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崩漏,月经淋漓不净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子崩漏,月经淋漓不净的中医辨证论治。

每一次阅读,收获不仅

仅健康,还有人生领悟!

提起崩漏,很多人会一头雾水,生活中甚至有不少女性将其和月经不调混为一谈,所谓“崩漏”是以非行经期无规律出血为特征的妇科疾病,又叫宫血。

其中,来势急,血量多的称为崩;来势缓,血量少、淋漓不尽的称为漏;若经期延淋漓不尽长达2周以上者,也为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和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

正如《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有崩漏之症的女子多气血两虚,有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面色萎黄或苍白、色斑、体虚乏力等症。

《傅青主女科》对女子崩漏之症的见解

中医认为,崩漏的原因不外乎血热、劳损、阴虚、气郁、血瘀等肝、脾、肾三经损伤,而使冲任不固崩漏而下。

血热: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脾虚: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治疗崩漏,一般是先止血,尔后澄源、复旧,这是治疗出血较重的法则。如出血势缓则须止血、澄源同时进行,然后复旧。

傅山先生集先贤所见,将崩漏分为昏暗、老年、少妇、交感、闪跌、郁结、血海太热七类,每类均作详细论治,标本兼顾,创不朽之良方,堪为医家称道。

道虎壁王氏女科

自创净血方专治崩漏,收效明显

道虎壁王氏妇科在傅山先生的理论基础上,经过数代人的摸索,对崩漏的治疗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在祖父所传方剂的基础上,创“血净”一方,适应症极广,无论虚实寒热只须5—10服均能见血止血。

此方多用“反”药,剑走偏锋,很多患者服用初期还会出现加重的情况,这是帮助子宫内膜脱落的表现,不必恐慌,连服六剂左右即能收效明显。

道虎壁王温主任谈

女子崩漏,淋漓不尽之症的调治

女子崩漏与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中西医命名不同的同一种病,属于妇科疑难杂症,此病古贤有“塞流、澄源、复旧”之说,现今妇女流产刮宫、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导致脾肾双虚、血热血瘀崩漏之症越来越多,临床上凡有月经淋漓不净、崩漏的患者,我就先给她用上家传的净血方,基本上三五天就能止血了。

有个朔州的病人,40岁左右,曾经流产过3次,清宫5次,之后是月经量少,来了就是完不了,这种情况持续了有大半年时间,出现了贫血、头晕、心慌情况,丰面潮红,小腹冰凉、腰酸困腿膝无力,此属于冲任受损,脾虚不统,肾虚不摄、肝虚失常、虚中夹瘀,给她开了血净方加味调理数日后,月经就正常了!

中医治疗崩漏

中医治疗崩漏 《四圣心源》【卷十】黄元御曰:“妇人之证,率与男子无殊,惟其经脉胎产三十六病,则与丈夫不同。其源流通塞,实资于调燮,花萼长消,端赖于栽培。降自后世,此义遂乖,伤旸谷之忽寒,叹温泉之遽沍,泛桃花之巨浪,决瓠子之洪波,乃使春华易萎,秋实难成,胎伤卵破,女德无终,玉折兰摧,妇怨何极!仆本恨人,痛心在目,作妇人解。” 《妇人解》 《经脉根原》【注:妇科疾病治疗的总纲】曰: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 “金主收敛,木主疏泄,金敛而木不能泄,则过期不来【注:月经后期】,木疏而金不能敛,则先期而至【注:月经先期】。收敛之极,乃断绝而不行【注:闭经】,疏泄之甚,故崩漏而不止。木郁或中变为热,水郁则始终皆寒。其重者,亡身而殒命,其轻者,绝产而不生,非细故也。” “其凝而不解者,水寒而木郁也。肾肝阴旺,经脉凝沍,既堙郁而腐败,乃成块而紫黑。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也。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灵枢经】语。血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阴中阳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长养,是以成孕而怀子。譬之于上,阳气冬藏,水泉温暖,春木发扬,冻解冰消,暖气升腾,故万物生焉。使冬无地下之暖,虽有阳和司令,亦成寒谷不生矣。” “后世庸工,全昧此理,滋阴凉血,伐泻生阳,变膏腴之壤,作不毛之地,摧后凋之木,为朝华之草。目击此风,良深永叹!仲景垂温经一法,吹邹子之暧律,飘虞地之熏风,古训昭然,来者当熟复而详味也。”

