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

的学科吗

——

—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程天君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4期

[摘要]“研究对象”是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首项教学要点。迄今的教育社会学,无论中西抑或新老,其普遍的研究对象界说便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简称“关系说”)。不免望文生义之嫌的“关系说”,既不足以示明教育社会学同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差异究竟何在,也难以申述教育社会学学科自立的过硬根由。“关系说”已由一个想当然的“教学

要点”成为一个不易圆通的“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需由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来体现和确保,并有待明确乃至重写。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教学要点教学难点

本研究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常来讲,“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论)”、“学科性质”

、“学科发展史”一起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也是一门学科及其课程的首项教学要点。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举凡一门学科,常常需要

开门见山交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一门课程,也往往应当在开讲时言明该课程的研究对象。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又应该是什么?

一、“关系说”:一种普遍的研究对象界说迄今为止的教育社会学,不管西方的还是中国

的,无论传统的抑或新兴的,其主流的研究对象乃

至学科性质界定便是:“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简称“关系说”)。“关系说”普遍地存在于与教育社会学有关的辞书、教材、专著以及冠以“教育社会学”之名的著述当中。

譬如,《辞海》对“教育社会学”的释文便是: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原理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教育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1)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2)班级与社会的关系;(3)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迁的关系

等。[1]P1-2《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教育社会学”的辞条即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2)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3)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2]P173-174《教育大辞典》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实质上也是“关系说”[3]P771。

又譬如,广泛使用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截至2007年7月已出2版、印行20次、近15万册)的《教育社会学》[4]P27在归结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时强调:“当前我国所要建立的教育社会学应……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校内部的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学的问题”。的确,观乎整本教材,除了前两章(“绪论”、“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及第十一至第十三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的社会学分析”及“教师的社会学分析”这三章系从中、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学的问题)而外,其余十一章篇幅探讨的均是宏观的社会整体、中观的区域社会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章目一律为“××与教育”(在我国,以“××与教育”或类似表述为章节标题乃至题目的著述屡见不鲜)。“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跃然纸上。

在此之前,厉以贤《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一文亦曾提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对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类基本关系有:(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3)学校与社会的关系;(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5]裴英时《教育社会学概论》一书认为:“教育社会学即是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以教育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一种科际性的研究为目的的边缘学科”;“教育社会学要求系统研究与学校有关的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群体……从而探索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及其规律”。[6]P1在此之后,教育社会学者谢维和更是明确指出:“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社会学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7]P162

纵览发现,标志着我国教育社会学起点的第一本中文教育社会学专著的书名即为《社会与教育》[8];而将探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曾得到高度认同,在学科恢复期尤为明显[9];这也是迄今为止相当多学人在判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不独国内,海外持“关系说”研究对象观者亦相当普遍。“关系说”可以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诸说中的两大类观点之一(另一类是“社会化过程说”),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教育”的层面不同,因而便存在着几种有所区别的“关系说”:[10]P2-5其一是“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如英国的米切尔[主张“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功能关系”[11]P354]及苏联的费里波夫(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教育制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问题”[12]P14)就持此类观点;其二是“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如苏联《应用社会学辞典》(其中,“教育社会学”辞条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与其他社会过程具有广泛联系的教育过程的规则、规律性和趋势的专门社会学理论”[13])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威尔与费雷德金(他们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即分析其形式与内容,其在宏观社会结构中所受制约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14])均持此说;其三是“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如台湾学者林清江(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叉关系的学科”,它“探讨有关社会过程、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教育之间的关系……”[15]P21)及陈奎喜[16]P16都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交互关系的学说。

台湾学者李锦旭的一项统计分析也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社会学期刊》(英国)及《教育社会学》(美国)这两份学术刊物中,主题为“教育与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阶层化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等)的论文占据前一刊物的近三分之一(29%)容量,占据后一刊物的过半江山(52.9%)。[17]大陆学者钱民辉认为,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教育社会学的“新时代”,从国外有关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动态来看,他们已经开始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教育与现代性”之关系的研究,也就是把教育社会学的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分别纳入到现代性工程中去,

