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

1、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 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

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5、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

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6、互动小组模式理论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小组工作者是案主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7、镜中自我理论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8、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指出,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小组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组员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活动.工作者以各种小组活动将组员团结在一起,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在小组活动时,工作人员要尽力将组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努力培养组员之间的凝聚力,特别是注意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让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社工必须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有时会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小组的成功有赖于小组成员互相适应或互相配合的程度、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维持小组的凝聚力、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同和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

9、人际互动理论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10、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在手工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妇女朋友们认识更多的朋友,培养提高她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满足他们的人际需要.

11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同时,该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和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手工小组活动强调大家一起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喜欢做手工、想做手工的社区妇女,能够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多学一门技能,提升其自信心,同时,组员通过观察别人学习来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共同成长、进步.

12、人格发展理论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3-5岁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学龄初期,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儿童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13、心理社会理论

心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儿期,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和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并进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相反,如果父母疏于照顾,甚至对婴儿时有虐待行为,那么婴儿就会

怀疑周围的世界.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

14、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发展理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透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1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学习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人人们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者强调在学习中应重点帮助人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人们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人.

16、家庭沟通理论

沟通是彼此传递信息与分享信息的过程.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比如对一个男性而言,他可能是丈夫、父亲、儿子等至少三种角色.社会生活的紧张和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把握的能力,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而沟通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比如夫妻沟通对于提高婚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夫妻沟通可以减少和消除夫妻冲突或紧张的根源.通过沟通,可以解释原因,感受彼此的心意,了解对方的看法来纠正自己的看法.夫妻沟通还可以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助于夫妻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冲突的根源,共同协商解决方案.通过沟通,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维护、加深夫妻感情,使夫妻的认知取得和谐一致.有效的夫妻沟通是提高婚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深夫妻了解、增强夫妻感情的重要机制.沟通方式除了语言,还可以用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发送的方式,因为他们都在表达信息传递者的意思.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冲突和危机.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社工论文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asl's hierarhy 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

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 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 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 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 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 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 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02 )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目录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 二、社会学习理论 (2)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 四、镜中我理论 (2)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 七、九型人格理论 (3) 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 九、社会支持网络 (4) 十、优势视角理论 (4) 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7) 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8) 十三、社会化理论 (8) 十四、活动理论 (8) 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9) 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 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11) 十八、场地论 (11)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 1、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5、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社会工作是一种基于理论和实践的专业领域,旨在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常用社会工作理论,以实现他们的职业目标和责任。 以下是常用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小结: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对象(例如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特点。社会工作人员需要理解这些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2.人类发展理论 人类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和实现他们的潜力。 3.社交学习理论 社交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和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工作人员需要鼓励个体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4.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重视人际互动及其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工作人员而言,了解人际关系及其实用和理论支持的因素可以促进建设性的沟通和关系的发展。 5.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了个体心理面对创伤、难过和认识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人员可以使用认知行为技术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行为模式。 6.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类因素影响,而不仅是家庭或组织等个体所在的环境。这使得生态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中环境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7.身份理论 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核心身份是影响其行为和观念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客户的身份和身份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之,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石,可以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以上七个常用社会工作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人和家庭服务,也适用于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使用这些理论的知识为客户提 供最好的支持和援助。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对于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将个人、家庭和社区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背景中来理解和干预问题。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和群体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 二、人类发展理论 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影响。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社会工作中,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

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建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 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范本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来激发个体的自我改变和 发展动力。 四、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 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行为和适应能力。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帮助 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思维模式,提高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能力,从 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水平。 五、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较为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生活在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学校),中系统(如社区、组织)和宏系 统(如文化、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者在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时,可以 通过评估和干预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支持。 六、人权理论 人权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正义理论之一,它强调每个人都有享受基 本人权的权利,无论其社会地位、背景或特殊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实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 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

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 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将个体和其情感需求置于干预的中心,社会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个人的生命意义、自我价值以及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本主义理论关注社会公正,强调工作关系应当建立在互惠和共同决策的基础上。 在实践上,人本主义理论可以促进社工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中保持人文关怀和平等、尊重,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地了解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内容: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内容: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无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无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LT

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 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 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 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三)定义 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B.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 (四)分类 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另外一种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A.发展因素: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 B.个人因素: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 C.环境因素: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 (七)应用 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优势视角超越了社会工作的传统理论模式,其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这一突破在社工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它首先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认为问题的标签对服务对象“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改变了案主自己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内容: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内容: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与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与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 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 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四、镜中我理论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七:九型人格理论 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九、社会支持网络 十、优势视角理论 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十三、社会化理论 十四、活动理论 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十八、场地理论 十九、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二十、符号互动理论 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

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与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X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与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4、主X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与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常用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个案与小组工作的基本内容

1、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是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

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 优势视角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并贯穿于评估、干预和评价的整个助人过程中。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利益、信念、资源、任务完成和愿望。 (2)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 1."赋权"〔empowerment 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 意图和过程。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2."抗逆力" 一、抗逆力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热点问题, 它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个体在经历痛苦和危机时可能伴随着成长,个体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个体具有 更大的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使一个人反省自己的适应生活的方法、态度和原则,从而作出必要的调整,进而改进个人的生活方式,当困扰出现时,个体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于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成为改变的动力基础。 二、优势视角与抗逆力 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反思而建构起来,它的核心是对案主的优势和 资源的洞察,它们都是对案主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描述。优势视角为指导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 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 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抗逆力的基本思想就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要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是过上了比预想的要好的生活,或者是能够很好的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抗逆力"的概念被视作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抗逆力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求助者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人在面对压力、逆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抗击逆境的潜质,人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潜质被唤醒,生成为应对困难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 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它使人在遇到挑战甚至危险和非常严重的危机后仍然能顺利地反弹复原的能力,其临床使用领域主要包括边缘青少年、家庭治疗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