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学翻译的原则

也谈文学翻译的原则

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行为,要求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能够熟悉原文、会译、写译文,并能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创作能力。文学翻译的原则包括:一、译者必须十分尊重原著的文字风格和文学性质,遵循原文的风格、情感和节奏,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学特征和文体特点;二、译者应当注意原文的语调和用语,选择最贴切的译语表达词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表达方式;三、译者必须尊重原文的文学手法、表达方式和文学形式,使译文能够娓娓道来;四、译者应当考虑文学翻译的文化性,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对原文的文化意义进行准确的传达;五、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内容和意义传达出来,而且要尽量保持原文的精神气质,使译文具有活力、生动性;六、译者应当把握原文的文学特征和文体特点,采取合理的文学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艺术风格。

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最怕者,莫过于一知半解。大家都在说忠实于原文,但有的人却常常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了忠实于形式,以为肯定句就非得译成肯定句,外国人照相时说“cheese”就一定不能译成“茄子”,这样的理解殊为可笑。其实,就个人理解,所谓的忠实,忠实于原意只不过是最起码的要求,即不能胡乱编造,这一点懂一点英文或是会查字典的人都能做到,没什么稀奇,以为这样就是一个译者,没来由地倒是玷污了这个称谓;真正的忠实,除了忠实于原意,更重要的是忠实于目标语言,别忘了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递信息和美感,如果为了忠实于原来的形式,翻出的东西生硬无比不知所谓,那又翻他做什么!还有一点,单就语言形式来说,任何语言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中文,英语也就那么字母的组合,但中文却要丰富许多,这也就是说,英汉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较窄的源语言和一个极大丰富的目标语言之间的较量,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翻译,倒有一大半的中文优秀文字艺术、形式用不上,真是可笑。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英汉翻译比的不是英文功底,因为做这一行的英语水平都差不到哪儿去,真正拼的是中文功底,这才是真货。 而且,中、英文之间的语法区别太大,英语中有时态、人称等语法,都带有很强的功能性,但中文却没有。如何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来向读者传达原文的这些功能性表述,就成了译文优劣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中文中也有许多英语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语气助词、歇后语、方言、俗语、对联、谐音等等,单就诗歌来说,就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细分下来更多,诗经、离骚、汉赋、古体诗、骈四俪六、律诗、绝句等等,文章最起码也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不同形式的变换皆能像读者传达不同的意境。英语中为了表达一个人的粗俗,不外乎就是故意用一些错误的语法或拼写,而译文要表现一个人是白字先生,还是刻画为一个下里巴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译者、编辑、选题三位一体,而且三者之间是短板效应,成书的结果不取决于最强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个人倒是比较倾向于完全不懂英文的编辑,倒也不是说编辑不懂英语就可以糊弄,而是大家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都是针对译文来评判。最怕的莫过于那些懂点英语,却又不懂翻译的人,那就难办了,说不定他非得让你把“cheese”改为“奶酪”,读者自是一头雾水,照个相几个人大喊“奶酪”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有人动了他们的奶酪? 另外,再多说一句,翻译中的画面感很重要,因为文字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都是一副画面,所以画面怎么安排是很重要的。经常读到一些特写或是场景描写,视觉非常混乱,前、后、远、近、上、下、点、面,一会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让人看得很是眼晕,画面支离破碎。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面。 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

翻译三原则

1.1 严复的“信、达、雅”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关于“雅” ,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雅” 是指“古雅” ,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至于“信” 和“达” ,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信” 指的是“忠实” ,“达” 指的是“流畅” ,“雅” 指的是“尔雅”。所谓“尔雅”, 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一百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信” 和“达” 没有什么争论, 唯有“雅”字例外。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进行翻译是不行了。因此人们对“雅” 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纵观各家之言,我认为周照良教授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周照良教授在“翻译三论” 一文中说:“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他还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以为要看内容而定。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典著作, 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 至于文学翻译,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1.2 “忠实”和“通顺”的标准“忠实” 主要是指内容。翻译是在理解了别人用某种语言表达的意思之后,把同样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译者的任务是表达别人的意思,而不是自己进行创作。因此,就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通顺”指的是语言。如果原文是通顺易懂的,那么译文也要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1.3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If it were possible accurately to define, or, perhaps more properly, to 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a good Translation, it is evident that a considerable progress would be made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Rules of the Art; for these Rules would flow naturally from that definition or description. But there is no subject of criticism where there has been much difference of opinion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Now, supposing this description to be a just one, which I think it is, let us examine what are the laws of translation which may be deduced from it. It will follow, 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from

