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01月/13日/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布洛芬是抗炎解热止痛类O TC产品,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NSA ID类药物之一,被广大医师广泛地用于治疗风湿或类风湿疾病,以及关节肌肉痛、头痛、痛经等多种疼痛。现在,我们回顾布洛芬的研发历史,对正确合理使用布洛芬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摘要:布洛芬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开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超级阿司匹林”过程中长期研究的产物。将布洛芬誉为“超级阿司匹林”,意味着与当时的其他药物相比,疗效相同,但更具安全性。1964年,当人们发现几个有前途的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后,选择性地开发了布洛芬,布洛芬的半衰期比较短,并且胃肠道耐受性良好。布洛芬1966年在英国上市,1974年在美国上市。1983年布洛芬在英国成为第一个可以通过非处方药方式销售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 ID),第二年(1984年),布洛芬在美国也成为非处方药。布洛芬是一种非选择性环氧合酶(COX)抑制剂,最近的证据表明,其抗炎特性是通过调节白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因子产生、抑制自由基和信号转导等途径达成的。布洛芬可能也通过背角发挥中枢镇痛作用,其应用前景还可能包括在某些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中具有的保护作用。

布洛芬是由Stewart Adams博士(后来成为教授并荣获英帝国勋章)和其领导的团队———科研专家Colin Burrows、化学家John Nicholson博士共同发现的。最初,研究的目的是发明一种“超级阿司匹林”,从而获得一种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当但严重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替代药物。而其他药物,如保泰松,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性很高;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使用剂量比普通处方剂量稍高时,则带来肾上腺抑制以及其它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溃疡等的高危险性。Adams决定寻找一种具有良好胃肠道耐受性的药物,这一特性对目前所有的NSA ID来说都特别重要。

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研究都在寻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药。令人失望的是,200多种化合物中没有优于阿司匹林的药物。当时,Merch正在研究吲哚乙酸衍生物,并从中提取出了吲哚美辛。Adams意识到一种成功的药物应该有三种药理学特性———抗炎、止痛和退热。Adams开始研究乙酸苯酯类化合物。

新的药物———乙酸苯酯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虽然在狗的试验中发现,某些此类药物有致溃疡的危险性,但是Adams意识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药物清除的半衰期比较长造成的。在这类药物中有一种化合物———布洛芬的半衰期比较短,仅2小时。在筛检出来的替代药中,布洛芬虽然不是最有效的,却是最安全的。1964年,布洛芬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候选药物。

布洛芬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是由Tom Chalmers博士在英国进行的,试验选择了6个类风湿关节炎病人。1966年2月,他报告说,在一星期的治疗中,每天300~600毫克的布洛芬和每天3.6克的阿司匹林效果相同。在英国,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推荐剂量也由最初的剂量增加到每天1200毫克,直至最后的每天2.4克。在1974年布洛芬引入美国时,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推荐剂量已是每天3.2克。经过多年关节炎治疗的成功应用和广泛的、给人深刻印象的安全记录积累之后,1983年在英国和1984年在美国,布洛芬成为了非处方药O TC,每天的推荐剂量是

1200毫克。

在前列腺素的作用还没有被发现而且抗炎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没有弄清楚之前,布洛芬的成功开发是对Adams和其同事坚定不移精神和艰苦工作的巨大鼓励。随后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证实,就治疗效果与靶器官毒性相比而言,布洛芬的性能比非常好。布洛芬治疗作用的发展还是非常幸运的,它首先是在低剂量情况下应用,仅在广泛的经验积累之后才提高了剂量。这种知识和经验的逐渐积累,避免了某些问题的出现,如一些预料不到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打击临床应用的信心。

布洛芬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布洛芬是一种疗效适中的NSA ID,具有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而且没有因代谢物而产生的潜在毒性。

布洛芬是外消旋的混合物,非活性形式是R-结构体,大约30%~60%的非活性形式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的S(+)结构。在健康志愿者中,S(+)异构体的消除半衰期是1.9~3.4小时,而R(-)异构体的消除半衰期是1.6~4.2小时。布洛芬在骨关节炎病人中的半衰期与健康人相似,但在一些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肾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中可能有轻微增加,在某些老年病人中可能显著延长。在70岁以上并有肾脏损害的病人或有高血压的病人中,S(+)结构体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升高的。有肝脏疾病的病人,消除半衰期轻微增加,但是代谢物的血浆浓度仅有轻微降低。尽管在减轻疼痛方面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但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男女之间没有区别。

