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二章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国家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税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税收,新中国税收经历了新税制的建立和历次税制改革。西方国家税收也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税收、资本主义税收的发展过程。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2课时.

二、本章知识点

1、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社会契约论和暴力征服论.

2、税收是如何起源的。

3、我国税收发展简史。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国民政府时期的税收和社会主义的税收。

4、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税制改革。主要包括唐初叶的“租庸调”、唐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的“一条鞭法”和清前期的“摊丁入地"等。

5、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包括1950年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一九五0年七月至一九七八年期间的税收调整和改革;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一年的税收改革;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6、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所得税制的改革、流转税制改革、其他税种的改革和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7、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简况。西方各国税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税收结构看,走过了由以简单原始的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演变为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再进一步发展为也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一)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要认识到税收始终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产物。

(二)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

经过1979—1991年的税收改革,使工商税制突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强化了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功能。但是,当时的税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外,特别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其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税负不平,不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犬牙交错,很不规范;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不能适应分税制体制的需要;税收调控的范围和程度,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内外资企业税制不同,矛盾日益突出;税收征管制度不严,征管手段落后,流失较为严重;税收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形成税收立法、司法和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为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工商税制。

这次改革工商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

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这次改革工商税制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所得税制的改革

1、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统一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取消“国营企业调节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2、修订个人所得税,把原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统一了起来。

第二,流转税制的改革

改革后的流转税制由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在工业生产领域和批发零售商业普遍征收增值税,对少量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新的流转税制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取消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增值税扩大了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交易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消费税作为增值税的配套税种有选择地对一些消费品征收。

第三,其他税种的改革

1.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产资源,配合增值税改革适当调整了税负。

2。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暂缓出台)、遗产税(未开征)。

3.调整城乡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

4。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将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盐税并入资源税;取消对外资企业、外籍人员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统一实行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并适当调高税负;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

第四,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以保证税法的贯彻实施,建立正常的税收秩序。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普遍建立纳税申报制度;②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

⑧加速推进税收征管计算机化的进程;④建立严格的税务稽查制度;⑤适应分税制的需要,组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基本规范;⑦中央税和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立法权集中在中央;⑧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三)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必然要求进行新一轮税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由于1994年税制改革是为推进经济体制整体改革而实施的,所以,新一轮税制改革应是渐进地调整和改革。

1、开征车辆购置税.

为了发挥税收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作用,2000年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它是改车辆购置附加费为税的,是一种兼有财产税和行为税性质的价外税。

2、废止农业税

为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在经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之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议草案。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

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从而结束了我国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历史.

废止《农业税条例》后,已经对有关财政作出相应安排:按照现行体制和政策,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

3、开征车船税

国务院新近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车船税适当提高了税额标准,统一适用于各类纳税人.原车船使用牌照税和车船使用税同时废止,从而结束了车船税内外分设的局面。该税由财产与行为税改为财产税

4、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为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从而结束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分设的局面。

5、开征烟叶税

2006年4月1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烟叶税纳税人为收购烟叶的单位,实行从价定率征收,税率20%。

6、修订城镇土地使用税

200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的出台是地方税改革的最新进展,有利于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拓宽税基,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7、调整有关税种

2006年4月,调整了消费税税目、税率。消费税税目由原来的11个调整为14个。税率也作了相应调整。此外,还对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额作了调整,从原800元增加到1600元;增值税扣除范围的扩大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了试点,2007年起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城市。

本章难点:(一)对税收产生的条件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上讲,税收的产生和存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的产生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于是出现了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阶级的产生必然产生阶级斗争,而国家正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样,税收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概括了第二个条件.

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或政府拥有市场主体所不具有的公共权力,所以,它能凭借这种公共权力将其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分摊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这种分摊的手段就是税收,所以,称之为“税收价格”。

(二)当代西方国家税收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二十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的共同特征.各国普遍大幅度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并减少了一些对经济产生扭曲作用的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同时增加了某些税前扣除和减免。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起,拉弗减税思想被广泛采纳,使减税成为一种普遍的政府行为,亦成为反经济周期的一项重要政策。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的税制调整基本上是在80年代“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基本框架中进行的,“通过减税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供给”一直是税收竞争的主旋律,亦是税收竞争的实质所在。