女子崩漏,月经淋漓不净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子崩漏,月经淋漓不净的中医辨证论治。 每一次阅读,收获不仅 仅健康,还有人生领悟! 提起崩漏,很多人会一头雾水,生活中甚至有不少女性将其和月经不调混为一谈,所谓“崩漏”是以非行经期无规律出血为特征的妇科疾病,又叫宫血。 其中,来势急,血量多的称为崩;来势缓,血量少、淋漓不尽的称为漏;若经期延淋漓不尽长达2周以上者,也为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和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 正如《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有崩漏之症的女子多气血两虚,有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面色萎黄或苍白、色斑、体虚乏力等症。 《傅青主女科》对女子崩漏之症的见解 中医认为,崩漏的原因不外乎血热、劳损、阴虚、气郁、血瘀等肝、脾、肾三经损伤,而使冲任不固崩漏而下。 血热: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脾虚: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治疗崩漏,一般是先止血,尔后澄源、复旧,这是治疗出血较重的法则。如出血势缓则须止血、澄源同时进行,然后复旧。

中医治百病——崩漏

中医治百病——崩漏 崩漏 因血热、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者为崩,淋漓不净者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现代医学中的子宫功能性出血可参照本证辨证治疗。 诊断依据 1、经血无周期可循。 2、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鉴别要点 1、月经先期本病为月经周期缩短,但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2、月经过多出血量多时似崩,但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 3、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在7日以上,半月以内能自然停止,若终月淋漓不断则为漏下。 4、月经先后无定期虽有月经周期不定,但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5、经间期出血本病为非经期出血,与漏下相似,但常发生于2次月经之间,出血量少,持续2到5天,多能自动停止,往往与月经出血形成一次少、一次多的规律性。 6、胎漏、堕胎、小产、异位妊娠均有阴道出血症状,同时均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可呈阳性。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根据出血的时间及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情况来辨明寒、热、虚、实。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势急,色淡质稀,多属虚证;下血量多势急,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多属热证;下血量少势缓,淋漓不断,时来时止,色黯质稠,多属血瘀;病程日久,反复出血,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病程短者多属热证或实证。更年期及青春期患崩漏者,多属肾气不足。本病虚多实少,热多寒少,临证之时须注意。 2、治疗原则 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疗。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正本清源,求因治本;复

旧即调理善后。崩时以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之后又应以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3、分证论治 (1)肾阳虚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量多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面色晦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背心发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各15g,山萸肉、枸杞子、当归各10g,制附子、肉桂各6g。 (2)肾阴虚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经血或多或少,淋漓不净,色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面赤,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各15g,川牛膝10g。 (3)脾虚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神差乏力,食少纳呆,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党参、黄芪各20g,白术、熟地黄、当归 【炒炭】各10g,黑姜6g。 (4)血热证 【证候】月经非时而下,暴注如迫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身热烦躁,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

