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单元课标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学纲

一、人类文明

的产生

(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

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

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

2.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

明的多元特

点(参见表1)

(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

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

(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局限),文化成就

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

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

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

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

古代文明

中心地

主要时段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文化

两河文明

(典型:

古巴比伦

文明)

西亚两

河流域

前3500年

至前18世

1.约公元前2900年,苏

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

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

主专制制度,颁布《汉

谟拉比法典》

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楔形文字;

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诞生了着

名的洪水与方舟传说;

3.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

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

古埃及

文明

东北非

尼罗河

流域

前3500—

3100年左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

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1.创立象形文字,生产主

要书写材料莎草纸;

2.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

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至上权威,包含数学方面的知

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印度

文明

南亚印

度河和

恒河流

前6世纪

至前4世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

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

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种

姓制度

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2.创作世界上着名的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

那》;

3.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

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

值的方法

希腊文明

东南欧

巴尔干

半岛南

部和爱

琴中部

分海岛

前8世纪

至前5世

1.公元前8—6世纪,发

展起数量众多、具有小

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

家管理特征的城邦,斯巴

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着

名的城邦;

2.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

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

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

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1.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

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2.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

史”一词,被认为是“史学

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

统的奠基人;

3.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

学的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图1)

1.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8分)

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着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二: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示例:

论题: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类型。(4分)

论述:⑴濒海居民(海洋民族)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冒险的民族性格,他们从事掠夺、追求利润,以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或殖民)为主,如古代希腊人;(4分)

⑵而大陆居民(或民族)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和安土重迁(怀土)的民族性格,他们以发展农耕经济为主,如四大农耕文明古国。(4分)

二、“轴心时代”的古代文明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概括材料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4分)

共同之处:①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②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③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④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每点2分,共8分)

形成原因: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着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 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则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

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 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⑴你赞同雅斯贝斯或余秋雨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8分)

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综合上述内容,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6分)

影响: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②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 ③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4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D)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B)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3.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C)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法老以法治国

4.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

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A)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5.“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

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B)

A.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社会普遍信奉佛教

D.已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6.图2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A)

图2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外邦人占一定比例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C.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7.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B)

A.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不同

8.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协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D)

A.保存人类历史文化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坚持观察调查论证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图3 古代文明分布图

材料二: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

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三:“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吴寿彭译《政治学》

⑴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2分)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类型: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2分)

原因: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②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③政治体制的差异等。(4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⑵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依据材料一地图,说说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2分,列举两例)

大河流城;大体位于北纬20—40度之间。(2分,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⑶材料二提供的资料说明不同文明的交往方式有哪些(2分)

暴力冲突、和平交往。(每点1分,共2分)

⑷材料三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试举两例予以说明。(4分)

“平民政体”(民主政体)。(2分)

例证:①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他以希波战争为背景创作《历史》;②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都是在雅典民主政体环境下实现的。(任举2例2分)

