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觅食

蚂蚁觅食

由蚂蚁觅食想到的

星期天,我跟妈妈来到姥姥家,在门前的大树下和小伙伴玩耍。不知谁喊了一声:“快来看,快来看,蚂蚁出来觅食啦!”于是,我们都蹲下来仔细观察那一只只蠕动着的蚂蚁。

只见那些蚂蚁,它们的腰细微地弯曲着,好像很疲倦似的,触角却伸得很长。它们不断地利用触角向四周探索,我想肯定是在寻找食物。终于,有一只蚂蚁找到了“猎物”——是我刚才掉落的面包渣。奇怪的是它并没有吞掉那粒粒小小的面包渣,而是迅速返回,用触角互相碰碰传达信息,一会儿工夫,一大群蚂蚁朝这边奔来。我起了个怪念头,淘气地把一个小钉子横在它们前面,原以为那些蚂蚁一定放弃食物再另去寻食,但出乎我的意料,它们转了个弯,绕道继续向前方爬去,有个别胆大的竟爬过铁钉继续前进。

看了眼前的一幕,小伙伴们都惊讶了。我不禁被蚂蚁的团结协作及顽强的精神所折服。想想前几天我还和同学闹不团结,面对小小的蚂蚁,我自愧不如。以前,我碰到困难时总是唉声叹气,退缩不前,和微不足道的小蚂蚁相比,我是不是太渺小了呢?

小蚂蚁啊小蚂蚁,你是我学习的榜样,你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注意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才能在人生的赛场上取得成功。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 学法: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复习提问 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3.让学生按小组整理、讨论、组织将要汇报交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材料,并且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评价的问题。(1)探究实验你们使用了什么方法?(2)出现了哪些问题?(3)实验数据是怎么处理的?(4)实验结果如何?(5)有哪些优势? (6)不足的地方在哪里?(7)小组之间是怎么分工的等等。 (二)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 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蚂蚁的觅食行为 【设计意图】 《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 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4、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重点】蚂蚁喜欢食物的大致种类,该实验装置的实用方法。(直 接关乎目标的达成) 【实验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与变量的控制。(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 一、明确要求 1、严格按有关程序操作 2、认真、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3、爱护动物,尽量保证蚂蚁的存活,实验后放生。 二、具体操作 1、取上述装置,用干净的抹布擦净、晾干。(避免气味的干扰)教师操作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学生讨论接下来该如何操作 学生讨论后归纳: 在培养皿中放一定量的蚂蚁,盖好后放在底板的中心。然后在装置四角隔开的区域内,分别在表面皿中放糖、木屑、玉米面和油条。 3、打开盛放蚂蚁的容器盖,并在装置的四角上面盖上白纸。(如图1)

s41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 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 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七、实验说明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所以在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它的实施,让生物学科教学特点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验、观察和操作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本节实验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界中,使得课堂内外能够密切结合,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风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周雯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的周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教材内容的分析 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经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在专题性或综合性探究过程,实现科学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基于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二册第5章《生态系统》中的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学习后,进行的拓展性研究活动。是在学生了解了动物具有行为信息的交流后,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蚂蚁,通过设计明确的探究方案对蚂蚁的某种行为进行观察,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成果的交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蚂蚁的了解较少,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观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对生物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此前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已经初步体验了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科学探究活动环节,但考虑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前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都是有侧重地针对科学探究中的某一个环节展开,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二、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课标的要求及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②通过实验,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设计思路: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 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

最新中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教材分析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 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生活动 谜语:远看芝

