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代彝族文明史范文

2021年古代彝族文明史范文
2021年古代彝族文明史范文

古代彝族文明史范文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彝族文明史吗?关于古代彝族文明史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古代彝族文明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彝族古代文明史》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作者:且萨乌牛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051861

出版时间: xx-09-01

版次: 1

页数: 370

装帧:平装

开本:所属分类:图书>历史>民族史

《彝族古代文明史》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彝族文化介绍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形成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 ‘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 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 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 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彝族资料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聂租nizu)、罗婺、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是部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的方言/土语自称(占人口70%以上),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1],在总称上“尼措”(??)一次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谜,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等部族。汉朝被称为“西南夷”。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 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民族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 ——根据彝文古籍《洪水泛滥》整理 李增华 彝族人类繁衍生息的神话传说有很多种,这些传说大都与洪水泛滥有关,彝文古籍《矣逮木拉都》翻译成汉语意为《水淹到天庭》,洪水后人类的繁衍生息有《木筒传人种》、《小船传人种》、《葫芦传人种》等神话传说。 从悠远的古代到今天,人类历经了独眼人、圆眼人和横眼人。在洪水泛滥前,人类历经了独眼人、圆眼人共三十五世,独眼人与圆眼人都只长有一只眼,独眼人长一只三角眼,圆眼人长一只椭圆形竖眼,故圆眼人亦称为竖眼人,皆长于鼻梁之上。独眼人和圆眼人处于野蛮时代,当时的人们横蛮无理,不祀天地,不敬祖先,吃肉不贡天,饮酒不敬地,偷盗拐骗,尽行不法之事。各种恶行劣迹激起天地神祇的愤怒,于是天降十年大旱之灾,“鼠年不起云,牛年不生雷,虎年不下雨,兔年不涨水,蛇年水昂贵,龙年水枯绝,马年不插秧,羊年生虫害,猴年粮绝收,鸡年米昂贵,一升卖三钱,一斗银三两,儿哭没食喂”。其状之惨、让人不忍目睹,其情可悯,让人同情。然而,独眼人和圆眼人并未以此为鉴,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 于是,天君策格兹召来地君黑朵范、水神龙塔叽商议,决定先派遣三仙童下到世间考察人心,然后再降洪灾惩罚世间人类。三仙童骑着飞龙马下到世间后,首先来到东方之地的一个富人家里,这一家人用金子做柱子、银子做屋瓦、绸缎做地毯,而三仙童以天君策格的坐骑脱了骨

节、断了翅膀,只有人的肉才能连骨节,只有用人的血方能治好伤为借口讨要人血和人肉。东方富人家回答:“我们喝美酒,我们吃好肉,身穿绸子衣,绿缎做地毯,金银满箱柜,不是天恩赐。别说人的肉,人屎不给你;别说人的血,人尿不给你。” 三仙童听了这些话,思量了一番,骑着飞龙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南方之地的富人家里,这一家人银子装满罐,牲畜满厩圈。三仙童以前番借口向这富人家讨要人肉和人血。南方富人家回答:“别说人的血,人毛不给你;别说人的肉,污垢不给你。” 天庭三仙童接着来到西方和北方两个富人家里,继续以前番借口讨要人血和人肉,得到的都是与东方、南方两富人一样的回答。三仙童在东南西北四地四个富人家没有讨要到人血和人肉,思量着返回天庭时,在一个“崖高接天地,赤土连石崖”的偏僻地方遇到了一个正在挖地的干瘦老人,他就是阿普笃慕,阿普笃慕生于圆眼人种三十五世,因他生来有两眼而被当世之人视为世间的怪物,阿普笃慕即横眼人,今世之人类第一人。 三仙童见到阿普笃慕,就对他说:“老人家,我们肚子实在饿极了,有没有一些冷饭让我们充充饿?” 阿普笃慕回答:“家中虽没有冷饭,但还有几升米,回家我煮给你们吃。”于是,阿普笃慕领着三仙童回到了他家里。 回到家里后,阿普笃慕正要生火煮饭,三仙童对阿普笃慕说:“老人家,我们好久没有吃过肉了,你有没有一点残存的肉给我们尝尝味呀?” 阿普笃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残存的肉了,但还有一只半大的小母鸡,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 2009-9-29 12:03|发布者: 沙玛阿布|查看: 171|评论: 0 《彝族源流》全书有正文共27章360节,彝文约30余万字。它是继《西南彝志》的整理翻译后,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发掘的又一彝族历史文献巨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其原本的搜集整理翻译从1986年初开始,到1996年末结束,历时十年多,中间跨越了七、八、九三个五年计划。作为古乌撒彝区流传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彝文文献,《彝族源流》有多种传抄本或散抄本,比较完整的是今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阿侯毕摩抄本,其次是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248号藏书(第6、7、8卷)、730号藏书(第15、16卷)、913号藏书(第20卷)、249号、660号藏书(第23、25卷)、126 号藏书(第26、27卷)、还有《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等,在整理翻译时作了参考,甚至补充。 《彝族源流》版本的珍藏与保护曾历经风险,怕被当作“牛鬼蛇神”抄没焚毁,王兴友毕摩曾将它收藏于岩洞,雨后又悄悄地翻出来晾晒;李朝文毕摩隐瞒职业五十余载……;《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充满了艰辛,负责项目的两位搜集整理翻译者在1986年深秋一个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日子,同时遭遇重大车祸,幸而死里逃生,后又从重病中痊愈,也才使《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打上了一个句号。 《彝族源流》涉及的内容广泛,历史久远。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尼能、什勺、米靡、举偶、武米、六祖等若干时代。从哎哺氏到希密遮有数百代父子连名的代世系中,以希密遮到笃米(慕)31代的世系,笃米(慕)到祖摩阿格(安坤)84代父子连名世系,共计115代父子连名世系为脉络,叙述彝族各部的分支、发展、开创基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各部间亲缘关系,相互间交往等情况。 《彝族源流》是一部以谱牒为脉络而叙史的彝文古文献。《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由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慕)靡的结合,繁衍了“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的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米(慕)靡——六祖系统的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在彝族社会历史舞台上,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称额索)、六祖曾先后占据主体地位,尼能、什勺、慕靡、武举偶(亦称额索)、六祖虽系同源、且共生,但各自又先后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得到《彝族源流》在内的大部分彝文文献的认同。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米(慕)靡——六祖系统的彝族先民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完成了彝族间民族的大交融过程及其文化的大对接,也形成了一直到如今的大体分布格局。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历史文化(百科名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人口 彝族人口约为7762286人。(2000年统计) 民族历史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迷,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北来说为主。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北来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南来说只是极少数人的主张,认为彝族是古代夷越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是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 西来说出自西方人之口,他们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族,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另一种说法是彝族来自西藏。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 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

