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多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系统性药物,是目前唯一可显著延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药物。

国外两项大型、随机对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SHARP 和Oriental 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 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者为证实索拉非尼作为辅助性治疗预防HCC 切除术

后高复发转移中安全性及疗效而随即开展了一项全球多中

心临床III 期试验STORM 研究,2014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STORM 研究阴性结果的公布令业界哗然,研究结果似乎预示索拉非尼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撼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索拉非尼在国内上市应用7 年多,国内学者开展的大大小小的索拉非尼治疗HCC 临床探索研

究均说明了索拉非尼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在就来具体回顾下我国临床研究探索的成果。

1. 索拉非尼联合手术切除

肝切除依然是目前HCC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即使是早期HCC,术后5 年的复发率高达70%,导致早期HCC 的根治性切除疗效陷入瓶颈期。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回顾分析了81 例行手术切除中

晚期HCC 患者资料,观察组(n = 27)平均在术后19.8(6~58)d 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平均服用7.33(1.8~18.0)个月,对照组(n = 54) 为同期仅行手术切除治疗,行1:2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随访期间,总共63 例患者死亡,其中观察组18 例,对照组45 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6 个月11.9 个

月(P = 0.014); 肿瘤复发时间为7.4 个月:5.0 个月(P = 0.2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BCLC 分期行亚组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BCLC B 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3 个月:12.5 个月(P = 0.017),两组BCLC C 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6 个月:10.4 个月(P = 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结论得出,对于中晚期HCC 患者,尤其BCLC B 期患者,手术切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进展期HCC 易侵犯门静脉而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进展期HCC 的治疗手段有限及疗效欠佳。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教授、吴孟超教授探讨了提高进展期HCC(BCLC C 期)疗效的有效途径,以门静脉癌栓的「程氏分型」为基础,采用术前放疗降期后切除癌栓、术后早期使用索拉非尼及重视术后抗病毒治疗等手段能够有

效提高HCC 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

2. 索拉非尼联合肝移植

HCC 患者肝移植术后仍有一定HCC 复发率,严格遵循米兰标准的HCC 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率高达30%,复发后5 年生存率首次报道约22%~23%,而超米兰标准的HCC 患者移植术后复发率更高,肝移植术后HCC 复发是影响手术疗效、威胁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尚无对于肝移植后HCC 复发的公认有效治疗方法。

北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黄磊等选取超米兰标准的肝移

植HCC 患者30 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于卡培他滨和索拉非尼口服,索拉非尼组 1 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卡培他滨组(53.3% : 86.6%),1 年的生存率亦高于后者(93.3% :

46.6%)。

何晓顺教授等回顾分析了44 例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移植HCC 患者,治疗组(n = 22)于术后4 周病情平稳后口服索拉非尼,对照组(n = 22) 为同期原发病和免疫抑制方案相似但不予服用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分析移植术后 1 年的无瘤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急性排斥反应率和移植存活率,同时评估索拉非尼治疗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示,44 例患者全部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术后 1 年,治疗组 4 例肿瘤复发,其中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 2 例;对照组共8 例复发,因复发死亡 5 例。治疗组较对照组 1

年的DFS 81.8%(18 例):63.6%(14 例)、OS 90.9%(20 例):72.7%(16 例)均得到明显改善(P 均

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13.6%(3 例):18.2%(4 例),P = 0.524 和移植物存活率86.4%(19 例):72.7%(16 例),P = 0.086。治疗组总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68.1%(15 例):31.8%(7 例)治疗组索拉非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5.5 % ,10 例) , 肝功能异常(40.9%,9 例), 手足皮肤反应(31.8%, 7 例) 和头部及四肢疼痛(22.7%,5 例)。

该研究观察得出,索拉非尼可以明显延缓超米兰标准的HCC 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并延长复发后患者总的生存期,并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率和减少移植物存活率。

3. 索拉非尼联合TACE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我国HCC 非手术治疗的最常使用方法之一,然而TACE

治疗后不可避免地导致肿瘤细胞及周围组织缺氧,从而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活化,导致肿瘤易于复发、转移,成为TACE 术后患者出现肝内转移以及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施纯朝等选取首次接受HCC 治疗

的患者90 例,其中男51 例,女39 例,年龄(43.6±19.6 ) 岁。随机分为 2 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临床分期、体力状态及肝功能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

有可比性。对照组(n = 45)仅TACE 治疗,术后予营养等支持治疗,每6~8 周进行一次TACE,至疾病进展不能耐受为止;观察组(n = 45)在此基础上于接受TACE 治疗后第4 天服用索拉非尼。