作用机制

直到现在人们才清楚NSA ID的作用机制,既包括直接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也包括其它重要作用。显示了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与作用机制之间的整体关系。人们最初认为,布洛芬的S(+)结构抑制COX-2。R(-)异构体可以转化成S(+)结构,但也可以直接抑制白细胞的活化和聚集并减少白三烯B4(白细胞趋化因子和激活因子)的生成。经水解作用形成羟基和羧基,两个异构体代谢成乙酰葡萄糖醛酸甙。R(-)异构体的活性形式,布洛芬S(+)辅酶A也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这种代谢路线可能导致混合甘油三酸酯的形成。除了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外,布洛芬的其它作用也可能有助于它的抗炎特性,包括减少炎症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氮氧化物和白细胞来源的白三烯B4,还可能对氧自由基的产生及通过核因子通道(N F)κB的信号转导有抑制作用。

止痛

与扑热息痛一样,毫无疑问布洛芬最初是用作骨关节炎疼痛的治疗药物。在初期治疗阶段,布洛芬也是关节炎病人止痛的首选药物。作为止痛药,布洛芬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与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比,其优点是所需要的总花费较少。

与其它NSA ID如可待因和扑热息痛相比,在动物模型中布洛芬镇痛和抗炎效果更好。临床上,镇痛(1200毫克/天)和抗炎作用(≥2.4克/天)所需的剂量明显不同。在高剂量时,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COX-2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OX-1,表现为使炎症前细胞因子产物、氧自由基、氮氧化物、过氧化亚硝酸盐及白细胞粘附因子表达降低。

在更低剂量时,特别是用于非处方药或O TC时,布洛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COX-2或COX-1、氮氧化物和介导疼痛感觉的受体作用而发挥外周与中枢的止痛作用。与其它的NSA ID一样,布洛芬也抑制大鼠背角的C-神经纤维的作用,并且影响其到更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投射。布洛芬的止痛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S(+)异构体抑制了背角和脊髓丘脑中心的COX-2,并抑制了氮氧化合物合成酶。一些止痛药包括布洛芬和扑热息痛,通过对血清素激活通路和肾上腺素通路的刺激作用,在背角水平调节疼痛反应。

安全性

布洛芬的耐受性良好,作为O TC药物用于止痛剂量时,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其不良反应

很低。另外,在毒性方面与其它的NSA ID相比,布洛芬在抗炎剂量时,有相对较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虽然在有肾功能缺损的老年人中可能引起血压升高,但在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布洛芬的肾脏不良反应较低。急性间质性肾炎非常罕见(1/5000~1/10000),肾乳头坏死的报道也非常少,肝脏不良反应罕见。

布洛芬已知的胃肠道耐受性和它对前列腺素抑制的影响之间的矛盾使研究者一直很困惑,但最近对人类重组COX同工酶的研究可以使问题变得清晰。在体外,S(+)布洛芬在300μM域值以上对前列腺素E2产物的抑制呈浓度依赖关系,此作用在R(-)布洛芬存在时得到改善,这可能是由于同时竞争一个酶结合位点所致。在体内,外消旋混合物应用后,两个异构体之间可逆的相互作用可能减少对胃COX -1的抑制。

布洛芬的应用前景

布洛芬与其它NSA ID一样,可减少认知功能损害及降低随后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但可能与抑制血小板功能继而抑制COX-1或影响β-淀粉样物引起的炎症有关。虽然与同时服用干扰素治疗有关的退热很难区分开来,但布洛芬对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可能有效。在治疗囊性纤维化肺炎症状时,布洛芬的抗炎作用可能非常有用。长期应用布洛芬和其它NSA ID可以使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降低,但是布洛芬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使乳腺癌危险性降低的药物。在这些情况下,布洛芬的治疗效果如何及何时可以应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结

布洛芬是在寻找有效镇痛和抗炎药物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非常低的药物。试验和临床证据表明:它既有效又安全,其安全记录是其成为非处方止痛药的主要原因。布洛芬的良好耐受性是布洛芬开发新适应证的重要因素。

布洛芬片

布洛芬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布洛芬片 英文名称:Ibuprofen T ablets 【成份】 布洛芬 【适应症】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用法用量】 口服。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2片,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儿童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1-3,体重(公斤)10-15,一次用量(片)1/2,次数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年龄(岁)4-6,体重(公斤)16-21,一次用量(片)1,次数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 年龄(岁)7-9,体重(公斤)22-27,一次用量(片)1.5,次数小时不超过4次。 年龄(岁)10-12,体重(公斤)8-32,一次用量(片)2 【不良反应】 1 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2 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禁忌】 1 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如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4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5 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60岁以上、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6 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老人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1 本品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溃疡。 2 本品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 3 本品与地高辛、甲氨蝶呤、口服降血糖药物同用时,能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不宜同用。 4 本品与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与抗高血压药同用