彝族介绍与传说复习课程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 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

彝族文化概述

(一)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该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经书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传有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其内容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洪水泛滥、兄妹结婚、战争迁徙、哲学、艺术、宗教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阿诗玛》已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在医药学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元明时期用彝文记载的彝族医药的成就有《寻药找药经》、《医算书》、《献药经》、《明代彝医书》、《指路经》等。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汉两种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之作。其他墓志、指路碑多得难以计数。刻在牛肋骨、羊骨上的彝文卜辞和瓦片上的彝文也不少。

彝族故事人物

彝族故事人物 1.天毕章目 天毕章目是神界的毕摩,麋鹿是他的羊羔,羚羊是他的牛群,大象是他的驮马,孔雀是他的鸡仔。整理的经书上百部,其中《甲古泽屯志》最出名。 2.目毕史祖 目毕史祖是人间的毕摩,他与天毕章目齐名。兹咪阿基因捕杀了一只羚羊(羚羊是神的牛)而得罪了神界毕摩天毕章目。天毕章目用《诅咒经》诅咒兹咪阿基,兹咪阿基请来目毕史祖反咒天毕章目,目毕史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通晓毕摩各种祭仪,只有他才有与神斗的胆识和勇气。目毕史祖传下的经书叫《阿居斯目列》(狐血经)。 3.曲普阿路 毕摩经书上记载,彝族毕摩所使用的毕具(即法铃)是由曲普阿路传下的。在神界有棵树,树上结着小铃铛,神风吹来叮叮当当作响。一只小铃被风吹落掉下来,落到人间的土鲁博瓦山。从土鲁博瓦山山顶滚落到山腰上,从山腰滚落到山脚下。曲普阿路得到了神的指引,来到土鲁博瓦山脚下,拾得了这个小铃铛。曲普阿路回到家中,早晨用白鸡祭,铃铛没响声;上午用猪祭,铃铛有乐声;晚上杀牛祭,法铃有响声,清脆又悦耳。从此,毕摩做毕都要用“毕具”。 4.阿度龙普 阿度龙普深目,鹰鼻;发辫长九丈,胡须长九尺;候头生黄蜂,嘴中生蛟龙;耳朵生蝙蝠,鼻腔生野猪。踏脚就地震,张嘴就打雷,眨眼就下雨,祭祖用羚羊和麂子,作毕用斑鸠和天鹅,用鸟骨做神技,祭天天也灵,祭地地也灵,治病病也好,行善善也行,阿度龙普是古代彝族的大毕摩。 5.央古书博 央古书博头上喜鹊巢,脚下水獭游泳。骑的是红嘴的木马,持的是神赐的法器。法器叫“维突”,器身有兽嘴,嘴大不过毕摩嘴;器身有七环,环长不过毕摩肘;器内装神签,神签能避邪。据毕摩经书载,“维突”有驱邪扶正功用,是由央古书博创造。 6.阿斯拉则 阿斯拉则未毕时,天上雕作恶,人被雕啄死,拉则做了白、黑、花三个套,捉住天上的雕,拉则用雕腿做筷子。拉则未毕时,地上有虎常作恶,人常被虎伤,拉则做了白、黑、花三个陷阱,套住了三只虎,拉则用虎骨做筷子。拉则十三岁得到毕摩真传出师,成为古代彝族大毕摩。 7.阿更说主

[2018年最新整理]彝族古籍考述

彝族古籍简述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