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3、你能把左右两边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结果不变。这叫做减法的性质。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关系表示出来吗?

用字母表示: a-b-c = a-(b+c)

三、应用与练习

1、下面的计算怎样算才简便?

(1)1650-375-625 (2)470-254-46

(3)528-53-47 (4)345-89-111

2、判断:

(1) 420-36+64=420-(36+64) ()

(2) 1000-576-24=1000-(576+24) ()

(3) 963-450-50=963-(450-50)()

3、在上周的植树节那天,四年级的同学们打算植234棵树,上午植了66棵,下午植了34棵,还剩多少棵没有植?

四、知识拓展:

1、下面各题怎样算才简便?

(1)658-123-158 (2)385-78-85

2、同桌先交流,再小组讨论,看谁的方法最简单。

3、观察与引导:658-123-158 = 658-158-123

385-78-85 = 385-85-78

观察上面两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哪边简便?

左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二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一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4、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用字母表示:a-b-c = a-c-b

5、应用与练习

(1)简算下面各题。

(1)545-167-145 (2)987-125-287 (3)868-32-68

(2)小明同学是个“小雷锋”。星期天,小明妈妈给他50元钱让他去公园玩,可是小明却买了23元的学习用品和17元的小礼品捐赠给了山区的孩子。小明还剩多少钱?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5-17-18 (2)2153-800-153

(3)1489-382-18 (4)356-24-176

教学说明: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掌握和理解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的计算方法,以使学生较为灵活地对某些计算采用变式,使计算达到简便的效果,为学生合理计算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工具——计算器进行主动探究。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把多种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丰富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出“减法运算性质”的结论表述,增强学生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特点把握,增强学生对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巧算所需前提条件的敏感度,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而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部分学生可能对减法运算性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甚至有个别学生具有了根据减法中数的特点改变运算顺序进行巧算的直觉和敏感。学生对于四则混合运算中合理计算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过去学习简便运算时已经对该运算性质有所运用,只不过没有系统的学习及不理解方法的原理,只不过在减法中添括号和去括号引起的式子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常常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法运算性质,从而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231-19-21 231-(19+21)

=231-21-19 =231-40

=210-19 =191

=191

231-19-21=231-(19+21)

减法运算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 = a-(b+c)