翻译的几点原则

翻译外国文献的几点原则暨技巧 1、尊重原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不过像我这样的新手翻译专业性强的文章,力求准确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汉语表达不地道没关系,最主要的是把问题解释准确。所以要尊重原文,切忌主观臆断,添油加醋。 2、参考背景。每篇文章都有知识背景,对这些背景知识要了解。比如海洋产业相关的、经济相关的等等。有时候拿捏不准的词在文章的知识背景下就可以搞定了。 3、前后一致。一个单词,尤其是关键词、专有名词、次关键词,在文章的概述和结论中的汉语表达要使用同一个词。以免引起歧义。比如marine-related activity,有好几种翻译都是可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那就确定下来只用一个汉语词组来表示,就是“海洋产业”。 4、先通读、后翻译。文章不通读一遍直接上来就翻是不科学的。泛读就可以。或者读一个章节,然后翻译这个章节,然后再读下一个章节,再翻一下个。总而言之,翻译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大体有一个感性的理解。 5、不迷信词典解释。有时候词典的汉语意思会给人不恰当的引导,所以当你遇到一个词有好多意思你有把握不住时,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单词的英语解释。所以,一定要有一本双语词典。我有牛津高阶,很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充分利用网络。专业领域特殊表达、专有名词、外国政府机构公司、外国书籍杂志、某些人物等等,再大的词典都不会告诉你答案,这时候网络就要大显身手了。网络是个好东西。建议使用google,用百度搜英文,不爽!(道哥,绑架我们不专业呀!)留心观察,你会从网络上淘到很多好东东。甚至要翻译的文章直接就能搜到,相关信息相当丰富。 7、敢于创造。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的词语或者表达是作者自己创造的,或者用得很少,那你就得创造了。总不能交作业的时候把英文也夹杂在汉语里面吧。但是创造要有根据,不能凭空臆断。比如我遇到个词组:value added factor,查遍了也没有准确含义,但是通过网络知道增值税是value added tex,那么我就翻成“增值系数”,自我感觉良好,呵呵。还有一个词landed value,有的词典翻译“渔火价值”还有翻译“不动产价值”等,都与文章前后关联不大,文中指海洋资源的某种价值,我就创造出了“抵岸价值”,就是从渔船或者油轮或者管道把海洋资源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 所谓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年,1549页).因此,谈翻译原则即是谈翻译标准.古往今来,许多中外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译原则或标准,如古希腊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M. T. Cicero)的"解释员"式的翻译和"演说家"式的翻译,近代英国诗人兼翻译家德莱顿(John Dryden)的"直译","释译"与"仿译",当代美国译论家奈达(E. A. Nida)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支谦和道安的直译,鸠摩罗什的意译,清末严复的"信,达,雅",当代学者张培基的"忠实,通顺",许渊冲的"音美,形美,意美"等等,不胜枚举. 面对如此众多,差异很大甚至是两相对立的翻译原则,翻译学习者,教师以及实践者应当何去何从我们认为,翻译原则的确定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时代文化语境因素.不同的时代对翻译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有适合一切时代的翻译准则.例如我国古代从西域和印度输入佛经,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麻痹控制百姓思想的需要.由于经典本身的神圣性以及本土的儒道思想包含有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因素,直译与归化式的借用就成为持续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的主流原则.到了清朝末年,时代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通过翻译输入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为了"以夷制夷".因此,严复,林纾等人的翻译突破了佛经翻译所依循的直译和严格的意译,采用了溶合增,删,并,改,述,评等手段的灵活翻译策略,即当代学者黄忠廉先生所谓的"变译",吸取原著精华,甚至锦上添花.