8类人不宜服用布洛芬

8类人不宜服用布洛芬 大家都知道,布洛芬是止痛药,常用于减轻中度疼痛如肌肉疼痛、牙痛、关节痛、头痛、神经痛及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症,也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1孕妇及哺乳期的女性 怀孕第3周至第3个月末,是胚胎各器官分化形成时期,属于“致畸高度敏感期”,故此,无论是布洛芬还是其他药物,都对胎儿的发育影响较大;妊娠晚期的孕妇服用布洛芬可使孕期延长,引起难产或产程延长;哺乳期的妈妈在服布洛芬后,药物可通过乳汁被婴儿吸收。所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要禁用布洛芬。 2过敏性鼻炎、哮喘、鼻息肉者 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鼻息肉的人,在初次使用布洛芬时应谨慎,因布洛芬有诱发支气管痉挛的潜在作用,可加重或诱发哮喘,尤其是中、轻度哮喘儿童更应禁用。 3肾功能不全者 布洛芬只可作为解热镇痛药短期服用,若长期大量应用布洛芬后可发生肾功能损害。所以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布洛芬。 4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障碍及血小板功能异常) 布洛芬可使出血时间延长,或加重出血倾向,所以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慎用布洛芬。 5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患者及周身性红斑狼疮者 服用布洛芬可导致患者水潴留、水肿,红斑狼疮患者服布洛芬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非常高,所以要慎用! 6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慎用 老年人须谨慎使用布洛芬,主要是因为老年人体质下降,可能伴有动脉硬化、心功能下降、肝肾功能减退等慢性病,服用正常剂量的布洛芬,也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7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或有潜在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 服用布洛芬时易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包括产生新的溃疡,所以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或有潜在危险因素的人应谨慎。 8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布洛芬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而对于同一类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吲哚美辛、保泰松等过敏的人,也应禁服此药。 特别提醒:布洛芬不宜长时间服用,一般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用于解热时不超过3天。服用布洛芬后,若出现各种不适,应停用或咨询医生。 Tips——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 布洛芬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其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罕见

布洛芬

布洛芬目录 概述 成份 性状 作用类别 药理 适应症 用法用量 用量详细说明 ?禁用慎用 ?给药说明 ?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 ?药物分析 ?同类药物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CAS:15687-27-1 中文名:布洛芬 英文名:Ibuprofen 中文别名: 2-(-4-异丁基苯基)丙酸;异丁苯丙酸,异丁洛芬,芬必得,α-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 英文别名: 2-(4-Isobutylphenyl)propanoic Acid; α-Methyl-4-(isobutyl)phenylacetic acid;(±)-2-(4-Isobutylphenyl)propanoic acid; 4-Isobutyl-alpha-methylphenylacetic Acid 编辑本段成份