15.《塑料》教学设计

《塑料》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刘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四课。本课主要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学生对塑料的认识。第二部分在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组织学生带一些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做的同类制品比一比,调用感官来认识塑料的优点。第三部分是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线和塑料绳。通过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等方式会正确区别羊毛和塑料制品,进一步了解塑料的优缺点。第四部分是了解如何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2.会正确辨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3.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难点:了解塑料的特点,理解塑料与环保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塑料尺、钢尺、塑料袋、纸袋、塑料碗、瓷碗、木椅、塑料椅、羊毛线、塑料绳、酒精灯、镊子、手套、护目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塑料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塑料制品? (预设:水盆、课桌、尺子、笔盒) 2.汇报交流对塑料的认识。 【意图解析】从观察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能拉近塑料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你觉得塑料制品与其 他材料制品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2.分组观察:四人一组,每人认领一组物品进行观察比较。 第一组:塑料尺、钢尺;第二组:塑料袋、纸袋; 第三组:塑料碗、瓷碗;第四组:塑料椅、木椅; 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塑料制品具有防摔、耐腐蚀、弹性好、便宜、轻便、隔热等优 势。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之前学习过金属、纸、木头等材料的特性,运用 多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出塑料的一些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特性的理 解。通过分组合作观察的形式,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做到人人 有观察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1.谈话:这两根绳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预设:羊毛、塑料)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预设: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 3.分组实验,用不同方法区分羊毛绳和塑料绳。 (烧一烧和捻一捻环节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并正确使用酒精灯)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减法性质除 法性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 一、说教材 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个快板,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发现法、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填完直尺图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2、观察比较法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学生列出7<8 8>7 8<9 9>8 7<9 9>7 后,我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发现两个数字位置换了一下,一个是大于号,另一个是小于号,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数点子图时,我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3、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8、9的基序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数字增大必然增加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操作活动,让学生出来拿数字卡片做游戏,学生通过找,握握手等实践活动,明白8和第8,9和第9的区别,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老师敲快板,学生数数,引出课题:8和9的认识(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二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加深数数和认数的技能。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一数,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5.塑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15.塑料 【教材分析】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工具了解塑料的特点,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1、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一方面是这种才比较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才可能了解到塑料更多的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出评价,在总结时进行概括。2、探究活动:用更多方法比较塑料绳与羊毛毛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塑料的特性。3、用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的力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塑料也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2.知道塑料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 3.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2.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塑料的特点。 2.意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减法的性质 人教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3课时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经历运用减法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比较、归纳的思想。教学重点: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对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利用它们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今天我们来研究减法是否也有规律,来使计算变得简便呢? (板书:减法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减法的性质 (1)出示课本第21页情境图,解决例4的问题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总页数234页,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页没看? 课件出示信息表格: (2)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1:剩下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生2:剩下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 234—(66+34) =234—100 =134页 生3:剩下的页数=总页数—今天看的—昨天看的 234—34—66 =200—66 =134页 这三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算法呢? 生:后面两种我都喜欢,因为计算起来很简单。 (3)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三个相同的数,计算结果相等 不同点: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那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234—66—34=234—(66+34) ①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不变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你再举几个例子说明: 234—66—34=234—(66+34) 30—12—8=30—(12+8) 17—8—2=17—(8+2) 从这三个算式发现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呢? 生:等号左边都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等号右边都是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归纳:减法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这个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②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减法的性质1.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 -(+ ) a-b-c=a-(b+c) 发现用符号表示最为简单所以减法的性质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这个数里减去它们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 ③如何判断一道算式能利用减法性质1,进行简便计算呢? 生:1.运算符号:是连减(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1.数据特点:当两个减数之和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 (4)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1、《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开学到现在,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数学学科上,他们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我想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最好能结合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拍手数数”,要求是“老师拍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拍手时候,学生竖起耳朵,真的是没一点其它的声音,完全的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中去。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好的引入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数数中,我采用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和9。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同学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和学生一共拿了8个工具”,这一点在之前我也没有发现,太让我惊讶了,他把细小的环节也观察到了。8、9的认识的编排与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但是要求更高了,主题图上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了,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所以数的时候更应注重有序性。在这个方面我引导的不够好,一开始并没强调,只是在有学生没按顺序数时我才强调,而且说的也不够清楚。第二个活动是听“听数字拍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静静的听,争着当“顺风耳”,课堂学习氛围非常得好。课堂中多采用这种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这方面我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只注意游戏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度,而更应注重游戏本身的知识教育性。比如在有学生拍错手时应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数错,从学生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

