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有效治疗崩漏

中医可有效治疗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以突然出血、来势急、出血量多叫“崩”;来势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尽的称为“漏”。崩与漏的表现虽然有异,但发病机理相同,治疗原则也无很大区别,故统称为崩漏。

对崩漏的治疗,应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若来势急、下血如注的,急宜止血;久漏不止者,则宜扶正及固涩。临证时可根据其不同证候特点而辨证施治,如属血热者,宜清热凉血,固经止血;血瘀者,宜活血行瘀;脾、肾虚损者,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在中医辨证时,又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瘀等引起崩漏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方一:

药物组成: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阿胶15克,当归12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具有滋补肾阴,凉血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偶有血块,腰酸肢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或淡(血虚时),脉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鹿含草12克,党参12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温补肾阳,益气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淡红,质稀,无块,或面生黄褐斑,形寒肢冷,身体较胖,腰痛,舌体胖淡,或有齿痕,脉沉弱或虚数(血虚时)。

用法用量:前二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补脾益气,兼以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脾虚引起的

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血色淡,质稀,面色不润,神倦纳少,下腹坠胀,或大便不实,舌淡,脉细弱或虚数(血虚时)。

用法用量:前三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方四:

药物组成:丹参15克,赤芍12克,茜草12克,降香12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活血化瘀,兼以益气的功能。适用于血瘀引起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经色紫黯,挟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滑。

用法用量:前四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中医可有效治疗崩漏

中医可有效治疗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以突然出血、来势急、出血量多叫“崩”;来势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尽的称为“漏”。崩与漏的表现虽然有异,但发病机理相同,治疗原则也无很大区别,故统称为崩漏。 对崩漏的治疗,应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若来势急、下血如注的,急宜止血;久漏不止者,则宜扶正及固涩。临证时可根据其不同证候特点而辨证施治,如属血热者,宜清热凉血,固经止血;血瘀者,宜活血行瘀;脾、肾虚损者,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在中医辨证时,又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瘀等引起崩漏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方一: 药物组成: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阿胶15克,当归12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具有滋补肾阴,凉血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偶有血块,腰酸肢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或淡(血虚时),脉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鹿含草12克,党参12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温补肾阳,益气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淡红,质稀,无块,或面生黄褐斑,形寒肢冷,身体较胖,腰痛,舌体胖淡,或有齿痕,脉沉弱或虚数(血虚时)。 用法用量:前二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补脾益气,兼以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脾虚引起的

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血色淡,质稀,面色不润,神倦纳少,下腹坠胀,或大便不实,舌淡,脉细弱或虚数(血虚时)。 用法用量:前三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方四: 药物组成:丹参15克,赤芍12克,茜草12克,降香12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活血化瘀,兼以益气的功能。适用于血瘀引起的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经色紫黯,挟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滑。 用法用量:前四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不在月经行经期间,阴道不规则出血,又称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由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各种原因导致雌激素水平发生较大波动,而发生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或者青春期黄体不健或萎缩不全,导致有排卵型子宫出血。临床表现为阴道突然暴崩出血,来势急,血量多,或者阴道淋漓下血不止,其势缓,血量少。这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交替出现,且因果相关,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成为妇科难治之症。临床上月经经期延长两周以上,也属功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大下不止谓之“崩”,点滴而出谓之“漏”。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以肾虚失藏为主,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冲任失固失其制约。或肾阴亏损,阴虚失守,虚火妄动而出血。其次是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精血失其制约。再次是血热内炽,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冲任失约。此外,瘀血阻于冲任,亦使血不归经而致崩漏。总之,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血非时而下,故常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中夹实,热多寒少,因果相干,其势反复,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亏虚,或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了崩漏症状,不要怀侥幸心理,要抓紧时间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样才能缩短疗程,不至于累及它脏而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对于崩漏的治疗,要灵活的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方法,或塞流与澄源同用,或澄源与复旧并举。不宜拘泥于古人初、中、末步骤的划分。塞流,既止血,虽然是“急则治其标”,但它是治疗崩漏的第一关。叶天士有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少一分上升之火。”但止血并非一味固涩,需根据症情的寒热虚实,或温或清,或补或涩,并宜注意虚实之兼夹,寒热之错杂,而权衡治法方药。 (1)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至于苦寒降泻之品如黄连、黄