从动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从静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性问题。[18]P4-5撇开“教育与现代性”对象观本身的问题不说,所谓“教育与现代性”这一教育社会学对象观的“新时代”,操持的依然是“关系说”的老思路。

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尽管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有关其研究对象的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千姿百态”、“五花八门”以至“难以把握”,但这些形形色色的“对象观”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它们无一不涉及“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理论的还是实证的,研究者们着眼的都是教育与社会两个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19]P43-44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之一迪尔凯姆曾有论断:教育“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理解教育的任何方面都不能不考虑它的社会动力和社会结果。[20]P348或许,迄今为止的中外教育社会学人显意识或潜意识里受到了这一论断的牵引或影响,在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说上,从“教育与社会关系”上着手者自始有之,且不绝如缕,乃至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与操作惯性。也正因为“关系说”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与教育社会学有关的辞书、著述及教材当中,相应地,它也就自然而然或无以替代地被作为主流“教学要点”存在于教育社会学课程及其教学之中。

二、“关系说”:一个模糊的学科区分标志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乍看起来,这种“顾名思义”似也通顺,但难免“望文生义”之嫌,深入追究,便疑窦丛生。

首先,细究起来,“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是个病句。其病在于,“教育与社会关系”是个矛盾用语,因为教育本身亦是社会之组成部分,它要表达的无非是作为一种社会要素或现象的教育同其他社会要素或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等等,而不宜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如我们可以说“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老人与小孩的关系”、“白人与黑人的关系”等等,而不宜说“男人与人的关系”、“老人与人的关系”、“白人与人的关系”。这种需要过多解释而又无法解释到位的概念与命题显然不是上乘的,“用来定义一个专业术语的诸概念(即‘定义者’)必须比被定义的概念

(即‘被定义者’)更加清楚”[21]P17,而不能用更模糊的概念去界定所要界定的概念。

其次,即令约定俗成,“教育与社会关系”对象说也并未切中要害。勉为其难地把“教育与社会关系”作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很容易招致对教育社会学学科自立的合理性的质疑。针对“关系说”这种未及肯綮的界说,有学者就批评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尚不明确,从而与教育学及其各门分支学科颇多重复”[22]。何以如此?要害的问题就在于,“关系说”只是一个模糊的学科“区分”标志、一项十分软弱的指标,其模糊性与“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与社会关系”不足以作为教育社会学同教育学、教育原理、教育概论乃至教育哲学的区分标志。举凡一部教育学、教育原理或教育概论之类的著作,内中必含诸如“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政治”或“教育与生产力”之类的篇章。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典例有二:一则如叶澜著《教育概论》[23],全著就是围绕“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阐发;二则如陈桂生著《教育原理》[24],整书用四分之一的篇幅(第II部分)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教育与政治”等)。甚至,“教育与社会关系”也不足以作为教育社会学同教育哲学的区分标志。众所周知,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5]可谓教育哲学的代表,但其书名及内容探讨的就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只不过杜威是以“反弹琵琶”的方式来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求索教育目的的,即民主主义是其理想的社会,教育乃是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基本条件与首要工具。如此,除了“关系说”本身的不适宜问题之外,还有两个连带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别的学科(教育学、教育原理、教育概论乃至教育哲学)“挤占”了教育社会学的“地盘”,抑或相反,是后者闯入了前者的家中;二是教育社会学同教育学、教育原理、教育概论乃至教育哲学等学科都可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唯各自的方法与视角不同。第一个问题需要包括教育社会学在内的相关学科重新界定各自的研究对象,以避免因“颇多重复”而“千人一面”;第二个问题则需要相关学科示明各自的方法与视角,以凸显自身学科特色。

“教育与社会关系”也不足以作为教育社会学同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区分标志。“教育同××的关系”是“××学科”在