探究问题中其实有味有关。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 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所以在 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 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 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 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 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它的实施,让生物学科教学特点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动 手、动脑以及实验、观察和操作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素质教育真正 落到实处。 4.本节实验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界中,使得课堂内外能够密切结合,使学 生能够把所学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 大自然的风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学》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第2 课时对蚂蚁 的探究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观察和实验是动物行为探究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 氛围。这一节课在内容上是对上一课时知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为在今后生物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动物的行为,所以希望亲自动手探究动物的行为来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并且通过活动情况的交流和对比,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 【设计理念】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依据这一心理年龄特征,以情感发展为基础,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合理地保证学生动手实践,呈现新颖、生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例如: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要求学生课堂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3、能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质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动物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该实验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实验活动过程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2、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二、教学突破 在学生制定计划时,结合《生物探究报告》,让学生自主发挥,教师适当引导。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参与,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表达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组的实验成果,然后一起讨论、归纳、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对学生要及时鼓励,评价要准确、即时、客观、公正。为了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应先自己做实验,掌握好时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实验用具材料及生物探究报告,并自已课前动手做实验。 2、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阅蚂蚁有关资料,了解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小论文)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 作者:黄琪 1142041084 摘要: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工蚁全部为雌性,但是不能生殖,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工蚁有不同的体型。有些头部和颚较大,负责战斗和保卫蚁巢,它们又叫兵蚁。本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方法对不同的假设进行实验,并做相应的对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拍照记录和讨论,探究史氏盘腹蚁觅食运与食物种类和颜色的关系。关键字:工蚁觅食颜色种类时间 正文: 1.认识蚂蚁 此次我们所探究的蚂蚁为史氏盘腹蚁,遍及散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常见于山林等情况中筑巢,地下营巢,种群范围不大。 史氏盘腹蚁 2.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颜色有关 2.1实验过程: 寻找一个蚂蚁窝,在蚁窝周围放置不同颜色的糖豆;每过5分钟进行一次记录。连续记录20分钟;将四个角落的食物分别交换位置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并计数蚂蚁的数量。 2.2实验数据统计: (1)实验组1: 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 9:30 11 4 15 46 2 9:35 36 29 31 63 10 9:40 50 31 56 87 42

9:45 66 20 63 90 61 20min内记录数据 (2)实验组2: 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 9:30 8 3 5 12 30 9:35 24 15 21 43 57 9:40 46 38 41 63 69 9:45 65 59 72 81 94 20min内记录数据 2.3实验结果:

图1(5min) 图2(10min) 图3(1h)

