对接模式等。实际上,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分享到了增值收益,是一种非常好的产业融合模式。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主导型对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合作社农产品须供给数量较大、质量水平较高、品类较为丰富,且发展资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 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Gains 1998)融合界定为新技术不断替代以前技术的过程。 (二)产品视角 产业是由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组成的,产品是同类属性的重要体现与载体。因此一些学者从产品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从需求角度看,产业融合是指以产品为基础的融合[5] (StieghtzNils 2003),或者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6](Yoffie 1997)。这种融合可以分为分为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7](Greenstein Shane,Khanna Tarun 1997; StieglitzNils 2003;张磊 2001)。 (三)企业视角 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在产业融合中,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8](Malhotra,Cupta 2001;植草益2001;马健2003;李美云2007)。产业融合的发起者是企业,但仅以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化作为衡量产业融合是否发生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处于不同产业而互补的企业。 (四)市场视角 融合是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和产业界限后,迄今各分离市场的汇合与合并[9](Lind 2005), 融合型产业出现萌芽状态后,这种融合是否成功乃至能否持续下去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对于市场而言,需要达到相应的收入弹性条件和生产率上升条件,该产业才具有潜在的市场。 此外,还有学者从更广范围研究产业融合含义,如基于企业对产业融合的反应(Estabrooks 1995;Malhortra 2001),基于产业演化角度(Stieglitz 2002),基于产业边界视角[10](植草益 2001;周振华 2003;周旭霞 2007;高煜、刘志彪2008)、产业属性视角[11](厉无畏2002;陈柳钦2006)及模块理论视角[12](朱瑞博2003)。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 分类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科学的分类对于研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产业融合的分类,学者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从技术、产品、市场、制度及产业等视角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一)技术视角 从技术上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整合融合或互补融合[13](Greenstein & Khanna 1997;Stieglitz 2002;张磊2001)。技术替代融合是指新技术创新与扩散,替代以前不同的技术,使得以前不相关的产业从技术视角看变得相关,并促进一个新产业的出现。如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提到的钻孔技术、研磨技术、抛光技术等技术的出现并替代火器产业、缝纫产业和自行车产业的技术,从而促进机器工具产业的出现。 (二)产品视角 从产品角度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14](Greenstein,Tarun 1997;2001;Stieglitz 2003;周振华2004)及结合型融合[15](周振华2004;胡金星2007)三类。当用户认为两种产品可互换时,这两种产品便发生了替代性融合;而当两种产品一起使用比分开使用时效果更好或者说它们现在一起使用比以前共用效果更好,则说明这两类产品发生了互补行融合;结合型融合是指在相互功能渗透的基础上,将原先两种不同的产品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产品。 (三)市场角度 从市场角度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来自需求方的功能融合和来自供给方的机构融合( M.PenningS &Puranaln 2001;StieglitzNils 2002),也可以分为高功能和高机构融合(纯粹的融合)、高功能和低机构融合(需求驱动的融合)和低功能和高机构融合(供给驱动的融合) (Malhotra2002)。 (四)制度视角 胡金星认为融合分为微观层次的标准融合与宏观层次的制度融合两类。标准融合是指不同产业系统中企业主体共享或共同遵守相同标准而引起的标准统一。所以标准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层次融合和产品设计方面的融合。宏观层次的制度融合包括产业管制政策的融合及其监管机构的融合[15]。 除了以上分类标准之外,斯蒂格里特兹(Stieglitz 2002)的研究涵盖了前三类的标准,将产业融合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产品互补性融合。从供给方来看,用相同的技术生产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即为技术融合;从需求方来看,用不同的技术提供替代性或互补性产品,则为产品融合。[5] (五)产业角度 从产业层面上看,包括产业间融合方式和产业间融合程度。在产业间融合方式上,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构建出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主要表现为三种融合方式(厉无畏2002;陈柳钦2006;郑明亮2007),即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16]。根据融合后产业对原有产业的替代程度的不同产业融合包括以下三种类型(马健2005),即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17]。 三、产业融合发展动力 目前关于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主要有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两大观点。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或技术融合能够改变传统产业的边界,是产业融合产生的主要动力(Rosenberg 1963;Porter 1985;Blackan 1998)。张磊、周振华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动力,是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创新促成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技术基础,并使它们之间边界逐步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张功让 陈敏姝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以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融合为经,以产业融合的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为纬,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作了简要概括,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融合 内涵 类型 动力 2011. 0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