名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

名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 刘渡舟老先生、朱南山老先生、刘惠民老先生治疗崩漏医案4则。 五分钟读完,学习名医如何治崩漏! 刘渡舟医案,气血两虚崩漏案 于某,女,40岁 素来月经量多。近月余淋漓不断,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经色鲜红、质稀、头晕乏力、腰酸腿沉、口渴、口苦、便干、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按之无力。 此证属于气血两虚,兼有虚热。 法当养血止血,益气养阴调经。 方用《金匮》之“胶艾汤”加味。 阿胶珠12g,炒艾叶炭10g,炙甘草10g 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5g, 生地20g,麦冬20g,太子参18g 服七剂而血量大减,仍口苦、腰酸、大便两日一行。于上方加火麻仁12g,又服七剂,诸证皆安。 【按语】《金匮》有云“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

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经水淋漓不断的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胎漏,三者病因虽异,病机却同为冲任虚损,营阴不得内守。 胶艾汤在此调补冲任,固经养血。 综观本案脉证,月经不止、质地稀、头晕、乏力、舌胖、脉沉无力等,究为气血两虚。 血虚冲任失养,气虚冲任不固。冲任不固,使经血频至,甚则淋漓不止。 故治当益气血,调冲任,止崩漏,处以“胶艾汤”。又见经色鲜红、口渴,此出血日久,伤阴损津所致,故加麦冬以养阴生津也。 刘奉五医案阴虚血热崩漏案 孙某,女,29岁,

初诊日期:1974年3月2日 近10年来月经行经日久,每次约持续15~2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间隔20~70天)。 末次月经为2月21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 近5个月来曾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型。某医院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暗、尖红,脉弦滑。 辨证为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法当养阴清热,安冲调经。开方如下: 地骨皮9g,旱莲草9g,椿根皮9g 煅牡蛎24g,侧柏炭9g,阿胶15g 青蒿9g,黄芩9g,丹皮9g, 白芍9g 【按语】行经日久,耗伤阴血,血为气之母,气随血脱,心藏神,血虚心神失养,故头晕心烦多梦。 阴血亏虚,虚热迫血妄行,见出血量多,虚热焦灼津液,见出血色红且有血块,胸闷,手足心热口干为阴虚内热之象。 青蒿、地骨皮、侧柏炭、旱莲草凉血止血,黄芩、丹皮清热凉血,白芍养血调经,阿胶滋阴养血,煅牡蛎重镇安神,椿根皮固下止血,兼增黄芩清热之力。 3月13日,服药3剂后出血已少。继服3付,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径6天,周期血量均恢复正常。测基础体温示双相型(提示已有排卵)。

中医治疗崩漏

中医治疗崩漏 《四圣心源》【卷十】黄元御曰:“妇人之证,率与男子无殊,惟其经脉胎产三十六病,则与丈夫不同。其源流通塞,实资于调燮,花萼长消,端赖于栽培。降自后世,此义遂乖,伤旸谷之忽寒,叹温泉之遽沍,泛桃花之巨浪,决瓠子之洪波,乃使春华易萎,秋实难成,胎伤卵破,女德无终,玉折兰摧,妇怨何极!仆本恨人,痛心在目,作妇人解。” 《妇人解》 《经脉根原》【注:妇科疾病治疗的总纲】曰: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 “金主收敛,木主疏泄,金敛而木不能泄,则过期不来【注:月经后期】,木疏而金不能敛,则先期而至【注:月经先期】。收敛之极,乃断绝而不行【注:闭经】,疏泄之甚,故崩漏而不止。木郁或中变为热,水郁则始终皆寒。其重者,亡身而殒命,其轻者,绝产而不生,非细故也。” “其凝而不解者,水寒而木郁也。肾肝阴旺,经脉凝沍,既堙郁而腐败,乃成块而紫黑。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也。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灵枢经】语。血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阴中阳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长养,是以成孕而怀子。譬之于上,阳气冬藏,水泉温暖,春木发扬,冻解冰消,暖气升腾,故万物生焉。使冬无地下之暖,虽有阳和司令,亦成寒谷不生矣。” “后世庸工,全昧此理,滋阴凉血,伐泻生阳,变膏腴之壤,作不毛之地,摧后凋之木,为朝华之草。目击此风,良深永叹!仲景垂温经一法,吹邹子之暧律,飘虞地之熏风,古训昭然,来者当熟复而详味也。”