2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血清甲胎蛋白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率得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5.6%:20.0%, 疾病控制率为73.3%:53.3% (均P 0.05);观察组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P 但治疗后均得到缓解。

中山大学李家平教授在对79 例巨大HCC(>1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分为 3 组,分别为T+S 组(n = 24,TACE 联合索拉非尼),T 组(n = 35, 单纯TACE 治疗)和S 组(n = 20, 单纯索拉非尼治疗)。T+S 组患者首次于常规TACE 术后3d 开始连续服用索拉非尼,直到再次TACE 术时当天暂停服用,术后第 2 天继续服用。S 组患者诊断明确后开始服用索拉非尼,每月随访观察1 次,依据不良反应调整剂量。治疗效果评价依据影响学和AFP 评估。

疗效评价得出:T+ S 组影像学评估(n = 24):2 例CR (8.3%),5 例PR (20.8%), 13 例SD(54.2%), 4 例PD (16.7% ),7 例RR 为29.2。

AFP 评价(n = 22):2 例CR(9.1% ),7 例PR(31.8% ),8 例SD(36.4% ),5 例PD(22.7%),9 例RR 为40.9%,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6.0 个月。

T 组影像学评估(n = 35 ):1 例CR(2.9 % ),4 例PR (11.4 % ),4 例SD(11 .4 % ),26 例PD(74.3%),5 例RR 为14.3%。AFP 评价(n = 32 ):l 例CR

(3.1%),3 例PR(9.4%),10 例SD(31.2%),18 例PD(56.3%),4 例RR 为12.5%,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3.0 个月。

S 组影像学评估(n = 20):13 例SD(65.0%),7 例PD (35. 0%)。AFP 评价(n = 14):9 例SD(64.3%),5 例PD(35.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2.5 个月。三组中位生存期为15 个月:10 个月:5 个月(P = 0.000);

12 个月存活率分别为18/24 (75.0%)、14/35 40.0% )、3/20(15.0%);18 个月存活率11/24(45.8%)、5/35(14.3% )、1/20(5.0%);24 个月存活率6/24(25.0%)、1/35(2.9%)、0;36 个月存活率2/24(8.3%)、1/35(2.9%)、0;48 个月存活率1/24(4.2%)、0、0。

T+S 组与S 组的索拉非尼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和脱发,无4 级以上的严重不良反应。

严以群教授回顾性研究了76 例中期HCC(BCLC B 期)

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n = 38)行TACE 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首次服用均在第 1 次TACE 术后的30d 内,重复TACE 治疗前均在第 1 次TACE 术后的30d 内,重复TACE 治疗前1~3d 暂停索拉非尼用药。对照组(n = 38)为同期单纯行TACE 治疗的中期HCC 患者。

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中位生存期为l5 个月(95% CI: 8.4 ~21.6 个月), 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 个月(95%

CI:7.4 ~14.6 个月),P = 0 .019。安全性观察结果示,所有试验组患者均发生了至少 1 种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腹泻(50.0%,19/38)和手足皮肤反应(39.5%,15/38)。7 例(18.4%)患者出现了3 级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未见 4 级及更高的不良反应出现。

小结

HCC 是我国高发、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延长中晚期HCC 生存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对指导重晚期HCC 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深远意义。索拉非尼是唯一获得批准用于晚期HCC 的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已广泛应用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未来中晚期HCC 治疗新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荚卫东教授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安徽医科

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外科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肝癌协会会员●国

际肝胆胰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ERAS 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中国外科医师分会MDT 专委会委员●《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等编委

