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通用15篇)

化学教学教案(通用15篇)

化学教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比照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拟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响,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

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洁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

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某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某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参加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拟。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根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稳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比照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稳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局部。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洁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洁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洁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拟: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比照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比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

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化学教学教案2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响,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响,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第一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根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位

千克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mol

K

cd

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根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根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

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根本单元〞、这个根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2,物质的量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阅读提纲:

1、0. 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其近似值为 mol-1。

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某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 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 / NA

1、1mol H2O含个H2O; mol H mol 质子。

2、0.5 mol H2SO4中含个H, molO, mol 电子。

3、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 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

H2SO4有个,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 有 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 mol。

4、0.2molNaOH含Na+ mol,含OH- mol,与 mol Ba〔OH〕2所含OH- 相同。

5、在MnO2 + 4HCl = MnCl2 + Cl2 + 2H2O中制取2molCl2,需 molHCl,其中有 molHCl被氧化。

化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响可以加快反响;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那么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化学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

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拟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实验与电教:[实验8-19、8-20]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

练习:说出以下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HF、HBr、HCl、HClO3、H3BO3

三、酸的通性

〔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答复后小结〔投影〕

石蕊:变红

指示剂─→使

│ 酚酞:不变色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 ↓ ↓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 HNO3 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响生成氢气?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响

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响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失电子能力强─────→弱

活动性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响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响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很强的氧化

性)

化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表达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答复: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洁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有水滴产生

思考: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响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正确。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响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思考:

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响类型?

c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 + 氧气→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 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 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响、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响。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以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极,B为极,事先向水中参加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用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可用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 .

〔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组成.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锋利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 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响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水的生成

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 1 现象 2检验氢气的纯度 2检验 3 氢气的可燃性 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化学教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3、认识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设疑引导、变疑为导、变教为导的思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根底。没有感光材料,我们就没法留下美好的回忆;没有高纯的单晶硅就没有今天的电脑;没有特殊的新型材料,火箭就没法上天,人类的登月方案也无法实现,因此说材料的开展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那元素与这些材料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元素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板书: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一下问题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哪些?

2、这类材料的特点有哪些?

讲解: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无机非金属涂层等

2、这类材料的特点是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有些材料还有独特的光电性质。

一、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一下问题

1、什么是半导体材料?

2、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广泛使用?

3、现在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广泛使用?

讲解:

1、半导体材料是指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

化学教学教案7

一. 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 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10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10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实在学习元素、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了解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走进生活。 2.教学重点 钙、碘、铁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分析挖掘教材知识价值 体现化学知识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形式。 2.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了解钙、碘、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 ㈡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学法 通过对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与生机盎然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因此建立这种联系,就是对所学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体必须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确理解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元素营养平衡的理念,补充和调节体内元素的平衡,对确保人类身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学习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钙、碘、铁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时会怎样,接着再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如何补钙、碘、铁及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调查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六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 [课前准备] 生:调查市场补钙、碘、铁等元素的药品,查看它们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师:制作缺钙、碘、铁等元素的图片,收集补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问题。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学生观看播放的四幅图片,思考病人分别得了那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疾病名称:小儿佝偻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从生活现象入手,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

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开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开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开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对每个时期的奉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开展的密切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心。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加强根底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

2、给学生提问: a、什么是化学? 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 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根底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始读根底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 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 a、魔棒点灯实验。 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 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 二、化学: 〔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结构 三、化学开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实用产品。特别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化学教学教案(最新10篇)

化学教学教案(最新10篇) 化学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有水滴产生 思考: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方案(通用10篇)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方案(通用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规范的表达重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难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1.完成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有,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为。 2.将酚酞滴入上述物质中,记录现象。 思考:酚酞呈现的颜色和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3.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及其显色情况 4.可以检验溶液酸碱性的物质及有关现象: 5.讨论下列问题: (1)能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该溶液一定显酸性吗? (3)如何用石蕊试纸检测CO2和HCl气体溶于水后的酸碱性? (4)阅读教材“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5)阅读教材“自制酸碱指示剂”,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②第(2)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6)阅读教材“花的颜色”,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同的花为什么颜色不同? ②同一朵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 点拨导学 酸性 中性 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篇二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初三化学教案15篇

初三化学教案15篇 初三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气 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缘由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试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峻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推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试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 ①试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缘由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削减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略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试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抱负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连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试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试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转变,假如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5篇)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创设情境“大家从空气中吸进了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O整理旧知,引领思路,猎取新知 【请填表】 反响原理反响物的状态反响条件密度比空气的大小是否与水反响氧气 【请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于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吗?为什么?能改吗?怎样改? 【问】试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渡 “吸进O分组试验,探究抱负药品 【供应给学生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说明】从反响速率,生成的气体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虑。 【小结】试验室制取CO开动脑筋,设计试验装置【问】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试验装置适合于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 【鼓励】信任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依据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原理设计出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验装置。 【屏幕显示】可供设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仪器(也可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利用代用品)。 【展现学生作品】试验装置。请学生说出每种装置的优缺点,选出最正确方案。 【小结】试验室制取CO自制二氧化碳请用自制仪器制取、验证、验满CO稳固新知,自我检测,拓展思维 【请让我来告知你】1、依据下列图所示试验装置答复:(填) ⑴写出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 ⑵试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⑶试验室用固体氯化铵(NH谈收获体会 1、本课题讨论什么内容? 2、有哪些收获? 3、从这些学问中你想到了什么? 4、运用这些学问你想做点什么? 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点、疏漏点。【课外探究】 1、小创造:就地取材,选用你家中现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圆珠笔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15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

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__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9篇) 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高中化学教案(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高中化学教案篇1 第一单元 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

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初中化学教案汇编15篇

初中化学教案汇编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题氧气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 一、教学设计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某某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

高中化学教案(15篇)

高中化学教案(15篇) 高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响中反响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响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根底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响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响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响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响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响前后"量"的问

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响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响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响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响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响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缺乏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缺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2 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需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5篇) 化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教案中清晰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化学备课教案,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篇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初中化学教案(合集15篇)

初中化学教案(合集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板书设计 创设情境“大家从空气中吸进了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O整理旧知,引领思路,猎取新知 【请填表】 反响原理反响物的状态反响条件密度比空气的大小是否与水反响氧气 【请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于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吗?为什么?能改吗?怎样改? 【问】试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渡 “吸进O分组试验,探究抱负药品 【供应给学生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说明】从反响速率,生成的气体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虑。 【小结】试验室制取CO开动脑筋,设计试验装置【问】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试验装置适合于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 【鼓励】信任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依据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原理设计出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验装置。 【屏幕显示】可供设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仪器(也可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利用代用品)。 【展现学生作品】试验装置。请学生说出每种装置的优缺点,选出最正确方案。 【小结】试验室制取CO自制二氧化碳请用自制仪

器制取、验证、验满CO稳固新知,自我检测,拓展思维 【请让我来告知你】1、依据下列图所示试验装置答复:(填) ⑴写出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 ⑵试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⑶试验室用固体氯化铵(NH谈收获体会 1、本课题讨论什么内容? 2、有哪些收获? 3、从这些学问中你想到了什么? 4、运用这些学问你想做点什么? 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点、疏漏点。【课外探究】 1、小创造:就地取材,选用你家中现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圆珠笔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装置,参与班级展览、争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展试验。 2、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工业制取CO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