女子崩漏,月经淋漓不净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子崩漏,月经淋漓不净的中医辨证论治。 每一次阅读,收获不仅 仅健康,还有人生领悟! 提起崩漏,很多人会一头雾水,生活中甚至有不少女性将其和月经不调混为一谈,所谓“崩漏”是以非行经期无规律出血为特征的妇科疾病,又叫宫血。 其中,来势急,血量多的称为崩;来势缓,血量少、淋漓不尽的称为漏;若经期延淋漓不尽长达2周以上者,也为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和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 正如《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有崩漏之症的女子多气血两虚,有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面色萎黄或苍白、色斑、体虚乏力等症。 《傅青主女科》对女子崩漏之症的见解 中医认为,崩漏的原因不外乎血热、劳损、阴虚、气郁、血瘀等肝、脾、肾三经损伤,而使冲任不固崩漏而下。 血热: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脾虚: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治疗崩漏,一般是先止血,尔后澄源、复旧,这是治疗出血较重的法则。如出血势缓则须止血、澄源同时进行,然后复旧。

中医治百病——崩漏

中医治百病——崩漏 崩漏 因血热、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者为崩,淋漓不净者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现代医学中的子宫功能性出血可参照本证辨证治疗。 诊断依据 1、经血无周期可循。 2、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鉴别要点 1、月经先期本病为月经周期缩短,但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2、月经过多出血量多时似崩,但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 3、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在7日以上,半月以内能自然停止,若终月淋漓不断则为漏下。 4、月经先后无定期虽有月经周期不定,但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5、经间期出血本病为非经期出血,与漏下相似,但常发生于2次月经之间,出血量少,持续2到5天,多能自动停止,往往与月经出血形成一次少、一次多的规律性。 6、胎漏、堕胎、小产、异位妊娠均有阴道出血症状,同时均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可呈阳性。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根据出血的时间及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情况来辨明寒、热、虚、实。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势急,色淡质稀,多属虚证;下血量多势急,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多属热证;下血量少势缓,淋漓不断,时来时止,色黯质稠,多属血瘀;病程日久,反复出血,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病程短者多属热证或实证。更年期及青春期患崩漏者,多属肾气不足。本病虚多实少,热多寒少,临证之时须注意。 2、治疗原则 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疗。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正本清源,求因治本;复

旧即调理善后。崩时以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之后又应以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3、分证论治 (1)肾阳虚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量多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面色晦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背心发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各15g,山萸肉、枸杞子、当归各10g,制附子、肉桂各6g。 (2)肾阴虚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经血或多或少,淋漓不净,色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面赤,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各15g,川牛膝10g。 (3)脾虚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神差乏力,食少纳呆,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党参、黄芪各20g,白术、熟地黄、当归 【炒炭】各10g,黑姜6g。 (4)血热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暴注如迫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身热烦躁,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来势凶猛,出血厉害,那就要先“塞流”,就是止血;如果脾气虚衰,久病不愈,就必须“清源”——补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给您介绍一个正本清源的方子——木耳红枣汤,对脾虚造成的崩漏疗效很好。 这个木耳红枣汤是从《太平圣惠方》里的木耳汤演变过来的,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味红枣。黑木耳性味甘平,能补中气,《随息居饮食谱》里对它的功效这样介绍,“补气,和血,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疗”。中气足了,血就会循经而走,不再妄行,崩漏可止。红枣性味甘温,更是补中益气的好食品,“囫囵吞枣”的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它“安中养脾”的强大功效。二者合用,能够养脾气而助统血,补经气而和血脉。 饮用这个汤的时候,最好是在巳时(上午9~11时)和亥时(晚21~23时),巳时是脾经当令,亥时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主持诸气”,在这两个时辰补益脾气,吸收效果最好。除了喝这个汤,平时还要尽量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如粳米、小米、玉米、大麦、黄豆、豇豆等,“五谷为养”,最能温养脾胃。 俗话讲得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精神”。慈禧太后、王熙凤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却都因为过分操劳患上了崩漏之症,尤其王熙凤,更因此而香消玉殒,命丧黄泉。活得恬淡一些,为生活找一个平衡点,别让自己过分劳累,更别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好”,最终却累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隐白穴一治疗崩漏的特效穴 隐白穴作为脾经首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被称为治疗崩漏症的特效穴。隐白穴的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艾灸该穴位,对治疗崩漏有显著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度。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隐白穴不太好找,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也可用指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 崩漏的治疗原则-吃什么好-中医治疗偏方 补脾养血--木耳红枣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用料】黑木耳10克,红枣20克,红糖1匙。 【制法】黑木耳、红枣用清水洗净,再用冷水浸泡20分钟;将泡好的木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煮熟,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一日两次,每次一碗。 【功效】补养脾气,养血脉而统摄血行。 源-于-网-络-收-集