翻译原则还受翻译自身因素的影响,如翻译的类型,翻译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与动机等等.口译与笔译的原则显然不同.文学文本的翻译同科技文本的翻译原则也不完全一样.同是文学翻译,作为教学用途的翻译与作为艺术欣赏的翻译原则也不一样.同是科技翻译,商业与非商业性的翻译原则又不一样.翻译原则是一个多层,多元的系统集合,就像一座大厦,由一个基座以及位于其上的许多不同单元构成.谈翻译原则,只能就事论事.本书探讨的是笔译(传统意义上的全译)的基本原则. 依附于当代文化语境的翻译,其原则仍然脱不了一个"信"字,即忠实.无论什么类型的翻译,基本的忠实是必须的.否则就成了创作或四不象.关于忠实的内涵,朱光潜先生在其文章《谈翻译》中说得很透彻: 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做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也还是不"信".所谓"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和无间.所以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实……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易做到.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1984年,第8页) 语言的扦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时代社会,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翻译的求"信",准确地说,不过是求"似"而已."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一、原则 一个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要求学生对给定的文句逐字逐句的落实,竭力保留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都落实。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二、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力求准确,不歪曲原意。“达”就是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明白通顺,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雅”就是要求译文力求文笔优美,“雅”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境界。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的表达原文的内容。下面举例说明。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这句中的“户”要译为“门”,译为“窗户”是不对的。这就是“信”。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这句话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如果直译为“程度深啊,你不聪明”,这就不通顺。所以我们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让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就是“达”的要求。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 这句话如果直译则不太顺畅,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句子变得畅达起来。此句译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样的翻译就是“雅”的要求。 三、方法 1、增。即增补句中省略掉部分,如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增补隐含在文中的,在今天必须表达出来的成分。注意:补出省略掉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此句中“一”后省略了量词,应补充出来,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删。即删去不译。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虚词。 如“之”字,当它当作音节助词时,它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这时就不要译出。“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卒子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这些“之”是音节助词,翻译时可以不予考虑,直接译为:过了一会儿,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很悠闲/方仲永最终变成了常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如:“夫”字,放在句首为法语词,不译。“夫战,勇气也。”译为“打仗,靠得是勇气。” 二是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流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删去不译。 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此句中的“为”为重复词语,不必个个翻译。全句译为:总计一条小船,刻有五个人,八扇窗,还有箬篷、木浆、火炉、茶壶、画卷和念珠各一件。 文言文中像这样的表语气、表停顿、表承接的词很多。如“而”“以”“焉”“也”等,碰到这些词,都要考虑它是否应该删去。 3、留。对古今意义相对的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等古代专有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可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 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翻译作品进

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叠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是通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短语来强化情感、描绘形象、营造氛围。许渊冲在翻译叠词时,注重保留原词的情感色彩和语言风格,同时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 【摘要】 翻译的原则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性原则要求翻译员精准地表达源语言的含义,避免误导读者。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员保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和情感色彩。流畅性原则是指翻译要易于理解,不生硬生涩。传达原始意图原则要求传达作者原始的意图和观点。而尊重原则是指翻译员要尊重源文化和读者的背景。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我们应该重视翻译的重要性,遵循翻译的原则,以便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推动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关键词】 翻译的原则、准确性、忠实性、流畅性、传达原始意图、尊重、重申翻译的重要性、总结翻译的原则。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承担着联系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重要职责。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该是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和传达。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翻

译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和准确 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需要通过 翻译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需要将自己的思想和文 化传递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 递效果和相互间的理解。了解翻译的原则,遵循翻译的规范,可以帮 助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促进不同文化间 的交流和理解。 2. 正文 2.1 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的是翻译应该准确无误地 传达原文的意思。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原意和信息,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相符合,避免出现错误、遗漏或歧义。 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对原文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原文的语境和含义。 在实践中,译者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首先是 要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相似,尽量不破坏原文的 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其次是要注重细节,注意原文中的专有名词、 术语、文化特色等,确保译文不失原味。译者还可以借助工具和资源,如词典、语料库等,进行翻译过程中的核对和参考。

翻译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翻译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翻译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翻译,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促进交流和合作。翻译的定义很简单: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目的。但是,翻译的过程和方法并不简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一、精准性原则 翻译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原意的精准性。翻译过程中,应尽力理解原意,掌握原意所在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翻译时,必须把原意准确、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不能脱离原文的含义、语境、语气和情感,不能添加、删除、曲解原意。只有保持原意的精准性,才能达到翻译的真正意义。 二、通顺性原则 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持语言的通顺性。通顺性是指翻译后的文章在语法、语调、语气等方面与目标语言相符合,并且能够流畅地表达意思,使读者易于理解。在翻译时,应当注意词语的用

法和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以确保文章的通顺性。一个理解完全正确的翻译,如果语言结构不通顺,往往会使目标语言读者感到阅读起来困难,甚至会引起误解。 三、忠实原则 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忠实原则。忠实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在翻译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情感,注意原文的所在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翻译应该尽量把原意传达到目标语言读者,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验到原文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 四、通用性原则 翻译的第四个原则是通用性原则。通用性原则是指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考虑使用熟悉、通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翻译不是简单的把原文转化成目标语言,而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以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则译的原则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则译的原则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何更为准确地进行对外翻译,如何在翻译中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发扬,本文认为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标签: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原则 一、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 (一)文化跨越性 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不仅是文本内容之间的转换,也是两国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文化跨越性是对外翻译必须遵守的原则。现在许多同学在翻译时,甚至市面上的一些翻译作品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直接将中国文学作品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外文,全然不顾语境语义上的差别,未能翻译出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是小,还经常出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甚至于文章内容完全不相关的问题。要想高质量的完成中国文化作品的对外翻译,需要谨遵文化跨越性原则,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用外国读者的思维习惯、文化意识以及他们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文字的翻译与编排。 (二)艺术性 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也不仅仅是对词汇、语句直白的翻译,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我国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了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拥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艺术性原则,既能让外国读者读懂文学作品的字面含义,又能够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精髓。比如中国文学作品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语境不同含义不同的现象,就好比一句简单的“你可聪明着呢”,既可以表示夸赞也可以表示嘲讽,在对外翻译时如何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就需要把握好翻译的技巧性与艺术性,尽可能的体现出原文的意境。 (三)不对等性与模糊性 这里所说的不对等性其实也是基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言的,我们国家的作品在写文学作品时是依照我们国家的语言习惯来进行文字的编排的,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可能这个文字编排的顺序就是相反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句话讲中国人读外国人写来的信,或者外国人读中国人写来的信,都是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浏览会比较舒服。这是因为两国的语言习惯不一样,中国人写信开篇会寒暄一阵再进入正题,外国人如果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读信的话,会因为长篇的寒暄而感到云里雾里,因为外国人更直接,他们在写信时会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等到最后再寒暄一下增进一些感情,可如果中国人按照从前到后的順序去读外国人的信的话,就会产生对方毫不客气、没有礼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对等性。在对外翻译时要仔细考虑翻译语言,加强不对等现象的