02 第二章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1动态消息两篇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EnglishVersion/>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pdysh/> 语文 <../../../../../../xiaoyu/> 数学 <../../../../../../xxsx/> 英语 <../../../../../../xe/> 科学 <../../../../../../xxkx/>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品德 <../../../../../../sxpd/> 语文 <../../../../../../czyw/> 数学 <../../../../../../czsx/> 英语 <../../../../../../ce/> 历史 <../../../../../../czls/> 地理 <../../../../../../czdl/> 物理 <../../../../../../czwl/>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化学 <../../../../../../czhx/> 生物 <../../../../../../c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历史与社会 <../../../../../../lsysh/>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政治 <../../../../../../sxzz/> 语文 <../../../../../> 数学 <../../../../../../gzsx/> 英语 <../../../../../../ge/> 历史 <../../../../../../gzls/> 地理 <../../../../../../gzdl/> 物理 <../../../../../../gzwl/> 化学 <../../../../../../gzhx/> 生物 <../../../../../../g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数学B版 <../../../../../../gzsxb/> 信息技术 <../../../../../../xxjs/>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xszx/> 活动中心<../../../../../hdzx/> 中语网刊 <../../../../../wk/> 栏目地图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单元课标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学纲 一、人类文明 的产生 (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 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 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 2.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 明的多元特 点(参见表1) (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 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 (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局限),文化成就 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 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 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 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 古代文明 中心地 域 主要时段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文化 两河文明 (典型: 古巴比伦 文明) 西亚两 河流域 前3500年 至前18世 纪 1.约公元前2900年,苏 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 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 主专制制度,颁布《汉 谟拉比法典》 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楔形文字; 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诞生了着 名的洪水与方舟传说; 3.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 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 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二章 第二课 动态消息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第二课动态消息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动态新闻的特点 2.了解消息的标题的种类及其作用,并拟写标题。 3.探究“倒金字塔”式结构在消息中的体现。 [重点难点] 概括两则消息的新闻事实。 [天天预习] 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动态消息的写作特点是:(1)选择严谨,一事一报。让读者读过报道后,既能感受到每天都有值得关注的新鲜事,又能感觉到时代变化脉搏的跳动。(2)客观叙事、落笔于动。在简短的文字中舒展自如地叙述新闻事实,是动态消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3)统观全局,内涵深邃。一则优秀的动态消息,不仅要写出事物外在的形,还要让人领悟到内在的神。(4)抓住特点,不必求全。把笔墨集中落到写个性特点上,“以少许胜多许”,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基本技法。(5)一语定意,写好导语。导语总的要求是简短,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6)善用背景,灵活就位。在新闻写作中背景是消息结构的组织部分,主要作用是画龙点睛。(7)事实说话,疏于议论。以叙事为主,用事实说话,以新闻事实蕴含的意义潜移默化地感人,一般不必发议论。(8)交待来源,真实可靠。 2.新闻标题按其结构来分,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单一式标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主题可以是一行题或两行题(又称双主题)。复合式题有主题和辅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又名肩题、眉题、上辅题;副题又名子题、下辅题。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1)主题、辅题、引题、副题的含义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2)主题与辅题的关系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引出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等引出主题。 副题对主题起补充和解释的作用。分两类:第一类是主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个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教学设计人教版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上早期区域文明所分布的地理位置和诞生时间,分析其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所起的作用;通过对比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就,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通过分析古希腊和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国能够文明繁荣的原因,知道文明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图、视频、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要对信息进行归纳、比较、综合等加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大胆探索。(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领略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主题是:对比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因为经过前面的授课,学生对于早期区域文明的相关知识已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复习学过的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专题活动探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掌握探究能力和方法,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去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论从史出。针对这样的学习目标,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特选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并且选取了多段视频,丰富学生的感知。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早期区域文明的分布及诞生时间,分析地理环境与文明孕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比早期文明的特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辩证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繁荣的原因。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轻音乐背景下,由“一带一路”的 热点社会事件导入。 老师导语:“一带一路”是指“丝 学生根据地图和上面对应的字 母,一一说出对应的古代亚非欧 区域文明 通过时政热点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感受历史与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内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一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做到读能读顺。把古诗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指导生采用多种方式书定。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在古诗中读出了什么滋味?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韵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到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二读精心品味: 1.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谈谈对你画出的诗句的理解。师可作适当点拨。(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谁也不愿意留下。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厌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呢?看来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3.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四、三读感受意境,学习写法 1.小组讨论:说说这首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诗意、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学案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程标准】 1、课标内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课标解读:(1)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 (2)运用“时空观念”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3)搜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的史实,运用“史料实证”理解古代各大帝国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素养导学】 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分散孤立。但伴随各自的扩展,不同文明区开始连接起来,文明的交流也就开始了。同时也为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大帝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历史上大帝国的扩张,不自觉地进一步扩大了文明的交流。欧亚东西的通道形成了,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思维导图】