肿瘤君

大肝癌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

·讲座与综述· 大肝癌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 汤衍斌,林增海,马涛 作者单位:515041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肝胆外科 【关键词】大肝癌;治疗;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 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96(2012)04B -0171-02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陆和台湾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上升趋势,在多数地区各类肿瘤中位列前3位。近些年肝癌的治疗技术有很大进展,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大肝癌(肿瘤直径≥5cm )是肝癌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治疗方面亦出现多样化。本文就大肝癌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一般情况 1.1 定义目前一般将肿瘤直径≥5cm 的肝癌称为大肝癌,直径≥10cm 称为巨大肝癌。大肝癌在手术切除率、手术难度、 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预后等方面均与中小肝癌有 较大差别。1.2 临床特点 (1)肝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2)往往已发 生压迫或侵犯重要的管道结构,或合并门静脉、肝静脉、胆管癌 栓,故手术切除难度较大。(3)多数肝硬化程度轻。在我国>80%的肝癌患者都合并有肝硬化,而大肝癌多数肝硬化程度并不严重或残肝能够增大。(4)大肝癌患者多数伴有临床症状,如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等;有的伴有伴癌综合征,如发热、红细胞增多症、凝血机制的改变及中毒症状等。2治疗2.1手术治疗 2.1.1 肝切除:多数学者认为肝切除术仍是我国目前肝癌治 疗最有效、最具可行性的治疗手段。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1990-1998年共手术切除肝癌4422例,术后5年总生存率达48.6%。陈曙光等[1]手术切除大肝癌121例,肝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 45.6%和30.4%;13例二期手术切除者1、 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72.7%和63.5%。这说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不仅可行,而且疗效满意。 2.1.2肝移植:2005年羊城肝移植高峰论坛会上,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郑汝芬教授报告,49个肝移植中心2185例活体肝移植中255例肝癌,患者3年生存率和肝癌复发率米兰标准组分别为75%和5%,超出米兰标准组分别为54%和43%。同时, 杨甲梅[2] 报告, >5cm 的肝癌58例行肝移植术后1、2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8.4%、 24.2%和15.0%、7.5%。所以,对于大肝癌就肝移植整体而言,无论尸体或是活体肝移植 均未显示出较肝切除有明显优势。尽管有部分患者通过肝移植达到了根治的目的,但总体疗效较差,主要原因是移植后的复发。总之,肝移植在我国肝癌治疗中的价值仍是一个探索性的问题。 2.2消融治疗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目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 床疗效,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主要有 温度消融和化学消融两种。温度消融的原理是利用电、光、声 等能源导入肿瘤组织内制造热场或冷场,从而原位灭活肿瘤细 胞,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化学消融的原理是通过化学物质产生的细胞毒性而使细胞质脱水、细胞蛋白变性和血管血栓形成,进而使肿瘤细胞坏死,主要有酒精消融。尽管方法不尽相同,但结果均能达到局部组织的完全坏死,从而从根本上达到肿瘤消融的目的。2.2.1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以其微创、可靠、安全、价廉的技术 优势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于肝癌的治疗中。对于直径<3cm 的小肝癌射频消融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但由于近年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及仪器设备进一步改进,射频消融在大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翟博等 [3] 对441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2.9%,与射频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9.5%,死亡7例。肿瘤直径5 6cm 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3%、36.4%和9.7%;直径≥6cm 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28.1%和0。说明对于不可切除的较大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是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2.2.2微波消融:微波消融比射频消融要有以下优点:不受电流传导、组织干燥或碳化的影响,同时应用多联微波不相互影响,较少受到血流灌注的影响,消融时间更快,更彻底,消融区域更大等。蒲春华等 [4] 对24例患者33个瘤体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不同微波功率和 作用时间。结果显示,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 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血流减少或消失。1、3、6个月及其后生存率分别为:100.0%、 83.3%、66.6%、41.7%。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完全缓解率为11.8%,部分缓解率为58.13%,总有效率为70.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微波消融凝固治疗大肝癌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方法,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2.2.3 冷冻消融:冷冻疗法己成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重要手段。冷冻方法可选择手术中冷冻,切除或不切除肿瘤、腹腔镜下冷冻,或在超声、CT 或MRI 监测下经皮冷冻。作为局部治疗,冷冻可较安全地治疗临近大血管的肝肿瘤。对于冷冻在肝癌治疗中应用,可归结如下:(1)<5cm ,尤其<3cm 的肝癌,数目≤3个,可以手术中冷冻或经皮冷冻;(2)>5cm 的肝癌,先作肝动脉栓塞化疗,再给予经皮冷冻;(3)>5cm ,边缘不整, 预计冷冻不完全的肝癌,可予手术中或经皮冷冻,同时在冷冻区周边部注射酒精或植入125I 粒子[5] 。但由于冰冻消融会产生超低温和冰冻休克等严重致死性并发症,且由于其他热 消融方法成功应用,已逐渐被取代。2.2.4 酒精消融:酒精消融操作简单,无须特殊设备、花费较 小、并发症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在所有消融疗法中为 · 171·临床合理用药2012年4月第5卷第4B 期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April 2012,Vol.5No.4B