围绕着减税这个主旋律,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开始重新启用凯恩斯主义,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这是90年代中后期税收竞争区别于80年代税收竞争的最显著特征。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放弃了80年代中期反复强调的“税收中性”原则,而用广义的“税收效率"取而代之,更加强调税收作为宏观经济手段的调控功能。在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行减税政策,如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提高个人宽免项目的金额,对中低收人家庭和小企业减税,恢复投资抵免优惠;通过《R&D减税修正案》等.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适度增税,如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税率微调,对富有阶层增税;通过提高社会保险税的限征额,增加社会保险税的收入;通过增加联邦消费,提高汽油税、烟税、机票税、电话使用税等税的税率,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可增加近2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减税和增税税收政策,以及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美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使美国经济在二十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更是走势强劲,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关键因素。除美国以外,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情况也大致如此。

第二部分背景资料:

奥尔森的税收起源观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M。Olson,1932—1998)在讨论国家的起源时,提出了一种有意思的税收起源观。他假定:国家出现之前,兵荒马乱,土匪横行,而土匪又分为两种,一是“流寇",二是“坐寇”。“流寇”到处抢掠,流窜犯案。“坐寇”在固定区域内活动.“流寇”到处奔走,累了,就会变成“坐寇”。“坐寇”不能无限度地掠夺财产,因为过度掠夺的结果,很可能是未来再也抢不到财物了。经过缓慢的演变,“坐寇”开始理性地思考如何从势力范围内获得财物。渐渐地,“坐寇”给势力所及的范围内居民提供安全和其他保护措施,而居民要按照规定的标准给“坐寇"进贡。最后,“坐寇”变成了国家,居民的捐献就成了税收.(张宇燕1997)。

第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契约论

2、初税亩

3、“租庸调"

4、、“一条鞭法"

5、、“摊丁入地”

(二)判断题

1.税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2.唐初叶的“租庸调"是以田、户、身为课税对象,以人丁为本的一种课税

制度.

3。夏贡,就是夏代按田地的农产品收获量征收的农业税。

4.在罗马帝国,在它最发达时期,货币税是基础。

5。摊丁入地是我国税收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完成了赋役合并,摒弃了丁税,又取消了户丁编审,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束缚相对削弱了.这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6.我国1983、1984年先后对企业进行了两步利改税改革。1983年的第一步利改税改革,主要是开征了集体企业所得税。

7。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统一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取消“国营企业调节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8.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实行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

9.“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二十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的共同特征。

(三)选择题

1、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起源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凯恩斯

2、我国唐代实行的重大税收改革是:

A、“租庸调”B、“摊丁入地”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3、旧中国国民政府时期的营业税包括:

A、普通营业税B、筵席及娱乐税

C、交易所之交易税

D、特种营业税

4、1984年我国第二步“利改税”改革时,把原工商税按性质分为:A、产品税B、增值税

C、盐税

D、营业税

5、1994年实行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时,统一了原来征收的以下税种:

A、个人所得税B、个人收入调节税

C、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

D、奖金税

(四)问答题

1、简述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2、简述初唐租庸调制的重要意义.

3、简述我国封建社会税收的特点。

4、试述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简述当代西方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契约论,主张国家是通过人民或者是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而建立起来的。

2、“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是“履亩十取一也”。它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历

史发展趋势,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和税收改革。税的名称也最早见诸于此.

3、“租庸调”,是指“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种赋税制度,就称为租庸调制。

4、一条鞭法,也称一条编法,即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也就是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故称为一条编。

5、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康熙五十年首先在广东省试行,其后在各省推行。

(二)判断题

1。×税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的公共权力。

2.√

3。√

4.×实物税和实物租是基础。

5.√

6.×1983年的第一步利改税改革,主要是开征了国营企业所得税。

7.√

8。×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

9。√

(三)选择题

1、ABC

2、AC

3、ABCD

4、ABCD 5、ABC

(四)问答题

1、简述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答:税收的产生和存在,取决于相互制约着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只有社会上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能产生,因此,可以说税收是国家政权和私有财产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2、简述初唐租庸调制的重要意义。

答:租庸调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一部份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田地。由于它本身就是在均田的基础上实施的,这对于初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无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租庸调制实施的一百二十余年里,社会经济繁荣,人丁、户口逐年增加,财政结余,国库充实,说明这次税收改革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的。

3、简述我国封建社会税收的特点。

答:封建社会税收的特点是:

(1)以对农业的课税为正税和主体税,而且这种对农业的课税大都按田、丁、户征收。我国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所以,必然以对农业的课税为正税和主体税.封建社会的税收改革也就是对农业课税的改革,无论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地,均是如此。

(2)对工商业的课税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

很大发展,所以对其课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在税种增多,税收收入迅速增加。

(3)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仍以实物征纳为主,后期以货币交纳占主导地位。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是以商品货币经济为基础,并由其决定的。封建社会前期、中期,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必然以实物征纳;后期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税就必然要取代实物税占主导地位。

4、试述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这次改革工商税制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所得税制的改革,包括:

(1)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统一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取消“国营企业调节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2)修订个人所得税,把原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统一了起来。

二是流转税制的改革

改革后的流转税制由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在工业生产领域和批发零售商业普遍征收增值税,对少量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新的流转税制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取消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增值税扩大了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交易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消费税作为增值税的配套税种有选择地对一些消费品征收.