中医治疗崩漏止血三法 止血三法是指治疗崩漏常用的“塞流”、“澄源”、“复旧”三种治疗方法。止血三法首见于明代方约之所著《丹溪心法》一书,方约之主张治疗崩漏:“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慎守病机,结合临床具体见症,灵活变通,对止血三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一)塞流治标,兼重逐瘀。崩漏的主症为出血,治疗崩漏的目的是止血,塞流止血乃“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但止血之道并非一味的固涩止血,应该根据病情之缓急,出血时间之长短,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崩漏下血量多时,临证选用独参汤或者生脉散加减以补气摄血救急为要,待病情稍缓和以后,再根据出血性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相配伍。血热者加贯仲炭、旱莲草、黑栀子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属于气虚者加白芍炭、荆芥炭、升麻等升提止血之品;属于血虚者加阿胶、熟地黄炭等滋阴养血止血之品。崩漏出血作为妇科之急症,医患皆以止血为要,无可非议。叶天士曾说:“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但是临床观察,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总由冲任损伤,胞脉不固,而致血不归经,所以用药上,当止血和祛瘀并用,引血归经。若单用止血之品,唯恐旧血不去,瘀血内阻,常有它变,且仅能治标,非治本之法。所以在止血的同时常加用逐瘀止血之品,一者可以加速止血,二者可以防止瘀血留滞。临床多选用失笑散加益母草、枳壳、茜草等化瘀止血之品。崩漏虽然有时下血量多,但正气未虚或者未见脱证者,逐瘀止血应该贯穿始终。方药组成:益母草三十克,蒲黄炭十五克,茜草十克,三七五克(冲服),黑山楂十五克,红参十克,枳壳十克。水煎服。用之可使瘀血速去尽去,而出血速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逐瘀止血中药,可以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而使子宫内膜迅速脱落。 (二)澄源求因,看重肝脾肾。崩漏下血量减少,或者出血缓和以后,澄源求因,是治本的主要措施。崩漏一证,热证多而寒证少,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 【病症】崩漏是以妇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突然大下谓之崩,淋漓不尽谓之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炎、宫内肿瘤,均属崩漏的范畴。 【辨证分型】 1.脾气虚型: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稀,气短神疲,面色皖白,肢冷少食。 2.实火血热型:症见月经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尽,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3.肾阴虚型: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沥不尽,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痛酸软。 4.肾阳虚型: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 5.气滞血瘀型:症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色紫黑块,小腹疼痛、腰痛。 1.二至龙牡汤(盛玉凤) 【组成】早莲草15g女贞子15g生地黄30g生白芍20g生龙骨30g生 蜘30g 山茉萸12g 仙鹤草15g 冬桑叶20g 马齿苑15g 炒党参12g 【功效】滋阴清热,固涩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者。症见崩漏,及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经期延长,经色鲜红,舌红苔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白芍为主药滋阴凉血和营;配合旱莲草、女贞子(二至丸)、山茱萸滋养肝肾以固冲任;复入龙骨、牡蛎镇潜固涩;仙鹤草、冬桑叶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党参益气摄血,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用马齿览者,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

能促使子宫收缩,有缩短经期并减少出血量的作用。诸药相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共奏滋阴清热,固涩止血之效,故宜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所引起的上述诸证。 【加减】若下腹隐痛,加金银花炭15g,蒲公英12g;头晕,夜寐不安,加白藥9g,合欢皮10g。 【点评】本方既遵循中医传统的处方法度,又结合盛氏的临证用药经验,更融以现代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冬桑叶一药,乃其师袭笑梅主任医师治疗血热崩漏、月经过多和胎漏的经验良药,盛氏亦屡试不爽。 2.调气止漏方(吴照) 【组成】陈皮10g,乌药10g,白芍15g,甘草6g,香附10g,蒲黄15g,苏叶6g,包姜3g 【功效】行气活血,养血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气滞兼血瘀之漏下证者。症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小腹疼痛,舌紫黯,脉微涩或弦涩。 【方解】方中香附取其疏利全身气机;陈皮、苏叶理脾胃之气以调冲任;乌药理气调血;蒲黄活血化瘀止血;白芍敛阴养血;炮姜温养气血,且与白芍相配,“入气而生血”;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共奏调畅气机,养血活血止血功效。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重香附、乌药、苏叶用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阿胶;阴虚,加龟板、黑豆、地骨皮;血多色黑有块,加三七、茜草炭;腰痛,加苑丝子、续断;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大便秘结,加瓜萎仁;带下多,加惹该仁。 【点评】吴氏认为,《景岳全书》关于漏下症“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以及冲任而然者”的论述,与临证多合。此证病理关键在于气血为病。治漏之法,总应调理气血,但二者之中又当调气为先,血海宁静,周身之血以随之而安。本症多见淋漓日久,气血皆耗,故方药贵在平和,只可舒气而勿过用破气,并兼顾血分,乃取《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之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病情