【教材梳理】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条件 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表现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亚述帝国不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3)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影响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三、文明的交流 1.趋势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2. 表现 【问题探究】 1、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主要通过殖民的方式进行,其对外殖民的原因是什么?此种扩展方式带来了怎样的 影响? (1)原因:①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斗争中失败的集团在本城邦难以立足便纷纷外迁); ②工商业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奴隶的来源而另辟新路); ③社会贫富分化(农民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 ④人口过剩。 (2)影响:①希腊殖民者侵占土著居民的土地,掳掠奴隶、掠夺资料,进行商业剥削和海盗抢 劫,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2、阅读教材P8“思考点”: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1)农耕文明区经济相对发达稳定,这为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2)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产品出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1 动态消息两篇1-人教版

《动态消息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22页“小链接”,概括动态消息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对两则消息的对比分析,能够归纳、概括消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3.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分析,能够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比较分析两则动态消息,归纳、概括消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对新闻体裁并不陌生,在高一时,学生就通过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等课文,对新闻报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却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对不同新闻媒介及新闻体裁的特点、新闻要素、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的理解仍停留在较浅层面上,他们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辅助工具:优教云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结合课本18—19页、22页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消息是什么? 消息与其它新闻体裁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消息的结构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 动态消息是什么? 动态消息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初读文本、梳理文意 (一)学习要求: 1.自主阅读课文,分别勾划出两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尾。 2.分析两则消息主体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3.思考两则消息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二)互联网助学 利用优教云平台,学生自主阅读课件,梳理两则消息的层次结构。 三、品读文本、思考探究 因该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对提炼、整合、概括信息和比较阅读、对比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完成文本解读、信息概括、要点整合、方法积累等学习任务。 【思考与探究】 两则消息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有何异同。 1.标题 形式不同——多行标题/单行标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新闻阅读与实践》第1章第1课动态消息两篇

1 .动态消息两篇 章节释要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就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它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其他新闻报道如通讯、广播稿、新闻评论等是它的发展和补充。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钥匙。本单元就通过对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外国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阅读来学习消息,并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写作的大门。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能够区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异同。 2.理清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的行文思路,明确标题和导语在消息中的独特地位。 3.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学会为消息拟定标题、概括导语、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4.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1.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来辨析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差异。 2.通过讨论、分析,明确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合理性,掌握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及背景材料的作用,掌握写作消息的要领。 3.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时事,通过训练学会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拟定标题及概括导语。 足不出户知天下,想成“达人”看新闻。动态消息被称作新闻报道的“尖兵”。它特别注重时效性,是以报道单一事实为主,能够显示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消息类型。“单一”区别于综合消息;“最新”强调客观性,以区别于述评消息。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新闻的特征和优势。本课我们就借助两篇动态消息来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明确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结构要素。 1.通过这两则消息,说说消息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标题(引题、主标题、副题)、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背景(消息的辅助和衬托部分,一般穿插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出现在导语和结语部分)、结语(消息的尾巴,常常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前三者是主要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2.《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哪些内容?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提示:消息的标题包括引题、主标题、副题,其特点是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和多行标题。引题:放在主标题前,是为了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引出主标题等。主标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这则消息的题目包括引题、主标题、副题。引题是“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突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主标题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强调新闻事实。副题是“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一课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 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 时代。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 __________ 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________ 。他们从事__________________ 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 _______________ 。 2、新石器时代 (1)概况:距今约1 万年,我国进入 ___________ 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 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 ,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2)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 ______________ 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 ,以___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_ 。河姆渡文化 的居民种植_______ ,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__ 技术。距今约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 化被__________ 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 。 3、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___________ 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 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共享。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单元课标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 学纲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 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 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 2.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参见表1) (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 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 (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局限),文化成就 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 大麦 、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培育出 水稻 和 粟 ,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 等农作物。 2.在 阶级矛盾 和 部落战争 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 统治者 。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 古代文明 中心地 域 主要时段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 文化 两河文明 (典型:古巴比伦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 前3500年至前18世纪 1.约公元前2900年,苏 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 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 君 主专制 制度,颁布 《汉 谟拉比法典》 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与 方舟 传说; 3.发明 60进位 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