初中生物八年级《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优秀表格式教案设计

课题
贾秀花
知识目标 教 学 目 标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 观察、 思考分析能力。 实验结束后,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加强保护蚂蚁等小动物 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的意识。 1、设计探究实验; 1、设计探究实验; 2、实施实验的过程。 2、实施实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材料器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采用启发、引导、探究、交流合作等教学方法。 放大镜,油饼,白砂糖、红色纸屑。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学生分组提出问题
2012 年 6 月的某一天 中午,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播出了一段有关 “白蚁” 活 动的视频——由于房屋装 修造成一户人家 “白蚁” 泛
滥成灾。而“白蚁的巢”却 1、蚂蚁喜欢什么食物? 建在邻居家的厨房顶上, 白 2、蚂蚁的取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 蚁在离 “自己巢” 一定距离 二、 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的别人家活动, 从不在 “自 己巢” 周围出现。 这段视频 引起了我极大地兴趣。 于是 1、 假设蚂蚁不喜欢油饼、 白砂糖, 喜欢红色纸屑。 2、假设蚂蚁靠颜色来交流信息。 ……
我组织学生对“蚂蚁觅食” 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行为进行探究实验。 看了这段录像, 同学们有什 么想法? 教师讲授 一、蚂蚁的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膜翅目 科: 蚁科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蚂蚁因食性不同科分为: 肉 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三、蚂蚁的群体 蚂蚁是一种营群体生
1、各小组在校园内的花池边寻找蚂蚁出没的地方 (蚁穴通风口) ,在距离蚂蚁出没的地方约 30cm 处分别放一勺白砂糖、一小块油饼、一小堆红色纸 屑, (第一小组放置食物的顺序由近到远依次是: 红色纸屑、白沙糖、油饼;第二小组放置食物的顺 序由近到远依次是:白砂糖、油饼、红色纸屑)仔 细观察,并记录。 2、观察蚂蚁寻找食物是否与颜色有关。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情况。并记录。
四、进行实验并记录 第一小组的记录: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弯弯曲曲 的“向前冲” ,终于有一只蚂蚁碰到了食物,用触 角不停地碰碰这几种食物后, 用头部在食物上碰来 碰去,随后又有几只蚂蚁向着食物的方向“奔跑”
仔细观察发现好多蚂蚁对白砂糖、红纸屑好 活的昆虫, 属于膜翅目。 蚂 过来, 蚁的群体一般由蚁后,雄 像“视而不见” ,很快离开了。弯弯曲曲地继续前
蚁, 工蚁和兵蚁组成, 而且 进,至找到油饼, 便“毫不犹豫” 地将小块油饼 各自明确的分工。 “扛起来” , “连滚带爬”的爬回蚁穴通风口。不
许多蚂蚁向着食物的方向弯弯曲曲“前进” ; 1、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 一会, 性,或称母蚁,又称蚁王, 一段时间后,爬到油饼碎屑上的蚂蚁越来越多。 在群体中体型最大, 特别是 第二小组的记录: 腹部大, 生殖器官发达, 主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 “左转转、
,不一会便发现了油饼,随即将小块油饼 要职责是产卵、 繁殖后代和 右转转” 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用触角“搬上”向“回家”的方向迅速“逃跑” 。
其中的几只蚂蚁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 又有几只蚂蚁也很快发现了食物, 小, 上颚不发达, 触角细长。 共同搬着一大块油饼“跌跌撞撞”向“回家”的方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 向搬运;有个别蚂蚁“扛着”白砂糖“回家” 。蚂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目标 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 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动物的的行为多种多样,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很多动物行为的研究问题都来源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因此说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 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属于观察法,运用实验法可进一步证明观察法得到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 1.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2.捕捉30只蚂蚁(或更多)饲养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进行饥饿处理1 ~ 2 d。 3.蚂蚁个头小,善于爬行,必须非常注意玻璃槽的密闭性(同时又要保证透气性),否则蚂蚁很容易出来。 三、实验器材 玻璃槽、干湿适中的土壤、蚁穴土壤、蚂蚁、消过毒的棉花团、浓糖水、清水、辣椒汁、苦瓜汁、纯白醋、浓食盐水、尺子、滴管、计时秒表、纸、笔。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2.作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 3.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图1)。 ②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③每隔5 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 ~ 10次。 归纳总结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颜色有黑、褐、黄、红等。所有的蚁科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雄蚁、工蚁、兵蚁。蚁后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蚁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蚂蚁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蚂蚁的一个天性。 讨论 1通过探究,你认为蚂蚁的食性有什么特点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自主一创新”的平台 一一记“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 福建癒门企美中歹林至礙 北髦:凰门数盲歹陵伯徭英 ?i艮计理念: 1、实施“自主一一探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创新活 力。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手段。 3、关注身边的小动物,热爱生命。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触及学生 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的体验与升华。 4、了解自然奥秘,激发探究乐趣。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H标:认识和了解蚂蚁觅食的知识。 2.能力LI标: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锻炼同学们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数据结果记录分析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展示的能力。 3.情感教育U标: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激发和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同时,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 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方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资■涼: 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隼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増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师不事先给出任何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主根据设讣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珠地点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 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岀结论:各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节。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教师拟从以下方而引导:(1)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美?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条件有否注意相同?如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3) 观察记录的手段有否提高?用表格记录数据是否更良好?绘图和舶照有何帮助? (4)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观察其它同学的长处。(5)蚂蚁的“行为”,对 你的心灵有触及、震动吗?(6)大自然蕴藏的秘密,激发了你的探究兴趣?有何 启示?(7)大自然是富有生命的,我们应好好爱护它。 六、课后的及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常常被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悄所感染、感动,本节课亦是如此。 1.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据了解,有的学生从阅览室、图书馆查阅;或到书店问询有否关于蚂蚁的科普书籍;或到网上查询、搜索。当看到学生收集的丰富资料时,真感欣慰不已。 2、围绕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学生设计了食物品种之多、对食物处理的创意之妙,岀乎教师的意料。我再一次感受自主、探究学习的魅力、看到了学生的创造性。以下是学生设计方案的一个统计:

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瑞金二中刘鑫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对蚂蚁通讯的探究实验。实验内容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参与探究蚂蚁的行为,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参与探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氛围,也是为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体验用观察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2.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 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爱护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觅食 多媒体展示教师完成该实验过程,思考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后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学习了《社会行为》后,教师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学生课外时间观察后作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3.制定计划 用容器饲养一些蚂蚁,在离蚁穴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会排出侦察蚁先进行侦察,然后大批工蚁就会出来搬运食物,然后再侦察蚁返巢的路上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待大批工蚁出洞时,通过取走或者挪动纸片,观察工蚁行为,来证实蚂蚁是否通过气味来交流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 摘要: 自然界中在很多动物都是群聚在一起的,有些动物之间还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工,甚至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优势等级。它们生活在一起,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一些烈的社群行为。蚂蚁就属于这样社群性的昆虫。本文将探究蚂蚁的这些社群行为。 关键词: 探究蚂蚁行为 正文: 提起蚂蚁,人们都知道蚂蚁是成群结队地运输食物,很多个体按照不同的角色生活在一个很大的社群家族。那么蚂蚁是按照什么等级去完成各种行为中不同的分工呢?它们个体之间在哪些行为上存在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蚂蚁行为的目的。 按照教材中关于《探究蚂蚁的行为》的活动要求,我和小组成员制定了一个实验计划。按照计划,我们先到校园里去寻找一个蚂蚁窝。现在和以前的房屋结构及路面铺设不同了,以前土路砖墙随处可以见到蚂蚁窝,现在到处是柏油路面、高楼大厦,再想从角落里找到蚂蚁还真要费一番周折。老师建议我们在角落里丢弃一些食物引诱蚂蚁自己来寻找食物,顺藤摸瓜就可以找到蚂蚁的老巢。 按照老师的建议,我们在墙角撒了一把方便面碎屑,希望可以钓得蚂蚁上钩。撒上食物后一节课,果然有零零散散的蚂蚁对朝着一个