三是其他税种的改革,包括:

(1)资源税扩大了征收范围,调整了税负。

(2)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暂缓出台)、遗产税。

(3)调整城乡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

(4)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将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盐税并入资源税;取消对外资企业、外籍人员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统一实行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并适当调高税负;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

四是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以保证税法的贯彻实施,建立正常的税收秩序。

5、简述当代西方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以减税为核心的税制改革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迅速波及到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为避免美国税制改革引起的国际税收竞争给本国带来损失,都迅速作出了反应,相继进行了税制改革。这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税收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二十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的共同特征。各国普遍大幅度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并减少了一些对经济产生扭曲作用的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同时增加了某些税前扣除和减免。其中最有力度的措施是降低税率,如美国里根政府的税制改革,将个人所得税税率从原来的11%—50%的14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15%和28%两级累进税率;将公司所得

税税率从原来的15%~46%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15%、25%和34%三级累进税率;同时,取消了许多税收优惠措施,如个人所得税的资本利得优惠、贷款利息的扣除、一些支出扣除,公司所得税的投资抵免、净资本所得的优惠等.这大大低于当时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等国的公司所得税税率,显然对美国吸引跨国流动资本有利,从而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压力,迫使其他国家也进行了以“降低税率”为主的税制改革。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所得税税率普遍降低。如英国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由原来的33%降低到27%,公司税税率从52%降低到35%;法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65%降低到50%,公司所得税从50%降到42%。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起,拉弗减税思想被广泛采纳,使减税成为一种普遍的政府行为,亦成为反经济周期的一项重要政策.减税的目的是通过减税扩大税基,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速发展的生产力给减税创造了空间,奠定了扩大税基的物质基础。二十世纪80年代的税制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在国内采取的改革措施,但就其深刻的背景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来看,则是各国政府通过税收对跨国经济利益的争夺,这种竞争既是摆脱当时国内“滞胀”的途径,也是获取跨国经济利益的途径。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的税制调整基本上是在80年代“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基本框架中进行的,“通过减税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供给”一直是税收竞争的主旋律,亦是税收竞争的实质所在。围绕着减税这个主旋律,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开始重新启用凯恩斯主义,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这是90年代中后期税收竞争区别于80年代税收竞争的最显著特征.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放弃了80年代中期反复强调的“税收中性"原则,而用广义的“税收效率”取而代之,更加强调税收作为宏观经济手段的调控功能。在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行减税政策,如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提高个人宽免项目的金额,对中低收人家庭和小企业减税,恢复投资抵免优惠;通过《R&D减税修正案》等。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适度增税,如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税率微调,对富有阶层增税;通过提高社会保险税的限征额,增加社会保险税的收入;通过增加联邦消费,提高汽油税、烟税、机票税、电话使用税等税的税率,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可增加近2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减税和增税税收政策,以及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美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使美国经济在二十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更是走势强劲,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关键因素。除美国以外,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情况也大致如此。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进行了多次税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增值税和消费税,增值税税率由原来的15%上调到17.5%,并相应提高了石油税、酒税、烟税等消费税率。

税收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二章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国家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税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税收,新中国税收经历了新税制的建立和历次税制改革。西方国家税收也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税收、资本主义税收的发展过程。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2课时. 二、本章知识点 1、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社会契约论和暴力征服论. 2、税收是如何起源的。 3、我国税收发展简史。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国民政府时期的税收和社会主义的税收。 4、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税制改革。主要包括唐初叶的“租庸调”、唐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的“一条鞭法”和清前期的“摊丁入地"等。 5、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包括1950年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一九五0年七月至一九七八年期间的税收调整和改革;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一年的税收改革;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6、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所得税制的改革、流转税制改革、其他税种的改革和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7、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简况。西方各国税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税收结构看,走过了由以简单原始的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演变为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再进一步发展为也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一)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要认识到税收始终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产物。 (二)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 经过1979—1991年的税收改革,使工商税制突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强化了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功能。但是,当时的税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外,特别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其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税负不平,不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犬牙交错,很不规范;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不能适应分税制体制的需要;税收调控的范围和程度,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内外资企业税制不同,矛盾日益突出;税收征管制度不严,征管手段落后,流失较为严重;税收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形成税收立法、司法和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为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工商税制。 这次改革工商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