中医医案——崩漏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崩漏三例 病案一:李某,女,32岁。 初诊:1973年3月。 主诉及病史:经淋5~6年,淋净带下混血,绵绵难清。面时潮红,脚底隐痛,烦躁腰酸,溲赤便秘,入夜难寐。 诊查:脉弦,苔薄黄腻,舌质红绛。 治法:治用龙胆泻肝汤。 处方:龙胆草10g 焦山栀9g 软柴胡9g 车前子9g 黄芩炭6g 细木通6g 当归炭6g 生地炭15g 凤尾草10g 荆芥炭6g 泽泻9g 二诊:服药5剂,经淋方净,即有带下混血,大便已润,小便转清,夜能入睡,食欲正常。脉细弦,苔薄黄,舌质紫绛。前方有效,原方增删。去当归、木通、凤尾草,加煅牡砺30g、炙白鸡冠花10g。 三诊:服药7剂,经汛来潮,色鲜红,量多,无腹痛胀感,脚底隐痛如前,腰酸头晕,神倦肢软。脉细缓,苔薄,舌质红绛。治用养阴补肾清热法。 处方:怀山药10g 大熟地15g 陈萸肉10g 泽泻9g 茯苓10g 丹皮9g 冬桑叶12g 制黄精10g 紫丹参10g

四诊:前方药服5剂,经汛早净,带下混血未现,头晕腰酸、脚底隐痛已除。脉舌如前,原方药继服,以资巩固。 按语患者经漏,是由肝胆之火内扰而起。《经》云:“厥阴为肝木之脏,少阳相火内寄……肝经郁热。”一二诊泻肝胆之火,以清热凉血为主,三四诊养阴补肾清热,意在滋水涵木。因肝胆之火横逆,日久必耗阴液,先实后虚,证治合拍,获效显然。 病案二:汪某,女性,35岁。 初诊:1961年1月。 主诉及病史:月经淋漓8年余,头晕目眩,耳鸣腰酸,潮热,盗汗,心悸,口干咽燥,纳减神倦,无腰酸腹痛感。病于1952年开始,初月经先期7~10天,量多、夹大血块2~3天,其后绵绵淋漓10~20天,经色由红转淡红,几乎终年流血,曾多次住院未能获效,做诊断刮宫3次,无器质性病变,注射各种止血剂,并输血数次,最后一致嘱其做子宫切除术。患者顾虑,要求服中药观察。 诊查:脉沉虚数,重按无力,苔薄白,舌质淡红中剥,面色苍白而浮。 辨证:系气血两亏,肝肾之阴不足,虚火内扰,冲任失固。 治法:治用固气补血汤。 处方:炙黄芪20g 上潞参15g 晒白术9g 当归身10g 熟地15g

崩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崩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而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是因肾——天葵——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可导致不孕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参照本病辩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中医学认为,胞宫生理是亦藏亦泄,藏泄有时。肝郁气滞,热灼津液,外感寒邪。久居湿地,寒凝经脉,出血日久,离经之血瘀阻胞宫,气虚运血无力,手术损伤胞宫,胞脉,刮宫不净,瘀血残留等原因,都可引起冲人气血失调,胞脉瘀阻,恶血不祛,新血难以归经,子宫藏泄失度导致崩漏。正如唐容用《血证论》所云:“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瘀血,此血不祛,便阻化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阻冲任,血不归经。瘀血导致出血,出血加重瘀血,血瘀既是崩漏的致病因素,又是各证型的共同病理产物。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须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询问有无精神创伤史、孕产史,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病史,有无使用避孕药物、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有无口服避孕药或其它激素,还应询问有无内科出血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优势持续行经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甚或数月难净;血量时多时少,出血常发生在短期停经之后,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癓瘕等证候。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爆发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妇科检查:应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发现子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应按该病论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生;生殖器炎症者,可见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体增大,质硬或形态的改变,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检查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有参考意义;甲胎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等测定对卵巢恶性病变的诊断有帮助。 二、中医辨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李娅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阻冲任,血不归经。瘀血导致出血,出血加重瘀血,血瘀既是崩漏的致病因素,又是各证型的共同病理产物。故治疗中活血与止血并用。活血可正本清源,祛除已斑之血;止血“急则治其标”,防治继续出血。故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缩宫止血是其治疗大法,以祛除胞宫淤滞,使旧学得去新血得安,胞宫藏泄有度而病愈。 本病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不同年龄的崩漏不能只顾止血,中医治疗方法大有不同!