黎志远辨治崩漏经验

黎志远辨治崩漏经验 黎志远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医生、中医学家,他对于崩漏的辨治经验被业内广泛认可。崩漏是指妇女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紊乱等症状,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崩漏的发生会 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时会影响到生育健康。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黎志远辨治崩漏的经验。 1.精神因素的注意 黎志远认为,崩漏的发生和人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生活中的种种不良心理因素,如忧郁、抑郁、紧张等,都会彻底打乱身体的代谢平衡,进而导致崩漏的出现。因此,对于患者的心理状况的把握非常重要,医生需要用耐心的心态去协助患者缓解情绪。 2.饮食的控制 黎志远认为,饮食也是影响崩漏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饮食习惯不当会导致脾 胃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崩漏症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整,禁食冷、辣、酸等刺 激性食物,同时增加谷类、蔬菜、水果等淀粉质及维生素摄入,以增强身体免疫功能,缓 和症状。 3.中药调理 黎志远提倡以中药为主进行崩漏的治疗。治疗首要关注的是补益肝肾、调理气血,以 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如丹参、当归、川芎、熟地、枸杞子等,都是黎志远长期使用的 经典中药,具有滋补气血、调理内分泌等作用。 4.针灸治疗 针灸也是黎志远治疗崩漏症状的重要手段之一。他的用针技巧十分高超,擅长针灸治 疗崩漏、月经过少等妇科病症。针刺的经络部位通常在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等,通过刺 激这些穴位来调节身体内分泌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综上所述,黎志远在崩漏的治疗方面拥有高超经验,他的治疗手段以中药调理、饮食 调节、针灸治疗、精神调节等为主,根据症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治疗中,黎志远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减轻症状起到调整身 体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 案例一:女性患者,35岁,经期不调,每次月经量过多,持续时间长达10天,伴有腰腹疼痛和乏力感。中医诊断为崩漏症,属于肾虚血瘀型。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连续服用3个月后,月经恢复规律,量减少,疼痛明显减轻。 案例二:女性患者,42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有时提前,有时延后,经量不稳定,时多时少,伴有疲倦无力和腹胀症状。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舒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针灸疗法。经过2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经量逐渐增加,疲倦无力和腹胀症状也明显缓解。 案例三:女性患者,28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长达40天以上,经量少而稀,经期间断,伴有腹痛和头晕症状。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拔罐疗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缩短至30天左右,经量增加,腹痛和头晕症状也明显好转。 案例四:女性患者,38岁,经期不调已有两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多而长,甚至达到15天以上,伴有腹部胀痛和情绪波动。中医诊断为肾阳虚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温补肾阳的中