本品每片含布洛芬0.1克。辅料为:羟丙纤维素、预胶化淀粉、糊精、淀粉、二氧化硅、硬脂酸镁、羧甲淀粉钠、蔗糖、滑石粉、明胶、硅油、虫白蜡。 编辑本段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编辑本段作用类别 本品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编辑本段药理 药效学 本品的镇痛、消炎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作用于炎症组织局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递质的合成而起作用,由于白细胞活动及溶酶体酶释放被抑制,使组织局部的痛觉冲动减少,痛觉受体的敏感性降低。治疗痛风是通过消炎、镇痛、并不能纠正高尿酸血症。治疗痛经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使子宫内压力下降、宫缩减少。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与食物同服时吸收减慢,但吸收量不减少。与含铝和镁的抗酸药同服不影响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服药后1.2~2.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用量200mg,血药浓度为22~27μg/ml, 用量400mg时为23~45μg/ml, 用量600mg时为43~ 57μg/ml。一次给药后半衰期一般为1.8~2小时。本品在肝内代谢, 60~90%经肾由尿排出,100%于24小时内排出,其中约1%为原形物,一部分随粪便排出。 编辑本段适应症 1. 关节炎:该药可缓解急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软组织风湿的发作,并可长期服用。上海市光华医院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与芬必得治疗该疾病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布洛芬缓释胶囊与芬必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相似。 2. 疼痛:用于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科、产科、矫形手术后的疼痛以及软组织运动损伤后的肌肉、骨骼引起的疼痛。也可缓解头痛、滑囊炎、肌腱炎等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性疼痛。 3. 痛风:该药对痛风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01月/13日/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布洛芬是抗炎解热止痛类O TC产品,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NSA ID类药物之一,被广大医师广泛地用于治疗风湿或类风湿疾病,以及关节肌肉痛、头痛、痛经等多种疼痛。现在,我们回顾布洛芬的研发历史,对正确合理使用布洛芬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摘要:布洛芬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开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超级阿司匹林”过程中长期研究的产物。将布洛芬誉为“超级阿司匹林”,意味着与当时的其他药物相比,疗效相同,但更具安全性。1964年,当人们发现几个有前途的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后,选择性地开发了布洛芬,布洛芬的半衰期比较短,并且胃肠道耐受性良好。布洛芬1966年在英国上市,1974年在美国上市。1983年布洛芬在英国成为第一个可以通过非处方药方式销售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 ID),第二年(1984年),布洛芬在美国也成为非处方药。布洛芬是一种非选择性环氧合酶(COX)抑制剂,最近的证据表明,其抗炎特性是通过调节白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因子产生、抑制自由基和信号转导等途径达成的。布洛芬可能也通过背角发挥中枢镇痛作用,其应用前景还可能包括在某些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中具有的保护作用。 布洛芬是由Stewart Adams博士(后来成为教授并荣获英帝国勋章)和其领导的团队———科研专家Colin Burrows、化学家John Nicholson博士共同发现的。最初,研究的目的是发明一种“超级阿司匹林”,从而获得一种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当但严重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替代药物。而其他药物,如保泰松,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性很高;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使用剂量比普通处方剂量稍高时,则带来肾上腺抑制以及其它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溃疡等的高危险性。Adams决定寻找一种具有良好胃肠道耐受性的药物,这一特性对目前所有的NSA ID来说都特别重要。 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研究都在寻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药。令人失望的是,200多种化合物中没有优于阿司匹林的药物。当时,Merch正在研究吲哚乙酸衍生物,并从中提取出了吲哚美辛。Adams意识到一种成功的药物应该有三种药理学特性———抗炎、止痛和退热。Adams开始研究乙酸苯酯类化合物。 新的药物———乙酸苯酯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虽然在狗的试验中发现,某些此类药物有致溃疡的危险性,但是Adams意识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药物清除的半衰期比较长造成的。在这类药物中有一种化合物———布洛芬的半衰期比较短,仅2小时。在筛检出来的替代药中,布洛芬虽然不是最有效的,却是最安全的。1964年,布洛芬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候选药物。 布洛芬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是由Tom Chalmers博士在英国进行的,试验选择了6个类风湿关节炎病人。1966年2月,他报告说,在一星期的治疗中,每天300~600毫克的布洛芬和每天3.6克的阿司匹林效果相同。在英国,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推荐剂量也由最初的剂量增加到每天1200毫克,直至最后的每天2.4克。在1974年布洛芬引入美国时,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推荐剂量已是每天3.2克。经过多年关节炎治疗的成功应用和广泛的、给人深刻印象的安全记录积累之后,1983年在英国和1984年在美国,布洛芬成为了非处方药O TC,每天的推荐剂量是

类人不宜用布洛芬

类人不宜用布洛芬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布洛芬的3大优势 1.相对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使用。在所有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中,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作为安全有效的解热药应用于儿科,可见在正常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它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2.控制持久高热的效果好,多用于高烧不退。同为退热药,在体温高于39.2℃时,布洛芬比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更有效,且退热时间较之更持久。正因为有此特效,布洛芬大多情况下用于持续高热不退。 3.镇痛作用强,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它的优点还在于优越的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常用于各种关节炎、牙痛、术后疼痛及癌症的止痛。 二、4类人不宜用布洛芬 1.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鼻息肉患者:这些人在初次用布洛芬时尤应谨慎,布洛芬可加重或诱发哮喘。 2.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长期服布洛芬的人,临床约有15%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多数人都能忍受且停药后症状可消失,但仍有少数人会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反应,因此,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3.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该药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即使肾功能健全的人,长期大量应用布洛芬时也可发生,因此用药前需谨慎选择。 4.患病及老人尤其是心脏病患者或因患其他疾病已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慎之又慎。此外,老年患者往往本身就有肝肾功能减退,尤其不宜长时间服用。 三、与布洛芬相克的药或食物 1.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如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是已知的有明显肾毒性作用的药物,布洛芬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儿童或青少年,在短期内(有的患儿用药仅一天)就出现肾功能损伤。两药联合应用时,起病非常迅速,使用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逆肾衰竭,要格外小心。 2.阿司匹林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同用,可能会减弱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口服降糖药布洛芬和口服降糖药同服时,能增加口服降糖药的血药浓度,相当于增加了降糖药的剂量,严重者可诱发低血糖昏迷。 4.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本身能诱发胃肠道溃疡,合用布洛芬会加重肠道发生溃疡的危险性。