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多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系统性药物,是目前唯一可显著延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药物。 国外两项大型、随机对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SHARP 和Oriental 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 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者为证实索拉非尼作为辅助性治疗预防HCC 切除术 后高复发转移中安全性及疗效而随即开展了一项全球多中 心临床III 期试验STORM 研究,2014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STORM 研究阴性结果的公布令业界哗然,研究结果似乎预示索拉非尼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撼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索拉非尼在国内上市应用7 年多,国内学者开展的大大小小的索拉非尼治疗HCC 临床探索研 究均说明了索拉非尼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在就来具体回顾下我国临床研究探索的成果。 1. 索拉非尼联合手术切除 肝切除依然是目前HCC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即使是早期HCC,术后5 年的复发率高达70%,导致早期HCC 的根治性切除疗效陷入瓶颈期。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回顾分析了81 例行手术切除中 晚期HCC 患者资料,观察组(n = 27)平均在术后19.8(6~58)d 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平均服用7.33(1.8~18.0)个月,对照组(n = 54) 为同期仅行手术切除治疗,行1:2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随访期间,总共63 例患者死亡,其中观察组18 例,对照组45 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6 个月11.9 个 月(P = 0.014); 肿瘤复发时间为7.4 个月:5.0 个月(P = 0.2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BCLC 分期行亚组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BCLC B 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3 个月:12.5 个月(P = 0.017),两组BCLC C 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6 个月:10.4 个月(P = 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结论得出,对于中晚期HCC 患者,尤其BCLC B 期患者,手术切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进展期HCC 易侵犯门静脉而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进展期HCC 的治疗手段有限及疗效欠佳。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教授、吴孟超教授探讨了提高进展期HCC(BCLC C 期)疗效的有效途径,以门静脉癌栓的「程氏分型」为基础,采用术前放疗降期后切除癌栓、术后早期使用索拉非尼及重视术后抗病毒治疗等手段能够有

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好吗

胰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现胰腺癌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患者也不要丧失信心,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治疗胰腺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如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新兴方法,那么靶向治疗胰腺癌效果好吗? 在临床上,很多胰腺癌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多已经出现了转移和扩散,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时手术只能是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易复发,而放化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病情,但是大家都知道,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效果打打折扣,因此不少患者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专家介绍,靶向治疗的原理非常振奋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疗效也会非常好吧,但是现实与之相反,在目前所开发的靶向药物中,有些效果还可以,有些是没有效果的,多数药物效果有限。且靶向药物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耐药性等情况出现,建议还是根据情况使用。 对于胰腺癌的治疗,除了西医,中医药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癌症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患者整体入手,对待每一位患者辩证施治,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患者资料:刘祥洲男51岁信阳固始县人胰腺癌结肠转移 201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确诊胰腺癌结肠转移,随后在当地县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其恶性肿瘤黏连性较广,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因此建议其做化疗,但是患者对化疗恐惧,曾出现多次昏迷。因此患者家属多方打听后,决定使用中医中药进行保守治疗。 2012年7月27日患者女儿代诊,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进行求治,袁希福院长根据患者病例单以及患者检查报告以及女儿阐述,采用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取中药进行治疗。 患者服药4天病情好转,能少量进食症状减缓。 8月6日患者女儿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复诊为父亲拿药回家治疗,袁希福嘱其服中药以巩固治疗。 患病后,刘祥洲一直坚持服用中药进行治疗。如今5年多过去了,刘祥洲的身体依然非常好,而且病情稳定! 以上就是胰腺癌靶向治疗的介绍,希望通过上述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也要根据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且靶向治疗副作用较大,建议患者不要盲目使用。

膀胱癌靶向治疗新药tecentriqatezolizumab

新类型抗癌药Tecentriq(atezolizumab)是FDA批准的第一个PD-L1抑制剂:用于膀胱癌新靶向治疗。FDA同时还批准了Tecentriq辅助诊断试剂Ventana PD-L1(SP142)分析试剂盒,用于测定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 D-L1表达水平。 【概述】 商品名:Tecentriq 通用名:Atezolizumab 中文名:阿特朱单抗注射液 批准时间:2016年5月18日 作用机理:Atezolizumab是一个单克隆抗体结合至PD-L1和阻断它的与PD-1和B7.1受体两者相互作用。这个释放PD-L1/PD-1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活化无诱导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性。在同源小鼠肿瘤模型中,阻断PD-L1活性导致肿瘤生长减低。 用药方式:注射液,为静脉使用 用药指导:Haoeyou Satellite Clinics,U.S. 购药咨询:好医友远程医疗平台(Tel:400-8860-922) 制药公司:Genentech,Inc Tecentriq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透过一项纳入310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单臂临

