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

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10.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12.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

1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1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5.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17.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B.克伦威尔C.亨利八世D.加尔文18.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9.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0.)19世纪中期,一些主要欧美国家殊途同归,发展了资本主义。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A.俄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1.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

22.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弊D.吏治腐败

23.通过推行改革使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B.明治天皇C.俾斯麦D.甘地

24.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③推行征兵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5.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6.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27.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

28.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张之洞

2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0.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

31.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3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33.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3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

35.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B.召开国会C.开制度局D.废除科举

3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二、非选择题

37.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38.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3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1)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

(2)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

(3)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4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

(2)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43.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

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1)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45.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

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46.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4分)

47.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

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

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共6分)

48.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4分)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4分)

(3)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4)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4分)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 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10.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12.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着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B.出生地C.封地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 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 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 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重农抑商

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 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 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十余万匈奴人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题目比较容易。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和图片来分析北魏政权的变化。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比较重要,一定要理解记忆,尤其要理解其改革适应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答案:(1)北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2012年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大玩技巧,迂回取直”等信息分析,看出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第(2)问,从“中国再统一”角度入手,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分析回答。 答案:(1)注重改革策略。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的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第(2)

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试题(含答案) 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2、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由此在雅典确立了( ) A .宗法等级制 B .贵族等级制 C .官僚等级制 D .财产等级制 3、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因为这次改革 A .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 B .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 C .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D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4、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5、下列图表内容,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合理的是( )

6、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 .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8、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9、以下关于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②重视加强法制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什伍连坐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项训练试题 1、[(15分)]材料一“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资治通鉴》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续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2..材料一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日“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9分)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章末综合测评(第一章)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许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是如何破除贵族的寡头专政的?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及其主要表现。(9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梭伦改革中对贵族打击方面的内容来回答;第二小问,首先明确“他们”指平民,根据材料一信息“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是指废除债务奴隶制,使平民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赋予平民选举权。第(2)问,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从梭伦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概括。 【答案】(1)破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利;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特点及表现: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中庸性——调解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材料二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把握中庸的特点“不偏不倚”,既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权利,又保护了贵族的权利。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颁布“解负令”,改善了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2)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雅典乡间居民步行进城,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近郊居民至少要提前一小时动身,远郊居民需提前六七个小时。 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需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至于难以抉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高二历史选修一试题

新泰二中高二历史选修一试题 一、商鞅变法 1、[2014·浙江卷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 2、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 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 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议制度

答案:A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改革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答案:A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 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C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 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

选修一改革史高考真题2019-2021

选修一改革史高考真题2019-2021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单选题]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正确答案)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广州阶段训练)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 [单选题] * A.井田制瓦解 B.礼乐制度推行 C.宗法制完备(正确答案) D.纺织技术提高 3、(19广州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单选题] *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正确答案) 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 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 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4、战国时期,列国统治者多从外部罗致没有任何政治资源和政治背景的士人到本国担任军国要职,如楚悼王用吴起,以“废公族疏远者”,秦昭王任范睢而“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均为秦国世袭权贵)诸君于关外”,秦孝公用商鞅,制衡秦国世族。材料表明当时 [单选题] * A.士人阶层已经正式崛起 B.世官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中央的集权化倾向加强(正确答案) D.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提高 5、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单选题]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正确答案)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6、(21湖南)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单选题]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正确答案)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7、汉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这一做法能够成为惯例的原因在于 [单选题] * A.避免了宦官干预朝政

历史高中历史《历史选修一》习题集

《历史选修一》习题集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据下图,回答1—5题。 4页 1、古代希腊城邦兴起于 A、大河流域 B、交通中心 C、政治中心 D、海洋 [D] 2、古代希腊著名的城邦雅典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梭伦率领雅典军队收回被梅加腊占领的萨拉M斯岛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主要表现在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A] 5、如图所示从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希腊处在奴隶社会②希腊的 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B] 6、梭伦改革前,在雅典城邦要求打破政治专权,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的是 A、山地派 B、平原派 C、海岸派 D、长老派 [C] ★梭伦改革前,在雅典城邦中其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公民上①山地派②平原派③海岸派④长老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D]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开始了改革。据此回答7---9题。 7、梭伦改革中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C、制定“遗嘱法” D、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 [A] 8、在梭伦改革中,被恢复的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四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

[C] 9、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中国古代下列哪些机关类似 A、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廷尉 B、汉朝的尚书台 C、唐朝的门下、中书省 D、元朝的中书省 [A] 10、为发展雅典社会经济,梭伦实行的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鼓励发展工商业 B、废除长老会议制 C、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D、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B] 11、下列对梭伦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B、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C、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D、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使雅典实现了民主政治 [D] 1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的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提斯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公民大会的恢复 [C] 13、公元前594年,与梭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 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 D、魏国制定《法经》,法制得到加强 [A] 14、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打破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工商业发展 [B] 1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封建贵族民主政治 C、平民民主政治 D、奴隶主民主政治 [D] ★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这一制度的实行,使下列哪一阶层获益最大 A、贵族 B、工商业奴隶主 C、平民 D、奴隶[B] 得分 评卷人 16、(6分)法制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004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该纲要提出,要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 2004年雅典奥运会已经结束,但是奥运会的开幕式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开幕式侧重表现希腊的历史和古代文明。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雅典,西方民主政治也源于雅典,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对西方近现代的民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