药方剂,同时结合艾灸疗法。经过4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28天左右,经量减少,腹部胀痛和情绪波动明显减轻。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少而稀,经期提前,伴有腹胀和口干咽燥症状。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滋阴养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30-35天左右,经量增加,腹胀和口干咽燥症状也明显缓解。 案例六:女性患者,33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长,经期间断,伴有腰酸背痛和失眠症状。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肝肾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太极拳锻炼。经过2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28-30天左右,经量减少,腰酸背痛和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案例七:女性患者,40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长达45天以上,经量少而稀,经期间断,伴有乏力和头晕症状。中医诊断为脾肾阳虚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脾肾阳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食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缩短至35天左右,经量增加,乏力和头晕症状也明显好转。 案例八:女性患者,37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长,伴有腹胀痛和情绪波动。中医诊断为肝胆湿热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中药泡脚

全国名老中医治崩漏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崩漏经验 张良英,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妇科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已40余年,治疗崩漏在补肾的基础上调,理月经周期,治本为主,从而调节全身脏腑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张老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 崩漏是非行经期阴道大量流血或持续淋漓不止为主要症状,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一般而言,起病急骤,流血量多且下注不止,来势如山崩堤决者为崩;起病较缓慢,出血量少,断续如房屋漏雨者为漏。两者通常可相互转化,交替出现。漏下不畅,病势骤进,亦可突变为崩,久崩不止,气血耗伤,可以续延为漏。 张老治疗崩漏时分阶段论治,出血期以止血为主,血止期调理月经周期。据“经本于肾”的理论,张教授强调以补肾为主。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是通过肾气来调节的,肾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的生理正常。张老自拟止崩I号为通用方以补肾固冲,健脾止崩。在崩漏下血量多未见脱证时,均可用本方加减止血。药物组成:炙黄芪30克,党参、菟丝子、续断、旱莲草、阿胶各15克,贯众、白术各10 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甘草6克。临床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2克,肉桂9克;肾阴虚者加女· 贞子÷黄精各12克;出血日久头晕、气短、气虚明显者酌加山药20克,升麻9 克;火热重者酌加生地、地榆、蒲公英、丹皮各10克;崩下瘀块多者加益母草15 克,枳壳9克。 张老认为,治疗崩漏不能只是止崩,还要重视调理月经周期,培固冲任,使月事正常而病不复发。并主张调周期也要分阶段治疗,根据。肾的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分为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来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 止血三法是指治疗崩漏常用的“塞流”、“澄源”、“复旧”三种治疗方法。止血三法首见于明代方约之所著《丹溪心法》一书,方约之主张治疗崩漏:“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慎守病机,结合临床具体见症,灵活变通,对止血三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一)塞流治标,兼重逐瘀。崩漏的主症为出血,治疗崩漏的目的是止血,塞流止血乃“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但止血之道并非一味的固涩止血,应该根据病情之缓急,出血时间之长短,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崩漏下血量多时,临证选用独参汤或者生脉散加减以补气摄血救急为要,待病情稍缓和以后,再根据出血性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相配伍。血热者加贯仲炭、旱莲草、黑栀子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属于气虚者加白芍炭、荆芥炭、升麻等升提止血之品;属于血虚者加阿胶、熟地黄炭等滋阴养血止血之品。崩漏出血作为妇科之急症,医患皆以止血为要,无可非议。叶天士曾说:“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但是临床观察,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总由冲任损伤,胞脉不固,而致血不归经,所以用药上,当止血和祛瘀并用,引血归经。若单用止血之品,唯恐旧血不去,瘀血内阻,常有它变,且仅能治标,非治本之法。所以在止血的同时常加用逐瘀止血之品,一者可以加速止血,二者可以防止瘀血留滞。临床多选用失笑散加益母草、枳壳、茜草等化瘀止血之品。崩漏虽然有时下血量多,但正气未虚或者未见脱证者,逐瘀止血应该贯穿始终。方药组成:益母草三十克,蒲黄炭十五克,茜草十克,三七五克(冲服),黑山楂十五克,红参十克,枳壳十克。水煎服。用之可使瘀血速去尽去,而出血速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逐瘀止血中药,可以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而使子宫内膜迅速脱落。 (二)澄源求因,看重肝脾肾。崩漏下血量减少,或者出血缓和以后,澄源求因,是治本的主要措施。崩漏一证,热证多而寒证少,

