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轨道设计

人造卫星轨道设计
人造卫星轨道设计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 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 一、关于椭圆轨道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 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它们可以用于任意二体系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a ——椭圆的半长轴 b ——椭圆的半短轴 >11.2km/s-抛物线 >16.7km/s-双曲线

c e ——偏心率 a c e = P e ——近地点 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 2 e a a 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 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 E ——偏近点角 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 )12( a r v - =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 a v -+? = 112 μ 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 a v +-? = 112 μ 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圆形轨道可以看成椭圆轨道的特殊情况。即a=b=r ,所以 r GM r v = = 2 μ A

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变轨 问题专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一)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 r GM v = 、周期 GM r T 3 2π =、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唯一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 量是确定的,那么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重力势能E p 和总机械能E 机也是唯一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了变轨,即轨道半径 r 发生变化,上述所有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E k 由线速度变化决定、E p 由卫星高度变化决定、E 机不守恒,其增减由该过程的能量转换情 况决定)。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二) 常涉及的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1. 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原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r 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1)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 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状态),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 度减小,卫星所需要的向心力r mv 2减小了,而万有引力2 r GMm 的 大小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轨道半径r 将减小。 由基本原理中的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E p 将减小,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夜晚,人们常常会看到明亮的星在天幕群星之间匆匆穿行,不久便消失在远方的天空。这就是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从这一点上看,它与月球很相像,属于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但是,人造地球卫星与所有的天然天体不同,它是人工研制和发射到运行轨道上的一种空间飞行器(或航天器),是按照人的意志、为了人们的某种目的沿轨道运行的特殊天体。人造卫星体积很小,根本不能与月球相比。它与地球的距离也比月地距离小得多,即使距地面最远的人造卫星,其近地点高度,也不及月地最近距离的十分之一。由于人造卫星离地球较近,所以,在地球上只有天黑后不久和黎明前的一段时间内,才能看到它们。深夜时,也有人造卫星从天空经过,然而,由于完全掩没于地球的黑影之中,人们是无法看到它们的。 这些人造卫星飞行的方向是各不相同的。人造卫星的飞行方向不同,表明它们各自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有着不同的夹角。 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平面,叫做轨道平面。所有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都通过地心。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叫做轨道倾角。根据轨道倾角,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顺行轨道、逆行轨道、极轨道和赤道轨道等几种。 朝偏东向运行的卫星,轨道倾角小于90°,称为顺行轨道。沿这种轨道运行的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是朝偏东方向飞行的。由于发射时利用了地球自转的一部分速度,因此比较节省能量。世界上早期发射的人造卫星,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卫星沿南北方向运行,轨道倾角等于90°,称为极轨道。极轨道平面不仅通过地心,而且通过地球的南、北两极。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因此,沿这种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能从地球的任何上空通过。 卫星向偏西方向运行,轨道倾角大于90°,称为逆行轨道。沿这种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是朝偏西方向飞行的。由于发射时需要抵消地球自转的一部分速度,因此,消耗的能量比较多。

人造卫星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人造卫星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设想在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当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成为一颗人造卫星,300多年过去后,他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证实,在地球上方发射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一、人造卫星的分类。 1、按用途分: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等;试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者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2、按轨道的高低分: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7大类。 3、按运行轨道划分: 顺行轨道: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卫星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我国用长征一、二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神州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 逆行轨道: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赤道轨道:赤道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为0度,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这种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卫星都分布在这条轨道上。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先后发射了1颗试验卫星、5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2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了1颗实践四号探测卫星、2两颗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1颗中星22号通信卫星都在这一轨道上。 极地轨道: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我国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以1箭双星的方式6次从太原起飞,把12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就属于这种发射方式。

2021年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 欧阳光明(2021.03.07) 参考、摘录自——王冈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 一、关于椭圆轨道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a——椭圆的半长轴b——椭圆的半短轴>11.2km/s-抛物线 双曲线

c e ——偏心率 a c e = P e ——近地点 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2 e a a b P -==Y w 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 E ——偏近点角 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 )12(a 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 a v -+?=112μ 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 a v +-? =112μ 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A