中国税收制度史

中国税收制度史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税收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以下是对中国税收制度史的简要概述。 1.税收起源 中国的税收制度起源于古代的农业税收。在古代,农民是主要的纳税人,税收通常以农产品或牲畜为单位进行征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税收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实行按亩征税的制度,即“初税亩”。这种制度将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农民共同耕种,私田则由个人自行耕种。按亩征税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三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三国时期,曹操实行了“屯田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农民种植,从中收取租金。孙权和刘备则实行了“课田制”,按照土地面积和农作物收成征收赋税。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4.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 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开始实行“租调制”,即按照土地面积和农作物收成征收赋税。同时,政府还通过盐铁专卖等手段增加财政收入。这些制度为后来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5.五代十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政权开始实行按照人口和土地征收赋税的

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户调制”,其特点是按照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分别征税。 6.宋代赋税制度 宋代是中国税收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实行了“二税法”,将赋税分为土地税和人头税两种,并开始征收商税和矿税。这些制度的实施为后来的税收制度提供了借鉴。 7.明代赋税制度 明代初期,政府实行了“一条鞭法”,将各种赋税统一征收,以银两为单位进行结算。这种制度为后来的税收制度提供了参考。 8.清代赋税制度 清代初期,政府实行了“地丁银”制度,将土地税和人口税合并征收,以银两为单位进行结算。这种制度为后来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9.民国时期税收制度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税收制度。政府实行了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税种,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这些制度的实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10.新中国成立后的税收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多次改革,包括废除旧有税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税制、改革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税制等阶段。目前,中国税收制度已经较为完善,涵盖了多个领域和税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

公共经济学,税收的起源及其权利基础

税收的起源及其权利基础 一、税收的起源 税收,历史上又称租税、捐税或赋税,是国家的产物。税收的形成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故曰“起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税收是伴随国家的起源而起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终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税收和国家一样,是个历史的范畴,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起源而起源。夏王朝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夏代开始就有了税收的雏形。有无早于“夏贡”的税收雏形!《史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可追溯至高辛氏时代。高辛氏即帝喾,为…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曾孙,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21世纪之间。帝喾果有其人!据《中国历代食货典》卷一百一十赋役部记载上古时代赋役二则,其中之一就是“帝喾高辛氏正畛均赋”(畛同畎,即深圳的圳),将“均赋”列入“赋役部”,可见帝喾时代就有每种税收的雏形,距今已逾4000多年。 有人质疑,上古时代没有文字,有了文字记载税收的也少见。孟子关于税收的论述也是后来追记。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年——289年间,是东周战国时代,距夏代1500多年,论述的依据和准确性如何!更何况三代历经1500多年,其税收负担“其实皆什一也”,百分之十的税率一直没有变化?可信呼!试从社会发展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从此有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私人占有,出现贫富差距,直至产生阶级。为了把阶级利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需要有执行这一社会职能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出现了管理公共事务的国家雏形。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推动社会变革,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发展。尧舜禅让,夏禹传子家天下,为强化其统治,国家起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就是国家的雏形。 税收伴随国家起源而起源,国家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为了执行其社会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这就是税收。税收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恩格斯对此也有阐述:“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要公民交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从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十分熟悉它了。”由此可见,后人对历史的追记,也是有所依据的,我国税收起源于4000多年前,应是可信的。 我国税收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形成于奴隶社会晚期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税收由起源不完全形态到完全形态,经历了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形成历时1600多年。 我国税收历史上称呼较多,一般多谓“赋税”。 关于“赋”字。古代对于军事、战争的征用为“赋”,与后代的田赋是两回事。后来的“一条鞭法”、“摊丁(兵役)入地”,将“赋”按人、户计征,改为按土地田亩计征,形成后代的田赋制度。“赋”由“贝”、“武”两字组成。“贝”者货币也,“贝”字代表货币。古代曾以贝壳代替货币,至今含有价值因素的汉字,多由“贝”字组成,如买卖、赚赔、贵贱等等。“武”字词典