布洛芬

布洛芬 Ibuprofen 【其它名称】 安瑞克、拔怒风、波菲特、大亚芬克、迪尔诺、芬必得、芬克、芬尼康、福尔栓、抚尔达、吉浩、抗风痛、洛芬、美林、摩纯、托恩、雅维、炎痛停、依布洛芬、异丁苯丙酸、异丁洛芬、易服芬、Andran、Brufen、Bufedon、Emodin、Fenbid、Ibuflam、Ibuprofenum Lopane,Melfen、Motrin Novogent、Perofen,Proflex、Rupan 【临床应用】 1.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 2.用于治疗非关节性的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 3.用于急性轻、中度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4.口服或直肠给药对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等疾病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通过抑制细胞膜的环氧酶,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为炎性介质前列腺素,减轻因前列腺素(PGG1、PGE2、PGE2)引起的局部组织充血、肿胀,降低局部周围神经对缓激肽等的痛觉敏感性,从而起到镇痛、抗炎作用。此外,本药还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而起到解热作用。 临床报道,本药用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时,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比对乙酰氨基酚强。 2.药动学本药口服易吸收,吸收率达90%以上。药物吸收后广泛分布于肾上腺、卵巢、关节滑膜腔、甲状腺、皮肤和脂肪组织中。分布容积为O.15士O.02L/kg。服药后1.2-2.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用量200mg,血药浓度为22-27μg/ml,用量400mg时为23-45μg/ml,用量600mg时为43-57μg/ml。服药5小时后,关节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以后的12小时内药物在关节液浓度高于血药浓度。 本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单次给药后半衰期为1.8-2小时。本药在肝内代谢,60%-90%经肾由尿排出,100%于24小时内排出,其中约1%为药物原形。另有部分药物随粪便排出。【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对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也可能对本药过敏。 2.禁忌症 (1)对本药过敏者。(2)对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3)孕妇、哺乳期妇女。(4)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溃疡合并出血(或穿孔)者。 3.慎用 (1)支气管哮喘患者。(2)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3)血友病或其它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障碍及血小板功能异常)者。(4)有消化道溃疡史者。(5)肝、肾功能不全者。(6)6个月以下小儿。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晚期妊娠妇女用药可使孕期延长,引起难产及产程延长。 5.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停药24小时该作用即可消失。(2)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含量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3)氨基转移酶升高。 6. 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约16%的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反应,也较多见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症状较轻,停药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偶见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1%),亦有因溃疡而致穿孔的报道。 2.神经系统偶可出现头痛、嗜睡、晕眩、耳鸣等症状,发生率约为1%-3%。抑郁或其它

哪些人群不适合服用布洛芬

布洛芬又称异丁苯丙酸,是非甾体类镇痛解热药,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等的治疗,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和感冒等症的退热。布洛芬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对内脏性肌肉痛(平滑肌收缩痛)无效,但对治疗痛经有效。 虽然布洛芬的抗炎、解痛、退热作用远比阿司匹林强,但它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久用也不能使疾病痊愈,而且具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等消化道反应。因此,消化道溃疡、吐酸症、胃痛患者都应禁服布洛芬。体弱多病和年老者,尤其是心脏病患者或因患其他疾病已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慎之又慎。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布洛芬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慎用;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以免发生过量服药的危险。 有些人为图省事,用饮品当水冲服药物,不但可能会令药物失效,还可能对胃肠造成不小的伤害。布洛芬是一种苯乙酸的衍生物,其酸性成分本就有刺激胃黏膜的作用,而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则会刺激胃酸的分泌,两者若相混合,肯定会对胃有伤害。因此,对于布洛芬这种药物,最好用白开水送服,以免饮料中的某些成分加重药物的副作用,或是两相作用,降低药物的效果。另外,于饭后半小时后服药,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布洛芬用于退热时具有发汗作用,如果服药期间饮水不足,或者同时有呕吐、腹泻等症状,都会加重脱水。最好在体温38.5℃以上时再考虑用布洛芬,并多喝水,必要时可适当饮用运动饮料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但是,心肾功能异常人群在可以服用布洛芬时,需要注意不能过分饮水,以免加重心肾负担。 此外,含布洛芬有效成分的药物很多,剂型也不少,如片剂、胶囊、缓释剂等,切记不要重复使用,以免导致毒副作用增加。布洛芬用于退热,连续应用不得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最好不要同时加用其他同类药。此外,如果发现服药后出现头晕、皮肤干燥、脉搏快而弱等较重的脱水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诊。 总而言之,以下人群应慎用: 一、患病及老人 尤其是心脏病患者或因患其他疾病已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慎之又慎。此外,老年患者往往本身就有肝肾功能减退,尤其不宜长时间服用。 二、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鼻息肉患者 这些人在初次用布洛芬时尤应谨慎,布洛芬可加重或诱发哮喘。 三、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 长期服布洛芬的人,临床约有15%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多数人都能忍受且停药后症状可消失,但仍有少数人会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反应,因此,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口服布洛芬后的5种死法