界定其研究对象时惯用的格式,这种格式操作起来容易上手却难免粗糙,仿佛只需“查找”—“替换”即可。譬如,“教育政治学”是政治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所研究的是教育与社会政洽生活的相互联系、教育制度和过程的政治功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教育作用以及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对教育和教育政策制订的影响。[26]又譬如,“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27]再譬如,“教育文化学”就是分析教育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的一门学科。[28]P2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学科的理论体系不外乎“起始于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和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又可以分解为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个人的社会化、教育与身心发展阶段、教育与个性特征的关系等一系列更为具体的问题”[29]。职此之故,“关系说”并未切中要害,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关涉的不都是教育与社会(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等)的关系嘛!至少,“教育与社会关系”不是教育社会学独有的研究对象,自然也就不足以作为同属社会科学的教育社会学同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区分标志,也难以申述教育社会学学科自立的过硬根由。

进一步而言,“教育与社会关系”甚至不足以作为社会科学同哲学、人文科学的区分标志。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对人的研究,社会无一不是由人组成;有社会即有教育。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人文科学自不待言。哲学亦复如此,譬如,无论是康德哲学“我能知道什么”(认识论)、“我应该做什么”(伦理学)、“我能希冀什么”(宗教学)、“人是什么”(人类学)的连串追问,还是继康德之后的李泽厚哲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人活着”(出发点)、“如何活”(人类总体)、“为什么活”(人的个体)、“活得怎样”(人生归宿)的接连对讲,[30]P1-55求索的都是人、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及教育的问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大哲如柏拉图、孔子、席勒、杜威、李泽厚[31]P12等等,大多关注教育问题,乃至把研究的归宿与美好的理想落实到教育、冀望于教育学;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学从业者不能仅

仅拘囿于“教育学”而读书、治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关系说”: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恐怕再不能斩钉截铁抑或想当然地予以肯定回答,也不能理直气壮抑或不假思索地把它作为“教学要点”了。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倒是感到,“关系说”越来越成为一个“教学难点”,成为一个问题。好在已有学者开始反思“关系说”,也有学者另辟蹊径,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尽管这些反思和观点尚多停留在学理层面或者尚需突破“难点”而未及更新教育社会学教材。

譬如,针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尚不明确,从而与教育学及其各门分支学科颇多重复”的批评,张人杰教授在其新作《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32]一文提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尚不明确”,而是“有待明确”;为此张人杰教授推举(重申)吴康宁教授提出的“社会学层面说”为判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原则(标准),认为它更直截了当,且更概念化:“教育社会学虽然与其他教育学科同样研究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但它只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或者说它只研究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10]P6。

不宜忽视的问题与难点是,吴康宁教授的致思路径是从方法论入手的,他提出的“社会学层面说”,是由其研究方法论——

—摈弃价值判断、奉行事实判断以及由这种方法论主导的“事实学科论”——

—来体现并确保的;“社会学层面”研究对象说,是与其同时主张的“价值中立”方法论、“事实学科性质论”以及相应的“学科关系观”(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而非相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0]P1-20其中的关键或内核,我以为就是“摈弃价值判断、奉行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论,其他部分均依循于此并由此决定、确保;舍去“事实学科论”的保障,是无所谓“社会学层面”研究对象说的,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也是无以凸显的。[33]

假如“研究对象”可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标志”,“社会层面说”确实为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带来了鲜活的思路,其活在于“迂回关照”(由研究方法论关联研究对象)、而不是“生硬指定”(就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对象);而且,它迂回的最终方向仍然是弄清教育社会学的

“门牌号码”,凸显教育社会学学科自立的合理性。

在这方面,吴康宁教授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反复的斟酌。继上世纪90年代提出“社会层面说”之后,新世纪以来他又提出“学科之眼”命题和“人群差异”视角,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必须有一种社会学视角,或曰社会学的“学科之眼”——