塑料教案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2017年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节内容,在本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材料家族”的不同类材料。初步认识了塑料,生活中也多次接触到塑料。从生活中对塑料有感性的认识,为本节课研究塑料具有怎样的性能和用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工具 教师课前准备不同种类的塑料物品(小塑料桶子、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 超市购物袋、保鲜袋、垃圾袋、塑料文件袋。提前收集好大量的塑料甁。 筛选不同类别的瓶子。例如:矿泉水瓶、运动饮水瓶、塑料药瓶、洗发水空瓶、沐浴露空瓶、一次性杯子、糖果瓶、酸奶瓶、洗气瓶。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类型的塑料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用途; 2、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 (二)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塑料材料,进行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STEM 1、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积极参与实验; 2、认识到塑料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安全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塑料的特性,具有不同用途;能学会安全使用塑料甁。 教学难点: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开展安全小调查。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实验法、类比法、自主归纳总结法、自制PPT、结合信息技术录制微课; 教学过程(必填) 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瞧瞧,都有些什么呢?(展示4-5种塑料制品,分别有小塑料桶、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想想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呀?(生:塑料)板书塑料。 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吗? 生:塑料瓶、水壶、塑料盆、塑料文具盒、尺子、塑料袋、沐浴露瓶子、白色小药瓶……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丰富,能举出这么多的例子,看来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研究它。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轻松交流,展示塑料制品,本单元第一节课初步认识了塑料,为本课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活动一比较不同的塑料 师:老师准备了四种塑料制品,分别是:塑料抽杆夹、塑料袋、PE保鲜袋、垃圾袋。制成它们的塑料都一样吗?(生:不一样。)老师从四种物品上分别剪下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并且标好编号:1、2、3、4。 (1) 这些塑料块有哪些不同?你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板书(贴上四块塑料片。)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3、你能把左右两边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结果不变。这叫做减法的性质。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关系表示出来吗? 用字母表示: a-b-c = a-(b+c) 三、应用与练习 1、下面的计算怎样算才简便? (1)1650-375-625 (2)470-254-46 (3)528-53-47 (4)345-89-111 2、判断: (1) 420-36+64=420-(36+64) () (2) 1000-576-24=1000-(576+24) () (3) 963-450-50=963-(450-50)() 3、在上周的植树节那天,四年级的同学们打算植234棵树,上午植了66棵,下午植了34棵,还剩多少棵没有植? 四、知识拓展: 1、下面各题怎样算才简便? (1)658-123-158 (2)385-78-85 2、同桌先交流,再小组讨论,看谁的方法最简单。 3、观察与引导:658-123-158 = 658-158-123 385-78-85 = 385-85-78 观察上面两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哪边简便? 左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二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右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第一个减数和被减数有相同部分。

4、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用字母表示:a-b-c = a-c-b 5、应用与练习 (1)简算下面各题。 (1)545-167-145 (2)987-125-287 (3)868-32-68 (2)小明同学是个“小雷锋”。星期天,小明妈妈给他50元钱让他去公园玩,可是小明却买了23元的学习用品和17元的小礼品捐赠给了山区的孩子。小明还剩多少钱?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5-17-18 (2)2153-800-153 (3)1489-382-18 (4)356-24-176

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第22页练习六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减法的运算性质,提高学生理性思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应用减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李叔叔也喜欢看,李叔叔读的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给出一共的页数和两天分别读的页数求剩下的页数,用什么

方法计算? 生1:减法。 生2:不对,减法中的连减。 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减法的运算性质。(板书:减法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减法的运算性质】 二.自主探究 1.师:通过读题,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已知这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 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下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列式为234-66-34。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列式为234-(66+34)。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再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列式为234-34-66。)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又给予我这样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8和9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地读写8和9,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是区分8、9的基数与序数含义。教学方法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枯燥的知识情趣化,从而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充分利用主题图,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师任意涂抹。在学前班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主题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境,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

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课始我就创设情境,用数字娃娃0觉得自己太胖了,就想到了减肥,于是在腰间系了一根腰带,引出数字8,数字娃娃6做倒立引出数字9。这样既生动又有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我通过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让学生感知“9 个桃子与第9个桃子”的区别,吃第9个桃子为什么吃不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展开积极的思考,理解了基数和序数含义的不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用8个小圆片摆出喜欢的图案,画出9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动手操作,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水果点子图”,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之后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由于孩子们入学时间短,所以合作学习仅停留在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提问题这个层面,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以成形。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认为本节课有待改进的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缺乏艺术性和多样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科学地评价学生是今后需要我继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总之,通过这节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看清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认识塑料》 全国通用

