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区域经济学(福建)形成性考核3参考答案

·题目、

简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方法。

【答案】

(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2)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从供给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从需求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

(3)发展经验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地区,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也比较强,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

·题目、

名词解释:区域差异

【答案】

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由于区位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不同,因此对工业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同,这就是区域差异。

·题目、

名词解释:地域分工

【答案】

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题目、

名词解释:比较优势

【答案】

比较优势: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如果较低,则本国就具有比较优势。

·题目、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1)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 (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2)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 (3)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一、什么是经济区域?从属性上看,一国经济范围内经济区域如何划分? 二、经济区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三、解释区域经济学中的几个名词: 区位、区位因子、点、线、面、网络 四、阐述恶性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什么是经济辐射?区域经济辐射一般通过哪些途径与方式进行? 六、阐述增长极理论、点轴发展理论、网络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七、简述罗斯托与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八、什么是城市,城市有哪些特征? 九、什么是城市群?在我国发展城市群有什么重要意义? 十、什么是区域经济分工?区域经济分工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十一、什么是区域特色经济?区域特色经济体现在哪些方面? 十二、简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十三、什么是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十四、谈谈你对我国区域经济规划遍地开花的认识. 十五、请分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十六、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目标与手段。 十七、请简要说明几种问题区域的发展对策. 一、什么是经济区域?从属性上看,一国经济范围内经济区域如何划分? 答:经济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从经济区域的属性看,一国内的经济区域包括: 1、经济地带:内部具有同质性的经济区域。 2、大经济区: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核心和边缘共同组成的,内部具有很强聚集性功能的经济区域。 3、功能性经济区:是指在经济地带或大经济区内具有相同职能的经济区域。 4、行政经济区:指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界限完全一致,兼备行政区与经济区两种职能的的区域。 二、经济区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三、解释区域经济学中的几个名词:区位、区位因子、点、线、面、网络

2023年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旳产物,它是研究多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旳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种主观旳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旳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旳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旳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旳主线推进力。(√) 6.广义旳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种区域内旳社会总财富旳增长。(×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旳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似旳投入可以有更多旳产出。(√) 8.一种地区旳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旳主导产业。( ×) 9.在区域经济学中,一般用区位商来判断一种产业与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长一种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旳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A.20世纪23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旳转折点是(C)。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送区位论 3.三次产业旳划分是英国著名旳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旳。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C.配第 D.熊彼特 4.轻易陷入纳克斯所说旳“贫困恶性循环”之中旳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旳影响力系数最大?( A ) A建筑业 B农业C采掘业 D商业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旳区域重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旳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旳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旳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送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旳重要理论(A BC)。

国开电大《区域经济学》形考任务4答案

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 形考任务4 1968年()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正确答案是:美国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A)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正确答案是:美国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正确答案是:经济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正确答案是:廖什 农村与()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正确答案是:农业 ()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正确答案是:德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比重明显偏高 正确答案是:固体能源 1987年我国第一家证劵公司在()成立。 正确答案是:深圳 国际上最通行的城市确定方法是根据人口()的规模来确定。 正确答案是:集聚 ()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 正确答案是:工业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

正确答案是:设想, 思路, 谋划 区域交通系统包括()。 正确答案是: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运输, 航空运输 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正确答案是:固体能源, 液体能源, 气体能源, 电力 公共工程包括()。 正确答案是:防洪工程, 灌溉工程, 防护林工程 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 正确答案是:核心区, 外围区, 过渡区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正确答案是:安全, 节能, 节约土地 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正确答案是:区域交通系统, 区域公用事业系统, 公共工程 公用事业系统包括()。 正确答案是:能源, 供排水, 管道煤气, 电信, 环境保护 我国从()四个方面研究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状况。 正确答案是:地理重心, 人口重心, 工业重心, 经济重心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是:绝对量评价, 平均量评价, 需求量评价, 综合评价 大都市统计区是美国提出的概念。 正确答案是:“对”。 在顺序—规模分布的城镇体系中,城市化的规模越大,城市的个数越多。正确答案是:“错”。 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经济地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4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经济地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1.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如运费、劳动力则属于前者;而地租、空气湿度等则属 于后者。( )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如运费、劳动力则属于前者;而地租、空气湿度等则属于 后者。(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2.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ALαKβ,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α、β代表常数,那么A、L、K依次代表( )。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ALαKβ,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α、β代表常数,那么A、L、K依次代表( )。 A.雇佣劳动量 B.固定资本量 C.消耗资源量 D.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参考答案:ABD 3. 区域产业的集聚效应主要通过( )功能来实现。 区域产业的集聚效应主要通过( )功能来实现。 A.产业吸收转化功能 B.产业横向关联功能 C.产业自转化功能 D.产业国际竞争功能 参考答案:ABC 4. 从供给角度考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主要取决于( ) 从供给角度考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主要取决于( ) A.消费结构 B.供给弹性 C.积累能力 D.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BCD 5.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参考答案:ACD 6. ( )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 )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城市 B、卫星城镇 C、乡村 D、经济开发区 参考答案:A 7. 横向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 横向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8.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9. 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低梯度地区,然后逐步向高梯度地区转移。( ) 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低梯度地区,然后逐步向高梯度地区转移。(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10.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11. 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情况下,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别适合长途运输、短途运输和中途运输。( )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1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 答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理论已不具备什么意义。()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2.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3. 基础性产业的功能表现为() A.为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基础保障 B.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C.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的扩张影响比较大的产业 D.为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答案:ABD 4. 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但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则时有发生。()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 A、运费 B、资本 C、劳动力成本 D、集聚 参考答案:ACD 6. 在区域经济综合体中,主导专业化部门是综合体的核心,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部门。()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7. 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情况下,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别适合长途运输、短途运输和中途运输。()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8. 城市基础模型是一种成本推动的模型。()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9. ()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 B、出口替代 C、工业赶超 D、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参考答案:C

10. 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 A、结构性效益 B、资源利用程度 C、关联度 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参考答案:A 11.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A.双中心型 B.网络型 C.星型 D.顺序规模分布型 参考答案:D 12.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 参考答案:ABC 13. 除了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都属于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14. 就一个区域考察,技术创新往往只在区域内的少数地方进行,而其它地方则只能接受或引进创新地区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 际经济合作 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 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 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 A.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 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