卫星轨道基本概念

卫星轨道 本节中将简单说明人造卫星轨道的特性。为方便起见,假设卫星轨道是圆形的,这样也可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以地心为中心可画出一个半径无穷大的圆球,这个球面称为天球(celestial sphere)。天空中的太阳、月亮以及星星和地心的联机会和天球相交于一点,因此天体的运动可用它们在天球上的轨迹来表示(图1)。地球赤道面和天球的交线称为天球赤道。地球实际上是绕日运行的,但以固定在地球上的坐标系来看,太阳会绕地球运行,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apparent motion)。太阳在天球上的轨迹称为黄道,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称为二分线,二分线和天球的交点称为二分点,即 图1 天球及太阳的视运动。

图2 地心赤道面坐标系。 春分点和秋分点。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约为23o27′。黄道面上有 两点距赤道面最远,位于北半球的称为夏至点,位于南半球的称为冬至点。当太阳在夏至点时,它直射北回归线;当太阳在冬至点时,它直射南回归线。 地心赤道面坐标系 以地心为原点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X 和Y 轴在赤道面上,X 轴指向春分点,Z 轴为地球自转轴,指向北极。这个坐标系不随地球自转而转动,称为地心赤道面坐标系,如图2 所示。由于岁差(precession)的缘故,春分点会往西移动,故地心赤道面坐标也不是惯性坐标系。不过由于卫星绕地运动的周期远小于岁差的周期,因此讨论卫星轨道时,可将地心赤道面坐标系当做惯性坐标,在实用上可令X 轴指向某一年(如1950 年)的春分方向。 近地点坐标系 描述卫星在轨道面上运动最方便的坐标系是近地点坐标系xω ,

yω ,zω ,如图3 所示。这个坐标系原点在地心(即焦点)上,xω和yω 轴在轨道面上,xω轴指向近地点,将xω轴沿卫星运动方向转动90°就得到 图3 卫星的椭圆轨道,υ为真近点角。 yω 轴,zω轴则和xω , yω轴形成右手坐标系。因为卫星在轨道面上运动,故其zω坐标等于零。 经典轨道要素 要完全描述卫星在轨道上的运动,除了初始时间外,需要6 个参数,这些称为经典轨道要素(classical orbital elements)。这些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a , 偏心率(eccentricity)e,真近点角(true anomaly)υ ,升交点赤经(right ascension of ascending node)Ω,轨道倾角(orbitalinclination)i以及近地点辐角(argument of perigee)ω。最后三个角度称为经典定向角。半长轴a和偏心率e可以完全决定椭圆形的大小;真近点角υ可决定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位置,一般说来通常都用平近点角(mean anomaly)代替真近点角。至于经典定位角Ω , i ,