浅谈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

浅谈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 英语翻译的三大原则是:忠实原则、准确原则、统一原则;英语翻译首先是语序问题,注意不要直译,要调整为翻译后的语序;其次是连贯达意,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 的词语;第三就是要复合当时的环境来进行意思的扩展或者延伸。 英语翻译,是指用英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英语的语言之间互相表 达的活动。 英语翻译既包含中译英、英译中,同时也包含英韩对译、日英对译以及英语和其它语 种的对译。 英语翻译中有直译和意义两种基本翻译方法,另有增译法、省译法、转译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等技巧。 英语翻译的三大原则就是:钟爱原则、精确原则、统一原则。 一、忠实原则 在英语翻译中,译文对原文的钟爱,就是建议译者能够精确地将原文信息表达出来, 较之起至形式,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无须故意恭维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而应当崇尚信 息对等。例如牵涉贸易、合约、保险、金融等领域的商务体裁的文章,译文则必须从措辞、结构及行文方式上钟爱于原语言的行文规范。 二、准确原则 精确原则指商务英语译者过程中选词必须精确,概念抒发必须恰当,数据与单位必须 准确,尤其就是商务英语中发生的大量专业词汇,缩略语等等,必须同时实现译文的规范 性与功能方面的对等。 三、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就是概而言之遵从惯例,“译名、概念、术语等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维持统一,不容许将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转换译名”,以免产生误解,导致信息上的不对等。 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英语自从问世以后,就变成了一种一直在展开的抒发活动,它对于英语国家文化以及 语言的发展有著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对于其它语言国家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对于 英语与其它语言之间的转变与交流起至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英语本身以及其它语言的 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展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英语以及其它语言的历史文 化背景必须存有全面的介绍,对同一时期下相同写作人群的读取习惯也必须存有一定的介绍。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现在我们国家在岗委任的译者专业人员大概存有三万五千人,同时,以相同形式专门从事译者工作的人数达至十万人以上。在展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对

论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论翻译的原则及策略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论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摘要: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探讨翻译时,通常会用谈论到信达雅,直译与意译、忠实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异化和优化等概念,。本文将对信达雅,直译与意译、忠实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异化和优化五大翻译原则及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关键词: 直译;意译;忠实性;异化;优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198-01 译即易,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时常要面对几个观念上的对峙,使翻译工作面临理论上的困惑。因此,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 一、信达雅 在翻译理论中,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是我们最常沿用的一个。严复,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这一标准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他认为,“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

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翻译作品如果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应该说,就会是一条优秀的作品了。 信。是说翻译的准确性。亦即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这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离开了忠实的原则,谈论翻译也就失去了基础,翻译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外译中的工作中,准确性对大部分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最突出、最主要、最典型的问题。 达。是说翻译的通顺性。也就是说能够使用本土语言通畅的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思想。这也是翻译的一般要求。通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条基本的要求。 雅。雅是说翻译的艺术性。钱钟书先生对此有高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先生所说的‘化境’,就是翻译的艺术境界,既能完全忠实与原著,又能准确的传达原著的风貌,这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境界。 二、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这样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对原文的忠实,却常常流于生硬和晦涩。当要把作者的思想,表达为另一种语言,必然要面对另一种语言的风格和习惯。刻意的模仿只会显得蹩脚和不和时宜。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

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fly a flock ravens.(意译)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 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使交际者之间保持接触,也反映交际者之间的关系;(6)原语音功能,指语言解释或命名自身特点的功能。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 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

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 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 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 Raising my head。I find the full moon bright; And bowing down,in thoughts of home I’m lost. 译文②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韵文整篇押韵,如译文①的尾韵…t’及译文②的…t,…d’,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