床研究进行了评价。总体上,肿瘤出现全部或部分缩小的患者比例(客观应答率)为14.8%,该作用可持续2.1~13.8个月。PD-L1表达阳性患者,应答率提高至26%,这表明PD-L1表达水平有助于医生识别哪些患者可能从Tecentriq治疗中获益更大。因此FDA同时批准了Tecentriq 辅助诊断试剂Ventana PD-L1(SP142)分析试剂盒。 膀胱癌(BC)是全球第9大最常见癌症,男性发病率为女性3倍。转移性尿路上皮膀胱癌(UBC)治疗选择有限,而且预后很差,在近30年中该领域无重大进展。Tecentriq的上市,将为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群体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适应症及用途】 Tecentriq是一种程序死亡配体1(PD-L1)阻断抗体,适用为有局部晚期或转移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患者: (1)含铂化疗期间或后有疾病进展 (2)用含铂化疗新辅助或辅助治疗12个月内有疾病进展 【给药剂量及方法】 每3周给予1200mg,一次静脉输注历时60分钟,静脉输注前需稀释。 【剂型及规格】 注射液,1200mg/20mL(60mg/mL)溶液在一单剂量小瓶中。 【警告和注意事项】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5), 638-64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665292.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5665292.html,/10.12677/acm.2019.9509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Junpu Wang1, Hui Zhang1,2, Jun Yan1,2, Wence Zhou1,2* 1The First Clinic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2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Apr. 25th, 2019; accepted: May 13th, 2019; published: May 20th, 2019 Abstract Pancreat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ts glob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mainly includes surgical resection,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Due to the concealed disease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disease progresses rapidly, and the degree of malignancy is high. Once the patient is found to b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cancer, the operation is lost. Opportunities lead to a 5-year survival rate of less than 6%. In order to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pancreatic canc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ervices,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has ranged from conventional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o alkaloid drug therapy, gene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s for pancreatic can-cer. Keywords Pancreatic Cancer, Treatment, Review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君璞1,张辉1,2,严俊1,2,周文策1,2 * 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甘肃兰州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0日 *通讯作者。

2019年肝癌临床研究进展

2016年肝癌临床研究进展 回顾了一下2016年的肝癌研究进展,总结如下。流行病学在美国,肝癌是唯一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的恶性肿瘤。为此,美国NIH预测了现在至2030年期间美国肝癌的发病情况。基于2000年至2012年的肝癌发病特征,研究者发现,目前肝癌发病人数上升的主要在于1959年之前出生的人群的贡献,而在1960-1969年出生的人群中,肝癌的发病率已经在下降。基于不同人种的肝癌发病率变化趋势,整体而言,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2030年之前,肝癌的发病率还是会继续上升。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疗包括我国在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确定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优先性的依据。在2016年年初,OPTN/UNOS更新了MELD评分的计算方式,将患者的血清钠水平纳入了新的评分系统,被称为MELD-Na。MELD-Na是在原有的MELD 评分(MELD(i))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计算公式是:MELD-Na = MELD(i) + ×(137-Na)–[×MELD(i)×(137-Na)]。如果血清钠低于125 mmol/L,则被设定为125;如果高于137则被设定为137。根据美国和欧洲肝病学会指南,伴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已属晚期,不适合接受手术等根治性治疗手段。但这观念一直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学者的挑战。来自日本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伴有门脉癌栓

的患者接受手术依然有意义。6,474名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纳入了该研究,其中2,093例接受了肝切除手术,4,381例接受了其他治疗。经过匹配分析,肝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较长(年vs 年,P除非癌栓已经侵犯了门脉主干,否则还应该积极争取手术。中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简称介入)是中期肝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对于这部分患者,进一步提高介入的疗效是研究者探索的热点。在一项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中,相比较传统的介入方式,使用阿霉素洗脱微球未显示出优势。该研究对比了使用普通微球或阿霉素(150 mg)洗脱的微球进行栓塞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一共募集了101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副作用和疗效均没有显著差别。主要终点方面,两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和%,次要终点方面,包括无进展生存期(月vs 月,P=)和总体生存期(月vs 月,P=)都没有显著差别。此外,在介入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亦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可能带来更多副作用。索拉菲尼则是晚期肝癌患者的标准药物治疗,将索拉菲尼的适应证扩大至中期肝癌,与介入联用,则不能进一步提高介入的疗效。在今年年初公布的SPACE研究已经已经得到了这一结论。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研究,中国大陆也有两个中心参与其中。介入治疗使用的阿霉素洗脱的微球,所入组的患者是中期的多发肝癌患者,这些患者无大血管癌栓或肝外转移。研