报税发展历程

报税发展历程 1.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如古代中国的天子征发黄金和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税收也逐渐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 2. 古代税收制度:在古代社会,各国都有不同形式的税收制度。古代中国的税收主要包括赋税、徭役和商业税等,希腊罗马帝国也有类似的税收制度。 3. 中世纪的封建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以土地赋税为主,国王和贵族通过征收土地出租和农业产出等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 4. 现代国家税收制度的形成: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国家税收制度逐渐完善。19世纪的西欧国家开始建立现代税 收体系,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等。 5. 美国的税收发展:美国税收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无代税权”抗议。后来,美国通过一系列法律和修宪来确立联邦税收制度。 6. 现代税收体系的特点:现代税收体系的特点是以公平和效率为核心。各国通过税法的制定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旨在合理分配财富和推动经济发展。 7. 新时代的税收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跨境交流的增多,税收征管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跨境电商的崛起使得国际税收规则需要重新制定。

8. 税收合规与税收管理创新:为了加强税收合规和防止逃税行为,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税收管理创新措施,如税收自动信息交换和智能税务系统的建设。 9. 未来税收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税收制度也将进一步发展。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数字化税务和环境税收等新兴领域。 10. 全球税收合作与国际税收制度:为了应对跨国税收问题,国际社会积极展开税收合作。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都在推动国际税收规则的制定和改进。 总结: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税收制度也不断演变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全球税收合作也在加强,以解决跨国税收问题,实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税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税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起源 在中国文字史上,“税”字什么时候被制造出来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史学家初步考证,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没有发觉税字。它的最早运用,当推《春秋》所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的“初税亩”,嗣后是《左传·哀公二年》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庞税焉”。二者均发生在春秋中期以后,彼此相隔一百年,一在鲁国,一在晋国。税字的原始意义相当于“脱”,引申为“舍”、“释”、“遗人”之义,用在征敛上确实是疏送、给人一份财物。后来与贡、赋混用,释为赋、敛、租等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税字的意义不断简化,在现代汉语中差不多上成为税收的简称。 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作为国家参与分配的要紧形式,大致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的社会条件是:①生产力的进展使剩余产品成为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劳动力都能提供数量不等的剩余产品,使国家征税具有了经济基础;②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土地国有制,奴隶主的国家经济逐步演变为封建的地主经济,使国家行使职能的物质需要难以靠国有土地的产出来满足,只能采取税收形式参与私有经济或非国有经济的收入分配;③国家的社会职能与经济单位及个人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分离并趋向稳固,相应地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使国家有力量组织较大规模的征税活动;④商品交换有了较大进展,使税收分配的形式比较规范。随着这些条件的成熟,税收也逐步显现。 在中国,较为规范的税收形式始于春秋后期鲁宣公十五年实行的初税亩。在欧洲,显现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公元前27~公元14)。在此之前,奴隶主国家的收入要紧来自国有土地,如中国古代的贡助彻,即所谓“相地宜所有以贡”。当时的商品交换尚不发达,且官营占主导地位,因而“市廛而不税,关讥不征”。在欧洲,征税往常也存在官产收入、特权收入等形式。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税收产生的条件差不多成熟。贡助彻制及官产收入和特权收入等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税收。 税收理论 税收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积存的税收知识的总和,反映人们对税收现象的认识过程和对各种税收现象本质联系的描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阶级倾向。 中国古代税收思想在中国,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要紧形式比欧洲罗马帝国早500多年,?对税收理论的认识也先于欧洲。要紧有: 轻税治国主张“轻税富民”,认为只有人民富裕,国家才能富强。尽管这种思想在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多数朝代都不能见诸实践,但在税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主张多出自历代儒家学派,被奉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之一。春秋时期,孔丘曾主张“敛从其薄”,反对竭泽而渔。他的学生把他的治税思想概括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孟轲不仅主张“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

税务发展史 税务文化

税务发展史税务文化 税务发展史税务文化 税务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税收去代替地方贵族的赋税是 英国近代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 影响和作用的领域。税收的运用和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和调整,这其中也涌现 了许多优秀人才和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税务文化。 税收最早出现在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而税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 满足君主或者统治者的财政需要。区别于现在统治者经常会选择入侵 外国或者扩大领土来满足财政需要的手段,历史上的统治者在满足其 财政需要方面会更倾向于收取来自自己的公民的赋税,这也是税收发 展的一大原因。 在税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所形成 的税收制度和文化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欧洲,税收制度的最初形式起 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奴隶制社会,而在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则起 源于周朝建立之后。在这种时候,对当时的各种物品及个人进行税收 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比如,日本在士族阶级统治时期,他们向商人、 寺庙、村落等征收各种税款。 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除了出于财政考虑外,还有提供公共服务的 目的。税收在当代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提 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制定政策,如调节就业、振兴经济,扶贫济困等。 税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已经被证明是积极的,但税收也是一个 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和自由的问题,因此税收制度也受到了各种不 同的批评和反对。在不同国家和社会里面,对税收的态度不同,也产 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比如在日本,“老虎税”是日本战后实行 的一种税制,目的是通过实施高额税收,削减物价,重建国内经济。 总之,税收制度是一个复杂和多面的领域,而税收文化则是一个