【老年崩漏倒开花:三个奇方】4

【老年崩漏倒开花:三个奇方】4 陈阿胶一两,全当归一两,西红花一两,冬瓜仁五钱。 治疗老年妇女突然血海大崩不止,速投此方一剂可止。少妇大崩不止,减西红花一半服之。如发热,加六安州茶叶三钱煎服,如无,其他茶叶亦可。血止后,用胶红饮加当归、白芍调理。 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 放入锅中炒至微黄,盐水淬;然后捣为细末,开水炖服;本方主治一切崩漏,有塞流止血之功,大多一剂见效,若进服两剂无效,则改投他法,或进一步检查治疗,以免疫误病情。血止后,据病因辨证治疗,虚则补之,瘀则化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此法系汪其浩老中医发表于《南方医话》上的文章,称20年间治疗验证了300余例,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黄芪30克,当归30克,桑叶30克,三七10克。 治疗老年妇女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如热,加生地30克。亦治疗少妇崩漏。 崩漏一证,突然急性大量出血谓之崩,慢性淋漓不止谓之漏,与现代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相似。包括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和

老年期出血,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疗较西医激素治疗的手段更为丰富。多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和塞流、澄源、复旧的三大方法。我在临床上首先学习应用的是老中医的三黄益母汤,根据病因辨证加减治疗,治愈了不少病人。后来随着医书和资料的大量增加,对上述的3首方剂也爱不释手,遇见有对症的患者亦应用一二,疗效比较明显,多二三剂就可以止住出血,然后详细辩证巩固治疗。 三个方子中,当属三子养亲汤较为奇怪,用来治疗崩漏实属风马牛不 相及也! 三子养亲汤出自《韩氏医通》,治疗老年人食少痰多、咳喘之证,现代亦多遵循此则;王老医生介绍此法系其道友所传,而且应用了20余年,当属可信。紫苏子,我东北家乡多产,现在很多人家田间地头都喜欢种植一些,用来包粘豆包,俗名粘耗子,食之芳香四溢,别有一番风味。那时候我在园子里也种了一些,可以出4种药材: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紫苏根,药用各有不同。 紫苏叶有宽中安胎的作用;紫苏子无有此效,主要用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莱菔子又名萝卜籽,消食化痰通便,现代研究显示其可以降压,也有报道单用莱菔子煎水治疗崩漏,没有验证过。 但是莱菔(大青萝卜),可以治疗崩漏,疗效确切,特别是慢性漏证。 当年对一些家境比较贫寒的漏证患者,嘱咐取大青萝卜数个,切丝,用纱布包裹绞榨出汁液,两碗即可,加入一些白糖,放入锅中蒸熟,凉温服之,疗效经得起重复。白芥子祛膜里膜外之痰,又可通络,无治疗崩漏之功。有一次,我的一个初中同学酒后告知其妻患功血证日久,出血量少,淋漓不止,身体已经略显虚弱。当时学习了汪其浩老中医之法,正愁无用武之地,见其不是大量出血,遂想验证一下。尊原法,治疗了两天,血止,开了人参归睥丸、参麦饮和朴血口服液等善后。直到今天写这篇文章,我也没用搞明白三子养亲汤为什么会止血,汪老先生也是同样困惑。所以中医有的时候确实是很神奇,是一门实践科学,正所谓有效才是硬道理。就像我们想不明白地榆本为止血之药却可以治疗尿崩,葶苈子利水之药亦可以治疗尿崩,有很多

崩漏的中医治疗法,让月经“来去自如”!

崩漏的中医治疗法,让月经“来去自如”! 小编导读 都说月经是女性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倒也 生动形象。若是“大姨妈”每个月都能踩点报 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有时“姨妈 君”来势汹汹,又或者是淋漓日久,都让美丽 的她们格外地抓狂!面对崩漏,有何妙招?正 文见分晓! 一、基本概念 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下血淋漓不断者,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出血量多,来势汹涌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日久者为漏。崩与漏机制一致,可互相转化。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注意患者的年龄和月经史,有无崩漏史,有无服用避孕药或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有无内科出血病史等。 2.临床表现 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不定,出血时间超过14天,甚至数十天不等。 3.检查 (1)妇科检查:排除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排除生殖器肿瘤、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可根据需要行卵巢功能检查、血细胞分析、肿瘤标记物(ESR,AFP、CEA、CA125)检测、B超检查等,必要时行核磁共振(MRI)、宫腔