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_周爱萍

综述 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 周爱萍 孙 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内科,北京100021 ● 摘要 索拉非尼(sorafen i b )是一种小分子的多靶点口服抗癌新药,不仅能抑制 VE GFR 、PDGFR 、FLT3和K I T 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还是RAF 激酶的强效抑制剂。索拉非尼既能抑制血管的形成又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索拉非尼的推荐剂量为400m g ,每日两次。索拉非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较安慰剂明显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因此,已获得美国FDA 批准。索拉非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腹泻、皮疹、乏力。 关键词 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 中图分类号 R730.54 文献标识码 A R ecent advances i n sorafeni b :A multi p l e targeted anti-tu m or agent Zhou A iping Sun Yan D epart ment ofM ed icalOnco l ogy ,Can cerH os p ital ,CA M S &PU M C ,Beiji ng 100021,Ch i na Abstrac t So r a fenib is a novel and oralm ulti p l e ta r geted agentwh ich inh i b its the ty r osi n e k i n ase ac -tivity of VEGFR ,PDGFR ,FLT3and K I T as w e ll as the se rine /threoni n e k inase activity of RAF .So r -afenib exerts an ti -tu m o r acti v it y v ia dua lm echanis m :inhibition o f angiogenesis and d irectl y anti-p r o lif -era tion against t u m or ce l.l The reco mm ended dose of sorafen i b is 400m g ,bid .A la r ge double -blinded rando m ized phase Ⅲc linica l trial has r evea l e d tha t sorafen i b si g nificantl y prolonged the PFS and OS of pa -tientsw ith m e tastatic clea r r enal ce ll carcino m a who had fa il e d first li n e cy tokine t h erapy .The m ost co m -m on adve rse e ffec t o f so r a fenib inc l u des hand -foo t syndr o m e ,hype rtension ,skin r ash and ast h enia . K ey w ord s mu ltiple targe t ed anti -t umo r agent so ra f enib Oncol P r og ,2006,4(6) 索拉非尼(sorafeni b )是拜耳和ONYX 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种多靶点的生物靶向新药,临床前研究 和临床试验提示索拉非尼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美国FDA 已于2005年12月20日批准了索拉非尼用

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在治疗胰腺癌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来检测分析厄洛替尼的50%生长抑制剂量(GI50)及其对胰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因子活动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来观察ErbB受体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应用软琼脂实验来检测细胞集落的形成。结果厄洛替尼抑制胰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的GI50浓度范围从0.1μM到大于2.5μM。厄洛替尼能完全抑制表皮生长因子(EGF )诱导的细胞增殖。结论厄洛替尼是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依赖途径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这表明,厄洛替尼为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方法。 许多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在胰腺癌中是高表达的,它们影响肿瘤的生长分化、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研究表明,EGFR的活化参与调控在细胞转化和肿瘤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几个细胞功能,包括增殖与分化,转移,诱导血管生成及抗化疗与放疗[1]。基于这些资料,显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可能是治疗人类癌症的一个新靶点。厄洛替尼是一种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在细胞内通过与三磷酸腺苷竞争结合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区催化部分,抑制磷酸化反应,从而阻止下游的细胞信号转导。体外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其对肺癌、大肠癌细胞的生长起着抑制作用。EGFR属于ErbB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这个受体家族包括四个成员,胰腺癌细胞常常过表达EGFR,ErbB-2,ErbB-3,ErbB-4。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显示EGF,TGF-α,HB-EGF和双调蛋白显著增强了这些细胞的增殖[2-3]。因此,胰腺癌细胞中ErbB受体家族的过表达提示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机制在胰腺癌细胞生长的致病机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EGFR及其配体EGF/TGF-α的同存与肿瘤的侵袭加强、肿瘤切除后更短的生存时间[2]以及与肿瘤的预后相关[3]。 厄洛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EGFR-TKI,能阻断涉及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信号通路。实验已经证明厄洛替尼不仅仅减少细胞增殖而且诱导细胞周期进入停滞期,加速细胞凋亡,有抗血管生成作用[4]。我们从实验中已经得出了浓度依赖的厄洛替尼在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的值与EGFR的表达具有部分一致性,这预示着厄洛替尼通过靶向EGFR发挥其抑制作用。但是,表达较低水平EGFR的Mia-PaCa-2cells半数致死量的值达到了1.75μM,它有可能作用于除了EGFR外的其他靶点。厄洛替尼与化疗联合具有协同效应,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中观察到相对较高的临床反应频率,这可能是由于厄洛替尼阻断了EGFR,ErbB-2ErbB-3信号通路。因此,我们推论厄洛替尼在胰腺癌中主要通过EGFR通路发挥效应,但也不能排除其他靶点和信号通路的可能性。我们的实验表明低浓度的厄洛替尼弱化了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效能。因为非锚定依赖性生长和细胞侵袭是肿瘤细胞升高生物毒性的标志,厄洛替尼能阻断这两个行为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抑制肿瘤扩散和转化的很好的药物。 综上所述,虽然与病人血浆中厄洛替尼的水平比起来,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半数致死量值相对较高,但低浓度的厄洛替尼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系细胞的侵袭和克隆形成。考虑到胰腺癌糟糕的预后和高发的EGF家族受体和配体过表达,厄洛替尼凭借其显著的动力学机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新试剂。祥加用户名交流!