固定的方向运输食物碎屑。跟随蚂蚁的队伍,我们在十几米远的一个树坑旁找到了它们的蚁穴。按照距离计算,相当于我们人类发现几十公里以外的食物,那么,是谁最先发现的食物踪迹?它又是靠什么武器搜寻到食物的呢?它们最喜欢吃哪一类食物呢? 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小组成员中午带着糖块、馒头和蝗虫活体分别放在那个蚁穴不同方向却距离相同的地方,我们四个人兵分四路,分别蹲守在蚁穴附近和三处放置食物的地方。 过了好一会儿,有一只小蚂蚁出来蚁穴,两根触角前后左右地摆动,像在搜寻着什么信息,紧接着出了蚁穴向前爬了几十步,在有糖块的方向晃动了几下脑袋上的触角,又奔向有昆虫的方向晃动了几下触角,隔了约有两分钟,才向着放置馒头的方向晃动了几下触角。 接下来,蚂蚁朝这三处绕圈绕了一阵子,才停下脚步,我以为它确认完食物以后就会朝某个方向去侦察、落实食物,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朝任何一处食物爬去,而是径直回了蚁穴。 难道说,它对糖块、馒头、昆虫都不感兴趣?还是另有什么隐情?我正准备叫来小组成员会面研究问题的原因,突然见一只蚂蚁领着三十几只蚂蚁爬出了蚁穴,只见为首的这只蚂蚁不慌不忙地用触角和伙伴们交流着信息,指挥它们分别朝三处放置食物的方向去侦察食物。 没有用多少时间,它们便到达了三处放置食物的地方,他们并没有急于去拖拽食物,而是围绕着食物转了几圈,一边转,一边用触角触碰着食物,这可能是蚂蚁在丈量食物的大小,或许是蚂蚁在试探食物的气味。转了一会儿,三处蚂蚁都各自回了蚁穴,应该是去搬取大

蚂蚁觅食过程中通讯行为的观察

无声的语言,奇妙的通讯系统 ——蚂蚁觅食过程中通讯行为的观察 作者:钱进陈尧张雪纷凌莉指导教师:张志强 学校:安徽农业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2011级生物科学类3班 摘要:蚂蚁是地球上种群数目最多、分布最广的昆虫种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优势极为明显。蚂蚁全都属于社会性昆虫,具有多种通讯方式,主要以化学信号通讯,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将有信息素的食物拖回蚁穴。因此,蚂蚁的觅食行为特点可能与其自身的通讯方式有关。关键词:蚂蚁觅食行为通讯行为信息素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蚂蚁一般体小(0.5mm-3c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变化很多,通常阔大。有六足,体壁薄且具有弹性,光滑或有毛。有膜翅,硬且易碎。口器为咀嚼式,上颚发达,很容易识别。触角有明显的膝状弯曲,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节状。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https://www.360docs.net/doc/1716194803.html,/) 蚂蚁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的生活习性昆虫,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和蜜蜂)之一,具有社会昆虫的3大要素,即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现在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二、问题的猜想 1、蚂蚁通过触角的碰撞互相交流,并通知对方哪里有食物; 2、蚂蚁通过释放一种特殊的化学信息素,从而达到交流与认路的目的; 三、探究目的 (一)实验目标: 1、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及蚂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2、知道信息交流对群体生活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 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探究报告的完善。 (三)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四、实验原理 1、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分工:蚂蚁是一种群居昆虫,喜欢集体处在大型巢穴内,每窝蚂蚁按分工不同可分为工蚁、兵蚁和蚁后。分工明确后,每窝蚂蚁都会尽职尽责:蚁后产卵;兵蚁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