口服布洛芬后的5种死法 案例介绍患者:XXX,男,72岁。患有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地高辛片,格列吡嗪缓释胶囊。患者1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自购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一次一粒(300mg),一日2次。万万没料到的是,患者用药后死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死法1:布洛芬所致无菌性脑膜炎布洛芬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多在用药后1小时内发生,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颈部疼痛、四肢抽搐、昏迷等。布洛芬所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可能与Ⅰ变态反应有关,应及时给予地塞米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蹄组织病、免疫系统疾病导致关节疼痛、皮肤改变或其它器官病症患者应慎用布洛芬,可能增加无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死法2:布洛芬所致心肌梗死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环素2(PGI2)的合成,从而使肾髓质血流减少,尿钠排泄减少,水钠潴留增加,血栓形成增多,可导致血压增高、心衰加重、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布洛芬:重度心衰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患者禁用;有高血压和(或)心衰(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慎用。在非甾体抗炎药的整个用药过程中,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对心脏相关副作用保持警惕。应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胸痛、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一个部位或身体一侧无力或口齿不清中的

任何一种症状,应立即就医。死法3:布洛芬所致哮喘急性发作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诱发的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来势凶猛。患者在服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出现鼻塞、流鼻涕,大汗淋漓,继而哮喘发作。发作多数极为严重,甚至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据统计,布洛芬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多是在患者原有的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过敏体质者、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布洛芬。死法4:布洛芬与格列吡嗪相互作用所致严重低血糖格列吡嗪属磺酰脲类降糖药,蛋白结合率较高(98-99%)。当布洛芬与格列吡嗪等磺酰脲类降糖药合用时,布洛芬可置换磺酰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使其游离浓度增加,增加其降糖作用,促使低血糖的发作。死法5:布洛芬与地高辛相互作用所致心律失常地高辛属强心苷类药物,常用剂量为0.125~0.5mg,每日一次。地高辛个体差异大,治疗剂量与中毒量接近,当与其它药物联用时,易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地高辛中毒,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少地高辛的肾清除,半衰期延长,有中毒危险,需监测血药浓度及心电图,及时调整地高辛的给药剂量。(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

儿童用药需谨慎 布洛芬不能乱用

儿童用药需谨慎布洛芬不能乱用 相信大家对布洛芬都不陌生,孩子发烧了,许多家长会选择直接给孩子服用布洛芬。布洛芬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布洛芬分散片具有崩解速度快、释药迅速等优点,适合儿童和吞咽困难的人群服用。布洛芬虽然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但是还有一些副作用,因此不能乱用。 布洛芬,作为甲类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牙痛等,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可见应用极其广泛,在临床应用中也是公认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物之一。 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它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但是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儿童对布洛芬的耐受性较好,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的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等,一般都较轻微。不足1%的患者会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可以与食物同食,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少数会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布洛芬虽是“良药”,但作为解热镇痛药物服用仍需严格按照剂量和服药周期,不可超量或长期使用,否则成为“毒药”。儿童的肝脏发育不完全,用药上更加需要慎重,只有做到合理安全地使用布洛芬,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才能发挥布洛芬的最大疗效,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学生:王敏,西南大学药学院 指导老师:陈力,西南大学药学院 摘要: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其在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稍逊于乙酰水杨酸和保泰松,但是布洛芬是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有效的退热药,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隹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11高热时其退热效果比同剂量的扑热息痛更明显,且退热时间较长;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约30 倍,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作用更持久,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易耐受。本综述将对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作出仔细的阐述。⑵ 关键词:布洛芬解热镇痛作用机制临床研究

Abstract : Ibuprofe n has an ti-in flammatory, an algesic, an tipyretic effect.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 nt of rheumatic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oste oarthrit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neuritis. Its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ism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slightly in ferior to acetyl salicylic acid and phe ny Ibutaz on e,but Blove n is the cli ni cal applicati 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an tipyretic, is who,the Un ited States FDA only recomme nded comm on childre n an tipyretic, is recog ni zed as the preferred an ti-in flammatory drugs in childre n. High fever,a ntipyretic effect tha n the same dose of acetam in ophe n is more obvious, an dthe cooli ng time is Ion ger; an algesic effect is about 30 times stron ger tha naspiri n, acetam in ophe n and aspiri n are similar but more last ing effect, and the adverse reacti on of gastr oin testi nal tract is light, easy tolerance. This review willaction mecha nism and cli ni cal research of Blove n make a