靶向治疗膀胱癌效果好吗

靶向治疗膀胱癌效果好吗 膀胱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现膀胱癌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患者也不要丧失信心,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治疗膀胱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如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新兴方法,那么靶向治疗膀胱癌效果好吗? 在临床上,很多膀胱癌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多已经出现了转移和扩散,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时手术只能是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易复发,而放化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病情,但是大家都知道,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效果打打折扣,因此不少患者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专家介绍,靶向治疗的原理非常振奋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疗效也会非常好吧,但是现实与之相反,在目前所开发的靶向药物中,有些效果还可以,有些是没有效果的,多数药物效果有限。且靶向药物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耐药性等情况出现,建议还是根据情况使用。 对于膀胱癌的治疗,除了西医,中医药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癌症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患者整体入手,对待每一位患者辩证施治,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刘东永,膀胱癌,男,41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镇,2010年8月13日出现血尿,于8月20日被确诊为膀胱粘液腺癌,并于8月20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本人为防止膀胱癌的转移、复发到省肿瘤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院专家建议化疗,患者拒绝并于9月17日找到袁希福。初诊时主要症状:尿痛、尿频、尿急,乏力,面色苍白,随身携带的新乡中心医院、省肿瘤医院的检查报告单显示:膀胱粘液腺癌,病史上有多年的肩周炎、脂肪肝。针对本人当前的身体症状,院长袁希福和其他院专家为其制定相应的三联平衡疗法中的中医调理方案。服药一个小疗程,尿痛、尿频、尿急症状不明显,乏力症状消失,苍白面色有所改善。坚持服药六个疗程,初诊时不良症状完全消失!2011年2月份复查病灶稳定,附带着脂肪肝、肩周炎的病症也有相应的好转,同时患已恢复正常工作。 以上就是膀胱癌靶向治疗的介绍,希望通过上述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对于膀胱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也要根据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且靶向治疗副作用较大,建议患者不要盲目使用。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高三星, 蔡双凤*, 许瑞安 (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 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 肝细胞癌是最为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 也是致死率居第二位的癌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基因治疗成为有治愈癌症潜力的新途径。腺相关病毒以其较高的感染率、低致病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势成为最有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靶向基因治疗能实现目的基因的靶向表达, 避免对非靶向器官的毒性作用而弥补了传统腺相关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不足。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发病机制、腺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介导的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策略做一综述, 为肝细胞癌靶向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子机制; 腺相关病毒; 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7) 09-1359-07 The strategies of targeting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 GAO San-xing, CAI Shuang-feng*, XU Rui-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Molecular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Xiamen Marine and Gene Drugs,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most common liver cancer, which is also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canc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echnology, gene therapy has become a new potential method to treat the cancer. As a viral gene-delivery system, the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is the most promising delivery vehicle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of infection, low pathogenicity and low immunogenicity. However, AAV has a wide range of host that may lead to side effects. Targeted gene therapy can achieve site-specific and high efficient gene expression, which avoids toxicity of systemic and non-targeted gene express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herapy.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C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AV.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targeting strategies currently employed in the gene therapy for HCC with a focus on targeting the transductional, transcriptional and post- transcriptional levels. New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HCC.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lecular mechanism; adeno-associated virus; targeted therapy; gene therapy 收稿日期: 2017-04-01; 修回日期: 2017-05-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1692);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17J05052);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3502Z20141015); 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引进人才类 (15BS414);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592-6162998, E-mail: caisf@https://www.360docs.net/doc/135665292.html, DOI: 10.16438/j.0513-4870.2017-0299 2015年我国约有47万肝癌新增患者(约占全球60%), 42万人死于肝癌[1]。在全球肝癌的癌症发病率居第5位, 癌症致死率列第2位[2]。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占肝癌的90%左右[3]。在临床上, 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率低, 可供肝移植的配体极少, 对放、化疗

