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优秀10篇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化学教学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化学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化学教学教案篇二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初三化学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

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化学教学教案篇四【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

1、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探究】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决定因素):

讨论:对于平衡AgCl(S)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板块二、溶度积常数

【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 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 将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 3.室温下,将 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25☆氯化银Ksp=1.8x10-10 ,碘化银Ksp=8.5x10-17)?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初三化学教案篇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4.1 74.2

一氧化碳12.5 74.2

甲烷5.0 15.0

乙炔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

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家庭小实验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家庭小实验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化学教学教案篇六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初三化学教案篇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

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化学教学教案篇八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

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化学教学教案篇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

【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板书】2. 硫的燃烧

【实验】【实验1-3】

【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

【板书】3. 磷的燃烧

【补充实验】磷的燃烧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

【板书】4.铁丝的燃烧

【实验】【实验1-4】

【归纳板书】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问题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解释】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板书】5、铜.铝也可以燃烧

【板书】6、石蜡的燃烧

【实验】【实验1-5】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小结】

【作业】P141.2

【教学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投影提问】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学生板答】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点燃

S + O2 ==== SO2

点燃

4P + 5O2 ==== 2P2O5

3Fe + 2O2 ==== Fe3O4

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板书】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归纳板书】☆、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

☆、表示方法:A+B→AB

【投影】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 )。

A、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 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C )。

A、C + O2

shy;=== CO2

点燃

B、S + O2 ==== 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 + 5O2 ==== 2P2O5

【板书】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讨论】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石蜡的燃烧。

【板书】四、氧气的鉴定

【讲解】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实验】鉴别氧气和空气

【板书】五、氧气的用途

【讲解】性质依赖决定用途

【投影】医疗

供给呼吸登山、潜水

航空

氧气的用途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炼钢

宇航

化学教学教案篇十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了解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

3、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教学准备

化学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氨水、尿素等教学步骤

一:导课

1、导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食物等营养物质,植物

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养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

1、2段并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讨论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入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懂得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调查和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10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精选10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那么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消费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抑制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严密联络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展实验探究,让他们实在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微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p 1、学习内容分析^p 〔1〕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消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响方程式和离子反响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根底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理解和应用的根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响等根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构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根底,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根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本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实在学习元素、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了解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走进生活。 2.教学重点 钙、碘、铁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分析挖掘教材知识价值 体现化学知识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形式。 2.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了解钙、碘、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 ㈡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学法 通过对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与生机盎然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因此建立这种联系,就是对所学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体必须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确理解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元素营养平衡的理念,补充和调节体内元素的平衡,对确保人类身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学习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钙、碘、铁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时会怎样,接着再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如何补钙、碘、铁及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调查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六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 [课前准备] 生:调查市场补钙、碘、铁等元素的药品,查看它们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师:制作缺钙、碘、铁等元素的图片,收集补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问题。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学生观看播放的四幅图片,思考病人分别得了那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疾病名称:小儿佝偻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从生活现象入手,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

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开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开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开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对每个时期的奉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开展的密切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心。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加强根底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

2、给学生提问: a、什么是化学? 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 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根底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始读根底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 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 a、魔棒点灯实验。 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 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 二、化学: 〔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结构 三、化学开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实用产品。特别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化学教学教案(最新10篇)

化学教学教案(最新10篇) 化学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有水滴产生 思考: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2023有机化学教案10篇

2023有机化学教案10篇 有机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8篇)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8篇) 初中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9篇) 第一单元 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 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 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 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 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

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 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 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 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 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

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 初三化学教案篇一 一、课题初三化学实验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 ②了解常见气体制取的思路,明确所要制取的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能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③了解常见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市质检考试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缺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②通过问题和习题的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应试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联想、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难点: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与学生交流、讨论质检试卷有关实验部分题目的得失,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引入主题。 2、复习主题:①②③ (一)、常见气体的制取 (1)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3)净化与干燥 (二)常用仪器的使用 3、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篇二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规范的表达重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难点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1.完成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有,我们把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称为。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有,这些物质表现的性质为。 2.将酚酞滴入上述物质中,记录现象。 思考:酚酞呈现的颜色和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3.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及其显色情况 4.可以检验溶液酸碱性的物质及有关现象: 5.讨论下列问题: (1)能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碳酸生成? (2)某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该溶液一定显酸性吗? (3)如何用石蕊试纸检测CO2和HCl气体溶于水后的酸碱性? (4)阅读教材“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5)阅读教材“自制酸碱指示剂”,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花瓣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使用酒精起什么作用?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②第(2)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植物汁液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6)阅读教材“花的颜色”,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同的花为什么颜色不同? ②同一朵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 点拨导学 酸性 中性 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篇二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8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金属与盐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最新化学的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0篇

最新化学的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化学教学教案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15篇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15篇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⑵石墨: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1)反应现象:(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一〕: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设想,对于;原电池 的教学,关键是帮助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拟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拟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助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拟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拟班那么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拟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模型所供应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稳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响,认识电极反响和氧化复原反响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响,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根底。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拟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局部:第1局部是测查学生对于根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局部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7篇)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7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