人造卫星在空间轨道运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在空间轨道运行,人类在太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垃圾。这些太空垃圾也称空间碎片,一般指空间轨道上或重返大气层的失效人造物体,包括其残块和组件。由于人类太空活动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太空垃圾对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国际空间站和宇航员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尽管有的空间飘浮碎片很小,但运行速度极快,破坏力惊人,和航天仪器发生撞击后,有可能导致其完全失效。而且,废弃卫星的坠地碎片也不时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安全有效地清理太空碎片,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日,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瑞士太空中心首开先例,宣布实施一项名为“太空清理一号”的计划,开始着手清除太空垃圾的研究试验,计划于2015年至2016年间发射一颗小型人造卫星,用于清除一颗报废的瑞士卫星。该计划分为发射、接近目标、捕获目标、返回大气层四个阶段。 不过,“太空清理一号”目前面临三个技术难点:首先,“太空清理一号”要完成变轨,进入目标物的轨道。为此,这家瑞士研究中心将使用自产的一台新式微型发动机,对卫星的轨道进行不断调整。然后,“太空清理一号”要不断接近高速移动的目标物。因为太空垃圾不能控制,还可能带有自旋,科学家将在卫星的一端安装机械爪,以抓住目标物。最后,“太空清理一号”在捕获目标物后再变轨,在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产生摩擦,通过高温高压使垃圾熔化销毁。 这种要上天清理太空垃圾的“清洁工”,造价十分昂贵。据估计,包括发射在内,这种太空清理卫星的花费是800万欧元,而且,现阶段研发的清理卫星还是一次性的。不过,试验成功后,也许会有能力开发可持续使用、型号更多的太空清理卫星,以提供专业清除太空垃圾的成套系列设备,适应不同商业需求。 目前,对于控制航天飞行器销毁有几种可行的方法,如将废弃的航天器转移至高轨道,或将其引导坠入指定海域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为解决太空垃圾问题作出过独特的设计,比如,日本科学家计划用一张宽数公里的巨网打捞太空垃圾,然后在引力作用下进入大气层销毁;英国科学家计划研制太阳帆(即一种利用太阳光压力的航天器),借助摄像头侦察、吸住太空垃圾,最后让其坠入大气层销毁。 去年底,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一份报告称,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数量已达“临界点”,太空碰撞事故几率大增,所以,清理太空垃圾是时候了。不过,尽管科学家们原则上提出了很多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法,鉴于技术和成本的因素,付诸实施的目前尚且没有,瑞士的“太空清理一号”也只是奏响序曲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资料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 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 一、关于椭圆轨道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 >11.2km/s-抛物线 >16.7km/s-双曲线

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它们可以用于任意二体系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a ——椭圆的半长轴 b ——椭圆的半短轴 c e ——偏心率 a c e = P e ——近地点 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2 e a a 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 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 E ——偏近点角 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 )12(a 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 A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知识点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知识 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天体运动与人造卫星 要点一 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方法一:由G Mm R 2=m v 12R 得 v 1= GM R =错误! m/s =×103 m/s 。 方法二:由mg =m v 12 R 得 v 1=gR =错误! m /s =×103 m/s 。 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此时它的运行周期最短,T min =2π R g =5 075 s ≈85 min 。 2.宇宙速度与运动轨迹的关系 (1)v 发= km/s 时,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 km /s <v 发< km/s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 (3) km /s ≤v 发< km/s ,卫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 (4)v 发≥ km/s ,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 要点二 卫星运行参量的分析与比较 1.四个分析 “四个分析”是指分析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GMm r 2=??????????????ma →a =GM r 2→a ∝1r 2m v 2r →v = GM r →v ∝1r m ω2r →ω= GM r 3→ω∝1r 3m 4π2 T 2r →T =4π2r 3GM →T ∝r 3 越高越慢 2.四个比较

(1)同步卫星的周期、轨道平面、高度、线速度、角速度绕行方向均是固定不变的,常用于无线电通信,故又称通信卫星。 (2)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3)近地卫星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 km/s。 (4)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和地面支持力的合力充当向心力(或者说由万有引力的分力充当向心力),它的运动规律不同于卫星,但它的周期、角速度与同步卫星相等。 要点三卫星变轨问题分析 1.变轨原理及过程 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4-5-2所示。 图4-5-2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Ⅱ。 (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 2.三个运行物理量的大小比较 (1)速度: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Ⅲ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1、v3,在轨道Ⅱ上过A点和B点速率分别为v A、v B。在A点加速,则v A>v1,在B点加速,则v3>v B,又因v1>v3,故有v A>v1>v3>v B。 (2)加速度:因为在A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故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Ⅱ上经过A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经过B点加速度也相同。 (3)周期:设卫星在Ⅰ、Ⅱ、Ⅲ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 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开普勒第三定律r3 T2=k可知T1<T2<T3。

卫星轨道种类

简单的说:所有的地球卫星都是靠万有引力(或者可以叫做重力)充当向心力,所以,万有引力指向地心,而向心力的“心”也是地心,一句话:所有的地球卫星都是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无论是极地卫星、同步卫星还是一般卫星)。 下面有一篇文章对卫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你看看。 人造地球卫星原理2008-06-10 下午08:24“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