—一门学科自立于学科之林的一项首要的“专业性”条件,社会学的学科之眼是“人群差异”;据此,完整的学理意义上的社会学研究一般应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揭示人群之间的等级差异,二是查询社会产品的人群属性,三是探询人群属性的社会建构。[34]用这一学科之眼来审视,社会学所关注的便是具有不同社会特征或文化特征的各种人群,是这些人群之间的差异问题,尤其是达到不平等程度的差异问题;用这一学科之眼来审视,教育社会学所看到的便是影响着教育、发生在教育及受制于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差异问题,如“影响着教育的人群差异”(“教育之前的人群差异”)、“发生在教育的人群差异”(“教育之中的人群差异”)及“受制于教育的人群差异”(“教育之后的人群差异”)。[35]由于具有了这样的学科之眼,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公共)社会产品”或有意为之的“全称判断”,社会学则往往要发出“谁的”疑问:譬如,“医疗制度:谁的制度?”,“税收政策:谁的政策?”、“市政建设:谁的建设?”、“学校文化:谁的文化?”等等;这种“谁的”式发问,可以说是社会学的一种基本发问。[34]在很大程度上,“人群差异”可以说是(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与标志所系,也与严复把斯宾塞《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把密尔《论自由》译为《群己权界论》之精到多有神会。似可推敲之处或曰有待圆通的“难点”在于,这种以“人群差异”为着眼点的“谁的”式发问,归根结底是要鉴别“群体身份”,区分不同的“人们”,辨别出有差异的“我们”与“他们”,或者“他们”与“他们”

[36];而教育社会学所特别关注的“达到不平等程度的差异问题”恰恰是深刻的社会矛盾,甚或是具有阶级(层)差异蕴涵乃至敌我意味的矛盾——

—无论从全球看还是就国内说,此类矛盾均有因利益日益分化与结构严重失衡而加剧的趋势。然而,追问“谁的”,或者区分群体身份(往往表现为“我们”与“他们”或“他们”与“他们”)之类,恰恰也是政治学的中心问题,“谁”才是政治-道德的问题[37]P21-22。毛泽东没有读过施米特的书,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与施著《政治的概念》同年(1927)发表,

却不约而同地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划分敌友的能力和意志。[38]P72施米特所揭示的政治学中“谁的”式发问或“我们”—“他们”式思维所隐含的逻辑与问题,似乎不亚于社会学的深刻:[39]P3这种通过创设一个“他们”来创设一个“我们”的群体身份鉴别以及相应的我们/他们关系,总有可能转变为朋友/敌人(敌我关系在政治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类型。换句话说,它总有可能成为政治的:当他者——

—此前一直是仅仅在一种差异的模式中被认识——

—开始被理解为是对我们身份的否定,是使我们自己的存在成为问题的人时,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发生;从这个时刻以后,任何一种我们/他们关系类型,无论是宗教的、种族的、民族国家的、经济的或是其他的,都成了政治对抗的场所。

看来,尽管从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迂回到研究对象,“人群差异”也不易成为教育社会学独有的标志;尽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需与方法与视角相关联,乃至由后者来体现、确保,但它仍然面临需要进一步明确乃至重写的任务;尽管我国教育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已走过三十年历程,但关于其研究对象乃至学科性质的判识,尚且存在探索的空间与深究的困惑。在本文中,毋宁说笔者只是有感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教学要点”日益成为“教学难点”之困而提交了问题,难点的破解有待同仁指点。

注:

[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90年初版).

[5]厉以贤.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2).

[6]裴时英.教育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大家谈[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陶孟和.社会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9]董泽芳,张国强.我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与演变(1979-2005)——

—基于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概论

性著作的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1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1][英]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科)学辞典[Z].蔡振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苏联]ΦP费里波夫.教育社会学[M].李霞雷,徐锦陵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张维仪.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1991年交流材料.

[14]Bidw ell, C. E.&Friedkin,N. E.,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in Smeler,N.J.(ed.),Handbook of Sociology,1988.