不同年龄的崩漏不能只顾止血,中医治疗方法大有不同!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该病以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发病,原因多端,病变非一脏一经,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尤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根本在肾,位在冲任,主要病机为肾虚,病因主要是“虚、瘀、热”三端。 临床中,根据患者所处的年龄特点,将患者分为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等三期。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分期施治,活用治崩五法,即青春期崩漏采用补肾益气、调摄冲任法和清热凉血、固摄安冲法,育龄期崩漏采用清肝补肾、固摄冲任法和补肾化瘀、调理冲任法,更年期崩漏采用滋补肝肾、固涩冲任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一)青春期崩漏 青春期是指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定为10~19岁。此期肾气未盛,天癸甚微,冲任未充,阴阳尚未平衡,气血尚未充实。青春期崩漏以肾虚、血热、冲任失调为多见,临床多以补肾益气,调补冲任和清热凉血、调固冲任为大法。 1.补肾益气,调摄冲任此法适用于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暗红,质薄,无血块,伴头晕耳鸣而烦,腰腿酸软,小腹寒痛而坠,面色晦暗,舌淡暗,苔薄白。 方选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五子衍宗丸、当归补血汤合方加减用共奏益肾固冲之功。 2.清热凉血,固摄安冲青少年肾气未成熟,制约经血之力较弱,加之此期阳气偏盛,易蕴结生热,而阴阳之气易失去平衡。若过食辛辣厚味之食,即可导致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而造成崩漏,症见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或紫暗,便干尿黄,口干心烦,伴头晕心慌,面颊潮红,舌红,苔黄,脉大滑数。治用清热凉血,固摄安冲。 组方为:生牡蛎 30 g,柴胡10g,白芍 10 g,生地黄 10 g,黄芩 10 g,栀子 10 g,椿根皮10g,地骨皮 10g,仙鹤草 15g,益母草 15g,甘草 10g。水煎服。 (二)育龄期崩漏 育龄期是指女性性成熟后直至更年期,此时生理、心理皆已成熟,