认识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塑料制品的特点。 2.认识生活中的塑料,了解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 的危害。学会客观地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感。 4.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分类、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注意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关于塑料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发兴趣,开题导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不同的塑料制品)?那这些材料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回答塑料)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走进塑料的世界。 板书课题:认识塑料 二、交流资料,初步认识塑料 1.师: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搜集塑料方面的知识和塑料制品,同学们都搜集到了什么物品?谁来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学生会回答搜集到的各种塑料制品、什么是塑料、塑料的原料、种类等基本信息,师根据回答给予适当评价、补充和总结。 2.师: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关于塑料的资料,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对塑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带来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如果学生搜集物品单一可以引导找一找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可见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只是塑料世界里小小的一部分。塑料制品在各行各业中应用都十分广泛,虽然塑料制品问世只有百余年,但是它已经逐步取代了其它生产材料。(板书应用广泛) 播放一组塑料在不同行业应用的图片。

减法的性质教案

减法的性质 教案 班级:12级初英1班 姓名:张雅倩 学号:1218136301

《减数的性质》教案 预习自学,明确目标(环节一) (一)课前预习:有位同学在读百科全书,一共有234页,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呢? 学生演板。列出不同解答方法 ( 二)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 巩固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1) 85-8-2 (2) 126-70-26 85–(8+2) 126 – 26 – 70 学生演板。每人算一个算式,可请你的同桌来计算另一个算式。 2. 认真看一看上面的两组题的算法。想一想: (1)看看,比比都是怎样计算的,上下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由第一组的上下两题可以得出:(出示ppt) 85-8-2 ○ 85 -(8+2)(○内填>,<或=号) (3)你会用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 如:a-b-c = (4)你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 ____ 两个数,等于一个数_____ 这两个数的_____ 。 3,由第二组的上下两题得出:(出示ppt) 126-70-26 ○126 – 26 – 70 你会用你喜欢的符号语言表示吗?如:a-b-c = 用数学语言叙述出这种计算规律。 一个数连续_____ 两个数,可以_____ 两个减数的位置,先_____ 第二个减数,再_____ 4,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生汇报解题思路: 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围绕两个算式的关系来分类学生分类情况: 1、将有括号的分为一类,没有括号的分为一类。 2、将算式相等的归为一类。(有、无括号、是否相等) 将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用“ =”连接起来。 从结果说是相等,从意义说是表示从整体中去掉两部分求部分,但思路不相同。

(完整版)《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5页信息窗3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吗?小丁丁也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能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掉第一天看的34页,再减去

第二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一)234-66-34 ( =)234-(66+34)(三)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小丁丁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4.比较、发现 师:前两种算法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生:两种算法都由三个相同的数组成,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请你用数学语言读一读。 234-66-34=234-(66+34)生个别读,齐读。 5.提出猜想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只有在“234、66、34”这个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的、偶然的问题出发去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又必然的规律。】 6.举例验证

幼儿园小班教案《认识9》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认识9》含反思 小班教案《认识9》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将数字9与相应的实物进行匹配,认识数字9,感知9的形成和实际意义,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认识9》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 认识数字9,感知9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 能将数字9与相应的实物进行匹配。 ●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 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活动准备: ● 教具:主题图两幅,操作图两幅,59的数字卡片。 ● 学具: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 探究活动 1 感知9的形成。出示主题图一:图上有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再添上一匹,现在是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9,看9像什么?它跟几长的像?引导幼儿比较9和6的区别。说说9还可以表示什么? 2 出示主题图二。图上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出来的?各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8个三角形,8个圆形,8个长方形。用数字8 表示。)教师再添上一棵树,一只蝴蝶,现在图上的实物能用8表示吗?为什么?说说9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幼儿说出8添上1是9。 3 出示59的数卡请幼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边排边讲述,启发幼儿说说为什么让5排在最前面? ● 幼儿操作练习。 1数数小鸡有几只,把表示小鸡数量的数字圈起来。