使用布洛芬的注意事项

使用布洛芬的注意事项 布洛芬系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适于减轻或消除以下疾病的疼痛或炎症:扭伤、劳损、下腰疼痛、肩周炎、滑囊炎、肌腱及腱鞘炎;其他症状如痛经、牙痛、和术后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其他血清阴性(非类风湿性)关节疾病。 但是,患者千万要注意,布洛芬片的解热镇痛作用虽然显著,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的,在服用布洛芬片时的禁忌主要有以下: 1.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禁用慎用 1 交叉过敏: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过敏者对该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该品也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2 用于晚期妊娠妇女可使孕期延长,引起难产及产程延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用。 3 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有严重过敏反应者禁用。有下列情况者应慎用: 3.1 哮喘,用药后可加重; 3.2 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用药后可致水潴留、水肿; 3.3 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障碍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用药后出血时间延长,出血倾向加重; 3.4 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应用该品时易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包括产生新的溃疡; 3.5 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后肾脏不良反应增多,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有潜在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慎用此药。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大大高于类风湿病患者。 布洛芬混悬液:是儿童退烧药,是唯一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适用于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见效迅速;也用于缓解中度疼痛如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牙痛;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解

[芬必得药以及功效作用]芬必得的作用和功效

[芬必得药以及功效作用]芬必得的作用和功效 有很多人只要感觉哪儿疼痛,就立即吃芬必得,觉得很见效,芬必得是什么药呢?本文是芬必得的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芬必得的作用 芬必得这种药物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止痛药,如果我们自身出现了头痛,偏头痛,牙痛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服用芬必得这种药物来进行治疗。芬必得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这两种成分都有解热镇痛的作用,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偏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及关节痛等。 芬必得系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无病因治疗及控制病程的作用;治疗非关节性的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急性的轻、中度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对成人和儿童的发热有解热作用。 2、痛经能吃芬必得吗

芬必得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那么,芬必得能治疗痛经吗?几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难免受到不同疼痛的困扰,最常见的有六大疼痛: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牙痛、痛经和神经痛,它们的出现拉响了体内的危险警报。 芬必得为芳基丙酸类的解热镇痛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临床上除了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炎性疾病外,还适用于缓解各类疼痛,对于感冒而引起的发热,芬必得也具有良好的降温作用。 痛经恐怕是大多数女性所经历过的,专家指出,在痛经来临时可以适当服用止痛药,如芬必得,它起效迅速、疗效好,安全、持续止痛12小时,可以迅速帮助女性摆脱痛经烦恼。 3、芬必得的副作用 芬必得容易对肠胃造成刺激,服用后会有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等反应,甚至造成肠胃出血、转氨酶突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等比较严重的情况。有过敏体质的人,还会出现皮疹、

布洛芬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可是,您真的了解这两个药吗?下列 5 个问题来看一下。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退热药吗? 布洛芬(Ibuprofen),和萘普生一样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对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但在常规治疗剂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aracetamol),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Panadol、Tylenol、Fortolin 等都是这类药物,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作用极弱(可能与药物对机体不同酶的敏感性差异有关),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里都有它的存在。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从而达到使发热者退热、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等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是无影响的,不会使其体温降低。两者的退热效果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单次剂量的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后半小时比布洛芬更明显。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热药安全吗? 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儿童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耐受性都是差不多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儿科医生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不要随意使用,如实需使用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来综合计算(其中体重是优先考虑的)具体的给药量,应避免用药过量和用药过频。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1. 布洛芬的副作用 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等,一般都较轻微。另外,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1%,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约1%~3%。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2.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反复多次的应用,超剂量所致,同时由于混合了病毒感染的因素,易引起肝炎。 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治疗剂量仅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不良反应,少数可发生过敏性皮炎/ 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但若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尤其是高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转氨酶增高,但未见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报道;超剂量使用可导致肝功能明显异常,有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 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禁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的患儿需慎用。脱水或水分补充不够等低血容量的患儿使用布洛芬退热可增加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另外,罹患水痘的患儿使用布洛芬则可增加 A 组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发生过敏,但<5% 的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可能会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服用剂量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否则可能引起头痛、呕吐、倦怠低血压及皮疹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轻至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儿应慎用。如果患儿出现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试。 如果伴有持续的呕吐、腹泻或液体摄入不足,出现明显的脱水者需及时处理,积极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如患儿出现囟门下陷、口唇干燥、眼眶下陷、少泪、虚弱等时意味着已经脱水了。若发现患儿具有脱水征时应注意补液,对于正处于哺乳期的患儿来说,最合适的液体就是母乳。 推荐阅读:儿童退热之经典10 问 参考文献 [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7160107.html,/medlineplus/druginfo/meds/a682159.html [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7160107.html,/medlineplus/druginfo/meds/a681004.html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学生:王敏,西南大学药学院 指导老师:陈力,西南大学药学院 摘要: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其在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稍逊于乙酰水杨酸和保泰松,但是布洛芬是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有效的退热药,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1】高热时其退热效果比同剂量的扑热息痛更明显,且退热时间较长;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约30倍,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作用更持久,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易耐受。本综述将对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作出仔细的阐述。【2】 关键词:布洛芬解热镇痛作用机制临床研究 Abstract:Ibuprofen has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antipyretic effect.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ic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oste oarthrit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neuritis. Its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ism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slightly inferior to acetyl salicylic acid and phenylbutazone,but Bloven i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antipyretic, is who,the United