崩漏的中医诊治经验

崩漏的中医诊治经验 崩漏的中医诊治经验 崩漏病证是月经病中一个常见的比较大的病证。对此我们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除了上述的资料外,我们将对其病因病理,及青春期崩漏、围绝经期崩漏的特点作进一步论述。 崩漏列入月经病中,实际上已基本明确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就其出血而言,可以区分为原发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继发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医源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所谓原发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子宫无器质性病变,而生殖调节功能失常,亦即是本处所指的崩漏。所谓继发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指子宫的出血症状直接由身体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如某些血液病、甲状腺功能失常等。医源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近年来也常有所见,多在应用激素(如E2、P)或者避孕药治疗顽固性月经过多后,由激素应用不当而致子宫非周期性不规则出血。也可由饮食不当,偏嗜择食,或某些不良食物刺激性强的物品,以致体内阴虚火旺而致子宫出血者。根据我们多年来对无排卵性功能性崩漏的观察,我们认为本病证的病机主要在于肾阴虚。阴虚是本病证最主要病变,且与两个方面关系较大。其一是年龄关系:青春期肾气初盛,天癸至而未充,因此肾阴虚;围绝经期肾衰天癸竭,肾阴自然虚。其二,是精神心理因素:心、肝、脑皆需肾阴癸水滋养,紧张烦躁等易致火动,火动 但是在出血期,本病以瘀结与血热为主,而瘀结、血热是阴虚病变发展的结果。 有如下面的病机示意图所示。 可见在崩漏的出血时期,瘀结占据血室,致血不归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西医学采取刮宫的方法清除膜瘀(即膜样性血瘀)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这一点,是帮助我们深层次地认识到瘀结为主要病变的客观证据。但在临床症状上也的确见到血热阴虚的存在,运用滋阴清热也的确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从而也证实了崩漏出血期的存在着综合因素,但肾阴虚癸水不足,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崩漏日久,由于阴虚必及其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3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3 ③补而止之:因肾、肝、脾虚能致崩漏,气虚、冲任亏损亦可致崩漏,暴崩久漏后也可成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虚者补而止之”是对脏腑、冲任、气血、阴阳的虚损所致崩漏的治法,如肝肾阴虚的治疗应滋肾阴涵肝木,常用左归丸、二至丸;脾肾阳虚宜温补脾肾,常用右归丸去附、桂、归,加入黄芪、党参、白术、炮姜等,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在补肾法中,还可适当加入一些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如鹿角胶、阿胶、紫河车、龟板等。 ④泻而止之:是据“实则泻之”原则,针对气滞血瘀之实证,即采用“通因通用”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崩漏中夹有瘀症者,在选择活血祛瘀药时,既有活血又能止血化瘀生新之品,如蒲黄、益母草、三七等,常用方为失笑散。但瘀血不是崩漏的全过程,而是疾病的某一阶段,血止后则随症治疗,以达到化瘀而不伤正。 2.3 复旧是恢复气血,调整和巩固月经周期,防其复发为目的,此法用于血止之后,及时补其精血,恢复机能,巩固疗效,以调补肝、脾、肾为原则,特别是益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冲任之本与月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补肾在治疗崩漏后期及调整月经周期至关重要。肝有谓“女子之先天”之说,是指肝主疏泄司血海,胞宫的充盈、溢泄与肝之气机调畅顺达有很大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所以补脾在治疗崩漏后期恢复气血甚为重要。 3 体会 崩漏一证,为月经的期、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病,临床以区别于其他病症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阴道出血症。本病病因复杂,病机随变,证型错综复杂,临床以虚证居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实证较少;热证较多而寒证较少,“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实热也转变为虚

热。治疗崩漏,急则治其标,健脾补气摄血为要,注意止血而不留瘀;缓则治其本,重在补肾调肝。新病症轻,病在气血,着重气血辨证(气滞、气虚、血热、血瘀),以调理气血为主。久病重病,病在脏腑(肝、脾、肾),以调补肝、脾、肾为主,同时治疗上须顾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和肾气盛衰的特点:青春期肾气初盛,机体尚未完全成熟,影响冲任,治以补肾为主;中年妇女因经、孕、产、乳易伤于血,肝为藏血之脏,常为肝血不足、气血不畅,则应调养肝脾为主;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气血皆虚,当益血之源,脾统血主运化,故重在健脾补肾。在用药上,辛温动血药虽不宜用,但纯用芩、连一类苦寒伤阴药又不宜,须选用甘寒之品滋阴清热。在使用炭类止血药中,应根据寒、热、虚、实之不同而选用,如血热宜选侧柏炭、炒栀子、地榆炭;虚寒用姜炭、艾炭、血余炭;血瘀则用山楂炭、蒲黄炭等。 总之,崩漏乃属急证,大失血时能致晕厥虚脱,在治本时必须治标,必要时或以治标为主;本病虽愈,但易复发,血止后仍宜药物调养,尤其注重养肝健脾补肾以调理阴阳气血为原则,以巩固疗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南山区桃园路(邹思曼)