2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画线连起来。 ● 评议活动 ● 幼儿讲讲自己操作中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要组织好一次数学活动,我们一定要尽量做到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能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幼儿的知识、能力都能在原有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引导的策略是尤为的重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时刻明确活动的目标,既然给孩子创设学习的情境,就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堂中产生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 小百科:9,是8与10之间的自然数,是一个正整数,是奇数和合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教学难点】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教学准备】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前几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纸、纺织材料、金属等材料,知道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种成分改变性质,这种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二)认识塑料的优点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3.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教学反思(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教学反思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通过四个探讨问题,澄清学生对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上存在的误区;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阐述国家安全观的含义,从国家到个人,明确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再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放眼天下,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亮点,应该在学生就I外交部发言人、对中美贸易战的观点、以及身边的国家安全的探讨,对于初二学生可能一些政治语言相对陌生,表达不是很到位。同时,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借助大量的直观材料,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如何让学生关心时事,学会辩证思维,提升政治素养,是初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希望能通过创建生活化、情景化课堂改变这一现状。 维护国家安全教学反思 本框“维护国家安全”,是在前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么做。即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法定义务,我们都应该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积极智慧地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树立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责任意识。突出问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学生认为国家安全是非常大的事情,应该由专门的国家安全部门负责。自己不会做危害国家安全的事情,也都未想过自己也应该维护国家安全。往往忽略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放生,也会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对《国家安全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举报电话等基本不清楚。对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持高度警惕,承担应有的责任,参与维护国家安全,缺乏必要的认识。

小学科学_ 塑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的不同特点。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塑料的特点。 2.了解塑料的好处与危害。 【教学准备】 演示:塑料花、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锤子、烧杯、水槽、热水、课件 分组: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调色盘、布袋、小毛巾、信封、水槽、场景图 【课前活动】 分一分 1.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其中有一些是用塑料做的,还有一些不是用塑料做的。请你们仔细观察,把它们分开来。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正确。现在开始。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讲一下你们的分类结果? 4.教师小结:用塑料做的有塑料袋、塑料杯、调色盘,不是用塑料做的有玻璃杯、小毛巾、信封、布袋。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也能够表现得非常出色。 [设计意图:学生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知道哪些是塑料,课前分一分活动,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常见的几种塑料制品,又向学

生强调了科学探究中要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大家看是什么?(出示一盆塑料花)喜欢吗?是什么?这束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回答:塑料。 3.教师:对,是塑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塑料。 (板书贴课题:塑料)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找一找(场景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刚才的大信封里有一张图片,图上画是幼儿园教室里的场景。请你们在图中找一找,有哪些是用塑料做成的物品,用笔画圈把它圈起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台前展示交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找的结果?请你把图带上台来。 4.教师小结:看来啊,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许多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非常多,用途非常广。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中很容易找到它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活动二:做一做,看一看(实验、观察、比较:塑料的特点) 实验一:塑料不易碎,比较轻 1.谈话: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它有什么好处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减法运算性质

减法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 减去。”的含义。 2、能运用减法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验证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减法运算性质。并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地进行计算,并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减法运算性质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队,按照原运算顺序分别计算下面两组题。 第一组第二组 382-(182+76) 382-182-76 578-135-65 578-(135+65) (1)计算比赛

宣布比赛结果,观察两组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得:各组的第一题、第二题结果均是相等的。 (2)引入新课 第二组的同学为什么能赢得今天的比赛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2.小丁丁看一本共231页的书。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1)分析题意: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提供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方法 (3)交流思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两种不同列式方法。 231-19-21 231-(19+21) 小结:要求出还剩多少页,既可以用总的页数依次减去第一天和第二天所看的页数;也可以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页数的和。 【策略运用说明:通过比赛,抛出“第二组同学为什么能赢得今天的比赛”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比较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初步感受减法的运算性质。】 (二)探索感悟 1、探索性质 350-64-36 350-(64+36) 228-28-57 228-(28+57) 482-75-25 482-(75-25) 452-126-152 452-(126+152) 816-253-153 816-(253-153) (1)小组合作:把两边结果相同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2)学生交流: 你发现用等号连接的几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学生谈论) 得:能连线的算式参与计算的数据相同,计算结果相同;但符号和运算顺序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