税收发展历程

税收发展历程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税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历经漫长岁月、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复杂课题。本文将从税 收的起源开始,梳理税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一、税收的起源和发展 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早在古代,各国家就开始对人民实行赋税, 以维持国家及其官员的开销。在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赋税制度。汉代朝廷开始 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并建立了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税种也日益丰富。在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从封建时代的赋税制度到 现代完整的税收体系的漫长过程。 二、税收的主要功能 税收的主要功能包括经济调节、社会公平和财政收入。税收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可以引导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税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社会 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可以用于国家建设、社会事业 和民生保障等方面,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税收的发展历程 中国税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 国税收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改革开放初期的税收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行了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一般性商品税,全面实行 了经济计划指导下的税收制度,实施了以商品和服务税为主要税种的税收制度。这一阶段 的税收制度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税收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税收征 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了税收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 本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税收法制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3. 税收政策的改革与优化 中国不断改革税收政策,逐步实施了多项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 稳定增长。中国也加大了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了税收的公平和合法性。

第一章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预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产品分配。 早在奴隶社会,税收就已经产生,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都始终存在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税收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政权为了行使它的职能,维持它的正常活动,必须耗用一定的物质资财,因而必须根据具体经济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历史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采用多种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奴隶制国家有王室土地收入;封建制国家有官产收入、特权收入、专卖收入;资本主义国家有债务收入、发行纸币收入;社会主义国家有国有企业利润收入……等等。除这些财政收入方式以外,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还普遍采用税收方式,而且一般均以税收为主。因此,税收在各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均占重要地位。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又说:“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官吏和僧侣、士兵和女舞蹈家、教师和警察、希腊式的博物馆和哥特式的尖塔、王室费用和官阶表这一切童话般的存在物于胚胎时期就已安睡在一个共同的种子——捐 税之中了。”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要使一部分社会产品发生所有权或支配权的转移,因而任何一种财政收入方式都必须凭借国家的某种权力。国家凭以取得财政收入的权力主要有两种,即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政治权力即国家政权的权力。国家向纳税人征税,一般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所有者的权力。因为国家对属于自己所有的产品,不需要征税,只有对国家不能直接占有的产品才需要以征税的方式转变为国家所有。因此,税收是一种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的财政收入。 税收同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特征: (一)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征。税收的法律和法令,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税收的这种政治的强制性,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如国有企业上交利润、国家公债等等所没有的。 (二)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列宁指出,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税收的这种无偿性,同国家债务收入所具有的偿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 1.秦以前的赋税制度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这是赋税的雏形。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地税的开始。 秦朝时期赋税的沉重,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政府,由于税务繁重,导致秦短命而亡。2.编户齐民(汉): 编户齐民: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汉代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的正式形成. 3.租调制度(北魏) 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栗,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4.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 唐前期沿用租调制并发展为庸租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指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以上税收制度的共同点是以人工为主要的收税标准,不同点是唐朝开始有了纳绢代役。 唐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780年唐政府改行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按照财产和土地的多少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等以钱定税,地税按田征粮。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这次变化的基本精神从标准上看是改税丁为产税,从征收内容看是货币和实物都有,符合但是土地集中和贫富变化的社会现实,是地主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奠定了唐朝后期至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基础。 5.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宋)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6.一条鞭法(明) 清朝承袭明制,以“田赋”和“丁役”合称地丁银作为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收。为解决赋役混乱和负担不均,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即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时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时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特点 从秦到清,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渐演变为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变化的标志); 征收的物品有实物的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收的时间不定时逐渐演变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主);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税种繁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统治者无法抗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税收史

一、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助法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所谓彻法,就是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量交纳给王室,即“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春秋之前,没有土地私有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公田以外开垦私田增加收入,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即“履亩十取一也。“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一)奴隶社会夏朝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即以五十