[15]林清江.教育社会学[M].台北:台湾编译馆,1975.

[16]陈奎喜.教育社会学(第3版)[M].台北:三民书局,1986.

[17]李锦旭.20世纪80年代英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两份教育社会学期刊的分析比较[J].现代教育,1991(2).

[18]钱民辉.教育社会学——

—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0][瑞典]胡森等.教育大百科全书(第2卷)[Z].张斌贤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1][德]沃尔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1.

[22]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4]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0.

[2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6]张斌贤.美国教育政治学的创建与发展[J].教育评论,1989(4).

[27]王善迈.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28]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9]劳凯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J].教育研究,2004(4).

[30]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1]李泽厚提出,“教育学——

—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见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2]张人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9(9).

[33]关于“价值中立”方法论及“事实学科论”本身的“难点”问题,需由另文探讨。

[34]吴康宁.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

[35]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2).

[36]其结果大体有三:或是批判“他们”占据社会优势的特权,诉说“我们”处于社会劣势的遭遇;或是指责“他们”制造了社会不平等,主张“我们”应有的社会平等;或是站在“中立的”立场,揭露“他们”垄断了社会优势,启蒙另一个“他们”明了自身的社会劣势。

[37]刘小枫.刺猬的温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8]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9][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M].王恒,臧佩洪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

邮编:210097

(责任编辑董泽芳)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新编教育社会学作业

请选择任何一堂课,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印象管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自于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剖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一堂小学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做小动作、捣蛋或者有其他局外人不合时地闯入课堂,这些偶然事件直接关系到课堂秩序能否重新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作为表演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性和措施来处理课堂问题。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仁爱,关心和期望。教师集体的内部团结相当于“后台”。教师之间的内部矛盾于意见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应当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要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的态度。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案,如教学道具的使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不应被打断。有研究表明:在有些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贸然进入课堂。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假定,新来的表演者很有可能会做一些在学生看来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举动。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教师兼具普通人和教育者双重角色,要在价值观、信念、道德及其行为方面做到始终如一,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转型社会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虽然如此,教师仍应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印象,一种可行的策略就是教师要防止自己的“后台”被闯入,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避免被学生识破。但这并不是欺骗学生,而只是一种维持师生互动的策略。 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动。但很多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因而采取的处理措施最终往往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往往更多的是介于“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假和谐”局面。这种假和谐局面可视为学生有意识地在维持秩序,其原因可能是对教师的某种认同,可能是出于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也可能是对教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讨好教师的表现等。但不管学生出于何种动机,若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所给予的暗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则极有可能导致课堂失序。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是C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美国人 2.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A A.社会批判理论 B.常人方法学 C.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论 3.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D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4.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是A A.人文主义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C.实证主义方法论 D.功能主义方法论 5.非介入性研究法是指B P71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6.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B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7.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 P79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页4共(页1第#43000浙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社会学概论试题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分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满分:2分 3.现代教育体系越制度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越强,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体系。这使得知识的学习便具有了合法化的意义,也加强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合法性。 A. 分配 B. 规范 C. 制度 D. 文化 满分:2分 4.鲁杰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 A. 特殊 B. 普通 C. 个别 D. 一般 满分:2分 5.()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A. 文化失调 B. 情绪失调 C. 行为失调 D. 认知失调 满分:2分 6.()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A. 教师的自我概念 B. 学生的自我概念 C.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D.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满分:2分 7.()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分 8.()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分 9.()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分 10.在班级形成之初,()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A. 任务 B. 座位 C. 熟悉程度 D. 性别 满分:2分 11.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的转型,并必然引发教育制度变迁。 A. 文化体制 B. 教育体制 C. 政治体制 D. 经济体制

2015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岀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岀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岀并将“答题纸”的相 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B p37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C A.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3.刘易斯? 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C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 《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 A.社会批判理论 B. 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 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C P47

A.米歇尔?福柯《性史》 B.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 实验法 D. 统计调查 社会学概论试题 浙00034#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