晚期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晚期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胰腺癌的药物治疗目前仍以吉西他滨为主,但是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极差,故其有效治疗亟待新型药物的研发。90%以上的胰腺癌RAS基因(以KRAS为主)存在突变和过度活化,RAS的过度表达与突变将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为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配体的过度表达对肿瘤包括胰腺癌的细胞生存、增殖、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的入侵及转移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胰腺癌的进展、局部浸润及转移均有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针对RAS、EGF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或其配体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目前已成为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重点。 第八届全国胰腺癌大会(全国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会议)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倪泉兴教授在主题演讲中,针对胰腺癌的靶向治疗也做了精彩的分析。除对ABX(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对比吉西他滨治疗专业性胰腺癌的随机III期临床研究进行了播报外,对曲拓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局限性或转移性首次接受化疗胰腺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IIB/IIIA期临床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同时,倪教授指出,对于在研小分子RAS抑制剂安卓健(Antroquinonol)联合吉西他滨治疗Ras突变的进展期胰腺癌的EAP 临床研究也即将启动。研发人员预示,安卓健联合吉西他滨与吉西他

滨单药治疗相比,将有可能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以上。 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完成的1项Ⅲ期随机双盲临床研究(NCIC PA.3)结果显示,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与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期均优于仅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者,分别为24 % vs 17 %与6.4个月vs 5.9个月,且差异有显著性。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适应证。然而,厄洛替尼作为二线药物用于经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胰腺癌,尚未获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目前已完成的其他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尚未能证实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针对EGFR及其配体的单克隆抗体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虽然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了抗新生血管药物贝伐单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作用,但其疗效未获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旨在研究吉西他滨与厄洛替尼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对晚期胰腺癌疗效的AVITA研究,也未能证实该组合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axitinib与舒尼替尼等药物在晚期胰腺癌的应用目前亦仍有待临床研究结果的证实。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展望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展望 摘要】肝癌患者需要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近年来免疫治疗由于其自身 优势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已经开展了一些免疫治疗的相关实验,这些建立在免疫基础上的临床实验显示免疫治疗方式能提升肝癌患者特异性免疫 应答,具有延长肝癌患者生命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详细讨论肝癌免疫治疗的研 究进展与展望,为充分肝癌免疫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展望 0.引言 就当前而言,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恶性肿瘤,我国则是肝癌大国。所以,临床需要加强对肝癌治疗的研究,促进肝癌治疗效果提高。近年来, 肝癌免疫治疗方式赢得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在实验研究中也发现其对于肝癌疾病 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也同时也推动了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基于此, 加强对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和临床展望进行探讨尤为必要。 1.肝癌免疫在肝癌疾病中的作用 就当前而言,社会对生物免疫治疗肿瘤寄予厚望,认为生物免疫治疗是彻底 治愈恶性肿瘤的关键,其在治疗实体恶性肿瘤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治疗效果[1]。但从肝癌免疫治疗方面来看,免疫治疗仍然没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目前用于肝 癌免疫治疗的相关药物仍比较稀少,其种类不够丰富。同时,社会对肝癌免疫治 疗肝癌疾病的研究比较上,可供研究的临床试验数量有待提升。对其原因进行深 入分析,其主要是因为肝脏具有特殊的免疫抑制状态,难以找到比较有效的抗原 靶点[2]。在深入地对肝癌免疫治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免疫系统会影响患者 肝癌的发生以及发展,其重要作用不容小觑。所以,相关人员将加大对免疫治疗 的研究,分析人体对肝癌免疫调控机制的作用效果,并开展更多地与肝癌免疫机 制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在研究中寻找新型的肝癌特异性抗原靶点,促使肝癌疫苗 以及肝癌免疫治疗方式在肝癌治疗中得到充分地应用。 2.肝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2.1肝癌免疫在主动免疫中的研究 充分借助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诱发机体产生一些特异性免疫,主动地对肿 瘤细胞进行杀伤,这一过程被称为主动免疫[3]。树突状主动细胞免疫、异种重组 甲胎蛋白疫苗和肿瘤细胞疫苗均属于主动免疫的类型。下面详细分析这几种疫苗 类型。 2.1.1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相关研究 树突状细胞在人体中的功能最强,该细胞的最大作用是对静息T细胞进行有 效激活。因为肿瘤患者缺少树突状细胞疫苗,其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发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所以在患者体外进行树突状细胞功能性 诱导显得非常有必要,其有助于主动免疫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当前而言,实 验室通常会采用细胞因子、肿瘤细胞负荷树突状细胞疫苗以及热体克蛋白等方式 制作DC疫苗,再将这些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重输入到输体中。通过这样的方 式增强机体对肿瘤免疫的排斥力[4]。在肝癌表达率众,黑色素瘤基因的表达了甚 至到了80%的范围,这能被视为免疫治疗的攻击靶点。吴鸣宇采用多肤负载树突 状细胞在患者体内诱导出具有高特异性的抗癌免疫应答。早在20世纪90年代, 国内外研究学者就加强了对肿瘤睾丸抗原的研究,并发现了肿瘤特异性抗原[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