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贡" 法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的赋税立法没有准确详实的直接史料。《孟子滕文公上》有"殷人七十而助"说。 周朝基本上是沿袭了夏商的赋税制度。西周仍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彻法" 。 两周时期的赋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公元前594年始,鲁国实行"初税亩" ,秦国"商鞅变法"。 (二)封建社会 秦汉“使黔首自实田”。 唐朝当时征税的税种主要包括:田赋—租庸调制、户税、地税两税法改革—有利于平衡税负、合理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巩固中央政权 明一条鞭法—增加了课税,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对人征税转为对物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 清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 三)民国时期的税收制度 到民国时期为止,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和发展,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于1928 年又创立了统税,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要的是,这一

税务发展史

税务发展史 税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税务发展史是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发展的历程,是税收经验和税收理论的积累和演进的过程。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逐步介绍税务发展史。 古代税收制度主要以徭役和赋税为主。在古代社会,国家需要维持军队和政府运作的开支,为此征收了农民的劳动力和农产品。徭役是指国家对农民劳动力的强制征收,征收徭役的农民需要服兵役或为政府提供劳动力。赋税是指国家对农民农产品的强制征收,赋税的数量和种类由国家决定。古代税收制度主要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税务制度逐渐演变。在中国古代,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并且对土地征收赋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土地税制。随后的汉朝继续实行土地税制,并且对商品进行征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税收制度。这一制度为后来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罗马帝国时期也有类似的税收制度。罗马帝国对土地、商品和人口进行征税,税收收入用于维持军队和政府的运作。这一税收制度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且对后来的欧洲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的出现改变了税收制度。封建制度下,贵族和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和特权,并且享有免税权。普通民众成为了主要的纳税人,通过对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征税来维持贵族和教会的开支。这一制度在欧洲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近代才逐渐改变。 近代税收制度的出现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建立有关。在欧洲,近代国家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税收制度的变革。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开支,同时也需要借助税收来调控经济和社会。这一时期,征税对象逐渐扩大,税种也逐渐增多,包括财产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等。 20世纪以来,税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跨国公司的兴起,税收逐渐成为国际间的重要议题。各国纷纷制定相关税收政策和法规,以吸引外国投资和确保国家税收的稳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税务管理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税务发展史是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发展的历程。从古代的徭役和赋税,到近代的财产税和所得税,再到现代的国际税收和数字化税收管理,税务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税务发展史的研究和总结对于理解税收制度的变革和税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税务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摘要: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改革,从传统的农业税到现代的综合税收制度,不断适应了经济发展 的需求。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进行详 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古代税收制度 在古代中国,税收主要由地方官员负责征收,形式各异。最早 的税种是田赋,即对农民征收的土地税。在秦汉时期,田赋逐渐普 遍征收,并根据土地的产量而定。此外,古代中国还有其他税种, 如氏税、器物税等。税收在古代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供养朝廷和官员。 二、封建时期的税收制度 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税收制度逐渐强化。封建社会的税收 制度存在明确的等级划分,各级官员都有责任征收税收。主要的税

种包括田租、税米和税谷等。这些税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三、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 清朝的税收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国内外的变局,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税收制度开始逐渐与现代国家税收制度接轨。1928年,财政部发布了《税务章程》,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现代税种。此后,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综合税制的推行 198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综合税制,取代了旧的分散税制。综合税制的特点是将各种税种整合到一起,减少税收的累赘和不公平性。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税收的效率和公平性,减轻纳税人的负担。综合税制改革在中国的税收制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后续改革的基础。 五、现代税收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税收史

中国古代税收史 一、税收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的部落联盟时期。当时,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获得收入,并向部落或领袖支付一定的税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出现,税收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 在古代中国,税收主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直接从人民收取的税款,如田赋、户口税和人头税等;间接税是指通过商品流通环节收取的税款,如商税和市舶税等。 二、古代税收制度的特点 1. 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 中国古代的税收政策一直以农业为重点,目的是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因此,农业税收在古代税收制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商业税收往往较高,以保护农业的利益。 2. 地方和中央税收的分配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有权收取税款。地方政府主要依靠田赋和户口税等直接税收来维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

政管理的需要。而中央政府则主要依靠商税和市舶税等间接税收来维持国家财政和军事需求。 3. 不同税种的差别对待 古代中国对不同税种的收取方式和税率有所差别。比如,对于农业税收,通常以田亩为单位,按照土地的质量和产出来确定税额;对于商业税收,则主要以商品的流通和交易额为基础,按照税率来计算税款。 三、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税收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税收制度主要是以赋役制为基础的,以土地所有权为依据,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求他们向国家支付一定的税款。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 而到了唐宋时期,税收制度逐渐过渡到以货币为基础的赋税制度。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货币的流通成为主要的经济手段,税收也从以农产品为主转向以货币为主。同时,税收的种类和税率也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变化。 四、税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税收的收取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收入,使得国家能够进行军事防御和基础