镜,或诊断性刮宫等。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出血无规律性,血量不定,不能自行停止,故应结合症状首辨出血期还是止血后。 治疗原则: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上述三法不能截然分开,塞流需澄源,澄源有助于复旧。青春期、育龄期妇女崩漏在血止后,可继以中药周期性治疗。 塞流即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从根本上得到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复旧固本。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医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现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于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 1.肾虚证 (1)肾阴虚型 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去川牛膝,加墨旱莲15g、炒地榆10g。 左归丸:熟地黄20g,山药20g,枸杞20g,山萸肉10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龟板胶10g,川牛膝15g。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 【病症】崩漏是以妇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突然大下谓之崩,淋漓不尽谓之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炎、宫内肿瘤,均属崩漏的范畴。 【辨证分型】 1.脾气虚型: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稀,气短神疲,面色皖白,肢冷少食。 2.实火血热型:症见月经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尽,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3.肾阴虚型: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沥不尽,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痛酸软。 4.肾阳虚型: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 5.气滞血瘀型:症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色紫黑块,小腹疼痛、腰痛。 1.二至龙牡汤(盛玉凤) 【组成】早莲草15g女贞子15g生地黄30g生白芍20g生龙骨30g生 蜘30g 山茉萸12g 仙鹤草15g 冬桑叶20g 马齿苑15g 炒党参12g 【功效】滋阴清热,固涩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者。症见崩漏,及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经期延长,经色鲜红,舌红苔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白芍为主药滋阴凉血和营;配合旱莲草、女贞子(二至丸)、山茱萸滋养肝肾以固冲任;复入龙骨、牡蛎镇潜固涩;仙鹤草、冬桑叶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党参益气摄血,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用马齿览者,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

能促使子宫收缩,有缩短经期并减少出血量的作用。诸药相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共奏滋阴清热,固涩止血之效,故宜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所引起的上述诸证。 【加减】若下腹隐痛,加金银花炭15g,蒲公英12g;头晕,夜寐不安,加白藥9g,合欢皮10g。 【点评】本方既遵循中医传统的处方法度,又结合盛氏的临证用药经验,更融以现代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冬桑叶一药,乃其师袭笑梅主任医师治疗血热崩漏、月经过多和胎漏的经验良药,盛氏亦屡试不爽。 2.调气止漏方(吴照) 【组成】陈皮10g,乌药10g,白芍15g,甘草6g,香附10g,蒲黄15g,苏叶6g,包姜3g 【功效】行气活血,养血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气滞兼血瘀之漏下证者。症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小腹疼痛,舌紫黯,脉微涩或弦涩。 【方解】方中香附取其疏利全身气机;陈皮、苏叶理脾胃之气以调冲任;乌药理气调血;蒲黄活血化瘀止血;白芍敛阴养血;炮姜温养气血,且与白芍相配,“入气而生血”;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共奏调畅气机,养血活血止血功效。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重香附、乌药、苏叶用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阿胶;阴虚,加龟板、黑豆、地骨皮;血多色黑有块,加三七、茜草炭;腰痛,加苑丝子、续断;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大便秘结,加瓜萎仁;带下多,加惹该仁。 【点评】吴氏认为,《景岳全书》关于漏下症“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以及冲任而然者”的论述,与临证多合。此证病理关键在于气血为病。治漏之法,总应调理气血,但二者之中又当调气为先,血海宁静,周身之血以随之而安。本症多见淋漓日久,气血皆耗,故方药贵在平和,只可舒气而勿过用破气,并兼顾血分,乃取《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之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病情