布洛芬缓释胶囊

布洛芬缓释胶囊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布洛芬缓释胶囊 英文名称:Ibupro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s 【成份】 本品每粒含主要成份布洛芬0.3克。辅料为:糖、淀粉、硬脂酸、聚乙烯吡咯烷酮。【适应症】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偏头痛、牙痛、痛经、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片,一日2次(早晚各一次)。 【不良反应】 1. 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2. 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禁忌】 1.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对症治疗药,自我用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如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对本品及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必须整粒吞服,不得打开或溶解后服用。 4.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5.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6.肠胃病患者使用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7.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60岁以上、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端正或其他出血性疾病)。 8.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 9.用药期间如出现胃肠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视力、听力障碍、血象异常,应立即停目用药。 10.勿过量用药,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11.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慎用。 老人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生减退,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慎用或适当减量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布洛芬缓释胶囊说明书

布洛芬缓释胶囊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布洛芬缓释胶囊 商品名称: 英文名称: 汉语拼音: [成份] [性状] [作用类别]本品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适用于缓解下列症状:牙痛、头痛、原发性痛经,肩痛、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劳损、腱鞘炎、滑囊炎引起的疼痛;骨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以及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规格] 0.4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一次1粒,每日服用两次(早晚各一次)。 [不良反应] 1.一般为肠、胃部不适,少数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胃气胀、便秘、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头痛、耳鸣、氨基转移酶升高、头晕、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2.偶见皮疹、荨麻疹、瘙痒。极罕见严重皮肤过敏反应,剥脱性皮炎、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 Johnson Syndrome)或大疱性皮肤病,如多形性红斑和表皮坏死松解症。 3.少数病人可能出现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肾功能衰竭,尤其注意在长期使用时,通常伴有血清尿素水平升高和水肿。在肾功能损伤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障碍患者、服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中,发生肾毒性的风险最高。通常在停止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恢复至治疗前状态。 4.有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既往史者,有可能加重病情。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如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等情况,应停药并立即就医。 5.极罕见造血障碍(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初始症状为:发热、咽喉痛、浅表性口腔溃疡、流感样症状、重度疲劳、出现原因不明的瘀伤或出血。极罕见肝病、肝功能衰竭、肝炎。 6.极罕见严重过敏反应,症状包括:面部、舌和咽喉水肿、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或休克)。极罕见哮喘和支气管痉挛加重。 7.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出现水肿、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报道。本品可能引起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增加,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8.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布洛芬治疗期间有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症状的个别案例,如颈强直、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或意识混乱。[禁忌] 1.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鼻炎、血管性水肿等过敏反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学生:王敏,西南大学药学院 指导老师:陈力,西南大学药学院 摘要: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其在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稍逊于乙酰水杨酸和保泰松,但是布洛芬是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有效的退热药,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1】高热时其退热效果比同剂量的扑热息痛更明显,且退热时间较长;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约30倍,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作用更持久,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易耐受。本综述将对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作出仔细的阐述。【2】关键词:布洛芬解热镇痛作用机制临床研究 Abstract:Ibuprofen has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antipyretic effect.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ic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osteoarthrit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neuritis. Its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ism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slightly inferior to acetyl salicylic acid and phenylbutazone,but Bloven i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antipyretic, is who,the United States FDA only recommended common children antipyretic, is recognized as the preferre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children. High fever,antipyretic effect than the same dose of acetaminophen is more obvious, andthe cooling time is longer; analgesic effect is about 30 times stronger thanaspirin, acetaminophen and aspirin are similar but more lasting effec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light, easy tolerance. This review willaction mechanism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Bloven make a careful exposition. Keywords: Ibuprofen , antipyretic effect , mechanism, clinical research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