崩漏辨证论治分型各个类型可选方剂介绍

崩漏辨证论治分型各个类型可选方剂介绍 中医多为崩漏患者采取辨证论治分型方法治疗,中医认为崩漏,患者可以分为肾虚型(肾阳虚、肾阴虚),脾虚型,血热型,血淤型等四个类型,血热型崩漏患者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可选择的方剂名为清热固经汤。 崩漏患者治疗时,可采取的最佳方法就是中医辨证论治分型方法了,中医认为崩漏患者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崩漏患者症状表现和病因都是不同的,因此可选择的治疗方剂也不同,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临床中崩漏中医辨证论治分型的具体方法: 一、肾虚型:肾虚型可以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一)肾阴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经血非时而下,出血淋漓不断,量少或多,血色鲜红,质地粘稠,同时伴随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表现。这类患者治疗原则是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可选择的方剂名为左归丸去川牛膝,加早莲草、炒地榆两种药物。 (二)肾阳虚证:患者的主要证候为为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出血量多,腰痛如折,色淡质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治疗时应该采取的方法是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可选择的方剂名为大补元煎。同时可酌加鹿角胶、补骨脂、艾叶炭等三种药物。 二、脾虚型:主要症状表现是经血非时而下,经血淋漓不断,或者量多如崩,色淡质稀,同时伴随着气短懒言,神疲体倦,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色淡黄,面浮肢肿,苔薄白,舌淡胖,脉缓弱。这类崩漏患者治疗时应该采取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可选择的治疗方剂名为固冲汤。 三、血热型:患者可表现为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或量多如崩,血色深红,质稠,同时会伴随着头晕面赤,心烦少寐,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这类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可选择的方剂名为清热固经汤。

崩漏的论治及体会

崩漏的论治及体会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至,忽然大下谓之崩,又称为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又称为漏 下或经漏,二者同属于子宫不正常出血,常交替出现,也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崩漏,本病 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可突然发作,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由于常出现反复出血,易 导致贫血,可严重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及劳动学习等日常生活。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二脉受损,不能制约经血,致使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诸病源侯论》专立有“崩中漏下侯”指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明确指出了 本病病机。常见病因分为血热、肾虚、脾虚、血瘀。具体阐述如下; 1.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分虚热,实热。 虚热;患者平素阴虚或由于失血久病等原因导致阴伤,心肝失去濡养,造成虚火内炽而扰动 血海,故下血,而血崩致使阴血更亏,冲任更伤,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反复难愈, 实热;素体阴盛易动肝火,或平素抑郁久而化火,或感爱热邪,过食辛辣之品均可助阴化热 酿成实火,伏于冲任扰动血海。热迫血行。 2.肾虚;先天不足,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更年期妇女天癸渐竭,或手术不当损伤胞宫冲 任致肾虚。肾阴虚不能固闭真阴,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致崩漏;肾阴虚不能镇守相火, 相火妄动迫血妄行造成崩漏。 3.脾虚;脾主统血,忧思过度,饮食劳倦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 制约经血,造成崩漏。 4.血瘀;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寒邪以致成淤,淤血阻于冲任二脉,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综上所述,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属妇科难证,重症,冲 任二脉与肝、脾,肾关系甚为密切,但以肾气为主,因为冲任二脉的充盛及肝脾相互作用都 是在肾气的推动下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平衡状态,所以可能说崩漏的原始动因是肾的阴阳失调,因此本病在调整月经周期时应以补肾为主。 诊断要点;崩漏的发病主要以月经的经量发生紊乱为特点。主要依据是月经无周期而妄行, 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有甚者数月不净(1)血热特点为经血非时暴下或量少淋漓,虚热者见血 色鲜红质稠,心烦潮热,尿少且黄,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实热者多见血色深红质稠,口渴,心烦发热,尿黄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2)肾虚以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 漓不尽为主要特点。偏阳虚者见血色淡质清,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偏阴虚者多见血色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舌红少苔, 脉细数(3)脾虚特点;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不尽,色淡且质稀薄,面色晄白或面 浮肢肿,神疲气短,四肢不温,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4)血瘀特点;经血非 时而至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面色紫黑有块,小 腹疼痛或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 治疗崩漏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临床时应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 法则。塞流肌止血之意,急当止血防脱常采用固气摄血之法;澄源是指正本清源,也是求因 治本,是治疗崩漏尤为重要的阶段,一般在止血之后,血势得以控制之时便根据不同情况辨 证论治,切记不问原因概投寒凉或温补之药,或一味固涩犯虚虚实实之戒,复旧是指固本善后,治疗分为补肾、调肝,扶脾,因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肾的阴阳失调,如本固则血自充,经 血自调,故常用益肾固冲调经之法。治崩漏的三大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决不能机械的截然分开,塞流需澄源,澄源为固本,治崩应提升固摄不可用辛温之剂行血, 治漏则应理气养血切忌一味固涩,对崩漏的具体治疗如下:

《中医妇科学》_第九节崩漏_中医世家

《中医妇科学》_第九节崩漏_中医世家 第九节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正如《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本病属常见病,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亦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不固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一、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二、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三、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四、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辨证论治]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一、肾虚型 (一)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1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1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证。所谓“疑”是历代医家对此病的概念认识尚不一致,妇女出现的阴道大量流血或持续下血,包括了许多妇科疾病所共有的症状。“难”是临床症状易反复,证型错综复杂,且病因多端,病变非一脏受累,治疗颇为棘手,难于一时获效。“急”是血崩如注,大量耗血,损及健康。“重”是阴血骤虚,晕仆欲脱(出血性休克)。 崩漏的概念:在传统认识上,认为凡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所出现的阴道下血证,其势如崩的称崩中,淋漓不尽的称漏下,并将有阴道出血的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出现阴道出血的共有症状,都归属崩漏疾病范畴。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有利于对崩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和探析,笔者认为:崩漏归类在月经疾病的范围是恰切的,而其他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阴道出血证(如赤带、胎漏、产后出血、瘕、外伤出血等)则不应属此列。即是说:崩漏是月经的期、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疾病(与现代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相似)。经血非时崩下不止或淋漓漏下不尽者称为崩漏,前者又称崩中或经崩,后者又称漏下或经漏。 1 病因病机 崩漏的病因不越三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不离寒热虚实四纲。《内经》将它的病机纳入阴阳之轨,提出“阴虚阳搏渭之崩”。后代医家又补充了脏腑、气血、冲任的病理机制: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摄;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总之,不论何种病因,致使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都可以成崩中或漏下。 崩与漏,临床表现不同,崩势急,出血量多,漏势缓,出血量少,

两者可互相转化,若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正所谓“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崩漏之病,本系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崩与漏在病因上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但在症状表现和区别治疗上又各异。(邹思曼)

崩漏的中医辩证论治

崩漏的中医辩证论治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 关键词:中医、崩漏、治疗 一、崩漏的辨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三、辩证施治: 1.血热 (1)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证。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处方:上下巷子汤。 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车前子、牛膝。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肾养阴为君,人参、沙参益气润肺为臣,玄参、麦冬、玉竹增液滋水降火,车前子养肺强阴益精,牛膝补肝肾,方内含增液汤滋水更有生脉散益气养阴止血,清心除烦安神,全方滋肾为主,佐以润肺之药,上润肺肾,下润肾水,子母相资,山下兼润,蔗使精生液长,血生津还,共凑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之功。 (2)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弗益,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清热凉血,潮红止血。

月经量过多的中医辨证治疗

月经量过多的中医辨证治疗 月经过多中医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较正常明显曾多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 过多”,月经过多传统理论认为辨证当分为寒、热、虚、实(虚、实)本病发展过程中,病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临证中须详察,并灵活施治。 一、以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须分辩虚实,虚证者重在补气、养阴 或益气摄血固冲。实证者重在活血化瘀或清热。固冲止血,以通调冲任,脾病及肾可出现脾 肾同病,经血失约,也可出现月经过多,若失治或误治可发展为崩漏。 1、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 或心悸怔中,舌淡,苔簿,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 淡而稀。气行则血行,气虚阳气不布,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气虚失于升举,血 虚外不荣肌肤,故面色晄白,皮肤不润,舌淡,苔簿,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2.血热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扰及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 经色鲜红或深红而质稠,热雍气滞,经行不畅,故有小血块,热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皆邪热内盛之象。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黯,有血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色紫黯或有瘀点, 脉细涩。 证候分析:淤血内阻,络伤血溢,故经量增多,於阻胞络,新血难安,则经来持续难净,淤血凝结,则色黯有块,阻滞胞宫,则小腹疼痛拒按,色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亦为淤 血阻滞之征。 二、治疗原则: 治法重在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为主, 血瘀者重在化瘀止血,以本病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慎用温燥动血,以免动血耗血,应积 极治疗。 辨证施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簿哦,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质稀,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故经行量多,气虚中阳不振,故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簿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