崩漏的中医辩证论治

崩漏的中医辩证论治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 关键词:中医、崩漏、治疗 一、崩漏的辨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三、辩证施治: 1.血热 (1)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证。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 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车前子、牛膝。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肾养阴为君,人参、沙参益气润肺为臣,玄参、麦冬、玉竹增液滋水降火,车前子养肺强阴益精,牛膝补肝肾,方内含增液汤滋水更有生脉散益气养阴止血,清心除烦安神,全方滋肾为主,佐以润肺之药,上润肺肾,下润肾水,子母相资,山下兼润,蔗使精生液长,血生津还,共凑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之功。 (2)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弗益,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精汤。 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方中黄芩、山栀子清热泻火,生地、地榆、藕节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地骨皮、龟甲、牡蛎育阴潜阳,龟甲又能补任脉之虚,化瘀生新,阿胶补血止血,陈棕炭收涩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各司其职,集清热凉血,泻火、育阴、祛瘀,胶固,炭涩,镇潜,补任,固冲多种止血法于一方之中,能收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功。 2.肾虚型(分为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证) (1)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证候分析:青年肾气未盛,更年期肾气渐虚,或中年房劳胎产数伤肾气,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故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腰脊酸软,舌淡黯、脉沉弱均为肾气虚之象。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方中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温补肾气,菟丝子补阳益阴,阴阳双补,熟地滋肾益阴,使肾气充盛,封藏密固以止崩,黄芪、党参补气摄血,阿胶、艾叶补血、固冲、摄血,枸杞子,桑寄生不肝肾,当归补血活血,引血归经。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之功。如嫌当归辛温助动,走而不守,亦可去当归。 (2)肾阳虚证

中医医案——崩漏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崩漏三例 病案一:李某,女,32岁。 初诊:1973年3月。 主诉及病史:经淋5~6年,淋净带下混血,绵绵难清。面时潮红,脚底隐痛,烦躁腰酸,溲赤便秘,入夜难寐。 诊查:脉弦,苔薄黄腻,舌质红绛。 治法:治用龙胆泻肝汤。 处方:龙胆草10g 焦山栀9g 软柴胡9g 车前子9g 黄芩炭6g 细木通6g 当归炭6g 生地炭15g 凤尾草10g 荆芥炭6g 泽泻9g 二诊:服药5剂,经淋方净,即有带下混血,大便已润,小便转清,夜能入睡,食欲正常。脉细弦,苔薄黄,舌质紫绛。前方有效,原方增删。去当归、木通、凤尾草,加煅牡砺30g、炙白鸡冠花10g。 三诊:服药7剂,经汛来潮,色鲜红,量多,无腹痛胀感,脚底隐痛如前,腰酸头晕,神倦肢软。脉细缓,苔薄,舌质红绛。治用养阴补肾清热法。 处方:怀山药10g 大熟地15g 陈萸肉10g 泽泻9g 茯苓10g 丹皮9g 冬桑叶12g 制黄精10g 紫丹参10g

四诊:前方药服5剂,经汛早净,带下混血未现,头晕腰酸、脚底隐痛已除。脉舌如前,原方药继服,以资巩固。 按语患者经漏,是由肝胆之火内扰而起。《经》云:“厥阴为肝木之脏,少阳相火内寄……肝经郁热。”一二诊泻肝胆之火,以清热凉血为主,三四诊养阴补肾清热,意在滋水涵木。因肝胆之火横逆,日久必耗阴液,先实后虚,证治合拍,获效显然。 病案二:汪某,女性,35岁。 初诊:1961年1月。 主诉及病史:月经淋漓8年余,头晕目眩,耳鸣腰酸,潮热,盗汗,心悸,口干咽燥,纳减神倦,无腰酸腹痛感。病于1952年开始,初月经先期7~10天,量多、夹大血块2~3天,其后绵绵淋漓10~20天,经色由红转淡红,几乎终年流血,曾多次住院未能获效,做诊断刮宫3次,无器质性病变,注射各种止血剂,并输血数次,最后一致嘱其做子宫切除术。患者顾虑,要求服中药观察。 诊查:脉沉虚数,重按无力,苔薄白,舌质淡红中剥,面色苍白而浮。 辨证:系气血两亏,肝肾之阴不足,虚火内扰,冲任失固。 治法:治用固气补血汤。 处方:炙黄芪20g 上潞参15g 晒白术9g 当归身10g 熟地15g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