中国古代税收史

中国古代税收史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一、税收历史 (一)、先秦夏朝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即以五十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贡" 法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商朝的赋税立法没有准确详实的直接史料。《孟子?滕文公上》有"殷人七十而助" 说。孟子在此解释" 助" 就是"籍也" ,即耕种公有土地的平民为商王提供的力役地租。其税率按孟子说法,应是十一税率。 周朝基本上是沿袭了夏商的赋税制度。西周仍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彻法"。 两周时期的赋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公元前685 年左右管仲相齐,实行"井田畴均,相地而衰征" ,"以上壤之满补下壤之虚";同时,"划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驰而税" ,按 土地质量等级和年景的好坏向土地占有者征收赋税;公元前645年晋国"作辕田" ,"作州兵" ,据说就是把土地赏给实际占有者,按占有土地地多少负担军需兵器;公元前594年始,鲁国实行"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 ,按私人占有土地面积计亩征收税、军赋、田赋等;公元前548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进行私有土地的登记,根据收入的多少和土地的等级来确定赋税;公元前538 年,郑国"作封洫" ,承认土地占有的现实;"作丘赋" ,按私有土地收赋税;公元前408 年,秦国"初租禾" ,按私人耕地 的收获量征税。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二)、秦、汉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秦时的赋税除上述两项外,还有徭役制度,就是无偿征取力役之课,是秦赋役制度的重要部分。赋役乃汉代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汉代的赋税除最主要的税种-- 田租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税源就是口赋。这是承袭秦的税制。 (三)、隋、唐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租庸调法始于隋朝,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隋初规定," 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

税收理论

第一讲税收理论 一、税收起源与发展 1、税收的起源 1)总论: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历史学家通过对目前世界上生活着的原始部落的社会结构分析,得出税收是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人类出现私有制以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结论。 2)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从政治原因来看,就有必要成立社会组织,这一社会组织就是国家。国家成为既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又凌驾于各具体的奴隶主之上的社会组织。从经济原因来看,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看,国家也有必要产生。从社会原因来看,成立国家这样的权威组织,把上述事务管理起来,这也成为奴隶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在。国家一旦成立,就把管理公共事务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能。 3)税收的起源:随着国家的产生,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税收也产生了。由于国家是以执行公共职能为基础的阶级统治机关,无论国家执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还是公共职能,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力和经费,而国家公共支出的无偿性又决定了国家只能凭借自身权威,以税收这一强制、无偿的收入方式来筹措资金,维持其生存。从其实质上说,由于奴隶主的统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需要由国家来确认和保护,因此奴隶主要获得上述权力,必然要付出相应代价,税收就成为获得这些权

利的经济代价。当时,采用的是“贡赋”形式,这更直接说明了这种权利交换关系,即国家赋予奴隶主统治权力,而奴隶主必须要以“贡”的形式作为回报,否则,就是藐视国家权力。因此,税收为国家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国家权力的强制性的经济体现。 2、税收的发展 1)总论:可归纳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 2)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税收 (1)奴隶社会的税收:1、奴隶社会的特点:生产力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建立在残酷的奴隶制之上,政权与神权合一的政治结构。2、奴隶社会的税收,与政治、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奴隶制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纳贡。纳贡也称为贡、贡赋、贡献等,这是原始的税收形式。纳贡是税收的原始形式,但它并不能完全称为赋税。因为:首先,纳贡是在奴隶制国家与奴隶主庄园之间形成的分配关系,而税收是在国家与居民之间形成的分配关系。奴隶主国家与奴隶主庄园之间的纳贡关系,固然具有强制性牲征,但毕竟是在同一阶级之间进行的。其次,从性质上说,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所有权合一的权力形式所获得的,兼有国家权力的收入(税收)和财产报酬性质的特征。最后,纳贡的基础是奴隶主庄园制度。在奴隶主庄园中,奴隶主既是人口的统治者,因而是基层地方行政长官,又是庄园的财产所有者和管理者。奴隶主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得纳贡既具有税收性质,又具有向上一级所有者缴纳剩余价值的性质。事实上,在人类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时,尚处于野蛮,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清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